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2022年7月,山東省濟南市政府印發了《濟南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規劃內容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的有力支撐,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抓手。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必須堅定不移、積極穩妥、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根據《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主要明確全市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是指導全市新型城鎮化的巨觀性、基礎性、戰略性規劃,是其他相關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2035年。
第一章 準確把握髮展形勢科學確定目標要求
一、發展基礎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抓住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國家、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重要機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布局最佳化、品質提升、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和安全健康,推動涉及全市近千萬常住人口的新型城鎮化駛上科學、健康、正確軌道,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在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實施“零門檻”落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度通道全面打通,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5%,高於全省平均10.4個百分點。推動常住人口公平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就業促進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實現“全納平等、應上盡上”,我市在2019年度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排名中居第1位。加快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體系,“人地錢掛鈎”配套政策落地生效,土地規模化經營率達到72.4%。
(二)城鎮化空間格局穩步最佳化。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濟南萊蕪行政區劃調整順利完成,章丘、濟陽完成撤市(縣)設區。加快構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漢峪金谷、中央商務區、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初具規模,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全面起勢,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39.7平方公里。穩步推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縣城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章丘區刁鎮入圍全省新生小城市試點,商河縣玉皇廟鎮、萊蕪區口鎮入圍全省重點示範鎮。推動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區域共商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建立,濟南都市圈規劃建設正式啟動。
(三)城市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持續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城市道路面積達到1.3億平方米,集中供熱面積近2.8億平方米,建成5G基站設施1.7萬餘個。著力最佳化人居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2%,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優於“十三五”任務目標16.1個百分點,拆違拆臨超過1億平方米,建綠透綠479萬平方米,整治改造老舊小區3617.7萬平方米。保護弘揚城市特色,重點泉群保持常年噴涌,古城(明府城)、老商埠功能形象顯著提升,成功入圍東亞文化之都。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精細化治理機制和智慧化治理模式初步形成,公共衛生、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安全發展設施加快完善。
(四)城鄉融合發展紮實起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成立市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快形成覆蓋全域、下沉鄉村的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組織架構。制定國家、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市級實施方案和區縣級方案,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初步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破題展開,南部山區發布全省首個區縣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成果。抓好重點片區示範和典型項目引領,濟南高新區中歐裝備製造小鎮建設的經驗做法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章丘區三澗溪村建設成為全國鄉村振興樣板村。多措並舉增加農民收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61,較2015年縮小0.19。
同時也要看到,我市城鎮化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城鎮化水平不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處在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下游水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不快;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停車困難等問題仍較突出,創新城市、智慧城市、韌性城市、公園城市等先進理念需要創新落實;城鄉融合發展潛力尚未有效激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城市能級有待塑強。
二、發展趨勢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城鎮化將邁入增速放緩的中後期階段,新型城鎮化將更加突出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我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創造性提出了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的城鎮化發展策略。分析外部形勢,結合濟南實際,未來我市新型城鎮化將呈現以下趨勢。
(一)城鎮化水平將穩步提高。在重大國家戰略和強省會戰略共同推動下,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起勢,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顯著增強,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周邊地區人口向我市加快集聚仍將是未來區域人口遷移的主流。同時,我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於其他副省級城市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以上,特別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城鎮化潛力依然較大。
(二)濟南都市圈建設將全面提速。國家提出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工程,《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提出以濟南為中心,輻射帶動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六市一體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在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框架下,我市與周邊地區同城化發展將大大加快,現代化濟南都市圈將加速形成。
(三)城市發展方式將加快轉變。城市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長,城鎮化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將愈加趨緊。我市建設用地資源有限,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7,結構性根源性環保壓力仍處高位,市政設施、公共服務、公共衛生、安全保障等領域面臨不少弱項短板。要創新發展理念,建設新型城市,促進城市更加集約緊湊和健康安全宜居,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四)城市治理路徑將更加智慧精準。信息技術正在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人口老齡化也對城市發展提出諸多命題。要把握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融合趨勢,加快改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機制、治理手段,深化信息技術在政務服務、社會治理、民眾生活等場景的廣泛套用,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更美好更溫情。
(五)城鄉融合發展將全面縱深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農業農村發展滯後是現代化強省會建設的明顯短板。要抓住國家、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機遇,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儘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從整體上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
三、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創造性貫徹落實省委“六個一”發展思路和“六個更加注重”策略方法,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以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為方向,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更好發揮在山東半島城市群中的龍頭作用,當好全省新型城鎮化的排頭兵,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在工作中,應注重把握以下主要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以人為本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屬性,深入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積極發揮人民民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民眾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積極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終評判者。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到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促進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均衡相結合,提升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發展和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治理水平。
——堅持改革創新。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引領性思想理念、關鍵性創新突破、標誌性重大改革、帶動性戰略舉措、典型性示範項目,探索新時代特大城市新型城鎮化道路。
——堅持城鄉融合。牢固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築牢農業農村現代化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撐作用,增強城鎮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水平重塑城鄉關係。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空間布局、產業結構、人口規模,統籌經濟、生活、生態、安全需要,統籌規劃、建設、管理,努力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著力增強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和宜居性。
四、主要目標
(一)到2025年主要目標。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新型城鎮化質量顯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提高到78.5%以上和65%左右。
——城市功能地位顯著提升。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龍頭、引領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龍頭地位更加突出,連結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節點、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作用更加明顯,國內大循環戰略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功能更加強勁。
