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關鍵階段。為加快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根據《
“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總抓手,聚焦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質量興農之路、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激活城鄉要素、鄉村資源和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最佳化提升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全面推進農產品優質化、鄉村田園生態化、鄉村產業融合化、農業農村數位化、基層治理規範化、農民增收持續化,更好滿足農民民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新嚮往、新需要。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化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2.堅持創新驅動,數位化轉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推進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加快發展鄉村數字經濟。
3.堅持深化改革,集約化經營。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集聚要素資源,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4.堅持城鄉統籌,融合化推進。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5.堅持農民主體,共享化發展。發揮農民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切實保護農民權益,調動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發展定位。
1.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把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大膽探索、培塑典型、系統總結、推廣經驗,穩步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
2.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先行省。充分發揮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優勢,樹立大數據經濟戰略資源理念,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質量。
3.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引領省。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科學制定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不斷提升農業供給保障水平、質量效益水平、技術裝備水平和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四)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高,鄉村建設行動紮實推進,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初步構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亮點紛呈。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縣(市、區)達到80%以上,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二、發展布局
堅持城鄉互補與工農互促統籌規劃,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堅持全面布局與重點突破協調推進,堅持梯次發展與節點引領相互促進,加快形成“區域產業協同、集群創新引領、縣域全面統籌、百園最佳化提升、千鎮融合互動、萬村示範輻射”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格局。
(一)區域產業協同。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經濟水平、市場需求、產業基礎等因素,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深化區域產業發展定位,全面推進農業數位化轉型,重點打造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帶。
1.魯西平原糧食畜牧產業帶。重點在菏澤、聊城、德州、濱州等市,穩定發展優質小麥生產,擴大飼用玉米種植,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實現農牧結合、種養循環。
2.黃河流域生態農業產業帶。重點在東營、濟寧、聊城、濱州等市,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現特色產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3.沿海地區海洋漁業產業帶。重點在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市,最佳化海水養殖空間布局,加快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發展遠洋漁業,推動深遠海智慧養殖,實現海洋漁業綠色健康發展。
4.膠東半島高端農業產業帶。重點在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等市,充分發揮瀕臨日韓優勢,推進地方農業對外合作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種業,集約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實現農業創新引領、開放發展。
5.泰沂山區特色農業產業帶。重點在泰安、棗莊、臨沂、淄博等市,立足丘陵山區立體空間優勢,大力發展水果、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創意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實現鄉村產業多元融合發展。
6.膠濟沿線數字農業產業帶。重點在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濰坊等市,建設一批智慧設施農業套用基地、數字農業產業園區,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數位化轉型。
(二)集群創新引領。以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契機,啟動省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工程。強化區域意識、集群意識、融合意識,做強產業鏈、最佳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通過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培育品種品質優良、規模體量較大、融合程度較深的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全省力爭培育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達到8個以上、500億級省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8個以上。
(三)縣域全面統籌。強化制度設計,加快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的制度性通道。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以縣(市、區)為單位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並軌。統籌鄉村小規模學校布局,支持多層次農村養老事業發展,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百園最佳化提升。立足縣域優勢特色產業,規劃明確地理界線,在規模種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質量、品牌、行銷全產業鏈開發,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經營、農民受益的現代農業發展平台。充分發揮現有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引領作用,園區內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在保持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對100家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改造提升、拓展功能,實行政策、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實現資源要素集聚配置最佳化,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示範引領效應。
(五)千鎮融合互動。圍繞區域特色種養業、特色加工業、特色文旅業,以“綠色化全產業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創業平台支撐”為路徑,打造標準化原料生產、集約加工轉化、品牌市場行銷於一體,區域主導產業優勢突出、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的農業產業強鎮。以產業發展為依託,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建設一批區域性產業重鎮。發揮城鎮連線城市、服務鄉村作用,構建縣、鄉、村融合發展新格局。到2025年,全省創建1000個以上省級農業產業強鎮。
(六)萬村示範輻射。挖掘放大特色種養、傳統手工、傳統食品、傳統小商品加工等,建設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專業村。鼓勵有條件的鄉村充分利用現有政策,開展農村社區、產業園區、生態景區“三區同建”。支持村莊通過產業發展、服務完善、環境打造等措施,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村創新創業,實行村企互動、村社聯動,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到2025年,創建10000個以上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
三、重點任務
(一)堅持量質並重,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
