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白銀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已經白銀市政府第1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白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8月3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銀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3日
  • 發布單位:白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白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重要檔案,編制《白銀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明確未來一個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改革舉措,指導全市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第一章 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截至2020年,白銀市下轄2個區、3個縣,共16個鄉53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136個社區和702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2.12萬平方公里。“十三五”以來,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一)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入實施,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得到較快提升。2020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5.5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6.56%,較2015年提升了10.03個百分點,高於全省4.33個百分點。城鎮基礎設施和產業不斷完善帶動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白銀區、平川區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縣城成為全市協調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中心鎮加快培育建設。
(二)產業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有色金屬、精細化工、能源電力、建材等傳統產業補鏈、延鏈、強鏈速度明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優勢顯著。農業現代發展持續提升,形成牛、羊、蔬、果、薯、藥、小雜糧、文冠果、黑毛驢和水產養殖“十大產業體系”。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現代新型商貿等產業快速發展。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助推全市創新發展,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3.8%。“一區六園”產業承載能力增強,產業帶動城鎮化發展強勁。
(三)蘭白都市圈建設穩步推進。積極融入蘭西城市群發展,加快推進“蘭州經濟圈”建設和甘肅省強省會發展戰略,強化協調發展,統籌推進規劃、建設、管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共建,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共享,與蘭州市、蘭州新區的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實現空間協同發展,一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一體化發展加快,人口和經濟的集聚能力顯著增強,為白銀融入“一帶一路”、打造蘭西城市群蘭白核心區、建設向西開放交通樞紐形成了新的優勢。
(四)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加大人居環境建設投入,持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全面刷新城鄉“顏值”。實施全域無垃圾、拆違治亂、廁所革命、環境整治及垃圾分類等專項行動,城鄉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改造,水、電、路、氣、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趨於完善,西北唯一國家首批城市管廊試點項目建成運營,地下污水管網實現整體閉環。教育事業全面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城鄉養老服務設施明顯改善。城市人均住宅、公園綠地面積大幅增加,人民民眾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五)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大規模實施國土綠化,有效拓展生態空間,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3.62%。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率先在全省開展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連續四年超過300天,2020年達到344天,比2015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白銀高新區、銀西生物醫藥產業園、平川陶瓷建材產業園和8個重點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成運營,黃河白銀段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連續達標。堅決打贏淨土保衛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成東大溝河道重金屬污染、銅業公司硫酸淨化綜合利用等土壤治理項目,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六)鄉村發展動力不斷增強。農村貧困問題得到根本改變,37.12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實現清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11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齊頭並進,靖遠、會寧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景泰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旅遊發展,以白銀區“六朵金花”、平川區小黃灣等為代表的169個美麗鄉村成效顯著,景泰縣上榜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白銀區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縣,大水䃎、顧家善村、龍灣村等17個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文明村”等稱號。“三變”改革激活農村發展活力,景泰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同時,全市新型城鎮化發展也面臨著挑戰。一是城鎮化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保持了較快增長,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增長較慢,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差距較大。二是人口總體外流趨勢明顯,第七次人口普查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減少19.67萬人,產業人才本地化供給面臨挑戰。三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核心都市區承載能力較弱,城鎮對人口吸納能力不夠,核心都市區、縣城和小城鎮集聚效應不足,難以吸引產業和人口流入。四是經濟及產業基礎薄弱,城鎮經濟總量較小,不能支撐城鎮化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工業產業鏈延伸及產業契合度不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體量較小,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第三產業中生活性服務業層次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水平不高。
二、發展趨勢
(一)城鎮化發展優勢明顯。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鄉村振興、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省委省政府“四強”行動、蘭州經濟圈建設等國家和省上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將帶動城鎮化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全市城鎮化空間格局、城鄉融合發展方式進一步成熟,可持續發展保障不斷增強。
(二)城鎮化格局逐步最佳化。全市農業人口向中心城市進一步集聚,中心城市在新型城鎮化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明顯。就近城鎮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縣城成為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一圈一帶三線多極”的市域城鎮化動力格局逐漸形成。以白銀核心都市區為引領,城鎮功能日益完善,龍頭作用不斷突出。核心都市區與縣城、中心城鎮、特色小城鎮生產生活要素不斷聚集和完善,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城市在產業、人口、空間等方面綜合承載力逐漸增強為城鎮化創造了條件,“十三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56%。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科學配置,有力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城鄉均衡、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態勢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發展動力逐步增強,功能完善、活力興旺、幸福和諧的美麗田園鄉村風貌進一步展現。
(四)城市發展方式積極轉變。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雙碳”工作逐漸推進,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向綠色低碳轉變。城鎮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生活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城市開發邊界趨於穩定,城鎮建設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潛,城市更新日趨常態化。經濟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產業最佳化升級,向價值鏈高端轉移,一批新型產業形成。土地綜合利用、水土資源和環境容量得到科學利用開發。藉助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契機,智慧型化城市建設加快步伐,經濟運營效力顯著提升。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持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積極融入蘭西城市群建設和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構建“一圈一帶三線多極”的城鎮化格局,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體制機制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將黨中央、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與白銀實踐緊密結合,形成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格局,為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著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宜居宜業水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主動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營造文化傳承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發展氛圍,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堅持系統觀念。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空間布局、產業結構、人口規模,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統籌經濟、生活、生態、安全需要,最佳化城市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發展能級。
——堅持城鄉融合。把城鄉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統籌城市提升和鄉村振興,以體制改革和試點突破為抓手,高水平重塑城鄉關係,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最佳化配置和自由流動,推動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使全體人民更好地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更加最佳化。城鎮體系不斷最佳化,融入蘭西城市群發展步伐加快,蘭白都市圈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一圈一帶三線多極”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核心都市區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市域次中心區域帶動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重點城鎮集聚產業和人口的能力顯著提高,小城鎮和特色小(城)鎮特色化發展態勢更加明顯,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分工合理、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顯著提升。非戶籍常住人口市民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以上。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城鎮常住人口,人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健全。
