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完成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8月13日
檔案全文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國務料臘匙院以國辦函〔2021〕44號檔案批覆《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起步區四至範圍、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支持起步區複製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經驗政策。為高水平高質量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下簡稱“起步區”),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高點定位 擘畫未來之城新藍圖
加快起步區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必須牢牢樹立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知大勢、明方向、抓機遇、勇作為,以更高站位、更廣視野、更大力度,確保起步區建設起好步、開好局,率先在黃河國家戰略和全國新舊動能轉換中作示範、樹標桿。
第一節 發展基礎
起步區西起濟南德州界,東至小清河—白雲湖濕地,南起黃河—濟青高速,北至徒駭河,包括太平、孫耿、桑梓店、大橋、崔寨、遙牆、臨港、高官寨8個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區域、濼口街道黃河以北區域,總面積798平方公里。
圖片
戰略區位條件優越。起步區橫跨黃河兩岸,居於戰略要津,位於承東啟西、銜南接北的樞紐位置,北接京津冀,南連長三角,東承環渤海,西通鄭洛西,處在黃河流域和京滬經濟發展軸的交匯地帶,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在黃河流域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的重要支點,是促進黃河流域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戰略樞紐。
生態環境本底良好。起步區位於黃河下游沖積平原,降水豐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原生態資源豐富。黃河、小清河、徒駭河等多條河流穿流而過,鵲山龍湖、太平等濕地、湖泊姜達酷星羅棋布,自然稟賦獨特,生態安全地位突出。黃河生態風貌帶示範段初步形成景觀效果,大寺河、青寧溝等河道綜合整治初見成效,以綠色為本底的新城風貌初現。
新動能蓄勢待發。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技術研究所等中科系科研院所落地建設,濟南黃河綠色研究院、山東可信雲信息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機構先後成立,擁有臨空經濟區、新材料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國際招商產業園、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中歐裝備製造小鎮等一批高端產業園區,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加快集聚。
交通設施持續升級。京滬、京台、青銀3條高速公路貫通其中,京滬、濟鄭、濟青、石濟等4條高鐵在周邊交匯,4F級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加快擴建改造,通達渤海的小清河復航工程加快推進,“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濟濼戰夜路隧道、濟南黃河鳳凰大橋正式貫通,航天大道穿黃隧道、濟南黃河大橋複線橋等跨黃河通道加快規劃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加快構建。
公共服務不斷完善。教育、衛生、文肯兆台轎化、體育資源加速集聚,水電氣熱及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加講充項速完善。市民中心、城市展廳正式啟用,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基本具備使用條件,黃河體育中心加快建設。一批中國小、幼稚園加快布局,成功引入山東省實驗中學,初步形成覆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體系。優質醫療資源快速導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北院區建設加快推進。婚姻登記、養老服務中心、老年幸福院等逐步到位。
第二節 機遇挑戰
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頸敬刪婚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射雅故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複雜多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從全國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正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高質量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經濟長期向好,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同時,國內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周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對優質要素資源形成了強大“虹吸效應”。
從省市看,重大戰略疊加優勢凸顯,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進實施,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省市一體推動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成形起勢、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引領示範區”,濟南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匯全省之智、舉全市之力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形成省市一體化高位推動起步區建設體制機制。同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處於關鍵階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亟待加快,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依然艱巨,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不夠強勁,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平衡。
從起步區自身看,起步區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本底良好,“北起”戰略加快實施,“一張白紙好作畫”,跨河通道、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加快建設。同時,起步區還處於啟動階段,科技、人才、資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強,能源、土地、水等要素制約明顯,將在一定時期內影響起步區的發展。
面對機遇和挑戰,起步區必須始終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搶抓機遇、應對挑戰、錨定目標、精準發力,努力破解瓶頸性障礙,消除制約性因素,前瞻性開展戰略布局,搶占發展先機,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做出先行示範。
第三節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認真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堅持未來眼光、國際標準、黃河特色,加快構建抵禦自然災害防線,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大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加快構建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新格局,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全面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勢、十五年成城的“三步走”發展目標,建設著眼未來發展的希望之城、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打造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
做好起步區發展各項工作,重點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新舊動能轉換總抓手,強化創新在起步區建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發展高端高質高新產業,前瞻布局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未來產業,建設優勢特色明顯的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把起步區建設成為全面展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視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提升起步區建設的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水平,創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注重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系統完備、科學規範的城市治理體系,打造新時代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城市發展樣板。
堅持生態優先。把生態保護作為起步區建設的先決條件、重中之重,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環境問題整治,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深度節水控水,努力把起步區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堅持融入新發展格局。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提升全要素生產力和供給體系適配性,完善基礎設施網路和現代流通體系,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節點,促進國際國內市場高效貫通。全方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增強國際交往功能,拓展國際合作空間,打造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
堅持改革創新。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摒棄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思想觀念,徹底改變束縛創新創業創造的管理方式。勇於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突出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對標國際國內最高最好最優,持續推進政策制度創新,著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動力,充分釋放市場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持正確政績觀,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關係,用強有力的約束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統籌發展和安全,提高風險防範和應對能力,全面提高災害防控水平,守護人民生命安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關係,增強一盤棋意識,在重大問題上以全局利益為重。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放眼長遠認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思想。
第四節 戰略定位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範。踐行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基本要求,建設黃河下游標誌性生態廊道,在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上作出新示範;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探索節水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打造節水典範新城,在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上作出新示範;以高水平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示範;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在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上作出新示範,為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當好引領。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充分發揮政策集成優勢和先行先試作用,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高效集聚高能級創新資源,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高起點布局產業生態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持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打造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引擎,為山東乃至全國新舊動能轉換打造樣板、提供借鑑。
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平台。構築多維立體、暢通高效的對外聯通網路,打造國際通行規則先導區,加快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營商環境建設內涵,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強化與沿黃城市的交流合作,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等國家戰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起步區建設與發展,打造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新城;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超前謀劃智慧型基礎設施,營造智慧未來生活場景,構建全域智慧型化環境,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智慧新城;塑造大美黃河風光、人文齊魯風情、天下泉城風韻、藝術時尚風範的詩畫園林特色風貌,打造儒風泉韻的詩意人居環境。
第五節 發展目標
按照“五年成形”目標,到2025年,起步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動能新、產業興、生態美、居民富的現代化新城區框架基本形成。
綜合實力跨越提升。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邁上新台階,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增長潛力充分釋放,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更加最佳化。總人口規模達到65萬人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0億元以上。
發展新動能明顯增強。科技創新引領能力、產業競爭力明顯提高,數字對產業發展的賦能作用顯著加深,人才吸引力、競爭力、創新力大幅提升,高層次人才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舊動能轉換經驗。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速超過1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0%以上。
新城框架全面拉開。“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的空間布局框架初步形成。跨黃河通道和城市交通路網便捷暢通,商業、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等各類服務設施持續升級,數字孿生城市底層架構基本搭建完成。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明顯增強,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比“十三五”末提高10%,小清河、徒駭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水質逐步達到Ⅳ類;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三五”末降低20%。
開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綜合保稅區、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等開放平台建設成績顯著,區域合作機制不斷健全,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良性互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完善,內外兼顧、多向並進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高水平滿足,高品質、數位化、多樣化、個性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便利,人民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按照“十年成勢”目標,到2030年,起步區核心優勢基本塑成,城市綜合功能基本完善,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率先成勢。交通通達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具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樞紐功能;城市服務功能趨於完善,形成具有輻射周邊區域能力的城市商圈;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比“十三五”末提高15%,各行業用水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率先建成全國節水典範城市引領區;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功能不斷增強,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開放合作載體;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顯著增強,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引擎功能有效顯現。
