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解讀
《重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重慶初步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到2035年,新型城鎮化基本實現,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重慶都市圈。
對此,《規劃》給出了詳細的“路線圖”:要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建立中心城區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動力機制,建設有實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其中,空間格局強調“雙城引領”。《規劃》提出,要強化主城都市區與成都雙核聯動,提高科技創新、產業集群、改革開放等領域合作水平。要發揮中心城區極核引領作用,加快主城新區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加強與廣安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建現代化都市圈。要夯實成渝發展主軸,強化重慶都市圈與成都都市圈互動,加快與成都相向發展。毗鄰地區將繼續推進融合發展。
各領域一體化發展將加速推進。其中,《規劃》提出,要推動川渝電網一體化,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基地,培育世界級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建設成渝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還提出要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要依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交通廊道,全面對接周邊省(區、市)城鎮空間布局,加快形成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支撐引領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向北,要加強與關中平原城市群聯動,深化能源、物流、產業等領域合作,輻射帶動西北地區發展。對此,《規劃》明確,要加快推進渝西高速鐵路、鄭萬高速鐵路等建設,推進開州至城口至嵐皋等高速公路建設。支持城口發揮渝川陝門戶優勢,發展邊貿物流和生態特色農業。奉節將建設渝陝鄂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巫山將建設渝鄂陝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巫溪將建設渝陝鄂川合作門戶。
向南,要加強與北部灣、滇中城市群協作,把出境出海通道優勢轉化為貿易和產業優勢,促進西南地區全方位開放。按照《規劃》,要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推進渝昆高速鐵路等建設,開闢拓展渝滇緬—印度洋通道。提升南向鐵路通道能力,暢通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陸路國際運輸通道。加快渝黔高速複線、渝赤敘等高速公路建設,完善南向高速公路通道。
同時,要深化與黔中城市群合作,支持綦江—萬盛、南川、江津等加快建設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帶動黔北地區發展。《規劃》要求,加快綦江、萬盛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都市健康旅遊目的地。
要強化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促進產業相互配套和分工協作,共同提升長江三峽國際旅遊品牌影響力,協同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據《規劃》,長江經濟帶通道中的水運通道、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都將繼續最佳化提升,未來要實現與東部沿海地區江海直達、海陸聯運;渝萬、渝宜、成達萬等高速鐵路建設加快推進;並將構建沿江高速北線、沿江高速南線通道,形成沿江綜合交通立體走廊。忠縣要建設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重要目的地,奉節、巫山、巫溪要建設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核心區。
此外,《規劃》還提出,要增強對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等周邊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支持建設協同發展合作區。
印發通知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重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渝府發〔2022〕9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全文內容
重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2022年1月
目 錄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第三章 高水平構建城鎮化空間格局
第一節 建設有實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第二節 提升重慶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
第三節 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第四節 推進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
第五節 推進以區縣城區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第六節 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支撐
第四章 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第一節 全面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
第二節 加快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三節 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第四節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第五章 高品質建設現代大都市
第一節 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第二節 加快城市綠色化轉型
第三節 推動城市智慧型化發展
第四節 彰顯城市人文化溫度
第六章 高效能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第一節 提升城市國土空間規划水平
第二節 提升城市社會治理能力
第三節 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第四節 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第七章 高標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一節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第二節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第三節 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第四節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第八章 高要求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節 深化建設用地管理方式改革
第二節 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投融資機制
第三節 完善城市住房體系
第四節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堅持黨的領導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第三節 強化政策協同保障
第四節 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第五節 凝聚規劃實施合力
重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有關要求和《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3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9.46%。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除中心城區外的城鎮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落戶城鎮人口均在20萬人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9.2%,農業轉移人口同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破題起勢,“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主城都市區範圍擴大到21個區,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提升,“一區”與“兩群”人均GDP比值由1.92∶1縮小至1.84∶1。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完善,城市軌道交通通車裡程達到370公里、在建里程達到186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超過9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均超過95%。城市提升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建設步伐加快,“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初步呈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初步建立,9個區進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布局,3個縣開展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13項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45∶1。
同時,我市城鎮化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相關領域體制機制障礙仍需加快破除,深入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還面臨一些新挑戰。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有待提高,中心城區高端要素集聚不足、引領帶動功能有待增強。“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機制不夠健全,城鎮規模結構不盡合理,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意願整體呈減退趨勢,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還面臨不少困難。城市交通、養老托育等領域還存在突出短板,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碳達峰、碳中和對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提出更高要求。城鎮化建設投融資渠道單一,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未來十五年,我市將與全國一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逐漸走向成熟期。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重慶國家中心城市人口和要素集聚能力持續增強,人口遷入將逐步成為我市城鎮化主動力。“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健全,人口向主城都市區及“兩群”部分適宜發展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城集聚的態勢日益明顯,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域重點保護的新格局。農民進城仍是大趨勢,主城新區和“兩群”仍處於快速城鎮化階段,城市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長,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建設方興未艾,有利於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鄉村資源資產價值日益凸顯,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跨界配置更為順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立足市情、遵循規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持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構建適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體制機制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將黨中央決策部署與重慶實踐緊密結合,形成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格局,為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著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宜居宜業水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主動力,促進“一區”與“兩群”協調發展,推動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營造珍視文化傳承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發展氛圍,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堅持系統觀念。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空間布局、產業結構、人口規模,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統籌經濟、生活、生態、安全需要,最佳化城市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發展能級。
