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城市更新改造“十四五”規劃

《天水市城市更新改造“十四五”規劃》已經天水市政府第8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5月13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城市更新改造“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13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一、 發展環境
(一) 政策背景
1.國家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強調,“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堅持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民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準確研判我國城市發展新形勢,對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主要任務包括: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居住社區建設;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2.甘肅省層面
2020年10月10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甘政辦發〔2020〕102號),明確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工作目標,至“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我省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2021年10月9日,《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正式印發,對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以城市更新改造為重點,整體提升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彰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更好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進一步加快甘肅省城市更新改造步伐。
3.天水市層面
《中國共產黨天水市第八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立足天水市發展基礎,著眼未來發展趨勢,契合區域發展功能定位,加快建設“五區五中心”,力爭把天水建成人文厚重、生態優良、產業興盛、宜居宜游的城市。同時,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有了新的思路、新的要求,將城市更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確保全市規劃“一盤棋”,助力產城融合、文脈傳承、人居環境改善。
(二)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歷次全會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推進農村危房、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改善居住條件;推進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改善生態環境,推動全市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4%,兩區城鎮化水平較高,城市建設全面提速,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8.57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73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間全市實施房屋徵收項目77個,完成房屋徵收1.8萬餘戶,徵收總建築面積約286萬平米,騰出可利用土地1400多畝,全市建設棚戶區改造126914套、保障性住房7482套;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15個,涉及31750戶;
與此同時,全市城市建成區改造提升城區道路26條、人行道48萬平方米,建設橋樑14座,建成停車位3萬多個,供熱管網82.76公里、換熱站76座,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803所、新建改建多個文化、體育、公園項目。城市承載能力和環境品質顯著提升,人民民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明顯增強。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一次性投入19.8億元,實施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公廁改造為重點的人居環境治理項目。