按照“十五年成城”目標,到2035年,基本建成經濟活躍、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魅力宜居、共治共享的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塑成全國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典範。體制機制改革紅利充分釋放,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創新驅動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能,基本建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和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成為全國重要自主創新策源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開放門戶地位和作用全面凸顯,成為承接南北、聯動東西、協同沿黃、連結全球的重要戰略支點;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共同富裕、全面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到本世紀中葉,將起步區打造成為智慧、靈感、夢想的最佳實踐地,更多新興產業在這裡躍變成長、發展壯大,建成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生長的“熱帶雨林”;打造成為全球投資、貿易、創業的最優目的地,營商環境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輻射全球的連結網路越織越密,建成全球高端要素的“配置中樞”;打造成為充滿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美居住地,街區富有韻味,建築可以閱讀,景觀獨具風貌,處處充盈著生活的溫度,建成幸福黃河的“最美家園”。
圖片
第二章 擁河而興 構建科學合理空間新格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突出黃河氣概、時代氣象、齊魯氣派、泉城氣質,科學謀劃空間功能布局,促進產城河融合發展,建設成為傳承性、地域性、藝術性、人文性有機統一的新城典範。
第一節 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
按照“控紅、增綠、擴藍、留白”的理念,科學確定開發邊界、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和開發強度,立足實際,科學謀劃空間布局,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和地下空間,努力把短板弱項轉化為特色優勢,形成規模適度、空間有序、用地節約集約的國土空間格局。
最佳化“三生”空間布局。有序調整農業布局,在北部集中布局永久基本農田和一般農田,在南部和生態隔離帶保留部分都市農業用地。合理布局生態空間,沿主要河流、濕地、湖泊打造生態廊道、生態斑塊,構建起步區網路化生態系統。城市空間沿黃河組團式布局,小城鎮結合原鎮駐地合理布局,特色小鎮結合生態空間有機布局,避免城市無序蔓延,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綠。實行戰略留白,為重大發展戰略決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
科學劃定並嚴格管理規劃控制線。加強耕地保護,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堅守生態保護底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範圍,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它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嚴禁開展與其主導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開發利用活動。促進城鎮空間集約節約,以城市組團、小城鎮及特色小鎮為主體,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科學確定開發時序,強化啟動區(大橋組團)濟南城市副中心、黃河北岸地區服務中樞功能定位,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中心、總部經濟區、都市陽台、文化館群等功能載體建設,積極引導各種資源向啟動區集聚。聚焦創新、開放,加快推進崔寨、國際招商產業園等重點片區建設。
合理控制國土開發強度。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建設,不斷最佳化城鄉用地結構,合理確定用地規模和開發強度,藍綠空間占比不少於70%,彰顯“城即園林”特質。促進城鄉建設用地高效利用,分類控制城市組團、特色小(城)鎮、村莊開發強度,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空間風貌,滿足不同功能承載要求。
第二節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綜合考慮起步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現狀條件,堅持生態優先、均衡發展、宜居宜業,最佳化功能分區,形成“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的空間布局。
一縱,即泉城特色風貌軸。規劃建設黃河濕地公園、科創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徒駭河郊野公園,連線千佛山、趵突泉、明府城、大明湖等歷史標誌節點,形成“山泉湖河城”融為一體的獨特風貌軸,構建城市大軸線空間。
一橫,即黃河生態風貌帶。以黃河作為城市重要的生態脊樑,依託水系、濕地、林地等自然生態資源,保護黃河獨特自然生態和景觀,深度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打造聯繫黃河兩岸的生態文化紐帶。
兩核,即沿黃河兩岸分別布局打造城市科創區、臨空經濟區兩個核心功能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定位,布局高端載體、集聚高端產業、匯聚高端要素,率先打造起步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帶動起步區加快開發建設,形成兩岸互動、擁河發展的總體態勢。
五組團,重點發展大橋、崔寨、桑梓店、孫耿太平、臨空五大城市組團。
大橋組團。定位為濟南城市副中心,建設城市政務服務中心、城市公共文化館群等公共服務設施群。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科技研發、商務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高端服務業,積極引進大型央企、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區域總部、功能性總部或國際銷售網路,搭建產業金融、科技金融創新平台,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區。
崔寨組團。定位為高新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先進動力裝備、氫能源、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汽車、數字經濟、智慧物流、會展博覽等高端新興產業。引進中科院科研院所資源,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於一體的智慧型製造園區。建設數字經濟和智慧物流產業園,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智慧物流中心。布局國際博覽城、國際會議中心、齊魯國賓館等重大會議會展平台,建設北方地區高端會展目的地。
桑梓店組團。定位為高端製造產業基地,通過騰籠換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對現存的化工、物流等產業實施提升改造或搬遷。依託新材料產業園,聚焦納米生物材料、超導材料、氧化鋁纖維膠體材料等先進材料產業,建設國內領先的新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加快引進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精密儀器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孫耿太平組團。包括孫耿、太平2個街道,定位為綠色產業發展基地。加強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保護力度,重點發展現代綠色建築、生態旅遊、都市農業等綠色產業,推進國家黃淮海分子設計育種中心、濟南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等高端平台建設,打造以農科示範、特色農業體驗為主的綠色產業集群。
臨空組團。包括遙牆、臨港、高官寨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區域,定位為臨空產業集聚區。依託濟南遙牆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等載體,統籌歐亞班列開行,推動空港、水港、鐵路港、公路港“四港聯動”,聯動濟南(商河)通用航空機場,重點發展航空運輸服務、航空維修與裝備、保稅物流與空港物流、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智慧型製造等產業,打造臨空裝備及涉空服務業產業區、臨空高科技及國際物流產業區。
圖片
第三節 促進產城河融合發展
全面落實產城融合發展理念,走“擁河建城、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道路,全力推動兩岸互動、水城共融、人地和諧。
推動產城互促互興。推動創新功能、產業功能、城市功能在空間上的有機結合,探索形成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創新發展高效統一的新模式。結合產業類型對空間布局的不同要求,最佳化城市功能組團內部格局,均衡布局產業基礎設施和商住配套設施,建設一批功能複合、配套完善、空間集聚的新型產業社區,吸納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支撐高端高效新興產業發展。遵循邊界清晰、功能明確和便於管理的原則,以2—3平方公里為規模控制標準,劃定綜合服務型、宜居生活型、現代產業型、科研創新型、生態田園型等不同開發單元。增強用地屬性的兼容性,鼓勵地塊內建築物功能混合或同一建築物豎向混合,實現多元功能植入。
促進城河共興共榮。創新沿黃空間利用模式,防範黃河水之害、破除黃河水之弊、大興黃河水之利、彰顯黃河水之善,充分釋放黃河作為城中河的生態景觀價值,構建城市建設與黃河的彈性聯動關係。劃分生態保育區、創意展示區、水源地保育區、水岸生活區、郊野休閒區等功能板塊,在濼口、鵲山龍湖濕地、百里風情區等形成互動區域,打造一系列以黃河為主題、低密度低強度的文體科教及綠色經濟設施。加強對黃河大堤外片區開發行為的控制和引導,對黃河兩岸空間充分“留白”,保障足夠的生態開敞空間。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統籌經濟、生活、生態和安全需要,增強城市規劃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構建組團式、田園化的布局形態,推動城市與鄉村、人與自然、村民與市民協調發展,建設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加強片區設計,合理確定容積率、綠地率、地面滲透率等規範性要求,做好留白增綠文章,推動城市精明增長。開展城市設計,統籌建築布局,協調景觀風貌,延續歷史文脈,加強建築形體、色彩、體量、高度管控,暢通視覺廊道,塑造開敞空間,還山水於民,打造最美天際線。制定起步區城市家具導則,提升城市家具標準化、人性化、特色化水平。
第三章 生態優先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典範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城區。
第一節 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
始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為統領,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生態修復治理,最佳化生態肌理和風貌,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系統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連通湖泊水系和濕地公園,最佳化生態格局。持續深化“河湖長制”,深入實施河湖清違、劃線定界、秀美河湖、精細管護、共管共享行動,加強小清河、徒駭河等重點河道治理,保護河道自然岸線,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推動鵲山龍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節點保護和修復,恢復濕地自然生態系統。加大煤炭採空區治理力度,穩步推進退塘還河,嚴控人工造湖。實施齊濟河、牧馬河、青寧溝風沙片區綜合治理工程,邢家渡乾渠清淤棄土治理、徒駭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提升生態系統水分保持能力。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加強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瀕危稀有物種和種質資源保護,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強化各類自然保護地、郊野公園、生態廊道等鳥類棲息地、鳥類遷徙通道的保護管理,嚴厲打擊亂捕濫獵行為,為鳥類棲息、繁衍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加大黃河生態“紐帶”保護力度,科學劃分水源涵養區、水源培育區、合理利用區、生態淨化區等,全方位提升河湖生態系統質量。以暢通黃河流路、保證黃河安瀾為前提,統籌起步區生態保護、自然景觀和城市風貌,依託黃河、小清河、徒駭河、大寺河等水系,加快建設黃河生態風貌帶示範段,打造人河城相協調的生態風貌廊道。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採用近自然綠化及多種混交方式,以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混交造林,加快推進桑梓店—大橋—崔寨—回河生態森林帶建設,打造集中連片、相互貫通、林城相融的大型城市森林帶。
第二節 推進黃河灘區綜合整治
建立綜合管理長效機制,紮實推進黃河灘區生態環境綜合保護和治理,加強黃河岸線資源利用管理,推動黃河灘區綠色發展。
保護黃河岸線資源。以黃河防洪安全為前提,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科學劃分岸線功能區,合理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管制界限,建立更加完善的岸線資源保護長效機制。嚴格限制自發修建生產堤等無序活動,持續清理亂占、亂采、亂堆、亂建行為,消除河道、灘區以及工程管理範圍內違章行為。在符合河道工程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結合防汛交通需求,實施堤頂道路提標改造,加強堤防日常管護、堤岸維修養護和堤防綠化,增強堤防防洪搶險、觀光休閒、城市交通等綜合功能。加強黃河水沙綜合利用,實施引黃泥沙治理工程,開展黃河泥沙資源化利用試點。
加大灘區生態整治力度。統籌黃河灘區生態和農業空間,依據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和基本農田劃定,推進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實行灘區國土空間差別化用途管制。系統開展黃河灘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打造灘河林草綜合生態系統,構建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立足灘區資源優勢,合理髮展生態農業、綠色養殖業和生態旅遊業。嚴厲打擊非法開礦採石、挖砂等破壞生態行為,維護灘區生態安全。
第三節 紮實開展環境綜合治理
持續深入推進環境治理,提升水環境質量,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嚴守土壤環境底線,加強預防監督,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塑造良好城鄉環境。
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劃定水環境優先保護單元、水環境農業污染源重點管控單元、工業污染控制單元和水環境一般管控單元,嚴格執行相應單元管控要求。開展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對合法合規的納入監管,對違法違規的進行封堵。開展生態護岸改造及底泥清淤疏浚,增強水體環境容量和自淨能力,有效控制河道內源污染。推進工業園區污水管網和污水廠建設,持續提升收集處理能力,確保園區企業全面達標排放。在引黃灌區開展農田退水污染綜合治理,推廣有機肥、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加強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和污水應治盡治。小清河、徒駭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水質逐步達到Ⅳ類。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為重點,圍繞揚塵源、移動源、燃煤源、工業源四大類污染源,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提高揚塵監管標準,構建過程全覆蓋、管理全方位、責任全鏈條的建築施工揚塵治理體系。強化移動源污染控制,嚴格執行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持續推進清潔取暖,鞏固農村清潔取暖工程效果,逐步實現起步區取暖散煤“清零”。強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遏制臭氧污染趨勢,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路,開展區域污染監測預警。
嚴守土壤環境安全底線。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落實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等制度,減少新增污染。因地制宜開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加快推進城市建設用地污染土地的風險管控和修復,推進固體廢棄物堆存場所排查整治。強化水土保持和農田防護,通過土壤侵蝕控制和城市徑流控制保護自然生態,嚴格控制水土流失。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智慧型化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為重點,完善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流程,確保污染地塊安全利用。
完善環境治理機制。構建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核心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保護清風廊道、清水通道,統籌推進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城鄉建設和生活污染防治。嚴禁新建“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和項目,提升傳統產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健全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廣泛開展環保信用評價工作。
第四節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加快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充分釋放生態產品價值。
