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落實“十四五”隴東南區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2月12日印發天水市落實“十四五”隴東南區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落實“十四五”隴東南區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12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認真貫徹落實《“十四五”隴東南區域發展規劃》,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隴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天水都市圈,推動隴東南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打造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以建強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天水都市圈、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目標,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集聚發展,充分發揮天水隴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推動隴東南地區協同發展和綠色崛起。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強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取得重大進展,地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生活品質更加優良,天水省域副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凸顯,基本建成天水都市圈,隴東南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左右,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大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5%以上。創新發展能力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5%。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左右。
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對外開放領域、開放平台、開放通道、開放主體進一步鞏固拓展,融入“一帶一路”、關中平原城市群、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能力不斷增強,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建設成效明顯,成為全省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示範視窗。
城鄉發展品質不斷改善。城市運營管理更加精細規範科學,城市環境、城市功能、城市特色持續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2%。鄉村更加繁榮發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破。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最佳化。節能降耗穩步推進,大氣、水體、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區域發展機制逐步健全。隴東南區域協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特色產業發展分工協作、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文化旅遊康養合作發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機制不斷完善,區域協同發展的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不斷創新。
到2035年,經濟綜合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發展更加協調,美麗天水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隴東南區域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提升。
三、重點任務
(一)構建隴東南區域一體化發展空間格局
1.推動區域一體化。加快建設以天水主城區為重點,武山、清水、張家川和西和、禮縣、成縣、徽縣、兩當、靜寧、莊浪等18個縣城為支點,170多個建制鎮為節點的天水都市圈,重點推動天水—徽縣成縣、天水—西和禮縣、天水—靜寧莊浪、天水—隴西通渭等一體化發展。加快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縣區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工信局、市文化旅遊局、市商務局、市招商局等按職責推進;以下任務均需各縣區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推動市域一體化。著力打造區域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服務中心、醫療教育中心,建設智慧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樞紐城市,打造現代化隴東南區域中心城市。支持秦州區、麥積區拉大中心城區框架,加快建設秦州新城、三陽川新區、中梁空港城,促進資源要素集聚,打造天水都市圈核心區。支持甘谷縣、秦安縣與中心城區組團發展,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爭取撤縣設區(市)。支持武山縣、清水縣構建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支持張家川縣打好生態品牌,增強以現代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市發展改革委、市文化旅遊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政府金融辦、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民政局等按職責推進)
(二)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
3.構建區域綜合交通網路。著力推動蘭州—天水—漢中—十堰、隴西—天水—隴縣兩條橫向通道,以及平涼—天水—隴南—成渝縱向通道建設,實施打通省際高速公路待貫通路段專項行動,促進區域內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建立以天水為中心的隴東南區域交通樞紐。加快推進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天水至隴南鐵路、S25靜寧至天水高速公路莊浪至天水段等項目建設,推動通渭至秦安、鴛鴦至漳縣、天水至成縣等高速公路,以及S218清水縣張清界至黑水眼段、麥積區黃家坪至天水隴南界段、S323線秦安至安遠公路甘谷段、S323線百家至長寧驛至甘陝界段等普通省級公路前期工作。建設天水高鐵綜合客運樞紐站西區、隴海鐵路甘谷綜合客運樞紐、秦安高鐵綜合客運樞紐、三陽川綜合客運樞紐等鐵路貨運樞紐站,增強鐵路班列始發直達和集零成整的中轉能力。(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陸港委、天水火車站等按職責推進)
4.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幹線通信網路建設,推動5G+4G網路融合,並向重點城鎮延伸覆蓋。加快甘肅移動第二大數據中心建設,引進布局一批數字經濟產業,形成“東數西算”典型示範場景和套用,建設大數據產業及算力保障園區。實施“上雲用數賦智”專項行動,加快建設“5G+工業網際網路”雲平台和物聯網管理服務平台,推動信息技術在特色農業、綜合交通、醫療教育、文化旅遊、商貿物流等重點領域的套用推廣,促進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加強智慧城市網路安全管理,完善通信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預警機制,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市工信局、市智庫辦、市委網信辦等按職責推進)