堅持城鄉融合。把城鄉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統籌城市提升和鄉村振興,以體制改革和試點突破為抓手,高水平重塑城鄉關係,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配置最佳化和自由流動,推動城鎮化由以往的城鄉不平衡發展向城鄉融合發展轉變,使全體人民更好地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到2025年,新型城鎮化水平邁上新台階,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展帶動力明顯增強,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型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初步建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
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更加最佳化。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重慶都市圈同城化取得突破,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綠色化特色化發展態勢更加明顯。區縣城集聚產業和人口的能力顯著提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分工合理、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顯著提升。城鎮落戶限制全面放開,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實現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顯著增強,就業更加充分穩定。
城市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網路日趨完善,智慧型化、人性化、便捷化水平大幅提高,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2.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等新型城市特徵逐步顯現。
城市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基本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協同機制進一步健全,城鎮開發邊界全面劃定,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施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普遍形成,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成果豐碩,基本建成全國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專欄1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主要發展目標
到2035年,新型城鎮化基本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左右,城鎮人口達到2800萬人左右,重慶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顯著增強,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重慶都市圈。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總體完成,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全面建立。“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成熟定型,城市規模結構科學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發展,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內。創新策源、產業引領功能充分釋放,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在中西部領先,生態宜居的高品質環境人人共享,“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成為響亮的城市名片,歷史文化名城與向上向善向美的現代城市精神相互融合,城市運行更加安全高效,社會治理更加規範有序,一座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文化興的國際化現代大都市崛起在祖國西部。
第三章 高水平構建城鎮化空間格局
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建立中心城區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動力機制,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
第一節 建設有實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加快形成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堅持雙核引領、區域聯動,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加快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強化主城都市區與成都雙核聯動,提高科技創新、產業集群、改革開放等領域合作水平。發揮中心城區極核引領作用,加快主城新區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加強與廣安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建現代化都市圈。夯實成渝發展主軸,強化重慶都市圈與成都都市圈互動,加快與成都相向發展。推動渝東北川東北、渝西川南等毗鄰地區融合發展,規劃建設一批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台,加快探索協同發展新機制。
加快推動各領域一體化發展。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路,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推動川渝電網一體化。協同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基地,培育世界級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建設成渝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和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高地。增強協同創新能力,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強化生態共建和環境共保,完善毗鄰區域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攜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加強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全面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共同打造高品質生活圈。
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依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交通廊道,全面對接周邊省(區、市)城鎮空間布局,加快形成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支撐引領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強與關中平原城市群聯動,深化能源、物流、產業等領域合作,輻射帶動西北地區發展。加強與北部灣、滇中城市群協作,把出境出海通道優勢轉化為貿易和產業優勢,促進西南地區全方位開放。深化與黔中城市群合作,支持綦江—萬盛、南川、江津等加快建設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帶動黔北地區發展。強化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促進產業相互配套和分工協作,共同提升長江三峽國際旅遊品牌影響力,協同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增強對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等周邊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支持建設協同發展合作區。
第二節 提升重慶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
強化中心城區極核引領功能。瞄準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支持中心城區率先承接國家重大改革和開放試點,優先布局國家級重大戰略性項目,圍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現代服務、國際交往等統籌打造重大功能性平台,全面提升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以長江、嘉陵江為主軸,沿三大平行槽谷組團式發展,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高水平打造世界級濱江公共空間和城市山地生態公園。推動城市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提升轉變,有序疏解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專業市場等功能與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有效控制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實施重大示範工程,聚力打造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等城市功能名片,謀劃建設更多現代都市功能新場景,引領帶動中部歷史母城、東部生態之城、西部科學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協同發展。
專欄2 中心城區重大示範工程
長嘉匯:包括朝天門—解放碑、江北嘴、彈子石—龍門浩片區,總面積16.2平方公里。打造城市會客廳、濱江人文風景岸線、生態水岸,建設成為國際都市旅遊目的地、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城市名片、國際性高端服務業集聚區。 廣陽島:包括廣陽島、廣陽灣、銅鑼灣、果園港、郭家沱片區,總面積168平方公里。以生態保護為基底,著力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實現路徑,建設長江書院、大河文明館等,全面發揮長江生態保護展示、大河文明交流、巴渝文化傳承創新、生態環保智慧套用、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功能,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智創生態城”。 科學城:依託重慶大學城、重慶高新區、璧山高新區和九龍坡、北碚、江津等區的創新資源和產業平台,加快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大健康和高技術服務等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的綜合性科學中心、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連結全球創新網路的改革開放先行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區。 樞紐港:堅持“站城一體”“港城一體”理念,加快建設果園港、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江北國際機場和重慶西站、沙坪壩站、重慶北站、重慶站、重慶東站、成渝中線高速鐵路科學城站、渝西高速鐵路北碚南站等交通樞紐,促進樞紐之間、樞紐與城區、園區、港區之間有機銜接,實現客運“零換乘”、貨運“零換裝”。大力發展樞紐型經濟,建設臨空經濟示範區、高速鐵路商務圈,打造功能完善、人口和產業高效集聚的現代化城區和區域發展新引擎。 智慧園:以禮嘉、悅來智慧灣區為核心,向北連線水土新城,向南聯動照母山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園,西接蔡家智慧新城、井口—雙碑智慧灣區,東連渝北仙桃數據谷。以生態、綠色、智慧型為本底,豐富拓展“住業遊樂購”全場景集,建成全市大數據智慧型化創新成果展示視窗和人文與科技交匯、生態與智慧融合的智慧生活公園。 藝術灣:包括九龍半島、釣魚嘴半島及其之間原重鋼、茄子溪片區串聯的濱江區域,總面積約26.6平方公里。以藝術為魂、生態為基,精心塑造釣魚嘴音樂半島、九龍美術半島,高水平建設鋼鐵文化博覽園、重慶美術公園、重慶博物館、重慶美術館、茄子溪音樂港,規劃建設長江音樂學院,推動藝術教育、藝術創作、文化博覽、演藝演出、文化創意、旅遊體驗等全鏈條式發展,建設國家級美術、音樂產業基地,打造長江上游文化藝術中心、重慶時尚藝術生活秀帶和濱江綠色生態長廊。 |