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全面調查、動態監測、統一評價制度,明確各類自然資源產權主體的界定辦法及確權登記的組織模式、技術方法和制度規範,重點界定河流、森林、荒地、水庫、濕地、湖泊等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豐富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類型,合理界定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權責歸屬,依託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完善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以生態產品產出能力為基礎,科學評估各類生態產品的潛在價值量,創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套用場景,逐步實現“綠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轉化、可持續。積極創建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探索建立資金補償之外的其他多元化合作方式。創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適度開展林下種植養殖和森林遊憩等非木質資源開發與利用,科學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保護和利用的協調統一。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修復與損害賠償的執行和監督,提高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成本。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構建覆蓋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生態積分體系。通過租賃、置換、地役權契約等方式推動商品林贖買和公益林收儲,鼓勵企業、個人出資開展碳匯林建設。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支撐體系。科學構建GEP核算體系,實現GDP與GEP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生態產品抵押和質押貸款等綠色金融業務,推進綠色證券化產品、綠色資管產品等發展,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強化生態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利用物聯網和區塊鏈等信息化手段,健全生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完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依託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強化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育跨領域跨學科的高端智庫,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研究。
圖片
第四章 四水四定 探索量水而行發展新模式
堅決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
第一節 強化水資源供應保障
高度重視水安全風險,實施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設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合理利用黃河水、充分利用長江水、套用盡用再生水、保護利用地下水、調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於水隨人走、水隨經濟和產業調整的原則,近期在山東省和濟南市範圍內調整用水總量控制紅線,並統籌考慮南水北調二期通水,調增起步區用水紅線指標,更好保障用水需求。全力增加水資源儲備,形成常規水源、應急水源、戰略儲備水源三級保障,建立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城鄉一體、多源互補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實現用水分類分質供應。增強水資源調蓄能力,科學論證並適時推進調蓄水庫、區域水網等水資源調配工程建設。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開展地表、地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清查工作,保障起步區水資源安全。
健全水務設施體系。實施現代水網與防洪排澇示範工程,推進調蓄水庫、區域水網等水資源調配項目建設,加快構建“就近供水、多源供水”的供水體系。利用鵲山、稍門等調蓄水庫向起步區供水,建設好飲用水備用水源,研究論證太平水庫及配套供水設施建設、徒駭河攔蓄工程、鵲山水庫沉沙池擴建、邢家渡灌區一級沉沙池恢複利用,新建大橋水廠、臨空水廠,推動崔寨、孫耿、太平水廠的劃轉與改造。加快供水管網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城鄉一體化供水網路。規劃實施分質供水,在重點區域推進直飲水工程。合理布局污水處理設施、雨污水管網,保留、擴建現有污水處理廠,推進建設大橋、崔寨、桑梓店污水處理廠和臨空經濟區綜合污水處理廠,探索推廣分散式生態化的污水處理技術。
高標準利用再生水。科學規劃和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編制再生水利用專項規劃,推動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新建雨水系統全部實行雨水、污水分流制,建立再生水設施運營維護管理平台,建設深度處理設施,合理布設再生水回用管線系統和回用水泵站。積極推廣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廢水循環使用,根據工業、農業、環衛、綠化景觀和生態補水等不同需求,實施以需定供、分質用水。
第二節 推進水資源節約利用
按照“區域適水規劃、組團因地節水、單元精細管理”的基本原則,將節水要求全方位、全過程納入起步區規劃建設,打造全國領先的節水示範引領區。
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大力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廣泛套用農業節水技術,大力推廣低壓輸水管道,規模化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農業精準灌溉節水增效新技術。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減少高耗水作物的種植,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控制農業灌溉用水需求的增長。實施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加快灌溉設施節水改造,配套完善計量設施,減少滲漏水損失,提高用水效率,創建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節水高效、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
深挖工業節水潛力。編制產業負面清單,嚴格限制高耗水項目建設,加快淘汰落後用水工藝和設備。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統籌園區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開展節水型園區試點。大力推廣工業水循環利用,全面提升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推進行業開展水效對標達標行動,鼓勵建設一批水效領跑者企業和節水標桿企業。強化節水管理,推動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與節水措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確保用水計畫到位、節水目標到位、節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推進企業間水資源梯級利用,探索建立第三方節水評價機制,推動重點行業及年用水量超過5萬立方米的企業開展節水評價與診斷。
推進城鎮節水提質。將節水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環節,實現優水優用、循環循序利用。制定起步區供水管網建設實施計畫,率先推行“雙供雙排”城市用水循環系統,更新改造落後供水管網,推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管理。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鼓勵節水服務企業開展節水管理業務。加強水效標識管理,開展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節水技術改造,推廣升級公共區域和城鎮居民家庭節水型用水器具,在園林綠化領域推廣安裝噴灌、滴灌設施。加強節水宣傳教育,開展節水進單位、進企業、進小區、進校園、進鄉村活動,切實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
強化節水技術研發與套用。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節水企業,採用“科研+試驗+產業”三位一體模式,加快取用水精準計量、灌溉精準控制、管網漏損智慧型監測等關鍵節水技術研發。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套用,推動節水技術與工藝創新,發展第三方節水服務企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規範化節水服務。
第三節 提升水資源管理效能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起符合起步區水環境、水生態特徵的嚴格高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落實水資源紅線管理,科學核算起步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確定人口規模、主導產業類型、水基礎設施能力、水效標準。建立水資源預警長效機制,制定預警管理辦法,搭建水資源承載能力預警平台。嚴格建設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和節水評價,實行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雙控,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嚴格用水計畫管理,強化取用水監督管理,實行常規水和再生水取水許可制度,從嚴控制新增取水審批,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禁止新增自備井。加大水資源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嚴肅查處非法取水、超計畫用水等行為。
創新水資源高效利用體制機制。開展城市發展、產業布局、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等適水評價。積極搭建水資源管理平台,推動水資源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實現水資源統籌謀劃、系統保障和精細管控。探索開展水權、排污權交易,用好財稅槓桿,發揮價格機製作用,倒逼提升節水效果。建立基層用水統計管理制度,加強農業、工業、生活、生態補水四類用水戶涉水信息管理。探索設定分行業用水效率準入門檻,從源頭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
第五章 面向未來 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
堅持把創新作為培育新動能的核心動力,高效集聚創新要素,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創新生態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走出一條科技資源匯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順暢的發展之路。
第一節 增強科技創新實力
積極布局建設多元化創新創業載體,加快提升技術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水平,形成持續創新的系統能力,打造科技創新之區。
對接全球協同創新網路。積極承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的高端創新要素導入,建立完善重大科技創新接續轉化機制,推動實施創新引導工程,通過項目引進、場景搭建、主體培育,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在起步區加速轉化。實施國際創新合作計畫,積極融入京滬東(東京)首(首爾)創新網路,支持起步區企業、科研機構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畫,支持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和人才合作平台,與國際知名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建立長期合作,建設國際技術轉移聚集區。
打造重大基礎研究平台。突出關鍵技術、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爭取在起步區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承接實施大科學計畫、大科學工程,試點開展大科學裝置預研任務,打造重大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引進更多國家級高水平研發機構,支持起步區與國內外一流高校開展戰略合作,引進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或在起步區設立前沿交叉研究中心。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面向行業未來發展,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增強科技儲備和原始創新能力。
建設高端產業技術創新平台。疏通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連線的快車道,根據產業發展方向與創新需求,打造一批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推進中科院空天動力研究中心、燃氣渦輪動力研究中心、人工智慧共性技術支撐服務平台等平台載體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前瞻布局基於人工智慧的計算機視聽覺、智慧型決策控制、新型人機互動等套用技術研發。
推動孵化載體高質量發展。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等產業需求,聯合山東大學、中科院計算所等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面向細分產業領域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採用聯合運營合作方式,引進36氪、創新工場、啟迪之星、聯想之星、MIT、YC等國內外知名孵化器專業運營商,搭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匯聚全球優質創業服務機構及創業團隊。高標準創建一批省級雙創示範基地,鼓勵發展網上創新工場、虛擬創新社區和數智工坊等新型孵化器,建設創業大學、創客學院、返鄉創業孵化基地。
第二節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加快形成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良好微觀治理機制,構建創新市場化程度高、成果轉化速度快、創新氛圍活躍的發展格局。
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採用政府支持引導、政企共建等多種方式,支持企業建設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支持企業自建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健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制度,鼓勵國家級創新平台、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以及專利基礎信息等向社會開放共享。樹立“以用立業、由智變金”導向,支持企業申報國家、省市重大科研項目,實現知識創新、關鍵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工程化產業化研發、成果轉移與規模產業化間的無縫連結。
加大對重點創新企業培育扶持。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型企業、高水平創業企業培育行動計畫,建立完善覆蓋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企業的創新扶持政策體系,在普惠性財政支持、科技金融等方面綜合施策,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高新技術企業大量湧現、創新領軍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打造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大中小企業協作發展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引導企業最佳化創新模式。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的導向作用,促進企業改善研發條件,完善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制度,形成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良性機制。引導企業建設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領銜的實驗室和專業團隊,圍繞戰略性、前沿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前瞻性研究。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的優勢,構建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形成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開展創新型企業“大手拉小手”行動,推動大中小微企業聯合創新、產業鏈協同創新。
圖片
第三節 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
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用優良環境吸引人才,用創新事業凝聚人才,廣納海內外高層次、創造性優秀人才,打造各類人才競相湧入的創新創富高地。
加快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圍繞起步區主導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引進一批世界頂級戰略科學家、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職業經理人。加快搭建人才創新發展平台,加快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更加開放便利的海外科技人才引進和服務管理機制,加大海外引才力度,暢通海外人才引進渠道,加快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以培育行業領軍企業為目標,加強優秀企業家隊伍建設,提升企業家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倡導“工匠精神”,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
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實施“與起步區共成長”青年引進計畫,建立健全黨委政府、群團組織、社會各界等協同推進青年事業的工作機制,完善針對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政策,鼓勵省內外高校引導支持應屆畢業生在起步區落戶就業創業,打造高層次人才“蓄水池”。支持起步區落地科研院所、企業建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統籌落實博士(後)生活補助。抓好青年公寓、創業公寓建設,打造一批適合青年人的活力辦公區和時尚社區,布局設立青年文化廣場、青年社交平台、青年休閒娛樂等設施。策劃舉辦起步區人才日、人才科技周等重大活動,組織開展青年社交和文體活動,讓更多優秀青年人才選擇起步區、紮根起步區。
創新人才引育工作機制。開闢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對起步區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實施“立項管理、一人一策、一隊一策”的精準引進機制。建立開放融合、兼容並蓄的引才用才留才機制,引進培養一批突破關鍵技術、發展新興產業的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完善柔性引才政策措施,以股權投資、退休返聘、工作站點、項目合作等方式,實現人才“為我所有”向“為我所用”轉變。構建“經濟貢獻越大、獎勵補貼越多”的人才持久激勵機制,允許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的科技人才按規定在起步區兼職兼薪、按勞取酬。支持開展最佳化非標準就業形式下勞動用工服務試點。加快發展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服務業,完善與人力資本價值相匹配的財富分配、資本對接、資源配置的多元化市場機制。
第四節 培育一流創新生態
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夯實創新創業要素支撐,著力營造活力競相迸發、產業加速疊代的創新生態系統。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以增強體系能力為主線,以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著力點,深化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最佳化調整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增強科技規劃對科技任務布局和資源配置的引領作用,探索實行科技攻關“揭榜制”、首席專家“組閣制”,以“賽馬”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科技人員激勵機制,建立企業需求為主導,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參與、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創新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對戰略性科研項目實施經費滾動支持制度,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探索推進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試點,開展基於信任的科學家負責制試點。
