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張掖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已經張掖市政府同意,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2月23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23日
  • 發布單位: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期,準確深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重大意義。清晰把握城鎮化發展的態勢和基礎,積極應對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乘勢而上為促進“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建設邁向新台階奠定基礎。
第一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快速推進,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市城鎮化率為51.29%,增長1.7%,城鎮化率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圖1)。全市行政區劃分為1區5縣,設街道5個、建制鎮48個。“甘臨”一體化城市空間結構初步形成,城鎮發展體系逐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呈現和諧畫面,城鎮化發展進程呈現良好態勢。
(一)城鎮化增速明顯。“十三五”期間,全市實現4.93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年均增長1.82%,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至83.36平方公里。“十三五”末,全市城鎮常住人口57.94萬人,城鎮化率51.29%,比2015年提高9.1%,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城鎮空間範圍擴大,集聚人口和產業的能力增強。
(二)產業支撐能力持續提高。全市生產總值由“十二五”末的373.53億元增至465.60億元,年均增長5.31%;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10萬元,年均增長5.1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7.54:18.62:53.84,傳統產業轉型快速推進,農產品精細加工、中醫藥材、綠色農業等傳統產業對城市發展促進作用持續增強,風能、水能、光能等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齊抓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先後實施產業發展、生態修復等項目527項,習近平總書記給予“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的肯定,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和“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完成大規模國土綠化營造林244.22萬畝,全市非天保區林地面積41.37萬公頃,森林面積31.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3.12%,森林蓄積量127.40萬立方米,濕地面積25.13萬公頃。
(四)改革創新活力迸發。“十三五”期間,實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601項,環評審批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矛盾糾紛調處等27個方面的改革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全國“雙創”示範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建設任務全面完成,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6家,全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位於全省第三。張掖成為全省向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供應農產品的重要基地。
(五)城鄉基礎設施改善良好。“十三五”以來,陸續啟動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14504公里,開通航線12條。城鎮供水率、燃氣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污水處理率達到98%。城鎮家庭寬頻5G覆蓋率達到5%,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8.37%。學校、醫院、商貿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基本能夠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以“兩帶四區四線”為重點的鄉村振興示範建設加快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在全省前列。
(六)城鎮體制機制持續完善。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和其子女義務教育納入了各級政府公益性範圍。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模式全面推行,市縣鄉村“四級三中心”全部建成,“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統籌協調治理格局鞏固深化,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
第二節主要問題
(一)城鎮化水平不高。“十三五”末,全市城鎮化率為51.29%,低於全省0.94個百分點,滯後於全國12.6個百分點。城鎮空間結構規模不夠合理,市場化程度低,體制機制不夠靈活,生產要素外溢速度加快。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及社會治理急需配套完善。
(二)人口收縮明顯。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113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19萬人相比,減少了6.8萬人,年平均下降0.59%,在全省14個市(州)排名第十。城市對周邊地區人口吸引能力較弱,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後轉出農村的人口比例不高。
(三)產業結構不完善。2020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27.54:18.62:53.84,三次產業結構中,三產占比大,二產偏低且呈下降趨勢。同時,農產品競爭優勢不強,缺乏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主導品種和主打品牌。工業底子薄,企業生產規模小、帶動能力弱,以文化旅遊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已經成長為全市的支柱產業,但內部還有諸多短板。
(四)城鄉發展不平衡。從各縣區發展來看,全市6個縣區發展差異性較大。與“十二五”末相比,民樂、臨澤、山丹3個縣區GDP占全市比重呈上升態勢,分別提高0.72、0.31、0.47個百分點;甘州、肅南、高台3個縣區GDP占全市比重呈下降態勢,分別下降0.09、1.35、0.07個百分點。從城鄉發展來看,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976元,比全國43834元低14858元,比全省33822元低484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0元,比全國17131元低1111元,比全省10344元高5676元,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1.81:1。
(五)資源要素制約發展。水資源方面,中游用水與省際調水、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之間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治理難度大。土地方面,根據國家控制增量、盤活存量的要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將進一步趨緊,保障項目建設用地存在較大難度。能源方面,“十四五”期間全市新上高載能項目,必須要拿出等量或減量轉換方案,節能形勢嚴峻,難度較大。
第三節機遇挑戰
從發展條件看,地理位置獨特重要、資源能源相對富集,形成的優勢比較明顯;綠色生態農業、新興生態工業、全域生態旅遊業蓬勃發展,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產業優勢;一批重點生態型產業化項目密集落地,形成轉型發展的集群優勢;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形成向西為主、多向並進的樞紐通道優勢;全方位開放格局加快構建,形成開放創新的平台優勢。
從發展環境看,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創建成果得到鞏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各類市場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加速形成;社會事業、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幹部民眾幹事創業激情充分調動,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持續最佳化。
從發展機遇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和張掖並做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為我們指引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帶來諸多政策利好;國家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全方位深化對外開放,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有利於加快補齊發展短板、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有利於築牢守好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機遇大於挑戰,立足全市所處發展階段和方位,緊緊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拓展勢能、增添動能、發揮潛能、增強信心、加快發展,不斷把新型城鎮化各項事業向前穩步推進。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高起點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高水平夯實城市創新和產業支撐,高質量提升城鎮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節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公平共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居民共享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果。
——最佳化布局、集約高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限,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積極融入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戰略,加強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保護。最佳化城鎮空間結構,合理確定城鎮規模和功能,形成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幸福的生活空間和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五化同步、城鄉一體。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強化產業對城鎮化的支撐作用,推動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立足張掖實際,推動旅遊康養、商貿物流、新型低碳綠色工業與鄉鎮特色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帶動能力,形成城鄉發展新格局。
——生態優先、文化傳承。尊重自然,毫不動搖地保護祁連山和黑河沿線自然風光,讓城鎮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自然資源。保護和弘揚紅西路軍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文化地標的美麗張掖。
第三節發展目標
——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實現新提高。規劃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與全國、全省同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有序推動農民市民化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實現城鄉基礎設施支撐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力爭創建為全國文明城市。
——城鎮空間格局形成新局面。立足區位特點、交通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歷史人文等因素,構建形成“一心一帶三軸多點”的空間格局;覆蓋城鄉、功能完備、支撐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構建;內外兼顧、向西為主、多向並進的開放新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樞紐城市。