——市民化質量顯著提高。戶籍制度改革縱深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較大進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未落戶常住人口,外來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的能力不斷增強。
——空間布局持續最佳化。濟南都市圈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區功能品質顯著提升,縣城、小城鎮發展水平和承載能力大幅增強。
——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省領先,城市運行效能和智慧化治理水平持續提升,智慧城市套用場景更加豐富,70%的區縣建成四星級以上新型智慧城市。
——城鎮化綠色轉型成效明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最佳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
——城鎮化均衡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依據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資源機制基本建立,城鄉統一規劃建設管護的基礎設施體系和統一制度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率先形成。
——城鄉雙向融合全面走深走實。有利於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人口實現自由流動、合理分布,要素實行雙向流動、高效配置,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二)到2035年主要目標。城市發展能級和輻射帶動能力大幅提升,全國重要的區域經濟中心、科創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全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確立。新型城鎮化步入成熟階段,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實現,城鎮化發展質量走在全國前列。“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全麵塑成,城鎮規模結構科學合理,現代化濟南都市圈全面建成。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發展模式成熟定型,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功能品質更加完善,活力、魅力、吸引力全面彰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城鄉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第二章 全面提升市民化質量營造平等包容發展氛圍
堅持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居民公平共享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
按照尊重意願、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暢通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通道,顯著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
(一)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落實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完善多渠道落戶選擇,清除落戶隱形限制,確保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戶,促進各類人才和勞動力社會性流動。繼續最佳化落戶手續和辦理流程,加強政策宣傳解讀,推進戶口、居民身份證辦理“無紙化”“免填單”,探索推進省會經濟圈戶口通遷。建立現代化人口管理服務制度,強化實有人口動態管理,加快建設電子證照和電子檔案。
(二)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權益。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期不變,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合理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落實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有關規定,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資格權和使用權、集體資產股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不得強制農民三項權益相互關聯退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深化農村產權交易、農業融資擔保、產權信息管理“三台共建”模式,放活土地經營權,拓展土地經營抵押權能。
(三)拓寬外來人口集聚渠道。實施更加開放的人口政策,暢通產業就業聚人、優質服務引人、優美環境留人途徑,加快壯大人口規模、最佳化人口結構,構建與現代化強省會功能地位相匹配的人口發展格局。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創建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完善高精尖缺人才引進機制,營造最佳人才發展生態。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大力實施“創業泉城”工程,完善融通創新生態,吸納外源性勞動年齡人口。打造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十四五”時期落戶青年人才60萬人以上。瞄準千億級人力資本產業,推動人力資本服務與人力資源服務聯動發展,建設黃河流域國家級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產業園。
二、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構建政府主導、覆蓋全民、可持續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使同城居民享有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鈎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義務教育、就醫結算、職業技能培訓等制度。探索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並軌的實現路徑,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動態增長提供機制,縮小居住證與戶籍在享有城鎮公共服務和權利上的差距,提高居住證持有人的實際享有水平和便利辦事程度。建立緊缺優質公共服務梯度供給制度,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居住年限長、社保繳納情況良好的人口適度傾斜。統籌各層級各領域公共資源,根據國家、省統一部署,動態調整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前瞻性做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規劃配置。
(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圍繞義務教育、社會保險、醫療衛生、托育養老等民生領域,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可得性,加快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保障機制,確保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均能在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健全進城務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推進異地就醫結算能力建設,逐步實現住院、門診費用線上線下一體化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增加普惠性托育和學前教育供給,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外地老年人同等享受本地優待項目。
(三)提供可負擔的住房保障。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完善長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共有產權住房政策。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小戶型、低租金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打造線上租房平台,制定房屋出租基本設施配置標準,推動租購住房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完善公共租賃住房準入、使用、退出和運營管理,健全動態調節和租金定價機制。擴大對非戶籍人口租賃住房的貨幣化補貼,提高其參繳住房公積金比例。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的路徑,支持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建設農民工集體宿舍,配套制定規範標準。
(四)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財政轉移支付和用地供給,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合理劃分市、區縣分擔責任,健全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財力性轉移支付辦法,提高區縣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資金分配中常住人口計算比例,積極爭取中央和省預算內資金、專項建設債券和開發性金融機構等支持。落實“人地掛鈎”機制,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掛鈎政策,增加人口流入較多區縣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供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合理用地需求。
三、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增強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確保實現進得來、留得下、發展好。
(一)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招聘工作崗位歸集和信息發布力度,暢通招聘崗位信息對接和勞務合作渠道。統籌農業轉移人口培訓政策,推廣技能儲備培訓模式,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全面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加大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技能提升、崗位技能提升和職業轉換培訓、創業培訓力度,組織開展服務標準化專業技能培訓。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創業專項政策支持,推進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創業平台建設,完善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支持政策,落實好支持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發展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二)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秉持“進了濟南門,就是濟南人”理念,幫助和支持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城鎮。加強社區建設、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參加社區活動和參與社區治理。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比例,積極引導其參加黨組織、群團組織和社會團體。發揮好工會等群團組織溝通聯繫作用,開展關愛農業轉移人口行動。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參與法規規章和公共政策制定機制,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第三章 加快最佳化城鎮化布局健全完善現代城鎮體系
按照“融、優、拓、補、培”的總體思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都市圈、中心城區、縣城和小城鎮建設發展,構建疏密有致、梯次發展、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格局。
一、融入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
圍繞全省“一群兩心三圈”城鎮化空間布局,塑強創新策源、要素配置、貿易樞紐、高端服務、人文匯聚等作用,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一)提升城市功能。著力提高創新功能、經濟功能、服務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推動區域經濟效益整體提升,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吸引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院所、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建設專業化中試基地,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深入落實工業強市戰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約化發展工程,加快建設總部經濟高地、著名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探索。科學配置公共資源,加快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持續推動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顯著提高人民民眾幸福指數。統籌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城市安全常態化管控和應急管理體系,做實做細“格線化”,加快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和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城市空間開發管控,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統籌老城提升與新區開發,統籌硬體建設與城市管理,積極探索特大城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新路徑。
