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一、總體要求,二、重點任務,(一)堅持創新驅動,大力發展科技農業,(二)推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三)著眼價值提升,大力發展品牌農業,三、實施安排,四、保障措施,
發布日期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檔案石政發〔2018〕6號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石家莊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高新區、循環化工園區和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石家莊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2018年2月3日
石家莊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紮實落實《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冀政字〔2017〕52號),加快推進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標準提升為引領,以品牌培育為路徑,著力打造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四個農業”,構建更高質量、更強競爭力、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綠色優質農產品需要。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高端、標準高端、品質高端、品牌高端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推行,農產品供給結構更趨合理、供給能力明顯提高。糧、菜、肉、蛋、奶年產能力分別穩定在430萬噸、1280萬噸、81萬噸、105萬噸和125萬噸左右,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70%以上,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98.5%以上,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質量可追溯。
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農科教深度融合,科技研發水平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新增長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明顯增強。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規模養殖良種覆蓋率達到10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顯著提升。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體系基本形成,農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打造1個價值超百億的企業品牌;品牌農產品數量年均增長10%,主要“菜籃子”產品京津市場占有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
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灌溉用水、化肥、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到96%以上,農業廢棄物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農業資源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成效明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二、重點任務
(一)堅持創新驅動,大力發展科技農業
1、實施農業科技研發專項。發揮市農林科學院等涉農科研院所優勢,創新種質資源利用,培育優質特色農業新品種;創新農機裝備技術,加強智慧型裝備和技術研發;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集中攻克農藥和獸藥殘留速測等難題;創新生態環境保育技術,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區域生態系統恢復等技術研究;創新農產品加工技術,開展共性關鍵技術、關鍵裝備研究;創新“網際網路+農業技術”,開展精準農業信息、科技服務等技術研究。到2020年,創新節水優質高產小麥、強筋小麥、早熟宜機收棉花、飼用及特用玉米、優質高產大豆、特種蔬菜、馬鈴薯等各類種質資源108個以上,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個以上,研發新型農機具5種、生態環境保育技術5項、食品加工新技術5項,建設1-2個省級以上農業重點實驗室。(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深化實施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戰略合作,推動綠色農產品安全供應保障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建設。發揮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四方合作共建的“石家莊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作用,強化現代種業、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關鍵性技術研發攻關。通過設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專項,支持提高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水平,力爭到2020年成為國內同類一流院所。(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
3、培育壯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優勢種子企業兼併重組,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鼓勵發展現代農業機械。重點支持研發“智慧農機”、農產品精深加工機械、設施農業和精細農業裝備,提高裝備信息收集、智慧型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重點支持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獸藥、生物飼料生產,著力培育生物產業。支持物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技術信息服務等企業,大力發展農業信息產業。到2020年,培育30個農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做強1個以上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4、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支持和鼓勵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中介組織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支持科技人員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增值服務,分享成果權益。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奶業振興工程、現代林果基地工程,集成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和節本降耗、循環利用技術模式。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開展精細化農業氣象預報、生態觀光旅遊物候期預報,建設特色農產品區氣象觀測站,為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提供支撐。實施農技人員特聘計畫,為貧困地區提供農業科技支撐。(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科技局、市林業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氣象局)
5、深入開展農村“雙創”活動。完善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政策,將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創業擔保貸款扶持範圍,對符合創業擔保貸款條件的個人給予每人最高10萬元、合夥創業最高不超過6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額度,財政部門按照規定的貼息標準予以貼息。高校畢業生在畢業5年內自主創業(含網路創業,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初次領取營業執照並穩定經營6個月以上的,可給予每人10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助。對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場,穩定經營6個月以上的,給予不超過1年的生活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1000元。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領辦、協辦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電商、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到2020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5萬人,培養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懂技術、會管理的“新農人”隊伍。(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農業畜牧局)
(二)推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1、推進農業節水、節肥、節藥。深化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廣小麥節水品種和節水技術,推行“定額管理”“超用加價”“終端水價”等水價管理模式,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糧食和蔬菜生產為重點,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態調控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理化誘控技術等節肥、節藥、節本增效“三節一增”技術。到2020年,實現節水小麥品種全覆蓋,農業用水利用效率達到0.72,種植業萬元產值耗水量減少12%;畝均化肥施用量降低7%,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畝均農藥使用量降低6%,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林業局、市水務局)
2、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鼓勵養殖密集區建設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引導第三方糞污專業化治理,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建立秸稈收儲運體系,推進農作物秸稈全量化高效利用,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建立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體系,到2020年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
3、推進農業生態修復治理。實施耕地保護提升工程,推廣農機深松(耕)技術,加強中低產田改造,開展農用地治理修複試點,有效改善土壤環境。抓好太行山植樹造林,開展濕地植被恢復,修復濕地生態。到2020年,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別)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2%,確保全市濕地面積不少於49.4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0平方公里。(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國土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
4、推進農業循環發展。堅持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推廣“畜-沼-果菜”“糧-畜-肥-田”等生態循環模式。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推動廢棄物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縣,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拓展多種功能、發展新興業態,推動種養加有機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到2020年,建成2-3個省級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縣,爭創1-2個國家級種養結合循環示範縣。(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