——城市功能轉型實現新升級。實現全市經濟綜合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更高台階,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綠色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建成現代化創新型城市。套用“大內需”新動能提升區域中心職能,加快形成以“甘臨”一體化的城市核心。套用科技新動能,推進產業疊代升級,把綜合能源、新材料、智慧型製造、5G等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新動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城市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實現城市功能轉型新升級。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堅持全域“空間規劃一張圖”,完善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最佳化,堅守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底線,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機制,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自然生態環境更加美麗。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果顯著,基本建成特色鮮明的西部生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城鎮制度建設躍上新台階。城鄉融合發展制度建設躍上新台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健全,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全面,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人口、土地、財政、社會保障和行政區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阻礙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
第二章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十四五”期間,努力實現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由量變到質變。堅持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全面系統、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居住就業、在常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切實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公平共享新型城鎮化成果。
第一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一)以“零門檻”推動全面戶籍改革。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全市所有落戶限制,實現城市、城鎮落戶“零門檻”。進一步簡化戶籍遷移手續,以就近城鎮化為主要方向,引導周邊市縣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落戶城鎮。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認真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全力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推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
(二)開展全市同城化改革。根據全市各類城鎮人口規模、綜合承載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以產業發展和就業轉移為支撐,進一步破除建制鎮落戶限制。解決生活在城市,生產在農村,戶籍在農村等人群的戶籍制度和生產生活問題。積極引導就地、就近城鎮化,對失地的“城中村”和“城郊村”農業人口,以及在本地城鎮規劃區域範圍內,因城鎮建設需要,集體土地已被徵用的農村居民,可就地登記為城鎮居民。
第二節強化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扶持
(一)強化職業教育技能培訓。以農村轉移勞動力為重點,持續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畫”、“創業培訓馬蘭花計畫”等專項培訓計畫。完善以培黎職業學院為龍頭,各縣區職教中心、民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為主體的職業培訓和實訓體系。鼓勵企業建立職工崗位培訓制度,結合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要求,開展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依託大中型企業、行業研發中心、河西學院等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大力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和中等職業教育鞏固提升計畫。
(二)加大就業信息監測力度。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公共就業監測系統,實行城鄉統一就業登記制度,建立城鄉人力資源和企業用工信息庫,為進城農民提供免費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諮詢等就業服務。加強就業信息監測和農民進城工作的動態監測,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測,及時掌握用工需求和求職動態,及時發布緊缺職業工種和優先扶持產業工種目錄,增強對市場的調節能力。
第三節確保全民共同享有教育公平
(一)強化戶口流入地主體責任。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全部納入普惠性學前教育、教育發展規劃,擴充教育資源,確保農民和農民工隨遷子女按照就近原則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努力實現流入地政府統籌安排所有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和考試升學,全面實現保障農民和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二)均衡配置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提高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比例,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優質普通高中再提升計畫,統籌抓好特殊教育、民辦教育、職業教育、民族教育。大力支持河西學院發展,推動培黎職業學院建成面向西部、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套用型本科院校。推進“智慧張掖”二期建設,面向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開放招生,實現適齡兒童、少年就近接受優質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為學籍轉接提供便捷服務。
第四節確保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公平
(一)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根據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合理配置城鎮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新增醫療衛生資源向城鎮社區傾斜。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按規定免費提供健康教育、婦幼保健、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計畫生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升農民和農民工聚居地疾病監測、疫情處理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促進全市公共衛生資源均等化。
(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實施健康張掖促進行動,建成河西走廊(張掖)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河西區域醫療中心,加快醫療信息化建設,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實施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推動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展。確保80%以上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國家“基本標準”,努力實現到2025年達到國家“推薦標準”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12%以上。探索開展縣域內縣級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制度。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簽約服務質量綜合評價機制,落實獎懲和激勵約束制度,穩步提升履約服務質量。
第四章 高起點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
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各縣區主體功能區定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逐步形成甘州臨澤城市化地區、黑河流域農產品主產區、祁連山生態功能區三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進一步最佳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支持新型城鎮化向以甘州區中心城區和5縣城區集聚經濟和人口,推動建設用地等要素向中心城區傾斜,提升中心城區的承載力、吸引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吸引人口、產業和資源要素向中心城區聚集。
第一節  構建最佳化城鎮空間發展格局
按照“再塑‘金張掖’,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綠洲城市典範”目標願景和建設“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全國現代化農業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範區”戰略定位,以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確定生態保護空間、保障農業發展空間、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彰顯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為重點,著力構建“一心一帶三軸多點”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
一心:即張掖中心城區,引領全市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
一帶:即依託連霍高速、312國道、蘭新鐵路、規劃蘭張三四線複合交通廊道形成的生態城鎮發展帶(金昌- 山丹-甘州-臨澤-高台-酒嘉)。
三軸:即依託227國道、蘭新二線、規劃張掖至西寧高速等重要交通線形成的城鄉發展軸(張掖—民樂—西寧);依託313省道、規劃張掖至肅南高速等形成的城鄉發展軸(張掖—肅南);依託301省道形成的城鄉發展軸(高台—金塔—酒泉)。
多點:即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5個縣城、獨立配套的各類園區,作為縣域發展中心和全市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節點。
第二節  加快推進“甘臨”一體化
(一)科學統籌發展方向,推動“甘臨”優勢互補。圍繞建設絲綢之路西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和河西走廊綜合樞紐城市,科學統籌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向。以甘州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依託,明確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以濱河新區和丹霞大景區建設為帶動,加快推進“甘臨”產城融合區建設。形成區域優勢互補,推動形成特色彰顯、優勢強化,通過功能互補、協調聯動,提升張掖在西部乃至全國整體競爭力。
(二)科學最佳化中心城區,發揮主體功能定位。甘州區按照“歷史文化名城、生態濕地之城、區域經濟中心、遊客集散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著力構建以老城區為中心,帶動經濟開發區、國家濕地公園、濱河新區、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國家沙漠體育公園為輻射節點“1+5”生態城市框架的同時,採取就地城鎮化和外來人口城鎮化並重的方式,吸納縣城、鄉鎮、農村人口,同時通過產業發展吸引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不斷最佳化中心城區的主體功能。統籌考慮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最佳化“甘臨”中心城區功能分工,形成相互補充、一體支撐、有機循環的發展格局。
第三節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強縣和富民相統一,差異化與協同化相統一,實施“強縣域”行動,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繁榮興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做強園區平台載體,堅持“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和“一園一主導產業”原則,整合最佳化各類“區中園”,推動要素向園區集聚、項目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群。結合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按照城市服務型、工業主導型、農業優先型、文旅賦能型、生態功能型五種縣域經濟類型,差異化發展各縣區。甘州區城市服務型、農業優先型;臨澤縣農業優先型、文旅賦能型;高台縣農業優先型;山丹縣工業主導型、生態功能型;民樂縣農業優先型、生態功能型; 肅南縣生態功能型。充分發揮各自特色,推動縣域經濟走合理分工、錯位發展的路子,努力建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縣。
第四節統籌推進小城鎮最佳化發展