“十三五”期間,我市相繼出台了《天水市工業企業出城入園搬遷改造暫行辦法》《天水市城中村改造管理辦法》《天水房屋徵收補償安置實施方案》等政策辦法指導城市更新的相關工作。2020年11月,天水市城市更新中心的成立,開創了天水市城市更新的新局面,部門成立後出台的《天水市城鄉更新辦法(試行)》,將天水市城市更新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階。在規劃編制方面,天水市先後編制了《天水市工業企業出城入園規劃》《天水市城中村改造規劃》《天水市棚戶區改造規劃》《天水市城市更新規劃》等多個規劃。這些制度和規劃的編制出台,都為推動天水市城市更新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指導思想和更新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央及省、市決策部署,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核心,以持續強化政府統籌力度、全面盤活城市低效用地為方向,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譜寫和加快推進天水市城市更新新篇章。
(二)規劃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先行
按照政府主導、規劃先行、有序推進的工作理念,統籌安排,分步實施。在新的發展階段,對城市更新的範圍、規模、內容、時序等進行統籌安排,強弱項、補短板,按任務節點紮實推進,確保城市更新工作的有序開展。
2.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
堅持把公眾的根本利益需求作為城市更新和發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協調好城市生活質量、人口規模、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公共秩序之間的關係,加強對市政基礎設施等短板的建設力度,加強城市“面子”“里子”基礎設施改造,提高市政設施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3.堅持量入為出,有序發展
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把錢花在刀刃上,科學合理地安排投資計畫,按照先急後緩的原則,重點保障道路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停車設施等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實施,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效益,切實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
4.堅持創新發展,智慧城市
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積極探索5G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科技手段,實現對道路橋樑、環衛作業等城市管理與運行狀態的實時監管,實現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
5.堅持繡花功夫,精細管理
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動城市更新邁向精細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抓整改、補短板、促提升,有效治理各種“城市病”。
(三) 更新目標
1.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問題為導向,統籌推進城市更新,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傳承歷史文化,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通過實施城市更新,破解城市發展瓶頸、促進主城區協同發展,重點提升秦麥老城綜合服務能級,推進八大新城集約高效開發,提高產城融合水平、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積極鼓勵開展城中村、舊居住區、舊工業區有機更新,統籌有序推進拆除重建類城市更新,加速盤活規模成片土地,逐步實現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公共配套水平和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提升。根據城市空間、 人口、產業布局,完善公共資源要素配置,最佳化城市生態網路, 推動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建設公園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2.分項目標
——制度建設: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市更新制度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
——更新規模:到2025年完成各類更新規模不少於9.4平方公里,其中城中村7.6平方公里,舊居住區1平方公里,舊工業區1.5平方公里,完成拆除重建類不少於7平方公里,綜合整治和功能置換類不少於2.4平方公里;
——城市空間功能完善:到2025年,全市城市空間布局更加最佳化、綜合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環境更加優美、風貌特色更加突出,產城進一步融合,顯現具有時代特徵的城市;
——設施配套:完成中心城區道路建設和最佳化55.5公里,完成供電、供熱、燃氣等市政基礎設施不少於10項,完成市場、學校、醫院、文化、社會福利公共設施配建不少於60項。
(四)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2019);
4.《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23號);
5.《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甘政辦發〔2020〕102號);
6.《天水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
7.《天水市城中村改造規劃》;
8.《天水市2020年棚戶區改造項目清單》;
9.《天水市出城入園規劃》;
