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

2021年12月29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取得新突破。力爭在基因組學、作物雜交育種理論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基礎理論突破,支撐更多領域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創新。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進入新階段。完善各級各類農業創新主體、平檯布局和功能定位。最佳化升級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布局提升一批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384個農業農村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建設70個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和110個農業科研試驗基地。產學研深度融合平台載體實現新發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一體化實體化建設發展水平持續提高。農技推廣服務與轉移轉化水平實現新躍升。共建70個左右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農場),培育壯大一批專業化、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培育1萬名農技推廣骨幹人才,建設200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集成試驗示範50項重大技術,推廣300項主推技術。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開創新局面。培養100萬名具有中高等學歷的產業發展帶頭人、社會事業帶頭人和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育500萬名高素質農民,催生一批經濟實力強、帶動能力強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9日
內容解讀,全文,

內容解讀

目標到2025年,力爭突破一批受制於人的“卡脖子”技術和短板技術,農業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穩居世界第一方陣,生物育種、農業5G套用、動物疫苗等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等進一步提高,生物種業、耕地保育、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等領域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展望2035年,一批世界農業科學技術中心基本形成,以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標誌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基本實現,基本建成農業科技強國。

全文

“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等,編制本規劃。
一、形勢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三農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農業科技實力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為農業農村全面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亟需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全麵塑造創新力更強、競爭力更強、供給更安全的產業發展新優勢。
農業科技蓬勃發展,有力支撐糧食安全、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十三五”是農業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實現關鍵轉折的時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支撐保障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湧現出一批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整體研發水平與已開發國家差距逐步縮小。水稻、黃瓜、扇貝等基因組學研究及套用國際領先,超級稻畝產突破 1000公斤,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套用,海洋牧場建設技術不斷突破並套用。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得到加強,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農膜回收率達到80%。農業科技創新基礎不斷夯實,高水平人才和團隊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產學研一體化步伐加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平台載體作用凸顯,促進科技與企業、金融、人才等要素逐步走向深度融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不斷深化, 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不斷健全。建立農科教結合助力產業發展新機制,50多萬基層農技人員、4100多個專家組、4000多名特聘農技員深入一線開展科技精準扶貧,實現“三區三州”產業技術專家組全覆蓋、貧困地區特聘農技員計畫實施全覆蓋、貧困地區農民教育培訓全覆蓋、貧困村農技員精準服務全覆蓋,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球科技競爭空前激烈,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戰略選擇。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前沿領域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已開發國家開始新一輪的戰略部署,著力保持領先優勢。主要新興經濟體加快科技和產業布局調整,力圖後發超越。全球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日益增強,科技創新版圖進入深度重構。保障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迫切需要加快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攻克大型智慧型裝備、高端感測器等關鍵核心裝備技術短板。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推進農業節本增效、轉型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迫切需要加快解決農業減排降碳、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現實問題,加速農業綠色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發展和新材料套用。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科技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統籌發展與安全,最重要的是國家糧食安全,要害是種子和耕地,根本出路在科技。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城鄉經濟循環,亟需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提供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穩固,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結構性矛盾和總量不足問題並存,迫切需要深入推進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創新驅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支撐實施區域重大戰略,迫切需要完善創新鏈布局,增強創新鏈整體效能,提升質量效益競爭力。支撐鄉村全面振興,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迫切需要著力打造科技支撐鄉村產業發展樣板,加快改進農村人居環境科技供給,全面加強農業農村科學普及和人才隊伍建設。
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也還存在一些明顯短板和薄弱環節。部分前沿和交叉領域基礎研究和底盤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重要種源、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和產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不夠,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效集成的科研攻關組織模式亟待構建,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亟待提升,涉農科技領軍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主體地位亟待提高,科研機構和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亟待完善,有利於放活機構、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的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亟待進一步深化。
二、思路目標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把握“突破、融合、重塑、提升”戰略支點,堅持走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科技現代化之路,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突破”:突破農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農業科學重大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突破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綠色發展的技術瓶頸、產品裝備和工程技術。
“融合”:強化科企深度融合,強化科技與縣域產業同村鎮經濟深度融合,強化科技創新要素與區域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重塑”: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最佳化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發展格局。
“提升”:實現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大幅度提升,實現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效能大幅度提升。
(二) 基本原則
