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背景,發展基礎,發展趨勢,二、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三、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健全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機制,四、最佳化城鎮發展布局,重點建設黃河沿岸城鎮帶,積極建設河西走廊城鎮帶,加快培育隴東南城鎮帶,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五、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提升綜合交通運輸能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快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六、增強城鎮產業支撐能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七、加強新型城市建設,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宜業城市,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建設運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設清潔低碳的綠色城市,建設特色鮮明的人文城市,八、健全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最佳化要素配置,九、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強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十、加強規劃實施,加強組織協調,強化規劃管控,開展試點引導,健全監測評估,凝聚工作合力,
一、規劃背景
發展基礎
目前,全省設地級市12個、縣級市5個,建制鎮892個(包括縣城64個)。“十三五”以來,全省城鎮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在國土空間上的分布逐步加密,城鎮化進程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圖1 甘肅城鎮空間分布
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2020年,全省城市和縣城建設用地面積分別達到910平方千米和500平方千米,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306.73萬人,2020年比2010年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6.11個百分點,城鎮化率達到52.23%。城鎮聚集人口和產業的能力逐步增強,城鎮化水平增速快於全國。
產業支撐能力逐步增強。城市傳統產業改造步伐明顯加快,石化通用裝備、數控工具機、電工電器製造、醫藥等傳統產業對城市發展支撐作用不斷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蓬勃興起,有力帶動了城鎮化建設。城市新興產業加快培育,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慧型製造、新能源設備等領域創新成果顯著,促進了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商業貿易、倉儲物流、電子商務、旅遊文化等服務業較快發展,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創造了更好條件。
城市群建設積極推進。聯合青海省共同推進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聯合陝西省、山西省加快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和產業合作項目,兩大城市群對人口和經濟的集聚能力顯著增強。
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顯著改善。2020年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到18平方米,居民人均用電量達到380千瓦時,城鎮供水和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98%和92%,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6.4%和100%。城鎮家庭寬頻入戶率達到91%,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0.5%。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體制機制改革逐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全面放開落戶限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和子女義務教育納入了各級政府公益性投入保障範圍。
城鎮綜合治理體系日趨完善。加強空間規劃管理,規範了城鎮空間開發秩序。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和縣城補短板試點,積極創建文明城市、智慧城市、綠色城市、海綿城市。加強交通、治安、防災、環境、衛生等綜合治理,提高了城市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同時,甘肅城鎮化發展質量亟待提升。202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滯後全國11.7個百分點,滯後周邊省區4個百分點左右。大中城市偏少、功能不夠完善,小城市和縣城集聚人口和產業的能力較弱,人口集聚慢於城市空間擴張。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設施供給不足。區域城鎮化差異化明顯,河西地區城鎮化率遠遠高於隴東南地區。資源環境支撐能力較弱,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基層社會治理能力薄弱等。這些問題和矛盾必須高度重視並著力解決。
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我省城鎮化將表現出新的趨勢性特徵。
發展動力依然強勁。全省總體上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空間足,發展潛力大,發展動力強,大量農業人口向城鎮集聚,城鎮化將為全省經濟成長提供持續動力。
空間布局逐步最佳化。隨著黃河沿岸、河西走廊和隴東南三個城鎮帶建設和多個城市組團發展,城鎮空間逐步拓展,城鎮體系趨於完善。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進一步顯現,一批中小城市成長為大中城市,小城市和縣城綜合實力提高。
發展方式積極轉變。城鎮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生活環境和健康安全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城市從經濟導向更多轉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元化發展。城市開發邊界趨於穩定,城鎮建設由增量擴張轉向緊湊精緻方向發展。城市更新加快推進。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推動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
分化發展趨勢明顯。區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部分小城市和建制鎮人口將繼續收縮,城鎮分化趨勢加劇。資源型城鎮需要加快接續產業培育,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生產、商貿流通為主的城鎮需要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形成特色產業體系。