10.《天水市城鄉更新辦法(試行)》(2021);
11.《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12.國家和甘肅省、天水市的有關標準、技術規範、政策法規等。
三、基本情況
(一) 規劃範圍
本次城市更新“十四五”規劃範圍以天水市行政區劃為界,重點涵蓋秦州、麥積主城區以及秦州新城、三陽川新城兩個城市主要拓展區,並對五縣的縣城更新目標進行確定和策略引導。
(二) 現狀分析
1.中心城區更新總量
天水市已經進入存量更新的新階段,最大限度地挖掘空間資源,改善人居環境,需要對存量空間資源進行潛力挖掘和最佳化調整。
根據統計,天水市中心城區更新用地總計33.42km2,較均勻地分布於秦州、麥積、三陽川城區。其中秦州城區舊居住區2.12km2,老工業區1.20km2 、城中村8.12km2;麥積城區舊居住區1.86 km2,老工業區1.60 km2,城中村10.55km2;三陽川城區老工業區0.12 km2,城中村7.87 km2,分布情況如下圖。
2.更新類別
本次規劃將城市更新用地分為以下三類:城中村、舊居住區(含老舊小區)、舊工業區。
(1)城中村
根據《天水市城鄉更新辦法(試行)》和本次規劃調查統計,天水市中心城區的城中村共涉及192個地塊,用地面積約2651.46公頃。城中村主要分布在秦州老城、秦州新城、麥積區道北、成紀新城、三陽川新城、穎川、東柯河谷等片區。
城中村民房大都經過村民改建擴建,多為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房屋樓層主要集中在2~3層。總體上秦州老城、麥積道北區域內的城中村建設強度較高,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用地偏少,環境衛生條件差,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秦州新城、三陽川新城等片區的城中村建設強度較低,民房建設控制較好。
(2)舊居住區(含老舊小區)
天水市舊居住區用地面積約398.75公頃。這些舊居住區主要分布在秦州老城、麥積橋南、道北等片區。部分住宅小區建築陳舊,環境較差,基礎設施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舊工業區
天水市中心城區現狀舊工業區總面積約291.7公頃。除城區零散分布的一些老舊企業外,集中工業區主要分布在成紀新城南片區、社棠片區等。隨著城市發展,一些舊工業區,正在逐步自發轉型,如東十里和二十里舖工業園區。
(三) 天水市城市更新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1.規劃控制要求難以滿足城市更新需求
規劃管控與項目實施之間存在矛盾。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土地建設管理的重要依據,通常以完整地塊劃定單元並確定相應的建設控制指標,但在實際工作中,受既有條件的限制,更新類項目用地往往需要更高的開發強度才能實現經濟平衡。因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法定規劃,各項指標要求具備法律效力,調整程式較為複雜,經濟分析及各種不確定性的增加,導致企業作為開發主體參與更新的積極性降低。
2.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缺口大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天水市的城市更新仍存在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很多項目雖然在規劃層面進行了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但建設優先、配套滯後的現象較為普遍。而且通常城市更新項目都是針對單個地塊的更新改造,雖然在針對具體項目申報過程中限定了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硬性指標,但是在大區域上缺乏系統性的統籌和整合,不利於塑造健全又有秩序的公共服務系統。
3.城市更新利益關係複雜,維穩壓力大
城市更新項目往往涉及到政府、開發商、業主和社會公眾等多方利益。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既要尊重業主及公眾的合法權益,又要考慮項目開發主體的經濟平衡和可操作性,在短時間內平衡社會各方利益的難度極大,尤其是舊住宅區改造更新項目,因利益糾紛引發的信訪事件層出不窮。
4.城市更新制度不完善,項目實施難度大
目前,天水市針對城市更新項目實施的相關政策及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由於城市更新工作涉及土地出讓、房屋征遷、更新單元劃定、更新項目申報、項目審批以及必要的優惠扶持政策等方方面面內容,制度方面的欠缺,將直接影響到項目實施的速度和質量。因此,相關部門還應儘快組織完善相應的分類指引、規劃控制、監督協商、多元申報、審批實施等具體制度,也有利於提高市場主體的參與積極性。
四、更新策略
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等上位規劃,統籌市政府重點空間戰略部署、重大項目及設施建設需求、各區縣發展訴求、自然資源保護及承載力約束等內容,提出具體的更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規劃引領,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
強調規劃引領、聚焦“建強副中心、走出新路子”目標,深化拓展打造“五區”、建設“五中心”的發展思路,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內容,促進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和重要空間節點的功能提升。