1.穩定糧食經濟作物生產。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最佳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落實分區域、分品種保障措施,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開展噸糧縣、噸糧鎮建設,持續推進節糧減損,創新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鞏固蔬菜、果品生產優勢,確保周年均衡供應,穩定發展油料、棉花等生產,加快構建協調穩定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到2025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500萬噸。(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和儲備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科院配合)
2.增加優質畜禽產品供給。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和環境承載能力,最佳化畜牧業結構,推進種養配套、農牧結合、生態循環,加快構建現代養殖、動物防疫、加工流通、飼料獸藥、監管服務五大體系。加強膠東半島肉禽、膠東魯南生豬、沿黃優勢奶業、沿黃肉牛、魯西肉雞等優勢區標準化建設,引導畜禽規模養殖場加快現代化裝備普及套用。實施畜產品穩產保供計畫,提高生豬核心產能,加快建設一體化區域性聚落式生豬基地,鞏固家禽產業發展優勢,穩規模、轉方式、提效率、樹品牌,發展精深加工,推進一體化經營。依託沿黃肉牛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牛肉供應基地。發揮小尾寒羊、窪地綿羊等多胎高產品種優勢,推行適度規模舍飼養殖。發展奶牛規模牧場,培育高產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到2025年,全省肉蛋奶產量穩定在1500萬噸,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88%以上。(省畜牧局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配合)
3.提升漁業綠色生產能力。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合理調整品種結構,加快漁業健康養殖,協同推進增殖、捕撈、加工和休閒漁業發展。擴大沿黃特色品種養殖,充分開發採煤塌陷區漁業養殖,推進鹽鹼澇窪地漁農綜合開發利用,規範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加快推進“海上糧倉”建設,穩步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推進渤海灣、萊州灣、海州灣貝類底播增殖,加強黃河三角洲水產綠色養殖基地建設,推進灘涂養殖、池塘養殖。穩步發展深海智慧型抗風浪網箱,開拓深遠海綠色養殖,鼓勵遠洋漁業企業實施資源探捕項目,推動遠洋產品精深加工、現代化冷鏈物流和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到2025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800萬噸左右,爭取培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60個,建設省級以上漁港經濟區11處。(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財政廳配合)
4.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健全農業地方標準體系,提升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功能,加快標準推廣套用,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數量達到5600個以上。實行農產品種養殖格線化管理,探索“陽光農安”智慧監管模式,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推動“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管理。挖掘品牌內涵,強化品牌行銷,到2025年,培育100個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市場美譽度和影響力。(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省畜牧局、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二)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重要支撐作用。
1.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開展種業自主創新,實施農業良種工程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以培育突破性高質高效農業新品種為核心,整體設計種質創新、技術創新、品種培育和高效繁育等全創新鏈條,建立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省級商業化農業生物育種平台,加快現代種業強省建設。到2025年,培育具有重大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100個,壯大一批研發創新力強、市場競爭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到2025年,綜合經營實力進入全國前50強的種業企業達到10家。推進國家區域性畜禽基因庫、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北方種子交易中心、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濟南植物基因編輯基地、煙臺中國北方種穀、青島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等建設。(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牽頭,省農科院、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2.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謀劃布局建設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創建小麥、玉米、馬鈴薯、鹽鹼地綜合利用、智慧型農機裝備等技術創新中心。實施重大農業科技項目聯合攻關,推進農業短板技術研發,強化種養殖技術和加工技術集成,加強動植物疫病等防治技術研究,推動生物育種、高效農機、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加快大中型、智慧型化、複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套用,加強農業機器人研發支持力度,開展農業機械化示範創建和智慧農機創新,推進“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加大綠色原創農藥研發的支持力度,推進農藥生產自動化、數位化升級。(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農科院、省畜牧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
3.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建設山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健全“一主多元”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推動科研、推廣單位共建共享試驗平台,培育一批農業“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打造一批協同創新示範基地。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參與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領辦創辦鄉土產業名品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員牽頭創建創新創業共同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配合)
4.大力發展鄉村數字經濟。深入落實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加快農業產業數位化提升,實現農業向數字、智慧型、智慧、精準、精緻方向逐級演進。推進涉農數字、數據產業化,圍繞數據採集、存儲、挖掘、分析和開發套用數字數據產品,推動智慧型感知、智慧型分析、智慧型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上的集成套用,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位技術集成套用,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套用基地,建好濟南、青島、濰坊智慧農業試驗區。加快種業大數據的研發與深度套用,鼓勵發展休閒農業平台,完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省農業農村廳、省委網信辦牽頭,省大數據局、省財政廳配合)
(三)堅持調整最佳化,推進鄉村產業融合升級。
1.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著力點,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協調發展。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地域特色農產品主產區開展產地初加工,引導加工企業向中心鎮、專業村聚集。重點支持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設備改造,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園。開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評價,對農產品加工強縣給予獎勵。到2025年,打造省級農產品加工強縣50個,加工示範企業600家。(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牽頭,省財政廳配合)
2.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我省山地、丘陵、平原、沿河、沿湖、沿海等資源稟賦,重點發展小雜糧、中藥材、特色果蔬、茶葉、特種養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單項冠軍”,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全鏈條典型模式,培育一批農業“鏈主”企業。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圍繞“原字號”開發市場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推動特色產業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建設一批富有特色、規模適中、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畜牧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遊廳配合)