推動主城新區擴容提質。主動承接中心城區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著力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功能品質,加快人口和產業集聚,建成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加強璧山、江津、長壽、南川與中心城區一體規劃,統籌交通、市政、產業、公共服務等布局,著力打造中心城區功能疏解承接地,率先實現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支持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打造中心城區向外輻射的戰略支點,建設區域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提升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能級,打造輻射周邊的活躍增長極。發揮榮昌、大足、銅梁、潼南聯動成渝、聯結城鄉的紐帶作用,實施橋頭堡城市交通西向工程,深化城鄉融合改革試驗,做強優勢製造業集群,增強人口和要素資源吸引力,做大城市規模,加快形成雙城經濟圈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
加快同城化發展步伐。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提速實施中心城區城市軌道“850+”成網計畫,加快推進江津、銅梁、合川等主城新區至中心城區市域(郊)鐵路建設,織密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道路交通網,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緊密聯繫周邊的“1小時通勤圈”。發揮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旗艦作用,推動中心城區產業高端化發展,強化主城新區產業配套功能,加快形成研發在中心、製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產業分工體系。推動中心城區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主城新區延伸,統籌新建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鼓勵多層次多模式合作辦學辦醫,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程度。健全同城化發展機制,創新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專欄3 主城新區各區功能定位
一、同城化先行區 長壽:建設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的重要聯結點,打造國家級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專業化商貿物流基地、都市康養休閒旅遊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 江津:建設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產業創新基地、內外貿結合的綜合物流基地、山水人文城市。 南川:建設主城都市區後花園,打造山清水秀旅遊名城、大健康產業集聚區、先進制造業基地、景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 璧山:建設成渝發展主軸上的重要節點和西部(重慶)科學城重要功能區,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生成示範區、大健康產業基地、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 二、支點城市 涪陵:建設重慶都市圈輻射帶動渝東北和渝東南的戰略支點,打造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一區兩群”結合部的綜合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人文風景旅遊目的地。 合川:建設以網路安全為特色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產教融合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重慶北部綜合性物流基地、三江秀美的都市後花園、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 永川:建設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成渝發展主軸上的綜合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職業教育基地、產城景融合的美麗城市。 綦江—萬盛:加快綦江、萬盛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都市健康旅遊目的地。 三、橋頭堡城市 大足:建設國際知名旅遊地、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部五金之都、雕塑文創名城。 銅梁:建設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部美妝產業基地、中華龍文化旅遊名城、國際大都市後花園。 潼南:建設成渝中部地區新興產業集聚區、全市現代農業排頭兵、產城景融合生態城市。 榮昌:建設國家畜牧科技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名城、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
第三節 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培育沿江城鎮走廊。加快建設沿江立體綜合交通通道,促進豐都、忠縣、萬州、雲陽、奉節、巫山等沿江區縣城市發展互動、產業功能聯動,有效承接主城都市區輻射帶動,增強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節點。推動“江城”特色城鎮化發展,統籌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以下簡稱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一體打造各具魅力、城鄉融合的江城、江鎮、江村,與“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共同形成一幅城市與鄉村、山水與人文融合的美麗畫卷。支持忠縣、萬州、石柱共建“三峽庫心·長江盆景”,打造“兩群”聯動發展典範。
打造五大特色化城鎮組團。堅持一體化規劃、組團式發展、協同性建設,促進組團內城市功能互補、資源要素共享、產業協同聯動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強化萬州的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功能,推動萬州、開州、雲陽同城化發展,打造三峽庫區核心增長極。支持墊江、梁平發揮聯接主城都市區和聯動廣安綠色發展的作用,建設“長墊梁”綠色經濟走廊。支持豐都、忠縣發揮聯動沿江區縣和“兩群”發展的通道作用,適度擴大城市規模。支持奉節、巫山、巫溪發揮旅遊服務功能,打造長江三峽黃金旅遊帶。支持城口發揮渝川陝門戶優勢,發展邊貿物流和生態特色農業。
專欄4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各區縣功能定位
萬州: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三峽庫區經濟中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區。 開州:建設三峽庫區城市核心區、渝東北綠色工業集聚區、大三峽大秦巴結合部國際旅遊度假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梁平:建設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核心區、聯動主城都市區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消費品工業基地、現代田園城市。 城口:建設重慶北向重要門戶、宜居宜業宜游的大巴山特色生態城、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 豐都:建設全市重要的畜禽產業基地、渝東北綠色工業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 墊江:建設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核心區、主城都市區重要的產業聯動區、農文旅融合的康養文化旅遊集聚區、區域性商貿物流基地。 忠縣:建設渝東北綠色工業基地、三峽庫區特色農產品基地、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重要目的地。 雲陽: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和三峽庫區城市核心區重要組成部分、渝東北綠色工業基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基地、山水相融的公園城市。 奉節:建設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核心區、三峽庫區大健康產業發展示範區、渝陝鄂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範區、中華“詩城”。 巫山:建設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核心區、渝鄂陝交界地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範區、高峽平湖的山水文化名城。 巫溪:建設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核心區、渝陝鄂川合作門戶、秦巴山區商貿物流基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基地、高品質宜居小城。 |
第四節 推進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
促進“山城”特色城鎮化發展。立足山地特點、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打造風情濃郁、氣質獨特的精緻山水城,以骨幹交通通道串聯形成“一心、一堡、四節點”城鎮化格局。支持黔江建設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打造“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支持秀山建設渝東南橋頭堡城市,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產業帶動能力。支持武隆、石柱、酉陽、彭水發揮節點城市作用,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建設獨具民族文化魅力的旅遊城市。
構建協同聯動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強化資源要素整合,統籌城鎮、交通、景區景點等規劃建設,加快打造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強化以旅遊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交通幹線與景區串聯,實現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主要城鎮間2小時通達、旅遊景區快速通達。統籌民族風情、歷史人文、生態康養等特色資源開發,推動石柱、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等加快建設武陵山區民俗風情生態旅遊示範區。以“千里烏江·百里畫廊”核心景區為主線,推動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聯動涪陵共建烏江畫廊旅遊示範帶。
專欄5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各區縣功能定位
黔江:建設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公共服務高地和渝東南重要經濟中心。 武隆: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示範區、重慶主城都市區後花園。 石柱:建設全國生態康養勝地、全市康養消費品產業基地、“兩群”綠色協同發展示範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基地。 秀山:建設聯結渝黔湘的重要門戶樞紐、生態產業集聚區、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 酉陽:建設烏江畫廊和武陵山區民俗風情旅遊帶的重要節點、全國著名旅遊縣城、山地生態特色農業基地。 彭水:建設民族地區產城景融合發展示範區、生態康養和休閒運動基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國際知名旅遊城市。 |