——堅持保供增效與綠色發展相協調。統籌保總量、保多樣和保質量,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為基本,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強化增產和綠色雙重導向,按照高效化、安全化、低碳化、循環化、智慧型化、集成化的要求,提高綠色增產增效產品技術供給能力。
——堅持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相統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自主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大力推進開放創新,把握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戰略性機遇,促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整體水平提升。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企業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的話語權。堅持政府在事關國計民生領域科技發展的主導權,堅持政府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做好投入支持、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勵。
——堅持履行使命與激發活力相統一。強化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核心使命意識,弘揚科學家精神,將科技創新責任和科技強農使命融入科技工作全過程。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激發全社會各級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和創新潛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力爭突破一批受制於人的“卡脖子”技術和短板技術,農業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穩居世界第一方陣,生物育種、農業5G套用、動物疫苗等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等進一步提高,生物種業、耕地保育、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等領域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完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快速提升,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推廣服務更加高效,高素質農民隊伍更加壯大,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能力顯著提升,形成“職責聚焦、分工科學、導向明確、科產融合”的新格局。
展望2035年,一批世界農業科學技術中心基本形成,以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標誌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基本實現,基本建成農業科技強國。
今後5年主要目標:
——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取得新突破。力爭在基因組學、作物雜交育種理論、預防獸醫學、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基礎理論突破,支撐更多領域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創新,前沿新興交叉融合技術重大成果加速湧現,形成核心種源、耕地保育、智慧農業元器件、農業大數據算法、農機裝備、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
——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進入新階段。完善各級各類農業創新主體、平檯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國家農業科研機構、涉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培育一批涉農科技領軍企業,重點培養一批全國農業農村科研傑出人才。最佳化升級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生物育種、生物安全、天然橡膠、微生物、深藍漁業等領域布局一批農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台。布局提升一批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384個農業農村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建設70個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和110個農業科研試驗基地。
——產學研深度融合平台載體實現新發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一體化實體化建設發展水平持續提高。南京、太谷、成都、廣州、武漢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運行日趨成熟,農業“矽谷”和區域經濟成長極作用日益凸顯。企業牽頭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合體蓬勃發展,跨領域、大協作、高水平的創新基地與平台發展進一步加速,催生一批國際影響力大、科技創新力強的涉農科技領軍企業。
——農技推廣服務與轉移轉化水平實現新躍升。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專業化社會化科技服務組織不斷壯大,農業科研單位、涉農院校面向一線科技服務作用充分發揮。共建70個左右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農場),培育壯大一批專業化、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培育1萬名農技推廣骨幹人才,建設200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集成試驗示範50項重大技術,推廣300項主推技術。
——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開創新局面。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相互銜接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新格局逐步完善,農民培育制度不斷健全。推介百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培養100萬名具有中高等學歷的產業發展帶頭人、社會事業帶頭人和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育500萬名高素質農民,催生一批經濟實力強、帶動能力強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
三、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
把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支撐,聚焦基礎前沿熱點、關鍵核心技術卡點、產業發展升級痛點及鄉村建設發展重點,特別是突出品種、地力、農機、植保、防災等關鍵環節和生物育種、基因編輯、黑土地、鹽鹼地、大豆、油菜、生物安全等重點領域,挖掘糧食作物增產潛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支撐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一)突破農業農村關鍵領域重大科技問題
1. 種源創新與生物種業
加強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開展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創新,培育突破性新品種,實現種源核心技術與戰略品種國產化,推進種業振興。
種源收集鑑定。圍繞主要糧食作物、棉油糖作物、重要熱帶作物、重要畜禽水產動物、高端蔬菜、重要花卉、薯類、食用菌等的種源,加強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存與評價,完善主要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等生物種質資源活體庫、標本庫、細胞庫和基因庫,形成覆蓋全國的農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突破多維組學大數據分析關鍵技術,開發高通量種質資源“基因組—代謝組—表型組—環境組”耦合智慧型化鑑定技術。
種質資源創新。針對農業生物品種精準設計的重大需求,開展種質資源形成和演化研究,挖掘控制高產優質、抗旱耐鹽鹼、資源節約、環境智慧型回響、生育期調控、品質健康以及病蟲草害抗性等複雜性狀的關鍵基因及調控元件,明確其功能及調控網路,揭示農業生物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等複雜性狀的分子機理,創製性能優質穩定的種源產品。
現代生物育種。攻克主要農業動植物高效遺傳轉化瓶頸,建立不依賴受體基因型和多基因疊加的高效遺傳轉化新技術;整合農業生物遺傳學、基因組、代謝組及表型組學等數據,研發倍性育種與快速馴化、跨界改良等新技術,實現品種特化性狀的精準改良。加快適宜機械化作業、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新品種選育,培育高產、高效、優質等突破性農業新品種。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套用。
2. 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
聚焦東北黑土地保護、土壤質量提升、耕地地力培育、農田固碳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加強土壤健康研究,加快補強耕地保護利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確保耕地穩數量、提質量。
黑土地保護。探明黑土地質量演變規律及退化區地力提升與高產區土壤保育機制。重點攻關秸稈快速腐熟、有機質功能提升、固碳減排、糧豆輪作與休耕、風蝕監測與水土流失治理、保護性耕作與耕層構建、旱作節水等關鍵技術。集成示範推廣保護性耕作、秸稈過腹還田、炭化還田等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及配套管理技術模式。
土壤質量提升與健康保育。開展不同類型耕地肥力演變規律、地力培育及土壤生物多樣性維持機理研究,加強土壤質量與健康評估方法與指標體系研究,加強有機質提升、有機培肥、退化防控及庫容擴增等技術研發。創製肥沃耕層保育與構建技術及產品等,創新農田生態建設模式集成與套用。研究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大力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先進實用技術及產品。
退化耕地治理。針對華北潮土耕層變淺、南方紅黃壤酸化、西北土壤乾旱鹽漬化等問題,闡明土壤退化成因以及耕層主導障礙因子的產生機制,突破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基礎理論,研製能有效阻酸、控鹽恢復土壤生態功能的土壤調理劑產品,研發退化耕地土壤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及配套機具,構建退化土壤綜合治理和地力快速提升的技術體系。
