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是由山東省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1月14日發布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 發布時間:2022年1月14日
  • 印發機構:山東省政府辦公廳
內容概述,內容解讀,全文,

內容概述

《規劃》共6章,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二板塊圍繞深入推進“四化”分別展開,提出了規劃任務和重點舉措;第三板塊為規劃實施保障。

內容解讀

(一)關於規劃原則與目標。尊重城鎮化與城鄉融合發展規律,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突出以人為本、產城融合、文化傳承、城鄉互促,到2025年,山東新型城鎮化初步實現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8%左右;到2035年,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新型城鎮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二)關於智慧城鎮化。堅持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貫穿城鎮化全過程,加大城鎮通信網路、基礎算力、智慧型終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健全智慧服務體系,提升精準智治能力,推動城鄉智慧協同,構建區域創新高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慧城市群。
(三)關於綠色城鎮化。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城鄉發展整體布局,發揮規劃導向和約束作用,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創新城市綠色發展模式,彰顯齊魯山水人文特色,建設綠色、安全、韌性、人文的現代宜居城鄉,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四)關於均衡城鎮化。統籌區域均衡發展,建立健全城市空間、社會、資金等領域治理體制機制,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拓展城鄉居民就業創業增收空間,促進共同富裕。
(五)關於雙向城鎮化。聚焦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最佳化全方位開放布局,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增長極;堅持城鄉一盤棋,引導城鄉人口、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合理配置,重塑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實現“城中有鄉、鄉中有城”,城鄉深度融合。

全文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第二章 深入推進智慧城鎮化 系統提升數字治理能力
第一節 築牢城鎮數字底座
第二節 健全智慧服務體系
第三節 提升精準智治能力
第四節 推動城鄉智慧協同
第五節 構建區域創新高地
第三章 深入推進綠色城鎮化 聚力打造美麗宜居生態
第一節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
第二節 創新城市綠色發展模式
第三節 增強城市生態安全韌性
第四節 彰顯齊魯山水人文特色
第四章 深入推進均衡城鎮化 紮實邁向全民共同富裕
第一節 統籌區域聯動發展一體布局
第二節 推動城鎮體系結構均衡協調
第三節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共享
第四節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第五節 聚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第六節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協同高效
第五章 深入推進雙向城鎮化 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第一節 發揮內外循環樞紐功能
第二節 加快外來人口融入城市
第三節 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第四節 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第六章 規劃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第三節 加強監測評估
第四節 凝聚實施合力
前 言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積極穩妥、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國際國內深刻複雜的發展形勢,準確理解和把握山東省在全球和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方向,科學謀劃體現時代要求、順應發展趨勢、彰顯山東省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對於山東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服務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編制,明確未來全省城鎮化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發展路徑,是指導全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規劃,是其他相關規劃編制實施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至2035年。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堅持“六個一”的發展思路和“六個更加注重”的策略方法,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以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為方向,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好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走在前列,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有溫度的城鎮化,必須深刻理解新階段、新要求、新使命賦予城鎮化建設的新內涵。聚焦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聚焦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鮮明導向,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聚焦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形成強大國內統一市場,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增長極;聚焦現代化建設全局,統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紮實邁向共同富裕;聚焦城鄉發展規律,充分尊重人民意願,遵循自然歷史進程,遵從資源生態環境約束,積極探索具有山東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新路徑。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圍繞上述“五個聚焦”,堅持產業高端化、產城一體化、生活便利化,準確把握“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產城融合,智慧發展。順應產業變革趨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產興城、依城促產,促進人、產、城和諧發展。堅持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將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貫穿城鎮化全過程,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數字套用場景,完善城鄉數字治理,構建全國領先、特色鮮明的山東半島智慧城市群。
文化傳承,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現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全面保護傳承歷史文脈,打造內涵深厚、多元開放、包容和合的城市文化,彰顯齊魯山水人文特色。
以人為本,均衡發展。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用心用力用情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勞有所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大幅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鄉互促,雙向發展。堅持城鄉一盤棋理念,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確保進得來、留得住、離得開,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經過五年努力,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工作體系、發展質量邁上新台階,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成為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的新標識,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更加凸顯,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8%左右。
智慧城鎮體系更加完善。交通、能源、市政等領域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國領先,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領域數字惠民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各市和60%的縣(市、區)建成四星級以上新型智慧城市。
城鎮綠色轉型更加全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基本成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實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城市韌性和安全運行能力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區域城鄉發展更加均衡。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更加凸顯,“一群兩心三圈”布局持續最佳化,大中城市輻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成效突出,小城鎮服務農村發展功能不斷夯實,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2左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治理能力和現代化加快推進。
要素雙向流動更加暢通。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消除,城市人才入鄉機制初步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完善,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顯著成效。