3.最佳化拓展鄉村休閒旅遊。圍繞城市周邊、自然風景區周邊、民俗民族風情村、傳統農區等不同類型區域,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閒旅遊重點區。堅持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以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古樸村落為形、創新創意為徑,積極開發觀光農業、遊憩休閒、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產品,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休閒旅遊產業鏈。實施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到2025年,爭取建設國家休閒農業重點縣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40個,推介一批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線路,推出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機作業及維修、土地託管、市場流通、市場信息、農資供應、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行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實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工程,提升鮮活農產品冷藏保鮮能力。完善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政策,擴大農村消費,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改造農村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堅持生態引領,提升鄉村綠色發展能力。
1.加強耕地保護質量提升。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採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統籌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力爭建成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實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管護”提升工程,集約節約、高效利用水土資源,發展高標準節水農業。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對輕中度污染類耕地持續實施安全利用措施,進一步加強嚴格管控類耕地風險管控,確保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耕地質量提升,推進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監測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等,淨化耕地環境。(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配合)
2.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完善促進綠色農業投入品使用的政策措施,開展綠色農業投入品使用試點。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加快推廣生物有機肥、緩釋肥等綠色肥料。集成推廣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生物農藥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產品。推廣使用安全綠色獸藥和飼料添加劑。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全面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加大力度做好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實現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評定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30個。(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畜牧局配合)
3.強化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深入實施鄉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農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實施鄉村綠化攻堅行動,完善林長制體系。推進黃河流域生態建設重大工程,抓好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實施東平湖、南四湖綜合治理,有效遏制自然濕地萎縮和河湖生態功能下降趨勢。推進荒山、荒溝、荒灘整治修復,持續推進採煤塌陷地治理,有序推進美麗幸福河湖建設。(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堅持宜居宜業,穩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1.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構建分級分類投入機制。統籌布局道路、供水、雨水、供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運行維護機制,落實運行維護費用來源。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向城市近郊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統籌城鄉路網規劃建設,暢通城鄉交通運輸連線。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深入開展美麗鄉村示範創建,堅持“省、市、縣”三級聯創,“點、片、面”統籌推進,到2025年,累計建設省級美麗鄉村5000個。(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路教育,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注重發揮鄉鎮駐地學校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統籌提升縣域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能力,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建設,科學規劃村衛生室布局,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檔升級。適時提高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逐步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質量。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推動村級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加強困難殘疾人、農村留守兒童、婦女等人員的關愛服務。(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殘聯、省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3.促進鄉村環境全面提升。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規範提升農村改廁質量,健全完善長效管護體系。按照“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原則,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因地制宜推廣高效實用污水處理技術。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建設一批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鞏固提升,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完成現有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確保規模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維持在100%。(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堅持善治有效,持續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1.強化農村黨組織領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選優配強村領導班子,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空殼村派出第一書記,調整充實駐村工作隊。豐富拓展新時代“萊西會議”經驗,加快構建以村黨組織為引領,村民自治組織、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和農民民眾廣泛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村級重大事項決策程式,促進村級事務運行健康有序。建立健全村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規範村級事務運行。(省委組織部、省民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審計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村民自治機制。依法開展民主選舉,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推進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抓好村級協商示範點建設,推動村級協商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推進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規範職責許可權、監督內容、工作方式,提高村務監督工作的水平和實效。加強村級服務能力建設,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平台。(省民政廳牽頭,省委農辦配合)