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更加明顯,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跨界配置逐步順暢,城市人才、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入鄉投資逐步成為常態,城鄉資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將不斷縮小。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持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積極構建蘭州—西寧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完善城鎮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高城鎮人口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升城市建設與治理現代化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共享發展成果。把人的發展放在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地位,營造和維護公平的發展環境,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四化”同步,實現協調發展。推進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和深度融合。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擴大勞動就業渠道,提高城鎮聚集人口功能。加快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形成以工促農、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
——堅持集約高效,最佳化空間布局。強化規劃引領,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實基礎和發展潛力,科學規劃城鎮規模,合理劃定開發邊界,促進資源節約利用,著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甘肅特色。在城鎮規劃、設計和建設中,促進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創新城鎮發展模式。保護文化遺產、風景名勝,體現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和文化脈絡,開展創新城市、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和韌性城市建設。
——堅持分類指導,紮實有序推進。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城鎮發展現狀,科學確定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分類分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城鎮帶和都市圈,支持組團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功能互補、結構合理的城鎮體系。
發展目標
到2025年:
——全省城鎮化建設水平顯著提高,有效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常住城鎮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以上。城鎮體系不斷最佳化,蘭州—西寧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順利推進,蘭州等區域中心城市綜合功能進一步提高,“一核兩副中心”城市建設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黃河沿岸、河西走廊和隴東南三個城鎮帶發展壯大,蘭白都市圈和酒泉—嘉峪關等相關城市組團發展取得顯著進展。
——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建立起現代產業體系。城鎮創新活力、創新實力進一步提升,城鎮特色產業體系有效構建,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城鎮每年新增就業30萬人左右。
——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服務更加便利,住房、教育、醫療、文體、社會保障供給更加有力。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城鎮治理取得新的進展,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資源環境條件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城鎮建成區面積有序增加,城鎮人口疏密適度。城市建成區綠化面積顯著增加,污水、生活垃圾全面得到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節能環保技術得到普及,空氣品質繼續好轉,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7%,城鎮環境更加宜居。
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城鎮功能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市治理能力顯著提高,居民福祉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三、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省城鎮落戶不設任何限制,簡化戶籍遷移手續,促進各類人員順暢流動,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落戶城鎮,實現城鎮人口服務管理由戶籍人口為主向常住人口轉變。
2.維護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權益。積極推進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支持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
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發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健全本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定期評估調整機制。探索建立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並軌路徑,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2.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建設。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機制,加強勞動力跨區域精準對接,提高勞務輸轉質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戶籍勞動者享有公平的就業機會、職業發展機會,保障勞動者同工同酬。探索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
3.提升教育醫療保障能力。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入學入園,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根據城鎮轄區人口增長態勢,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核定教師編制,著力解決大班額問題。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提供健康教育、婦幼保健、預防接種、疫病防控、計畫生育等公共衛生服務。把農業轉移人口中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服務範圍。
4.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放寬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參保條件,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積極推進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快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完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體系。