城市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網路日趨完善,智慧型化、人性化、便捷化水平大幅提高,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白銀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穩步提升,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持續提高,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生態新白銀迅速崛起。
城市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施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基層基礎更加穩固,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機制制度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平安白銀建設邁向更高水平,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到2035年,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蘭白都市圈基本建立,“一圈一帶三線多極”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全面形成,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產業發展與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城市治理現代化基本實現,城市運行安全高效,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希望之城全面崛起。
第三章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堅持以人為核心,持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向城鎮聚集,健全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機制,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
(一)全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城鎮“零門檻”落戶質效,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簡化戶籍遷移手續,加強落戶政策宣傳,全面推行線上申請審核,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落戶城鎮。著力提升居住證權益,實現城鎮人口服務管理向常住人口轉變。完善戶籍管理便民服務,不斷升級“網際網路+”戶政業務,逐步實現戶籍業務“一網通辦”,增強戶籍辦理便利度。
(二)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權益。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支持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探索建立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
二、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機制。發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定期評估調整機制。探索建立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完善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標識、與居住年限相掛鈎的非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機制,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二)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建設,到2025年,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左右。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機制,加強勞動力跨區域精準對接,提高勞務輸轉質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權益,與城鎮戶籍勞動者享有公平的就業機會、職業發展機會。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勞動契約制度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就業失業統計監測預警體系,加強規模性失業預警,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6%以內。
(三)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接收為主”的原則,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統籌流入流出地編制資源,按照城鎮常住學齡人口規模配置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編制,有效解決“大班額”問題。完善隨遷子女異地升學考試政策,探索建立以考生在白銀學籍、連續受教育年限且實際就讀,家長在白銀穩定就業、穩定住所和社保繳納年限等為依據的中高考報考制度。將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區縣中等職業教育、高中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範圍。
(四)提高社會保險統籌水平。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畫,探索建立適合靈活就業人員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對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積極推進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探索實施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放開居民在常住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加強監督執法,落實企業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的責任。探索居民在常住地申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
(五)擴大城鎮住房保障覆蓋面。加快構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多元化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租房購房需求。公租房主要面向城鎮住房緊張和低收入困難家庭供應,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並舉。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積極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完善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監管程式,嚴格準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失信懲戒機制。
三、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一)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持續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統籌企業、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及公共實訓基地資源,加強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其在城市穩定就業能力。聚焦用工矛盾突出行業,強化企業主體作用,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推動市屬職業技術院校資源整合,實現中高職一體化辦學。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與薪資待遇掛鈎機制。完善政府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機制,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鼓勵職業院校擴大農業轉移人口招生規模。完善職業標準,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提高職業院校課程設定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深化職和普融通發展,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
(二)營造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提高農民工科學文化和文明素質,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儘快適應城市生活。注重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青聯委員中吸收農民工代表,積極引導農民工在流入地參加黨組織、群團組織、社會團體。深入開展工會、共青團、婦聯及志願服務組織等關愛農業轉移人口行動。在公租房社區等農業轉移人口集中居住地建設公共文化體育空間,提供心理諮詢等服務,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在人口流入規模較大的城區探索建立外來人口服務管理機構。
四、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一)加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支持力度。積極爭取中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提高市民化實際財政保障能力。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的支持力度,市財政根據城區常住人口增量、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情況及市民化成本差異,對轉移支付規模、結構進行動態調整,重點支持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多的縣區,提高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積極性。
(二)保障城鎮建設用地供給。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相掛鈎,對吸納外來人口較多的縣區,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指標獎勵。科學測算和合理安排各類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上一年度進城落戶人口數量,合理安排各類城鎮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專項安排進城落戶人口相應的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加快土地二級市場建設,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製度。
第四章 最佳化城鎮空間格局
全面落實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融入蘭西城市群建設,深入對接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打造“一圈一帶三線多極”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建立以蘭白都市圈白銀城區為支撐,以黃河沿岸城鎮帶為重要組成,以國省道交通幹線為連線,以縣城、中心鎮、特色小鎮和園區為增長極的空間城鎮建設格局,推動城區、縣城、小城鎮和園區協調發展。
一、加快蘭白都市圈建設
(一)推動蘭白都市圈協調發展。深度融入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加快蘭白都市圈建設,圍繞白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突出與蘭州新區錯位發展,以優勢產業為主導,積極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聚力做強現代農業、優勢工業、特色旅遊、現代物流、城市建設“五大領域”,打造蘭白率先發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西部創新發展高地。推進白銀城區、四龍鎮、水川鎮、北灣鎮、平川區、靖遠縣城、東灣鎮、三灘鎮、水泉鎮、劉川鎮協同發展,構建白銀核心都市區,打造蘭白都市圈經濟成長極,以核心都市區帶動全市城鎮化和城鄉融合、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蘭白都市圈互聯互通。以白銀區、靖遠縣、平川區協同發展為重點,依託包蘭鐵路、蘭白高速等現有交通軸線,積極推進中蘭客運專線、白銀至蘭州城際鐵路、S103蘭州至黃河石林旅遊公路、白銀至中川一級公路建設,完善白銀城區與周邊縣城、域內重點鎮之間高效便捷的交通網路,實現蘭州市、蘭州新區以及周邊縣城到白銀城區1小時內通達,提高城際互聯水平。加強與城區周邊重點鎮互補發展,加快水川、四龍、劉川等中心鎮建設,積極同城化、一體化進程,形成聯繫緊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
(三)加快蘭白都市圈創新發展。推動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提質擴容,強化與蘭州、蘭州新區創新合作,合作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套用,促進自創區內特色優勢產業和科技對接,推動重大產業創新工程、重大創新平台和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加快培育新的產業爆發點和增長點,努力實現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產業品質躍升支撐區、人才資源集聚區、東西合作發展先行區建設。以兩區建設為抓手,將蘭白都市圈打造成西部地區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新的增長極和推進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支撐。
二、建設黃河沿岸城鎮帶
(一)推進黃河沿岸城鎮化協調發展。統籌推進城鎮建設、生態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協調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三生融合”,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興城鎮化格局。完善交通、物流、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網路,促進科學布局主導產業,引導人口向沿黃聚集。建設以黃河乾支流為主軸,立足優勢、彰顯特色、多元融合、生態優良的高質量發展黃河沿岸城鎮帶。
(二)提升黃河沿岸城鎮帶生態治理。加強黃河沿岸地區和祖厲河沿岸城鎮生態保護,推進科學開發,杜絕引進高污染企業,防止企業“三廢”排放對沿黃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鼓勵通過生態化治理,在各類保護區、生態紅線以外建設黃河沿岸城鎮景觀和休閒場所。
(三)培育黃河沿岸城鄉產業新業態。加快推動沿黃農業“接二連三”,發展農產品“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建設沿黃農業觀光、文化旅遊、美食體驗、生態休閒等元素於一體的綠色經濟產業鏈。打造以青城-水川-四龍-北灣-烏蘭-東灣-平川城區為東西軸線、以靖遠-龍灣-五佛-景泰為南北軸線的黃河生態農業帶和生態文化觀光走廊,形成城鄉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旅文旅融合的沿黃地區經濟帶。