3.提升鄉村法治水平。編制實施“八五”普法規劃,開展“法律進鄉村(社區)”活動,廣泛宣傳與農民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實施農村“法治帶頭人”培育工程,加強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建設,實現每個村(社區)有一處法治文化陣地。健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抓好“村(居)法律顧問”工作,推進村(社區)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依法加大對農村邪教活動打擊力度。深化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化格線化管理,提升農村治安防範治理水平。(省委政法委牽頭,省司法廳、省公安廳配合)
4.加強鄉村德治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以較高道德水準推進社會和諧穩定。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推進家風建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道德評議等行動。推廣建立“兩代表一委員”接待室、“五老人員”調解工作室等化解矛盾做法,形成全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特殊人群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司法廳、省衛生健康委配合)
(七)堅持文化鑄魂,有效推動鄉村文明建設。
1.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弘揚時代精神,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價值引領、文化生活等多種形式的文明實踐活動,積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組織開展鄉風民風評議,引導廣大農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轉變。推動婚事新辦、喪事儉辦。深入實施“四德”工程,廣泛開展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等選樹活動,開展“美在我家”“好婆婆”“好媳婦”等主題活動。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深化鄉村文明行動,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民政廳、省婦聯配合)
2.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儒家文化,加快推進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傳播體系建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我省豐富的革命歷史和文化資源,深化沂蒙精神內涵研究,加強革命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打造全國一流的親情沂蒙紅色文化旅遊目的地。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做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推進鄉村記憶工程,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室、民俗旅遊特色村,推動齊魯民俗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3.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統籌規劃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推進鄉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充分運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進萬家等平台載體,把更多優秀文化產品送到農民中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提供“選單式”“訂單式”服務,探索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提升鄉鎮文化站組織管理人員素質能力,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扶持壯大文化志願者和民眾文化活動積極分子隊伍。(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體育局、省科協、省衛生健康委配合)
(八)堅持改革開放,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1.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加強宅基地管理,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用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資產運營。啟動鄉村振興政策集成改革試點,釋放政策疊加協同效應。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路平台建設,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多渠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經營性收入占比。(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委改革辦、省委組織部配合)
2.健全農業經營體系。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管理水平,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規範農民合作社運營,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銜接融合、優勢互補。到2025年,省級以上家庭農場示範場達到1200家,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穩定在4000家左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財政廳配合)
3.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順應農業全球化戰略新趨勢,用足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高水平建設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布局一批地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綜合試驗區和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建設中日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提升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青島、煙臺片區農業板塊開放水平,推進跨境電商平台建設。深入實施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和農產品知名品牌,加強農業科技合作交流,最佳化貿易與投資合作,促進農業對外開放雙向提升。(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商務廳配合)
4.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模式,支持承擔“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任務的縣(市、區),在農村權益有償轉讓退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方面開展試驗,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破除制度壁壘、補齊政策短板,率先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鼓勵其他有條件的縣(市、區)大膽創新,先行先試。(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配合)
(九)堅持常態長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1.切實落實到人到戶幫扶政策。推進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中央關於5年過渡期內幫扶政策要求,並逐項分類最佳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完善分層分類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低保標準制定和動態調整機制,做好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救災等專項救助,對出現臨時性生活困難的農村低收入人口開展臨時救助。(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民政廳、省應急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科學確定防止返貧的監測線,以家庭為單位,監測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嚴重困難戶,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等。拓寬監測預警信息來源,建立農戶自主申請、基層幹部排查、部門篩查預警、信訪信息處置相結合的監測對象發現和預警機制,精準發現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困難民眾,及時納入監測範圍。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後幫扶相結合,根據監測對象的家庭狀況、風險類別和幫扶需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採取針對性幫扶措施。(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政府有關部門配合)