到2035年,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模式更加成熟定型,人口自由流動制度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社會治理精準高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山東半島城市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充分發揮,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規劃主要指標及目標值
第二章 深入推進智慧城鎮化 系統提升數字治理能力
主動擁抱數字時代,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人民民眾全面感知、發展活力充分迸發的智慧生態,提升城鎮智慧化治理能力,最佳化公共服務質量,促進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慧城市群。
第一節 築牢城鎮數字底座
堅持適用性與前瞻性相結合,加大城鎮通信網路、基礎算力、智慧型終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升級,全面支撐城鎮智慧化建設。
最佳化城鎮網路通信速率。建成高質量、大規模獨立組網5G網路,實現在重點企業、產業園區、商務樓宇等場所深度覆蓋以及城鎮、重點行政村功能性覆蓋。發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纖網路,推動城鎮千兆寬頻接入網路建設全面提速,2025年年底前,布局100萬個10G-PON接口,實現城鎮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務樓宇萬兆接入能力全覆蓋。加快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部署,加快濟南、青島國家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建設,支持青島建設網際網路國際出入口局,實現城鎮網路通信速率全面升級。
強化城鎮基礎算力支撐。支持基礎條件好、有實際需求的城鎮,加快建設省級數據中心核心區、集聚區。推動各市、縣(市、區)結合實際布局一批普惠性超低時延邊緣數據中心,建設一批移動邊緣計算資源池節點,全面支撐民生套用和產業發展。支持有需求的城鎮建設智慧型計算中心,全面支撐人工智慧套用發展。2025年年底前,建設50個以上高技術、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的省級新型數據中心,在城鎮布局200個左右的邊緣計算數據中心。
加快城鎮智慧型終端部署。加速推進NB-IoT窄帶物聯網和5G寬頻物聯網在城鎮深度覆蓋,積極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慧型感知設備。建設一批物聯網平台,接入攝像、射頻、感測、遙感和雷達等感知單元,建立“天地空三位一體”的泛在感知網路,實現物聯、數聯、智聯,增強城鎮立體化的智慧型感知能力。推動城鎮實體感知設備和數據的統管共用,綜合運用建築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城鎮運行數據底圖,探索建設虛實互動的城鎮數字孿生底座。
推動城鎮傳統設施改造。推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市政設施、管網、城市管理等領域套用。加快城鎮智慧桿柱建設,推動各類掛高資源開放,逐步推進具備條件的電力桿塔、通信基站、路燈、監測監控設備等多桿合一、功能整合和數位化改造。支持建設城鎮智慧型化綜合管廊,因地制宜設定改造環境感知、狀態監測、信號傳輸、運行控制等智慧型設備,建成一體化綜合管廊智慧型管理體系。推進城鎮公用設施智慧型化升級,提升城鎮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軌道交通等設施設備動態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大力推廣“多表合一”,實現電、氣、熱等多種能源消費信息的集中自動採集和跨行業數據共享。推進“網際網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濟南、青島、煙臺、濟寧開展全國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
第二節 健全智慧服務體系
圍繞教育、醫療、文體、出行、就業、社保、養老、救助等重點領域,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開展數據創新套用,打造一批典型城鎮智慧化套用場景,加快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數位化、智慧化惠民服務體系。
健全智慧教育體系。開展智慧校園建設行動,加快建設智慧課堂,提供教、學、考、評、管一體的數字校園服務,2025年實現城鎮智慧校園全覆蓋。最佳化城鎮義務教育入學服務,加快實現義務教育入學信息精準推送、證明材料線上提交、入學報名“網上辦”“掌上辦”。整合提升各類教學平台和工具,打造智慧型教學空間,實現智慧型輔助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服務。開展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工作,推進專遞、名師、名校網路“三個課堂”建設套用,加快跨區域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實現網路親職教育全覆蓋。
提升智慧醫療水平。加快在城鎮各類醫療機構普及移動支付,推廣診間結算、先診療後付費新模式。推進城鎮醫療機構遠程醫療、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快醫院之間診療數據共享,實現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等的信息共享和互認互通。加快發展網際網路醫院,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線上健康諮詢、遠程診斷等服務。推進醫療診斷、治療、康復、管理等各環節的數位化、精準化和智慧型化發展,加速智慧型醫學影像識別、人工智慧輔助外科手術等推廣套用。
豐富智慧文體服務。提升文化服務數位化水平,強化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數字服務供給能力。加快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智慧廣電。實施“好客山東·雲遊齊魯”智慧文旅工程,實現“一機在手、暢遊山東”。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設。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器材智慧型化升級。加強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促進體育場館在場地預定、賽事信息、體質監測、健身指導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務。
發展智慧出行服務。加快布局城鎮智慧交通網路,推動交通出行監測預警自動化、應急處置智慧型化,提升城鎮交通設施整體智慧化水平和運營效率。全面推行無感化、電子化高速收費,打造跨方式、跨區域全程電子化客運服務體系,推動旅客聯程運輸全程電子化服務。加快城鎮交通信號燈、電子標識等智慧型升級,套用綠波帶、交通誘導屏等智慧型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整合停車資源,開發智慧停車套用,實現資源統籌利用和信息精準推送。
最佳化智慧就業服務。完善公共就業人才服務平台,提高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智慧型化水平。促進城鎮就業數據跨業務、跨區域、跨部門共享,推進就業和人才服務領域高頻服務事項“全省通辦”,提升就業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強城鎮創業孵化載體和創業園區建設,提升線上線下創業服務能力,打造一體化的創業培訓體系。最佳化個體經營服務,支持微商電商、網路直播等多樣化創業就業。
完善智慧養老服務。開展城鎮智慧健康養老試點建設活動,鼓勵發展智慧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逐步形成線下線上相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支持智慧養老機構建設,為老人提供居家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康養結合、醫養結合等全方位養老服務。
探索特色智慧服務。深度開發各類便民套用,為居民提供更高層次的公共服務產品,加快構建全時段、全方位、高質量、個性化的數字服務體系。推出一批涵蓋吃、住、行、游、購、娛、教、養、頤等智慧型套用場景,加強城鎮數字服務供給,豐富完善健康、教育、娛樂、醫療、健身等數位化服務產品。推廣智慧型門禁、智慧型安防、智慧型監控、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等樓宇智慧型產品,設定健康、舒適、節能類智慧型家居產品,加快發展數字家庭。
第三節 提升精準智治能力
以數據創新套用驅動城鎮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變革,加快建成精準高效、智慧和諧的數位化治理體系,全面提升城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完善城鎮治理體系。加快提升城鎮數位化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構建城鎮數位化治理體系。結合城鎮發展和管理需求,構建綜合集成、高效協同、閉環管理的內部運行機制,加快數字機關建設,實現辦公、決策、執行、督查、反饋等數位化協同,推進城鎮高效治理能力的提升。加強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的統一匯聚、分布存儲和統籌管理,推動數據要素開發套用和市場流通,全面支撐城鎮智慧化治理。
最佳化城鎮營商環境。圍繞城鎮化發展中企業和民眾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突出的問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數據、套用“最大公約”破除營商環境服務壁壘,全面提升企業和民眾的滿意度、幸福度。深化企業開辦退出、工程項目審批、不動產登記、生產經營、招標採購等涉企服務改革,讓“跑一次”成為上限、“不用跑”成為常態,打造手續最簡、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事流程。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施“掌上齊魯”惠民工程,推動企業民眾辦事“進一張網,辦全省事”,實現城鎮範圍內政務服務“隨時辦、隨地辦、隨手辦”。深化電子證照、電子證明推廣套用,推動在政務服務和供水、供氣、供熱、通信等公共服務領域,實現證照證明“免提交”。
推動市場數字治理。加強城鎮執法監管智慧化建設,推動數位技術在行政執法全過程中的套用,探索通過遠程、移動、非接觸式監管方式提升城鎮執法監管效率。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公共信用評價體系,健全以信用為核心的監管治理機制,推進各部門、各行業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聯通和套用,實現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強化城鎮“網際網路+監管”與行政執法監管、信用監管的融合套用,推動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等重點產品全過程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監管,加強網路和廣告市場監管,最佳化醫保基金、國資國企監管,實現精準化的城鎮市場治理。
強化安全數字防控。深入推進城鎮智慧型感知設施共享套用,加快社會治安全息感知體系建設,構建智慧化的城鎮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城鎮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數位化套用,構築基於大數據的矛盾糾紛預警系統,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創新發展。深化電子健康通行卡(碼)和冷鏈食品疫情防控系統套用,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能力以及疫情精準防控能力。推動城鎮安全生產風險管控、隱患治理等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和套用,在建築施工、礦山生產、化工園區監管、危化品運輸、燃氣輸送等方面實現智慧監管。建設一體化綜合指揮平台,支撐各類突發事件跨層級、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聯動處置,全面提升城鎮風險防範預警和應急救援調度能力。