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重點探明影響土壤多重金屬有效性主控因子及協同調控機制,構建土壤—作物體系重金屬遷移及農產品累積的風險評估模型。創新土壤重金屬有效性降低的鈍化、移除、修復及農藝調控技術與材料,集成基於風險分級的安全利用及污染修復技術模式並示範推廣套用。
耕地數位化監測。建立健全耕地資源監測體系,利用航空航天遙感、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數字和信息化技術,長期系統監測耕地資源利用狀態及其承載力動態變化,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規模、利用等,繪製全國農田建設“一張圖”,創新耕地數據管理模式,實現資源數據監測與開發利用。研發多功能、攜帶型、低成本的土壤檢測裝置等。
3. 高效種養與綠色生產
強化農作物高效種植和畜禽水產健康養殖關鍵技術創新,著力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創製和工程集成套用,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技術供給適配性,科學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有力支撐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產業提質增效。
農作物高效種植。以豐產、高效、生態、安全為核心,研究農作物產量、品質及資源利用相互協同的豐產高效栽培理論,研發農作物生產全過程的精簡規模化、精準智慧化、輕簡高效化技術, 構建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集聚整合資源要素,支撐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圍繞單產水平提升和後備耕地、鹽鹼地開發目標,實施大豆科技自強行動,支撐服務大豆油料產能提升。加快園藝作物智慧型標準化生產、熱帶作物和大田經濟作物綠色優質生產等輕簡化、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技術集成與大面積示範套用。
畜禽高效健康養殖。開展畜禽飼料利用、生長發育、繁殖、健康等生理調控機制及規律研究,研發動物生長發育、發情、妊娠等生理狀態和健康狀況的自動監測技術,研發飼料高效利用和減排技術,開發新型飼料資源。突破畜群生理同步瓶頸,建立流水線式畜禽批次化工業生產技術,創新畜禽養殖環境控制、溫室氣體和氨氣等臭氣減排技術,研究良種評價、飼料養分精準供給和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
漁業提質增效生產。研究陸基工廠化養殖、海淡水池塘養殖、深遠海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漁業、鹽鹼水養殖等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模式。開展水產養殖苗種繁育、遺傳育種改良技術研究,研發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新品種。研究水產養殖飼料高效利用技術,推進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研發推廣高效特異性水產養殖用疫苗和病害控制關鍵技術。開展深海、大洋漁業資源高品質捕撈、捕撈機械化、極地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
水肥精準管控。開展農業微生物組學研究,揭示微生物生物固氮與植物互作、養分高效利用等機理,研發示範高效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現代節水節肥農業技術,重點研發大田作物低能耗噴滴灌、精細地面灌溉、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蓋保墒、土壤養分聯合浸提、植株氮磷鉀營養診斷等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建立旱作區旱澇保收、高效節水灌溉以及肥料緩釋技術體系。
綠色投入品創製。開發農業納米材料靶向傳輸與智慧型控釋系統,創製高效、安全與低殘留的綠色農藥、綠色獸藥、智慧型肥料、功能飼料、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型農業投入品,提升生產工藝技術水平。開展生物大分子仿生合成材料、飼料重金屬成分控制研究,研發創製功能多糖、核酸、活性肽、抗原與抗體、殺蟲與抗菌蛋白、生物酶等大分子新材料。研發新型飼用益生菌、抗菌肽、水質改良劑等新型替代產品。集成推廣綠色防控與肥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套用獸用中藥。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流域尺度農業面源污染排放和入河變化規律研究,突破流域水體典型面源污染物源解析、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關鍵源區識別和污染負荷估算技術,創建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評估模型和可視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決策平台。研發流域水質水量智慧型化線上監測裝備,研發種植、養殖和農村生活多源協同防控關鍵技術及產品裝備,集成推廣區域性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技術模式。
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研究農村養殖、種植、加工等農業廢棄物協同處理技術、裝備和模式, 構建農業廢棄物就地減量、就地處理、就地消納的綜合利用技術模式體系;集成建立適應不同區域特色的農業廢棄物利用模式。研發畜禽糞污處理和還田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途徑的秸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高強度地膜、地膜回收撿拾機具、地膜資源化利用等重要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與防控技術。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開展種養循環模式創新研究,加大大豆玉米等間作套種、輪作休耕等栽培技術和模式研發,著力創新稻田綜合立體化種養、林下立體種養、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等技術與模式。構建低碳、循環、智慧型、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加快節本增效、生態循環等產品及技術模式研發,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構建典型區域提質增效技術體系和種養發展模式。建設一批生態農場。
漁業資源環境。研究水域生態環境修復、資源養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水生生物棲息生境修復等技術。科學評估長江禁捕對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效果,研究建立黃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 開展黃河口生境修復研究。開展近海重要水域漁業資源保護與生境修複試點。研發海洋牧場生境營造設備設施以及研究風電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發水生生物鏈最佳化構建、品種結構最佳化、生態屏障構建、生物層級養護等關鍵技術。
4. 農業機械裝備與智慧型化
立足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目標要求,以感知、決策( 控制)和執行三大功能為核心,開展主要農作物、特經作物、畜禽水產養殖裝備及關鍵部件研發創製,支撐引領現代農業生產少人化和智慧型化。
突破核心技術及零部件。加快突破大馬力節能高效農用柴油機、水田機械輕量化發動機、液壓無級變速器、動力換擋變速箱等核心部件,最佳化耕種裝備入土部件、仿形割台、柔性脫粒滾筒、高速投種裝置、高性能打結器、施藥機械噴頭等關鍵作業部件性能,研發高效精密播種、低損收穫、高效清選、自動調平、殘膜回收等關鍵共性技術。
創製薄弱環節農機裝備。開展水稻機械化栽植、再生稻少碾壓收穫、稻麥/麥玉輪作精量機播、玉米籽粒/鮮食玉米機收、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用機械、馬鈴薯精量播種、大豆油菜花生甘蔗精密種植與高效收穫、棉花機采、秸稈高效利用、農膜回收、畜禽糞肥施用等技術裝備攻關,研發丘陵山區通用動力底盤、輕簡型農機裝備和高適應性專用機械。開展天然橡膠、果菜茶、中藥材、雜糧雜豆、優質飼草等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研究,重點研製割膠、果樹/茶樹整形修剪、果實套袋、採收集運 、特色作物收穫等作業裝備。開展中小規模畜禽綠色健康養殖技術研究,研發套用精準飼餵、智慧型環控、動物行為監測、苗種計數、疫苗注射、清潔消毒、分級起捕、貝藻類生產、養殖循環淨化等畜禽水產養殖技術與裝備。
提升裝備智慧型化水平。開發智慧型農機裝備專用感測器,研究農機信息獲取、智慧決策、精準作業、農機導航、高效調度、智慧型診斷、溯源分析和協同作業等技術,推動智慧型控制、衛星定位、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農機自動駕駛、農業感測等技術與農機裝備融合套用。研究與農藝相適應的精準種植移栽、施肥施藥、嫁接整枝、餵養管理、收穫乾燥等農業機器人和智慧型作業裝備。研發智慧型新型農機檢測鑑定技術及管控裝備。
加快設施化工廠化農業關鍵技術套用。研製蔬菜工廠化育苗精播、精準取苗、高效移栽、採收集運等機具裝備。研發溫室太陽能主動截獲技術,植物工廠 LED光環境節能調控方法。研發園藝設施智慧型綜合管控一體化技術及裝置。開發設施蔬菜產量與品質形成的光、熱 、營養要素高效利用技術。開展設施園藝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模式集成與示範。加快溫室作物光溫環境調控、新型溫室結構和建造技術研發套用。
5. 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
聚力推進大宗農產品產後減損和加工技術裝備創新,實現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研發農產品智慧型加工技術與裝備。
農產品增值加工及全組分利用。研發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智慧型篩選與貯藏、快速烘乾等產後減損工藝技術。集成研發農產品自動化採收(屠宰)、快速預冷、高效商品化處理、智慧型倉儲物流、綠色保鮮、冷鏈耦合等關鍵技術。研發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和智慧型操作於一體的去皮剝殼、分選分級、清洗切割、粉碎混合、節能幹燥等智慧型化初加工技術。突破高效率分離提取、高性能混合均質、高產能包裝封灌、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等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技術。
多功能多元化加工製品。挖掘糧油、果蔬、畜禽、水產等加工副產物潛在功能價值。研發米糠油、胚芽油、膳食纖維、多糖多肽、有機鈣等食品或食品配料,研發飼料、肥料、基料及果膠、精油、色素等新材料新產品。
智慧型加工裝備研發。研製特色作物除雜、去皮脫殼、分級分選、分類包裝等全系列智慧型化產後初加工技術裝備。開展重要工序數位化、關鍵崗位無人化、生產控制智慧型化等裝備創製套用。運用智慧型製造、生物合成、3D 列印等新技術,集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廣的加工裝備。加快推進農產品物化特性、功能成分等快速檢測儀器設備研發套用。
6 .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健康