3.拓寬脫貧人口穩定增收渠道。繼續落實就業扶貧基地一次性獎補政策,發揮就業幫扶車間的載體作用,鼓勵吸納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積極開發鄉村公益性就業崗位,促進弱勞力、半勞力脫貧人口就業。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發展產業與脫貧人口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脫貧人口增收致富。繼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持續加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全面推行扶貧資產“四權分置”改革,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促進扶貧資產長期良性運營。(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重點幫扶區域鄉村振興。加強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和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完善配套設施,增強服務功能,提升搬遷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建立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動態調整機制,適時調整,能進能出。加大對重點幫扶縣的支持力度,財政、金融、土地、產業、人才等政策優先傾斜,駐村幫扶、省內幫扶協作、千企興千村等優先安排,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助力推進鄉村振興,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組織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必須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認識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協調機制。要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二)加大資金投入。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建立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政府債券對農業農村項目支持力度,鼓勵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確保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讓收益50%以上用於農業農村。積極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及農機具、大棚設施和畜禽圈舍抵押貸款等業務,完善省級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加快智慧金融服務發展,推進臨沂市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建設,最佳化農業信貸擔保補助政策,確保政策性農擔業務貸款主體實際負擔的擔保費率不超過0.8%。建立工商資本下鄉促進機制,暢通資本下鄉綠色通道。(省財政廳牽頭,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
(三)保障發展用地。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確保農村產業發展用地。盤活鄉村建設用地形成存量指標的10%以上,以及處置相應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產生的“增存掛鈎”新增指標的5%以上,優先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積極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穩慎開展省級示範,逐步擴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範圍。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完善掛鈎節餘指標調劑機制,掛鈎節餘指標收益全部返還項目區農村。根據鄉村休閒觀光等產業分散布局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方式。(省自然資源廳負責)
(四)壯大人才隊伍。圍繞關鍵領域啟動新一輪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面向海內外遴選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充分發揮我省農業院校優勢,培養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需專業人才,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業一線、農村基層工作。提升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辦學層次和水平,培養造就更多畜牧獸醫等專業人才。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素質,落實“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基層職稱制度,探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計畫,每年分層分批培訓基層農技人員5000人,定向培養公費農科生500人左右。(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農科院等配合)
(五)抓實安全生產。牢固樹立責任意識、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組織開展農業農村領域平安建設系列活動,健全完善安全生產制度和防控措施,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原則,圍繞漁船漁港、農業機械、農藥生產經營使用、農村沼氣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和環節,搞好隱患排查,加強執法監管,確保農業農村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有序。(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六)強化指導評價。制定農業農村統計分類標準,加強統計核算,全面準確反映農業全產業鏈價值和農村發展實績,科學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信息採集和分析評價,加強中期評估,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1年12月28日印發
解讀
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將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90.6億元,成為全國首個突破萬億元省份。累計減少省標以下貧困人口251.6萬人,8654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退出。
一是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糧食總產持續穩定在千億斤以上,連續三次刷新全國冬小麥小面積單產最高紀錄。2020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089.4億斤,蔬菜、果品、肉蛋奶、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8434.7、2938.9、1444.1、790.2萬噸,均居全國前列。
二是標準質量品牌全面提升。認定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309個,“三品一標”有效用標總數達到10275個。3個設區市、18個縣(市、區)成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達到84個。全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總數分別達到47個和400個,居全國首位。
三是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認定省級農產品加工業示範縣45個、示範園區32個。創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20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30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48個。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省級74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59個、省級158個。創建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持續增強。2020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95%,居全國首位。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18%,高於國內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五是農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化肥農藥用量強度分別比2015年下降17.8%、24.3%。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6%,農膜回收率達到89.4%。
六是新型經營主體壯大升級。全省累計培育家庭農場8.7萬家、農民合作社23.6萬個。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過萬家,認定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示範聯合體339家。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達到13.6萬家。
七是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全國唯一的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落戶濰坊,2020年農產品出口1257.4億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的23.9%,連續22年居全國首位。
八是農村改革邁出堅實步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全省土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經營總面積的42.3%,確定28個縣(市、區)開展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
九是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完成1090.2萬戶,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行政村穩定在95%以上,累計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達到30%以上。