第四節 推動城鄉智慧協同
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強基”,分級分類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廣泛深入套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智慧社區(村居)提升工程,打造智慧共享、普惠便民、區域協同的發展格局。
打造全國智慧城市先行區。推動山東半島新型智慧城市群協同發展,在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組建區域發展聯盟,支持各市打造智慧城市建設跨區域套用場景。分級分類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3個以上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標桿城市,擦亮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整體品牌。實施“城市大腦”提升工程,加快構建感知設施統籌、數據統管、平台統一、系統集成和套用多樣的“城市大腦”體系,探索構建“城市智慧型體”,推動市級“城市大腦”與省一體化大數據平台和綜合指揮平台互聯互通。實施智慧民生基礎設施提升行動,築牢智慧公共服務底座。
塑強智慧社區(村居)功能區。加快完善社區(村居)智慧服務體系,支持建設智慧型照明、智慧型停車、智慧型快遞櫃、智慧型充電設施、智慧型健身、智慧型垃圾箱等公共配套設施,打造社區(村居)居民10分鐘智慧服務生活圈。實施智慧社區(村居)提升工程,推動城市新建住宅小區智慧化建設,加快老舊小區智慧化改造,2025年建成5000個左右的智慧社區(村居),2035年基本實現智慧社區(村居)全覆蓋。實施“寬頻鄉村”工程,提升農村地區移動寬頻網路服務質量,提高農村地區光纖寬頻接入能力,實現農村固定網路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達到城市同等水平。完善面向農村信息服務的信息終端、手機套用,加快鄉村物聯網建設部署,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數位化轉型。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進涉農服務事項線上辦理。推動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向農村延伸,提升農村智慧化公共服務水平。
第五節 構建區域創新高地
落實科技強國戰略,推動數據與產業深度融合,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進創新載體和創新平台建設,建設一批充滿活力的創新城市,為智慧城鎮化植入可持續發展基因。
構築高能級創新平台體系。提升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能力,保障研發經費投入,“十四五”期間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速維持在9.3%左右。建設大科學裝置群,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在山東省布局。到2025年,爭創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30個左右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左右山東省實驗室、300個以內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形成具有山東省特色的“1313”基礎研究平檯布局。主動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5—”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國家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加快建設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支持齊魯科技創新大走廊和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聚焦“十強”產業,高水平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在濟南、青島、煙臺等地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協同京滬高鐵沿線城市打造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帶。
壯大創新型企業主力軍。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計畫,梯次培育更多“單項冠軍”“瞪羚”“獨角獸”企業,推動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到2025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2.5萬家和3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科技資源支撐型等不同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創業特色載體。
打造全國重要的人才集聚地。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支持外籍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來魯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才簽證、工作許可審批服務。支持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在山東省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和中試基地,打造一批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專家服務基地和留學人員創業園。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
建設協同創新城市群。最佳化數字經濟生態,推進數位技術研發套用,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數字經濟引領區。依託三大經濟圈產業布局,以智慧產業發展為引擎,引導城市間產業錯位、協同發展。超前布局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型產業,推動數字經濟園區試點建設工作,打造濟南、青島未來產業集聚區,推動城市產業智慧轉型,推動“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慧”,支持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大力發展智慧型製造,培育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加快建設國家級山東半島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示範區,支持青島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積極構建工業大數據生態體系,打造一批數位化套用“燈塔工廠”“晨星工廠”。
第三章 深入推進綠色城鎮化 聚力打造美麗宜居生態
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城鄉發展整體布局,發揮規劃導向和約束作用,建設綠色、安全、韌性、人文的現代宜居城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節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
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發揮城鎮化規劃導向作用。發揮新型城鎮化規劃對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導向和約束作用,建立健全全域統籌和分類引導相結合、剛性和彈性相結合、專業和公眾參與相結合的規劃管理機制。增強新型城鎮化規劃對公共預算、資源配置等政策的巨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政壁壘,以新發展理念推進人口、產業和要素的最佳化布局,破解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
強化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促進國土空間均衡開發。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各類新城新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等功能區要納入所在行政轄區國土空間規劃,不得單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堅持先規劃、後建設,不得違反國土空間規划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研究制定全省城市更新實施意見,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全面開展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及城市地下管網普查,分年度推進更新改造。實施老舊小區和棚戶區(城中村)改造計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增加綠化節點和公共開敞空間,2025年前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90萬戶。新建居住區推廣街區制,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環。開展完整居住社區設施補短板行動,因地制宜改造和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實施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管控。構建覆蓋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的法規政策體系,嚴格規劃變更程式,推行規劃批前公示和批後公開,健全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的監督機制,保障人民民眾對規劃編制與實施的監督權,強化民眾對建設活動及建後管護的知情權和建議權。
第二節 創新城市綠色發展模式
積極探索城市碳排放碳達峰實現路徑,推動建築、交通、產業等關鍵領域綠色變革,加快形成集約緊湊低碳的發展模式。
完善城市環境設施體系。全面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標準和政策體系。提高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以區縣為單位,整建制實施老城區雨污分流工程,新建城區全部實行雨污分流,確保城區污水全面收集、雨水高效利用排放。建立雨污合流管網改造清零省級財政資金激勵獎補制度,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廠服務範圍向周邊農村延伸,到2025年,建設改造修復城市污水管網5000公里,60%以上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建立完善黑臭水體治理長效機制,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和廢舊物資回收網點“兩網融合”,適度超前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到2025年城市(縣城)生活焚燒處理率達到90%以上。
加大節能降碳力度。研究編制城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綠色低碳供應鏈管理體系建立。實施重大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工程,開展近零能耗建築、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重大項目創新。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綠色新興產業,推廣契約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模式。完善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財政、價格、金融、土地、政府採購等政策,配合國家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
