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是農業農村部印發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 屬性:規劃
- 發布單位:農業農村部
全文,內容解釋,
全文
第一章 規劃背景
一、發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邁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新的階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慧型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開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執法檢查,強化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農業機械化工作,出台了《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各地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出了一系列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舉措。農業機械化管理體制機制持續最佳化。農業機械化管理“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實施農機安全監理免費政策和便民舉措,取消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核發行政許可,開展農機駕駛培訓機構“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改革農機試驗鑑定制度,推進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化。部省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牽頭成立了國家和省級農業機械化發展協調推進機制,統籌協調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在財政補貼、裝備創新、稅費減免、設施用地、信貸擔保、融資租賃、跨區作業、農機保險、人才培養等方面採取了系列政策支持舉措。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56億千瓦,比“十二五”期末增長1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25%,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4個百分點,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7%、90%和84%,分別比“十二五”期末提高3.5個、8.6個和6.2個百分點,創建614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畜牧水產養殖、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果菜茶機械化穩步發展。基於北斗、5G的無人駕駛農機、植保無人飛機等智慧型農機進軍生產一線。新創建310個“平安農機”示範縣(市),深入開展農機安全隱患風險排查整治,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蓬勃發展,新增農機合作社1.9萬個,農機服務組織達到19.5萬個,“機械化部隊”不斷壯大,作業量和服務收入持續增長,2020年農機作業總面積達到70億畝次、作業服務收入達到3615億元,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二、面臨挑戰
隨著農業生產進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廣大農民民眾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服務組織對機械化生產的需求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迫切,農業生產各領域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農業機械化在區域、產業、品種、環節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顯。從區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區機械化發展較快,南方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發展較慢,典型丘陵山區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低於50%。從產業、品種和環節上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以及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等領域機械化水平較低。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制約因素需要攻克。一是農機產品研發製造亟待加強。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於人,製造工藝、重大裝備等與已開發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研發能力和產品性能還不能很好滿足農民的需要,農機裝備產業水平還不高,部分高端機具主要依賴進口,國產機具多為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可靠性適應性亟待提升,部分領域或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問題依然明顯。二是農機農藝農田協同配套亟待加強。一些產業品種、農藝制度、種養方式及產後加工等與機械化生產不協調等問題較為明顯,農機農藝融合不夠緊密,影響制約農機研發、推廣套用效果及作業質量與效益,集成配套的機械化生產體系和系統解決方案還不夠多,尚不能充分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農機作業、存放等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後,“下田難”“作業難”“存放難”等問題還比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機裝備的使用效率與壽命。三是農業機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務有待提升。支持農機研發創新、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等方面的政策舉措不夠豐富。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仍有不足,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農機安全監管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管理人員機構改革後調整較大,專業技能亟需提升。農機維修難、維修貴等問題有待改善,不少高能耗老舊農機需要及時淘汰更新等。
三、發展需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三農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更為迫切的要求,也為農業機械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看,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農業機械作業服務基本替代人力畜力作業,我國農業農村正處於機械化對人力畜力加速替代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我國城鎮化、現代化持續推進,新一代農村人口加速向城鎮流動,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態勢明顯,青壯年勞動力短缺成為常態,農業生產人力成本逐年攀升,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短缺,解決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只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才能為農業產業安全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為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這同時也為農業機械化的全面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從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看,“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必須加快補上農業機械化短板弱項,強化農業裝備的支撐保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製能力,支持高端智慧型、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製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等要求。