5.強化水利支撐保障。積極推進白龍江引水、曲溪城鄉供水、天水東北部城鄉供水、引洮二期供水配套等區域性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加強城鄉供水安全和產業用水保障。實施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山洪溝道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開展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不斷提升防洪抗災減災能力。加快武山縣西梁、南河以及甘谷縣永濟、渭濟等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打造現代化高效節水灌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應急管理局等按職責推進)
(三)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
6.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以骨幹企業為主體,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以高校院所為補充,構建特色優勢產業創新體系。加快布局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台,推動電子信息、機械製造、電工電器、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關鍵領域創新,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加工基地。探索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模式,引進一批東中部地區梯度轉移科技成果,爭取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產業聯盟,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加快發展,打造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經開區管委會、農業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推進)
7.打造積體電路封測產業聚集區。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支持華天、天光、華洋等骨幹企業快速發展,建設積體電路產業園,做精做強積體電路封測產業。依託華天省級創新聯合體,建立積體電路開放性研發平台,舉辦產業半導體相關論壇,形成一批套用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積極與金川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國內外關聯企業加強地企對接和協作配套,推動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及材料、設備和終端製造全產業鏈發展,力爭積體電路封測產業規模達300億元以上。(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局等按職責推進)
8.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爭創國家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加速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智慧型化升級、數位化賦能、服務型轉變,打造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醫藥食品、建築建材百億級產業集群。引導鍛壓、海林、星火等裝備製造龍頭企業,與央企和行業領軍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支持長城開關、二一三電器等長城電工所屬企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扶持培育電傳所公司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快東旭光電顯示新材料、傑瑞鋰電池負極材料等項目建設,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鏈。增強中航天飛公司航空維修及零部件製造競爭力,打造西部航空裝備製造和維修保障一體化產業基地。依託天水製造業優勢,鼓勵本地企業與成縣、徽縣鉛鋅礦加工業企業開展合作。(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國資委等按職責推進)
9.全力提升工業園區承載力。加快推進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增容”,高標準建設三陽高新技術產業園、冀城產業園、天水關高新技術產業園,引進一批央企二級企業落戶,打造“園中園”“總部經濟”“飛地經濟”,推動形成“一區多園”發展新格局。最佳化整合提升縣區工業園區和集中區,培育主導產業,推動產城融合,爭創一批省級開發區和省級工業園區。爭取建設天津(天水)產業園,支持與成縣、禮縣、靜寧、隴西等毗鄰縣區共建產業園區。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設立工業園區發展基金,助推產業發展、服務企業壯大。(市工信局、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國資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
10.著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行動倍增計畫,實施果品產業疊代升級、蔬菜產業提質增品、畜牧產業擴量增效、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工程,果品、蔬菜、中藥材面積分別穩定在230萬畝、110萬畝、26萬畝以上,畜禽飼養量1300萬頭只以上,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加強與靜寧蘋果產業合作,共建優質富士蘋果產加銷基地;加強與隴西在中藥材種苗繁育、標準種植、科技研發、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合作,共建生物醫藥產業園。強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範引領作用,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產值10億元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支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倉儲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品牌與市場行銷體系、質量控制體系,促進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農業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推進)
11.打造商貿物流中心。穩步發展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的中高端商貿,建設一批縣域商貿中心和特色商業區,培育隴東南地區最繁華的現代化商圈。加快現代化物流體系建設,構建內暢外聯現代流通網路。加快建設甘肅(天水)國際陸港,做大京東城市倉、甘肅東部(甘谷)物流中心、洛門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等綜合性物流園區,建設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集成儲、運、倉、配等物流服務,打造區域物流集散中心。推動現代物流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深度融合,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及裝備現代化,建立電商物流、智慧物流體系。支持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暢通出口轉內銷渠道。(市商務局、市陸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智庫辦等按職責推進)
12.加快建設綠色能源基地。大力發展風電,積極推進張家川平安、甘谷古坡、秦州華岐、武山楊河等風電項目建設,加快推動風電項目低價上網,提高風電利用效率。繼續擴大光伏發電規模,有序推進清水、張家川、甘谷縣等地集中光伏發電項目,加快推動清水縣分散式光伏整縣試點項目。高效利用推廣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積極發展抽水蓄能,加快麥積黃龍和張家川縣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提升電網系統調峰能力。(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市供電公司等按職責推進)