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激發縣城增長活力。促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規劃形成“一縣一主題、一地一特色”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工業強鎮”、“旅遊名鎮”、“商貿集鎮”、“農業重鎮”。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縣城和特大鎮為重點,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加強鎮區規劃建設,著力解決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問題。有序推進鄉改鎮、鄉鎮改街道和鄉鎮撤併,擇優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大的小城鎮。推動大中型搬遷安置點與周邊小城鎮統一規劃建設。
第五章高水平夯實城市創新和產業支撐
堅持把產業作為夯實新型城鎮化發展基礎的支撐和關鍵,大力實施工業突破發展、全域旅遊業提質增效、現代農業升級、數字經濟賦能、會展產業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壯大“六大行動”,建強產業鏈、構建產業生態圈、培育產業集群,著力夯實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產業支撐。
第一節做強一產,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
(一)培育龍頭,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區。實施現代農業升級行動,圍繞發展綠色蔬菜、現代制種、奶牛肉牛、現代設施農業“四個百億元”特色優勢產業,打造黑河沿岸優勢農業、沿山冷涼特色農業、戈壁荒灘設施農業3大板塊,建設現代種業、肉牛奶牛、優質蔬菜、專用馬鈴薯、設施農業、休閒觀光農業6大功能區,做強農業產業園、產業鏈、產業功能區、優勢產業“甘味”品牌等支撐,推動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全國前列,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立足國家“南繁北擴”功能布局,促進制種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構建產業相互配套、相互賦能、關聯融合的功能區引領發展格局,創建國家打贏種業翻身仗先行示範區。
(二)生態優先,突出綠色農業地位。立足現代種業、優質蔬菜、現代畜牧、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優勢,打造拳頭產品,打響一批品牌,提升產業的規模和效益。堅持生態優先、做大總量規模和提高質量效益並舉,持續培育高原夏菜、反季節蔬菜、加工蔬菜和出口蔬菜四大優勢蔬菜,打造面向中西亞、中東歐、東南亞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緊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引智入張、引強入張、引資入張力度。到2025年,現代種業、張掖肉牛、優質蔬菜、設施農業、專用馬鈴薯產業各引進培育5-7個,奶業、肉羊、中藥材各引進培育3-5個標誌性龍頭企業。
(三)以水定產,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著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基礎設施齊全、技術集成度高的節水技術示範基地,加快實施以膜下滴管、低壓管灌、壟膜溝灌等為主的高效節水設施建設,配套相適應的灌溉水源設施,發展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實現蔬菜種植高效節水全覆蓋。全面推進末級渠系建設、田間工程配套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決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問題。引導政策性金融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農業工程建設支持力度,加大骨幹水利工程維修改造步伐,推進黑河西總乾渠等重點工程配套續建和更新改造。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形成有利於促進節約用水、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補償的合理水價形成機制、水權分配、管理、保護和交易機制,建立健全高效節水農業設施、技術、制度體系。
第二節做大二產,打造特色生態工業聚集區
(一)加快推進綜合能源基地建設,爭創國家“零碳”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競逐“雙碳”目標賽道,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生產生活方式。大力實施工業突破三年行動計畫,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堅持大型化、基地化,風光水火氫醇多能互補、發輸儲用造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光電基地,落地一批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和裝備製造項目。以落實“1+N+X”政策體系為抓手,搶抓碳達峰碳中和、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等政策機遇,加快構建鏈條完整的綜合能源產業體系,實施超低能耗、近零排放示範工程,規劃建設張掖經開區碳達峰試點園區,加快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示範基地建設;積極探索碳匯資源提升環境容量的路徑辦法,爭取建設國家碳交易西部平台,積極爭創全國碳達峰試點城市。
(二)加快形成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充分發揮張掖豐富的凹凸棒石資源優勢,以臨澤凹凸棒石科技產業園為載體,推行專家、專圖、專責、專資、專策“五專”模式,構建“凹凸棒石+”產業體系,堅持鏈條式開發,採取市場化、競爭性方式出讓方式,加快開發乾燥劑、吸附劑、塗料等材料,快速形成在全省具有影響力的凹凸棒石新型材料產業功能區,力爭把張掖打造成“西部凹土之都”,建設成全國凹凸棒石新材料產業基地。以甘州區(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積極引進多晶矽、工業矽系新材料綜合利用項目,彌補光伏新能源上游矽料空缺,實現工業矽產業鏈和光伏產業鏈相連線,帶動光伏及新能源裝備製造等相關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矽系新材料產業功能區。
(三)促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高端化發展。按照“接二連三、農頭食尾”的方向,以特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載體,以實施“三品”戰略為抓手,以綠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中醫藥生產等為重點,打造糧油、肉類、乳品、種子、蔬菜、馬鈴薯等全產業鏈,持續增強張掖特色“甘味”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穩住工業發展的基本盤。
(四)推動精細化工產業集聚發展。以4個省級化工產業園區為平台,以高台縣為重點發展集聚區,引進建設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環境污染小、安全風險低的項目,全力扶持錦世化工公司等化工新材料龍頭骨幹企業做大做強,支持鹽池工業園區企業衍生拓展化工產業,做精做優上下游相關產品產業鏈條,加快實施一批精細化工、醫藥中間體等建設項目,不斷提升精細化工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積極引導企業發展醫藥、複合材料等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精細化工,努力打造以精細化工為引領,基礎化工為補充,專業化分工明晰、上下游產品配套、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構建連橫合縱、耦合發展的產業共生體系。
第三節做優三產,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一)實施全域旅遊業提質增效行動。著眼建設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目的地,加強旅遊全域統籌規劃、全域科學布局、全域服務提升、全域系統行銷,文化旅遊體育康養深度融合發展,基本實現發展全域化、供給品質化、治理規範化、服務標準化、效益最大化。著力構建構建以“兩核·兩環·一廊·三高地”為重點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使張掖真正成為全省一流、西北領先、全國知名、全球矚目的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城市。
兩核:依託張掖旅遊核心七彩丹霞,深度挖掘七彩丹霞資源,持續對大丹霞景區進行整改提升,豐富產品和業態,鞏固張掖全城旅遊核心景區地位,打造臨澤大丹霞發展核;依託張掖城市核心甘州區,大力發展城市旅遊,持續推動城市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著力提升市區旅遊服務功能,努力把甘州區建設成張掖旅遊集散地和旅遊目的地,打造甘州城市旅遊發展核。
兩環輻射:充分發揮臨澤大丹霞發展核和甘州城市旅遊發展核的帶動輻射作用,不斷推進周邊區域旅遊發展,做到景區景點“環甘州丹霞”布局、旅遊通道“環甘州丹霞”建設、產業鏈條“環甘州丹霞”延伸、功能設施“環甘州丹霞”配套。
一廊串聯:發展以甘青大小環線為依託,串聯沿路各個鄉鎮和景區,完善沿線旅遊資源開發和景區發展,補齊沿線旅遊公共服務短板,構建絲綢之路黃金線路文化旅遊的新高地,打造貫通全域的旅遊發展走廊。
三大高地:肅南裕固族文化生態保護旅遊高地。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和生態旅遊優勢,集中展示裕固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體驗區;把裕固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風情有機搭配起來,強調知識性與娛樂性結合,參觀和參與相結合,民風民俗與自然景觀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總體展示與具體演示相結合。山丹馬文化旅遊高地。利用世界最大軍馬場的IP行銷,塑造國際軍馬文化旅遊第一品牌, 打造軍馬文化國家度假區;同時,輻射帶動焉支山、漢明長城、艾黎紅色研學、山丹大佛寺等景區發展。高台紅色旅遊高地。依託紅色旅遊核心資源和經典景區,整合最佳化精品線路,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形成紅色旅遊與全市大旅遊體系互為促進、相得益彰、健康發展的態勢,將紅色旅遊片區建設成為紅西路軍體驗地、國家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
(二)弘揚紅色精神,創建紅色基因傳承創新示範區。著力構建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為龍頭,縣區紅色紀念場館、遺址、遺蹟和紅色旅遊景區為基點,紅色教育培訓基地、主題公園、體驗項目和紅色文化小鎮(街區)為支撐,紅色文化旅遊線路為鏈條的紅色文化旅遊協同發展格局。深入挖掘豐富厚重的紅色資源,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全面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激勵幹部民眾講好黨的故事、紅西路軍的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紅西路軍紀念場館、遺址遺蹟和文物文獻保護修復、挖掘整理;推進高台縣紅色資源開發和紅色文化傳承項目建設,全面提升全市紅色紀念場館建設水平,高質量建設高台幹部學院,打造艾黎精神傳承教育基地,健全完善紅色文化旅遊與生態觀光、文化體驗、鄉村旅遊聯動發展機制。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力打造張掖市甘涼咽喉風景道示範段,融合紅色文化旅遊與長城保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藉助發展新基建,提升康養服務能力。超前布局“健康養老產業”,構建醫療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體驗、生態休閒、醫養服務、養生養老等康養產業,努力實現生態康養旅遊總收入突破數億元,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更加凸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提升以5G網路為代表的通訊基礎設施。乘新基建發展東風之勢,借創建全省旅遊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範區的重要契機,針對市場服務需求和現有開發建設基礎,推進張掖市中醫藥養生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提高生態康養的醫療支撐水平,購置大型醫療設備,改造提升居家式養老公寓、康復理療中心等設施,為康養服務能力提供硬性支撐。
(四)做好品牌宣傳,打造“金張掖·六樂”產業鏈。堅持做強大佛寺、馬蹄寺、七彩丹霞等景點宣傳,統籌城市建設和旅遊發展。大力發展夜遊項目,開發夜遊產品,讓遊客更願意來,有消費、留得住、能盡興。實施會展產業培育發展行動,舉辦國際國內大型知名品牌展會、行業年會、發展論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國一品”展示展銷中心。高標準配套建設會展場館,打造張掖國際會展產業園,積極創建區域性會展中心城市。引進一批專業性會展機構、團隊,培養一批本土化會展人才,積極推動會展產業加快發展,集中力量提升張掖形象、傳播張掖聲音、行銷張掖產品。實施現代服務業壯大行動,加快建設公路物流港、現代城市後勤補配物流科技園、山丹路衍經濟產業鏈示範區建設等重點項目,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強品牌行銷推廣,不斷擴大張掖影響力,彰顯“金張掖”品牌力量。
第四節創新驅動,打造數字信息高地
(一)實施數字經濟賦能行動,做強園區平台載體。以張掖智慧型製造產業園為載體,以“五專”模式(專家、專圖、專責、專資、專策)為抓手,創新配套園區基礎設施,加快園區三期項目建設進度,主要圍繞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晶片、智慧型汽車製造組裝、新能源裝備等產品的零部件生產、整機裝配、系統集成等領域精準招商,配套引進電子產品製造等相關補鏈企業,吸引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入駐智慧型製造產業園,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推動產業鏈深度互聯和協同回響,實現智慧型製造產業全要素保障、將張掖打造成西北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智慧型製造全產業鏈集聚區。