(二)培育打造濟南都市圈。以濟南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編制實施都市圈發展規劃,構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產業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加快建設以濟南為中心的“米”字型放射通道和連線周邊城市的環形通道,促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加快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閉合,推進普通國省道改擴建,加強中心城區與周邊市和區縣的客運聯繫。統籌區域工業低溫餘熱利用,研究實施“萊熱入泰”“泰熱入濟”等供熱管網項目,推進都市圈供熱一體化。立足都市圈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現代農業為保障的產業體系,推動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建立利益分享機制,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共管園區”等跨區域產業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現代產業鏈供應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動建設一批公共休閒空間。統籌大泰山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加強黃河、大汶河、小清河、東平湖等重要水系安全防護和生態治理。強化同城化發展機制建設,切實提高政策制定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
(三)推動三大經濟圈對接融合。完善濟青“雙核”聯動發展機制,協同推進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人工智慧創新套用先導區、物流樞紐聯盟建設,共建創新力、競爭力強勁的濟青科創製造廊帶。發揮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作用,促進省會經濟圈與膠東經濟圈開展陸海聯動和科技、產業等緊密合作,在戶口遷移、就業社保、文化醫療、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上實現互認互通。以基礎設施互聯、產業協同發展為重點,加強與魯南經濟圈的對接。
二、最佳化發展中心城區
統籌規模經濟效益和生態健康安全需要,分類確定老城區、新城區的功能定位、發展重點和開發策略,率先形成高質量集約發展新路徑。
(一)老城區。二環路以內區域,以突出泉城風貌和歷史文化為核心,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導向,堅定不移實施“中優”策略,全面加快中央商埠區建設,加快保護更新、業態疊代、內涵提升,促進瘦身健體、減量增效。保護弘揚泉城特色,強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抓好古城(明府城)、老商埠、洪家樓、濼口、上新街等片區保護整治和改造提升,實施小清河—黃河區域再開發,力爭“十四五”時期基本完成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動一般製造業、傳統農批市場批發功能等外遷,發展總部辦公、現代金融、商務服務、創意設計等高端產業業態。抓好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建設改造,完善並加快西南部路網規劃建設,加密軌道交通線網,構建立體化交通網路。加密停車設施和公共充換電網路,探索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一點多用”,完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二)東西部新城區。二環路與繞城高速公路合圍區域,以集聚高端要素和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為方向,重點布局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製造環節,加快產業興城、品質聚人,構建“兩翼齊飛”發展格局。做強做優東部中央商務區、奧體政務片區、濟南高新區中心區、漢峪金谷等片區,打造經濟密度最高、輻射能力最強、最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功能形象的核心區域。加快建設濟南國際陸港、濟南東站—濟鋼片區和臨空經濟區,打造以樞紐經濟、通道經濟、先進制造等為主要特色的產業新城。全力全速推進中央活力區、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打造產業集聚、生態優美、宜居宜業、醫療康養的活力之城,帶動西部地區加快振興。
(三)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聚焦“四個新”目標定位和“五個著力”重點任務,匯全省之智、舉全市之力加快開發建設,到2025年基本形成現代化新城區框架,到2035年基本建成綠色智慧宜居新城區。編制實施“1+4+16+N”規劃體系,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公共服務配套和高端產業引領,加密過黃河通道,加快導入行政、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現代服務業“3+1”產業體系,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引領示範區。始終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放在重要位置,建設全國節水典範城市引領區。全方位全過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保障70%左右的藍綠空間,率先建設全國碳中和綠色城區。按照未來城市發展理念,實行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推動智慧型化治理向智慧化治理躍升,建設全球領先的數字孿生城區。
三、拓展城鎮化發展空間
立足區域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推動區縣差異化定位和特色化發展,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構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空間。
(一)打造長清、章丘、濟陽三個主城片區。加快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支持三區提升發展能級和承接中心城區部分功能疏解,共同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區。長清區發揮自然、文化、教育等資源優勢,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推動文昌、大學城、創新谷三大片區融合發展,建設山水魅力城區和區域科教高地。章丘區發揮濟青科創製造廊帶戰略節點作用,西融中心城區、東接周村淄川,建設科創新城、智造高地、文旅名城、生態綠城、康養福地。濟陽區突出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城市科創區、臨空經濟區形成“三足鼎立”、相互支撐發展格局,建設北部高質量發展主城片區。
(二)建設萊蕪—鋼城省會城市副中心。按照共建共享共贏理念,統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增強服務當地、帶動周邊能力。萊蕪區堅持製造業規模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完善區域通勤圈、產業圈、生活圈配套融合,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弱項短板,建設黃河流域先進制造業中心和省會城市副中心主要承載區。鋼城區突出鋼鐵產業特色,創新轉型發展,加快綠色建築、高端裝備智造產業集聚,提升城市綜合能級和服務功能。
(三)提昇平陰、商河縣城承載能力。著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揮城鄉融合發展紐帶作用,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建設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重要陣地。平陰縣持續做優智慧型鑄造、綠色建材、綠色能源等產業,放大玫瑰、阿膠資源優勢,建設康養、精緻、魅力之城。商河縣發揮特色農業優勢,加快工業化步伐,推動縣城與經濟開發區相互支撐、聯動發展,建設帶動魯北地區崛起的重要橋頭堡。
四、補齊縣城發展弱項短板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強市、區縣兩級聯動,增強縣城承載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
(一)強化重點領域設施建設。按照縣城建設客觀規律,以需求為導向,加快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加強公益性、準公益性項目謀劃,推動公益性、準公益性與其他有經濟效益的建設內容合理搭配,策劃一批現金流健康的經營性項目,做實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庫,制定用地、資金等支持計畫和解決方案。加大財政性資金支持力度,創新資金投入方式與運營模式,調動金融資本和工商資本投入積極性。規範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積極試點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
(二)加大縣域發展支持力度。繼續完善縣域發展政策體系,適時評估政策措施效果,推進市與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激發區縣幹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施縣域經濟發展攻堅行動,大力支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支持縣域符合條件的開發園區最佳化管轄範圍。最佳化縣域經濟發展資金安排,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培育和特色產業策劃招引,助力引進落地龍頭型、基地型重大產業項目,增強自身經濟韌性。加強產業發展市級統籌,建立市域產業協作聯動機制,引導產業最佳化布局、合理集聚。促進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完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
五、培育城鎮化發展新節點
推進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建設,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完善均衡協調的新型城鎮化結構。
(一)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堅持規模適度、突出特色、強化功能,加強用地和財政性建設資金保障,重點推進刁鎮全省新生小城市試點,打造殷巷、玉皇廟、東阿、雪野、馬山等綜合性小城鎮,引導農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鎮轉移。推動大中型搬遷安置點與周邊小城鎮統一規劃建設,合理引導村(居)人口向小城鎮周邊集聚。以下放事權、擴大財權、改革人事權及強化用地指標保障為重點,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二)規範健康發展特色小鎮。準確把握髮展定位,合理謀劃空間布局,加強質量效益管理,做精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建設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鎮,加快建設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平台、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載體、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嚴格特色小鎮清單管理,加強監測監督監管,實行動態評估調整,防止重複建設、貪多求全、走樣變形。有效防控各類潛在風險,堅決守住合規用地、生態環保、債務防控、房住不炒、安全生產的底線。
第四章 深入推進智慧城鎮化高標準打造數字共享生態
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變革,加快建設數字社會示範城市和中國智慧名城。
一、前瞻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升級,適度超前布局泛在連線、智慧型融合的“網、雲、端”數字設施,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一)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底座。升級打造先進網路基礎設施,大力推進5G獨立組網,協同推進5G網路和千兆光網超前部署建設。拓展確定性網路套用場景,強化第六代網際網路協定(IPv6)網路的終端協同創新發展,提高IPv6網路接入覆蓋率,到2025年實現縣級以上城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務樓宇萬兆接入能力全覆蓋。聚焦通信、導航、遙感三大領域,前瞻布局衛星網際網路、量子網際網路等未來網路設施,建設地面信息港核心基地,加快低軌通訊衛星系統組網套用,打造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骨幹節點。建設中國算谷,提升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和浪潮算力供給能力,打造一批綠色數據中心,形成區域一體化算力服務體系。
(二)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穩步推進“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濟南)建設運營,建成開通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連點。建設一批國家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開展標識解析創新套用推廣,打造一批特色鮮明、亮點突出、可複製可推廣的行業套用標桿。深化平台行業賦能,做優做強山東未來網路研究院、浪潮雲洲“雙跨”平台,鼓勵龍頭企業打造特定行業平台。推動創新研究機構建設,支持校企聯合開展智慧型化裝備、工業協定解析、邊緣計算系統等技術產品研發,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研發能力。圍繞典型場景、重點行業、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構築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高地。發揮協會、聯盟等專業服務機構作用,組織開展峰會、論壇、對接會等宣傳推廣活動,最佳化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生態。