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將“農業機械化”列入現代農業農村建設工程,明確了一系列推進舉措。《“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部署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這些決策部署充分肯定了農業機械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確了“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重點任務和要求。從農機工業支撐能力看,農機裝備產業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信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技術加快普及套用,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穩步提升,為充分滿足農業生產各領域對機械化的需求創造了良好條件,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將為農機裝備產業做大做強注入持久的動力。
綜合判斷,“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必須立足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準確把握新階段農業機械化的歷史方位,積極應對面臨的挑戰,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工作層面,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持續抓好保供、銜接、禁漁、建設、要害、改革重點任務,深入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大力推動機械化與農藝制度、智慧型信息技術、農業經營方式、農田建設相融合相適應,引領推動農機裝備創新發展,做大做強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機械化增產減損作用,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發揮機械化節本增效作用,推動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發揮機械化引領作用,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揮機械化驅動作用,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空間。
——堅持政策扶持、市場主導。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持續完善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體系,最佳化管理體制機制,增強公共服務供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充分調動企業研發生產高端先進機具和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
——堅持創新驅動、協調發展。持續推進農機研發製造與技術推廣機制創新、服務組織形式與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管理制度與扶持政策創新,推動創製運用新型農機裝備,提升農機研發製造水平和推廣套用效率效益,加快補上農業機械研發製造短板、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和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短板。
——堅持系統謀劃、協同推進。著眼於主要作物、重要養殖品種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機、農藝、農田、農業經營方式協同協調,因地制宜推動品種、種養方式、土地、機具集成,產前產中產後機具配套,技術、主體、規模、機制統籌,構建高質高效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推進各產業、各地區機械化高質量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農機具配置結構趨於合理,農機作業條件顯著改善,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機裝備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效果,農機對農業綠色發展支撐明顯增強,機械化與信息化、智慧型化進一步融合,農業機械化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農機數據安全和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強化。具體指標為: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糧棉油糖主產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縣(市、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以上。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更加穩固,農機服務總收入持續增長,農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時期。
展望2035年,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決定性進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實現全過程機械化,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大幅躍升,設施種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促進農產品增值能力顯著增強,“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全面套用於農業機械化管理、作業監測與服務,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全覆蓋,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三章 著力提升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一、補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
圍繞雙季水稻機械化育秧移栽、南方丘陵山區玉米機種機收、冬小麥節水灌溉、馬鈴薯機種機收、夏大豆免耕播種、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等薄弱環節以及適宜稻區再生稻、西南丘陵山區玉米和馬鈴薯、南方大豆、高原青稞等生產機械化,推進適用機具研發,提高機具適應性、可靠性,強化機械、栽培、品種集成配套,加強試驗示範,總結推廣適宜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到2025年,水稻種植機械化率達到65%,馬鈴薯種植、收穫機械化率均達到45%,南方玉米、大豆機種機收等水平顯著提升。
二、推進糧食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減損提質
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切實將減少糧食作物機收損耗浪費工作常態化,推動降低糧食生產各環節損耗浪費。完善糧食作物精量播種、機收減損作業標準和操作規範,加強糧食作物在用播種機、收穫機質量調查和作業機具田間測評選型,引領企業改進播種、收穫機械產品性能。多形式開展機播機收操作技能大賽、作業能手評選,提高機手規範化操作、標準化作業的意識、能力和水平。精心組織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注重提高機具技術狀態,促進作業有序高效,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三、構建糧食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體系