大力推進農產品農獸藥等污染物殘留動態監測與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挖掘農產品營養品質特徵指標,構建品質評價與分等分級標準體系,為科學指導生產、正確引導消費提供科學依據與數據支撐。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圍繞農作物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特色農產品農獸藥殘留等質量安全指標開展常態化監測,最佳化監測參數和品種,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資料庫。對農產品營養特徵品質開展動態監測,掌握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特徵品質信息和變化情況。加強農產品質檢機構科技能力建設與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研發農產品種養殖現場質量安全風險識別的多組分、數位化、智慧型快速檢測技術、系統及產品。建立非靶向未知物高通量篩查與鑑別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潛在風險的快速精準識別與有效監測。揭示主要風險物質在農業生產全鏈條中的多維度遷移、代謝轉化和危害控制關鍵點,加強風險評估與預警防控技術研究,強化對特色產業風險治理與管控的實用技術開發研究。研製綠色防控、智慧管控技術產品和裝備,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立體主動防控技術體系。培育風險評估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強風險評估實驗室技術能力建設。
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選擇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產業基礎好的農產品,以產品為主線,以全程質量控制為核心,開展全產業鏈標準技術研究、體系梳理、比對分析和跟蹤評價,建成布局合理、指標科學、協調配套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遴選命名一批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產業帶動力強的國家現代全產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大力推廣標準化技術示範和套用,提升全產業鏈標準化水平。
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與標準。研發農產品營養品質檢測技術,挖掘農產品內在品質特徵,建立符合國民營養需求特點的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體系,完善營養品質評價及分等分級標準,加大推進營養型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構建數位化、智慧型化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和分等分級大數據可視化平台。
7. 重大風險與災害防控
全鏈條抓好抓實農業領域生物安全重點工作。開展防範化解農業重大風險的前瞻性、儲備性、應急性關鍵技術研發與產品創製,提升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和產業安全保障能力。
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加強成災機理與精準監測、綠色防控技術與物化產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綠色農藥研製、病蟲害與寄主作物互作、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範套用等領域研究。
動物重大疫病防控。研究揭示非洲豬瘟、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布魯氏菌病等重點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學、致病機理、免疫機制等,研發疫病防控技術、疫苗產品、診斷產品等,構建動物重大疫病監測預警體系。
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研究外來入侵物種定殖機理,揭示一批重大危害入侵物種演化適應過程和擴散蔓延機制,構建全要素、全過程風險評估模型。開發危險性外來入侵物種精準識別快速檢測和監測預警技術,建立完善外來入侵物種大數據智慧型化信息平台。構建紅火蟻 、福壽螺、一枝黃花等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防控技術體系,創新RNA干擾、生物激素抑制、天敵多靶標生物控制、植物替代攔截等綠色防控新技術,構建全程防控技術模式。
農藥與生物技術風險防控。研究建立農藥安全風險監測評價標準體系,開展作物藥害、人畜中毒、農殘超標和環境污染等風險監測評估,研發農藥使用安全風險防控技術措施。建立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預警與線上診療技術,構建全國生物安全保障能力監測技術體系,開展農業生物技術安全評估,監測評估生物技術風險等級,研發生物技術套用風險控制產品及技術,增強風險識別、安全評估、檢測監測、風險管理等能力。
非生物逆境預警與抵禦。開展災害監測預警與影響評估技術研究,解析作物抗環境脅迫機理,研發乾熱風、旱澇、低溫凍害、颱風等災害防禦技術和漁船、漁港等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工程技術,構建氣象災害快速挽救體系。
8. 生態宜居鄉村建設
因地制宜研發集成和熟化推廣農村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處理、農村新模式新業態融合等關鍵技術與模式,引領支撐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打造美麗鄉村、實現生態宜居。
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創製農業農村生活垃圾與其他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理技術及裝備,研發推廣農村有機垃圾集中處理技術裝備及模式。研究單聯戶農村生活污水就地處理與庭院利用技術,集成套用與區域特點、生產、生活類型相適配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協同處理技術模式。
農村改廁及糞污資源化利用。研發推廣農村廁所糞污處理與庭院、大田利用技術裝備和模式。開展寒旱等特殊區域農村改廁及糞污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創新,研發低成本、易維護、高效率的農村改廁技術設備。
農村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加快農村生物質多原料混合高效厭氧發酵、預警調控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加強生物質燃料清潔高效直燃技術與低氮燃燒專用鍋爐裝備研究,研發成型燃料高效低成本生產設備與清潔燃燒技術,突破熱解炭氣聯產和燃燒污染物減排技術。建立生物質能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制修訂適於村鎮地區的生物質利用設備標準。
新模式新業態融合拓展。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生態涵養、農旅休閒、研學科普和文化傳承等功能,開展農業農村功能性生態景觀系統和農業文化遺產傳承技術研究,建立鄉村生物多樣性觀測點和調查監測方法。研究鄉村生產生活一體化複合景觀,發掘鄉村生態景觀的多功能性,構建具備污染消納和產業發展雙重功能的農業農村景觀系統。集成創新一批生態型、藝術型、科普型的農作物品種和生產設施,發展休閒農業和科普農業。
(二) 最佳化農業科技發展布局
1. 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
重點支持“從 0 到 1”的農業原創性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鼓勵“無人區”領域的探索研究,掌握更多通用性、不可替代、自主可控核心專利,提供農業科技創新源頭支持。
理論規律。開展種質資源形成和演化研究, 探索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多樣性和定向進化等規律。開展重要農藝性狀形成規律研究,探索農業生物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等複雜性狀形成的規律。開展農業重大病蟲害成災機制研究,探索發生規律和發生趨勢。
機理機制。開展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研究,揭示農業生物回響脅迫信號和適應多元環境的調控機制。開展農業微生物組學研究,揭示微生物生物固氮與植物互作、養分高效利用等微生物—宿主—環境互作機理。開展智慧農業基礎研究,揭示土壤—作物—環境—機器系統互作等機制。
方法工具。開展基因編輯技術原始創新,研發新型基因編輯工具。研究不依賴於受體基因型的遺傳轉化技術,構建適合重大品種的通用型轉化體系。突破合成生物技術,構建高效細胞工廠和人工合成生物體系。研究新型全基因組選擇模型,建立適合不同動植物物種的全基因組選擇平台。開展人工智慧基礎算法研究,突破生物大數據挖掘和分析的核心算法。
2. 前沿與交叉融合技術
瞄準世界科學前沿,聚焦對農業發展有帶動作用、有一定研究基礎、能較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領域,強化科技攻關布局,加快形成新優勢。
農業大數據技術。開發海量數據的建模和分析工具,開展基於農業大數據的動植物數位化模擬與過程建模分析、數據智慧型分析和知識模型設計研究,重點突破動植物繁育數據挖掘、產地環境質量評估及污染歸因分析、市場運行數據監測預警等技術。研發糧食作物播種和產量、生豬數量、鮮活農產品市場價格等實時移動智慧型監測採集技術。構建適用於農業領域的非結構化資料庫系統、業數據倉庫、農業知識計算引擎、農業可視互動服務引擎等核心技術。建立鄉村建設與可持續發展資料庫,構建智慧鄉村大數據云平台。研究鄉村空間格局最佳化與品質提升、人居環境智慧型監測、數字鄉村等技術體系。研究編制智慧鄉村建設技術標準和規範。
智慧農業技術。研究動植物生命信息感知與調控、高時空遙感測報與感測智慧型控制、動植物表型組高通量獲取與智慧型解析、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等技術。研發智慧型育種技術和自動化播種、考種技術、耕地質量動態監測技術、新生物成像技術、機器視覺和數位化互動技術、蔬菜規模化生產人機智慧型協調技術、農業專用機器人等。研發套用小麥、水稻、玉米機械收穫過程自動測產技術。加快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與農業結合技術研發與套用。
未來食品製造。研究細胞培養肉、合成蛋奶油、功能重組蛋白等營養型食品的培養和製造技術,推進農產品資源梯次高值利用、組分互作與品質調控、食品新資源挖掘、食品大數據、食品組學、功 能性食品、分子食品創製、食品危害物監測與評估等技術創新。
3. 農業科技基礎性長期性工作
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共享等建設一批基礎資源收集保存庫,圍繞農業生產水、土、氣、物候、投入品、生物災害等數據信息動態監測等建設一批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和野外觀測研究站,推進農業大數據中心和分中心建設,加快構建農業大數據系統, 夯實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基礎。
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藏。加快種質資源庫和南繁矽谷等建設,提升種質資源保存總量和質量。開展系統性普查收集整理、樣本與 DNA信息保存、性狀與功能評價鑑定。推動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淡水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推動國家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新庫建成並投入運行,加強庫存種質資源的監測,建設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平台。