第五節 推進以區縣城區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提升區縣城區綜合承載能力。順應人口流動趨勢,補齊區縣城區短板弱項,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促進區縣城區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綜合承載能力。支持墊江、忠縣、彭水開展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到2025年,區縣城區公共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公共設施體系基本健全。到2035年,區縣城區公共設施體系完備,公共設施能力與常住人口規模匹配,滿足農民進城就業安家需求和城市居民生產生活需要。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林則林、宜旅則旅,分類發展小城鎮。將中心城區和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納入城市規劃,支持其對接城市需求、融入城市發展,逐步發展成為衛星鎮。重點支持有區位優勢或獨特資源的小城鎮發展,培育一批先進制造、交通樞紐、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特色產業集聚的專業功能鎮。遠離城市的小城鎮,要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成為服務鄉村、帶動周邊的綜合性小城鎮。穩妥有序調整人口收縮城鎮行政區劃。將各類搬遷安置區因地制宜納入區縣城或小城鎮統一規劃建設。
第六節 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支撐
建設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構建“米”字型高速鐵路網,高效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基本實現1小時成渝雙核直連、3小時毗鄰省會互通、6小時北上廣深通達。加快形成“兩環十乾多聯線”普通鐵路網,大幅提升鐵路貨運能力。建設“三環十八射多連線”高速公路網,實施射線高速公路擴能改造,加密川渝、渝黔、渝鄂等周邊地區高速公路省際通道。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構建“一乾兩支六線”銜接順暢的高等級航道骨架,健全以長江幹線為主通道、重要支流為骨架、重要港口為節點的航運網路。建設國際航空門戶樞紐,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布局建設一批支線機場和各類通用機場,健全“雙樞紐+多支線”的機場體系。
專欄6 對外交通通道建設重點
南向: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推進渝昆高速鐵路等建設,開闢拓展渝滇緬—印度洋通道。力爭開工渝貴高速鐵路等項目,提升南向鐵路通道能力,暢通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陸路國際運輸通道。加快渝黔高速複線、渝赤敘等高速公路建設,完善南向高速公路通道。 西向:鞏固強化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道。加快推進成渝中線高速鐵路、渝遂高速擴能等建設,做強做優中歐班列(成渝),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等開放通道形成聯動西向通道。 東向:最佳化提升長江經濟帶通道。積極推動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實現與東部沿海地區江海直達、海陸聯運。加快實施長江幹線朝天門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加快推進渝萬、渝宜、成達萬等高速鐵路建設,構建沿江高速北線、沿江高速南線通道,形成沿江綜合交通立體走廊。 北向:培育壯大中蒙俄通道。加快推進渝西高速鐵路、鄭萬高速鐵路等建設,增開渝滿俄班列,形成渝滿俄國際物流通道,培育壯大中蒙俄通道。加快推進開州至城口至嵐皋等高速公路建設。 空中:強化航空物流大通道。加快推進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萬州機場、黔江機場改擴建等建設,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推廣套用第五航權,加快建設歐洲—重慶—東南亞、東北亞—重慶—非洲、南亞—重慶—北美三大中轉通道,構建與中歐班列(成渝)、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相匹配的國際航空運輸大通道。 |
推進“一區兩群”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兩群”地區便捷通達中心城區的快速通道,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與中心城區之間形成高速鐵路雙通道和高速公路三通道,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與中心城區之間加快形成高速鐵路直連和高速公路雙通道,實現“一區”與“兩群”主要城市間1小時快速通達。補齊“兩群”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短板,推動“兩群”之間鐵路直聯,構建高速公路雙通道,實現萬州、黔江等中心城市與周邊區縣1小時通達。
專欄7 “一區兩群”內部交通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鐵路:建成樞紐東環線及黃茅坪和機場支線、渝合鐵路、成渝鐵路改造工程重慶站至江津段等項目。研究論證萬州經石柱至黔江高速鐵路、長墊梁鐵路、鐵路二環線、樞紐西環線、漢南瀘城際鐵路等項目。 高速公路:①主城都市區。建成合川至長壽、渝長高速複線、合川至璧山至江津、合川雙槐至錢塘、渝武高速複線北碚至合川段,開工建設合川西環、永川至江津、永川至璧山、南川西環、榮昌東南環、涪陵北環等項目建設。②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完成巫山至巫溪(巫山至大昌段)、萬州南環、雲陽江口至龍缸、巫溪至雲陽至開州,開工建設開州至梁平、巫山至巫溪(大昌至巫溪段)、沿江高速南線萬州至巫山段等項目建設。③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完成黔江環線、彭水至酉陽等項目建設。④“一區兩群”之間,建成渝湘高速複線巴南至彭水段、武隆至兩江新區(平橋至大順段),開工建設渝宜高速長壽至梁平段加寬、墊江至豐都至武隆等項目建設。 普通國省道:加快建設G243長壽八顆至土橋、G319潼南高碑至文明、G326秀山隘口至貴州界、G348忠縣縣城至塗井、G348萬州雙河口至郭村、S502巫溪蔥子壩至漁沙等項目。 |
第四章 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城市全體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第一節 全面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聚人”為目標,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逐步消化城市存量農業轉移人口。完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逐步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遷徙。深化“網際網路+”戶政服務,融入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台,提高戶籍登記、遷移便利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有序擴大戶政業務“跨省通辦”範圍。
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權益。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置條件,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上述權益。逐步擴大農村權益退出試點範圍,不斷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
第二節 加快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發揮好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體作用,依照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及定期評估調整機制。加快探索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並軌路徑,健全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標識、與居住年限相掛鈎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建設,建成覆蓋城鄉、服務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每年新增就業人數穩定在60萬人以上。健全與東部地區和周邊省市勞務輸入輸出對接協調機制,共同完善農民工服務體系,加強勞動力跨區域精準對接。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權益,與城鎮戶籍勞動者享有公平的就業機會、職業發展機會、同工同酬。健全勞動契約制度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就業失業統計監測預警體系,加強規模性失業預警。
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接收為主”的原則,將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流入地區縣義務教育保障範圍。統籌流入流出區縣編制資源,實行按照城鎮常住學齡人口規模配置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編制制度。健全隨遷子女異地升學考試政策,探索建立以考生在渝學籍、連續受教育年限且實際就讀,家長在渝穩定就業、穩定住所和社保繳納年限等為依據的中高考報考制度。將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區縣中等職業教育、高中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範圍。
提高社會保險統籌水平。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畫,探索建立適合靈活就業人員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銜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鞏固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市級統籌,探索實施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放開居民在常住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對接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台,推廣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加強監督執法,全面落實企業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的責任。探索居民在常住地申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
擴大城鎮住房保障覆蓋面。加快構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多元化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租房購房需求。公租房主要面向城鎮住房和收入困難的家庭供應,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並舉。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軌道站點和學校集中區域、商業區、產業園區周邊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允許利用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允許將尚未有效利用的安置房、公有住房等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完善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監管程式,嚴格準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失信懲戒機制。
第三節 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持續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統籌發揮企業、職業院校等作用,強化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其在城市穩定就業能力。聚焦用工矛盾突出行業,強化企業主體作用,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等持續大規模開展以大數據智慧型化為重點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與薪資待遇掛鈎機制。最佳化政府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機制,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鼓勵職業院校擴大農業轉移人口招生規模,健全農民工學歷教育學分認定機制。完善職業標準,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以成渝地區為重點推動跨省域互認。