三、打造兩縱一橫幹線連線帶
(一)鄉村振興示範帶。以國道247線為縱軸,依託自然條件和農業產業基礎,堅持農牧結合、產業配套、糧飼兼顧種養循環、三產聯動,以設施高效農業為主,加快設施養殖、優質瓜菜、現代制種等產業發展,加強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搞好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發揮絲路寒旱農業產優勢,建設全市現代高效農業示範推廣區、蘭白經濟圈的綠色農產品供給基地,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
(二)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帶。以省道217線為縱軸,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把沿線小城鎮建設成為區域服務中心,輻射周邊農村。補齊市政設施短板,加強重點鎮給排水、供熱、燃氣、環衛、電力、電信等市政工程建設,提高小城鎮承載能力,促進人口及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促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帶。
(三)現代產業發展示範帶。以國道109線為橫軸,發揮白銀高新技術開發區、銀東工業園、銀西工業園、劉川工業集中區、平川經濟開發區產業優勢,強化園區功能定位,推進產業錯位協調發展,利用鐵路、公路交通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有色冶金、精細化工、裝備製造、新型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製藥等產業,建成蘭西城市群有色冶金、精細化工、新材料、能源及新能源基地,打造現代綠色產業發展示範帶。
四、構建多極發展新格局
構建“白銀城區先導發展極、縣城特色發展極、中心城鎮聚集發展極、產業園區錯位發展極”的多極發展新格局,提高縣域經濟整體實力,增強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撐作用。
先導發展極。白銀區加快推動城市現代化、城鎮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城鎮化建設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
特色發展極。平川區按照“主城區-小城鎮-特色村”體系結構,加快構建中心城區輻射、新型小城鎮以及特色村合理布局、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會寧縣以會師鎮為依託,全面提升縣城品質,加快鎮區建設和改造,提升經濟人口聚集能力,推動小城鎮特色化發展。靖遠縣加快縣城東北擴容,老城更新改造,構建以縣城為核心、城鎮群為重點、區域中心鎮為支撐、中心村為節點,培育主導產業、壯大縣域經濟。景泰縣突出縣城和中心鎮帶動作用,擇優培育和扶持一批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發揮城鎮交通、區位、文化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聚集發展極。選擇郭城-河畔、四龍-水川、北灘鎮、紅水鎮、共和鎮等作為縣(區)域次中心進行建設,打造聚集人口、產業和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在資金、技術、人才、政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予以傾斜;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創造良好的創業、就業、發展環境,積極承接中心城區的輻射,推動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逐步培育成產業發展、人口集聚、設施完善、服務優良、環境宜人、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新興城鎮,作為就地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城鎮向功能更加綜合完善的次中心城市發展。
錯位發展極。落實全省“強縣域”戰略,圍繞“產業興市、工業強市”要求,加強“一區六園”統籌規劃,進一步發揮優勢、彌補短板,最佳化全市開發區形態和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一區六園”發揮優勢錯位發展,全力提升開發區承載能力和發展水平。突出白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品牌和政策優勢,引領構建全市現代產業體系;將銀西區工業園、劉川工業集中區打造成白銀工業發展的主戰場,提昇平川經濟開發區、景泰工業集中區、會寧工業集中區產業承載能力,打造布局合理、良性互動、錯位發展新格局,推動全市開發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五、分區指引城鎮化發展
(一)南部城鄉統籌示範區
以會寧全域為依託,依據“三生”空間劃定、交通走廊、河流廊道、城鎮發展現狀和潛力,構建“一核一帶兩軸三區”的城鎮空間體系。即:南部發展核心區(以會師鎮為中心)、祖厲河流域城鎮帶(以郭城驛鎮、河畔鎮、甘溝驛鎮、柴家門鎮、會師鎮、新添堡回族鄉、侯家川鎮重點)、309和312國道城鎮發展軸(309國道發展軸以大溝鎮和漢家岔鎮為支撐;312國道發展軸以太平店鎮、翟家所鎮為支撐)、北中南三大片區(北部片區以頭寨子鎮、新莊鎮、四房吳鎮、新塬鎮、土門峴鎮、白草塬鎮、草灘鎮、劉家寨子鎮、土高山鄉為依託;中部片區以平頭川鎮、老君坡鎮、韓家集鎮和八里灣鄉為依託;南部片區以中川鎮、丁家溝鎮、党家峴鄉和楊崖集鎮依託)。
(二)中部綜合引領帶動區
以白銀區、平川區與靖遠縣城為主導,以白銀高新區、銀西、銀東、劉川、平川工業園區為支撐,提升全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帶動力,引領帶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優越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打造城鎮化的主要平台及農村人口轉移的重要載體。
(三)北部轉型發展提升區
以景泰縣和靖遠縣“北八鄉”為依託,通過農業產業化、工業集約化以及旅遊信息化,最佳化區域空間結構,在農產品推廣、園區招商、旅遊服務方面發揮比較優勢,實現三次產業相互協調、各有側重的發展。
六、提升交通網路支撐能力
(一)最佳化公路網路布局。構建高效連通城市、廣泛覆蓋城鄉、不同等級道路平順連結的暢通公路網,加密線路、提升等級。加強幹線公路通道建設,形成省際北連內蒙古、南接陝西、西連青海、東接寧夏,市際暢通蘭州、蘭州新區和武威、定西、慶陽,縣際貫通“三縣兩區”公路網路布局。著力構建“兩縱三橫兩聯”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三縱五橫”的普通國道網、“一環兩橫五縱五聯”的普通省道網,形成“內暢外聯、覆蓋廣泛、運行高效、服務滿意”的幹線交通網路。加快建設“快進慢游”旅遊交通網路,實現縣(區)與景區(點)的“無縫隙”連線和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一站式”換乘。
(二)完善鐵路樞紐功能。積極謀劃對外聯繫通道,有效連線國家鐵路運輸主通道,推進與蘭州、蘭州新區、武威、定西、平涼、慶陽及中衛等周邊城市鐵路互聯互通,構建“三縱三橫”高品質的鐵路快速交通網。
(三)建設航空服務網路。加快推進白銀、會寧、景泰、靖遠等通用機場前期工作,爭取儘早開工建設,配套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園,形成通用航空布局體系,提高航空運輸能力。
(四)打通黃河水運航道。實施黃河航運提升工程,開展黃河流域白銀段航道整治,整合黃河幹流碼頭資源,完善碼頭配套設施,提升黃河幹流航道能力。適時研究開發烏金峽—大峽、四龍—龍灣水上旅遊觀光航線、黃河石林—索橋古渡—五佛沿寺水上航線。
(五)加快區域樞紐建設。重點推進白銀高鐵南站、靖遠北站、平川高鐵站等鐵路客運場站建設。完善市、縣、鄉鎮三級客運場站體系,最佳化農村公路客運站點布局,實現鄉鎮、中心村客運站點全覆蓋。強化鐵路、民航、公路與城市交通的有效銜接,力爭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5分鐘內換乘”。
(六)構建物流基礎網路。推進白銀綜合物流園區等建設,構建通用集散型物流樞紐。積極建設城鄉物流設施和基地,改造提升現有批發市場和倉庫設施,建設現代物流節點。鼓勵現有運輸、倉儲、貨代、快遞企業強強聯合,組建現代物流聯盟。支持品牌快遞企業、有實力的第三方公司建設城鄉末端綜合公共服務平台,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依託“郵快合作”“快遞進村”工程,推進農村物流服務站“多站合一、一站多能”,實現物流配送區域全覆蓋。到2025年,基本實現縣縣有連鎖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鄉鎮有商貿中心、村村通快遞。
第五章 推進新型城市建設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推進新型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經濟、人文、生態和生活品質。
一、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
(一)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依據城市人口空間分布和增長趨勢,推進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和質量提升。科學布局義務教育學校和普惠性幼稚園,鼓勵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及時調整學位配置標準,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現就近入學入園。完善城市醫療衛生網路,形成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發展鄉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加強公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建設,推動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服務,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機制,支持社會力量發展綜合托育服務和社區托育服務。推動城市公共設施和居住小區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網路。加強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
(二)更新改造老舊工業區。堅持新城區開發和老城區改建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圍繞解決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等問題。重點實施工業企業出城入園、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轉型、老舊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環境再生、生態恢復,促進工業用地集中布局。保護具有歷史記憶、文化價值的工業遺址,土地再利用要和周邊城區景觀保持一致,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加快城鎮公共運輸發展,推進城鎮公交停車場、公共停車場建設,提升城鎮交通、公交運行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城鎮慢行網路,補強慢行接駁交通設施。加大供水、供熱、供氣、污水管網改造建設力度,提升城鎮電網負荷接入能力,加快能源領域民生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和建築垃圾、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提高廢物資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10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四)完善城市住房體系。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完善住房及住房保障體系,完善商品住房開發項目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積極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大力發展租賃住房,特別是保障性租賃住房,加快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實現“住有所居”。促進產城人融合、人地房聯動,促進職住平衡。最佳化以合理住房需求為導向的住宅用地供應機制,科學安排土地供應規模、結構與時序。完善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嚴格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和稅收政策,支持居民家庭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嚴格實施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多途徑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住房保障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增加市場化租賃住房有效供應,強化住房租賃市場服務與監管,逐步完善租購同權的政策體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市情、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體系。推進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進一步健全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管理和運行機制,推動新市民等靈活就業群體自願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拓展住房公積金制度受益群體。
(五)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實施城鎮空間治理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加快推進15分鐘生活圈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社區便民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完善水、電、路、氣、熱、信等配套設施,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統籌推動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改造。到2025年,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6.64萬戶。大力開展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補齊既有居住社區建設短板,科學布局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推進養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便捷供給。實施白銀城區核心功能和空間品質提升工程,精心做好城市設計,打造“城市客廳”“白銀之眼”等城市標誌性景觀建築,塑造城市特色風貌。
二、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