5.拓寬城鎮住房保障渠道。構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為主體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推動城市政府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公租房保障範圍,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並舉。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探索建立新市民自願繳存住房公積金機制,擴大制度覆蓋面,增強制度普惠性,逐步實現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與本地戶籍居民在保障房申請條件和審核流程等方面一視同仁。
1.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結合農業轉移人口多元化需求,靈活開展不同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競爭力。實施農業轉移就業勞動者職業技能提升計畫。強化企業主體作用,持續大規模開展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建築、家政、護理等傳統優勢技能培訓和新業態技能培訓,拓展農業轉移人口就業面。
2.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最佳化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支持參與社區治理。充分發揮社區社會融合功能,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與城市居民互動,開展各類社區活動,吸引和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參與,引導農業轉移人口與城市居民融合。
3.營造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權益保護和人文關懷,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科學文化和文明素質。開展關愛農業轉移人口行動,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各類社團。
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的支持力度,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相掛鈎,依據年度進城落戶人口數量,合理安排各類城鎮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畫,激勵城鎮吸納人口。探索省內建設用地指標跨地區調劑制度,著力推動省內跨地區轉移人口帶土地進城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相關成本。鼓勵人員編制、建設資金等資源向落戶人口集中地區傾斜。
順應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規律,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打造以西隴海—蘭新線為主軸,以蘭州為中心、省內其他市州城區為支撐、多個市縣城區為節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積極構建以西隴海—蘭新線為橫軸,以黃河沿岸城鎮帶、隴東南城鎮帶為縱軸,蘭白、酒嘉、張掖、金武、天成和平慶等多個城市組團為重點的“一橫兩縱多組團”發展格局。以縱軸和橫軸交匯的蘭白都市圈和天水都市圈為樞紐,依託高效快捷的交通幹線將河西走廊、黃河沿岸和隴東南三個城鎮帶連結起來,增強城鎮地區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以城市群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加快形成以蘭州—白銀都市圈為核心、天水和酒泉—嘉峪關為副中心的“一核兩副中心”為引領的城市建設格局,促進城市群、城鎮帶和都市圈有機聯動,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圖2 “一橫兩縱多組團”城市化發展格局示意圖
重點建設黃河沿岸城鎮帶
1.增強蘭州綜合實力。發揮核心增長極作用,持續增強蘭州市的集聚、輻射和帶動綜合功能,不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以蘭州主城區為中心,以蘭州新區、榆中生態創新城為重要支撐,加快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的城市發展格局。大力推進城區立體交通網路建設,提高城市運行效率。進一步吸引人口和產業聚集,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升製造業水平。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建設蘭州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發揮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和戰略平台功能。增強中高端服務能力,更好地參與國內國際經濟循環。通過提升中心城市綜合能力和競爭力,引領全省城市群、城市帶和都市圈發展。
2.培育蘭州—白銀都市圈。以蘭州市城區和白銀市城區為中心,定西市、臨夏州為腹地,打造1小時通勤經濟圈,促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推動符合條件的地方撤縣設市(區),不斷最佳化行政區劃設定。改造和新建快速城際交通幹線,促進人員、物資高效流通。發揮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導作用,集中創新研發,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白銀有色金屬冶煉和精細化工、定西馬鈴薯和中藥材生產、臨夏特色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及商貿物流比較優勢,形成金屬和化工原材料生產、通用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物流產業鏈。通過產業聚集提高吸納人口能力,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爭取到2025年蘭州—白銀都市圈常住城鎮人口達到700萬人左右,2035年達到900萬人左右,占到全省城鎮人口比重的一半以上,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圖3 蘭州—白銀都市圈發展示意圖
3.建設蘭州—西寧城市群。深入實施《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以點帶線、由線擴面,拓展黃河上游城鎮帶發展空間。謀劃實施蘭州至西寧城際軌道等交通項目,促進生產要素快速流動和最佳化配置。推進蘭州、白銀等市在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深度加工等方面錯位分工和融合互動,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和均衡發展水平。促進交通信息網路互聯互通,推進鐵路、公路、航空不同運輸方式間客票一體聯程和不同城市間公共運輸一卡互通。構建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開展社會保障、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互通互認。
4.加強蘭州新區建設。強化蘭州新區產業集聚功能,建成西部特色高端產業集聚區。增強蘭州新區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統籌蘭州國際空港、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中川北站鐵路口岸,打造輻射西部、中部地區的進口商品分撥中心平台。建設國家級重大基礎科研平台和產學研合作平台,爭創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加快全域新型城鎮化步伐,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加速人口集聚,成為全省各類移民搬遷安置的主要承載地、吸納各類人口就業創業的主要集聚地。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建設品質生活之城、宜居宜業之城、魅力幸福之城。