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人文關懷。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權益保護,提高農民工科學文化和文明素質,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儘快適應城市生活。提高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青聯委員中農民工的比例,積極引導農民工參加黨組織、工會和社團組織,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參政議政和參加社會管理,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對城市居民的身份認同。深入開展工會、共青團、婦聯及志願服務組織等關愛農業轉移人口行動。在公租房社區等農業轉移人口集中居住地建設公共文化體育空間。在人口流入規模較大的區探索建立外來人口服務管理機構。
第四節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統籌使用中央下達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和市級激勵引導轉移支付資金,重點支持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多的區縣,提高區縣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積極性。完善轉移支付辦法,加大市級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中常住人口因素權重。
建立財政性建設資金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區縣基礎設施投資的補助機制。參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多城市傾斜政策,制定市級配套政策,建立工作協同機制,重點支持保障性住房、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維護。
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全市和區縣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修訂,要充分考慮人口規模因素特別是進城落戶人口數量,科學測算和合理安排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上一年度進城落戶人口數量,專項安排進城落戶人口相應的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
第五章 高品質建設現代大都市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推進新型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探索國際化、智慧型化、綠色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發展新路徑,全面提升城市的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
第一節 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緊扣內陸開放高地目標,著力補齊短板、做優長板,統籌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全面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交往能力,展現“國際范”、彰顯“重慶味”。
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聚焦市場、法治、開放、政務、政商“五個環境”,加快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步伐,在內陸地區率先建成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切實消除障礙、維護公平、降低成本。健全法規體系,規範監管執法,加強司法保護,為市場主體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推進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深化探索陸上貿易規則,大幅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全面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資全流程服務體系,打造外商投資中西部地區的首選地、集聚地。編制行政許可事項基本目錄和動態清單,提升“一窗綜辦”質效,將更多高頻服務事項納入“渝快辦”,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建立完善規範化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暢通民營企業反映問題和訴求的渠道,構建親清政商關係。
增強國際化要素集聚輻射能力。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高能級平台的優勢,加快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優質資源,打造聯通全球、輻射內陸的高端要素集聚地。加快江北嘴—解放碑—長嘉匯金融核心區建設,構建具有經濟帶動力、區域輻射力、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體系,立足西部、輻射東協、服務“一帶一路”,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深化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合作,提升國內國際信息聯通能力,重點推進與東協國家及地區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打造區域性國際數據交換中心和數字貿易樞紐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靶向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打造內陸國際化人才特區。統籌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等一體建設,發揮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效應,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總部貿易、轉口貿易等外貿新業態,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建設國際化交往中心。最佳化國際交往空間布局,高標準打造渝中半島、江北嘴、彈子石、廣陽島、藝術灣等特色優勢外事交往區域。拓展國際交往朋友圈,吸引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來渝設立領事、商務和辦事機構。加快布局建設優質國際街區、國際社區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國際醫院,推動城市生活設施和服務逐步與國際接軌。辦好智博會、西洽會、中新金融峰會和“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等,搭建多元國際交往平台,建設“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高水平建設中外人文交流教育試驗區和文化出口基地,推動銅梁龍、川劇等優秀文化走出去。辦好“重慶日”“重慶周”“感知重慶”等活動,建設西部國際傳播中心,實施城市行銷行動,增強國際傳播能力。
培育國際化消費中心。加快建設國際購物名城,高水平建設具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培育發展國際消費新業態,打造國際品牌西部首選地和國內品牌“世界櫥窗”。加快建設國際美食名城,薈萃全球美食精品,推動中外飲食文化交流。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名城,高標準打造釣魚嘴音樂半島、九龍美術半島、大足石刻文化公園,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巴渝文化藝術精品,打造國際化多元化的文化傳播地。加快建設國際體育賽事名城,集聚國際性賽事資源和品牌。建設國際會展名城,打造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專業性品牌展會。加快建設“不夜重慶”,擦亮“兩江游”等夜間經濟名片,建設體驗豐富、包容多元的國際知名夜生活目的地。加快建設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對標國際一流,突出巴渝特色,提升“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特色文旅品牌和業態,高標準打造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三大旅遊目的地產品體系和服務體系,讓八方遊客在重慶“行千里·致廣大”。
第二節 加快城市綠色化轉型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向綠色低碳循環轉型,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建設清潔低碳的綠色城市。
築牢綠色屏障。加強重要山體生態廊道保護,建立“四山”等23條平行山嶺和寨山坪等67處近城重要獨立山體保護名錄。加強水系生態廊道保護,劃定重要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水生態空間“藍線”“綠線”和“灰線”。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建成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利用城市周邊荒山坡地和污染土地,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實施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快資源枯竭城市和老工礦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加強城市間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保留區縣城發展生態安全距離。加快推進小微濕地群落示範點建設。
建設綠色家園。用好城市哲學、城市美學,堅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建設“有山有水、依山傍水、顯山露水”的山水城市,更好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實施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和清水綠岸整治,構建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濱水空間。布局建設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遊園和城市生態公園等組成的城市公園體系,開展山城綠道、山城花境等系列建設,提升城區綠色公共生態空間的連線度,增強綠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效能,為人民民眾提供舒適、自然的城市綠地空間,到2025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完善綠色建築標準和認證體系,推廣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築,建設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築,推動建築光伏一體化,到2025年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
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提高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完善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加強三峽庫區水污染聯合防治,加快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升級改造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完善城鎮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建成區城市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建制鎮污水處理實現全達標排放。加強集中式飲水水源地污染源整治和周邊環境治理,實現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達標。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推進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加強塑膠污染全鏈條防治。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