(二)打造數據信息產業高地。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融合套用為抓手,賦能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打造工業雲基礎資源和開發平台。大力發展“製造業+網際網路”、“製造業+人工智慧”、“製造業+大數據”,通過實施智慧型化技術改造,加快實現傳統產業智慧升級,助推傳統產業在產業鏈條上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加快推進酒鋼集團西溝礦5G綠色智慧礦山、高台縣5G智慧園區、張掖市眾智眾創科技有限公司5G無人駕駛等重點數據信息產業園區和項目建設,積極拓展套用場景開發和融合套用創新,培育壯大數據信息產業。驅動“工業製造”向“工業智造”升級,推動大數據與工業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傳統工業企業全流程和全產業鏈智慧型化改造,加快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步伐,形成“一核”驅動(大數據產業為核心)、“雙園”協同(張掖大數據產業園、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多領域”共生(大數據在現代農業、工業等領域的創新套用)發展的數據信息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全面、套用繁榮的產業發展新生態。
(三)完善創新人才體制建設。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緊扣特色產業、重大項目、優勢學科需求,加強領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業農村人才、開放型企業家、綠色生態發展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六支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以“三個清單”為抓手,加快建立一名聯繫幫扶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幫扶方案的“三個一”創新發展工作機制,實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動,深化與蘭州大學等名校戰略合作,實施創新型企業家、電商精英、工匠等人才培育計畫,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區域人才品牌,創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機制。
第六章高質量提升城鎮綜合服務能力
全面提升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增強城鎮對人口和產業集聚支撐能力,滿足居民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為順利推進城鎮化進程提供必要條件。
第一節強化綜合交通網路樞紐
(一)全面建成互聯互通智慧便捷的綜合交通樞紐。發揮東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關、酒泉,南與青海省接壤,北和內蒙古毗鄰的交通區位優勢,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造綜合性、多極點交通樞紐體系,統籌配置交通樞紐資源。加快推進各種運輸方式場站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協同協作和競合融合,全面提升運輸組織效率。加強城市道路與高速公路出口、國道、省道銜接,形成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等多層次、立體化路格線局。
(二)加快城鄉公路網路建設。推進交通重大項目實施,開工建設G213線元山子至白莊子段、G312山丹至甘州段改造工程,加快推進永民高速、甘金公路甘州至高台段項目進度。推動“彩虹城市”建設與路衍經濟發展有機融合,打造S18張掖至康樂段、G227六東公路試點示範帶,實施丹霞景區東入口道路、G227線至甘州機場道路,實施G30高速新城互通和丹霞、元山子服務區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自然村通硬化路、縣鄉道提質及資源路旅遊路等項目,營造暢安舒美出行環境,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三)完善旅遊交通網路。加快完善張掖丹霞通用機場國家級航空飛行營地建設,運用自身優勢與張掖丹霞景區優勢互補,進一步拓展旅遊業務,積極構建河西走廊通用航空機場群,促進旅遊業和航空體育運動的發展,使我市成為絲綢之路上通用航空綜合服務保障的重要節點、世界滑翔運動勝地。完善市內旅遊交通,結合加快景區“最後一公里”公路建設,解決“旅長游短”問題,提升旅遊交通便捷服務,加強旅遊景區交通可達性。
第二節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一)完善城市道路和電力電信網路。推動城市快速路、主次幹道路網建設,提升主幹路的連通性和城市道路網路密度,加強城鎮背街小巷道路整治,打通城鎮“斷頭路”,加快推進小城鎮主次幹道路面硬化。著力提高二級以上公路比例,積極發展城市大中容量公共運輸建設,推動新能源電動汽車發展。加強交通擁堵路段、節點的改造,快速推進道路建設和老城區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建設。積極發展城市智慧型交通系統,配套建設公共智慧型停車場和電動汽車充電樁。加快推進城鎮骨幹電網建設,強化配電網建設,提高電網運營效益和管理效率。加快推進城鎮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通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二)提升城市供水和集中供熱、供氣保障能力。有序推進城市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重點建設城市、縣城備用水源,確保全市供水普及率達到100%。落實城市供水設施運行、安全、環保、應急四個監管責任,建立健全水質化驗、檢測制度和城市供水反恐怖防範工作長效機制,轉變二次供水建設管理模式、完善供水水質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健全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燃氣輸配、儲備和供應保障系統,實現城區和縣城天然氣全覆蓋,在具備條件的村鎮推廣採用天然氣。加快城鎮新熱源集中供熱、擴容工程和燃氣利用工程建設,擴大集中供熱、供燃氣覆蓋範圍。城市、縣城全面實現集中供熱供燃氣,分年度實施集中供熱老舊管網最佳化改造,顯著降低設備管網故障率,提高供熱效率。支持縣區、鄉鎮實施清潔能源集中供暖改造項目。
(三)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以實施城市(縣城)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為主要抓手,建立市政排水管網定期排查檢測制度,制定排查問題台賬,加快落實管網改造任務。結合城市(縣城)總體規劃,科學確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和布局,新建、擴建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建設污泥規範化處理處置設施,徹底解決各縣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泥處理不及時等問題,形成“廠網並舉、泥水並重、再生利用”建設格局。改造城市雨污合流管網,控制雨污合流引起的溢流污染;加強再生水綜合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無害化處置,降低農村面源污染。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實現“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淨化”的目標。完善垃圾分類體系,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加強城市餐廚垃圾、建築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改造完善城鎮公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設施。
第三節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
(一)堅持教育優先,提高人民素質。基於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趨勢,城鎮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分布特點,調整中國小布局,適當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重點解決中國小校大班額、農民子女入學、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辦學條件改善等問題。高度重視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興辦和規範管理幼稚園,避免“入托難”現象。鞏固和改進職業教育,結合培黎職業學院等基地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技能,有效促進就業。
(二)夯實醫療保障,改善醫療條件。積極探索社區醫院建設新模式,持續實施“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繼續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健全各級專業機構,增加檢測、治療設備,提高業務人員水平。加快構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縣(區)醫院的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城鎮醫療服務體系,實行分級診療,完善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和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對策措施。
(三)加強文旅建設,豐富居民生活。按照“把城市文化當景區來打造”的理念,著力打造文旅城市。立足甘州在西北旅遊大環線的資源優勢,通過整合核心景區,加快發展“百億元”文旅康養產業集群,將甘州打造成為全省旅遊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範試點;依託丹霞國家5A級景區和世界地質公園金字招牌,將臨澤打造為全省全域生態旅遊名縣;突出文化旅遊休閒中心功能,將高台縣打造為“紅色文化名城”、“綠色生態家園”;突出山丹縣焉支山、大佛寺、艾黎文化、漢明長城、皇家馬場等特色文化優勢,增加城市文化元素;加快培育特色品牌文化旅遊線路,開發特色旅遊文化產品,著力打造“金色田園·魅力民樂”品牌;依託“山水肅南·裕固家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和張掖丹霞世界地質公園靚麗名片,提升城市文化品質,保護和修復歷史文化古蹟,培育旅遊景點。配套建設公園、廣場、綠化走廊和步行商業街等,為居民提供休閒娛樂場所,滿足居民生活休閒娛樂的綜合需求。
(四)創新供給方式,提升服務質量。結合網際網路和自媒體平台,為城鎮居民提供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購買文化產品開展廣場文藝演出、精品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組織書畫攝影巡迴展覽等流動服務,舉辦“回道張掖”等情景歷史劇、體育、歌詠等賽事,展現張掖歷史厚重而又燦爛的文明。在街道社區等基層組織,開展社保手續經辦、就業諮詢、家政和養老服務的組織管理等便民服務。
第七章  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以“城鄉融合發展”為重點,堅持城鄉一體、區域協同,加快補齊城鄉發展短板,著力提升城市品質能級、鄉村發展質量,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補齊基礎設施發展短板,構建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美麗張掖。
第一節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一)加快推進城鄉交通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推動高等級公路、城市道路與通鄉通村公路無縫銜接,不斷提升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運營水平,推動城鄉之間、鄉村之間、景區園區之間連線更加緊密便捷。推進行旅結合,進一步最佳化客運網路,根據市區內旅遊景點和高鐵站、火車站、飛機場、汽車站中轉運輸需求,合理調整最佳化縣區、城鄉公車運營線路,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運營。完善農村物流體系,支持產地批發市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引導龍頭企業採取兼併重組、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形式做大做強,推動構建龍頭企業梯隊。
(二)推動城鄉市政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擴大公共財政農村覆蓋範圍,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連線,推動水、電、路、氣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完善城鄉一體的供排水網路,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用水全覆蓋。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完善城鄉一體化電力供應體系,有序擴大天然氣供應覆蓋面。
第二節加快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鞏固和完善農村承包地確權成果,穩妥推進“三權分置”改革。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縣域內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範圍,吸引城市要素進入鄉村。合法合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平等入市,拓寬城市高生產力的產業發展空間,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後勁。完善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對農村土地使用權退出給予合理的市場化補償,打通城鄉資源循環。
(二)加快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建立人才入鄉發展激勵機制,完善財政、金融、社保等激勵政策,暢通城鄉人口流動渠道,培養各類鄉村人才,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建立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等多種形式,推進城市教科文衛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構建教育培訓和政策扶持為一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制度體系框架。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引進扶持培養一批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吸引專業人才投身農村,拓寬引才渠道,培育用好大學生專職村乾,集聚一批基層急需的“三農”人才。
第三節推動城鄉優質資源平等共享