5.加快榆中生態創新城建設。圍繞西部創新新平台、甘肅新興增長極、蘭州城市副中心定位,統籌蘭州大學“雙一流”創建、蘭州城市副中心建設和全省新的經濟成長極培育“三篇文章”,高起點高水平加快推進榆中生態創新城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基本功能。加大創新載體建設,大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構建黃土高原特色生態體系。努力把榆中生態創新城打造成為西部科創研發引領區、西北生態城市典範、甘肅高質量發展示範區、蘭州城市功能疏解樣板區。
6.加強黃河沿岸城鎮帶生態治理。持續實施植樹造林、草場封育、濕地保護、河道治理,涵養黃河水源。綜合運用工程、生物和農業措施進行小流域治理,實施退耕還林、修建梯田,減少河流泥沙含量。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實現廢水達標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維護河流生態健康。
積極建設河西走廊城鎮帶
1.增強節點城市實力。著眼河西走廊整體發展,壯大節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推動以線串點,整體聯動。壯大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及清潔能源生產、高效節水農業和綠色農產品加工、特色文化旅遊等產業。著力提升武威國際陸港、嘉峪關國際空港、敦煌國際空港吞吐能力,培育向西開放產業集群。加強與蘭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產業合作,協同推動河西走廊城鎮帶建設。
2.促進城鎮組團發展。加強城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城鎮組團發展競爭力。金武組團以金昌、武威為核心,以永昌、天祝、古浪和民勤4個縣城為支點,連結90多個建制鎮,形成河西走廊東端的子城鎮體系。重點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裝備製造、新能源、農產品深加工、現代綠洲農業、文化旅遊產業、乳業、釀造和食品加工業、物流、外貿等產業鏈,擴大非農產業部門人口就業。張掖組團以甘州城區為中心,以高台、臨澤、民樂、山丹4個縣城為主要支點,以40多個建制鎮為節點,構建河西走廊中部的子城鎮體系。主要發展現代農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玉米制種業、清潔能源、新材料、文化旅遊等產業,著力建設西北地區現代寒旱農業發展示範區、清潔能源示範城市、絲綢之路主要旅遊節點,努力將張掖打造成為宜居宜游的綠洲生態之城。推進酒泉嘉峪關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規劃有機結合,統一整合資源,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以金塔、玉門為支點,以30多個建制鎮為節點,構建河西走廊西端子城鎮體系。重點發展鋼鐵冶金、有色金屬、風電和光電新能源及其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和出口、文化旅遊等產業。建設向西開放陸路口岸,培育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積極培育敦煌城市組團,以敦煌為中心,以瓜州、阿克塞、肅北3個縣城為支點、20個左右建制鎮為節點,大力推進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建設,發展文化旅遊、綠洲農業、清潔能源等特色產業,加快敦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
3.促進合作交流。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新通道地區和國家廣泛合作,拓展連線“一帶一路”樞紐功能。強化敦煌、酒泉、嘉峪關向西開發開放力度,加強資源互補、產品出口加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探索與蒙古國開放合作新模式,拓展中蒙俄國際貿易新通道,積極參與俄羅斯、蒙古國資源勘探開發。
4.加大祁連山保護治理。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管護,撫育林草資源,涵養水源,保持綠洲生態系統穩定。加快格線固沙障、鎖邊防風固沙體系和防風防沙生態林帶建設,強化重點風沙口治理。按照內陸河流域承載力,合理配置水土資源。實行嚴格節水措施,大力推廣節水技術,通過節水降低農業灌溉定額,將節省的水量用於城鎮生活、生態和工業用水。
加快培育隴東南城鎮帶
1.增強產業支撐能力。依託鐵路和公路交通幹線,暢通城市間的聯繫,促進城鎮帶內部生產要素順暢流通、產業配套和技術合作,共同承接產業轉移。促進油氣煤炭資源、礦產資源、特色農產品深度開發,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電子電器、新材料、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培育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2.培育天水都市圈。推進秦州區、麥積區相向發展,強化甘谷縣、秦安縣與天水中心城區的聯繫,最佳化行政區劃設定,逐步形成半小時通勤的天水都市圈。到2025年,爭取城鎮常住人口超過100萬人,增強天水都市圈在隴東南地區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以清水、張家川、武山和西和、禮縣、成縣、徽縣、兩當等18個縣城為支點,以170多個建制鎮為節點,構建子城鎮體系。主要發展機械製造、電子信息、電工電器、新材料、智慧型製造、食品醫藥、特色農產品加工、文化旅遊、商貿物流等產業。
圖4 天水都市圈發展示意圖
3.促進慶陽—平涼組團發展。以崆峒區、西峰區為雙核心,以華亭市和寧縣等12個縣城為支點,以南梁等130多個建制鎮為節點,構建隴東城鎮子系統。強化同延安、太原等城市聯繫,拓寬東向通道。依託能源資源優勢,建設大型煤炭、油氣、電力生產基地,提升能源外輸能力。推動油氣煤的精深加工,拓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4.培育隴南—甘南組團。以武都區和合作市為核心,以康縣、文縣、舟曲、夏河、臨潭等縣城為支點,培育增長極功能,推進生態宜居和韌性城市建設。隴南市發展以油橄欖、花椒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產銷、倉儲、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提升甘南州生態、畜牧業、文化旅遊功能。以文化旅遊合作為紐帶,積極打造隴南—甘南協作發展新模式,協同打造山水觀光、康養休閒、多元文化等一體發展的旅遊產業,建設白龍江合作治理示範區和黃河、長江上游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提升陝甘川青接壤區中心城市功能。
5.積極參與城市群建設。加強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推進慶陽、平涼、天水等重要節點城市發展,深化產業協作和技術交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遊、金融資本、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務實合作,推進公共運輸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健全關中平原城市群市長聯席會議制度,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隴東南地區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發展,探索共建甘川渝毗鄰區域開放合作試驗區,開拓“北煤南運”“甘煤入川入渝”新通道。擴大同西南地區生產要素交換,加強產業合作。
6.加強生態修復治理。有序推進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區和水源涵養區人口移民安置,逐步減輕生態敏感區、深山區人口壓力,保護子午嶺、小隴山、白龍江林區森林植被和物種多樣性。加強黃土丘陵地帶水土流失治理。加大渭河、涇河、西漢水等河流河道防洪疏浚、污染治理。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合理配置“引洮工程”水資源,推動白龍江調水工程開工建設。
1.大力培育大城市。通過都市圈、城鎮帶和城市群發展,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努力培育更多大城市,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2.著力提升中小城市功能。加快改變省域內中等城市偏少、城鎮結構不完整的狀況,積極培育一批中等城市。加強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人口和產業聚集趨勢,適度拓展用地空間,穩步推進老舊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突出地方特色,擴大非農產業規模,吸引人口聚集。