——充分強調規劃先行,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將城市更新內容充分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戰略指引。充分銜接和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空間結構、開發邊界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協調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強化各組團中心功能,提升重要空間節點。加強各組團中心的城市更新力度,發揮中心極核作用,以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為方向,完善公共服務、提升居住品質,促進各組團中心建設發展;以城市主幹道交匯處、大型交通設施周邊、城市重點發展區域為優先更新範圍,明確總體目標和要求,促進城市功能系統改善提升。
——統籌城市更新規模,保障重大項目落地。以天水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基礎,統籌人口分布、產城融合、城市品質、環境提升等內容,科學研究更新項目空間分布和類型,合理分配全市城市更新五年規劃的建築規模增量,平穩推進全市住宅供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2.連片更新,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
——連片整合改造,促進城市更新發展。充分發揮片區統籌更新的優勢,推進成片連片更新,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平衡基礎設施配套需求,實現項目所在區域的城市功能、空間品質的整體提升。整體連片改造時要統籌考慮,安排一定比例的用地,用於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公益事業等公共設施建設,充分保障教育、醫療、養老、體育等用地需求。
——保障專項設施落地,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落實全天水市各級公共服務及交通市政專項規劃確定的設施建設要求,增強城市綜合服務能力。通過城市更新進一步推進市、區級公益項目的用地落實及指標傳導。通過城市更新改造,圍繞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網建設和改造、污水和垃圾處理、生態園林建設等重點領域,促進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
——彌補民生設施短板,促進交通系統完善。加快推進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的城市更新工作,以中心城區為重點。進一步提高中國小、社康中心等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在城市更新中的配建比例與建設標準。加大政府對基礎設施用地保障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確保民生設施優先實施;通過城市更新工作進一步最佳化次幹道以下路網,打通斷頭路,落實相關規劃確定的公交首末站、公共停車場等設施,助力各項交通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3.騰籠換鳥,助力產業發展
——騰挪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支持淘汰落後產能企業的土地廠房改造,鼓勵優勢企業兼併重組低端企業。通過整治升級、拆建騰挪、功能調整等多種方式,引導舊工業區存量空間進行置換與最佳化,重點支持“工改工”項目,優先保障產業發展需求。一方面為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發展釋放用地潛力,另一方面為產業配套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供建設空間。
——產城融合,推動城市發展。適度引導舊工業區改造為商業辦公或居住功能,鼓勵在產業用地中配建一定比例的生活功能用房,促進生產研發、商務服務、生活休閒等多功能高度融合,形成高質量、多功能的產城融合片區。
4.科學引導,構建更新單元制度
注重個體項目前期規劃與設計的重要性,利用方案推演,強化項目實施,考慮城市風貌;吸取優秀更新示範項目經驗,強化帶動作用,推進城市更新工作高效、優質發展。
——構建更新單元制度,探索城市更新手段。通過建立城市更新單元制度,以城市更新單元為基礎,規劃目標定位、更新模式、土地利用、開發建設指標、公共配套設施、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城市設計、利益平衡等方面內容,落實規劃要求、協調各方利益,強化城市更新的計畫管理和空間統籌,探索符合天水實際的城市更新改造實施手段。
——融入城市設計理念,引導城市風貌。通過城市設計手法,最佳化城市更新項目在建築高度、體量、形態、視覺、立面材料的綜合協調及新舊建築(群)的空間組合關係,確保城市更新項目能夠自然融入城市總體空間格局,符合區域交通組織的同時保持景觀視廊通暢。
加強城市更新項目特別是公共建築和高層建築的設計管理,重要的城市更新項目,要公開徵集建築設計優秀方案,多方徵詢意見,充分考慮方案對城市風貌、空間結構等方面的影響。
五、城市更新主要任務
(一)最佳化城市交通
通過城市更新協調全市道路網建設,構建合理的主、次、支三級城市路網系統,最佳化道路線型,打通斷頭路,提高次幹路和支路的密度,豐富區域路網結構,暢通新老城區。優先推進秦州、麥積老城區的支路網建設,減少交通壓力,加快推進三陽新城、秦州新城、中梁空港城主次幹路網的建設。加強城市破損道路維護管理,規範設定城市道路標識,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通過城市更新補充公交場站、打通斷頭路、預留軌道交通用地。在城市更新地塊方案編制時,應同時進行交通專項研究或影響評價,落實規劃道路、配建公交場站和慢行系統等交通設施用地條件,確保城市交通設施建設與更新項目同步實施。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政策,建設公交專用車道,同時應加快推進軌道2號線建設;完善非機動車、行人交通系統及行人過街設施的建設,打造滿足舒適步行需求的城市慢行系統。