環境監測。圍繞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的時空格局、生產制度及演變規律等環境要素開展動態監測,系統收集典型生產區水、土、氣、物候、投入品等數據信息,構建環境演變資料庫。圍繞生物育種產業化套用開展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分析重大蟲害、草害發生的演化規律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情況。
生物災害監測。圍繞因氣候變化、耕作制度以及投入品等因子產生的農作物病蟲草鼠、畜禽與水產疫病等方面災害開展動態監測,系統整理致災因素、發生情況、災變適應性等方面數據並構建資料庫,深度挖掘要素間關聯關係。
農業投入品質量和施用情況監測。針對不同品種肥料質量狀況和不同規模農戶主要農作物肥料施用情況,建立肥料質量長期固定監測點和農戶施肥長期固定監測點,開展動態監測,建立我國主要肥料品種質量狀況資料庫和主要農作物施肥情況資料庫。
四、重塑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
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產業發展規律,構建完善公益性研究機構與市場化研發主體優勢互補、央和地方各級農業科研機構分工協作、農技推廣機構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銜接補充、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台支撐有力的農業農村科技新格局。
(一) 完善國家農業科研體系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強,最佳化科技資源布局、培育壯大農業農村科技力量、完善農業農村科技管理,構建主體明確、層次清晰、功能完善、運行順暢的農業科研體系。
打造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是代表農業科研最高水平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把解決面向未來的農業“卡脖子”技術問題作為重點,開展“從 0 到 1”的創新性研究,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戰略支撐、前瞻引領、原始驅動、源頭供給作用。國家農業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等是組織開展農業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的重要平台,要聚集和培養優秀農業科技人才、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針對農業科技發展前沿,開展創新性研究。
國家農業科研機構是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組織各類創新資源,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解決全國農業重大套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等問題,突破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難題。
涉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資源集中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要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強基礎及套用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努力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涉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涉農科技領軍企業要緊密圍繞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目標,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的優勢,構建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高度融合的長效機制。由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水平的創新基地,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
推進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堅持面向世界熱帶農業科技前沿,圍繞生物育種、熱帶農業、深藍漁業、動物衛生與營養4個創新領域,引進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領軍人才和尖端科研團隊,支撐萬億級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最佳化整合現有科技資源,著力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相互銜接的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強化熱帶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
做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最佳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建設,長期穩定支持體系專家開展全產業鏈技術攻關和集成示範,鼓勵支持地方開展特色或優勢產業創新團隊建設。組建種業創新、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綠色低碳、智慧農業、產業經濟等5個重要共性技術創新團隊,加強體系間有效銜接,建設縱橫交織、點線面結合、立體網路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升級版。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考核機制,建立科學合理激勵約束機制,確保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有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有力支撐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探索區域科技力量一體化建設。明確中央、地方各級農業科研機構核心職責使命。突出區域共性和省(區、市)個性,強化建設指導與協調,形成區域科技力量建設一盤棋的格局。重點圍繞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需求,著重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套用技術研究和重要產品研發,組織區域內農業科技協作活動。加強國家級科技力量與區域科技力量的互動與互補。推動省(自治區、直轄市)域農業科技力量一體化建設,積極推動地市級科技力量與省級機構形成創新與套用共同體。探索推動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教育培訓機構整合、一體化發展。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核心、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格局,推動涉農科技領軍企業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原則,組建創新聯合體。遴選推介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競爭能力強的涉農科技領軍企業。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培養企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健全有利於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政策環境,引導科研人員“到企業”“為企業”開展科技攻關和指導服務。鼓勵博士畢業生到企業開展科研工作,支持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掛職。支持大型農業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強化重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和農業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能力。打造集設計、研發、生產、服務於一體的農業投入品產業鏈,培育形成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推動建立健全財稅支持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自有資金投資研發力度。完善金融支持農業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利用智慧財產權進行質押融資,強化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防控能力,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二)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完善以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市場化服務力量為重要補充,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廣泛參與、分工協作、充滿活力的農技推廣體系。全面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畫,示範推廣一批引領性技術、主推技術。
強化農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責履行。強化激勵約束,將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建設、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農業科技示範主體培育、服務對象滿意度等納入農技推廣機構績效考評,促使其強化主責主業履行。用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支持農技推廣機構開展關鍵適用技術試驗示範、動植物疫病監測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服務、農業防災減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引導各級農技推廣機構找準職能定位,履行好公益性職責。
提升農技推廣機構能力水平。創建一批基礎條件好、產業代表性強、技術支撐有力的農業技術試驗示範基地,推進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重大關鍵技術集成,推動研究孵化、整合轉化、驗證熟化、示範引領功能一體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繼續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工作,支持農技推廣機構聯合科研單位和生產經營主體 ,示範推廣一批引領性技術、主推技術。