3.積極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縣城和特大鎮為重點,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激發縣城增長活力。促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推動有條件的縣城和特大鎮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4.加快完善建制鎮功能。加強鎮區規劃建設,著力解決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問題。有序推進鄉改鎮、鄉鎮改街道和鄉鎮撤併。擇優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大的小城鎮。推動大中型搬遷安置點與周邊小城鎮統一規劃建設。
五、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
提升綜合交通運輸能力
1.加快完善鐵路網路。建成運營中蘭鐵路、蘭州至張掖三四線、蘭合、西成鐵路。加快建設蘭州—定西—平涼—慶陽鐵路,積極推進蘭州經漢中至十堰高鐵、蘭州至重慶高鐵等項目建設,努力擴大鐵路網覆蓋範圍,促進城際之間緊密聯繫,提高與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通達能力。推進蘭州、天水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
2.構建高效連通城市、廣泛覆蓋城鄉、不同等級道路平順聯接的暢通普惠公路網,加密線路、提升等級。完善國道、省道幹線路網布局。按照能通盡通原則,推進國家高速待貫通路段和交通繁忙路段、共線路段擴容改造。加強國省道、主要城鎮過境路段提質改造,加快省際出口路段建設,實現內通外聯。改造縣鄉公路,進一步打通斷頭路,建好聯接工業園區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道路。有序推動實施鄉鎮通三級公路、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
3.完善航空服務網路布局。統籌推進樞紐機場、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提高航空運輸能力。加快實施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和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嘉峪關機場改擴建工程,新建平涼軍民合用機場、臨夏民用機場、定西民用機場、武威軍民合用機場,有序推進張掖、隴南、慶陽、夏河、金昌機場改擴建,推進民勤、瑪曲等通用機場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臨空經濟,積極參與“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加密聯接東部城市航線,以“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為重點,開闢更多國際航線。
4.最佳化都市圈及城市組團交通體系。著力提升蘭州、天水、武威等交通樞紐綜合功能,建設快速環城通道,實現不同交通方式無縫接駁。有序發展軌道交通、立體交通,疏解交通壓力。推動蘭州—白銀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強化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聯繫,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加強天水、平涼、慶陽、隴南、甘南等節點城市之間交通網路聯通。促進城市組團交通多元化連線,形成快速城際通達能力。
推進信息化建設
1.建設絲綢之路信息港。搶抓甘肅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機遇,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推進絲綢之路信息港、中國西北部(蘭州)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整合匯聚數據資源,開展數據計算處理、挖掘分析和運營開發,開發和釋放數據資源潛在價值,為融入“一帶一路”建立新途徑、開闢新空間。
2.推進信息網路省域覆蓋。加快推進5G網路工程、絲綢之路網路安全港和蘭州至成都第二路由國家一級幹線等項目建設。擴充5G基站,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域智慧型計算中心建設,促進工業生產自動化、數位化,創建智慧型製造產業基地。加快城鄉寬頻網路擴容改造、全域覆蓋和服務質量提升。更新加密通訊設施,逐步提高數據採集、儲存、分類處理和分析套用能力。
3.搭建數位技術套用平台。加快軟體平台建設,培育數字經濟新生態。搭建甘肅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雲計算、物聯網、電子商務等關聯產業發展。加快供應鏈金融信息服務、社會管理服務等多種數字平台建設。
1.完善市政公用設施。逐步最佳化城鎮道路、供電和供排水、供熱、供氣、網路設施布局,形成規範有序的市政公用設施體系。構建完備公共運輸系統,逐步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因地制宜發展停車設施體系,完善充電設施,基本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
2.改進城鎮供排水系統。加快老舊小區供水排水設施改造,更新管網設備。套用智慧水務系統,加強城市取水、輸水、制水、供水、排水、水質變化管理,搞好水質監測,確保供水安全。
3.提高城鎮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完善城鎮排污管網建設,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應收盡收。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無害化處置,實現中水達標排放和再利用。加強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監管,加快建設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設施。
4.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在大中城市推廣天然氣替代煤炭供熱。支持敦煌、玉門等有條件的地方利用新能源集中供暖。在小城鎮推廣通過戶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暖房和大中型沼氣解決日常用能問題。
1.提高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發展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新材料、電工電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提升主導產業競爭力。支持石化通用裝備、數控工具機、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核能產業、超高功率石墨電極、軍工裝備、航空航天和重離子診療等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
2.推動新興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新能源和航空航天配套產業。推動以氮化鎵為代表的第三代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推進氫氣提純、液化儲存、運輸裝置及配套設備的研發製造。開發鋰離子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裝備製造業和分散式新型能源技術綜合套用體,實現新一代光伏、光熱、大功率高效風電、新型儲能裝置產業化。發展航空航天配套產業及飛機維修、拆解、改裝等產業。積極對接量子通訊、高端晶片、數位技術套用等尖端產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3.增強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國際貿易,進口更多稀缺資源,提升配置資源能力。促進技術創新,加快突破選礦、尾礦綜合利用和複合礦產冶煉加工等技術難題。加強接續產業培育和產業轉型,促進玉門、白銀等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支持發展化工、建材、清潔能源等產業。