(三)培育數字經濟平台發展新優勢。做強濟南高新區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技術創新套用等核心產業,打造全國信息技術引領區。推動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山東黃河數字經濟產業園、明湖國際信息技術產業園、創新谷等重點園區快速發展,布局人工智慧、物聯網、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套用場景。打造規模以上企業全覆蓋的產業大數據平台,實時感知產業經濟運行特徵,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創新發展城市數字經濟
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型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戰略,發揮城市集聚創新要素載體作用,深化數字賦能,推動數據與產業深度融合,為智慧城鎮化植入可持續發展基因。
(一)加快數字經濟集聚區建設。積極推進齊魯科學城規劃建設,構建“產研院創新圈、超算中心創新圈、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創新圈、山東大學創新圈”四圈聯動格局,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承載區,推動大科學裝置建設實現新突破,爭取承擔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促進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濟南高新區國家級及市中區省級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形成“研發+龍頭+配套”垂直整合的全產業鏈。深入推進人工智慧“雙區”同建,建設提升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人工智慧島、龍山人工智慧谷等重大載體。加快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建設,推動泉城實驗室、濟南微生態生物醫學省實驗室、濟南粒子科學與套用技術省實驗室等建設。高水平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快私募基金集聚區建設,積極招引培育股權投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基金業態,大力發展金融科技,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二)培育壯大市場創新主體。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計畫,加快科技企業梯次培育,加大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套用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創建省級以上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鼓勵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健全對初創企業的扶持政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準)獨角獸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形成若干創新型領軍企業群。增強龍頭企業對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整合能力,帶動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打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強化創新資源最佳化整合,支持行業骨幹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聯合,打造多領域創新服務平台,建設一批領先的標桿性產業公共服務平台,極大最佳化數位化創新發展生態。
(三)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大力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強化數字產業化引領,進一步壯大軟體與信息技術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信息技術套用創新等優勢產業;加快積體電路、衛星導航、超高清視頻等基礎產業發展;培育壯大量子信息、區塊鏈等前沿新興產業。加快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推動重大科技研發成果、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轉型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智慧型化高端化服務化。提升工業數位化水平,著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智慧型建造,強化智慧型建造技術研發套用,建立完善智慧型建造產業生態;推進物流、金融、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數位化轉型,深化發展智慧文旅、智慧廣電等數字生活性服務業,開展服務業數位化提升行動。
三、建設精準智治數字政府
以數據創新套用驅動政府服務轉型,構建城市智慧中樞系統,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
(一)打造創新智慧型“數智濟南”。推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套用,建設實時感知、綜合決策、智慧型調控的“城市大腦”。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套用先導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深入實施“AI泉城”賦能行動,探索構建“城市智慧型體”,推動與省一體化大數據平台和綜合指揮平台互聯互通。持續完善泉城鏈平台,推進省會經濟圈和黃河流域一體化區塊鏈平台建設,構建區域性區塊鏈“聯盟鏈”。完善城市管理綜合指揮調度系統,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決策長效機制,推動信息技術在監測預警、安全防控等領域深度套用,深化大數據在社會態勢感知、綜合分析、預警預測、輔助決策等領域的示範套用。
(二)促進數字政務智慧高效。加快政府數位化轉型,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設,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完善多端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體系,打造全天候服務型“掌上政府”。深化企業開辦退出、工程項目審批、不動產登記、生產經營、招標採購等涉企服務改革,使“跑一次”成為上限、“不用跑”成為常態。健全完善市企業服務中心功能,實現市場主體、惠企政策、公共資源智慧型化匹配,更好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推廣套用電子證照、電子印章,創新“就近辦”模式,持續最佳化提升“泉智辦”一體化自助服務終端功能,打造全市政務自助服務體系。到2025年,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中的使用率達到80%,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達到100%。
(三)最佳化數據共享管理水平。建設完善上下級聯、左右互通、高速連線、智慧型分發的一體化大數據平台,構建大數據平台區縣子節點,形成具備秒級傳輸能力的數據高速通道;強化數據統籌管理,加強部門自身數據資源整合,嚴格產數、聚數、通數、用數流程,加強數據質量監管,推進數據資源全量匯聚市一體化大數據平台。鼓勵公眾和社會機構運用公共數據進行創新和開發利用,實施“泉城鏈+全景套用”行動,打造“數據不出雲、業務全上鏈、鏈上全監管”數據可信共享新模式。完善數據資源登記和流通制度,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充分釋放數據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加強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數據安全監管,保障數據資源安全有序流通和套用。
四、構建全民共享數字生活
打造一批具有引領性的數位化套用場景,民生服務、社會治理領域數位化水平全國領先,實現對城市治理各類事項集成化、協同化、閉環化處置,實現“一數賦能”“濟數智用”。
(一)推進教育資源智慧化配置。推進“網際網路+教育”,開展智慧校園建設行動,提升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各環節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智慧課堂,打造智慧型教學空間,推動5G教學終端設備及AR/VR教學數字內容研發,結合AR/VR、全息投影等技術實現場景化互動教學,打造沉浸式課堂。健全網路化、數位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探索和創新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模式,推動教學資源上雲,加快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通過同步課堂、教師網路研修等方式,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範圍,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均衡發展和網路親職教育全覆蓋。
(二)健全醫療社保信息化體系。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綜合信息系統功能,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三級醫院實現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等信息共享。加強醫療健康新型基礎設施部署,豐富5G技術在醫療健康行業的套用場景,提升智慧醫療水平。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信息化平台,構建“網際網路+醫保+醫療+醫藥”綜合保障服務體系。完善線下大廳、網辦大廳、自助終端、移動APP等社保服務系統,構建線上線下結合、上下層級貫通的社保服務體系。完善智慧養老服務,形成涵蓋個人、家庭、養老服務機構、社區及專業醫療機構間的養老服務大數據,提供智慧化、個性化、多樣化、便利化養老服務。
(三)促進文體服務智慧型化匹配。豐富智慧文體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數位化建設,提高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數字信息化水平。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不斷延伸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服務領域,實現對公眾文化產品的普惠供給和精準投放。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設,加強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利用數據手段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大眾提供線上預約、人臉識別、科學健身方案指導等智慧型化網路服務。加快智慧文旅發展,推動“文旅雲”平台建設。
(四)打造智慧交通服務網路。發揮“交通大腦”作用,依託綜合交通運行管理平台,推動交通出行監測預警自動化、應急處置智慧型化,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加快路網最佳化分析,推動非現場執法等套用系統建設,提升監管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強智慧公交建設,完善公交大腦系統,積極探索開展無人駕駛公交試驗。整合停車資源,開發智慧停車套用,實現資源統籌利用和信息精準推送。推進濟濰高速、京台高速濟南段智慧高速示範項目建設,打造智慧高速改擴建示範項目。
(五)推進鄉村智慧化融合發展。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覆蓋,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位化,建設全國數字鄉村示範區。穩步提高村莊5G信號覆蓋率與使用普及率,加快鄉村物聯網建設部署。推進“寬頻鄉村”工程,到2025年80%以上家庭具備千兆接入能力,農村固定網路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達到城市同等水平。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有效融合數位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智慧社區(村居)提升工程,到2025年建成智慧社區(村居)試點400個左右。
第五章 深入推進綠色城鎮化全力建設美麗宜居泉城
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發展全過程,加快形成集約緊湊低碳的城市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強化規劃建設管理統籌
綜合考慮人口、經濟、生活和生態需要,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推動城市精明增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一)增強國土空間規劃約束功能。加快編制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逐步建立“多規合一”規劃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儘快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人口集聚、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合理確定重點片區容積率、綠地率等規範性要求。開展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研究,制定實施地下空間總體規劃,引導市政設施隱性化、地下化、一體化建設。強化國土空間規劃權威,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審查備案制度,健全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等監督機制。