完善創新政策扶持體系。推動基礎研究財政投入持續增長,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在起步區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多元化的機制,擴大基礎研究資金來源。促進財政科技投入與銀行信貸、創業投資、企業研發資金及民間投資的深度合作,構建創新專項資金“投補獎貼保貸”聯動使用機制。健全政府科技資源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機制,科研經費後補助、科技創新券等支持政策向起步區傾斜。探索前沿性原創性科學問題發現和提出機制,完善顛覆性和非共識性研究的遴選和支持機制,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深化科技評價機制改革,確立以質量、貢獻、績效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實行與不同類型科研活動規律相適應的跟蹤和分類評價制度。
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換機制,構建“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引導國內外科技組織、標準化組織、檢驗檢測及科技諮詢機構來起步區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加強對開展研究開發、檢驗檢測認證、科技諮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科技服務機構的支持,打造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技術交易服務中心。探索搭建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和智慧財產權運營基金,開展企業智慧財產權價值評估,拓展智慧財產權質押等融資渠道,增強智慧財產權支撐企業發展能力。建立快捷的新技術新產品準入機制,落實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等支持政策,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規模化套用。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產品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直接融資作用,發揮政府創業引導基金和成果轉化基金的帶動作用。開展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打通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實行更加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制度。倡導科學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形成人人參與創新、支持創新、推動創新的局面。加強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宣傳引導工作,在全社會凝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共識。
圖片
第六章 聚焦賦能 構築現代產業新體系
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培育新動能的核心抓手,聚焦新技術、發展新智造、打造新場景、催生新模式,發揮後發優勢、保持戰略定力,高起點布局產業生態鏈,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體,高端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
積極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
構築現代產業新支柱。積極吸納和集聚高端要素資源,搭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平台,打造戰略領先的現代產業集群和充滿活力的創新企業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加快山東黃河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強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體、工業網際網路等系統集成套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高地。搭建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積極開展“人工智慧+”競爭性和先導性套用場景試驗。緊抓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契機,重點發展大數據處理、大數據交易、大數據套用和數字安全等細分領域,培育覆蓋技術、服務、安全、套用全鏈條的大數據產業。構建國際先進的技術與產業體系,打造國際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網路基礎設施和平台。
高端裝備產業。重點發展航空動力裝備、節能環保設備、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依託桑梓店高端製造產業基地,做大做強高端數控工具機與機器人、節能環保裝備等產業,推動相關技術設備在起步區主要場景實現套用;依託臨空產業集聚區和崔寨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培育發展民用及通用航空裝備、航空動力裝備產業,著力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加快智慧型交通裝備產業園等載體建設,圍繞智慧型網聯和新能源汽車,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積極招引打造涵蓋解決方案、研發生產、使用保障、運營服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生態主導型企業。
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光電信息材料、綠色建築、氫能源等領域。依託新材料產業園,做大做強光電信息材料產業,加快布局3D列印材料,形成新材料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的聯動發展格局。依託濟南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加快綠色低碳建築企業的引進培育和集聚,大力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漸進式推廣近零能耗建築與零碳建築等高品質建築。依託崔寨高新產業集聚區,加快氫谷產業園建設,積極開展氫能技術研發,培育引進氫能行業領軍企業;探索布局核能技術研發、智慧型電網及儲能、熱泵產業、生物質能等產業,打造綠色電力發展典範。
搶占未來產業新藍海。實施“未來產業引領”計畫,緊盯全球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瞄準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高端,前瞻布局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未來產業,加速構建先發優勢,率先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圍繞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創新創業需求,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畫,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眾創空間。探索建設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積極推動產業跨界融合,不斷豐富未來技術套用場景,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集群。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培育和發展的試點園區,在用地指標、金融支持、電力與能源價格、社會保障貢獻率等方面實施特殊支持政策,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未來產業集聚發展。
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方向,瞄準產業鏈、價值鏈高附加值、低排放環節,以先進技術和製造方式為支撐,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推動材料、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從加工製造向研發設計、品牌行銷等環節延伸,引導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專利申請、品牌塑造和標準制定。嚴格環保、質量、技術、能耗、安全等標準,積極構建低碳工業體系,嚴控新上“三高”項目,對存量“三高”項目按照提效、整改、退出實行分類處置。依法依規倒逼低端化工等落後產能加速退出,嚴控新增過剩產能。實施濟南天橋礦區新舊動能轉換治理重點工程,建設孵化器、檢測中心等科技服務設施。運用產業生態化理念與方法,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綠色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實現產業綠色發展。
第二節 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
加快服務業業態和模式創新,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打造國際品牌聚集地、時尚潮流引領地、中國製造展示地、出境消費回流地、消費創新策源地。
打造生產服務新高地。建設總部經濟區、科創金融集聚區、國際智慧物流園,加快發展科技服務、現代金融、智慧物流、商務會展、節能低碳管理等產業,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協同創新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大力發展技術轉移轉化、科技諮詢、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數據交易等科技服務業,鼓勵“研發+檢測”複合發展、“投資+孵化”增值發展、“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融合發展,創建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智慧財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吸引智慧財產權密集型企業集聚發展。集聚大型央企、跨國公司和知名企業總部,打造總部經濟帶動城市轉型升級的新標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文化金融、旅遊金融、健康金融等金融業態,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併購基金等股權投資基金,探索設立起步區天使投資基金,打造產業金融創新服務高地;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布局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在科技金融、徵信等領域開展試點,建設國家金融業密碼套用研究中心。積極引進國內外專業機構,開展零碳園區和綠色產品設計、碳排查和碳診斷、碳交易服務。建設開放、綠色、智慧的物流體系,積極發展空港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等,加快構建以物流為基礎,供應鏈服務平台為載體,網際網路為共享方式的共融共生現代智慧物流供應鏈商業生態圈,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依託國際博覽城,打造智慧會展平台,培育一批凸顯起步區發展特色、產業帶動力強、國際影響力大的高端品牌會展項目,推進“會展+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放大中國軟體名城等品牌效應,擴大軟體開發等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增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創造幸福經濟新標桿。聚焦文化、旅遊、健康、體育等重點領域,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著力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供給,打造幸福產業發展高地。挖掘黃河文化、泉城文化、齊魯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媒體影視、文化旅遊、文化會展產業,建設一批展現黃河文化的標誌性旅遊項目。積極培育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產業,探索組建國內首個視覺工業研究院,前瞻謀劃建設生產型、製造型“網際網路頭部平台”,在影視、動畫、遊戲、VR/AR製作等領域建設貫通全行業、面向全球的超大雲技術空間。培育引進高品質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健康管理等服務業。加快家政服務業向知識技能型、專家管理型升級發展,做優本地龍頭企業,吸收學習先進的家政服務理念和專業技能,推動起步區家政服務業規範化、職業化、高端化發展。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加快發展時尚健身、室內冰雪、網路電競等新型城市體育產業,繁榮發展體育消費市場。
打造多元化消費場景。加強地標性商圈布局建設,豐富高端業態、帶動商圈升級,打造人氣聚集的品質購物中心。推動社區商業網點規劃建設,打造社區商業中心和一刻鐘社區便民商圈。積極布局智慧商圈、智慧集市和智慧商店,發展無人零售、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零售。培育夜經濟主題場景,繁榮“夜遊”主題觀光活動、“夜娛”文化體驗活動、“夜食”特色餐飲活動、“夜購”時尚消費活動、“夜宿”品質休閒活動,打造活力迸發、魅力四射的“不夜之城”。布局建設AI創新中心、數字文化產業園,加快打造5G套用展示街區,發展主題購物中心、超高清沉浸式影院、數字光影展等創新業態。
第三節 打造數字轉型引擎
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城市數位化協同發展,以數位化轉型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
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圍繞新網路、新設施、新平台,持續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升級,加快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建設,構建泛在、智慧型的空天地一體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打造新基建最佳實踐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5G基礎網路,加快5G網路深度覆蓋,推進5G融合套用和產業創新發展,實現千兆進社區家庭、萬兆進商務樓宇。聚焦雲存儲、分散式處理等業務,布局先進計算中心、數據中心等智慧型計算設施,打造區域數據備份中心。提高支持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網接入能力,將物聯網感知設備和通信系統等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構建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域物聯專網。推進智慧型感測、數字孿生、雲計算、車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集成創新。
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堅持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加快形成數字資源驅動產業發展,數字經濟引領經濟發展格局。著力建設人工智慧創新套用示範高地和智慧型產業集聚高地,編制人工智慧場景套用項目城市機會清單,探索實施“揭榜”攻關,開展“人工智慧+”競爭性和先導性套用場景試驗,打造中國北方重要的“人工智慧島”。大力發展新生代網際網路產業,培育數字內容、線上服務、網路視聽等新興產業,建設線上新經濟先行示範區。持續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有影響力的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加快建設分級分類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資源池,研發一批智慧型化裝備、工業協定解析、工業無線通信等技術產品,打造國內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示範高地。加快建設“智慧生態黃河”,推進黃河大數據中心建設,研究搭建黃河大數據交易平台。
推動產業數位化轉型。深化大數據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全新產業生態,推動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生產等領域的數位化轉型。實施數字賦能行動,暢通產業鏈、資金鍊、供應鏈上下游的數位化通道,以數字供應鏈為支撐打造產業生態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融合創新套用,大力發展智慧型製造、個性化定製等製造業新模式,推進生產數據貫通化、製造柔性化、產品個性化、管理智慧型化。構建綠色發展數位技術體系,創新綠色化、數位化套用場景,實現綠色化與數位化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依託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多維釋放數據和技術套用場景,在交通、政務、物流、汽車等優勢特色領域遴選打造一批套用建設樣板。依託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建設,推進中德協同創新中心和科技孵化器建設,打造山東對接德國工業4.0的展示視窗。
第四節 構築優質產業生態
完善有利於市場主體發展的政策體系,增強對各類投資、科創、市場主體的吸附力和黏著度,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大中小企業緊密合作、產業資源整合最佳化,構築“陽光”“雨露”充足豐沛,“參天大樹”“灌木叢”融合共生,開放式、集成型、競合性的優質生態系統。
促進產業鏈現代化。發揮產業鏈“鏈長制”的資源組織和要素協調作用,繪製重點產業鏈發展路線圖,加大項目招引、自主延鏈、吸引配套力度,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發展。圍繞重點產業鏈,大力引進培育技術引領型、市場主導型“鏈主”領軍企業,強化研發、設計、標準等領先能力,推動產業鏈垂直整合,打造“鏈主型”企業集聚地。發揮產業鏈優勢企業和平台企業作用,依託供應鏈協同、創新能力共享、數據資源對接等模式提升產業鏈運行效率和聯結水平。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完善供應鏈清單制度和系統重要性企業資料庫,清單式管理高風險零部件和“卡脖子”技術。主動對接開展國家級產業基礎提升相關重點項目,聚焦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基礎能力提升,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大力發展關鍵零部件產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