大力推進保護性耕作,促進糧食生產機械化與耕地保護相得益彰。加快選育宜機化糧食品種,提升育種機械化水平,推進良種良機協同。深入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探索適合不同作物、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形成高效機械化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加快種子處理、高效植保、產地烘乾、秸稈綜合利用等環節與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集成配套,推動建立健全區域化、標準化的高質量糧食機械化生產體系。第四章 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
一、提升大宗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
緊盯主要區域、重點作物機械化生產薄弱環節,加快補齊機具短板,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著力完善生產模式、細化技術路線,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重點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區推廣棉花標準化種植與機械化採摘技術,在新疆棉花優勢區推進適宜機采的長絨棉機械化收穫技術,在長江流域冬油菜產區推廣高效種植與低損收穫機械化技術,在花生優勢產區推廣夏花生免膜種植與果秧兼收機械化技術,在南方甘蔗優勢區推廣糖料蔗聯合收穫機械化技術,在甜菜優勢產區推廣高效種植與快速收穫機械化技術。到2025年,棉花、甘蔗收穫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5%和30%,花生種植、收穫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5%和55%,油菜種植、收穫機械化率分別達到50%和65%。
二、突破特色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
加快特色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創新與集成套用。推進露地規模種植基地蔬菜精密播種、標準化育苗、高效移栽等機械化技術示範推廣,發展葉類和根莖類作物收穫機械化,推廣花類、茄果類蔬菜採摘輔助平台。推動標準化果園茶園建設,加快適用裝備研發推廣,為實現開溝施肥、除草打藥、節水灌溉、修剪採摘等生產環節機械化創造條件。因地制宜推進中藥材、熱帶作物等區域特色特產作物生產機械化,著力突破機收環節瓶頸。
三、加快推進設施種植機械化
圍繞設施種植產業優勢區域,積極推進設施布局標準化、建造宜機化、作業機械化、裝備智慧型化、服務社會化。制修訂適宜不同地區的溫室設施結構與建造標準,推廣節能型設施建造材料和低能耗電動設施裝備,加快補上精量播種、育苗嫁接、移栽和收穫、廢棄物處理等環節技術裝備短板,普及土地耕整、灌溉施肥、電動運輸、水肥一體化設施以及多功能作業平台等技術裝備,推廣環境自動調控、水肥一體化和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等機械化信息化技術,探索開展嫁接、授粉、巡檢、採收等農業機器人示範套用。到2025年,塑膠大棚、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為主的種植設施總面積穩定在200萬公頃左右。第五章 加快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
一、推進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全程機械化
健全完善畜牧業機械化技術標準體系,制定生豬、蛋雞、肉雞、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種規模化養殖設施裝備配套技術規範。加強畜禽品種、養殖工藝、設施裝備集成配套,著力改善中小規模養殖場(戶)設施裝備條件,鞏固提高飼草料生產與加工、飼草料投餵、環境控制等環節機械化水平,推動構建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加快解決疫病防控、畜產品採集加工、糞污收集處理與利用等薄弱環節機械裝備套用難題,推廣套用先進適用畜禽養殖機械裝備技術。到2025年,生豬、蛋雞、肉雞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0%、50%、50%以上。
二、構建水產綠色養殖全程機械化體系
推動設施裝備運用與綠色養殖方式發展相適應,促進養殖品種、工藝、設施與機械裝備協同聯動,健全水產養殖機械化標準體系,加快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及水質監控、水草管護、尾水處理等設施裝備的集成配套。完善池塘標準化建設規範,建立健全養殖池塘維護修繕及設施裝備管護長效機制,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宜機化建設。圍繞發展生態健康養殖,開展養殖模式試驗最佳化,總結推廣綠色養殖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到2025年,工廠化、貨櫃式和池塘工程化等循環水養殖基本實現機械化。
三、推廣綠色高效養殖裝備技術
加快優質飼草青貯、農作物秸稈飼料製備、畜禽糞污肥料化利用等機械化技術推廣套用,推動構建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遴選推廣畜牧水產綠色高效養殖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示範推廣精準飼餵、智慧型環控、疫病防控、高效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水質淨化處理等高效專用技術裝備。第六章 積極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
一、推進綠色高效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研發套用
加快推進利用太陽能、空氣能等清潔能源的綠色高效農產品初加工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套用。以農產品初加工重要環節和空白領域為重點,推動快速預冷、節能幹燥、綠色儲藏、低溫壓榨、高效去皮脫殼、清潔分等分級及畜禽屠宰、冷鏈物流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製造。圍繞果蔬、畜禽、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保質增值,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初加工機械。圍繞糧食、油料、棉花等耐儲農產品減損增效,發展脫殼、清選、烘乾、儲藏和膨化保鮮等初加工機械。圍繞雜糧、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開發做強,發展碾磨粉碎、混合調製、切分乾制、理條成型、精選分級等初加工機械。
二、加強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體系建設
加強農機裝備與農產品初加工工藝融合研究,總結推出一批農產品初加工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和高水平示範套用場景。推進糧食減損等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成套化,探索示範成套裝備與配套設施集成一體化發展,提升農產品初加工工程化水平。探索發展“網際網路+初加工機械化”,推動農產品初加工重點環節裝備套用實時信息採集和智慧型管控系統,鼓勵生產主體進行設施與裝備物聯化、智慧型化升級改造,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與信息化、智慧型化融合發展。制定健全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與成套裝備技術標準,加強技術設施設備篩選評價,提升試驗鑑定能力,加快推廣套用。大力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社會化服務,積極探索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生產託管、訂單作業、承包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緊盯脫貧地區特色農產品提質減損增效,突出就地就近,推動建立分區域、分產業、分規模的農產品初加工適配裝備體系和技術服務模式,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第七章 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