(二)編制依據。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四化同步”中的短板,國務院出台了《“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了未來五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根據《“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依據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有關“十四五”規劃的綱要性、指導性檔案和農業農村部出台的有關規劃、綱要、意見、方案,省委、省政府發布的有關指導性檔案等,堅持統籌謀劃,全面總結評估“十三五”全省農業農村發展情況,科學研判新形勢,準確把握新要求,系統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編制了《規劃》。
(三)發展形勢。“十四五”時期,我省農業農村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從國際背景看,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等不斷取得新突破,推進了農業設施裝備更新,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奠定了技術基礎。“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技術壁壘、貿易壁壘花樣繁多,層出不窮。新冠疫情的爆發阻礙了農產品正常進出口貿易,增強了重要農產品進出口的政治傾向性。從國內環境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國際經濟循環的不確定性,迫切需要延伸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重構創新鏈、擴大資本鏈、最佳化服務鏈,全面深化國際國內雙循環,強化省內城鄉經濟循環,這對農業補短板強弱項、農村擴大消費和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我省實際看,經過陣痛期、調整期、提升期的新舊動能轉換,顯著提升了全省科技創新能力,加快了農業自主創新、引進創新和實用創新,促進了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推進了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打造。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村基礎設施弱、農村居民增收慢、脫貧戶返貧風險大的現實,迫切需要提升質量、打造品牌,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傾斜資源,實現城鄉一體化;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增加就業,實現農民收入多元化。
(四)編制過程。《規劃》編制結合我省農業農村工作現狀和需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三農”工作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編制過程大致分為前期研究、編制起草、專家論證、徵求意見四個階段。
一是前期研究階段。主要開展了重大課題研究和專題調查研究等工作,遴選了省內知名農業科研單位及院校的研究團隊,完成了14項重大課題研究,並就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數字經濟、農業農村改革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為《規劃》編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編制起草階段。主要開展了學習研討、部省對接、外省考察等工作。為保證《規劃》的前瞻性、先進性和可操作性,規划起草組認真學習和研讀中央、省有關檔案及會議精神,在編制起草初稿的基礎上,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地方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同志和企業家的意見建議;先後多次赴農業農村部對接上位規劃,並與省發展改革委等單位對接省有關規劃;與省農科院等單位組成調研組,赴北京、貴州、浙江、江蘇等地考察調研,對《規劃》初稿多次進行修改完善。
三是專家論證階段。邀請中國工程院萬建民院士、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張輝院長等國內著名專家,對《規劃》進行了集中論證。專家們一致認為,《規劃》目標明確、主題突出、思路清晰、框架合理,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山東農業農村發展實際。
四是徵求意見階段。《規劃》編制過程中,面向市場主體、省直各部門單位、各市農業農村局、沿海市漁業主管局徵集了意見,完成了省直有關部門會簽,與《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行了銜接,開展了合法性審查、市場公平競爭審查,通過了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辦公會審議。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總體要求、發展布局、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
(一)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總抓手,聚焦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質量興農之路、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激活城鄉要素、鄉村資源和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最佳化提升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全面推進農產品優質化、鄉村田園生態化、鄉村產業融合化、農業農村數位化、基層治理規範化、農民增收持續化,更好滿足農民民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新嚮往、新需要。
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化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二是堅持創新驅動,數位化轉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推進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加快發展鄉村數字經濟。三是堅持深化改革,集約化經營。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集聚要素資源,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四是堅持城鄉統籌,融合化推進。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五是堅持農民主體,共享化發展。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護農民權益,調動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發展定位:一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省。大膽探索、培塑典型、系統總結、推廣經驗,穩步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二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先行省。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質量。三是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引領省。科學制定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不斷提升農業供給保障水平、質量效益水平、技術裝備水平和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高,鄉村建設行動紮實推進,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初步構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亮點紛呈。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縣(市、區)達到80%以上,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二)發展布局。充分運用規劃前期課題研究和實地調研的成果,堅持城鄉互補與工農互促統籌規劃,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堅持全面布局與重點突破協調推進,堅持梯次發展與節點引領相互促進,規劃了“區域產業協同、集群創新引領、縣域全面統籌、百園最佳化提升、千鎮融合互動、萬村示範輻射”的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布局。
一是區域產業協同。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經濟水平、市場需求、產業基礎等因素,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深化區域產業發展定位,全面推進農業數位化轉型,重點打造魯西平原糧食畜牧產業帶、黃河流域生態農業產業帶、沿海地區海洋漁業產業帶、膠東半島高端農業產業帶、泰沂山區特色農業產業帶、膠濟沿線數字農業產業帶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帶。
二是集群創新引領。強化區域意識、集群意識、融合意識,通過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培育品種品質優良、規模體量較大、融合程度較深的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三是縣域全面統籌。強化制度設計,加快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的制度性通道。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並軌。
四是百園最佳化提升。在保持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對現代農業產業園改造提升、拓展功能,實行政策、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實現資源要素集聚配置最佳化,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示引領范效應。
五是千鎮融合互動。以“綠色化全產業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創業平台支撐”為路徑,打造標準化原料生產、集約加工轉化、品牌市場行銷於一體,區域主導產業優勢突出、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的農業產業強鎮。