(一)推動優質醫療養老資源下沉。高水平深化推進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域下沉。深化基層醫療人員更新補充機制,推進“全專融合型”家庭醫生團隊在鄉村全覆蓋。健全完善社保體系,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更加有力。完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中的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補貼。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療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著力完善農村社區步行15分鐘的居家養老服務圈。落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提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保障水平。
(二)完善城鄉教育文體服務供給。以公辦園為示範、普惠園為主體,加快鄉鎮幼稚園擴容建設,進一步提升建設水平。補齊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兩類學校短板,最佳化校舍配置。推動教學資源上雲,通過同步課堂、遠程專遞課堂、教師網路研修、名師網路課堂等方式,實現城鄉結對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充實鄉鎮公共文化設施,提升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功能,定期舉辦公益性講座、圖片展覽等公益性流動文化活動,按要求足時免費開放。
第四節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一)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多措並舉,統籌拓展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推動脫貧產業發展壯大,強化產業後續發展動力培育,延長產業鏈條,抓好產銷對接,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持續穩定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完善勞動力務工信息監測,加大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組織力度,健全公益性崗位管理機制,穩定增加勞動力就業收入。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確保搬遷民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持續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穩定發揮扶貧項目的帶貧效益。
(二)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引導農戶通過利潤分紅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自願以承包地經營權等入股企業。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培育壯大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農戶與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第五節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一)促進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農產品加工轉化作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利用農村原料豐富、品質優良的優勢,搭建城鄉融合發展平台,布局農產品加工示範區,促使加工企業從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從單鏈發展向產業融合轉變。在重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品牌、有市場的企業,通過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開發生產生活服務、電子商務、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業態,助推現代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信息產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十項重點工作”和鄉村建設行動示範創建,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建設“旅遊一站式服務平台”,促進鄉村旅遊、觀光農業發展。依託張掖國家級玉米種子加工產業園(臨澤)大數據套用平台,探索開展鄉村振興大數據套用與示範,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短視頻+文旅”、“短視頻+產業”、“短視頻+政務”協同發展,建立產業項目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激活農村市場,讓農戶、合作社、加工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三)創新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機制。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理念的農村“三變”改革為引擎,全面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產業化,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多種形式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和田園綜合體,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層次水平。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城市、重點鄉鎮與園區集中。
第八章  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
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地從城鄉發展戰略目標和人民關心的實際問題為雙重出發點,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人居環境提升、歷史文化彰顯,努力實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更加整潔優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實現。
第一節提升人居品質,創造人民幸福的彩虹城市
(一)加快彩虹城市塑造,提高城市形象底蘊。加快編制彩虹城市規划進程,建設打造一批彩虹街道、彩虹公園、彩虹社區、彩虹小鎮、彩虹田園和彩虹動線,啟動設計彩虹城市logo、彩虹城市色譜等形象標識。深化彩虹城市創建工作,推進以甘州老城區精緻化修復、改造、提升和新城區精細化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甘州區中心街道為重點,精心設計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彩虹城市雕塑和景觀,煥新歷史與傳統古色,呈現資源與產業特色,充盈文化與內涵彩色,提升城市辨識度、吸引力和歸屬感。提升城市顏值形象和人文氣質,努力把張掖建成遊客嚮往、市民自豪的特色城市、彩色城市、魅力城市。
(二)加強區域環境整治,提高人居環境品質。開展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工程、水環境水生態重點治理修復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範能力建設。深入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推動城市生態修復,實現張掖市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深入落實市區PM10和PM2.5“雙控雙減”,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推動城市生態修復提升,提高生態脆弱區和工業園區生態韌性與基礎支撐能力,全面改善彩虹城市的人居環境。
(三)合理調控核心城區房價,保障健康住房供給。堅持“房住不炒”,夯實房地產市場調控主體責任,切實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責任落到實處。持續推進租購併舉改革,穩定合理低價,擴大住房消費,培育健康的房地產市場,有效防範市場風險。合理建設經濟適用房、人才引進房、棚戶區改造和拆遷安置房等,嘗試推動公租房優待性補貼政策,在供給和分配兩個層面調控房價因素,降低房價對人民美好生活的負擔。
(四)保護特色景觀風貌,彰顯歷史文化底蘊。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將鄉村建築風貌、山水田園風光、旅遊景觀與彩虹城市風貌標識有機融合,因地制宜塑造城市、農村特色景觀風貌。保護和傳承裕固風情等地方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曲黃河燈鎮”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促進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環境秀美,彰顯張掖彩虹城市特色的地域文化。
第二節築牢生態屏障,打造山清水秀的森林城市
(一)支撐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築牢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縱深推進祁連山和黑河濕地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鞏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水平,以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協調綠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築美好人居健康屏障。進一步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耕地占補平衡等任務。深化和實施上位整治規劃,確定土地整治目標和任務,明確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總體戰略,確定規劃目標和總體格局。切實推動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祁連山水源涵養生態修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程項目和2035年中長期重點建設項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實現人居環境提質增量。
(二)落實生態治理項目,夯實綠色生態根基。堅持系統保護、綜合治理,建設以“一屏一帶一廊一城”為支撐的生態功能區,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實施退化林修復、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國土綠化試點示範、區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示範等生態工程,加快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鞏固祁連山生態保護治理成果。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國家儲備林、城市森林公園等生態項目,提升綠洲生態質量。實施三北防護林、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和光伏治沙等生態工程,築牢北部防風固沙帶。以生態惠民、綠色富民為核心,堅持“市域統籌、城鄉一體、四級聯動”,加快構建森林網路、森林健康、生態福利、生態文化“四大體系”,著力打造林城相彰、林村相依、林水相映、林山相融、林沙相伴、林路相隨、林田相護的綠色城市。到2025年,林木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0%、40%以上。
第三節加快城市更新,打造平安穩定的韌性城市
(一)改建城市基礎設施,最佳化基礎服務能力。綜合最佳化城市基礎設施管網設備,完善城市道路網路系統,進一步加強各級道路銜接水平,加快形成立體化交通網路,智慧型交通系統,以及慢行交通系統。著力實施老城區主要街區精品化改造,持續推進城區道路建設、綠化亮化工程。逐步改造各縣區雨污合流管網,建設調蓄設施,增大截流倍數等措施,控制雨污合流引起的溢流污染。補齊供熱能力短板,持續推進集中供熱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老舊供熱設施改造,進一步提升供熱保障能力。
(二)持續推動小區改造,改善建築設施質量。實施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善各類建築設施質量,圍繞市民消費升級,提升商業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服務能力,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老城區植入韌性城市理念,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配套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宜居度、舒適度、便捷度。新城區強化規劃約束,做好“留白”“填綠”“增業”文章,推動城市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三)增強城市產業結構,抵禦競爭風險。提高城市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防範化解企業融資風險,避免因單一支柱性企業發生危機而影響城市整體的經濟和社會穩定。制定彈性應對措施,對農業、工業、服務業提供各種不同情境應急策略與改造方案,提高城市整體抵抗意外的運營能力和經濟創新能力。著眼特色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新興產業提高城市經濟創新活力,發展龍頭型經濟和塊狀經濟,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與產業韌性。
(四)完善韌性城市應急管理體制。提高政府統一指揮、整體應對、協同作戰的應對處置效率,形成政府統一指揮、社會共同參與、各部門協調運轉的應急聯動管理機制,成立城市應急聯動指揮中心。整合110、119、120等各類報警電話和市長熱線、城管熱線等各類社會服務電話,受理全市範圍內報警和突發事件信息;對於中小型突發事件,直接組織、協調、調度、指揮有關單位開展應急聯動處置;對於重、特大突發事件進行先期應急處置,並協助同級政府組織實施緊急處置,加大對應急儲備資源的整合力度,建立應急物資統籌管理調度機制。
第四節加快創新發展,創建開放融合的智慧城市