在城市建設密集區域的更新項目中,應充分考慮城市停車問題,通過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利用地下空間等方式,合理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停車樓,適當提高停車位配建比例,建議不低於1.0個/100平方米。到2025年,通過城市更新項目,最佳化老城區路網建設,完成新城主要幹路、橋樑,隧道建設長度不少於55.5公里;完成軌道交通2、3號線建設;建設重要路口人行過街設施10個,公共停車設施30項。
(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協調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與城市更新項目建設時序。在支撐能力薄弱地區優先安排各類市政設施的升級改造與新建,在城市更新單元範圍內優先落實各類市政基礎設施的用地需求,保障設施建設與更新項目同步實施,系統提升轄區基礎支撐水平。
推進老城區市政管網的升級改造,重點打通給水、污水、燃氣、供熱等系統的乾管瓶頸管段,解決管道老化破損、管徑偏小、斷頭管打通等問題。新建擴建污水、供電、供熱、環衛等設施,保障用地供應,系統提升整體承載能力。積極推進新城市政設施建設,保障設施用地供給,對新城給水、污水、燃氣、供熱等管網覆蓋不足的片區,加快規劃管網建設速度,重點推進秦州新城、三陽川新城、穎川、東柯河谷等片區的管網建設。
到2025年,通過實施的城市更新項目,建設供電、供熱、燃氣、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不少於10項,其中市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項。
(三)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
優先推動公共配套設施缺乏地區的城市更新,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實現。加強城市更新項目與相關規劃的協調,重點在西十里、暖和灣、七里墩、成紀新城北、道北、社棠、穎川河谷、東柯河谷等公共設施較缺乏的地區,採用空間騰挪、功能整合等方式,整理出規模較大的集中連片用地,保障大型公共基礎設施落地。同時在秦州新城、三陽川新城、成紀新城南片區,結合城市更新落實公共配套設施,提高新城吸引力。
彌補民生短板,結合居住區生活圈的配置標準,進一步落實各級生活圈中對於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建要求,配套建設中國小、幼稚園、超市、智慧型快捷箱、菜市場,以及社區養老、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圈。加強政府對城市更新項目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確保公共服務設施同步於更新項目實施。
結合連片城市更新項目,落實1至2處大型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到2025年,通過實施城市更新項目,按照各級生活圈中對於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建要求,結合相關規劃落實中國小、幼稚園35處,醫療、文化、體育、市場不少於20處。
(四)完善排水防澇設施,增強城市韌性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啟動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建立一套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體系。在建築小區、市政道路、公園和綠地廣場等建設過程中,貫徹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充分發揮建築、道路、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加速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循環過程,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增強城市韌性。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5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完善城市排水系統。編制天水市城市排水專項規劃,大力實施“里子”工程,增建排水管涵,更新殘舊破損管道,改造超負荷小管徑管道,建立市政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消滅排水管網空白區。完善城區排水系統,鼓勵有條件的區域建設地下管廊、管溝,大力改造提升道路排洪渠,全面治理內澇點,提升城區防洪抗澇能力。
(五) 推進老工業區改造
引導老舊廠區的企業向具備條件的產業園區搬遷,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以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為重點,充分利用老舊廠區的改造騰退土地,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老舊廠區改造,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強對創新產業的空間供給,確保產業用地規模,引導老舊企業、舊工業區轉型升級及提升能級,積極發展提高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節能環保等產業。發揮老舊廠區在產業配套、科技人才及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鼓勵改造利用老廠房老設施,積極發展文化創意、工業旅遊、演藝、會展等產業,大力發展商貿、健康、家庭、養老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改造發展為多功能、綜合性的新型消費載體。合理開發利用工業遺產資源,建設科普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根據老舊廠區發展定位和功能分區,適度進行商品房開發。