(二)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堅持居住體驗優先,加強城市設計和色彩管理,提升建築設計藝術品質,彰顯“山泉湖河城”獨特都市風貌。開展完整居住社區設施補短板行動,因地制宜改造建設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綠化節點和公共開敞空間。推廣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開發(TOD)模式,打通道路微循環,規劃建設騎行、步行和複合類慢行系統,完善無障礙設施,新建居住區實行街區制。推進綠廊、綠環、綠楔、綠心等綠地建設,推動公園場景與城市空間融合,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在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周期的一體化集成套用,打造建築網際網路。健全城市更新政策體系,探索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強化規劃、項目、資金、安置房源市級統籌。
(三)切實加強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城市體檢”評估機制,最佳化城市體檢信息平台,抓好體檢成果轉化,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路長制”常態化,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抓好城市照明和戶外廣告牌匾管理。鞏固提升拆違拆臨成果,到2025年無違建街鎮比例達到90%以上。完善城市管理綜合指揮調度系統,加強大數據分析挖掘,精準合理調配城市管理資源,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精準化高效化。
二、爭創城市綠色發展示範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倒逼全面綠色轉型,不斷厚植新型城鎮化的生態底色。
(一)加強環境治理設施建設。加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造,重點實施城郊結合部和新城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到2025年,全市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30萬噸,建制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加快推進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工作,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力度,到2023年,歷下區、長清區、章丘區、鋼城區、平陰縣、商河縣、濟南高新區完成整縣(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40%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地表水準Ⅳ類標準;到2024年,全市所有區縣雨污合流管網全部清零;到2025年,60%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地表水準Ⅳ類標準,城鎮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到2035年,城鎮再生水利用率達到65%。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安全處置設施建設,適當提高冗餘水平。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和廢舊物資回收網點“兩網融合”,適度超前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2023年年底前,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
(二)加大節能降碳力度。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制度設計和系統謀劃,編制出台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低碳、近零碳排放試點示範。以綠色復甦為統領,深入開展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加強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控新上高耗能項目,制定重點企業減煤計畫,爭取“十四五”時期煤炭消費零增長。抓好國家整縣(區)分散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建設,推進“中國氫谷”建設,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範工程建設,有序開展核能小堆供熱研究,推進山東能源網際網路產業集聚區建設。深化工業領域節能,到2025年創建市級以上綠色工廠不少於200家、綠色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不低於15個。加大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力度,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十四五”時期新增綠色建築5000萬平方米以上,城鎮新建民用建築中綠色建築比例保持100%。
(三)健全環境治理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市、區縣兩級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完善各區縣、街鎮環境質量排名辦法。實施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為核心的“三線一單”環境管控體系。堅持源頭防治、綜合施策,實施空氣品質全面改善行動,統籌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實施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強化河流斷面水質考核,加強污染源頭防控,確保國控和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編制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推進流域差異化治理。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
(四)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強化源頭控制節水、分行業全過程深度節水和節水機制建設,開展適水評價,到2025年基本建成節水典範城市。強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調控,建立健全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激勵機制,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大低效用地再開發力度。落實工業用地“畝產效益”評價機制,適度增加混合用地供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編制“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實施建築垃圾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五)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引導全社會踐行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理念,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積極培育綠色消費市場,推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開展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統計,定期發布城市和行業綠色消費報告。推進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推廣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節水器具,強化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深化公交都市建設,健全完善綠色交通體系,推廣綠色出行方式,加快城市軌道交通網建設,增加慢行系統,鼓勵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統籌推進公車更新換代,除應急救援車輛外,新增城市公共汽車全部採用新能源汽車。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探索實行碳普惠和個人碳賬戶積分試點。
(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開展全市生態產品調查,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深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推動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適度擴大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出租、擔保、入股等權能。推廣南部山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做法,科學評估各類生態產品的潛在價值量,探索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評價體系,創新推出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三、提升泉城生態安全韌性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和安全危機防控,著力構建城市安全發展體系。
(一)加強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構築泰山生態屏障區,推進黃河生態風貌帶建設,打造一批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形成“南山北水多廊多點”生態格局。推動跨區域泉群泉域和南部山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強化入侵生物監控和預防、泉域重點滲漏帶保護。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完善林長制管理,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工程,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3.7%。完善水系生態體系,推進美麗幸福河湖建設。實施生態氣象保障重點工程,開展以遙感為主的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評估,加強生態氣象服務業務建設,提升生態保護修復服務能力。
(二)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統籌城市排水管網、城市河道、調蓄水面等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構建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的系統排水防澇體系。全面整治侵占和破壞黃河河道的違法違規行為,提高堤防建設標準和主槽排洪輸沙能力,確保黃河安瀾。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徒駭河幹流治理等工程,推進巨野河東支流、玉帶河、錦水河、浪溪河等綜合治理工程,以及大澗溝、小漢峪溝、龍脊河、韓倉河等河道防洪除澇綜合治理工程。貫徹“滲、蓄、滯、淨、用、排”理念,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城市空白區排水系統,動態消除城區積水點。加強實時監控系統、預警預報系統、決策調度系統和防洪工程安全監測系統建設。
(三)提升城市安全運行水平。完善責任全覆蓋、管理全方位、監管全過程的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體系,建立健全企業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類安全生產風險。深化安全生產責任制,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安全服務”模式。強化和改進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監管,建立高危行業、重點工程、重點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預警制度。完善安全生產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制度,健全安全生產“黑名單”責任追究制度。強化食品藥品安全源頭治理和全程監管,築牢食品藥品安全底線。強化城市安全保障,維護水利、電力、供排水、油氣、交通、通信、網路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
(四)完善應急防控救援體系。加快構建集應急預案、預測預警、應急指揮、應急隊伍、應急物資保障、應急工作規範等為一體的城市應急管理和救援體系,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開展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風險調查和分級分類評估,建設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和綜合減災能力資料庫。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機制,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打造高效可靠的災備中心。壯大社會救援力量,構建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專業力量協同、社會力量輔助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快構建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推進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實現疾病預防控制監測預警網路區縣全覆蓋。推動大型公共建築預設平疫結合改造接口,建成生物安全三級(P3)實驗室。
(五)推進平安濟南建設。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依法治理、系統治理、智慧治理,有效應對非傳統領域安全風險,全力保障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網路安靖。建好用好濟南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培訓基地和主題館,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有效防範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加強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創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建設完善“智慧公安大腦”,推動空地一體化智慧警務建設,抓好智慧安防小區建設。推動警力下沉、重心下移、保障下傾,加強政法工作基層基礎建設。
四、彰顯山水歷史人文魅力