(一)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市域“三網”融合、光纖網路化改造、行動網路升級,加大5G基站建設力度,引領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實施“千兆城市、萬兆園區”寬頻網路光纖改造工程,加快5G網路覆蓋,啟動支持IPv6的行動網路和固定寬頻接入網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建與宜居、智慧管理與服務、智慧產業與經濟四大重點領域建設以及多個雲計算數據中心和公共信息平台,運營服務平台和套用支撐平台,以及各項套用(智慧教育、智慧衛生、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城管等)和重點建設項目,大幅提高網路承載能力,實現智慧城市建設全面完成。
(二)構建城市數字管理平台。把握善政、興業、惠民三個重點,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社會治理數位化,打造智慧城市、數字張掖。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推廣智慧化信息套用和新型信息服務。促進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打造數位化政府,提高政府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在城市數位化轉型中關注“數字弱勢群體”,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數位化能力,採用具有人文關懷的設計構建城市數字管理平台,便捷民眾在醫療、教育、交通等全方位生活需求,建設宜居城市。
第五節提高治理水平,創建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
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最佳化社會環境,著力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加強全民文明教育,持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不斷豐潤城市靈魂,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在建成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構建立體化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培育多元化市域社會治理主體,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模式,不斷提升應對重大風險、突發公共事件、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和本質安全水平,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區。
第九章環境影響評價
著眼加快完善自然生態保護監管體系的目標,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不斷提高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和水平,推動形成環境保護機制更加健全,在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的同時,同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城鎮化協調發展。
第一節區位資源與環境特徵
(一)區位特徵。張掖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西北部,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的河西走廊中部,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地勢南高北低(圖3),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境內有祁連山、黑河、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濕地候鳥、荒漠沙丘等地貌交相輝映,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二)環境特徵。屬冷溫帶乾旱和祁連山高寒帶半乾旱半濕潤兩種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夏季短而酷熱,冬季長而嚴寒,乾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晝夜溫差大,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年降水量182.4毫米,比上年減少81.1毫米。全年平均氣溫為
7.4℃,比上年下降0.1℃。年日照小時數2912.9小時,比上年增加4.4小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93.4%,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城市區域聲環境評價(晝間)總體較好,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二級。全年總用水量19.93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7%。其中,生活用水量0.47億立方米,增長1.22%;工業用水量0.19億立方米,下降14.59%;農業用水量19.02億立方米,下降2.61%。市內12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達到或優於Ⅲ類斷面比例為91.7%。
第二節資源環境影響分析和預測
生態環境敏感性和重要性較為突出和典型,是國家西部生態安全重要屏障,近年來城鎮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的環境影響,主要呈現沙漠化突出、水資源短缺的特點。在如何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中,面臨著生態環境破碎、環境空間格局風險、資源環境超載、複合型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大等突出問題與壓力。
(一)土地資源影響分析。土地是“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同時,要警惕土地資源的浪費,集約高效地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觀。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綠色轉型發展,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城鎮化發展質量,拉動社會資本投入、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但是城鄉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占用寶貴的土地資源,以及粗獷式建設發展。因此,要集約節約高效使用各類土地,恪守生態保護紅線,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等保障用地。
(二)水環境影響分析。近年來,通過積極提升水生態環境,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治理,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但城市排水體制不夠完善,老城區雨污合流仍然大範圍存在,城鎮污水處理廠長期穩定達標排放工作仍然不容樂觀,地表水污染風險依然存在。同時城鎮化相關工程在施工期間均會產生大量的泥沙及粉塵,如臨時排水不暢或清掃不徹底,污水有可能會流至附近地表水體,污染水體水質。同時,施工機械設備及車輛沖洗會產生一定量的廢水,施工人員也將產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
(三)大氣環境影響分析。在新型城鎮建設的施工期,大氣環境影響主要表現在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工程建設等過程中伴隨著大量揚塵產生,其影響時間較長。同時,項目施工期間車輛運輸活動會導致二次揚塵產生,施工過程中因材料攪拌、裝卸等活動也將產生揚塵。項目建設完成後,機動車廢氣排放會對周邊環境空氣品質造成影響。若環衛處置設施中包含焚燒系統或者填埋系統,則焚燒尾氣或填埋尾氣會對環境空氣品質造成影響。
(四)生態環境影響分析。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生活的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建設面積不斷擴大,將會侵占部分綠地、農田、水域等,其植被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從而導致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引起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種類、面積和空間位置的變化,即導致了各類生態系統類型、面積以及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標之一是打好生態建設攻堅戰,以生態和綠色優先的模式建設,雖然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暫時的影響,但是長期的發展是為生態文明城市服務的。
(五)聲環境和固體廢物影響分析。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過程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及施工造成的噪聲將對聲環境敏感目標造成短暫和局部的影響。施工過程中各類裝載機、挖掘機、打樁機等施工機械是產生施工噪聲的主要原因,對周圍居民聲環境影響較大,白天最大影響範圍達50—100m,夜間則可達100—200m。運輸車輛特別是重載汽車噪聲輻射強度較高,對其頻繁行駛經過的施工現場、施工便道和既有道路周圍環境將產生較大幹擾。城市建設過程中,工程施工中的基礎開挖中的土石方、施工場地的平整、各類舊建築物的拆遷等均會產生大量廢棄垃圾(建築垃圾),如處理或保護措施不當,極易造成環境污染。固廢中顆粒較小的細粒、粉末等受到風吹日曬,產生揚塵,同樣會污染大氣環境。
第三節新型城鎮化環境影響防治措施
毫不動搖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守好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恪守生態保護紅線不動搖,保護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對祁連山、黑河等水源涵養區,強化生態管控,建立嚴格的保護範圍,積極開展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農業污染控制工程和城鎮生活、工業污染治理工程。將防—治—保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植被恢復措施,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張掖城市森林覆蓋率。
(一)生態環境影響預防措施。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共進;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將環境治理與空間規劃相結合,建立嚴格的空間環境管控制度,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開發格局和城鎮發展格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過程中嚴格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生態建設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城市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主要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加強重點生態空間保護監管,強化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監管,由側重增加森林、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面積”向“面積與質量並重”轉變。
(二)水資源污染預防措施。強化水陸管控力度,構建完善水生態環境監管模式,全面推進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分區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確保黑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統籌協調,分類提高重點領域污染治理水平,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黑臭水體整治,開展生態流量保障和水生態保護修復。同時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建立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三)大氣環境污染預防措施。加強源頭防控,推進PM10和PM2.5“雙控雙減”,繼續狠抓工業、生活、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空氣污染防治。加強城鎮化進程中燃煤、工業面源、機動車和揚塵污染防治,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全力推進建築工和道路揚塵整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工業窯爐整治等專項行動。持續開展中心城區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針對餐飲行業開展油煙專項治理,督促餐飲業主使用清潔能源,安裝油煙淨化器,嚴格實行道路限行制度,尾氣檢測不達標車輛嚴禁進入中心城區主幹道路,增加道路清掃頻次,強化灑水降塵措施,有效改善中心城區環境空氣品質。施工期間易起塵的物料應加蓋覆蓋物,施工場地必須採取圍擋、覆蓋、地面硬化、簡易綠化等有效措施防止揚塵;施工現場應定期灑水,在大風日加大灑水量和灑水次數,以防止浮塵的產生;車輛進入施工現場應低速行駛,出場應沖洗輪胎。建立大氣預警機制,加強空氣品質監測,採取有力措施加強空氣品質管控,確保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達標。
(四)聲環境和固體廢物污染預防措施。對城鎮化項目施工過程中,加強噪聲污染整治,合理安排施工時段,儘可能選用低噪音設備,對噪聲超標設備採用隔聲、消聲、減振等降噪措施。嚴厲打擊各類噪聲污染違法行為,加強建築施工場地噪聲管理;加強道路交通管理,在重要和敏感道路實行車輛禁鳴管制加強對高噪聲車輛的管制。建築材料採用“綠色建材”,即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相對少量的天然資源和能源,無毒害、無污染及放射性,達到生命周期以後,可以回收利用,有利於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材料。產生的固體廢物應規範處理,實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置。在公共區域應設定分類垃圾桶,便於垃圾的分類回收、分類運輸、分類處置,最終達到無害化處理的目的。另外應從節約能源的角度,儘量減少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排放量。施工階段應設立指定的渣土堆放點,由專人管理,設定專車每天收集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集中密閉外運,嚴禁就地拋灑,無組織排放。