1.最佳化產業園區布局。對發展潛力大的園區,依法依規擴大用地或另闢新園,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對一園多區、分布分散的園區適當整合,形成產業聚集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園區內配套建設生活服務設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避免出現有產無城、人口空心化和有城無產、產業空心化問題。
2.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引進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能夠吸納勞動力就業、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入園。充實園區產業實體,擴大產業規模。發揮能源礦產、農副產品、中藥材等資源優勢,承接相關配套產業,提高資源精深加工水平,大力發展精細化工、複合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等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
3.大力支持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支持和獎勵企業引進人才、組建產學研聯盟、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新企業。鞏固提升石化通用裝備、數控工具機、電工電器製造比較優勢。實施先進制造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畫,逐步改變以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的產業格局。
4.推進產城人協調發展。推動產業和人口同步聚集,實現以產促城、依城興產。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要求,最佳化各類用地比例,形成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功能複合的發展格局。
七、加強新型城市建設
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宜業城市
1.增強城市宜業功能。充分利用甘肅城市綜合成本相對較低優勢,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基地、區域專業服務中心,推動製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2.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結合城市人口空間分布和增長趨勢,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最佳化布局和質量提升。加大教育、醫療資源均衡力度,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不斷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3.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修繕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建築及遺存,推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加強建築設計管理,最佳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體現城鎮歷史文化韻味,體現地域特色。
4.更新改造老舊工業區。加快推進蘭州、白銀、天水等工業城市工業企業出城入園、結構升級和產業轉型,促進工業用地集中布局。保護具有歷史記憶、文化價值的工業遺址,土地再利用要和周邊城區景觀保持一致,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5.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全面摸清城鎮(包括縣城)老舊小區底數,合理確定改造內容,科學編制改造規劃,有序組織實施,力爭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任務。主要更新水、電、氣、暖、網路管線和道路等基礎設施,按需配置服務設施。
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
1.建設創新創業載體。強化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創新功能。積極發展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更多眾創空間。在蘭州、天水等城市發展創新創業特徵突出的產業集聚區。
2.推進創新城市建設。培育創新文化,最佳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將創新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要抓手,探索適應甘肅省實際的創新路徑。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培育和吸引科技人才,建設高水平研發平台。加強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為改善創業生態、提高城市治理效率、最佳化資源配置和籌集建設資金創造良好環境。
建設運行高效的智慧城市
1.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部署建設“城市數據大腦”,構建城市數字資源體系。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建立城市公共設施數字檔案。推行城市樓宇、公共空間、地下管網等“一張圖”數位化管理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2.豐富智慧城市套用場景。依託大數據平台和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手段,完善城市數位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統,打通社區末端,織密數據格線。開展交通、政務、金融、物流、醫療、旅遊、家政等智慧型服務,提高工作效率。著力發展城鄉線上經濟、線上政務。推廣示範敦煌市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人性化管理。發展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樓宇、智慧文旅、智慧社區和無人駕駛等。
建設清潔低碳的綠色城市
1.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形成資源循環利用和節約利用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資源消耗、環境成本、生態效益納入城鎮化發展評價體系。切實加大生態補償投入力度,擴大生態補償範圍,提高生態補償標準。
2.適度擴大城市綠化面積。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推進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採用綠色廊道、道路景觀、林蔭停車場、綠色籬牆、屋頂種植花草等方式,增大綠化面積。到2025年全省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2%、到2035年達到35%。
3.加強水域保護和治理。嚴格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證飲水安全。落實河(湖)長制,加大對河流、湖泊、水庫污染治理。發展清潔生產,創新廢物再利用工藝技術,減少工業污水排放。確保黃河乾支流水質清潔,重點治理黃河、湟水河、渭河、馬蓮河等河流。
4.持續改善大氣質量。加強對城區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量。替代煤炭消費,拓寬清潔能源消納渠道。嚴格管控車輛超標排放、施工場地揚塵,有效應對沙塵、霧霾天氣,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5.推行低碳化生產生活方式。積極發展光伏、光熱和風能利用等分散式能源,推行多能互補、安全清潔的城市供熱供冷體系。推廣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築和鋼結構住宅,支持建設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築,建設低碳城市。改善出行條件,倡導綠色出行,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建設腳踏車道、步行道等慢行網路。推進綠色消費,鼓勵購買節能節水產品。