(一)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開展創新型城市創建活動,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支持縣區制定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支持和鼓勵各類人才到縣區創業就業,實施一批創業帶動就業示範項目,提升縣區科技支撐和就業帶動。圍繞縣區主導產業用工需求,加大訂單式培訓力度,提升縣區人才自給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推動項目、平台、人才、資金一體化高效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擴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基礎前沿研究支持。營造保護創新主體的法治環境和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完善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容錯免責機制,加強創業失敗者生活保障和再創業政策支持,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和氛圍。
(二)建設創新創業載體。加快推進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與上海張江自創區深度融合發展,在科技產業、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創新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強白銀高新區與中關村科技園區、蘭州高新區、西安高新區等國家高新區交流合作,通過共建創新中心、創業基地和合作園區等方式跨區域配置創新要素,與國家創新產業高地聯動發展,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發揮白銀全國智慧財產權試點市、全省產學研合作示範市、省級創新型試點市等政策平台優勢,把政策轉化為科技創新能力。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高效運行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積極爭取布局一批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持續深化與中科院、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建設一批高水平中試基地,共建一批重點科技園區。積極引進東北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水平院所建立各類產業研發平台,構建“套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套用”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鏈條,建設循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研發機構和產業研究院,形成20個研發平台,打造全省產學研合作示範區。
(三)打造蘭白地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強白銀高新技術開發區與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溝通與合作。加快推動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提質擴容,積極推進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深化與國內外創新主體科技合作,支持創新主體多方式合作,引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產業發展研究院,引導創新資源向自創區聚集。統籌推進“一區六園”產業協作配套,實施自主研發、合作研發、成果轉化等科技支撐專項,建設產業創新、研究開發、企業孵化、協同創新等“園中園”要素集聚平台,形成“一核引領、多點突破、融合互動”的聯動發展新格局。
三、建設運行高效的智慧城市
(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信息、融合、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強網路基礎資源支撐能力,構建高層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系統布局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建設。完善高速網路布局,推動區域網際網路骨幹節點建設,建成國家級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市級高速網路鏈。到2025年,建成5G基站4000個,基本實現5G網路城鄉覆蓋。加快推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動智慧型生產單元、智慧型生產線、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建設,以數位技術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動各行業各領域數位化套用,大力發展智慧政務、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醫院、智慧園區等,形成覆蓋產業鏈上下游及跨行業融合的數位化生態體系。強化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白銀市大數據追溯及密碼套用系統、區塊鏈+政務服務系統,以白銀公鐵綜合物流園為基礎和載體,搭建物流信息管理服務平台,推進智慧高速、智慧航道、新型智慧服務區、智慧公交、智慧郵政、智慧環保等建設項目。
(二)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部署建設“城市數據大腦”,構建城市數字資源體系。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建立城市公共設施數字檔案。推行縣城運行一網統管,促進市政公用設施及建築等物聯網套用、智慧型化改造,部署智慧型電錶和智慧型水錶等感知終端。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社保、民政、工商、稅務、證照證明等服務的智慧化套用。推行公共服務一網通享,促進學校、醫院、圖書館等資源數位化。推行城市樓宇、公共空間、地下管網等“一張圖”數位化管理,實現公共設施智慧化運行管護。加快數字文化產業建設工程,建設黃河文化資源資料庫,完善白銀智慧文旅大數據平台,啟動建設白銀智慧文旅(二期)平台和縣區智慧文旅平台,繼續完善白銀市歷史文化資源資料庫。
(三)豐富智慧城市套用場景。加快數位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套用,構築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大力發展智慧校園、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就業。推動公共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廣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智慧圖書館等新模式、新業態,使更多優質公共服務惠及廣大市民。適應數位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推動居家生活、旅遊休閒、購物消費、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位化,發展遠程辦公、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樓宇、智慧社區、智慧街區、智慧商圈。充分發揮5G等基礎設施的倍增賦能效應和帶動作用,深入實施白銀“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推進白銀大數據中心建設,構建物流大數據及智慧供應鏈體系,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現代物流及供應鏈節點,建設貨物集散公鐵聯運綠色智慧示範園區,建設覆蓋省內,輻射西北,連結“一帶一路”的物流信息化大數據平台。積極促進教育、醫療、交通、旅遊、養老、就業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推進數字鄉村化建設以及信息服務業培育。
四、建設清潔低碳的綠色城市
(一)築牢生態安全綠色屏障。加快實施水源涵養治理工程,全面保護區域內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涵水於地、涵水於林草。建立重點流域生態保護體系,實施黃河濕地保護工程,恢復黃河濕地功能區;推進景泰白墩子鹽沼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修復退化濕地。強化水利基礎設施保障,提高灌溉保障能力和水資源利用率,建設現代化灌區,振興灌區發展。深入實施白銀治黃方略,打造黃河生態帶、黃河風情帶和黃河經濟帶,建設安全、生態、文化、數字、幸福黃河。實施黃河之濱(白銀)百公里生態廊道提升、黃河上游(白銀)高揚程灌區節水示範區建設等重大工程,全面提升沿黃生態保護成效。大力推進採煤採礦沉陷區、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區、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和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提升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著力推進隴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區綜合治理工程,構建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加快推進黃河幹流及祖厲河流域沿岸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高標準梯田建設、重要水源地保護等工程。依託生態綠色廊道,利用周邊荒山坡地和污染土地開展國土綠化,建設街心綠地、綠色遊憩空間、郊野公園。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提高林草植被覆蓋度。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與修復、大環境綠化,打造綠色交通廊道、黃河幹流廊道、林田防護廊道為一體的綠色長廊。加快推進城市園林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庭院花園化,構建“兩屏兩廊兩帶”綠色生態體系。
(二)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提高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白銀、平川城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統籌推進固體及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設施建設,提升固體及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利用處置和環境風險防範能力。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理,健全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全面推進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著力推動城鎮、園區和農村等重點區域污水資源化利用、再生水循環利用。到2025年底,城市建成區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加強飲用水源地管理,依法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源、供水廠出水、末梢水水質全過程監管,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實施大氣污染綜合管控,加大顆粒物和臭氧等重點因子協同控制,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監管體系,持續推進土壤、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加大土壤污染重點單位監管力度。加強塑膠污染治理,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膠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範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
(三)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分散式能源,完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持續推動電力、燃氣等複合能源通道的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引導新增用能需求由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產業向國計民生和綠色生態產業最佳化配置。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加快發展綠色節能、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支持開發城市第四代住宅,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比重達到30%以上。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加快推進集中供熱管網建設,提高集中供熱覆蓋率及清潔供暖比例,推廣清潔供暖方式。大力實施亮化、綠化、美化、淨化“四化”工程,持續推進“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組織開展碳普惠和碳中和行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推進企業節水技術改造,大力發展低耗水產業,創建一批節水型示範企業,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機制,讓資源環境權益使用者支付費用。
五、建設特色鮮明的人文城市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踐行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在中國小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戲曲進校園”“文化勝地之旅”“紅色之旅”等活動,深入開展“愛我中華”主題教育活動。推進“書香白銀”全民閱讀工程。深入挖掘全市傳統文化資源、民間手工藝生產加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和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加強非遺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傳承人生活補貼和傳藝帶徒制度,運用數位化技術對非遺文化進行全面的記錄,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展示,提高非遺保護傳承的影響力和生存活力。