(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13.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加快推動以人為核心、以縣城為重要載體、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新型城鎮化,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城為支撐、重點鎮為補充的城鄉融合空間格局。提升城市風貌,最佳化城市環境,創建文明城市,彰顯天水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建設7個以上市級鄉村振興示範片區、300個以上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市發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等按職責推進)
14.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跟蹤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抓好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消費幫扶,做好易地搬遷後續幫扶,充分發揮以工代賑功能。加快補齊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短板,深化東西部協作、中央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幫扶,持續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推動鄉村振興就業工廠(幫扶車間)轉型發展,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市鄉村振興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推進)
15.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城鄉一體化管理模式,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構建促進最佳化城鄉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置、生態保護等相互融合和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有利於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鄉村基礎建設。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培育發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市委改革辦、市住建局等按職責推進)
(五)構建高品質文化旅遊新格局
16.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加強對卦台山、伏羲廟、秦安女媧祠、清水軒轅文化、靜寧古成紀文化等始祖文化遺存,以及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張家川圪垯川遺址等史前文化遺存的保護挖掘修繕,加強與慶陽周祖陵、南佐遺址保護的交流學習,積極爭取將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納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立伏羲文化研究院,申請成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學會,開辦伏羲文化講堂,講好伏羲畫卦故事。爭取將公祭伏羲大典升格為國家級公祭活動。以“一山一河一川道”“一廟一節一古城”為重點,建設渭河流域鳳凰山—卦台山—導流山段綠色生態文化廊道,創作一批精品文藝作品和文創產品,打造伏羲文化產業園和人文始祖伏羲城。(市文化旅遊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節會服務中心、市委宣傳部等按職責推進)
17.打造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依託天水文化底蘊、農業特色、生態優勢、康養資源,推動文旅農康相關產業鏈、供應鏈、行銷鏈、創新鏈、技術鏈、人才鏈融合。推動“綠水青山”等生態產品實現價值化,爭創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市。支持麥積區、武山縣高品質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著力打造武山清水健康養生型、秦安甘谷休閒農業型、張家川草原觀光型旅遊品牌。(市文化旅遊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市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推進)
18.推動文化一體化發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合,統籌推進麥積牧馬灘秦墓遺址、甘谷毛家坪遺址、清水李崖遺址、張家川馬家塬遺址、禮縣秦文化遺址等秦早期文化遺存,以及隴西和秦安李氏宗祠、秦州趙氏“天水堂”、清水趙充國墓等關隴文化遺存的保護修繕和整理挖掘,突出甘肅東部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構建跨區域文化旅遊圈(帶),向東聯動黃河流域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帶,講好“黃河故事”;向西融入“一帶一路”文化旅遊圈,打造絲綢之路特色文化旅遊產業帶;向北融入六盤山紅色旅遊生態旅遊板塊,與慶陽、平涼聯合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向南與隴南、甘南加強合作,對接成渝地區文化旅遊圈,打造文化游、田園游、西北風情游等精品旅遊線路。(市文化旅遊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博物館、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按職責推進)
(六)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19.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嚴格落實生態紅線管控要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北部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建設南部秦巴山區生態安全螢幕障。建立以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麥積山地質公園、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等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和草原局等按職責推進)
20.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水資源承載力分區管控體系,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推動定西渭源—天水渭河流域以及秦州—禮縣—西和—康縣—成縣西漢水流域一體化發展,聯合開展重點河流上下游跨界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共同探索建立多元化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跨界河流交接斷面水質目標管理和考核制度,實行流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周邊省市區探索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態補償基金,聯合爭取國家生態補償資金和項目。建立跨區域河流生態環境與資源公益訴訟聯動協作機制。(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推進)
21.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貫徹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加快渭河、葫蘆河、耤河、散渡河、牛頭河等重點河流生態修復,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源水環境保護、農業生產協調推進的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區。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爭取國家儲備林項目,力爭森林覆蓋率達到39%,草原蓋度穩定在83%以上,爭創國家森林城市。加強礦區生態治理修復,落實綠色礦山標準和評價制度,紮實開展尾礦庫治理。(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推進)