培育高水平市場主體。強化平台支撐、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通過引進新建、整合重組等方式,打造牽引力控制力強的航母級企業。支持高成長性企業瞄準行業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開展核心技術研發、工藝升級、產品疊代、模式創新,形成技術和市場領先優勢,堅守實業、做精主業、深耕專業,鍛造更多“獨門絕技”,努力成為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完善小微企業、初創企業扶持制度和服務體系,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在細分市場形成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領先優勢,打造成為產業鏈重要節點的“配套專家”,推動成千上萬家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小巨人”企業。支持建立企業聯盟、產業聯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共享製造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帶動專業配套企業協同發展。完善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互動發展機制,鼓勵龍頭骨幹企業將配套中小企業納入共同的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標準管理、合作研發管理等,引導中小企業與龍頭骨幹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
增強產業發展支撐保障。適應產業創新跨界融合發展趨勢,建立寬鬆靈活的產業空間管理機制,鼓勵發展產業綜合體和產業創新體,研究土地複合混合開發利用等規劃引導措施,探索促進“產業上樓”相關激勵措施。堅持戰略導向、競爭導向、規模導向,集中優勢資源打造若干戰略牽引平台,整合提升各類園區,重點建設一批製造業發展平台和特色服務業集聚區,高標準建設3個以上“千畝百億”新產業平台。推進產業園區向新型產業社區轉型,圍繞構建產業生態、強化產城融合、建設協同創新網路、營造社區氛圍等方面,著力打造總部經濟區等大型樓宇型產業社區和中科新經濟產業社區、綠色建設產業社區、新材料產業社區等專業化產業社區。布局建設“製造大廈”“製造小鎮”等新型製造業載體,突出總部集聚、科技創新、產業孵化及綜合服務功能,打造製造業創新核心。推廣“定製產業空間”模式,推動由“項目等候空間”到“空間等著項目”,實現有優質項目就有承載空間。圍繞“做強一個產業”,建立矩陣式產業扶持體系,從企業招引、項目培育、空間落地、人才支撐、惠企政策等多維度,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常態化服務。創新招商方式,採取編制產業鏈招商指導目錄、引進專業招商團隊、聘請招商大使等多種模式,推行產業鏈鏈長制招商,靈活運用以商招商、以園招商和基金招商,強化產業生態引商作用。
圖片
建立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以資源利用效率評價制度為基礎,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平,從產出效率、科技創新、品質品牌等維度綜合考量,分類制定各產業領域高質量發展指引,全面提高經濟的投入產出效率。建立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機制,圍繞要素集聚、創新創業、資源利用、環境影響、投資環境等維度建立指標體系,完善評價工作機制,支持各類優秀市場主體參與園區整體轉型升級和零星地塊盤活利用。
嚴格產業項目管理。進一步加強產業引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快研究出台起步區產業“白名單”。堅持生態價值、創新發展和結構最佳化導向,制定並動態更新起步區產業用地指南,確保產業項目符合起步區產業契合度、環境友好度、創新濃度、經濟密度等標準。建立健全產業項目引入落地、配套管理、事中事後監管等機制,加強全生命周期管理。
圖片
第七章 以人為本 打造綠色智慧宜居新城區
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突出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方向,積極探索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宜居性、安全性,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目標。
第一節 建設綠色低碳新城
圍繞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打造“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綠色城市”全域套用場景,實施碳中和示範工程,率先建設全國碳中和綠色城區。
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堅持節能優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實現萬元GDP能耗、萬元GDP碳排放持續雙降。加快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發展地熱能,加快開發氫能源,穩步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合理促進生物質能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高效產業比重。嚴格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全面執行煤炭集中高效清潔利用。選擇條件成熟區域探索開展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工程,完善分類指導的碳排放強度控制。
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探索建立建築領域低碳發展績效評估機制。堅持綠色低碳建設理念,制定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和建築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方案,構建全域綠色智慧建設套用場景。加強公共建築節能管理,搭建起步區建築能耗監測平台,強化監測數據對建築節能改進的支撐作用。依託濟南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開展“碳中和綜合試驗社區”試點,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套用,推廣可再生能源與建築一體化技術。
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以節能減碳為導向,實施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增長點。加強低碳、零碳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能級平台建設,提升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原始創新能力,建設碳達峰、碳中和數智體系和綜合套用場景,依靠技術變數搶占制高點。加強低碳工藝革新,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推進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發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提升資源產出率,逐步實現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增長“脫鉤”。持續深化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提升數據中心、新型通訊等信息化基礎設施能效水平。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培育崇尚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社會風尚,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構建全民參與的綠色行動體系。加強垃圾源頭減量,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加快建立垃圾分類收運體系,留足垃圾分類處理等環衛設施用地空間,系統布局覆蓋全域的智慧型化垃圾處理設施,探索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垃圾轉運和回收利用設施。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高標準打造靜脈循環產業園。到2025年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完善“雙碳”配套政策。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綠色投融資政策體系,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的投融資力度。發展市場化節能方式,大力推行契約能源管理,積極推廣節能諮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託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探索將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納入重點行業排污許可,完善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核算報告制度。支持相關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效能、低碳標準體系制定,加強國際國內標準銜接。堅持“先立後破”原則,做好各項政策措施的統籌銜接,合理設定政策過渡期,保障各項公用事業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圖片
第二節 建設數字智慧新城
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運用科技為管理服務賦能,推動數位技術在政務服務、社會治理、民眾生活等場景的廣泛套用,推動智慧型化治理向智慧化治理躍升,建設全球領先的數字孿生城市。
打造“智慧城市大腦”。加快建設城市大腦“雲中樞”,構建新型智慧城市體系框架,推進城市管理、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交通出行、市場監管、文化旅遊、經濟運行等主題庫建設,匯聚各類數據資源形成城市級數據倉庫。建設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切實推進格線化服務管理新模式,搭建城市大數據平台、CIM平台、共性技術賦能與套用支撐平台等一體化雲服務平台中樞,打造數字孿生城市系統和全域智慧型化環境。完善城市管理綜合指揮調度系統,加強大數據分析挖掘,精準合理調配城市管理資源,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精準化高效化。
豐富智慧城市套用場景。加大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園林、智慧醫療、智慧醫保、智慧政法、智慧媒體、智慧社區、智慧養老、數字貨幣等創新套用,構建實時感知、瞬間回響、實戰好用、智慧型決策的新型智慧城市套用體系。加大數字圖書館、VR/AR互動娛樂設施等建設力度,打造一批數字生活套用場景,構築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健全智慧型民生服務,集成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商業服務等社區服務信息資源,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
加快推進智慧化治理。聚焦市場發展環境、資源要素配置、產業發展促進、風險防範化解四大領域,完善高效透明的區域經濟治理機制,建立覆蓋經濟、社會、城市的全領域、全要素、全閉環智慧型治理平台,實現場景驅動下的智慧化升級。加快“雲、數、網、端、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全域全量數據匯聚與運用。在交通、醫療、教育、社保、能源運營管理等領域推行數位化套用,逐步構建實時感知、瞬間回響、智慧型決策的新型智慧城市體系,打造智慧政務服務中心。持續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互動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
第三節 建設品質宜居新城
堅持把城市還給人,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將人的居住體驗融入到起步區建設全過程,營造優美、安全、舒適、共享的城市空間,打造品質宜居城市。
加快綠地公園建設。以生態視野在起步區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布局高品質綠色空間體系,將“城市中的公園”升級為“公園中的城市”。高標準規劃設計各級各類公園,構建系統、完整、連續的大生態綠地系統,注入文化內涵,彰顯城市價值,實現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構建以自然公園為基底、綜合公園為主體、社區公園為補充的公園建設體系,大力實施全域增綠工程,依託森林、濕地資源,尊重自然風貌,科學選址,推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構建成長型公園體系,拓展生態遊憩空間,打造天然城市綠心和休閒生態氧吧;整合現有綠地資源,建設各具特色、定位鮮明的綜合公園;將可用的綠地、住宅區邊角“見縫插綠”形成社區公園,豐富城市空間層次,滿足市民多層次休閒需求。創新“公園+”模式,推動公園形態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合理導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高效的產業業態,培育多元套用場景,縫合功能板塊,賦能產業發展,實現“人、城、境、業”的和諧統一。
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貫徹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建立完善起步區租賃住房開發建設市場機制,加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力度,進一步擴大住房保障覆蓋範圍,實現應保盡保。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設,完善交通、商業、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提升保障性住房社區便利度。制定與住房制度相配套、與開發建設方式相適應的土地供應政策,探索多元化土地利用和供應模式。加強住宅設計管理,提高住宅設計水平,保證住宅建設質量,提升人民民眾居住品質。嚴格控制建築高度,嚴控“水泥森林”和大面積玻璃幕牆,精心設計建築頂部,構建形態色彩整體和諧統一的空間界面和輪廓線,展現新時代現代化城市新形象。
打造未來社區示範樣版。以未來社區建設為抓手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構建以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築、交通、低碳、服務和治理等九大場景創新為重點的集成系統,打造有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以未來社區理念統籌舊改新建,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社區試點,加強城市綠道、公園布局與城市空間的串聯融合,注重街區、鄰里空間的人性化、藝術化設計,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文化品位。加強幸福鄰里中心建設,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住宅小區居住品質。建設集人文景觀、居住消費、生態體驗、生產研發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社區,構建空間可共享、綠色可感知、建築可品鑑、街區可漫步的未來社區聚落,實現社區與產業時序上同步演進、空間上有序布局、功能上產城一體。最佳化居住空間布局,統籌居住和就業,促進職住平衡,合理布局便利店、便民市場、綜合商場等商業設施,構建街道15分鐘、社區5分鐘兩級生活圈。
圖片
第四節 建設安全韌性新城
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構建全天候、系統性、智慧化的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打造低風險下彈性城市、高風險下韌性城市。
構築長久穩固的安瀾防線。立足防大汛、抗大災,科學確定防洪排澇標準和策略,建立“防疏蓄排用”相結合的防洪排澇體系,適度超前規劃建設城市和建築排水系統,增強城市強排能力,嚴格保護城市生態空間、泄洪通道等,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加強黃河、徒駭河、小清河三大主幹河道治理,通過拓寬、疏浚、連通、拆違等綜合整治手段,確保河道行洪安全。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推廣海綿型建築與居住小區,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促進水體自然循環,建成國家海綿城市示範新區。充分利用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綜合採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最大限度實現雨水的滯蓄與利用。
提升綜合安全保障能力。創新疫情防控模式,探索建立黨建引領、專業保障、多元參與的全鏈條社區聯防聯控體系。強化消防安全保障,完善城市消防供水系統和指揮系統,加強消防設施布局建設。加強城市人防設施建設,打造“全域設防、重點目標重點設防、地上地下互聯互通”的人民防空防災體系。按照“預防為主、避(讓)治(理)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和管理體系,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設防要求。組建社區救援志願者隊伍,建設避險場所及疏散通道,增強應對災害的能力。強化全民防火、防空、防災意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加強自主可控的安全技術套用,實施面向核心數據資源和套用系統的多重安全保護。構建網路空間安全監測體系,對核心網路等網路空間載體安全狀態進行全面監測,實現對起步區重要網路及核心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態勢的實時感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保障制度,落實重點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網路安全審查制,明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要求及運營單位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責任追究制度。
第五節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按照綠色、高效、創新要求,突出智慧型化、網路化、現代化建設目標,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模式,打造技術先進、功能完善、適度超前、統一協調、便捷高效、安全堅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構建立體綜合交通體系。統籌起步區公路、高鐵、航空、水運、捷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濟南國際機場、小清河港、高鐵濟南東客站和董家鐵路貨運樞紐海陸空鐵“四港聯動”、高空協同,實施四港聯運樞紐及快速通道工程,打造國家級“京滬走廊—黃河走廊”交匯的國際樞紐,構建通達、集約、綠色、安全、智慧的綜合交通體系。高標準打造4F級機場,加密航線網路,積極開通直飛世界重點城市航線,增強國際航線通達性,加快構建“機場+高鐵+捷運”聯運系統,提升樞紐功能,與周邊機場協同聯動打造現代化機場群。規劃建設便捷暢通的跨黃河通道,加快推進起步區範圍內國省道調線改建,構建功能完備的骨幹路網,加強城市快速路與周邊高速公路、重要交通樞紐的銜接,形成“兩岸通達、縱橫交錯、城鄉一體”的路網結構。規劃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城市公交為主體、慢行交通為補充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科學布局城市軌道交通框架網路,建設“軌道上的起步區”,推進“小街區、密路網”,提高支路網密度,做好公共運輸銜接,大力發展腳踏車、步行等慢行交通模式,提升公共運輸分擔比例,引領綠色低碳出行。突出靜態交通規劃建設,構建“有位、有度、有序、有法”的智慧型停車交通系統。加快實施小清河復航工程,高標準建設濟南港,配套建設作業設備自動化、數據信息可視化、生產管理智慧型化的“自動化碼頭”,打造河海聯運的“黃金水道”。
圖片
圖片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實施地熱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和氫能源制儲運加示範工程,大力發展屋頂分散式光伏,鼓勵光伏建築一體化套用。實施中濟和安濟長輸天然氣遷建、臨濟原油377管線遷改、大橋燃氣熱源廠及管網等能源熱力基礎設施項目。加快綠色能源與民生保障設施建設,策劃實施起步區市政和公用類場站等分散式工程。搭建起步區堅強智慧型電網,推進各電壓等級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以電為中心的能源網際網路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高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供應中的比例,形成以外電、新能源、燃氣熱電廠為主力電源,各級電網協調統一的綠色供電格局。構建以天然氣為主要氣源的燃氣輸配體系,推進建設燃氣場站、LNG儲配站,統籌布局石化能源、充電、加氫一體化加能站。按照“寬備窄用”原則建設熱源設施,加快形成以地熱、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電能等清潔能源協同供熱的熱源格局。積極穩妥引入外部熱源,多熱源保障供熱安全。