(二)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地名保護,修繕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建築及遺存,推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統籌推進“鄉村記憶”博物館和各類民俗博物館協同發展,推動文物安全、保護研究、弘揚利用和交流合作。持續推進地方志書、綜合年鑑編研工作。加強建築設計管理,最佳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體現城鎮歷史文化韻味,體現地域特色。注重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傳承物質空間衍生的傳統文化,實現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編制實施《會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規劃,積極推動會寧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三)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建設長征、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提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整體水平。加快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鼓勵開發文化創意、網路視聽、數字娛樂等新型文化業態。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將城市精神內涵和城市品格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深度挖掘城市現代文化特質,深入推進“五大創建”“六項文明行動”,傳承弘揚積極向上、團結奮鬥、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優秀人文精神。加強現代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質。
(四)完善文化體育設施。堅持統籌規劃、均衡配置、功能優先、經濟適用、節能環保原則,科學規劃建設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改造提升縣區公共文化設施,加快數字圖書館、方誌館、鄉鎮文化驛站、村文化服務點和農家書屋建設。發展智慧廣電平台和融媒體中心,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加強檔案管理,挖掘檔案文化內涵,服務文化強市建設。發揮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帶動作用,推進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路建設,提升鄉村體育設施覆蓋率,加快推進學校場館開放共享。建設白銀高水平體育訓練基地,提高現有體育設施利用率,進一步做好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六、建設安全智慧的韌性城市
(一)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城市災害事故風險隱患排查評估,提高自然災害和重大事故預測預警能力,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強化城市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統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能力。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提升自然災害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水平。健全災害救助資金預撥機制和救災物資保障機制,完善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制定重大風險應對預案,強化應急回響機制,在撤離避險標準上留足富餘,切實保護民眾生命安全。加強公民安全防災教育,提高全民識災避險能力。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基礎設施。強化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控,開展涉危化地區環境安全整治。建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體系。加強安全生產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精準治理,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專業化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體系、科學化的企業本質安全體系、標準化的事故災害防護設施體系,著力解決基礎性、源頭性、瓶頸性問題。強化對礦山、危化品、金屬冶煉、道路交通、校園、醫院、建築施工、消防、旅遊景區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管理,有效防範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提升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完善指揮、供水、供電、通訊、醫療、公共衛生、物資儲備等配套設施。大力建設與城市功能融合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設一批平戰結合人防工程,不斷最佳化人防工程防護體系結構,提高城市整體防護能力。完善生命線應急保障系統,建設應急供水供電系統、應急交通系統、信息通信等生命線備用設施。健全應急力量體系,提高事故災害救援處置能力。多元化加強宣傳教育,提升社會公眾安全素質。
(二)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建設,強化技術、能力、人才儲備,推進疾控信息化建設,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全面加強重大慢性病防治,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建立重大疫情防控應急工作機制,積極推進全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建設,健全完善應急指揮中心,完善平急結合、跨部門跨區域、上下聯動的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加快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加強應急醫療物資儲備。預留應急空間,確保新建改建的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完善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建立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回響體系。有序推進白銀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會寧縣人民醫院等傳染病區改造提升、白銀市中心醫院異地遷建項目。
(三)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建設,統籌城市水資源利用和防災減災,城市防洪和內澇治理,健全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啟動黃河幹流白銀段防洪治理二期工程、祖厲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設白銀區強灣溝、金溝,平川區紅土梁、黑水砂河,景泰縣紅鼻樑,靖遠縣冰道溝等中小河流治理,開展以河流水係為單元的全河防洪治理。完善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最佳化自動監測站網布局,升級改造監測站點,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開展全市重點山洪溝道治理。補齊防洪抗旱減災工程短板,黃河幹流、主要支流重點河段達到設防標準,1-5級江河堤防達標率達到88%,重點中小河流、山洪溝道治理加快推進,抗洪能力進一步提升,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
第六章 增強城鎮產業支撐能力
堅持產業興市、工業強市、質量強市,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著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鏈、百億級園區,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一、集群發展優勢產業
(一)提升傳統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色金屬產業。依託白銀有色、宏達鋁型材、長通電線電纜、錦江集團等重點企業,通過招商產業鏈、承接產業轉移、企業搬遷等方式,重點建設一批有色金屬產業園、新型鋁型材產業園等園中園,延伸銅基、鋁基、鋅基、鐵基、貴金屬等產業鏈。鼓勵煤-電-鋁聯產,進一步延展鋁型材深加工產業鏈條,實現鋁型材從建築鋁型材到工業鋁型材、從擠壓加工向產品深加工的戰略轉型。拓展境外有色金屬資源投資布局,強化貴金屬投資項目及運用平台,確保有色金屬供應鏈安全。
循環化工產業。依託銀光集團、靖煤集團、東方鈦業、中天化工等重點企業,以新型煤化工、氟化工、無機鹽化工等產業為重點,抓產業鏈招商,通過上游延伸原料配套項目,中游發展關鍵中間體類項目補鏈強鏈,下游延伸拓展終端產品,不斷做大產業規模,建設光化產業園、精細化工園、氟化工產業園、民爆產業園,到2025年,建成布局合理、生態環保、綠色循環、產業集聚、創新高效的循環化工產業基地。
陶瓷建材產業。依託甘肅泰隆森礦業、金龍建材和泰山石膏等企業,積極做好產業轉移對接,做大做強綠色建材產業,大力發展高端玻璃、新型牆體材料、生物質建材、輕質高強牆材、防水防腐密封、紙面石膏板和特種水泥等產品,打造新型建材產業鏈,引導建材行業循環、綠色、低碳發展。依託新樂雅陶瓷、甘肅恆大陶瓷、凱斯瓷業等骨幹企業,重點突破陶瓷粉體及前驅體製備、燒結成型和精密加工等關鍵技術,發展以餐具、衛浴、工藝品等日用陶瓷。大力推動陶瓷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陶瓷研發生產、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陶瓷小鎮,建設西部陶都。
能源電力產業。著力打造千萬千瓦級複合型能源基地。加強煤炭產供儲配銷體系建設,加強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淘汰落後產能,改造提升中小煤礦產能;依託甘肅煤炭交易中心白銀分中心,延伸產業鏈條,實現“運加轉銷”全鏈條發展,建設西部地區煤炭儲運交易轉化基地。積極推進隴電東送輸電工程配套風、光電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大唐、中節能、山東發展投資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項目建設。配套實施一批高載能產業,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儲存能力,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資源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到2025年,全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000萬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200萬噸以內。
(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新材料產業。依託白銀有色、甘肅稀土、郝氏炭纖維、中天化工、甘肅西部凹凸棒石套用研究院等骨幹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相結合,推動新材料產業由低端向高端發展、由小規模分散型向大規模集約型發展,發展壯大有色金屬、稀土、碳纖維、鋰電池、光刻膠配套材料、高純度鐵基粉、鋁合金、凹凸棒石、特色建築等新材料產業鏈,推動建設鋁合金新材料產業園、稀土新材料產業園、碳纖維循環套用產業示範園,打造國內外知名的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
生物醫藥產業。以華實生物、皓天醫藥、鑫富潤藥業等為舉旗引領企業,依託銀西生物醫藥產業園、白銀科技企業孵化器和蘭州大學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創新藥物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發展化學原料藥、化學仿製藥、醫藥中間體、化學新藥和中藥材深加工等產業,輻射帶動生物技術藥和醫療保健器械等產業。圍繞枸杞、甘草、黃芪、黨參、柴胡和肉蓯蓉等道地藥材資源,實施藥材精深加工,促進中醫藥生產加工集約化、規範化發展,帶動從中醫藥養生保健,向功能性食品、化妝品及保健品等領域延伸。圍繞3.1類藥的上下游產業鏈,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示範帶動力強的知名企業和高技術項目,形成產業集群,打造西北領先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新能源產業。因地制宜推進風電產業規模化、有序化發展,新增風電裝機150萬千瓦。積極推進工礦廢棄地及採煤沉陷區光伏示範基地、生態農業+光伏示範基地、分散式光伏發電和太陽能光熱發電示範項目,新增光伏裝機100萬千瓦。有序開展“光伏+治沙”“光伏+農牧業”項目建設,謀劃光伏+儲能、抽水儲能等新能源+儲能項目,有序推動分散式發電、平價風光電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項目。持續推進發展城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爭取建設以農作物秸稈或畜禽養殖廢棄物、餐廚垃圾等填埋氣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廠。
裝備製造產業。依託白銀有色長通電線電纜公司、甘肅容和礦用設備公司等大型骨幹企業,精準承接中東部地區裝備製造業轉移,突破技術鏈、價值鏈和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推動現有製造業向數位化、智慧型化、循環化轉型,發展服務型製造業。研發系列風電葉片、風電機組、空氣源熱泵、太陽能光伏支架、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高低溫超導和微細電磁線、通用飛機和直升機數位化設計與製造、石化行業專用設備等高端裝備製造產品。
節能環保產業。以節能裝備製造、資源循環利用、危廢治理等行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效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覆蓋城鄉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現廢舊金屬、廢舊鉛酸電池、廢舊汽車、廢舊輪胎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打造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企業清潔化生產,建設綠色循環生產線,實現廢棄物不落地、企業生產殘留物內部消化、生產過程環保無污染,全面提升企業清潔生產水平。
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一)現代物流產業。依託既有鐵路、公路和物流園區基礎設施,整合最佳化物流資源配置,加強信息共享、貨源組織、貨物集散,建成高效的運物流運行體系,不斷活躍本地市場、聯通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實現樞紐節點基地相互貫通、通道園區市場有機銜接,打造甘肅中部商貿物流中心、西北地區物流交通樞紐。加快物流園區建設進度,推進白銀綜合物流園、白銀化工物流園等項目建設,形成集多式聯運、區域分撥及配送、綜合信息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物流基地。在會寧、靖遠、景泰和平川建設區域性物流樞紐,構建便捷高效、服務共享、協同運作的物流樞紐格局。推進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改造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硬體設施,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工、配送、倉儲、冷鏈物流、信息發布等服務功能。支持冷鏈物流、產地批發市場、集散地市場、市區菜市場、縣鄉農貿市場建設和改造。到2025年,各縣區建設改造1個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農產品公益性市場縣區覆蓋率達到60%。