(三)著眼價值提升,大力發展品牌農業
1、實施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每個縣確定1-2個主導產業,全產業鏈開發,開展形象設計,厚植文化內涵,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到2020年,區域公用品牌達到8-10個。建立品牌持有者和生產者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明確區域公用品牌運營主體,強化授權使用和品牌管理,實現“母子”品牌協同發展。(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工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2、實施企業品牌價值提升工程。支持農業企業自主創新,提升品牌價值。鼓勵農產品商貿流通企業和農村電商企業開發優質農產品品牌,實現商業品牌帶動產品品牌推廣。鼓勵龍頭企業申報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質量獎、名牌優質產品等。鼓勵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開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聯盟。到2020年,打造1個價值超百億元的農產品企業品牌,涉農中國馳名商標數量達到8個以上,地理標誌農產品達到10個以上,地理標誌商標達到2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農工委、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3、實施農產品品牌孵化工程。實施“一縣一品一牌”培育計畫,稟賦區域資源優勢,創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蘊、鮮明地域特徵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和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商標註冊,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三品一標”。挖掘農產品品牌的歷史文化內涵,支持地方土特產、傳統美食產業化發展。打造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培樹休閒農業產品品牌。到2020年,“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300個,省級以上著名農產品商標(品牌)達到10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4、完善品牌服務體系。堅持品牌培育、品牌宣傳、品牌保護和品牌監管相結合,加快構建品牌服務體系。建立品牌目錄製度,開展品牌價值評估,發布品牌消費索引,利用《石家莊日報》等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積極實施“冀產農產品品牌計畫”,對進入省級品牌目錄和在中央媒體宣傳的給予補貼。實行品牌動態管理,嚴厲打擊品牌盜用、套用、濫用等行為,健全失信“黑名單”制度,切實保護品牌形象。(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商務局、市林業局、市工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四)實施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質量農業
1、完善農業標準體系。依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突出地方標準,完善覆蓋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深化國際合作,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鼓勵企業制定較高的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支持市直各涉農部門、各縣(市、區)制定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到2020年,取得境外農產品商標註冊、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或生產規範認證的企業達到30個;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項以上,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15項以上,制修訂市級農業地方標準100項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商務局)
2、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落實生產主體責任,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範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創建,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農戶按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生產。到2020年,建成1-2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50個園藝作物標準園、10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種養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70%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3、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有關規定,推行生產電子信息碼,落實採購和銷售台賬制度,實行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嚴格執行獸藥經營質量管理規範。強化生產過程追溯,加施產品標識碼,督促生產經營主體建立完善生產檔案,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信息平台,方便消費者查詢。到2020年,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0%以上的產品實現可追溯,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產品全部實現可追溯。(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商務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4、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機制,對主要農產品產地實施全覆蓋抽檢,年定量檢測樣品不低於3萬批次,農產品例行抽檢合格率達到985%以上;督促生產主體落實自檢制度,把好產品出廠(場)關。督促農產品批發市場開辦者嚴查農產品證明檔案,對無證明檔案的批批檢測;強化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商場超市等環節抽檢,對檢測不合格的依法查處並追根溯源。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建立覆蓋全縣域、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到2020年,力爭全部建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三、實施安排
(一)2018年1月底前,市級建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協調推進機制。
(二)2018年2月底前,制定全市特色優質農產品區域布局方案和提質增效推進方案。
(三)2018年3月底前,圍繞全市特色優質農產品區域布局方案和提質增效推進方案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各縣(市、區)依據當地資源稟賦和全市特色優質農產品區域布局方案,選擇1-2個特優農產品制定提質增效具體實施方案。各縣(市、區)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實施單元,政府要承擔主體責任,落實責任單位和人員,創新工作機制,分年度組織實施,確保任務目標如期實現。
(四)2018年4月-2020年12月,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階段,每季度召開一次協調調度會。
四、保障措施
(一)最佳化特優農產品布局。依據全市特色優質農產品區域布局方案,進一步調整特優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按照“全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在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科技支撐、質量控制、品牌建設、利益聯結、綠色發展、管理保障等方面分品種深入研究,統籌推進。(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
(二)建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依託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特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推進品種選擇、生產過程、終端產品的標準化;建設標準化加工基地,發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點的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業;完善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倉儲物流基地,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流通效率。(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三)強化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積極培育打造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服務規模和產業規模,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鼓勵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跨區域兼併重組,形成資源集中、生產集群、行銷集約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發展格局。支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委農工委、市林業局、市供銷社)
(四)加強農產品行銷和媒體宣傳。藉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渠道,利用電商平台、“網際網路+”等各種新興手段,運用拍賣交易、期貨交易等方式,加強特色農產品市場行銷,擴大市場占有率。充分利用傳統宣傳途徑、現代信息技術和休閒旅遊等新業態,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特優農產品,提高消費者對石家莊特優農產品的認可度。(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林業局、市商務局)
(五)挖掘特優農產品新業態。利用“旅遊+”、“生態+”、“網際網路+”等模式,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要素聚集,以綠色生態農業為基、美麗田園為韻、農耕文化為魂,促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突出區域特色和創意創新,促進休閒農業提檔升級,增強農業供給活力。(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旅發委、市林業局)
(六)強化要素保障。加強市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支持特優農產品提質增效。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地、用水、用電等支持政策;加強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力度,積極推進政策性保險擴大範圍和區域,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保障。(責任單位:市國土局、市財政局、市金融辦)
(七)加強組織推動。建立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計畫聯席會議制度。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以特優農產品提質增效為導向,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建立項目庫,集中投入、輪動扶持。各市、縣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和質量農業加快發展。(責任單位:市農業畜牧局、市有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