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建築。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劃、設計、生產、運輸、施工、交付等建造全過程,推廣綠色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等裝配式建築,政府投資或國有資金投資項目全面採用裝配式建築,到2025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達到40%以上,累計新增綠色建築面積5億平方米。提升建築節能標準,因地制宜推廣被動式建築,2025年居住建築清潔取暖率達到80%以上。鼓勵具備條件的建築屋頂安裝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開展光伏建築一體化套用,將建築從能源消耗主體轉變為生產主體。推廣智慧型建造,嚴格控制碳排放量增長,建築施工現場建築垃圾排放不高於300噸/萬平方米。
加快發展綠色交通出行。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推行功能複合、立體開發、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全面建設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提升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2025年智慧型網聯充電設施超過10萬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等低能耗交通方式,統籌推進公車更新換代,除應急救援車輛外,新增城市公共汽車全部採用新能源汽車,搭建以低排放車、新能源車為主的短途貨運系統。支持各市制定新能源家用汽車推廣套用政策。加快氫能在交通行業的推廣套用。依託交通線建設生態航道及綠色交通廊道。
加大環境協同治理力度。到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核心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堅持源頭防治、綜合施策,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有效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協同機制,開展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推進重點流域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推進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管控修復,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加強塑膠污染全鏈條防治,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轉變城市資源利用方式。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最佳化存量發展空間。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產業和城市發展,最佳化水資源配置,逐步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完成國家分解目標任務。高標準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深入推進節水型城市、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開展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健全完善產業用地政策和標準體系,推進落後、過剩產能或者低效用地逐步退出,以用地效率提升倒逼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用地地均生產總值產出得到穩步提升。
塑造全民綠色低碳生活新方式。依託集約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強化全面節約戰略實施,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村鎮和綠色出行等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圍繞衣、食、住、行等生活環節,促進綠色低碳商品供給。強化公民環境意識,引導民眾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低碳發展理念,積極參與綠色志願服務,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第三節 增強城市生態安全韌性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生態安全格局,樹立危機防控意識,加強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建設,維護城市運行秩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構建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在“兩屏三帶四區”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基礎上,嚴格遵守生態紅線約束,加快推進市縣級生態紅線落地,推動全省域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產空間高效集約、生活空間宜居舒適。加強沿黃國土綜合保護,推進黃河水體、河岸、河口、黃河故道系統治理,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規劃建設千里生態廊道。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推進礦山修復,開展增綠護綠行動。持續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加大“城市雙修”力度,加強城市自然風貌保護,擴大城市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到2025年,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左右,不斷擴容開敞有度、疏散高效的城市內部安全空間。
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堅持系統思維、整體推進、綜合治理,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建設,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統籌城市水資源利用和防災減災工作部署,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滲、滯、蓄、排、淨、用能力,打造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統籌城市防洪和排澇工作,科學規劃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庫、排水系統設施,加快建設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澇設施體系。
強化城市安全管理。推進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建設,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風險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機制,提升城市安全源頭治理、風險防範、監督管理和應急救援能力。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防範安全事故。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加固工程,以燃氣管網等為重點,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加快更新改造步伐,確保全全可靠運行。實施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建築應急避難功能,提高洪澇乾旱、森林火災、地質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禦工程標準,增強應對災害能力。
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和應急指揮體系,完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工作規範,加強城市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高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推動應急保障機制建設,整合城市應急、自然資源、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公安、水務、城市管理、氣象等各部門業務信息和實時數據,實現信息化實時感知、智慧型化快速預警、自動化及時處置和多部門協同回響。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和管理平台,探索建立多種方式、區域協同的高效救援模式。提高公共衛生防治救治能力,各市至少建成1處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實現應收盡收。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完善分級分層分流的疫情救治機制。健全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和快速調配機制,提升應急處置效能。
打造平安山東“一張網”。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全力保障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網路安靖。加強依法治理、系統治理、智慧治理,有效應對非傳統領域安全風險,努力建設領域更加寬廣、機制更加完善、基礎更加鞏固、治理方式更加科學、人民更加滿意的平安山東。強化全領域智慧化套用,推動安全數據跨領域分享,維繫工業、生產、消防、交通等重點行業安全,兜住特種設備、核設施、危化品等安全底線,對食品、居家、校園等百姓身邊的安全保持持續高壓態勢,切實維護公共安全環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平安”格局。
第四節 彰顯齊魯山水人文特色