高效集約利用地下空間。積極利用淺層、次淺層空間,有條件利用次深層空間,彈性預留深層空間,構建多元複合的地下空間系統。協調各系統的空間布局,制定相互避讓原則,明確各系統平面及豎向層次關係,實施分層管控及引導。科學實施開發強度管控,設定低、中、高三種開發強度控制,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及用地布局,對地下空間進行不同程度的開發。系統規劃布局地下交通系統、地下物流系統、地下公服系統、地下市政設施系統、人防設施系統。推進軌道交通網路化,統籌地下車行系統、地下人行系統和地下停車系統建設。鼓勵地下空間集約化建設市政場站,引導地下場站設施與地面建築立體複合建設。構建聯繫空港物流中心和崔寨物流中心的骨幹輸送型地下物流系統。加快推進綜合管廊配建,建設多級網路銜接的市政綜合管廊系統,打造城市“大動脈”和地下“生命線”。制定地下空間防洪策略,加強地下空間內部的雨水阻隔、收集、強排等設施建設。推動建立地下空間數據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地上與地下空間權屬、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的管理制度,推動地理信息技術在地下空間中的運用。
圖片
第八章 內通外聯 建設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門戶
主動對接區域重大戰略,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化雙向聯通功能,塑造國內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高水平開放上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強化區域協同發展
加強省、市、區協調聯動,深度對接融入京津冀、長三角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不斷增強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創新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
融入全國協調發展大局。發揮起步區區位優勢,提升北接南延區域中樞橋樑功能,打造南北動能傳導重要節點。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依託重大載體、重點機構,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資源,共建重大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園區,深化科技創新、現代金融、新興產業等領域合作,打造中央企業和跨國公司北方總部基地。主動對接長三角創新體系,強化科技互動與協作,促進人力資源最佳化配置,推動要素合作向制度合作縱深拓展。加強與雄安新區合作交流,複製推廣雄安新區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做法。鼓勵起步區企業在國內重點區域設立異地孵化器、企業研發中心、技術轉移中心,推動先進科技成果及優質創業項目落地起步區。
加強沿黃地區交流協作。加強與沿黃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項目、機制的聯動,銜接落實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分區管控要求,協同推進生態保護治理。探索與西鹹新區、鄭東新區等重點區域建立高層對接機制,圍繞智慧型製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共建一批產業技術聯盟、跨區域產業合作示範基地,聯合開展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人才交流合作、行業標準制定,強化創新資源跨區域共享。積極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開展對重大問題的跨省際科學研究。聯合沿黃城市舉辦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展會活動,講好黃河故事,彰顯黃河特色。
強化毗鄰區域合作共贏。高標準規劃建設起步區至濟陽、商河的城市快速路,加強與濟陽、商河創新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與濟陽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區、商河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等重點園區產業協作配套,形成梯次發展、協同共進態勢,打造起步區配套生產基地,輻射帶動濟南北部加快崛起。加快推動起步區與齊河縣等毗鄰地區打破行政壁壘,健全完善生態保護、產業協作、設施配套等重點領域協同發展機制,為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探索路徑、打造樣板、提供示範。
推動黃河南北融合互動。充分釋放重大區域戰略紅利,處理好“北起”與“中優”關係,積極承接導入主城區優質資源、高端產業,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協調兩岸生態和文旅資源,協同開展風貌管控,高標準建設黃河生態風貌帶,打造相互連通和自然銜接的景觀廊道。加強黃河兩岸協同開發,統籌推進南岸臨空組團、丁太魯等重點區域和北岸大橋、崔寨等重點片區規劃建設,實現兩岸互動、南北共興,構建黃河穿城而過、城市擁河而興的發展格局。
第二節 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充分借力山東歷史、產業和文化優勢,增強國際交往功能,對接國內超大規模市場,聯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開放型經濟跨越發展。
布局新型國際貿易。搶抓濟南市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機遇,積極布局維修維護、軟體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供應鏈管理等領域服務貿易,加快推動數字貿易發展,支持“貨物+服務”“文化+旅遊”等跨領域服務貿易創新。積極培育金融、教育、醫療等新興服務貿易業態,鼓勵發展集採集購、會展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貿易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配套發展積體電路、智慧型終端等電子產品保稅加工貿易。大力培育和集聚外貿、外資企業,支持建設海外倉、展銷點等境外行銷網路。推動起步區內跨境電商企業與海外倉開展供需對接,創新“前展後倉”運營模式,提升出口便利化水平。
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鼓勵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支持國內外大型企業、科研機構在起步區建立區域性總部或新型研發機構。發揮華僑華人技術、資金、人脈等優勢,引導更多全球優質資源落地。鼓勵起步區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成員國和地區布局生產基地、行銷中心和服務網路。加強與“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在節水農業、智慧型製造、金融、物流等領域開展合作,探索“班列+供應鏈金融”“班列+產業園區”等模式,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用好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山東連線世界500強”等重大活動平台,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簽約一批外資大項目。推進落實QFLP試點,招引管理企業落戶設立QFLP基金,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大力引進海外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發展涉外法律、會計、智慧財產權、檢驗檢測等高端服務。
打造國際消費中心。積極布局國際免稅購物網點,吸引境外消費回流,加快推動免稅經濟發展。深度拓展國內消費市場,集聚網路直播、互動娛樂等新型業態,大力發展文化時尚產業,引入國內外知名品牌,舉辦時尚秀和新品發布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成員國或地區標準互認、質量溯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搭建支持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品進口服務平台。支持出口企業擴展內銷市場,深入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
第三節 搭建經貿合作平台
聚焦重點、聚合資源、聚力攻堅,建設支撐高水平開放的重大平台載體,暢通內外雙向經貿合作渠道。
打造國際會展會議高地。依託國際博覽城建設,加快建成運營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國際酒店中心,積極承辦大型商品博覽會、特色產品推介會以及投資合作洽談會、商務合作大會。加強與德國漢諾瓦、瑞士邁氏等國際知名會展企業對接,打造專業化、國際化運營團隊,引進一批全國性、國際性展會。創新展會舉辦形式,拓寬展會合作領域,打造精品會展項目,帶動貨物和服務貿易、金融和法律服務以及人員和展品通關便利化等領域發展提升。主動對接國際高端平台,合作舉辦經貿交流論壇、學術會議活動。
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區。採取“區中園”“園中園”“雲上園”等模式,加大對重點國別、重點地區招商引資力度,“團組式”引進落地外資項目,培育建設國際合作特色園區,吸引國內外專業化園區運營商或與專業化團隊合作運營。加快推進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國際招商產業園等重點載體建設,深入實施“標準地”招商,培育具有引領性、標桿性的國際一流產業集聚區。加大對東北亞國家的開放合作力度,積極落實全市日韓合作開放戰略,高水平建設中日韓國際合作園區,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合作事項,打造中日韓地方合作示範區。加快推動濟南綜合保稅區功能升級,建設航材公共保稅庫和高端裝備保稅展示交易平台、半導體設備保稅展示交易平台,擴大高端裝備國際貿易和航空資產交易的業務規模。
搭建重大區域樞紐平台。依託4F級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建設,加快港區、園區、社區聯動發展,積極爭創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規劃建設黃河北岸交通樞紐,暢通水港海港聯結,構建輻射全國、連線海外的多式聯運網路體系。加快傳統物流園區改造升級,培育具有資源配置能力和平台孵化功能的現代物流與供應鏈企業。加快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與全球知名跨境電商企業對接,培育專業化、特色化跨境電商園區,建設跨境電商孵化套用平台,布局跨境電商保稅倉、體驗店和進口商品連鎖店,打造輻射周邊地區的優質產品進口集散中心。
第四節 構建開放開發體系
秉持國際化視野,完善國際化功能,集聚國際化資源,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開發體系,持續提升起步區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
強化城區國際化元素。增強起步區國際交往承載功能,建設統一的涉外綜合服務平台,提高外籍人士投資興業、參會參展、生活旅行的便利程度。營造具有國際水準宜居宜業的“類海外”環境,加大國際化生活社區、街區建設力度,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規劃布局國際醫院等涉外設施,完善公共場所多語標識體系,健全文體、生活等國際化公共配套服務,打造國際先進生產要素、知識技術和高端人才集聚的重要載體。
提升城市國際化形象。積極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論壇、賽事等文化交流活動,積極爭取承辦重大外交外事活動,吸引國際組織、國際知名機構落戶,打造成為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標誌性區域。充分利用國際友城資源,加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成員國在經濟、人文、教育、衛生等領域的交流互鑒,增進國際友誼,促進友好合作。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對外傳播,塑造起步區開放包容的國際形象。
實施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創造性複製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政策,探索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起步區與自貿試驗區、上合示範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聯動創新,在全省制度型開放上走在前。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進一步擴大投資、貿易、金融、技術、人才、稅收等關鍵領域對外開放,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跨境糾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跨界數據流動等領域試點開放力度。系統開展市場監管體制改革,構建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創新與國際接軌的監管模式。健全海外風險防範體系,加強對外風險研判預警。
第九章 傳承弘揚 打造黃河文化新高地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按照“以水營城、以文營城”理念,發揮黃河文化統領作用,彰顯“儒風泉韻”文化風貌,寫好黃河文化中起步區的絢麗篇章。
第一節 充分展示特色文化魅力
深入挖掘闡發黃河文化、泉城文化、齊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特色文化深度融入現實,建立溝通歷史與現實、拉近傳統與現代的黃河文化體系。
發揮黃河文化的統領作用。深入闡發黃河治河文化、渡口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精髓,強化對黃河文化的梳理挖掘、保護傳承。加強對扁鵲墓、劉恩生故宅等歷史遺址遺蹟、崔寨德蘭柳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突出黃河哺育文明、成就文明和聯通文明的文化價值。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體現黃河文化的特色標誌性工程,全面展現毛主席視察黃河紀念地等人文風貌和黃河治理成就。
推動黃河文化的交流互鑒。深入挖掘與黃河文化有關的音樂、舞蹈、戲曲、民間技藝等,藉助新媒體平台宣傳推介黃河沿岸文旅資源,講好新時代黃河文化故事。促進黃河文化交流互動,全面參與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和“中國黃河”國家形象宣傳推廣活動。加強與沿黃城市合作交流,開展館藏文物資源巡展,聯合推出一批高端文化活動、重量級展會、重大體育賽事、高端峰會論壇。
凸顯水潤新城的泉城特色。融入“山泉湖河城”泉城文化要素,通過引導與管控,打造藍綠交織田園泉城,塑造有底蘊、有活力、有鄉愁的人文魅力新城。突出鵲山、華山文化與景觀價值,彰顯鵲華秋色的歷史文脈,打造鵲華景觀廊道。以牧馬河為重心,串聯重要歷史文化遺存,打造河流文化景觀廊道。
彰顯齊魯文化的獨特風韻。通過空間格局、節點設計等方式深入挖掘、展現齊魯文化創新變革精神內涵,打造起步區齊魯文化軸線。以鵲山龍湖、華山、森林公園等為節點,沿泉城特色風貌軸布局一批重點功能區、重大公共建築、重要開敞空間,打造齊魯文化展示視窗。合理規劃一批非遺展示、體驗空間,建設黃河非遺廊道,集聚一批非遺項目,推動齊魯文化傳承發展。加強城市景觀風貌整體設計,彰顯齊魯風範,打造黃河文化新地標。
第二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
以滿足民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構建人民幸福感強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文化真正“動起來、活起來、實起來”。
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積極引導省屬優質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起步區布局,大力推進省方誌館、省青少年宮等項目規劃建設,高於國家一級館標準規劃建設起步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精準銜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黃河鵲華文化公園、黃河文化博物館等館群和一批展現黃河文化的標誌性旅遊目的地,在都市陽台打造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基地。系統規劃布局一批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泉城書房、健身廣場、球類運動場地等文體設施,打造15分鐘健身休閒圈。全力支持山東體育學院及相關國家級培訓場館遷入建設,加快建設濟南黃河體育中心、馬拉松跑道等一批綜合性文化體育設施,促進體育旅遊、運動休閒、運動康復、電子競技等新興業態發展。謀劃實施黃河V谷、黃河國際會議中心、鵲華廣場、百年鐵路橋文化公園等一批黃河文化項目。推動建設黃河文明國際交流傳播中心等特色項目,搭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交流互鑒的高端載體。
促進文化服務多樣化。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搭建滿足多種需求的文化服務平台,推進文化服務均等化。利用各類文化載體,推動舉辦一批國內外知名藝術、體育節賽。建立健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規劃完善各街道綜合文化站及鄰里文化中心,推進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依託社區文化活動室、社區種植園、社區遊樂場等開展形式豐富的文化服務活動。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集聚文化創業者,支持納入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培育打造濟南黃河文化原創精品。大力培育文化社會組織,發展文化志願服務。
第三節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黃河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優勢,構建“文旅生態融合體系”,挖掘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意項目和產品,提升文化品牌價值,以文化賦能起步區高質量發展。
打響全域旅遊品牌。推進黃河沿岸生態和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結合黃河生態風貌帶建設,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示範段,與濟陽區協同打造沿黃大堤旅遊賽事線路。深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力度,推進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地質遺蹟保護工作。著力推進“生態旅遊+重點行業”融合發展,深化完善都市觀光、度假休閒、節慶會展、文化演藝等旅遊產品系列,積極打造旅遊投資、旅遊消費的新熱點、新亮點。依託白家堰等徒駭河沿岸村莊,打造鄉村旅遊特色村落。
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激發文化產業多向、互動、融合效能,構建起步區“無中生有、有中生優”的文化產業體系。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建設文化產業名城。大力發展創意設計、影視、演藝、工藝美術等傳統業態,以及直播、潮品、動漫、電競等新型業態。依託文化創新創意力量,引導資源端、產品端、技術端、市場端產業融合,提高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水平、新興產品(服務)的文化內涵,豐富產品市場行銷環節的創意手段,提升起步區現代產業體系文化附加值。實施黃河文化IP塑造工程,推出一批具有泉城特色、展現沿黃文化脈絡的動漫、工藝美術精品,打造一批烙有黃河與濟南印記的知名文化品牌。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爭創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創新資源,聚焦演藝裝備、娛樂裝備、展覽裝備等領域,推進文化創意與裝備製造深度融合。
第十章 共同富裕 建設幸福黃河新家園