(二)科技服務產業。以服務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和產業鏈為導向,提高工業設計、智慧型物流、檢驗檢測、諮詢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科技型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機構,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引導技術研發、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建立以政府管理為引導,以智慧財產權託管機構為支撐的智慧財產權服務體系,探索建立智慧財產權監管及執法協作機制,鼓勵企業實施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推動科技金融與創新驅動協同發展,圍繞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構建包括銀行信貸、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科技保險等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
(三)文化旅遊產業。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工礦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全力創建品牌景區。打造精品絲路、黃河風情、紅色教育、工礦文明、生態休閒等精品旅遊線路。促進“文旅+”“+文旅”產業融合,積極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推動形成沿黃旅遊聯動發展格局,打造黃河上游複合型旅遊目的地。拓展和升級精品旅遊項目,發展和布局一批旅遊新業態項目。到2025年,創建1個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3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5個國家級鄉村旅遊重點村,10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70個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全市旅遊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增長20%以上。
(四)特色康養產業。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鼓勵社會資本興辦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等養老服務機構,發展養老健康服務產業,構建生態康養產業體系。依託水川、四龍、東灣、五佛等沿黃鄉鎮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以“醫養結合”“生態康養”“親水療養”“觀光旅養”“特色農養”等模式為方向,打造一批生態康養旅遊度假目的地,建設一批以醫療、康復、養生、休閒健身為主體功能的高端健康養老項目,建成一批集現代化專業養老、醫療養護、康復醫學、人員培訓為一體的醫護、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醫養中心。
(五)新型商貿產業。大力發展商圈經濟,推動會寧匯福購物廣場、靖遠陽光天地綜合體、景泰三和廣場、白銀區觀瀾商業街、平川忠恆購物廣場等商業綜合體最佳化升級,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商業街區。改造提升一批綜合商品交易市場、大中型特色農畜產品交易市場和蔬菜果品交易市場,培育發展各類專業市場,形成以大型綜合市場為骨幹、區域市場為集散地、專業市場為補充、產地初級市場為基礎的交易市場網路體系。積極推進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提高市場專業化、現代化、信息化水平。推動各縣區以街道、鄉鎮、社區為基礎建立15分鐘社區便民生活圈,加快連鎖便利店建設,重點推動甘肅邦農生鮮便民配送等多種形式連鎖便利店發展。完善“電子商務平台+社區智慧型便利店+集成網路終端”社區商業模式,支持發展無人售貨等便民新業態,推動線上線下聯動業務,形成全渠道發展模式,提升零售終端最後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服務能力。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改善縣區消費環境,建設一批商業和文旅特色街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大力發展夜間經濟、體驗經濟、網紅經濟,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
三、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一)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全面提升“一區六園”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園區道路、供排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提升重大產業項目承接能力。用足用好蘭白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政策平台,積極利用政府專項債券,鼓勵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推動園區協同發展。堅持“一縣一區、一區多園”,紮實推進產業園區整合升級,統籌確定產業定位,引導園區錯位發展,構建“核心區+延伸區+聯動區”協同發展的“一區六園”新格局。按照優勢互補、產業聯動、市場導向、利益共享的原則,推進創新集群與產業集群的深度融合,促進各園區協同聯動發展。支持發展加工型工業園區,鼓勵園區圍繞新材料、精細化工、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建立配套生產加工基地,形成集製造、粗加工、精加工、自主產品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方向,推動產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突出產業培育和科技型企業孵化培育功能,重點打造白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銀西區經濟開發區、劉川工業集中區三個百億級園區。
(三)提升園區能級和水平。加快產業園區標準化、智慧型化建設,打造智慧園區,構建智慧工廠。推行“管委會+公司”管理運營模式,深入推進管理許可權、人事管理和績效激勵等體制機制改革。爭取白銀高新區承接部分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建立與省直部門聯繫溝通制度,探索賦予省級開發區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爭取景泰工業集中區升級為省級開發區。加強與專業化園區運營商合作,推動市場化開發運營,提高園區產業水平、投資強度、畝均效益,著力推動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推進“標準地”改革,鼓勵採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限供應等方式,提升工業用地容積率和單位面積產出率。建立園區統一考核和獎勵制度,積極引導園區高質量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深入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廣套用節能減排新技術,開展工業企業節能降碳改造,大幅提升園區能源、水、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 健全城市治理體系
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強化國土空間治理
(一)加強空間規劃引領。強化規劃對城市建設的引導和管控,把以人為本、產城融合、綠色低碳、安全健康、人文傳承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綜合預測人口變動和產業發展趨勢,科學確定城市功能定位、規模體量、空間格局、開發強度。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依規進行開發建設,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合理增加規劃彈性,以“一盤棋”理念最佳化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平檯布局,做好城市發展空間預留。建立覆蓋城市全域、涵蓋各類空間資源的基礎信息平台,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數位化“一張圖”。按照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原則,加強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促進新老建築體量、風格、色彩協調,加強公共空間、景觀小品、標識系統設計,增強城市空間立體感、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
(二)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按照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落實三條控制線,不斷完善縣區國土空間格局。統籌安排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建設空間,引導人口、產業、資本和建設用地等要素資源向中心城區集聚。統籌老城新城、生產生活生態、地上地下等空間開發利用,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協調機制。強化存量空間更新指引,合理控制老城開發強度,增加口袋公園、街心綠地、慢行系統等公共空間。推動新城新區工業、商務、文教、生活、行政及交通等功能科學銜接與混合嵌套,促進職住平衡。加強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綜合治理。合理提高路網密度,鼓勵實行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加快白銀市區北綠南擴、會寧縣城向南擴容、靖遠縣城東擴北拓、景泰縣城東擴南進、平川城區向河布局,構建城市區域新型空間和功能體系。
(三)促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建立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鈎機制,改革創新城鎮建設用地管理制度。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管控、市場調節、標準控制和考核監督,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推廣節地型、緊湊型、高效開發模式,推動存量低效建設用地高效利用。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研究制定符合各縣區產業結構和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實行建設項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鈎”機制,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保障縣城建設正常用地需求。推廣節地型、緊湊式高效開發模式,規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因地制宜增加城市居住用地,保障與城市人口規模相適應的住房、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文化體育及市場、停車場等民生類設施用地供應。推動土地複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給。繼續實施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的綜合開發,推進城市立體開發和限制用地綜合整治,拓展土地資源利用新空間。
二、提升城市社會治理能力
(一)健全城市基層治理機制。建立健全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民眾廣泛參與,構築以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加強黨組織對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構建黨(工)委領導、黨政統籌、簡約高效的鄉鎮(街道)管理體制。健全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完善糾紛調解機制。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強縣區綜治中心標準化、實體化建設,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體制機制,打造智慧型化、實戰化的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平台。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強化鄉鎮(街道)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落實領導幹部聯繫民眾工作制度。加強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規範管理,依法打擊非法宗教活動。打造基層公共服務平台和綜合信息平台,健全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構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加強基層民眾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基層民眾自治機制建設,暢通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渠道。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推動物業企業、群團組織、社會組織、駐地企業等單位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二)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提高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水平,打造現代社區。最佳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就業、養老育幼、醫療衛生、家政、助殘等便民服務有機集成,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社區服務標準體系,加強社區服務質量監管。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形成社區共治體系。培育壯大社區專業人才和工作者隊伍,支持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願服務組織。完善格線化服務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強社區格線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提高社區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服務管理落實到樓棟、家庭。
(三)健全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深入開展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暢通和規範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建設,推動“一庭兩所”矛盾糾紛聯調機制落地見效。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堅持領導幹部包案和接訪下訪制度。加強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和專業化調解員隊伍建設,拓寬第三方參與矛盾化解渠道,健全完善以人民調解為基礎,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格局。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和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單位,加強重點人群幫扶救助、心理疏導、法律援助,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統籌政務、商務、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法治化。完善信用聯合獎懲聯動機制,健全行業領域信用評價和分類監管制度。依法依規實施獎懲措施,擴展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套用範圍。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服務能力,強化各級各類信用信息互聯共享。規範實施“紅黑名單”發布和聯合獎懲制度,提高違法失信成本。加強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信用記錄、信息安全和權益保護,完善信用修復機制,推廣“信易貸”“稅易貸”等守信激勵產品,提升守法誠信價值。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綜合評判社會主體信用狀況,揭示防範信用風險,營造良好信用環境。