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開展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試點示範,建設一批零碳示範園區,將重慶建成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城市、全國低碳發展先導示範區。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分散式能源,推廣電力需求側管理、階梯電價、分時電價等機制。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綠色產業,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持續推進“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完善排污權、碳排放權、生態地票交易機制,探索用能權、用水權交易,讓資源環境權益使用者支付費用。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培育綠色消費文化,鼓勵購買節能節水產品。倡導綠色出行,大力發展和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建設公交都市,加快推進“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快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第三節 推動城市智慧型化發展
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為重點,以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為突破口,加快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使人民共享資訊時代文明成果。
前瞻布局數字基礎設施。持續擴大5G網路建設規模,在政務服務、電網、應急管理、軌道交通、工業園區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建設5G專網,實現城鎮和重點場景全覆蓋。到2025年,建設5G基站數15萬個。加快推進千兆寬頻接入網路建設,區縣城基本具備千兆光纖固定寬頻服務能力。加快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部署,推動建設國家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加快建成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成渝樞紐節點,打造國家級算力調度中心、數據流通中心、“數據靶場”和國際數據門戶。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擴容增能,圍繞重點發展的產業鏈,建設和運營一批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加快形成面向重點行業的規模化標識解析服務能力。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智慧型化改造和物聯網套用,改造交通、公安、水電氣等終端系統,建設智慧型停車設施、智慧型電線桿等感知終端。
深化城市數據共享開放。依託數字重慶雲平台,整合匯聚全市各類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資源,推進城市管理智慧型中樞建設,推動城市管理、應急指揮、綜合執法等領域的“一網通管”。加快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建立全市建成區現狀三維信息模型,完善涵蓋地上地下、室內室外、現狀未來全要素的城市建設基礎資料庫體系。深入實施“雲長制”,統籌推動管雲、管數、管用,持續深化政務數據資源“聚通用”,加快全市一體化數據共享開放平台建設,強化與企業數據平台對接,有序擴大公共數據開放。
構築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加快數位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套用,大力發展智慧校園、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就業。推動公共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廣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智慧圖書館等新模式、新業態,使更多優質公共服務惠及廣大市民。適應數位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推動居家生活、旅遊休閒、購物消費、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位化,發展遠程辦公、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樓宇、智慧社區。
深入推進大數據智慧型化創新。聚焦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加快推動數字經濟集群化發展,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和各類創新園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數位技術創新和套用,持續做大做強智慧型產業集群,建成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城市創新創業氛圍,推進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建設,打造高水平創業孵化平台、專業技術服務平台,加快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
第四節 彰顯城市人文化溫度
把以人為本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方面全過程,推動歷史文化有機融入山水城市,構築開放包容、富有創新活力、人文關懷和時代魅力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建設“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感受城市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人文城市。
煥發歷史文化新風貌。挖掘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資源,在城市建設更新中充分體現歷史文化內涵。劃定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線,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加強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歷史風貌街區等保護與利用,打造古今重疊的城市文化新空間,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活態傳承,深入推進“非遺在社區”“非遺進校園”,做精做強一批非遺特色品牌。
彰顯現代都市文化魅力。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將城市精神內涵和城市品格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深度挖掘城市現代文化特質,傳承弘揚積極向上、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優秀人文精神。著力培育時尚產業,完善時尚設施,豐富時尚生活,加快打造富有重慶特色的現代時尚之都。推動文化產業集聚協同發展,實施“兩江四岸”文旅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以內容生產、創意設計、文娛休閒消費為主營業態的現代文化產業集群。
建設人性化便捷化優質生活服務圈。科學配置城市公共資源,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市政公用設施水平,建設舒適便利的全齡友好城市、宜居城市。統籌布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將更多服務資源向社區下沉、向市民身邊延伸,構建20分鐘街道公共服務圈、10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探索建設“精細化”“人文化”“全齡化”未來社區,讓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完善級配科學的城市道路體系,發展以建築配建停車場為主、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內道路停車位為補充的停車設施體系,鼓勵在新城新區和開發區推行地下綜合管廊模式,適度超前規劃建設城鎮配電網。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適應城市發展,對接市民需求,建立健全與城市存量建築提質改造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以老舊小區、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傳統商圈、城中村等改造為主要內容,推動城市結構最佳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開展完整居住社區配套設施補短板行動,全面實施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工程,完善市政、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統籌推進智慧社區、綠色社區建設。有序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建築改造,保護傳統風貌,打造特色街景。推動廢棄老舊廠區轉換用地用途、轉變空間功能,打造一批品質高端化、業態多元化的新興產業空間和消費集聚區。開展傳統商圈提檔升級,推進城市商圈向場景化、智慧型化、國際化轉變。按照城市標準對城中村進行整體重建或修復修繕,探索政府引導下的工商資本與農民集體合作模式。
專欄8 “十四五”城市更新建設重點
城市綠色空間提升工程:建設城市綠地7500萬平方米以上,新改建各類城市公園120個以上、約8.45平方公里,建設100公里“山城綠道”。建設中心城區20條河流共427公里的“清水綠岸”。實施中心城區“兩江四岸”109公里岸線治理提升。 居住區設施配套工程:改造1億平方米老舊小區和10萬戶棚戶區。完成新建環衛直管公廁1340座、改造升級環衛直管公廁933座。 慢行交通提升工程:建設“兩江四岸”核心段等濱江步道267公里,歌樂山、縉雲山等山林步道201公里,街巷步道260公里,腳踏車道54公里。 供水設施建設工程:新建城市水廠17座,擴建城市水廠32座。實施17個水廠工藝改造和深度處理工藝建設項目,新改建城市供水管道約2300公里。中心城區建設13條應急互聯互通供水管道。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新建17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建29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5座城市污水處理廠。 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18座、廚餘垃圾處理設施24座、應急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場19座。 |
第六章 高效能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協同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節 提升城市國土空間規划水平
強化城市規劃引領。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產城融合、綠色低碳、安全健康、人文傳承等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對城市建設的引導和管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依規進行開發建設。充分評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考慮“一區兩群”人口變動和產業發展趨勢,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體量、開發強度,提高規劃科學性。合理增加規劃彈性,以“一盤棋”理念最佳化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平檯布局,做好城市發展空間預留。系統推進重點片區城市設計,嚴格控制高層建築,強化江河岸線管控,塑造顯山露水、錯落有致、疏密有度、彰顯文脈的城市空間形態。
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加強城市空間開發保護的底線管控,統籌劃定並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形成與自然地形、生態環境等相協調的組團式城市發展格局。統籌老城新城、生產生活生態、地上地下等空間開發利用,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協調機制,最佳化各類功能布局與城市用地結構。強化存量空間更新指引,合理控制老城開發強度,增加口袋公園、街心綠地、慢行系統等公共空間。推動新城新區工業、商務、文教、生活、行政及交通等功能科學銜接與混合嵌套,促進職住平衡。加強城鄉接合部和城中村綜合治理。合理提高路網密度,鼓勵實行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開發(TOD)等模式,推動軌道交通站點地上地下空間統籌規劃、複合利用,適度提高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土地開發強度。
第二節 提升城市社會治理能力