堅持“財力有一分增長、民生有一分改善”,統籌抓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和質量民生,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務供給機制,促進高水平均衡,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實現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的共同富裕目標。
第一節 擴大公共服務供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標準構建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渠道,提高供給效率,打造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範區。
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培育壯大新業態帶動就業機制,健全多渠道靈活就業保障制度,推動產業、企業、創業、就業聯動,推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推進就業創業培訓基地創建,加大就業創業培訓,多渠道幫助和引導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返鄉人員、退役軍人實現就業創業,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做好公益性崗位安置工作。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支持勞動者通過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實現就業,大力發展“網際網路+”就業服務,支持發展“零工經濟”、居家就業、遠程辦公等新就業形態。構建並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健全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
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普及普惠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多樣化有特色發展高中教育,統籌發展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實現教育質量整體提升、教育結構更加最佳化、教育公平有效保障。加快推動教育資源供給,統籌最佳化起步區中國小、幼稚園布局,加快建設山東省實驗中學鵲華校區,規劃建設國際學校,推進教育高位均衡、全面優質發展,全面提升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探索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育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培育模式,培育一批精通專業技能的“齊魯工匠”“大國工匠”,建立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新舊動能轉換研究院,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提供樣板示範。
加大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加快建立扁平化、屬地化管理體制機制。高標準規劃建設面向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現代化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公共衛生和公立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提高基層醫療衛生、精神衛生、婦幼健康、老齡健康、職業健康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優質醫療資源引進和均衡布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在起步區落地,推進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北院區、整合型專科醫療中心項目建設。堅持中西醫並重,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積極參與“黃河名醫”中醫藥發展計畫,支持備案制中醫診所發展。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和人才引進培養投入,支持起步區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支持高素質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支持高品質社會辦醫,大力發展健康產業,讓廣大人民民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診療、康復等健康服務。
圖片
第二節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把社會保障作為民生之基,健全城鄉統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最佳化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大力發展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完善政府、單位和個人合理分擔的籌資機制,提高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待遇水平。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協同互補,試點改革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鼓勵發展多種類型的商業健康保險,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綜合救助格局,實現城鄉社會救助標準一體化。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供養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加強災害、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完善救助服務網路,搭建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街道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平台、社區社會救助服務站。創新社會救助渠道,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提供照料服務,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方式。加大臨時救助力度,落實主動發現、先行救助、轉介服務工作機制,激勵慈善力量、社會組織、志願者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嚴格落實國家關於退役金、撫恤金、優待金、退休費動態調整政策,建立優待證制度,依法保障退役軍人合法權益,打造功能完善的“退役軍人之家”。
第三節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統籌安全與發展,全力保障各方面安全,建設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諧家園。
全面夯實基層治理。加強黨對基層治理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組織引領、隊伍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推行“街鎮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推動社會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層。統籌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用好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建立“全覆蓋”格線體系,壯大“全能型”格線隊伍,完善“全要素”格線服務,創建格線化社會治理全國樣板。加強社區服務陣地和專業力量建設,實現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低於30平方米,每個社區至少擁有3名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提升社會工作專業能力,完善社區志願服務網路,加快建設以“政府扶持、社會承接、專業支撐、項目運作”的社區與社會組織聯動服務機制。深入推進紅色物業建設,強化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完善物業考核評價機制,全面提升物業服務質量。
全力保障公共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深入貫徹落實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打造安全發展示範城區。全面加強安全生產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工礦商貿、城鄉建設、道路交通、特種設備、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實將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深入推進規範化農貿市場、“放心肉菜超市”建設,建立地區食品領域全產業鏈追溯體系。加強社會治安防控,深入實施“警種聯動、警保聯控、警民聯防”的“三聯”警務共同體建設,大力推進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協同推進“雪亮工程”與“智安小區”建設。
加強法治城區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加快推進法治起步區、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堅定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建立黃河中央法務區,在起步區設立檢察院、法院,健全和解、調解、行政裁決、行政複議、仲裁、訴訟相銜接的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加速引進國內外頂尖法律服務機構入駐,加速高端法律服務人才聚集,實現法律服務聚合效應、輻射效應、疊加效應、示範效應,更好服務保障起步區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八五”普法,增強幹部民眾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大力弘揚誠信文化,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相關制度、標準和規範,全面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提升信用監管效能。以濟南市建設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為契機,大力發展信用經濟,重點引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信用服務機構,培育和發展信用服務業。
圖片
第四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城市與鄉村一體建設、協同發展,構築田園城市的風光特色,深化農村改革,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探索一條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種植、綠色養殖等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發展科技農業、種源農業、品牌農業,強化農業生態保育功能,促進生產農業向生產與景觀融合轉變,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發展。依託孫耿太平組團,聚焦資源保護、育種創新、測試評價和良種繁育等環節,加快推動種業關鍵共性技術和種源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國家種業研發創新中心、設施科技種苗實驗基地、國際種苗產業示範中心建設,培育種業企業總部集群,建設北方種業之都核心片區,打造“種子庫”。保護髮展農業品牌,培育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功能互補和深度融合,壯大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立體化、複合式全產業鏈發展,打造“經濟+社會+生態+觀光”複合型農業。構建農業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實現對苗情、災情、肥效、藥效、面源污染等多方面全方位無死角立體化監測。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的基礎性工作。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逐步實現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積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統籌建設用地資源分配,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合理用地需要,支持城鄉融合項目用地需求。強化鄉村發展資金保障,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常住人口掛鈎機制,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體制機制,引導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不斷提高起步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建立健全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體制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權利,促進起步區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待遇基本統一。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合理最佳化村莊布局,有序推進村莊規劃編制。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統籌布局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通訊、廣播電視和垃圾處理等設施,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新一輪整治行動,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加快建立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長效機制。開展未來鄉村建設試點,疊代升級未來鄰里、綠色低碳、鄉村善治等場景,建成一批鄉村新社區,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以美麗鄉村風景旅遊線、特色村創建為載體,啟動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守好鄉愁古韻,提高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形成戶戶見風景、村村有特色、鎮鎮育產業的鄉村全域大美格局。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拓寬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完善兜底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解決農村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確保低收入群體不返貧、穩增收。
圖片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 激發內生髮展新動力
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複製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經驗政策,推動戰略戰役性改革和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推出更多基礎性、首創性改革舉措,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第一節 創新管理體制機制
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導向,以推進機構職能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改革為著力點,改革機構設定,最佳化職能配置,完善運行機制,強化激勵約束,充分激發乾部隊伍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全麵塑造起步區體制機制新優勢。
構築新型管理體制。最佳化起步區管委會機構設定,建立扁平化的大部制,明確權責範圍,強化動態管理。創新設立起步區“總師制”,社會化招聘總規劃師、總建築師、總經濟師、戰略研究總顧問和綠色生態發展總顧問。創新起步區管委會選人用人和績效激勵機制,探索實施全員聘任制,推行全員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賦予起步區市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爭取最大限度下放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理順與所在行政區及區域內功能區的關係,必要時研究推動起步區開展行政區劃最佳化調整。發揮起步區各類主體參與治理積極性,探索高度參與、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業界共治”新模式。
創新“管委會+”開發運營機制。釐清管委會和各類主體權責功能,加快區內土地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將適合市場化運作的園區開發、產業招商、創新孵化等職能下沉至企業層面。引進國內外專業化園區運營商或管理團隊,承接專業園區、特色園區開發運營。在招商引資、人才服務、園區管理等領域探索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法定機構,將法定機構作為市場化運作的主體之一,與平台公司、園區運營機構融合發展。聚焦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探索資本招商、委託招商、集群招商、逆向飛地招商等招商引資新模式。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鼓勵央企、省市國有平台和有實力的民企參與起步區開發建設運營。
第二節 最佳化要素市場化配置
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創新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最佳化。
建立健全人口集聚機制。制定吸引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大對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力度。發揮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相關科研機構的作用,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實行更加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爭取外國人永久居留權、審批許可權下放。爭取特殊工時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探索新業態中靈活就業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不斷提升起步區對人口的吸引力。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方式,全面推行畝產效益評價,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履約評價和退出機制,大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閒置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拓展新產業新業態用地模式,適度增加混合用地供給,支持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促進土地複合利用。堅持和完善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創新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彈性出讓、先租後讓等配置方式。