引導農業科研院校開展科技服務。釋放農業科研院校農技服務動能,發揮其技術、人才、平台等優勢,通過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科技小院、產業研究院等,推動農業科研院校力量下沉,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業務融合互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完善農業科研院校科技服務考核機制,將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效作為學科評估、人才評價等的重要依據。推動農業科研院校設定一定比例的高級技術職稱崗位,把農業科技服務成效作為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和任務考評的重要參考。
壯大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制定政府購買農技推廣服務清單,支持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力量承擔可量化、易監管的農技服務。加快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示範引領等協同推動,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公司。繼續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畫,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中招募一批特聘農技員,承擔公益性服務任務。配合中央組織部,選派有關專家和科研人員,採取“一縣一團”方式組織160 個科技特派團,集中支持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三) 健全高素質農民培育和農業科普體系
構建公益性機構和社會資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育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科普制度體系與人才體系,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大宣傳普及力度,提高民眾科學文化素質。
構建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科普新格局。發揮現有院校優勢、強化公益機構建設、吸引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服務農民多元化、多層次教育培訓需求,推動形成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相互銜接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新格局,促進不同階段學習成果互認互通,推介一批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將科普工作納入涉農科研項目預算內容和考核指標,積極支持科普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作品出版,打造高水平、相對穩定的農業科普專業隊伍,建設完善一批以農業科技為主題、集科普教育、研學和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科普場館和示範園區。
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建立健全教育培訓、發展扶持、引導激勵等銜接配套制度。穩定農民教育培訓投入。面向優勢特色主導產業,面向農業生產性服務新需求,面向鄉村社會事業發展,分層分類開展全產業鏈培訓,加強訓後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加強農民線上教育培訓。推動職業院校加強涉農專業建設,擴大招收農民學員規模,採取學費減免、彈性學制、送教下鄉等方法增強吸引力,完善組織管理、考核評價、回鄉就業等辦法,支持農民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堅持引進使用與就地培養結合,加快構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建立農業科普常態化機制。充分發揮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農業科普主陣地的作用,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開展各種形式科普工作和志願服務。充分發揮退休農業專家和科技人員作用,組織農業科普專家團,定期深入基層開展科普。設立農業科技競賽活動和農業科普獎項,鼓勵優秀原創科普作品產出。突出加強生物育種與生物技術套用科學普及。著力建設中央與地方聯動、宣傳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協同、線上與線下互動、主流媒體與新媒體聯動的生物育種科普體系。組織企業家、科學家、經營者、國外相關人士介紹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生產消費情況,積極打造各種農業科普線上線下平台,強化科普說服力。
(四) 打造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分層、分類型不斷加強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優勢領域的世界重要農業科技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在參與承擔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打造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戰略科學家隊伍。發揮各類平台和項目作用,培養一批富有奉獻精神,能夠解決“保供、解卡、防風險 、綠色轉型”等產業難題的農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三農情懷深厚、創新潛力突出的40歲以下青年人才,在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創新平台建設、產業技術體系中挑大樑、當主角,打造戰略後備力量。實施“神農英才”計畫,每年遴選農業科技領軍人才50名,40歲以下農業科技優秀青年人才200名。
農業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提升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示範推廣、動植物重大疫病監測和防控指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的服務保障能力。完善公益性和經營性融合發展機制,允許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鼓勵各地通過“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等方式,引進高校畢業生、技術人員不斷充實農業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堅持完善評價激勵手段。把履行公益服務職能情況作為公共服務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將考核結果與績效獎勵、職務晉升、公務員遴選等掛鈎,樹立以實際貢獻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目標的服務導向,著力調動農業公共服務人才隊伍的積極性。開展“尋找最美農技員”等典型選樹和遴選活動。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圍繞適應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需要,開展農資供應、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生產服務,在支撐重要農產品生產行銷、解決產業鏈薄弱環節問題、推廣新技術新裝備等領域,加強政策扶持、推動機制創新、強化服務保障,加快培養一批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鼓勵農業公共服務機構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合作,合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農村創業帶頭人隊伍建設。圍繞推動科技、管理、資金等資源要素下沉鄉村,帶動電子商務、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培育一批農村創業帶頭人。扶持一批返鄉創業農民工和在鄉創業能人發展鄉村產業,鼓勵一批入鄉創業人員提升鄉村產業的發展水平。引導各地加強對農村創業人員的培訓指導,通過集中授課、案例教學、現場指導等方式,為農村創業人員開展“一帶一”“一帶多”“師帶徒”等精準培訓,提升創業成功率。
(五) 深化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
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科技合作,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促進區域內農業科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
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堅持需求導向,整合國內資源,調整最佳化農業科技合作布局,推動合作網路提檔升級。強化與世界科技強國前沿科技聯合攻關,著力將農業科技融入政府間對話機制,深度鞏固合作創新平台。強化與重要國際夥伴關鍵技術聯合研發,加強重點合作專項支持,構建技術互換、人員互通機制。強化與開發中國家技術套用創新及示範推廣合作,支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力建設和產業發展。深化多邊合作,完善多層次國際合作體系。
加強國際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鼓勵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複合型農業科技人才,加強與合作國的人員交流,推薦優秀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積極引進國內緊缺的海外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質生源來華留學交流,為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提升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能力。落實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積極謀劃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農業科技領域實施方案,主動設計和牽頭髮起農業領域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實施農業領域科學家交流計畫。擇優遴選一批優勢涉農企業和科研院校,積極參與國際研究平台、成果轉化平台、技術轉移基地和人才培養渠道建設。聚焦動植物新品種培育、技術標準對接、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聯合研發。建設全球跨境有害生物安全防禦網,深度參與全球農業治理,提升農業科技領域議題設定、引導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引導支持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農業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