到2025年,有序搬遷2至4個老舊企業出城入園,推進東十里工業園區轉型升級,對二十里舖工業園區進行適度更新。
(六) 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以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推進城市更新為目標,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23號)要求,圍繞“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改造內容,緊抓中央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政策機遇的同時,統籌考慮本地區財政承受能力等實際情況,科學編制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和年度計畫。
全面摸清本行政區域內城鎮老舊小區的數量及小區戶數、建築面積、產權性質、建成時間、改造內容現狀等基本情況,建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庫。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建立老舊小區滾動改造機制,逐步實現“房屋住用安全、配套設施齊備、環境整潔美麗、小區治理有效”的改造目標,切實增強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2020年全面啟動老舊小區改造,重點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且未列入棚改計畫或5年內未列入徵收計畫的城鎮老舊小區。到2022年,基本建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庫,形成切實可行的滾動改造機制,到2025年完成150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七) 著力提升城市風貌
強調城市更新項目對城市設計、城市景觀方面的考慮。統籌協調城市形態格局、建築風貌、街道立面、天際線及色彩、標誌系統,科學確定城市景觀核心區,加強公共空間界面管控,塑造各具特色和層次豐富、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城市空間形態。
通過重要節點的提升改造工程,結合主要道路沿街景觀的更新改造,提升城市風貌。人性化規範設定各類路標路牌、廣告、店鋪牌匾、垃圾箱、公交站台、路旁座椅等城市家具。以城市主幹路兩側、重要交通路口、沿河區域為改造提升重點,引導提升城市風貌。推行老街區“微改造”。提升老舊街區空間品質,活化利用歷史建築,充分挖掘微空間建設街頭公園綠地,增加公共活動場所,串聯公共休閒空間和歷史建築、街道,保留、保存、保護文物古蹟,修復和合理利用現存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蹟等文化遺蹟,突出城市建築風格和建築特色,傳承歷史文脈。
到2025年,完成羲皇大道、成紀大道、大眾路、迎賓路、埠南路、泉湖路等主幹路沿線街景整治不少於20公里,提升渭河、藉河沿線重要地段城市風貌不少於10公里,完成蘭天城市廣場、泰山廟路口、區府路前進路十字等重要節點更新改造項目不少於5項,完成伏羲廟歷史街區改造提升工作。
(八) 推進城市生態修復
大幅提升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遊園等公園綠地和廣場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打造“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公園體系。提高道路、衛生隔離、公用設施等防護綠地設定標準和規模,增加居住區、公共建築、商業服務業設施等附屬綠地,鼓勵小微綠地和立體綠化發展,通過規劃建綠、拆違補綠、破硬植綠、留白增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等方式,擴大城市綠地面積和綠量。
最佳化綠地空間布局,在城市各區域之間利用自然山體、河湖水系、交通和公用設施廊道等布置綠地,加快城市周邊特別是兩山的生態修復和建設。打開城市道路兩側的城市公共空間,將圍院的通透式綠化與道路綠地緊密銜接。因地制宜建設城市濕地公園、郊野公園綠色透水網路,採用雨水花園、植草溝等下凹式綠地建設形式,推廣透水性鋪裝,提高綠地的雨水滯留和滲透能力、城市透水率。
通過城市更新重點改善自由路、岷山路、區府西路、雙橋路、民主路、建設路等道路沿線綠化景觀,結合公園、小遊園微綠地,推進微型景觀雕塑項目建設不少於50項。到2025年,全市規劃城區綠化率不低於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於14平方米,城市各城區綠地率不低於25%,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於90%。
(九)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
通過城市更新項目,落實5G基站選址落地,進一步拓展 5G功能,擴大業務範圍,圍繞公共衛生、工業生產、公共事業、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和場景,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拓展套用。實現城市各類部件和事件的數位化、可視化、精細化、智慧型化,推動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此同時,推動電力、燃氣、交通、水務、地下管線、物流等公用設施和建築物、構築物智慧型化改造,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數位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統,實現數位化展示、信息化關聯、可視化管理;建設水、大氣、噪聲、土壤和自然植被環境智慧型監測體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線上防控體系,促進城市人居環境改善。