充分挖掘儒家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泰山文化、齊文化、農耕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意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化世界儒學研究和傳播,擴大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影響力,打造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新高地。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挖掘和闡發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山東篇章。建設齊長城、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推動泰山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大力弘揚沂蒙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保護利用山水人文資源。聚力打造“三區三帶”,形成魯東濱海、泰沂山區、魯西平原三大風貌區和膠東半島海岸帶、黃河文化旅遊帶和運河文化風光帶三大特色文化帶,形成彰顯齊風魯韻、海岱風情的山水人文資源保護開發主體架構。有機融合歷史人文氣質和自然生態資源,修復山水城傳統格局,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建築及其影響地段的傳統格局和風貌,推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開展城市品牌建設行動。注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突出歷史風韻在現代城市的創造性呈現,保護性傳承、創新性發展每座城市獨特文脈,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傳承求實多元的齊文化、重禮尚仁的魯文化等優勢文化,彰顯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徵和傳統城市人文特色。強化城市特色風貌引導,將特色文化符號和元素融入城市整體形象設計,杜絕大拆大建。建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力度,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建築傳統格局和風貌,讓城市留下記憶。推動“泉·城文化景觀”、青島老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構建以“好客山東”為引領的文化旅遊品牌體系,建設山水聖人、仙境海岸、黃河故事、紅色文化等一批特色旅遊線路、標誌性景區和精品項目。推進文旅服務智慧型化,實現“一部手機游山東”。加強全要素配套服務,激發文化旅遊消費潛力。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建設一批影視、動漫、出版、文創產業園區。
第四章 深入推進均衡城鎮化 紮實邁向全民共同富裕
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城市空間、社會、資金等領域治理體制機制,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
第一節 統籌區域聯動發展一體布局
深度融入全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發揮山東省處於北橫、東縱的“十字”交匯區位優勢,按照統籌協調、結構最佳化、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原則,圍繞“一群兩心三圈”,構建適度集聚、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統籌區域聯動發展一體布
山東省城鎮化空間布局圖
充分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密切聯動黃河中上游城市群,積極構建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通道,引領帶動黃河流域整體提升。建立和完善黃河流域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推動政府各部門、上下游城市、民間組織廣泛合作,共商對接國家戰略的重大問題和省際重大合作事項。深化與省界相鄰城市的聯動發展,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沿黃省區、國家綜合運輸通道間的互聯互通,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服務水平。
推動濟南、青島提升能級聯動發展。加快提升濟南輻射帶動作用和青島開放創新功能,鼓勵社保轉接互認、教育和醫療資源共享,打造錯位互補發展的雙引擎。織密濟南與青島之間聯繫通道,構建濟青科創製造廊帶,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集聚帶。以濟南為中心,輻射帶動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六市一體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優先打造濟(南)—淄(博)、濟(南)—泰(安)發展軸。以青島為核心,聚集形成濰坊—煙臺—威海—日照一體聯動發展的沿海城鎮高質量發展帶。
促進三大經濟圈一體發展。堅決破除經濟圈之間、城市之間行政和市場壁壘,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經濟圈城鎮體系,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路型城市群結構。做強做大省會經濟圈,打造全國數字經濟高地、世界級產業基地、國際醫養中心和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全面提升膠東經濟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創新中心、對外開放樞紐和黃河流域開放門戶。振興崛起魯南經濟圈,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轉型發展新高地和淮河流域經濟隆起帶。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優勢互補、協調聯動、一體建設。
提升交通網路支撐能力。以濟南、青島為中心,煙臺、臨沂、濰坊、菏澤等城市為節點,構建中心凸顯、內聯外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全省公路網密度達到188.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4400公里左右,市內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600公里,通用機場數量達到30個左右,2030年實現經濟圈內城市之間1小時通達、城市群內城市之間2小時通達,基本建成軌道上的城市群。
第二節 推動城鎮體系結構均衡協調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完善城市功能,最佳化城市環境,補齊城市設施短板,增強城市承載力,建設一批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
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品質,疏通老城區微循環,建設文化、體育、休閒活動場地,完善老城功能,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建設公園城市,開展公共開敞空間、城市公園、體育公園、社區公園等城市增綠工程建設,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質景觀環境的城市特色片區和魅力街區。提升城市設施支撐能力,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支持三級醫院和高等院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推進文化館、博物館、科學館、體育場(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完善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布局合理、經濟高效、綠色便捷、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動。
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充分發揮縣城城鄉融合發展的紐帶作用,統籌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最佳化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環境基礎、市政公用等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引導縣域特色經濟和農村二三產業在中小城市集聚,最佳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努力形成“小企業、大群體”“小商品、大市場”“小產品、大產業”的產業發展格局。依託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等產業集聚區,健全完善智慧型標準生產、技術研發轉化、檢驗檢測認證、冷鏈物流配送、便企政務服務等設施。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培育發展衛星鎮,遴選一批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積極對接城市需求,承接城市發展外溢紅利。精心打造專業功能鎮,加強對占據區位優勢或具備獨特資源的小城鎮的政策保障和市場化運作水平,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精深加工、交通樞紐、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專業功能。聚力提升綜合性小城鎮,引導遠離城市的小城鎮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好服務鄉村發展。配套完善相關政策,進一步最佳化民族鄉鎮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推動大中型搬遷安置點與周邊小城鎮統一規劃建設,合理引導村(居)人口向縣城、小城鎮周邊集聚。增強城鎮發展活力,培育10個鎮區人口過10萬、地方財政收入過10億元的新生小城市和30個大城市衛星鎮,新增一批全國百強鎮,打造就地就近城鎮化示範區。
第三節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共享
以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住房保障等為重點,努力辦好民生事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按常住人口規模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增長趨勢和空間分布,科學統籌布局商務、產業、遊憩、消費等功能和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文化體育等場所,促進城市空間機會公平。最佳化社區生活服務網路,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政服務等在內的15分鐘社區服務圈。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深入推進公共服務信息無障礙建設,實現無障礙提供、無障礙傳遞、無障礙獲取,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無障礙城市。
促進教育均衡供給。保障與城鎮常住人口規模相匹配的學位供給和教師編制,將農業轉移人口全部納入流入地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保障範圍,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保障範圍擴大至托育服務。以公辦學校為主,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完善異地升學考試制度。穩步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25年達到11.3年,2035年達到12.3年。
提升醫保社保服務水平。鞏固提升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疫苗及時、全程接種,保障農民工孕產婦健康管理納入醫療衛生保障範圍。提高社會保險參保率,著力擴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落實用人單位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依法為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在內的職工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費。完善城鎮線下大廳、網辦大廳、自助終端、移動APP等社保服務系統,構建線上線下結合、上下層級貫通的社保服務體系。
提供可負擔住房保障。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統籌實物保障和租賃補貼方式,合理擴大小戶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濟南、青島租賃住房供給,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將符合條件的人才住房建設項目納入省級重點項目,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居住水平整體提升,到202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提高到40平方米。
