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釋義: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
  • 首提時間: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
  • 提出會議: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概念首提,核心內容,各方表示,

概念首提

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鮮表述,通過中國最高級別的“三農”會議,首度進入公眾視野。

核心內容

改革的過程就是農民要把控好自己生產質量和規模,這個事情核心的操作主體是農民,畢竟種子是農民種的,管理是農民管的,要是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投機取巧,生產品質一般甚至假冒偽劣產品,改革也就沒法完成。
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巨觀調控。對於過去賣不掉的東西,中國採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電賣不出去,就有家電補貼政策,但是這種刺激消費的政策,會導致某個產業產能過剩,以至於消耗過度,污染加重。
農業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這才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巨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展觀念。通過施化肥、打農藥、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

各方表示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農業經濟運行中有總量平衡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力氣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生豬、牛羊、漁業生產布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漁業為例,中國每年水產品產量為6000多萬噸,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國漁業的品質和效益有待提升,必須推進轉型升級。”韓長賦說。
2016年,中國將調整漁業養殖布局結構,減少湖泊、水庫和近海網箱養殖密度,鼓勵發展大水面養殖和離岸養殖,逐步壓減近海和內陸捕撈產能,提高遠洋漁業國際競爭力。拓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行銷渠道,加強海洋牧場建設,堅持休漁禁漁制度。
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調整生豬生產布局,劃定適宜養殖區域和禁止養殖區域,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和草業。加強奶源建設,加強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生產質量安全監管。
同時,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探索建立棉油糖果茶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積極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穩定水稻、小麥生產,力爭明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調減1000萬畝以上,繼續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和熱帶農業發展。
推進結構性改革,是興農之要。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難題,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既能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更有利於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我國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的喜人成績背後,也存在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居安思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當務之急,要加大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力度,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通過多點發力、多策並舉,破解瓶頸、拉長“短腿”,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體制改革、實踐創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務千頭萬緒,越要抓關鍵、抓要害,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在思想觀念上,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在發展方式上,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經營過程中,既要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也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和動力。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誌。讓農民不斷分享改革成果,這項改革才會得人心、見實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