三、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一)最佳化行政資源配置。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資源,綜合考慮人口發展需求、城市人口密度等因素,最佳化調整公共服務等資源人均配置標準。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推進城市精確定位、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和精準運行。科學配備人員編制,優先滿足貼近民眾生產生活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需求,提高編制資源使用效益。深化城市執法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城市管理領域立法力度,強化市政、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協同,提升文明執法、規範執法水平。建立健全覆蓋環境衛生、市容市貌、垃圾處理等重點領域的管理體系,創新格線化、街長制等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標準化、規範化水平。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因地制宜依法賦予街道行政執法權。加強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加強城市維修管護和交通綜合整治,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二)加快建設數字白銀。聚焦縣區傳統產業拓展套用場景,推動縣區交通、教育、健康服務、社會治理、市政環保等政務管理智慧化改造升級,發展智慧縣城。將數位技術廣泛套用於城市政府管理服務,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公共數據開放共享,逐步將公共數據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數據依法向社會開放,加強數據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利用,提高協同服務能力。推動政務服務數位化升級,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資源,最佳化政務服務平台,推進跨區域、跨層級、跨行業的數據平台建設,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構建網路化、數據化、智慧型化的全天候線上政府。推動數字社會和智慧城市建設,實施公共雲、政務雲和企業雲等重點示範工程,推動政務、經濟、社會等多方位數位化轉型,全力打造數字白銀。建設政務一體化套用平台,加強網路安全建設。全面推進政府運行和服務模式數位化智慧型化,深入開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完善線上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加強風險管控。統籌數位技術套用,提高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測、預警水平。
(三)最佳化行政區劃設定。堅持“調整與穩定相結合、區劃與經濟相協調、開發與保護相統一、規劃與落實相配合”的原則,不斷最佳化行政區劃。逐步完善鎮和街道設定標準,有序推進撤鄉改鎮和街道並減,按照“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對全市經濟實力較強、小城鎮建設較為成熟的鄉實施撤鄉設鎮,促進小城鎮數量和質量的穩步提升。積極發展重點鎮,有計畫拓展中心鎮發展空間,增強中心鎮規模和實力,打造具有區域、文化、生態、民族風貌的特色強鎮,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促進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發揮行政區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提升全市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四、創新城市發展資金保障機制
(一)完善與成本匹配的投融資機制。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按照經營性、準公益性、公益性等標準,建立期限匹配、渠道多元、財政可持續的融資機制。擴大財政股權投資運作,最佳化政府專項發行結構,重點扶持符合政府專項債券使用、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融合項目。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增強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生態環保、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的財力保障。支持將符合條件的有一定收益的城市建設公益性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推動金融更多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深化以零基預算為主的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社會保險基金等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銜接。建立健全風險緩釋機制,探索建立投融資創新產品的糾偏和暫停機制。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價格收費機制、城市公用事業定價機制,實行階梯式定價模式。提升國有資本經營能力,培育市政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公司和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商。
(二)引導社會資本依法參與城市建設。支持發展股權融資,規範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市開發建設運營,建立國有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機制。支持地方金融機構深化改革,最佳化信貸結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能力。健全地方金融體系,發展供應鏈金融,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發展新型融資方式,滿足不同類型融資主體資金需求。支持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和職能定位,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規模和力度,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圍繞新型城鎮化領域發行永續債券,支持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長期投資者加大配置力度。推進融資平台公司市場化轉型,培育競爭力強的地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運營主體,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運營商。
(三)防範化解城市債務風險。強化政府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最佳化支出結構,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建立健全規範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將政府舉債融資全面納入預算管理。依法依規在債務限額內舉借政府債務。建立健全城市政府信用評級和投融資風險定價機制,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識別、評估預警和有效防控機制,加強對融資平台公司全口徑債務管理和動態監控,健全債券市場違約處置機制,穩妥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結合起來,遏增量、化存量,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類金融機構的全面監測和有效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控民間借貸風險,堅持疏堵結合,探索建立科學監管體制機制,加強審計監督和督查考核問責,推動債務信息披露,堅決查處各類違規違法舉債行為。規範民間融資主體市場準入、組織建設、業務範圍和經營行為,堅決遏制民間借貸向非法集資轉變,推進民間借貸陽光化、規範化運作,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加大對票據詐欺、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查處力度,堅持打防結合、以防為主,切實維護金融秩序穩定。理順市、縣(區)間的財政分配關係,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等提供有效轉移支付。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以績效為導向最佳化支出結構,建立量力而行、量入為出的城市財政資金支出制度,削減長期沉澱和低效無效資金。
第八章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一、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深化農地“三權分置”改革,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深化農地“三項制度”改革,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依法合規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探索農村集體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健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健全農村閒置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機制。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探索賦予農民住房財產權流轉、抵押等權能。
(二)完善鄉村發展投融資機制。發揮財政性涉農資金、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撬動作用,引導工商資本參與城鄉融合發展。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村金融網點布局,最佳化村鎮銀行培育發展模式,切實防範風險、提高效率。引導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供給,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範圍,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精準正向激勵作用,積極開展普惠金融到村。探索運用基金、債券、保險等方式拓展投融資渠道。發揮農業信貸擔保機構作用,發展農業保險,有序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改革試點。有序引導城市工商資本下鄉,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從事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增加險種,加大財政保費補貼力度,提升三農服務能力。
(三)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暢通城市人才加入鄉村通道,完善鄉村引進人才體制機制。鼓勵白銀籍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外出農民工及經商人員回鄉創業。保護入鄉創業人員依法享有相關權益,探索以投資入股、合作等多種方式吸收人才入鄉。分級建立外出本土人才信息庫,完善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鼓勵青年人才紮根基層。推進大學生村官與選調生工作銜接,健全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紮根基層、發揮作用。建立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等多種方式,推進城市教科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向鄉村教師、醫生傾斜,最佳化鄉村教師、醫生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著力提升廣大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的科技意識和套用轉化能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四)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和離崗創業,探索其在涉農企業技術入股、兼職兼薪。推進農業科技成果權益改革,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改革試點。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構建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特派員和高素質農民“三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強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
二、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一)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體系,統籌縣區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促進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一體化發展,實現市區、縣城、鄉鎮、農村功能銜接互補。深化“5155”鄉村建設示範行動,完善鄉村規劃師制度,確保有需求的發展類村莊規劃應編盡編,不斷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建設用地規模預留和規劃“留白”機制。持續推進完成景泰縣省級示範縣創建工作,如期完成水川鎮、水泉鎮、劉川鎮省級示範鄉鎮以及熙春村、顧家善村、南川村等31個省級示範村創建任務。統籌鄉村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功能完善、公共服務提升、鄉村旅遊發展。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每年建設60個以上達標行政村,建成一批“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的鄉村振興示範點。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併原則,立足產業基礎和文化資源,打造一批示範小城鎮、特色小鎮、產業中心村、美麗鄉村、休閒旅遊村和環境整潔村。規範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嚴禁隨意撤併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願大拆大建。