打造全齡友好型城市。倡導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推動建設福利平等、機會公平、全齡友好的包容性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城市銀髮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持續提升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2025年、2035年分別達到60%、80%。統籌人才引進、創業就業等資金,為青年人才提供教育、就業、創業等基本公共服務。支持濟南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市,支持青島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體系和民政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建設一批社區兒童公園、兒童運動中心等滿足兒童休閒娛樂需求的公共設施及空間,在中國小、幼稚園周邊,依託綠道打造與機動車完全隔離的安全無障礙學徑網路。擴大普惠性幼稚園和托育服務供給,發展早教中心、嬰幼兒綜合性托育服務,利用三年時間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3.1個。
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完善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政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等重點群體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困難殘疾人分級分類保障政策,確保弱有所扶。完善城鎮社會救助申請和信息公示“掌上辦”“指尖辦”功能,推動數字救助體系建設,加強對低收入人口智慧型化動態監測,實現家庭經濟狀況智慧型核對,做到精準識別救助。
第四節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服務農民功能,推動城鎮各類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覆蓋,開創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新局面。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科學編制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村莊建設,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最佳化布局鄉村生活空間,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加大以城帶鄉力度,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運用電代煤、氣代煤、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改善農村集中居住社區供暖條件。
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最佳化農村學校、幼稚園布局和辦學條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所在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建立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健全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聯(共)體運行機制,建設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最佳化中心村衛生室、一般村衛生室和村衛生室服務點建設布局,積極推行村衛生室產權公有。統籌城鄉區域養老產業發展和設施布局,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城鄉互補的養老服務體系。全力推進鄉、村兩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建立全周期資金平衡機制。理順市、縣(市)間的財政分配關係,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對省內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等提供有效轉移支付。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以績效為導向最佳化支出結構,建立量力而行、量入為出的城市財政資金支出制度。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補短板項目。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健康發展。完善市場化債券發行機制,支持引導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長期投資者加大配置力度。依法規範和健全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完善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制度體系,持續推動投融資市場化、規範化。
第五節 聚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著力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構建推動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積極拓展城鄉居民就業創業增收空間,鼓勵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創新創業實現增收致富,在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健全城鄉居民穩定增收機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構建“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社會結構。最佳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分配格局,合理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健全各類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完善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制度體系,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健全再分配機制,更好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公益慈善等調節力度,提高精準性。探索建立先富幫後富、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估體系。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係,確保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地方生產總值增速、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城鎮。
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改善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環境。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展家庭農場培育行動。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推廣“訂單收購+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增強農民參與融合能力,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充分利用直播等新媒體平台,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組織共同行銷,開展農產品銷售推介和品牌運作,推動農產品網路零售收入持續增長。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補貼政策。到203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8左右。
強化農村就業創業服務。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開展生產託管、農技指導、信用評價、保險推廣、市場預測、產品行銷等服務,為農民參與產業融合創造良好條件。選擇一批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園區等作為基地,為農民就業創業提供服務。重點扶持一批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高水平建設農村就業基地,積極支持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通過財政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主要幫扶政策和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
第六節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協同高效
堅持重心下移、科技賦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不斷提升城鄉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鄉社會治理共同體。
最佳化行政區劃設定。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以提高社會治理效率為原則,遵循城鎮化規律,科學最佳化行政區劃設定,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區承載力和輻射力,穩步最佳化縣級行政區劃設定,加快建設區域副中心;依法依規開展鄉鎮級區劃調整,支持重點鎮、改革試點鎮建設,合理實施鄉、鎮(街道)規模調整。
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健全黨組織領導、村(居)委會主導、人民民眾為主體的基層社會治理框架。加強法治鄉村建設,著力引導農村幹部民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為全面依法治省奠定堅實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戰鬥堡壘作用,積極推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加強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嚴格執行村(居)民會議和村(居)民代表會議制度,加快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化、程式化。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進審批許可權和公共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建立基層政府面向社區的治理資源統籌機制,增強社區統籌資源調配自主權。在城市社區居委會普遍設立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督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履行職責,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提升鄉鎮和村為農服務能力,大力推進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為農民提供“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