充分挖掘黃河文化、泉水文化、歷史文化等豐富內涵,延續歷史文脈,融入現代元素,塑強城市品牌,讓文化基因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一)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打造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大辛莊商代國家級遺址公園,提升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公園、東平陵故城漢代遺址公園建設展示水平。深度挖掘整理黃河文化資源,建立黃河文化資源資料庫和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建設黃河文化博物館。大力挖掘名士文化資源,推進以“二安”為代表的詩詞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實施活態非遺傳承工程,加快戲曲曲藝大碼頭建設,辦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
(二)延續泉城獨特城市文脈。統籌大千佛山片區保護提升,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嚴格泉水補給區、泉水出露區建設管控,加強泉水資源普查,加大泉池修復力度,實施天下第一泉風景區連片擴容和名泉泉水景觀打造提升工程,建設泉水博物館,加快“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升級改造泉城廣場、南門大街—司里街片區,高標準規劃建設大明湖—護城河遊覽步道貫通工程。保護整治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做優老商埠區“一園十二坊”景觀,復興大觀園街區,強化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工業遺產保護修繕。
(三)實施城市品牌建設行動。堅持向上向善,弘揚社會新風尚,凝聚社會正能量,持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繼承和發揚忠厚正直、豁達真誠、崇禮尚義、勇敢堅韌、勤勞智慧的優良傳統,不斷凝聚淳樸善良、包容開放、厚重大氣、開拓創新的城市品格,打造“天下泉城 中國濟南”城市品牌。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大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力度,實施“信易+”工程,高水平建設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
(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整合文化旅遊資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培育文化與旅遊融合的新業態、新產品。統籌整合黃河文旅資源,推出黃河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策劃舉辦黃河文化旅遊主題活動。謀劃推進商旅文融合特色街區建設,推動泉城國際旅遊標誌區建設,豐富產品體系和業態布局,開發更多人與泉水親密接觸的主體場景。加快四門塔文化保護建設,推進漿水泉、雪野等旅遊資源保護開發。辦好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活動,打造更多高品質休閒文化旅遊街區和全域旅遊示範區(縣)。實施旅遊景區質量提升工程,提升文旅服務標準化和國際化水平。
第六章 深入推進均衡城鎮化紮實推進全民共同富裕
發揮好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全方位對接統籌,加快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一、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發展
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鄉村,統籌機制建設、工程建設和要素保障,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一)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統籌布局綜合立體交通網、現代物流網、能源保障網、市政公用設施網、現代水網、新型基礎設施網、農村基礎設施網等“七網”設施,推動向城郊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健全分級分類建設投入機制,統籌市、區縣兩級力量,充分發揮市屬國企作用,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公益性強、經濟效益差的設施,以企業投入為主建設經營性設施,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民參與。健全統一管護機制,在明確產權歸屬基礎上由產權所有者建立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保障基礎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二)強化鄉村發展資金保障。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發揮好資金使用效益。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涉農貸款業務,建立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項目池”承接機制,支持涉農融資擔保公司發展,推進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增量擴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集體股權融資渠道。創新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穩慎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三)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合理最佳化村莊布局,分類制定發展策略,積極穩妥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提升農房設計建造水平,精心調配空間布局,逐步實現寢居分離、食寢分離和淨污分離。統籌布局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通訊等設施,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引導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開展美麗鄉村示範創建活動,到2025年區縣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覆蓋率達到30%以上。
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以義務教育、衛生健康、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為重點,加大統籌力度,辦好民生事業,改善人民生活。
(一)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保障財政投入,不斷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根據人口流動和城鎮化趨勢,統籌城鄉學校建設,科學規劃、調整最佳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實施教育強鎮築基行動。全面提升幼稚園辦園質量,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覆蓋面。完善城鄉一體協同發展機制,深入推進學區制改革、城鄉聯盟、名校託管、集團化辦學等模式,推動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輸出優秀管理團隊、優質教師資源和先進辦學理念。
(二)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實施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高水平醫院有序向新城區和基層擴容延伸。推進社區醫院和鎮村一體化村衛生室建設,開展基層特色科室建設。實施服務能力提升“雙十百千育才計畫”,推行“縣管鎮用”“鎮管村用”管理機制,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配置。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組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基層衛生應急小分隊,到2025年基層衛生應急隊伍建設覆蓋率達100%。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格線化推進城市醫療聯合體和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到2025年制度體系和發展模式基本成熟,縣域就診率鞏固在90%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到60%以上。
(三)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最佳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新建城市規劃館、黨史方誌館等省、市公共文化場館。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和綜合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覆蓋。加強文化廣場建設,到2025年每個鎮(街道)至少設定一處文化廣場。推廣“網際網路+公共文化”數位化服務,搭建信息技術服務平台。推進泉城書房建設,到2025年市、區縣兩級高品質泉城書房達到50個,探索推進泉城文化驛站建設。引導各類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組織開展藝術家、志願者服務基層等活動。
(四)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推進社保轉移接續手續更加便捷高效,健全基本養老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大“城鄉兩棲流動人口”權益保障力度。加快養老服務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水平全面提升,推進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到2025年,每個鎮(街道)至少建設一處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並實行社會化運營,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和配建達標率均達100%,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不低於80%,區縣級失能照護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鞏固提升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協同互補,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鼓勵發展多種類型的商業健康保險。落實低保標準與居民基本生活費用支出掛鈎的動態調整機制,逐年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低保扶持標準,放寬外來轉移人口在居住地申請低保的準入條件。
三、推動城鄉社會治理協同高效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城鄉治理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智慧型化水平,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鄉社會治理共同體。
(一)促進社會治理重心下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人民民眾為主體的基層社會治理框架。完善“街巷吹哨、部門報到”“一門辦理、一站服務”工作機制,到2025年,城市社區“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推行率達到100%,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現高標準全覆蓋。探索“五社聯動”工作機制,提升格線化管理服務水平和智慧社區建設水平。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建設用好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暢通和規範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持續開展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化、規範化,健全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和反饋機制,實現城鄉社區協商議事平台全覆蓋。深入開展法治鄉村“十個一”行動,加強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紮實推進“出彩人家”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二)健全社區管理服務機制。深化城市基層黨建示範市建設,構建基層黨建網、社會管理網、公共服務網三網合一的精細化基層管理服務平台。統籌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社區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創建全省、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推進城市社區居委會規範設立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督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履行職責,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推進社區減負,建立社區行政事務準入制度,明確準入事項權責範圍和經費標準。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落實和完善城市社區工作者崗位等級薪酬體系。
(三)完善多元參與治理格局。培育發展各類社會治理主體,構建以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社會組織、居民多方共治的聯動機制,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採取購買服務、項目委託等形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和社會管理。培育規範化行業協會商會、公益慈善組織、城鄉社區社會組織。支持和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與志願服務組織,促進志願服務制度化常態化。
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共同富裕