健全城市基層治理機制。建立健全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民眾廣泛參與以及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加強黨組織對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構建黨(工)委領導、黨政統籌、簡約高效的鄉鎮(街道)管理體制。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活動,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城市治理,深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區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健全基層民眾自治制度,實行村(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暢通民眾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和運作機制,聚焦民眾關心的民生實事和重要事項,定期開展民主協商。廣泛開展市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推廣“一街鎮一法官”工作機制。
增強社區服務能力。實施社區公共服務和代辦政府服務事項準入制度,提高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水平,打造現代社區。最佳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社區服務標準體系,推動就業、養老托幼、醫療衛生、家政、助殘等便民服務有機集成,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台。培育壯大社區專業人才和社區工作者隊伍,支持和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探索配置社區律師、社區社會工作師、社區矛盾調解員等。健全完善格線化服務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城市社區格線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強化職業保障。著力提高物業服務覆蓋率,推動服務管理真正落實到每個樓棟、每個家庭。
健全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深入開展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暢通和規範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建設,推動“一庭兩所”矛盾糾紛聯調機制落地見效。加強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和專業化、職業化調解員隊伍建設,拓寬第三方參與矛盾化解的制度化渠道,推廣“老兵調解室”“人民法院老馬工作室”等經驗做法。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和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單位,加強重點人群幫扶救助、心理疏導、法律援助,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強化信用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重慶”功能,推動政務部門、個人和企業等市場主體公共信用信息套用便利化,強化信息共享開放。完善信用運用機制,將公共信用作為企業行業準入、個人職業準入、金融服務、政府採購、市場監管等的重要參考。加強個人信用檔案建設,強化個人信息安全和商業秘密保護,支持合規查詢、使用信用信息。
第三節 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最佳化行政資源配置。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資源,綜合考慮人口發展需求、城市人口密度等因素,及時最佳化調整公共服務等資源人均配置標準。科學配備、動態調整人員編制,優先滿足貼近民眾生產生活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用編需求。健全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制,強化市政、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協同,明確執法權責和行為規範,提升執法人員文明執法、規範執法水平。依法賦予街道綜合管理權,因地制宜依法賦予街道行政執法權。
全力打造數字政府。將數位技術廣泛套用於城市政府管理服務,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和深度利用,逐步將公共數據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統籌數位技術套用和制度創新,加快構建數位技術輔助政府決策機制。全面推進政府業務流程、服務模式等數位化智慧型化,深入開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提升“渝快辦”“渝快政”效能,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環節,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發布“零跑腿”事項清單,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強化數位技術在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運用,全面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第四節 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以提升城市抵禦衝擊能力為導向,聚焦重大風險防控薄弱環節,完善體制機制和防災減災設施,保障城市正常運轉和人民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建設安全靈敏的韌性城市。
提高城市事故災害抵禦能力。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強化城市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安全管控,建設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推進新城新區高標準規劃建設,推進城市安全生產基礎設施、防災減災基礎工程建設,規劃布局區域性重大防災減災設施,提高城市風險防範能力。持續推進礦山、交通、危險化學品、建設施工、校園、醫院、高層建築消防、旅遊景區和地質災害等重點領域安全專項整治,有效防範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完善指揮、供水、供電、通訊、醫療、公共衛生、物資儲備等配套設施,同步布局建設公共人防工程。完善生命線應急保障系統,建設應急供水供電系統、應急交通系統、信息通信等生命線備用設施。健全應急力量體系,提高事故災害救援處置能力。多元化加強宣傳教育,提升社會公眾安全素質。
提高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全面啟動等級疾控中心建設,推動區縣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完善社區網路化疫情防治體系,構建“市—區域—區縣”三級疾控網路。全面強化新發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能力,構築中心醫院、區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傳染病救治網路,加快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加強應急醫療物資儲備。預留應急空間,確保新建改建的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完善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建立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回響體系。
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建設,統籌城市水資源利用和防災減災,統籌城市防洪和內澇治理,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顯著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治理水平。到2025年,完成“兩江四岸”及周邊地區統籌防洪排澇和城市建設試點,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動態清零,全市江河堤防達標率達88%。到2035年,全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全市江河堤防全面達標。
第七章 高標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統籌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城鄉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第一節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依法依規開展承包地經營權擔保融資。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探索賦予農民住房財產權流轉、抵押等權能。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依法將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健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
完善鄉村發展投融資機制。發揮財政性涉農資金、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撬動作用,引導工商資本參與城鄉融合發展及平台載體建設。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村金融網點布局,最佳化村鎮銀行培育發展。引導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供給,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精準滴灌和正向激勵作用,積極開展普惠金融到村。探索運用基金、債券、保險等方式拓展投融資渠道。發揮農業信貸擔保機構作用,發展農業保險,有序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改革試點。
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暢通城市人才加入鄉村通道,完善鄉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就業創業地落戶並依法享有相關權益,探索以投資入股、合作等多種方式吸收人才入鄉。分級建立外出本土人才信息庫,完善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鼓勵青年人才紮根基層。完善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三師一家”下鄉服務制度。
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和離崗創業,探索其在涉農企業技術入股、兼職兼薪。推進農業科技成果權益改革,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改革試點。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構建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特派員和高素質農民“三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強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
第二節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體系,統籌區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促進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一體化發展,實現區縣城、鄉鎮、農村功能銜接互補。編制完善村莊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村莊發展,注重保護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和鄉村風貌,加快建設民居、院落與田地、山林、河湖渾然一體的美麗巴渝鄉村。