六是萬村示範輻射。挖掘放大特色種養、傳統手工、傳統食品、傳統小商品加工等,建設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專業村。
(三)重點任務。為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我省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提出了九項重點任務:
一是堅持量質並重,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食經濟作物生產,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500萬噸。增加優質畜禽產品供給,最佳化畜牧業結構,推進種養配套、農牧結合、生態循環,全省肉蛋奶產量穩定在1500萬噸。提升漁業綠色生產能力,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加快漁業健康養殖,全省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800萬噸左右。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健全農業地方標準體系,探索“陽光農安”智慧監管模式,培育100個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重要支撐作用。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實施農業良種工程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培育具有重大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100個,壯大一批研發創新力強、市場競爭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實施重大農業科技項目聯合攻關,推動生物育種、高效農機、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加快大中型、智慧型化、複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套用。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大力發展鄉村數字經濟,深入落實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位技術集成套用,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套用基地。
三是堅持調整最佳化,推進鄉村產業融合升級。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協調發展,打造省級農產品加工強縣50個,加工示範企業600家。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重點發展小雜糧、中藥材、特色果蔬、茶葉、特種養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單項冠軍”,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全鏈條典型模式,培育一批農業“鏈主”企業。最佳化拓展鄉村休閒旅遊,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閒旅遊重點區,爭取建設國家休閒農業重點縣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40個,推介一批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線路,推出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實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工程,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
四是堅持生態引領,提升鄉村綠色發展能力。加強耕地保護質量提升,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淨化耕地環境。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開展綠色農業投入品使用試點,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實現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強化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深入實施鄉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鄉村綠化攻堅行動,推進黃河流域生態建設重大工程,推進荒山、荒溝、荒灘整治修復。
五是堅持宜居宜業,穩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統籌布局道路、供水、雨水、供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等設施,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深入開展美麗鄉村示範創建。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適時提高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促進鄉村環境全面提升,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規範提升農村改廁質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
六是堅持善治有效,持續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強化農村黨組織領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選優培強村領導班子,豐富拓展新時代“萊西會議”經驗。完善村民自治機制,依法開展民主選舉,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推進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推進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提升鄉村法治水平,開展“法律進鄉村(社區)”活動,健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深化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化格線化管理。加強鄉村德治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七是堅持文化鑄魂,有效推動鄉村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組織開展鄉風民風評議,深入實施“四德”工程,深化鄉村文明行動。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沂蒙精神內涵研究,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推進鄉村記憶工程。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統籌規劃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提升鄉鎮文化站組織管理人員素質能力。
八是堅持改革開放,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加強宅基地管理,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資產運營,啟動鄉村振興政策集成改革試點,釋放政策疊加協同效應。健全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規範農民合作社運營,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深入實施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促進農業對外開放雙向提升。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破除制度壁壘、補齊政策短板,率先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九是堅持常態長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切實落實到人到戶幫扶政策,推進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科學確定防止返貧的監測線,拓寬監測預警信息來源,精準發現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困難民眾,及時納入監測範圍。拓寬脫貧人口穩定增收渠道,繼續落實就業扶貧基地一次性獎補政策,積極開發鄉村公益性就業崗位,繼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重點幫扶區域鄉村振興,加強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和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加大對重點幫扶縣的支持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助力推進鄉村振興。
(四)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加大政府債券對農業農村項目支持力度,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積極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及農機具、大棚設施和畜禽圈舍抵押貸款等業務,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三是保障發展用地。優先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積極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方式。四是壯大人才隊伍。面向海內外遴選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培養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需專業人才,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五是抓實安全生產。牢固樹立責任意識、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原則,搞好隱患排查,加強執法監管,確保農業農村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有序。六是強化指導評價。科學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信息採集和分析評價,加強中期評估,完善激勵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