到2025年,全市建成5G基站不少於1000個,5G重要機房不少於20個,新建或舊小區改造建設20個智慧社區。
六、分區引導
(一)中心城區更新引導
1.更新統籌片區劃分
統籌片區是結合國土空間規劃中心城區範圍和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而劃定的城市更新統籌範圍,片區內包含若干個城市更新項目,採取綜合整治、功能改變、拆除重建等多種更新方式。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劃分19個更新組團,秦州城區8個,麥積區11個,以控制性詳細規劃對片區的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為基礎,落實相關規劃管控要求,以更新可實施為目標,考慮時間、空間、經濟效益以及不同主體改造需求的平衡,提出各統籌片區的更新指導建議,達到完善片區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的目的。本次規劃將部分組團合併考慮,最終劃定12個更新統籌區。具體劃分如圖4所示。
2.優先更新區域
通過分析更新統籌片區內更新對象的空間分布、建設現狀、實施情況等要素來判別各更新地塊的更新潛力,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更新統籌片區的總體空間結構、功能布局、近期重點開發建設項目,以及街道與社區的發展現狀、更新意願,將“自上而下”的戰略要求和“自下而上”的利益訴求相結合,從城市更新的必要性、緊迫性、可行性出發,劃定各更新統籌片區規劃期內的優先更新區域。本次規劃劃定的優先更新區域規模約9.4平方公里,占到全市存量用地總規模的27.9%。
3.更新對象分類指引
結合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空間結構、功能布局等要求,綜合片區內更新地塊的分布、規模等內容,從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配建擴建、城中村、舊工業區、舊居住區(含老舊小區)的更新安排、以及城市風貌塑造等方面進行更新指引。
各更新統籌片區規劃指引詳見附屬檔案。
(1)城中村指引
更新改造方式:以拆除重建為主,綜合整治為輔
對於建築破舊老化、存在安全隱患、居住環境較差的老舊城中村,以整體拆除、重新建設的方式進行改造,徹底改變城中村的物質空間形態。對於遠離城市核心、建築質量較好的城中村,以綜合整治為主,通過政府主導,完善配套設施、增加公共空間、美化環境景觀,進而提升城中村的生活品質;城中村的更新,應注重對文物資源的保護,強調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延續,注重社區肌理和社會網路、鄰里關係的維繫。
根據全市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建設空間結構協調發展的總體趨勢,天水市城中村改造的總體功能導向為:在合理維持和有序過渡現有廉租屋及服務業功能的基礎上,結合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總體規劃布局的要求,積極為城市支柱產業和優勢傳統產業發展提供配套服務功能。在優勢區位條件下積極發展商務辦公、信息服務、旅遊等高附加值產業。在豐富城中村的經濟產業來源的同時,促進城中村與城市產業、功能的融合。城中村改造後具體承擔居住配套功能、商業、餐飲、娛樂等大眾服務業、商務辦公、旅遊、文化等其他特色產業職能。
(2)舊工業區指引
更新改造方式:整體改造和功能改變並重
對於建設年代較早、物質形態老化、容積率偏低、現有建築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舊工業區,以拆除重建為主;對於位於中心區以及軌道站點周邊、功能置換需求緊迫的舊工業區,視建築結構、質量和現狀強度等情況,選擇拆除重建和功能改變方式;對於建築結構和質量基本可以滿足當前發展要求,但建築外觀與環境較差、配套設施缺乏的舊工業區,以綜合整治、功能改變為主,進行廠房翻修,以完善配套設施和美化環境。
根據全市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建設空間結構協調發展的總體趨勢,天水市工業改造的總體功能導向為:堅持以結構調整升級為主線,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出城入園為手段,進行產業的升級改造。在優勢區位條件下積極發展技術研發、信息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等高附加值產業。積極引導和有效控制城區工業,特別是優勢區位的工業向商務辦公、居住配套等功能轉變,提高土地利用價值。舊工業區改造後具體承擔以下五方面的職能:工業、文化創意、特色產業等、城市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功能、商業配套功能、居住配套功能。
(3)舊居住區、舊工商住混合區
更新改造方式:以綜合整治為主,整體改造為輔
對於舊居住區,通過建築外觀整飾、環境美化、社區配套完善等方式,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環境;引入物業管理,規範居住區的日常管理,促進和諧、健康、綠色的社區文化建設;對部分存在嚴重安全隱忠的危房小區,可進行拆除重建。
對於舊工商住混合區,則通過改善沿街立面景觀、最佳化功能布局、提升管理水平等方式,重新煥發傳統街區的活力。
除局部地段的居住可能被改為其它功能之外(如個別地段的零星居住、危房改建為基礎設施、綠地等),舊居住區改造後仍然主要承擔居住及為自身服務的商業等配套功能。位於舊城中心、傳統商業比較興旺地區的舊工商住混合區,由於區位條件較好,包含不少政府社團用地及商業辦公用地等,其改造的總體功能仍然呈現多元的功能導向,具體承擔居住配套、商業、商務辦公,設施配套等功能;還有一類工商住混合區處於工業與居住高度混合,很難從舊村中分離出來的區域,其主要的功能引導是為產業等發展提供配套服務的居住及公共設施。
(4)歷史文化保護區
更新改造方式:以強化保護為主,環境、設施綜合整治