拓展居民就業創業增收空間,鼓勵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創新創業增收致富,在城鎮化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一)健全居民收入增長機制。深化企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改革,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體系。完善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鼓勵企業創新按要素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健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薪酬制度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落實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根據國家和省統一部署,穩步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力爭達到全省首位。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拓寬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計畫,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二)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行動。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僱傭+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鼓勵發展黨支部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等經濟組織,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依法依規以自營、出租、入股、聯營等方式,將盤活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及空閒農房用於發展健康養老、鄉村民宿等。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穩步擴大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農村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
(三)強化農村就業創業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支持通過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多種形式實現靈活就業。選擇一批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園區等作為基地,為農民就業創業提供服務。支持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免費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開展生產託管、農技指導、產品行銷等服務。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營造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環境,加強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維護。
第七章 深入推進雙向城鎮化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形成工農互助、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
一、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配置
健全以工促農機制,破除城鄉二元格局,引導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構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選優配強村級班子,推動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最佳化提升,打造“頭雁隊伍”。完善鄉村人才引育用留機制,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創新人才、鄉村(社區)規劃師和產業實用人才等返鄉入鄉創業。實施“雁歸工程”,建立在外能人信息庫,鼓勵濟南籍知名人士等柔性回鄉創業。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市場化配置試點,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推行合伙人制度,引進工程師、新知青、藝術家等各類急需人才和團隊,開展深度合作。重視鄉村人力資本開發,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經營、管理人才培訓,造就一批“數字農民、職業農民、技術農民”。暢通入鄉返鄉落戶渠道,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並依法享有相關權益。
(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探索推進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開展統籌城鄉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試點,探索農村宅基地退出與城鎮住房保障聯動機制。健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制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基準地價,逐步實現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建立統一規範的縣域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台,規範農村退出權益制度,以土地資源管理為重點,加大對土地流轉價格機制監督管理,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
(三)促進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爭創國家區域性畜禽基因庫、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培育壯大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規劃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創新創業載體,示範推廣立體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模式。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引導農資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圍繞良種育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機械等,推廣“產品+技術”“社會化服務+技術”等市場化農技推廣服務供給模式。健全農業科技常下鄉、常在鄉的服務長效機制,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健全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服務體系。
(四)暢通城鄉市場供需體系。完善城鄉一體化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產品市場和大型公益性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商業網路。引導大型流通企業向鄉村延伸供應鏈網路,最佳化商品供給,營造點多面廣、監管有力的縣域市場環境。建設鎮商貿中心和農村社區綜合性服務網點,豐富適合農村消費的商品和服務供給,打通綠色農產品入超、優質工業品下鄉最先和最後“一公里”。鼓勵發展社團電商等新模式,培育壯大農村電商市場主體,打造農產品直播產業基地(產業帶),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示範鎮、示範村。
(五)穩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以國家、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支持區縣城鄉融合差異化發展,有重點地實施人口自由遷徙、城中村改造合作、農村權益流轉等試驗任務,形成以試驗帶動全局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健全完善項目策劃和動態管理機制,抓好試驗區平台載體建設和重點項目謀劃儲備及落地。建立完善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創新容錯機制,支持區縣聯動創新,對國家、省、市下放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制定區縣級配套管理辦法。到2025年,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試驗區的引領示範帶動效應充分釋放,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體制機制改革措施。
二、推動城鄉產業協同融合發展
立足城鄉資源稟賦特點和三次產業形態差異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升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水平。
(一)暢通城鄉產業協同發展聯繫渠道。推行農業特色產業“鏈長制”,爭創一批國家級園區載體平台和大企業原料基地。實施農產品加工升級行動,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條,培育章丘大蔥、平陰玫瑰、萊蕪生薑、濟陽果蔬、商河花卉等百億級加工產業集群,引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向縣城、基地、園區布局,建設一批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強縣、專業村鎮。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智慧農業、生物農業、共享農業、文創農業等新業態,建設田園綜合體、農業公園等新載體,提升城鄉產業聯繫。發揮“旅遊+”帶動作用,實施鄉村休閒旅遊業提質行動,打造推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創建一批鄉村休閒旅遊示範區縣、美麗休閒鄉村、鄉村旅遊重點村。
(二)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立足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優勢條件,著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培育產業集群。鼓勵鎮村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探索建設高標準產業發展設施。加快打造章丘三澗溪冷鏈倉儲物流平台、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太平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基地等重點平台,促進城鄉產業實現“平台內小融合、多平台大融合”。提高農業園區建設水平,探索實施“園區+平台公司”模式,促進鄉村多產業、多業態融合發展。打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先行區,支持區縣創新探索體制機制,推動城鄉生產要素跨界流動和高效配置,貫通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全鏈條。
(三)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建設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機化示範市。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加快灌溉體系現代化改造。發揮種質資源、育種技術、種業經濟優勢,實施種業自主創新提升工程,推進全國首個“主要農作物核不育育種體系產業化”項目,建設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中心,高質量打造“中國北方種業之都”。
(四)著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衛星遙感、地面物聯網、智慧型感測等信息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牧養殖等領域的融合套用,深度推進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推廣套用新型智慧型農機裝備,推行“網際網路+農機作業”,加快農業規模化經營。持續強化農產品數位化管理,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全周期可追溯監管,釋放優質農產品價值潛力。扶持壯大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計畫,推進原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培育一批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管理,做大做強“泉水人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三品一標”產品達到1400個以上,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達到50個。
第八章 建立規劃保障機制確保目標任務落實
堅持黨對城鎮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規劃實施組織和制度保障體系,有效激發各方面活力和創造力,形成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強大合力。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新型城鎮化各環節全過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和重大調整,按程式報市委、市政府。
二、健全協調落實機制
完善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推進協調機制,統籌重大政策研究制定,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導重點工作推進。圍繞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分階段制定試點示範方案和具體推進計畫。堅持“項目跟著規划走、要素跟著項目走”,建立完善新型城鎮化重點項目清單。各區縣、市政府各部門要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落實方案。
三、組織開展監測評估