引導金融服務起步區開發。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積極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資金供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穩步增加涉農貸款投放規模。構建與開發性金融機構、保險機構、海外財團戰略合作機制,支持起步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設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創投引導等政府性投資基金,強化起步區開發建設與資本市場對接。鼓勵起步區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引導起步區金融機構用好央行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和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建立成本收益相匹配的投融資機制,綜合考慮項目投資建設運營周期,科學組合公益性、準公益性、經營性項目,合理設計投融資方案。
完善要素價格的形成機制。完善城鄉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的制定與發布制度,逐步形成與市場價格掛鈎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價自主權,完善要素價格公示、發布和動態監測預警機制,推動政府定價機制由制定具體價格水平向制定定價規則轉變。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全面貫徹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術、管理人才,健全技術、知識、管理、數據等要素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立數據要素市場,健全數據市場交易規則。健全促進轉型升級、節能環保和兜住民生底線的價格政策體系,強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
第三節 建設一流營商環境
積極營造效率高、服務優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增強區域投資吸引力,爭創國家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打造全國投資興業的價值高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開展綜合性改革試點,打造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升級版。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係。創新實行“新區特辦”機制,全面推行區域評估評價工作,推行工程建設項目集成審批,針對關鍵重大項目提供個性化、定製化審批服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證照分離”“一照多址”和集群註冊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落實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積極開展“一次辦好”改革,推行行政審批“聯合辦”、商事登記“即時辦”、高頻事項“智慧辦”、投資貿易“便利辦”、工程項目“承諾辦”。創新“網際網路+”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模式,建立快速服務回響機制,持續簡化辦事流程、最佳化辦事體驗、提高辦事效率。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探索新技術新產品以前置審批為主轉為事中事後監管為主,建立“試點容錯”扶持機制,定期編制重點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套用目錄,支持和引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審慎採用信用懲戒、資格認定等方面限制,在部分行政執法領域,探索實施“不罰清單”“輕罰清單”。結合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國際招商產業園等園區建設,積極探索國際監管相互認可的制度安排。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推動國資國企體制機制綜合改革,釋放國資國企服務起步區開發建設的內生動力,打造國資管理體制創新示範區和國企高質量發展先鋒區。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起步區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支持民營資本參與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重大工程和項目。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支持企業家參與起步區涉企政策制定,健全規範化常態化政企溝通渠道。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激勵企業家在起步區奮發圖強、幹事創業,加快在起步區培育海量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
第十二章 凝心聚力 健全規劃實施新機制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加強各級各部門統籌協調,創新規劃實施機制,強化規劃監督評估,為起步區建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確保規劃各項目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和實踐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戰略眼光、專業水平。貫徹落實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服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重大決策部署在起步區落地見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最佳化選人用人機制,完善幹部梯隊建設和人才工作體系,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堅定不移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常態化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作為不擔當問題整治,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保護。
第二節 完善協調推進機制
充分發揮省、市兩級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起步區建設的重大問題、重要事項、重點工作,研究起步區發展方向、戰略規劃、重大決策等,定期研究需要提請省、市級層面解決的重大問題,加快構建高位推動、省市一體的工作推進格局。各成員單位要強化大局意識,樹立“一盤棋”思想,全力支持配合起步區建設,形成強大領導力、組織力和執行力。起步區要自覺履行具體落實責任,解放思想、勇於擔當、大膽突破,創造性落實黨中央以及山東省委、省政府和濟南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開展超前改革試驗和創新探索,推動規劃各項目標落到實處。
第三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推動《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各項支持政策落地,統籌用好山東省支持起步區建設相關政策,省政府各有關部門和濟南市與起步區協同推進“四區”政策複製落實工作,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政策窪地。
強化財政支持。積極爭取國家賦予財稅試驗政策,建立健全有利於支持起步區加快發展的財政體制機制,著力支持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態工程和重大產業化項目建設。用好政策性創投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等各類政府性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起步區項目優先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項目融資。
切實加強用地保障。對起步區建設用地計畫實行差別化管理,最大限度將起步區內基礎設施類項目列入單獨選址,保障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市級統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對起步區予以傾斜,優先保障。加大起步區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儲備力度,根據起步區用地需求和庫存指標結餘情況,優先購買使用市級耕地占補平衡指標。
加強項目保障。積極爭取將起步區更多項目列入省級重點項目,同時爭取將起步區的市重點項目視同省級重點項目,享受省級重點項目相關支持政策。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支持引領性工程、平台、項目優先向起步區布局。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優先向起步區布局,積極爭取央企、省屬企業總部和省屬企業“四新”經濟項目優先落戶起步區。
第四節 強化規劃監督評估
健全規劃實施監管和評估制度,確保規劃有序落地。搭建起步區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數字規劃建設管理平台,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提升規劃的適應性。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跟蹤和督促檢查,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及時總結提煉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成果。全面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對幹部的失誤錯誤進行綜合分析,該容錯的大膽容錯,該使用的大膽使用,激勵各級幹部主動作為。擴大起步區建設的公眾參與,暢通公眾意見反饋渠道,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起步區建設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十三章 環境影響評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對本規划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如下。
第一節 與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協調性分析
規劃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把生態保護作為起步區建設的先決條件、重中之重,充分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全面考慮城市功能布局、國土空間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在對起步區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充分調研基礎上,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提出總體要求、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功能布局、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制定藍綠空間占比、用水總量、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供水保證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污水收集處理率、細顆粒物(PM2.5)濃度、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新建民用建築的綠色建築達標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綠色生態指標,要求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環境問題整治,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深度節水控水,努力把起步區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總體上看,本規劃與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相符合。
第二節 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
規劃實施對起步區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利用、生態影響、污染排放和氣候變化等方面。規劃實施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需占用一定數量的土地和消耗大量的物資資源,會對山體、植被、水域等產生一定的破壞;各類企業、平台機構、服務系統運行及項目施工將產生廢氣、污水、噪聲和固體廢物等污染物。經濟社會活動將消耗大量能源,產生一定規模碳排放,影響氣候變化。
第三節 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
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
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嚴格執行排放標準,控制廢氣、污水和固體污染物排放,積極推廣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套用,提高城市建設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積極採用綜合措施,對規劃實施產生的污染進行有效防治,改善起步區區域內環境質量,確保規劃實施產生的不利環境影響總體可控。
強化環保技術研發套用。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積極研發、運用先進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能源綠色轉型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降低規劃實施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
加大環境監管保護力度。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對相關建設項目依法依規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強化事中事後監管,不斷提升監管工作規範化、精準化、智慧型化水平。
重視環境風險防範。構建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制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完善環境風險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落實環境風險防範的主體責任,多措並舉、形成合力,切實預防規劃實施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本規劃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堅持生態優先,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起步區建設與發展,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推動起步區率先建設全國碳中和綠色城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實現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助力起步區打造成為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
內容解讀
根據《規劃》,起步區在建設中將堅持未來眼光、國際標準、黃河特色,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勢、十五年成城的“三步走”發展目標,建設著眼未來發展的希望之城、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打造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
《規劃》明確了起步區範圍,起步區西起濟南德州界,東至小清河—白雲湖濕地,南起黃河—濟青高速,北至徒駭河,包括太平、孫耿、桑梓店、大橋、崔寨、遙牆、臨港、高官寨8個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區域、濼口街道黃河以北區域,總面積798平方公里。
起步區戰略定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平台、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綜合考慮起步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現狀條件,堅持生態優先、均衡發展、宜居宜業,最佳化功能分區,形成“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的空間布局。一縱,即泉城特色風貌軸,“山泉湖河城”融為一體,構建城市大軸線空間。一橫,即黃河生態風貌帶,打造聯繫黃河兩岸的生態文化紐帶。兩核,即城市科創區、臨空經濟區兩個核心功能區。五組團,即大橋、崔寨、桑梓店、孫耿太平、臨空五大城市組團。
產業是基礎。起步區聚焦新技術、發展新智造、打造新場景、催生新模式,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體,高端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把創新作為培育新動能的核心動力。《規劃》提出,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創新生態鏈。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在起步區加速轉化,爭取在起步區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推進中科院空天動力研究中心、燃氣渦輪動力研究中心、人工智慧共性技術支撐服務平台等平台載體建設。
探索實行科技攻關“揭榜制”、首席專家“組閣制”,以“賽馬”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換機制,構建“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
發展離不開人才。《規劃》支持起步區落地科研院所、企業建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統籌落實博士(後)生活補助。以股權投資、退休返聘、工作站點、項目合作等方式,實現人才“為我所有”向“為我所用”轉變。
以人為本,打造綠色智慧宜居新城區。《規劃》提出,起步區將建設綠色低碳新城、數字智慧新城、品質宜居新城、安全韌性新城,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最佳化起步區中國小、幼稚園布局,加快建設山東省實驗中學鵲華校區,規劃建設國際學校。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在起步區落地,推進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北院區、整合型專科醫療中心項目建設。
按照“以水營城、以文營城”理念,起步區將加強城市景觀風貌整體設計,彰顯齊魯風範,打造黃河文化新地標。積極引導省屬優質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起步區布局,大力推進省方誌館、省青少年宮等項目規劃建設,高於國家一級館標準規劃建設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
根據發展目標,到2025年起步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動能新、產業興、生態美、居民富的現代化新城區框架基本形成。到2030年,起步區核心優勢基本塑成,城市綜合功能基本完善,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率先成勢。到2035年,基本建成經濟活躍、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魅力宜居、共治共享的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塑成全國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