6.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再利用,從源頭管控減量。到2025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統籌規劃建設可回收物集散場地和分揀處理中心,實現精細化分揀和全品類回收。利用廚餘垃圾生產生物柴油、沼氣、土壤改良劑、生物蛋白等產品,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7.加大對森林、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管護。規範河道采砂、水產養殖等活動。發揮濕地在維護生物多樣性、淨化空氣等方面的生態功能。加強城鎮周邊的森林、自然保護區保護。
建設特色鮮明的人文城市
1.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甘肅省城市歷史文化厚重、人文遺產豐富的優勢,傳承歷史文脈,加強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杜絕城市大拆大建。積極推動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城市規劃建設。
2.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從城市歷史和現實中汲取建設人文城市的營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現代文化業態,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網路視聽、數字娛樂等新型文化產品。推行城市設計和風貌管控,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築方針,加強新建高層建築管控。
3.完善文化體育設施。合理規劃建設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發展公共體育設施,因地制宜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體育公園、全民健身步道和社會足球場地。
(六)建設安全靈敏的韌性城市。
1.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提高自然災害和重大事故預測預警能力,制定重大風險應對預案。健全市政公用設施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設施運行穩定安全。強化對危化品、礦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風險經常性排查。完善交通物流、供電供水、信息通訊等生命線備用設施。
2.建設安全城市。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消除城市嚴重易澇積水區段,基本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改造城市河道、堤防、水庫等防洪設施,提高防洪標準。完善城鎮排水通道和下滲設施,疏浚河道,修建堤壩,防止洪澇災害和滑坡土石流災害的發生。完善公共設施和建築應急避難功能。對受河流、山地和溝壑等地形限制的城鎮,採用組團方式擴大城鎮規模,建設衛星城、獨立小鎮。
3.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對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自然“海綿體”的保護,重視對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人工“海綿體”建設,套用滲水蓄水材料,配套管網、泵站、蓄水池、水窖等設施,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雨水蓄存、滲透、淨化和再利用。
4.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設施和疾控中心建設。預留應急空間,確保新建改建的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完善分級分層分流的疫情救治機制,建立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回響體系。
八、健全城市治理體系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1.改進人口管理和服務。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和居住證制度,提高常住人口綜合信息統計,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社保、計生等公共事務。建立人口綜合信息庫和信息交換平台,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人口信息整合和共享,為人口服務和管理提供支撐。
2.加強社區管理。推進社區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由突擊型向常態型轉變。規範執法行為,積極推行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最佳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動資源、管理、服務向街道社區下沉,加快建設現代社區。
3.加強數位化管理。以數位化助推城市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宜居度。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運行管理服務平台,構建城市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強化信息技術在公共衛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等方面的運用,全面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最佳化要素配置
1.強化土地保障。依法依規保障都市圈和城鎮帶上節點城市建設用地需求。鼓勵盤活低效存量建設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適度提高城區人口密度。抓好土地資源整合,改善開發條件,促進土地升值。加快完善國有土地儲備制度,形成透明、公開和規範的土地一級市場。嚴格落實用途管制制度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把節約土地、緊湊發展同城鎮功能完善、居民生活條件改善相結合。
2.加強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統籌處理城鎮化建設與水資源承載力的關係,合理配置水資源,集約使用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等水資源,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努力滿足城鎮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發展。對吸納人口較多、發展活力較強的城鎮,在新增用水量中給予傾斜支持。積極配合推進國家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努力緩解黃河流域和河西內陸河流域缺水狀況。
3.加強能源保障。加強水電、風電、光電、氫能和核電開發利用,不斷拓寬外輸通道,努力把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積極擴大清潔電力在省內消納比例,爭取西氣東輸管道在沿線重點縣城開口,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求。增加電動汽車、冬季取暖、先進產能產業用電,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大氣質量。
4.創新資金保障機制。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基金,發揮財政資金對城鎮建設的引導作用。引導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入鄉發展,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投資發展鄉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城鎮公用設施領域開發、建設和運營。
5.加強人才保障。加快培養一批懂城市規劃、通城市建設、會城市管理的幹部隊伍,建立人才保障機制,滿足推進城鎮化建設需要。每年選派一批城鎮規劃和建設專業人才去基層城鎮服務或掛職,開展基層專業人員和管理幹部專業培訓。