構建社會力量全面參與的社會治理新局面。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培育規範行業協會商會、公益慈善組織、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加強財政獎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人才保障等政策支持和事中事後監管。支持和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願服務組織,提升城鄉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能力,搭建更多志願服務平台,壯大志願者隊伍,健全志願服務體系。
第五章 深入推進雙向城鎮化 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最佳化全方位開放布局,打造高能級開放平台,加快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形成更多首創式、差異化、集成性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動國內國外、區域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產業協同發展。
第一節 發揮內外循環樞紐功能
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搭建戰略性、引領性平台,增強全球資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深化國內重點地區區域合作,培育發展城鄉市場體系。
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充分發揮區位、產業、交通等綜合優勢,積極參與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南半島、中巴等國際經濟走廊建設。積極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加強與東協經濟合作,打造中國—東協深度合作的重要門戶、文化經貿交流新中心。推廣“班列+”商業模式,提高運貿產一體化水平。高水平建設臨沂、膠州“一帶一路”省級綜合試驗區。
加強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綜合發揮與日韓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產業相融等優勢,創新山東省與日韓地方對話機制,打造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建立面向日韓高水平金融開放與合作機制,推進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建設,支持中韓(煙臺)產業園與韓國新萬金產業園深化合作。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不斷深化東亞港口聯盟合作。舉辦“對話關西”“日韓山東商務周”、中日韓產業博覽會、日本、韓國、RCEP區域等3個進口商品博覽會、黃河流域跨境電商進口博覽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支持青島建設中日韓消費專區。
推進黃河流域協同發展。打破區域分割和行政壁壘,在更大範圍內拓展發展空間、配置發展要素。探索建立黃河流域跨區域產業轉移、園區合作、飛地經濟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發揮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支撐作用,帶動沿黃城市形成分工協作、緊密聯繫的綠色經濟帶。深度挖掘整合沿黃科教、文化資源,構建沿黃科創、文旅大走廊。推動創新平台對接,加強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與鄭洛新、西安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對接,實現平台共享、資源共用。
搭建高能級開放平台。高標準建設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實施自貿試驗區2.0版,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運輸來往、人員進出便利化自由化水平。高水平建設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深化與上合組織國家在能源資源、基礎設施、旱作農業、國際產能等方面合作,構築“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台,打造上合組織國家面向亞太市場的“出海口”。加快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培育形成國際一流的高端產業集聚區。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建立營商環境評價全覆蓋機制。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資促進、保護和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統籌規劃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與國際質量、安全、衛生、環保、節能標準接軌。建設更高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促進商品、服務、要素跨境自由流動。建設國際仲裁服務平台,完善多元化商事糾紛解決機制,支持濟南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
暢通城鄉市場供需體系。實施產品提質工程、進口替代工程,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顯著提升國內市場份額。加強城市商圈規劃,支持濟南、青島打造北方消費中心和重要國際消費目的地,打造一批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布局城鄉融合新型消費網路節點。把縣域作為統籌城鄉商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完善縣鄉村三級商業網路,強化縣城綜合商業服務能力、鄉鎮區域服務能力、村莊便民服務能力,引導大型流通企業向鄉村延伸供應鏈服務,最佳化商品供給,營造點多面廣、監管有力的縣域市場環境。建設便民生活服務圈、城市社區鄰里中心、鄉鎮商貿中心和農村社區綜合性服務網點,豐富適合農村消費的商品和服務供給,打通綠色農產品入超、優質工業品下鄉最先和最後“一公里”。
第二節 加快外來人口融入城市
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增強外來人口城市認同感,著力縮小戶籍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引導城鄉人口合理有序流動。實行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居民凡在城鎮居住或就業的,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近親屬均可落戶城鎮,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定居。暢通入鄉返鄉落戶渠道,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並依法享有相關權益,促進人口雙向流動、合理分布。建立現代化人口管理服務制度,加快建設電子證照和電子檔案,推進戶口、居民身份證辦理“無紙化”“免填單”,實現高頻事項全省通遷通辦。
最佳化完善居住證制度。探索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並軌的實現路徑,健全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標識、與就業居住年限相掛鈎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拓展居住證功能,增加居住證所附著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辦事便利,將保障性住房(含公共租賃房)、職工基本醫保及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納入居住證基本公共服務範圍,有序提高居住證與戶籍制度銜接水平,提升居住證持有者落戶便利程度。
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創業就業質量。最佳化就業創業環境,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持續擴大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就業規模,實現就業率與城鎮化率同向提升,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推廣農民工技能儲備培訓模式,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持續提升技能等級,延長職業發展通道。統籌發揮企業、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及公共實訓基地作用,持續最佳化“企業訂單+勞動者選單+培訓機構列單+政府買單”的職業培訓服務模式,不斷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質量。發展壯大人力資源服務業,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和誠信機構,提高人力資源服務水平。
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加快完成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探索建立農村“三權”在依法自願有償前提下的市場化退出機制,消除農民進城落戶的後顧之憂。強化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穩步提高工資待遇。
健全人口市民化配套機制。依法依規開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育、就業創業、住房保障等領域省級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和用地供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共享水平。進一步落實“人地錢掛鈎”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納能力。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健全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相關政策,科學提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資金分配中常住人口計算比例。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辦法,增強財政保障能力,積極推進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增強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認同感。倡導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營造和諧溫暖的社會氛圍,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在流入地參加黨組織,行使民主權利。依託社區黨組織、基層民眾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等主體,引導農業轉移人口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鼓勵其參與社區治理,加強人文關懷。對社區農民工、隨遷老齡人口、隨遷婦女兒童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在農業轉移人口集中的產業園區建設公共文化體育空間,並提供心理諮詢等服務,滿足農業轉移人口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節 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重塑新型城鄉關係,最佳化城鄉要素配置,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深化農業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進一步放活經營權。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加快房地一體的宅基地確權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允許農村集體在符合規劃用途和農民自願前提下,依法通過民主程式把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建立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產權權能,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5年年收入10萬元以上村莊占比達到80%。