對富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採用以綜合整治為主的手段進行保護、活化和復興。
對具有保留價值的建築物、構築物、富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進行保護性維護修繕等,在其附近區域內加強環境和設施的綜合整治。
(二)縣城更新引導
——開展縣城更新專題研究,明確更新內容,鎖定縣城更新範圍。
一是開展城市更新專題研究。結合當前政策環境,對縣城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建設方式、發展轉型需求等進行系統研究,在充分借鑑其他城市更新經驗理論的基礎上,明確城市更新內涵,並按照提升縣城功能、最佳化結構、提高公服水平、改善環境品質、傳承歷史文化等需要,確定縣城更新的具體內容。
二是開展現狀調研。充分進行社會調研,廣泛徵求各區意見和居民意願,並結合城市規劃實施和規劃目標實現的需要,明確近期城市更新需求。
三是構建縣城建設圖底。在專題研究和現狀調研基礎上,針對下一階段的建設需要和民生改善需求,明確“現狀保留”和“城市更新”區域,構建城市建設圖底,作為指導下一階段城市建設的基本依據。
——結合縣城近期建設實施重點,構建城市更新結構體系,明確城市更新實施整體策略。
一是構建城市更新體系。圍繞城市近期建設實施重點,結合城市功能、公益性設施服務水平、交通市政水平和城市環境品質的提升需求,按照城市更新模式和類型的不同,構建包含重點功能區、次級功能區、整治更新區、其他區域等層次分明的城市更新體系。
二是對不同層次的城市更新,提出相應的引導策略和實施要求。按照更新模式的不同,針對不同層級的城市更新區域,結合具體項目提出更新實施策略、支持政策和實現路徑,保障城市更新順利推進,體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效益,切實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交通、遊憩等基礎條件。
——劃定更新單元,制訂縣城更新實施計畫
一是明確更新單元劃定原則。以近期城市更新需求為重點,結合規劃實施的需要,按照拆遷重建、綜合整治、功能提升等不同要求,確定更新單元的劃定原則,包含內容、空間分布、規模大小等。
二是劃定更新單元。結合各區實際,以確保建設實施的可行性為前提,合理劃定各縣城更新單元,近期更新單元應注重規模適宜性、操作可行性和目標可達性。
三是建立“縣城更新一張圖”平台。在縣城建設圖底基礎上,將更新結構體系、更新單元、更新模式、更新年度實施計畫等納入一張圖,形成“城縣城更新一張圖”,作為指導城市更新實施的動態管理平台。
四是編制更新單元試點規劃方案,探索縣城更新模式。結合各區實際,選取不同類型、規劃條件相對較好的2-3片城市更新單元作為試點,編制試點片區的城市更新單元規劃。結合各試點片區推進實施的情況,梳理試點片區成果,探索適合縣城的城市更新模式。
七、保障措施
(一)健全城市更新組織架構
1.加強城市更新領導力量
成立天水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兩區政府、市自然資源局、市建設局、市城市更新中心等單位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全市城市更新單元計畫及城市更新項目專項規劃的審核,對其他城市更新重大事項進行決策。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城市更新中心,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2.強化基層更新管理職能
各區縣成立城市更新工作小組,負責區縣城市更新相關工作的落實,主要包括更新項目意願徵集、組織項目申報與初審、協助進行用地清理與拆遷補償安置工作、項目實施監管等,為城市更新項目開展提供全程主動服務。
(二)建立完善的城市更新改造規劃體系
針對城市更新,調整或修訂分區組團規劃、舊城改造專項規劃、工業區改造專項規劃等各層次規劃;明確特殊地段改造項目的專項規劃可作為現有法定圖則的補充;從城市更新的可行性出發,制定全市層面的更新改造技術管理規定。廣泛開展各項前期研究和非法定規劃的編制工作,對規劃所涉及到地塊的詳細規划進行調整,由區城改辦組織編制城市更新單元規劃草案,組織街道辦、社區及相關部門召開協調會議對草案進行技術諮詢,組織規劃編制單位依據協調會意見對草案進行修改、完善。
(三)建設城市更新支持系統
1.搭建城市更新公共服務平台
將轄區範圍內的城市更新單元計畫、規劃、實施主體確認、項目進展以及重點統籌片區實施等內容進行信息化錄入,建立新區城市更新信息庫,實現城市更新納入統一工作平台管理,加強城市更新實施的信息共享,便於及時梳理總結城市更新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最佳化服務,為加快城市更新項目的實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創新城市更新融資渠道
創新融資渠道和方式,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利用國家政策性資金,爭取更多的國家政策性貸款用於更新改造項目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城鄉更新改造。
(四)加強城市更新的公眾參與
建立完善的開放式城市更新公眾參與體系;城市更新將是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參與過程。在完善規劃審批制度和規劃公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的監督檢查制度;發揮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協、各基層社區組織以及社會團體、公眾在城市規劃實施全過程中的監督作用;建立重大問題的政策研究機制和專家論證制度,建立重大建設項目公示與聽證制度;增強城市規劃公開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設立監督機制,將公眾參與貫穿於城市更新政策與計畫制定、規劃編制、項目實施與監管的全過程,形成多方互動、和諧共贏的社會參與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