第十章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節提升空間規劃管理水平
(一)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科學制定規劃方案,提高建設管理水平,落實區域功能定位,凝聚國土空間規劃思想。從城鄉區域整體協調的高度,創新規劃理念,改進規劃方法,發揮規劃在城市發展中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作用。準確把握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變革的機遇與挑戰,在“多規合一”基礎上,科學編制新時代張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嚴格落實生態保護政策,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完善區域發展格局和編制體系。
(二)加強城鄉景觀風貌管控。按照生態康養旅遊名市建設需要,系統推進城鄉風貌規劃編制,實現城鄉景觀風貌在總體上的管控、規劃、建設。積極推動總體城市設計編制,充分展現自然人文優勢,對重點街區、重點地段,在總體城市設計基礎上開展重點地區城市設計與景觀設計,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推動城市建設,保護張掖特色景觀塑造。對縣(區)、重點鎮、旅遊城鎮、旅遊村落、主要旅遊線路的沿線景觀、重點農業景觀,加強建設風貌設計管控,助推旅遊城市建設。
(三)加強規劃實施管理。維護城鄉規劃權威性、嚴肅性和連續性,堅持“一本規劃、一張藍圖”,持之以恆,加以落實。加大對規劃實施技術指導,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依規划進行開發建設。完善城鄉規劃督察辦法,加快建立巡查制度、違法違紀行為約談制度等,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嚴格實行規劃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政府部門、開發主體、居民個人違法違規行為的責任追究和處罰力度。
第二節理順城鄉建設管理體制
(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加快以縣城為重點的城鎮化建設,增強縣城產業聚集力、人口承載力、就業吸納力。建設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新而美的宜居城鎮,發揮鄉鎮聯結城鄉節點作用,完善城市人才、工商資本、科技成果入鄉進村促進機制,吸引更多要素向鄉村流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步伐,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逐步實現城鄉並軌、標準統一。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二)探索推進共同富裕路徑。選擇1個縣、2個鄉鎮、10個村開展共富鄉村試點建設,探索共同富裕實踐路徑。開展“百企聯百村”活動,引導社會資本助力共富鄉村試點建設,持續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實施就業創業質量提升工程和城鄉居民增收計畫,促進各類社會群體增收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建立激勵和保障措施,發揮三次分配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
(三)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著眼抵禦洪澇、冰雪、乾旱等自然災害,加強城鎮消防、防洪排澇、抗旱抗震等設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設,提高城鎮建築災害設防標準,合理規劃布局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強化公共建築物和設施應急避難功能。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體系,加強災害分析和信息公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完善城鎮應急管理體系,強化行政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發揮社會力量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節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一)推動人口制度改革,保障城市居民權利。加快改革戶籍制度同時,創新和完善人口服務與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還原戶籍人口登記管理功能,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建立居住證制度,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鈎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並作為申請登記居住地常住戶口的重要依據。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強完善人口統計制度,進一步改進人口普查方法,健全人口變動調查制度,保障城鄉居民權力。
(二)實現常住人口動態管理,強化社區管理能力。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的基層民眾自治制度,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推進社區居民依法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保障城市新居民各項基本權利與參與權。加快公共服務向社區延伸,整合人口、勞動就業、社保、民政、衛生健康、文化以及綜治、維穩、信訪等管理職能和服務資源,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構造起以社區為基本單位的動態人口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民主的制度優勢,保障城鄉各類人口基本權利。
第四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一)建立用地結構調控機制,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嚴格控制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執行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實行增量供給與存量挖潛相結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鎮建設使用存量用地比例。鞏固提升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果,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規範征地程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保障機制,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保障被征地農民長遠發展生計。健全協調裁決制度,嚴格實施土地用途管制,統籌耕地數量管控和質量、生態管護,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落實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加強基本農田管理,完善基本農田永久保護長效機制,強化耕地占補平衡和土地整理復墾監管。
第五節完善發展融資綜合機制
(一)創新城鎮化建設融資方式。發揮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創新構建適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和服務模式。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拓展直接債務融資,多措並舉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二)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投向新型城鎮化相關領域,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不斷最佳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實施重大城鎮項目突破行動,加強對重大科創平台、高新技術產業、百億產業和園區投資,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度對接國家政策,高標準建設投資項目庫,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事業、安全保障6個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建設一批具有標誌性、帶動性的重大工程,形成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建設一批、投產運營一批的梯次滾動格局。
(三)整合城鎮化項目資金。採取激勵機制、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多種措施,引導企業、民間等社會資金投入城鎮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將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資金捆綁使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繼續強化財政投資評審、動態監控和績效評價工作,實現對重大城鎮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確保建設資金專款專用。
(四)大力最佳化營商環境。把建設一流營商環境作為各級政府最大責任,堅持一切模式都可以探索、一切機制都可以建立的理念,推動形成居民增收、企業增利、財政增收的良好發展環境。對標國內一流標準,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大提升,以誠信高效、公平競爭、開放合作、透明安全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聚集。實施穩企行動,建立全方位服務機制。建立“轉變作風改善發展環境”長效機制,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五)健全監管約束機制。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明確監管責任,注重發揮投資主管部門綜合監管職能、地方政府就近就便監管作用和行業管理部門專業優勢、整合監管力量、共享監管信息、實現協同監管。依託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台,加強項目建設全過程監管,確保項目合法開工、建設過程合規有序。完善規章制度,制定監管工作指南和操作規程,促進監管工作標準具體化、公開化。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協調,強化執行能力
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聯席會議對全市城鎮化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城鎮化工作協調機制,統籌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協調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積極開闢新型城鎮化項目綠色通道,精簡項目審批手續,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強規劃實施考核問責制度,堅決防止隨意修改、違規變更規劃現象。各縣區、相關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本規劃,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城鎮化規劃和具體政策措施,明確任務重點,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第二節重視人才培養,完善資金保障
實施重點產業組團引才、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張掖籍優秀人才回流“三大計畫”,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重培養一批專家型城市管理幹部,提高城鎮化管理水平;加強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專業培訓和管理知識培訓,大力培養和引進規劃建設人才,有計畫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程,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提高城鎮建設人才整體素質。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增強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生態環保、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財力保障。健全完善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工作機制,切實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各級財政加快調整支出結構,突出扶持重點。積極籌措資金,確保一系列新型城鎮化項目平穩落地。
第三節強化規劃管控,分類試點引導
加強同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保持城鎮化建設管控邊界的一致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依規劃開發建設。謀劃實施一批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項目,努力將規劃任務落到實處。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系統推進城鎮化試點引導,探索特色新型城鎮化有效途徑。選擇不同區域、不同規模、功能定位各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類城鎮,積極開展示範試點,加快推進示範城鎮建設,積極為西部現代化城市建設探索可行路徑。
第四節嚴格目標考核,凝聚工作合力
把推進新型城鎮化目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強化責任、嚴格考核。加強對新型城鎮化推進的監測和跟蹤分析,動態檢測和綜合評估各縣(區)、重點鎮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質量,健全監督檢查制度,同時激發全市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凝聚各部門工作合力。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助推本規劃順利落實。