(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發展。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鄉村,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健全統一規劃機制,以縣區為整體統籌設計城鄉路網、水、電、通信、物流配送和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推動市政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向城郊鄉村及規模較大鎮延伸,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升級改造既有農村公路,有序實施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改造工程,推進農村地區產業路、旅遊路、資源路建設。提高農村交通通達深度,因地制宜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推動公共運輸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快農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維護力度,加快配套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提高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提升供電能力。加快推進農村燃氣設施建設步伐。紮實推進“空心村”治理,深化農村危房改造,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加快農村寬頻網路建設和提速降費。健全分級分類建設投入機制,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公益性強、經濟性差的設施,以企業投入為主建設有一定經濟收益的設施。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和運營。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管護機制,在明確產權歸屬基礎上由產權所有者建立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保障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統籌教師編制配置和跨區調整,促進區域內優質師資合理流動,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有計畫實施城鄉教育聯合體模式,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條件。鼓勵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推行派駐、巡診、輪崗等方式,鼓勵發展遠程醫療,提升非縣級政府駐地重點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醫師區域註冊和多機構執業,推動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向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傾斜,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在城鄉共享。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供給、隊伍建設,推動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動低保制度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救助制度體系。
三、加強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一)建設鄉村特色產業。實施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倍增行動,創建白銀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綜合示範區,壯大“牛、羊、菜、果、薯、藥、黑毛驢、小雜糧、水產養殖、文冠果、生豬”特色產業,加快智慧農業、高效節水農業建設,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著力打造生豬養殖加工、肉羊養殖加工、特色草食畜牧業、蔬菜種植加工、瓜果種植加工、馬鈴薯種植加工、地方地理標誌產品、戈壁生態農業、生態循環農業、通道物流等10個百億級現代農業產業鏈,形成千億級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打造縣域特色產業體系,構建會寧縣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靖遠縣以北畜南菜+杞瓜棗梨+高效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景泰縣以魚米糧倉+現代園區+戈壁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白銀區以東棚西加+物流倉儲+休閒農業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平川區以茄果芋藥+陶瓷小鎮+黑驢養殖為支撐的全產業鏈體系。以會寧土高、靖遠若笠塬、石門、景泰峽兒水、平川西格拉灘為重點區域建設5個萬畝生態牧場,建設沿黃鄉村綠色發展、百萬畝旱作農業、百萬畝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高效戈壁生態農業、百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5個示範帶(示範片),著力打造國家級、省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把白銀建設成沿黃高效農業示範市、西北綠色農特產品基地、西北主要的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二)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園區化發展,全力打造“一帶三區”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堅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一鄉一品”“一縣一業”“一縣多元”“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建設,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突出品種、品質和品牌引領,大力發展農特產品加工、綠色生態食品加工、特色農旅商品加工,用好現有產業園區平台。促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培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提高農產品產地加工比例,發展農資供應、技術集成、倉儲物流、農產品行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到2025年,每個縣區建成1個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把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梯次推進國家、省、市、縣區級農業產業園創建,布局建設1個國家級、5個省級、50個市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靖遠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為引領,在每個縣區選建2-3個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村鎮。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產業融合,積極發展複合型綠色循環農業,打造一批集種養殖生產、農產品加工、冷鏈倉儲、休閒觀光、廢物處理、創業示範為一體的循環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推進農業與工業、旅遊、文化、教育、康養等融合發展。
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一)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精準幫扶機制,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鞏固提升“兩園”建設質量,積極扶持壯大特色產業,落實到鄉到村帶戶支持政策。穩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開展產業合作,著力推動消費扶貧,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會寧縣、靖遠縣增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及內生髮展能力,推進大中型集中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就業和產業扶持,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著力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對納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的會寧縣、靖遠縣和納入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的景泰縣,從財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增強區域發展能力,建立跟蹤監測機制,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進行定期監測評估。深化與天津市和中央定點幫扶單位的長效合作。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規範管理公益崗位,促進弱勞力、半勞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業。
(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統籌拓展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自願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通過利潤返還、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加農民收入。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創業就業,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資源,提升農民土地租金收入和宅基地房屋資產性收入。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
第九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協調
健全城鎮化工作溝通協調機制,市政府統籌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協調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工作部署到位、規劃落實到位、推進措施到位。市直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根據本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各縣區政府要全面貫徹落實本規劃,建立相應領導協調機構,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結合實際編制具體工作方案,切實抓好試點各項工作。
二、強化政策保障
進一步增強規劃實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圍繞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梳理整合人口、產業、土地、投融資、住房、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政策,加強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以及相關政策規劃之間的銜接配合,形成推進城鎮化的政策合力。加強市直部門與縣區政府對接,針對不同縣區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
三、強化實施管控
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規劃要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確保在總體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加強本規劃在新型城鎮化工作推進中的指導作用,圍繞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搶抓中央、省政策機遇,謀劃實施一批重要改革試點、建設一批重大發展平台、培育一批創新載體,建立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庫,對項目進行清單式管理,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省上重點項目庫。各縣區、各部門要以項目推進為抓手,超前謀劃儲備一批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大項目,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加強土地、資金等各類要素保障,明確項目建設工作任務、時間節點和進度要求,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定期調度、加強協調,確保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落地見效。
四、健全監測評估
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調整修訂機制,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專項評估和總結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執行中的突出問題,適時調整規劃目標任務和相關配套政策。健全城鎮化發展績效評價與考核激勵機制,對城鎮化發展成績突出的縣區,根據有關規定給予獎勵。加強城鎮化統計調查,完善新型城鎮化監測評價制度,開展年度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加強規劃宣傳,推進規劃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保障規劃有效實施。
五、凝聚工作合力
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作用,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加強城鎮化智庫建設,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開展新型城鎮化研究。加強宣傳引導,廣泛宣傳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廣泛宣傳工作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強化示範效應,凝聚社會共識,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