強化規劃實施全過程管理,定期對本規劃實施進度及實施效果開展階段評估,按要求開展年度評估、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加強城鎮化統計,運用大數據、遙感等輔助手段,開展年度動態監測與跟蹤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必要時對本規划進行修訂。建立典型引領機制,對城鎮化工作突出的區縣予以通報表揚,並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凝聚規劃實施合力
發揮本規劃巨觀引導和統籌協調功能,完善財政、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在人口、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政策制定中落實本規劃要求,強化政策協同保障。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支持社會各界建言獻策,鼓勵高校院所開展新型城鎮化研究,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良好氛圍。
政策解讀
一、編制過程
為推動全市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部門(單位)組織開展了《濟南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編制過程中,起草組深入15個區縣(功能區)實地調研,廣泛徵求各級各有關部門意見建議,注重與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進行銜接,充分吸收國家、省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等檔案精神,邀請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專家進行論證評審,主動提交省發展改革委進行了審查。依次經市政府第7次常務會議、十二屆市委常委會第13次會議審議並通過,現印發實施。
二、編制思路
堅持貫徹國家、省規劃部署與我市實際相結合,強化戰略思維,聚焦問題導向,系統謀劃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一是注重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最佳化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體居民公平共享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二是注重最佳化城鎮化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融、優、拓、補、培”的總體思路,統籌都市圈、中心城區、縣城和小城鎮建設發展,構建疏密有致、梯次發展、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新格局。三是注重提升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水平。突出“四化”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重要支撐作用,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促進全民共同富裕,推動新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明顯提升。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共有八章內容:
第一章,準確把握髮展形勢,科學確定目標要求。主要是全面總結“十三五”時期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成績,分析研判我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提出了22項主要發展目標。
第二章,全面提升市民化質量,營造平等包容發展氛圍。主要是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權益、拓寬外來人口集聚渠道,加快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和保障水平,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
第三章,加快最佳化城鎮化布局,健全完善現代城鎮體系。主要是提升城市功能,培育打造濟南都市圈,推動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對接融合,融入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統籌規模經濟效益和生態健康安全需要,分類推進老城區、東西部新城區、起步區建設,持續最佳化發展中心城區;加快打造長清、章丘、濟陽三個主城片區和萊蕪—鋼城省會城市副中心,提昇平陰、商河縣城承載能力,拓展城鎮化發展空間;加大縣域發展支持力度,補齊縣城發展短板弱項;分類引導小城鎮、特色小鎮建設,培育城鎮化發展新節點。
第四章,深入推進智慧城鎮化,高標準打造數字共享生態。主要是前瞻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升級;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創新發展城市數字經濟;以數據創新套用驅動政府服務轉型,建設精準智治數字政府;推進民生領域“智慧+”套用,構建全民共享數字生活。
第五章,深入推進綠色城鎮化,全力建設美麗宜居泉城。主要是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彰顯“山泉湖河城”獨特都市風貌;加強環境治理設施建設和節能降碳力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爭創城市綠色發展示範;加強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提升泉城生態安全韌性;提升城市軟實力,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
第六章,深入推進均衡城鎮化,紮實推進全民共同富裕。主要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發展;推進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均衡配置,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促進社會治理重心下沉,推動城鄉社會治理協同高效;健全居民收入增長機制,促進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第七章,深入推進雙向城鎮化,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主要是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穩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配置;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第八章,規劃實施保障。主要是從強化組織領導和完善推進機制方面明確推進措施,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內容解讀
“十四五”時期落戶青年人才60萬人以上
《規劃》提出,全面提升市民化質量營造平等包容發展氛圍,推進戶口、居民身份證辦理“無紙化”“免填單”,探索推進省會經濟圈戶口通遷。落實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有關規定,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資格權和使用權、集體資產股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不得強制農民三項權益相互關聯退出。
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創建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完善高精尖缺人才引進機制,營造最佳人才發展生態。打造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十四五”時期落戶青年人才60萬人以上。瞄準千億級人力資本產業,建設黃河流域國家級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產業園。
探索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並軌的實現路徑,提高居住證持有人的實際享有水平和便利辦事程度。秉持“進了濟南門,就是濟南人”理念,幫助和支持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城鎮。
“四網融合”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
《規劃》提出,加快最佳化城鎮化布局健全完善現代城鎮體系。在融入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方面,培育打造濟南都市圈,以濟南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編制實施都市圈發展規劃。加快建設以濟南為中心的“米”字型放射通道和連線周邊城市的環形通道,促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
在最佳化發展中心城區方面,《規劃》分類確定老城區、新城區的功能定位、發展重點和開發策略,率先形成高質量集約發展新路徑。老城區為二環路以內區域,以突出泉城風貌和歷史文化為核心,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導向,堅定不移實施“中優”策略。抓好古城(明府城)、老商埠、洪家樓、濼口、上新街等片區保護整治和改造提升,實施小清河—黃河區域再開發,力爭“十四五”時期基本完成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加密停車設施和公共充換電網路,探索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一點多用”,完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東西部新城區為二環路與繞城高速公路合圍區域,以集聚高端要素和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為方向,重點布局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製造環節,構建“兩翼齊飛”發展格局。其中,做強做優東部中央商務區、奧體政務片區、濟南高新區中心區、漢峪金谷等片區,打造經濟密度最高、輻射能力最強、最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功能形象的核心區域。
在拓展城鎮化發展空間方面,打造長清、章丘、濟陽三個主城片區,支持三區提升發展能級和承接中心城區部分功能疏解,共同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區。建設萊蕪—鋼城省會城市副中心,提昇平陰、商河縣城承載能力。
積極探索開展無人駕駛公交試驗
《規劃》提出,深入推進智慧城鎮化高標準打造數字共享生態。前瞻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到2025年實現縣級以上城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務樓宇萬兆接入能力全覆蓋。構建全民共享數字生活,推進教育資源智慧化配置,加快建設智慧課堂,打造智慧型教學空間,推動5G教學終端設備及AR/VR教學數字內容研發,打造沉浸式課堂。健全醫療社保信息化體系,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三級醫院實現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等信息共享。加強智慧公交建設,完善公交大腦系統,積極探索開展無人駕駛公交試驗。整合停車資源,開發智慧停車套用,實現資源統籌利用和信息精準推送。
《規劃》提出,深入推進綠色城鎮化全力建設美麗宜居泉城。提升泉城生態安全韌性,打造一批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形成“南山北水多廊多點”生態格局。打造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大辛莊商代國家級遺址公園,提升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公園、東平陵故城漢代遺址公園建設展示水平。深度挖掘整理黃河文化資源,建立黃河文化資源資料庫和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建設黃河文化博物館。
延續泉城獨特城市文脈,建設泉水博物館,加快“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升級改造泉城廣場、南門大街—司里街片區,高標準規劃建設大明湖—護城河遊覽步道貫通工程。保護整治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做優老商埠區“一園十二坊”景觀,復興大觀園街區,強化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工業遺產保護修繕。
實施“雁歸工程”建立在外能人信息庫
《規劃》提出,深入推進均衡城鎮化紮實推進全民共同富裕。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到2025年基層衛生應急隊伍建設覆蓋率達100%。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格線化推進城市醫療聯合體和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到2025年制度體系和發展模式基本成熟,縣域就診率鞏固在90%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到60%以上。
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加快養老服務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水平全面提升,推進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到2025年,每個鎮(街道)至少建設一處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並實行社會化運營,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和配建達標率均達100%,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不低於80%,區縣級失能照護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
《規劃》提出,深入推進雙向城鎮化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雁歸工程”,建立在外能人信息庫,鼓勵濟南籍知名人士等柔性回鄉創業。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市場化配置試點,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推行合伙人制度,引進工程師、新知青、藝術家等各類急需人才和團隊,開展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