九、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1.加強規劃、建設和管理。以市域、縣域為整體,完善城鄉規劃編制,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推動城鄉公共設施聯動發展。遵循城鄉統籌、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配套建設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信息網路、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生產、生活和生態用地空間。強化規劃在城市治理中的引領和約束作用,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2.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以城鎮為節點,將公共服務設施向城郊村莊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增加市政公用設施覆蓋面。建設城鄉聯運公交線路、城鄉共用農貿市場、城鄉共用停車場、城鄉共用環保設施等。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人居環境清新、村容村貌整潔、生活舒適方便目標。
3.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城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和縣域醫共體。重點建設鄉鎮、中心村基層服務機構,促進農村兒童健康改善,提高早期教育、學前教育質量。配備全科醫生,組織開展常規體檢、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宣傳。
加強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1.建設鄉村特色產業。鞏固提高糧油肉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保持糧食年產在1200萬噸以上。發揮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壯大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和現代種業等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甘味”品牌,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培育優良品種,保護生產原產地品牌,規範和創新種植養殖技術,構建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格局,走出有甘肅特色的農業發展路子。
2.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農產品加工轉化作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利用甘肅原料豐富、品質優良的優勢,搭建高質量發展平台,布局農產品加工示範區,推動加工企業從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從單鏈發展向產業融合轉變。加大對農民創新創業扶持力度,完善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撐的政策措施。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開發電子商務、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民宿經濟等新業態。
3.加強農業園區建設。高標準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全省“一縣一園”全覆蓋。突出規模種養、加工轉化、科技支撐、品牌行銷等全產業鏈開發,培育一批百億產值以上的產業園區。建成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示範帶動全省農業全面轉型升級。
4.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成一批中心村、農村社區,引導村民有序集中居住。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集中連片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立健全整治長效機制,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1.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集中力量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持續帶動就業增收。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機制,推動扶貧車間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帶動城鄉居民就業和增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加強大型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擴大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增加勞務報酬比例。
2.增強城鎮化帶動居民增收作用。加強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儘快形成平等競爭、規範有序、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創業就業。
3.提升農村資源價值。加強技術合作,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探索推進農產品優質優價正向激勵。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探索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多種實現形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十、加強規劃實施
加強組織協調
充分發揮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統籌協調推進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要及時分解落實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跟蹤督導規劃實施。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主動作為,加強政策協同,合理推進規劃落實。各市州要落實主體責任,結合實際編制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任務重點,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實現。
強化規劃管控
加強同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保持城鎮化建設管控邊界的一致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依規劃開發建設。謀劃實施一批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項目,努力將規劃任務落到實處。
開展試點引導
聚焦城鄉土地制度、投融資機制、行政管理創新、跨省區城市群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城市要素下鄉和城鎮住房保障等方面,積極進行試點,加強示範帶動。加快推動現代化城市建設試點,積極為西部地區現代化城市建設探索可行路徑。
健全監測評估
加強動態監測與跟蹤分析,及時掌握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特別是人口變動趨向、失業率、環境質量等敏感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在指標監測的基礎上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規劃實施總結評估。
凝聚工作合力
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注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作用,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