五、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目標,以激發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為核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最佳化農業科技資源組織方式和配置模式,全面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一) 創新科研組織方式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完善農業科技計畫管理方式,探索推進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資源“一盤棋”布局。建立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績效導向的管理制度,構建績效評價與項目、經費動態調整聯動機制。聯合各類創新主體,集聚各類創新要素,推進完善重大項目聯合攻關、重大創新平台共建共享的新型組織模式。
探索實施“揭榜掛帥”制度。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戰略性產品和先進適用裝備等,建立創新使命清單和“揭榜”項目清單,明確以成果產業化水平、產品市場占有率等為主要考量指標的目標任務和考核指標要求,推進實施“揭榜掛帥”制度,分類遴選相關領域領軍企業、高層次領軍人才、優勢創新團隊等牽頭組織聯合攻關,在“發榜者”明確創新周期、攻關要求、跟蹤督查等前提下,賦予“掛帥者”技術路線和科研經費調整自主權,自行提出經費需求,自由組建創新團隊,自行開展聯合攻關。
探索實施“賽馬”制度。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鏈技術創新需求,探索實施“賽馬”制度,建立非共識項目清單,對同一科研任務允許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創新團隊同時獲得立項,引入同台競爭機制,可採取不同技術路線加速創新步伐。最佳化項目資助方式,在項目前期先給予平行資助,中後期根據各方進展情況再逐步聚焦,突出重點,擇優支持。完善實施過程跟蹤、階段性評價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賽馬”制度在競爭性科技攻關中發揮正向引導作用。
探索實施“信用激勵”制度。強化科技創新目標和產業發展指標雙重考核機制,建立健全項目成果產出和項目驗收的第三方評估和用戶評價機制,探索建立項目成果推廣套用和結題後跟蹤評價與績效獎勵機制。探索“信用激勵”“科研誠信負面清單”等制度,建立健全農業科研誠信記錄檔案制度,加強績效評估結果的套用,對評估優秀的承擔單位、創新團隊等,在平台建設、項目立項、成果培育等方面優先支持。
(二)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推動資金、技術、市場等要素對接,強化科技創新全鏈條布局,以縣域為單位,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需求,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套用“最後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用好用活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交易服務等平台。
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農場)共建。以各級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為技術依託,充分發揮涉農科技型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作用,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聚焦縣域主導產業,圍繞產業鏈各環節技術需求,通過共建平台、聯合攻關、協同推廣和品牌創建等方式,實現成果和服務精準供給,推動縣域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因地制宜共建一批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農場)。
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幫扶重點地區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產業技術顧問制度。堅持以做優做強特色產業為核心,協助脫貧地區選準選精產業,梳理技術需求,完善產業發展規劃。依託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為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5個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縣,組建產業技術顧問組,選派科技特派團,做到產業需求與技術服務精準對接,實現每個特色主導產業專家全覆蓋。圍繞新疆和西藏特色發展具體需求,組建棉花、青稞等農牧業全產業鏈技術指導專家組。通過推廣適宜品種、加快先進實用技術套用,推動重點地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檔升級。
強化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圍繞區域性、行業性和基礎性農業發展問題,聚焦重大產業問題和科技難題,整合全國優勢科技資源,建設一批產業特色明顯、發展方式綠色、各類要素集聚、機制創新鮮明、示範帶動有力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通過搭建分工協作“一 盤棋”農業科研工作新格局、創建覆蓋上中下游的“一條龍”農業科研組織模式、形成多學科集成的“一體化”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形成創新效率明顯提升、產業帶動效果顯著、區域問題有效解決、協同機制運行高效的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發展格局。
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高質量發展。推動南京、太谷、成都、廣州、武漢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圍繞各自主導產業,強化引進和培育高水平科研團隊、高科技企業、高質量基金、高轉化性成果,促進關鍵技術集成、創新要素集聚、關聯企業集中、優勢產業集群,打造一批“農業矽谷”和區域經濟成長極。支持股權期權、兼職兼薪等激勵政策在科創中心先行先試,引進和培育一批優質孵化器,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支持科創中心強化區域內創新資源統籌,加強與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農業產業園區等平台載體的融合發展。
(三) 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
創新科技治理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導, 科學家、企業家、社會公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國家與企業、社會力量各司其職、密切合作的創新治理模式。強化農業科研機構主體定位與核心使命,建立健全現代院所制度,深化績效評價改革和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推動科研院所形成“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新機制。明確各類農業科研機構的性質和職責任務,擴大院所自主權,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治理體系,推動實施理事會和章程管理,實行理事會決策制和院所長負責制,對章程明確賦予科研事業單位管理許可權的事務,由單位自主獨立決策、科學有效管理。
推進農業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改革。穩步擴大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改革試點成果,強化農業科研機構公益性定位與核心使命,突出創新導向、結果導向、實績導向和產業貢獻,分類制定符合農業產業和科技創新規律的評價機制與指標體系,建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和長效機制,加強績效評價結果運用,逐步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支持政策。
深化農業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機制,鼓勵拓展技術股與現金股相結合的激勵模式,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制定本單位轉化科技成果的專門管理辦法,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建立賦權清單、賦權原則、分配比例,賦予科研人員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充分調動科技創新積極性,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四)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遵循產業規律、創新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發揮政府巨觀調控功能和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構建有利於創新的文化氛圍、市場導向和保障機制。
建立科技創新要素流動共享機制。推進科技人才自由流動和“減負”行動,建立人才流動“綠色通道”,引導農業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領辦創辦企業等,推動相關獎勵和激勵政策落地落實,突破“單位人”身份壁壘,讓科技人才“不為所有、但求所用”。推進資源、平台、信息等開放共享,鼓勵引導涉農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共享平台、共享制度、共享激勵,建立健全國家需求導向、任務目標帶動、平台資源共享、激勵相容約束的長效協同創新機制,鞏固多元創新主體高效協作、產學研深度融合、實體化運作的新格局。
建立分類評價和績效考核機制。推動農業科研機構評價由“唯論文、重獎勵”向“崇創新、重貢獻”轉變。建立有利於重大產出的穩定支持機制、科研團隊及創新人才管理機制、科研團隊動態調整機制,針對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示範推廣等不同科技活動類型,構建以技術研發創新度、產業需求關聯度、產業發展貢獻度為導向的分類評價制度。推行第三方評價,探索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評價和績效考核機制,拓展社會化、專業化、國際化評價渠道。
完善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進一步強化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頂層設計,加強關鍵領域農業智慧財產權創造和儲備,整體提升農業智慧財產權質量,確保專利、品種權、標準等實用、管用。強化農業智慧財產權全鏈條保護,打通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健全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制度,增強農業智慧財產權系統保護能力。激發原始創新,建立原始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權益分配機制。完善對侵權的懲治法律法規制修訂。及時傳播智慧財產權信息,讓創新更多更好惠及人民。