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鄉村,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以區縣域為整體統籌設計城鄉路網、水、電、信、物流配送和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將城郊鄉村及規模較大中心鎮納入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布局,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健全分級分類建設投入機制,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公益性強、經濟性差的設施,以企業投入為主建設有一定經濟收益的設施。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管護機制,在明確產權歸屬基礎上由產權所有者建立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保障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統籌教師編制配置和跨區調整,推進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城鄉教育聯合體模式,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條件。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醫師區域註冊和多機構執業,推進醫療聯合體、巡回醫療和遠程醫療等模式,推動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向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傾斜,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在城鄉間共享。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供給、隊伍建設,推動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動低保制度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第三節 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民宿經濟、農耕文化體驗等新業態,支持打造網貨生產基地和產地直播基地。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打造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鄉村地區文物古蹟,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優秀農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盤活用好鄉村資源資產。
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培育發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發揮好特色小鎮、小城鎮連線城鄉的節點和紐帶作用,完善產業扶持政策,提高特色小鎮、小城鎮對產業和人口的聚集力、承載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造一批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的示範鄉鎮。最佳化提升農業園區平台功能,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
第四節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拓寬農民經營性收入渠道,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自願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通過利潤返還、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創業就業,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機制。構建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資源,提升農民土地租金收入和宅基地房屋資產性收入。強化農民轉移性收入保障,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
專欄9 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驗
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包括巴南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等9個區,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試驗重點: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 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包括南岸區、長壽區、綦江—萬盛、墊江縣、忠縣(含“三峽庫心·長江盆景”規劃區域)、武隆區、秀山縣等區縣,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試驗重點: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健全金融服務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體制機制。 |
第八章 高要求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加強改革整體設計、系統集成和重點突破,全力破除影響城鎮化提質增效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支撐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勁動能。
第一節 深化建設用地管理方式改革
建立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鈎機制,改革創新城鎮建設用地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推廣節地型、緊湊式的高效開發模式,推動存量建設用地高效利用。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建立工業用地投入產出約束激勵機制,提高工業用地投入產出效率,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等工業用地機制,加快推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建設。做好用地彈性供應,保障好新經濟、新業態、新基建的用地需求。最佳化城市用地供給結構,保障與城市人口規模相適應的保障性住房、義務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民生類設施用地供應。推動土地複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給。
第二節 健全可持續的城市投融資機制
綜合運用市場和政府力量,夯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放寬放活社會投資,發揮政府投資引導放大效應。推動政府投資聚焦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主要投向公益性項目。創新城市投資運營模式,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和土地潛在價值挖掘相統籌,提高收支平衡水平。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市開發建設運營,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盤活存量優質資產。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最佳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積極爭取利用銀行等金融機構特別是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科學劃分市與區縣財政事權的支出責任,完善對區縣的轉移支付政策,增強區縣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強化政府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將政府舉債融資全面納入預算監管,合理處置和分類化解存量債務,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
第三節 完善城市住房體系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市民住有所居、職住平衡,促進產城人融合、人地房聯動。最佳化以合理住房需求為導向的住宅用地供應機制,科學安排土地供應規模、結構與時序。完善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嚴格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和稅收政策,支持居民家庭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嚴格實施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多途徑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住房保障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增加市場化租賃住房有效供應,擴大租賃住房供應渠道,強化住房租賃市場服務與監管,逐步完善租購同權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管理和運行機制,推動新市民等靈活就業群體自願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拓展住房公積金制度受益群體。
第四節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落實河湖長制,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嚴控重污染企業和項目布局。全面推行林長制,完善天然林管護和修複製度。健全濕地保護修複製度,建立濕地分級管理體系,規範濕地保護利用行為。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健全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實施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研究論證我市設立國家公園的可行性,科學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強化空氣、水、土壤污染協同防控和區域協同治理。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政策協同,健全保障機制,形成全社會推動規劃實施的合力,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第一節 堅持黨的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持續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切實加強黨對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領導,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位。激勵幹部擔當作為,全面調動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規劃實施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依託重慶市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聯席會議,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規劃實施。編制年度重點任務,細化實化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改革舉措。市級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體制創新、重大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各區縣政府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納入發展規劃,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規劃或實施方案,抓好貫徹落實。
第三節 強化政策協同保障
落實國家關於新型城鎮化的相關政策,結合本規劃細化完善配套政策舉措,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標準體系。強化系統集成,完善部門間政策制定實施的協調配合機制,加大規劃明確的財稅、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保障力度,國土空間、交通、產業、住房、公共服務、城市建設、投融資等領域規劃政策要落實本規劃要求。加快制定(修訂)城市規劃相關法規。及時修訂用地分類、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建設等標準規範。鼓勵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四節 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強化規劃實施全過程管理,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與分析,做好分階段評估和總結評估。加強城鎮化統計工作,研究制定統計監測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區縣城常住人口和城市建設投資等重點指標統計工作。強化日常監測督導,建立健全季度監測、半年度督導、年度總結評估的跟蹤機制,對執行情況實行定期通報。針對規劃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試點試驗示範,及時總結推廣有益經驗。
第五節 凝聚規劃實施合力
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良好氛圍。加強新型城鎮化智庫建設,探索設立新型城鎮化研究機構,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開展新型城鎮化研究。持續開展新型城鎮化國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