政策解讀

按照張掖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十四五”市級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為接續上一輪新型城鎮化規劃實施成果,開啟新一輪全市新型城鎮化工作,去年以來,張掖市發展改革委會同蘭州交通大學開展了《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經張掖市政府審定,於2022年2月18日,以張掖市政府辦公室名義印發實施《規劃》(張政辦發〔2022〕23號)。
一、《規劃》編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不斷走向縱深。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張掖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規劃期內,全市實現4.93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年均增長1.82%,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至83.36平方公里。“十三五”末,全市城鎮常住人口57.94萬人,城鎮化率51.29%,比2015年提高9.1%,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城鎮空間範圍擴大,集聚人口和產業的能力增強。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推進新型城鎮化中還面臨著一系列客觀制約因素和困難挑戰,包括:一是城鎮化水平不高。“十三五”末,全市城鎮化率為51.29%,低於全省0.94個百分點,滯後於全國12.6個百分點。城鎮空間結構規模不夠合理,市場化程度低,體制機制不夠靈活,生產要素外溢速度加快。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及社會治理急需配套完善。二是人口收縮明顯。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113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19萬人相比,減少了6.8萬人,年平均下降0.59%,在全省14個市(州)排名第十。城市對周邊地區人口吸引能力較弱,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後轉出農村的人口比例不高。三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從各縣區發展來看,全市6個縣區發展差異性較大。與“十二五”末相比,民樂、臨澤、山丹3個縣區GDP占全市比重呈上升態勢,分別提高0.72、0.31、0.47個百分點;甘州、肅南、高台3個縣區GDP占全市比重呈下降態勢,分別下降0.09、1.35、0.07個百分點。從城鄉發展來看,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976元,比全國43834元低14858元,比全省33822元低484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0元,比全國17131元低1111元,比全省10344元高5676元,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1.81:1。四是資源要素制約發展。水資源方面,中游用水與省際調水、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之間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治理難度大。土地方面,根據國家控制增量、盤活存量的要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將進一步趨緊,保障項目建設用地存在較大難度。能源方面,“十四五”期間全市新上高載能項目,必須要拿出等量或減量轉換方案,節能形勢嚴峻,難度較大。
二、《規劃》編制過程
市發展改革委作為全市推進新型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在開展專題研究的基礎上,起草形成基本思路和初稿,積極銜接國家、省上“十四五”新型城鎮化規劃編制,徵求了省發展改革委對我市規劃的意見,與正在編制的全市國土空間規划進行了對接,並書面徵求市直部門、各縣區意見,吸納了全部的合理化建議。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了評審,反覆修改完善,經市政府審定後印發實施。
三、《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嚴格遵循國家新一輪新型城鎮化工作布局和全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新型城鎮化工作的相關要求,共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二章綜合分析了張掖市新型城鎮化的規劃背景,提出了未來5年張掖市新型城鎮化的總體要求;第三到九章明確了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高起點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高水平夯實城市創新和產業支撐、高質量提升城鎮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等7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第十一章提出了加強規劃實施4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同時,專篇對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關重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具體防治措施。
(一)《規劃》的總體要求
明確1個總體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高起點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高水平夯實城市創新和產業支撐,高質量提升城鎮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4個方面基本原則:立足張掖實際,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把握五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公平共享。二是最佳化布局、集約高效。三是五化同步、城鄉一體。四是生態優先、文化傳承。
確立階段目標:到2025年,規劃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與全國、全省同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城鎮空間格局形成新局面、城市功能轉型實現新升級、城鎮制度建設躍上新台階。
(二)《規劃》的重點任務
一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十四五”期間,努力實現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由量變到質變。堅持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全面系統、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居住就業、在常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切實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公平共享新型城鎮化成果。
二是高起點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各縣區主體功能區定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逐步形成甘州臨澤城市化地區、黑河流域農產品主產區、祁連山生態功能區三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進一步最佳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支持新型城鎮化向以甘州區中心城區和5縣城區集聚經濟和人口,推動建設用地等要素向中心城區傾斜,提升中心城區的承載力、吸引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吸引人口、產業和資源要素向中心城區聚集。
三是高水平夯實城市創新和產業支撐。堅持把產業作為夯實新型城鎮化發展基礎的支撐和關鍵,大力實施工業突破發展、全域旅遊業提質增效、現代農業升級、數字經濟賦能、會展產業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壯大“六大行動”,建強產業鏈、構建產業生態圈、培育產業集群,著力夯實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產業支撐。
四是高質量提升城鎮綜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增強城鎮對人口和產業集聚支撐能力,滿足居民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為順利推進城鎮化進程提供必要條件。
五是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以“城鄉融合發展”為重點,堅持城鄉一體、區域協同,加快補齊城鄉發展短板,著力提升城市品質能級、鄉村發展質量,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補齊基礎設施發展短板,構建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美麗張掖。
六是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地從城鄉發展戰略目標和人民關心的實際問題為雙重出發點,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人居環境提升、歷史文化彰顯,努力實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更加整潔優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實現。
七是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提升空間規劃管理水平、理順城鄉建設管理體制、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發展融資綜合機制。
(三)《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強化執行能力。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聯席會議對全市城鎮化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城鎮化工作協調機制,統籌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協調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積極開闢新型城鎮化項目綠色通道,精簡項目審批手續,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強規劃實施考核問責制度,堅決防止隨意修改、違規變更規劃現象。各縣區、相關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本規劃,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城鎮化規劃和具體政策措施,明確任務重點,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二是重視人才培養,完善資金保障。實施重點產業組團引才、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張掖籍優秀人才回流“三大計畫”,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重培養一批專家型城市管理幹部,提高城鎮化管理水平;加強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專業培訓和管理知識培訓,大力培養和引進規劃建設人才,有計畫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程,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提高城鎮建設人才整體素質。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增強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生態環保、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財力保障。健全完善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工作機制,切實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各級財政加快調整支出結構,突出扶持重點。積極籌措資金,確保一系列新型城鎮化項目平穩落地。
三是強化規劃管控,分類試點引導。加強同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保持城鎮化建設管控邊界的一致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依規劃開發建設。謀劃實施一批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項目,努力將規劃任務落到實處。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系統推進城鎮化試點引導,探索特色新型城鎮化有效途徑。選擇不同區域、不同規模、功能定位各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類城鎮,積極開展示範試點,加快推進示範城鎮建設,積極為西部現代化城市建設探索可行路徑。
四是嚴格目標考核,凝聚工作合力。把推進新型城鎮化目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強化責任、嚴格考核。加強對新型城鎮化推進的監測和跟蹤分析,動態檢測和綜合評估各縣(區)、重點鎮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質量,健全監督檢查制度,同時激發全市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凝聚各部門工作合力。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助推本規劃順利落實。
                                           張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2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