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傳承“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祁陽站精神”等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精神。健全各類農業科技活動規範,強化農業科技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加強宣傳引導與教育管理,加大農業科研失信行為懲戒。鼓勵科研人員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營造鼓勵探索、潛心研究的良好創新氛圍。
六、保障措施
(一) 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和優先位置,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形成支持農業農村科技事業發展新局面。健全各級各類創新主體內部黨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於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貫穿於科技創新各個工作環節,為創新驅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組織保障。
(二) 加強統籌協調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牽頭抓總職責,統籌協調推進,相關部門做好協同配合,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科技、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互聯互動,做好不同部門間規劃目標舉措的有機銜接,形成重點任務分解和工作落實推動的協同機制。
(三) 發布科技需求
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確定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農業農村部組織遴選並發布全國性農業科技需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遴選並發布本地區重大農業科技需求,針對全局性或區域性的產業薄弱環節,著力解決制約國家和地區發展、安全的重大科技難題。
(四) 強化政策協同
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科技優先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嚴格執行現行涉農法律法規,落實國家在金融信貸、成果轉讓、培訓諮詢、推廣服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制定配套實施細則,完善相關標準體系。依據規劃制定重大項目清單,堅持項目、資金和要素跟著規划走。
(五) 加大投入力度
推動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強度,推動農業農村科技研發投入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 以上。加大種子、耕地等要害領域以及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費保障水平,力爭穩定性農業農村科技支持比例達到50% 以上。強化科技金融,加大向高素質農民、農業科技企業的傾斜力度;大力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鼓勵以市場化方式成立農業科創基金, 推動形成多元、穩定、高效的農業農村科技投入機制。
(六) 做好實施評估
各地要加強規劃實施的考核監督和激勵約束,對照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點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適時開展規劃評估,對規劃實施效果作出綜合評價。各地要將規劃實施成效納入地方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績效考評內容,考核結果作為選賢任能和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加強宣傳引導,調動和增強社會各方面落實規劃的主動性、積極性。
專欄 2 種業振興行動
01 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推進並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啟動並完成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與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統籌建設一批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畜禽水產種質資源保種場(區)和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隔離基地。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精準鑑定與基因挖掘,構建種質資源DNA分子指紋圖譜庫、特徵庫和種質資源資料庫。
02 種業創新攻關
加強種業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啟動實施農業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推進育種聯合攻關,加大種業科技成果推廣套用,推進南繁矽谷等創新基地建設。實施大型表型鑑定平台、分子育種平台等重大項目,支持優勢種業企業開展育種創新。
專欄 3 黑土地保護利用
01 黑土地退化機理及對糧食產能影響研究
研究東北黑土地退化演變規律與成因,明確不同區域的黑土退化主要影響因子和次要影響因子;研究並定量化評價黑土地退化對糧食產能的影響程度。
02 黑土保護重點問題技術攻關與集成示範
重點攻關北方冷涼區秸稈快速腐熟技術,以及風蝕、水蝕、凍融等造成水土流失的治理技術措施。研究集成不同區域、不同障礙下的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技術模式,開展典型區域的全方位黑土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示範與推廣。
03 黑土保護監測評價
針對不同區域黑土保護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黑土監測評價網路建設與布局,研究建立黑土保護監測評價標準、技術與方法,以及黑土退化預警體系。
專欄 4 深藍漁業科技
01 深藍生物遺傳資源解析與綜合利用
開展重要海洋生物遺傳資源解析與評價鑑定,研究主要養殖對象經濟性狀遺傳基礎與形成機制、大宗捕撈對象對特殊生境表型適應特徵和種質資源分布規律。
02 工業化綠色生產模式與養殖工廠
研發深遠海適養新對象大規格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工業化養殖環境工程化構建、自動控制、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全過程智慧型養殖裝備與管控系統。
03 海陸聯動加工技術與智慧型裝備
研究海上快速分選、高效預處理、精準分割等技術與設備、保活運輸裝置、節能型海上保鮮裝備、水產品全鏈條加工與品控技術、冷鏈流通過程品質保持技術。
專欄 5 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
啟動實施農機裝備短板弱項研發專項,建設國家級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建設農機化薄弱環節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建設不同作物不同產區“研產推用”四位一體全程機械化示範套用基地。
專欄 6 防災減災能力提升行動
01 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
解析草地貪夜蛾、稻飛虱、稻瘟病、小麥赤霉病、條鏽病、柑橘黃龍病等重大或新發病蟲害成災規律,研究遷飛擴散路徑和大區流行規律及精準監測預警技術,構建病蟲災害區域防控技術體系。解析病蟲源與寄主作物互作機理及作物免疫誘控機制,研究低風險化和農藥多靶標協調使用技術。探索天敵昆蟲、生物源農藥和昆蟲性信息素創製與產業化,研究害蟲理化誘控、生態調控與生物多樣性控害等綠色防控技術。
02 動物重大疫病防控
系統開展非洲豬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布魯氏菌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以及瘋牛病、非洲馬瘟等外來動物疫病病原生態學及流行病學研究,闡明病毒遺傳衍化、抗原變異規律和致病機理,解析感染、致病與免疫機制,深化疫病預警、溯源追蹤和流行病學分析技術,構建互聯互通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和疫情監測預警模型,研發高通量快速診斷產品,創製安全高效的動物疫病疫苗,開發濃縮、純化等生產新工藝和免疫增強、耐熱保護等新佐劑,支持建立動物疫苗效力檢驗替代方法,提高疫苗安全性、有效性。
03 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防禦
構建全域覆蓋的農業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種植業自然災害信息調度系統、災害監測預警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建立糧油作物、經濟作物、園藝作物三類分作物災害定點監測與防災減災救災套用中心繫統。
專欄 7 智慧農業技術創新工程
01 智慧型信息獲取與感知技術
研究動植物生命信息感知與認知機理,開展農業專用感測器、智慧型電子標籤、農業遙感數據解析、農業感測器感知、農業快速檢測等技術攻關。
02 農業智慧型控制技術與裝備
研究農業機械田間作業的複雜控制,開展動態路徑規劃、遠程監控、智慧型組網以及多機協作等技術攻關;研究農業智慧型感測與控制,開展精準導航定位、精準作業裝備、農耕作業自動化機器人、農畜產品生長態勢巡檢機器人、農產品精準快速採摘機器人、畜禽安全防疫機器人等技術攻關。
專欄 8 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農場) 共建行動
聚焦縣域農業農村發展科技需求,充分發揮先行縣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口技術單位的支撐作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作用和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引導科技、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向縣域集聚,激發縣域農業產業活力,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因地制宜共建一批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農場)。
專欄 9 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產業技術顧問制度
依託國家和各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有關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在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5個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縣,組建產業技術顧問組,做到產業需求與技術服務精準對接,實現每個特色主導產業專家全覆蓋。明確產業技術顧問制度重點任務:完善一個產業發展規劃、推廣一批優良品種、落地一批先進技術、建設一批示範基地、培育一批產業帶頭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