強化財政金融投入保障。建立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加大政府債券對城鄉融合等公益性項目支持力度,提高使用效益。通過以獎代補、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各類金融工商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為鄉村振興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加大商業銀行金融服務覆蓋面和信貸滲透率,強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支小金融服務作用。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將金融服務嵌入數字鄉村建設,促進形成農村金融完整生態。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實現機制,建立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資料庫,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範圍,健全農村產權信用風險化解機制。
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擴大總量、提高質量、最佳化結構,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和農業農村科技等各類人才。推動政府、科研院校、培訓機構、企業等多元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參與鄉村人才培養。完善涉農專業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完善農村工作幹部培養鍛鍊制度和鄉村人才培養制度,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健全鼓勵人才向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激勵制度。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完善覆蓋鄉村高技能人才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分級分類評價體系。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長效機制,構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體系,搭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外溢。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開展水流、森林、山嶺、灘涂等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健全自然資源產權交易平台和交易規則。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推動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
第四節 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融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整體競爭力。堅決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維護糧食安全。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推進農業灌溉體系現代化改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500萬噸。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提高良種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有效降低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環節損耗,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林牧漁循環發展。最佳化種植業結構,鞏固蔬菜產業優勢,高水平建設“海上糧倉”,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
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種植業、畜牧業、種業的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推動衛星遙感、地面物聯網、智慧型感測、大數據分析、智慧型控制等信息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制種育種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套用,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套用基地,打造濟南、青島、濰坊智慧農業試驗區。深度推進機械化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廣套用新型智慧型農機裝備,推行“網際網路+農機作業”,以農機裝備智慧型化有力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持續強化農產品數位化管理,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全周期可追溯監管,釋放優質農產品價值潛力。
完善農村產業發展支持體系。壯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發揮農民合作社紐帶作用。培育家庭農場,支持家庭農場通過聯合與合作成立農民合作社。支持更多有條件的小農戶改善生產設施條件,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完善產品供銷體系,促進傳統流通網點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產權交易、檢驗檢測認證等平台,完善商貿流通、智慧型標準廠房等設施。引導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深化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加大農業領域“山東標準”建設,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管理,培育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
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農村物流服務全覆蓋。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建立產銷銜接服務平台。最佳化提升各類農業園區,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產業強鎮。把特色小鎮作為城鄉要素融合重要載體,打造集聚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完善小城鎮聯結城鄉的功能,探索創新美麗鄉村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模式,盤活用好鄉村資源資產。加快推動國家、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強化典型項目支撐,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第六章 規劃實施
堅持黨對城鎮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更好履行政府職責,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有效建立城鎮化統計監測體系,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形成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第一節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規劃制定實施的各環節、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作用,為規劃實施提供堅強組織保障,確保黨中央、省委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位。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和重大調整必須報省委、省政府審定。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建立健全城鎮化工作協調機制,合理確定省政府與市、縣(市、區)政府分工,建立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實施機制。省政府統籌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協調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省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制定行動方案,推進規劃實施和相關政策落實,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研究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各級政府要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城鎮化規劃和具體政策措施。
第三節 加強監測評估
完善規劃評估機制,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將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以及重要改革推進情況,納入各有關部門和幹部評價體系。開展城鎮化發展績效評估,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和行政問責制度,對城鎮化發展成績突出的市、縣(市、區),根據有關規定給予通報表揚,並在土地指標和城鎮化發展建設資金等方面給予獎勵,調動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城鎮化統計工作,運用大數據、遙感等輔助手段,實施動態監測,強化監測成果運用,為城鎮化重大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撐。
第四節 凝聚實施合力
堅持系統思維,科學整合人口、產業、土地、投融資、住房、生態環境等方面政策,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制定實施計畫,分解規劃目標,明確年度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堅持“項目跟著規划走、資金跟著項目走”,建立城鎮化建設項目清單。依法依規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社會穩定性評價、能源評價等前置評價,開展水資源論證,提高規劃實施科學性和可行性。加強城鎮化智庫建設,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開展新型城鎮化研究。深化城鎮化國際交流合作。發揮群團組織、社會各界作用,凝聚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共識和力量。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