22.強化環境污染協同治理。實施流域分區管治,強化跨區域環境聯合執法。協同開展清潔園區建設行動。推進渭河、葫蘆河、散渡河、牛頭河、西漢水等水污染協同治理,實施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突出耕地、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安全監管。加強固廢危廢污染聯防聯治,加快建設固廢資源回收設施、污水處理廠污泥和垃圾滲液配套處理設施,努力創建“無廢城市”。(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等按職責推進)
(七)深化對外開放合作
23.加快塑造開放優勢。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推進產業轉移、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領域的跨區域合作。搶抓製造業有序轉移重大機遇,實施招大引強突破行動、承接產業轉移突破行動,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主動與蘭州新區、西鹹新區、楊凌示範區等國家級發展平台協同聯動,形成一批合作共贏成果。推動甘肅(天水)國際陸港深度對接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國際陸港,共同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做強中國(天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增強跨境電商平台入駐企業數量和質量,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綜合保稅區,擴大海外倉,積極融入陝西、四川、天津等自由貿易區發展。創新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引導西和、禮縣、隴西、靜寧各類人才落戶天水。探索通過派駐、培訓、遠程服務等方式建立“人才飛地”。(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招商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經開區管委會、市陸港委、天水海關等按職責推進)
(八)建立健全協同發展機制
24.建立跨區域要素市場。推進土地、能源、科技、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建立一體化區域市場。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積極爭取節餘指標調劑。推動就業服務公共平台建設,促進勞動力自由遷徙和流動。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探索建設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等交易平台。加快建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發展跨區域智慧財產權交易中介服務、技術聯盟、孵化器等創新組織。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培育區域信用服務市場。(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按職責推進)
25.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非禁即入”。堅持“只要企業定了乾、一切手續政府辦”,堅持“一對一”“保姆式”“專班制”服務,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完善“一網通辦”“一窗通辦”,推動隴東南區域實現政務服務“跨區域通辦”。聯合隴東南四市開展合作招商,放大區域特色優勢。健全跨區域市場監管協調機制,維護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市政府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政務大廳、市招商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推進)
26.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佳化城鄉教育布局,有效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滿足百萬人口城市學位需求。加快建設天水職教園區,開展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打造隴東南科產教創新融合發展高地。統籌養老服務布局,大力引進社會資本推進老年健康服務產業化。加快建設全面覆蓋、互聯互通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體系。建立隴東南區域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提升生態環境、災害防治、安全生產應急回響處置能力。建設甘肅省南部區域醫療中心、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隴東南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完善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提升傳染病監測檢測以及跨區域聯防聯控能力。(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化旅遊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推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建立隴東南區域協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定期輪流召開會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研究落實重大事項。成立天水市推動隴東南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隴東南協同發展工作。建立隴東南區域重點任務包抓責任制,完善重點工作任務分解機制,強化督導檢查,確保高質量完成實施方案目標任務。(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推進)
(二)健全實施機制
各級各部門按職能成立產業聯動、創新協同、通道共建、生態聯保、市場共建、服務共享等專責組,建立專項合作機制,制定工作計畫和項目清單,推進具體合作事項。健全財力保障機制,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加強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等按職責推進)
(三)強化政策保障
健全財政、金融、投資、土地、人才、營商環境等領域政策體系,營造有利於協同推動隴東南地區發展的制度環境。圍繞規劃和方案的目標任務,聚焦基礎設施、產業轉型、科技創新、文化旅遊、商貿物流、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市直各部門按職責推進)
(四)加強督查考核
加強對方案落實情況的跟蹤督導、督查考核,工作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內容,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完善工作成效考核獎懲閉環機制,做到真考核、真獎懲、真使用、真問責,旗幟鮮明為實幹者撐腰,為負責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委組織部等按職責推進)
(五)營造輿論環境
加強隴東南協同發展宣傳報導,突出宣傳規劃實施的重要意義、重大舉措和發展成果,準確解讀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形成有利於推動區域發展的輿論環境。及時公布協同推動隴東南區域發展建設進展情況,總結髮展經驗,暢通反饋渠道,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區域一體化建設,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隴東南建設的良好氛圍。(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推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