一、推進適宜裝備研發推廣
積極發展丘陵山區農業生產高效專用農機,推動丘陵山區通用動力機械裝備及特色作物生產、特種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農機研發,增加裝備供給。強化需求引領,推進協同合作,積極創設項目,推動產學研推用緊密結合,加快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創新和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套用。大力推進丘陵山區適用農機專項鑑定,落實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政策,加快適宜當地產業需求的農機具研發成果轉化套用。
二、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
深入開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需求摸底,根據丘陵山區地形、地貌特點以及不同作物生產需求,因地制宜明確田間道路、田塊長度寬度與平整度等宜機化要求,提出適宜不同地形特點的改造技術方案。完善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標準和評價規範,構建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體系。強化投入成本與收益分析的測算分析,推動各方面資金投入開展宜機化改造,持續改善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
三、推進作業服務模式創新
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特色優勢產業+全程機械化”等機械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多樣化模式,引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加快推動種養品種、栽培制度、養殖模式、生產規模及產後加工等全方位“宜機化”,大力推動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相配套。加快提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服務能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多元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技術推廣。第八章 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智慧型化、綠色化
一、推動智慧型農機裝備技術創新
推動農機導航、農機作業管理和遠程數據通信管理等技術系統集成,加快農機裝備作業感測器、智慧型網聯終端等關鍵技術攻關,推進農機作業監測數位化進程。圍繞農田精細平整、精準播種、精準施肥、精準施藥,創製智慧型化機具裝備,提升精準作業技術水平。推進北斗自動導航、ISOBUS(農機匯流排)、高壓共軌、動力換擋、無級變速、新能源動力、機電液一體化等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集成套用,加快創新發展大型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推進畜禽水產養殖裝備信息化、智慧型化,促進智慧農業示範套用。
二、示範運用智慧型化技術
積極引導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投入農業生產,加快提升農機裝備“耕、種、管、收”全程作業質量與作業效率。大力推廣基於北斗、5G的自動駕駛、遠程監控、智慧型控制等技術在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等機具上的套用,引導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加快播種、施肥施藥、收穫等環節智慧型裝備的廣泛套用,推動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的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裝備套用。
三、推進機械化生產數位化管理
加快機械化生產物聯網建設,推廣套用具有農機作業監測、遠程調度、維修診斷等功能的信息化服務平台,實現對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的信息化管理與調度。推廣套用手機APP、人臉識別、補貼機具二維碼管理和物聯網監控等技術,加快農機購置補貼業務全流程線上高效安全辦理。提升農機試驗鑑定、安全監理、質量監督等業務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實現農機購置補貼、試驗鑑定、安全監理、質量監督等數據信息互聯互通,提升政策實施質量和效率。大力推進農機智慧型裝備數據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引領農業機械化管理、農機作業監測、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向數位化轉型,做好機械化生產數據安全管理。
四、推進農機節能減排
加快綠色智慧型農機裝備和節本增效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套用,推進農機節能減排,助力實施農業碳達峰、碳中和。支持推動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由國三升級國四,實施更為嚴格的農機排放標準,因地制宜發展複式、高效農機和電動農機裝備,減少廢氣排放。大力示範推廣節種節水節能節肥節藥農業機械化技術,加快側深施肥、精準施藥、節水灌溉、高性能免耕播種等機械裝備推廣套用,減少種子、化肥、農藥、水資源用量。加大糞肥還田、秸稈還田離田、殘膜撿拾回收等農業廢棄物回收及資源化利用適用高效機械裝備的研發推廣力度,支撐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培育壯大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提供高效便捷農機作業服務,提升作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全面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加快淘汰能耗高、作業損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舊農機,促進農機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第九章 做大做強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
一、壯大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
培育壯大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專業戶等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鼓勵農機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方式,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向農業生產全過程、全產業延伸,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區域中心建設,推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模式,廣泛開展農業生產託管。加強救災防災專用農機裝備儲備建設,提升農機應急搶收搶種搶烘及排澇抗旱服務能力。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創辦領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引導鼓勵農機服務主體與家庭農場、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及農業企業等規模生產主體構建農業生產服務聯合體,探索實現農機互助、設備共享、互利共贏的有效方式,提高農機使用效率。
二、推動農機銷售、維修及零配件供應產業發展
引導農機流通體系,完善農機售後服務功能,提升售後服務水平,便利農民購買、維修、使用農機。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取消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核發的決定,制定農業機械維修服務規範,推動農機維修服務方式創新,激發農機維修市場活力,為農機手提供便捷高效的維修服務。積極推動運用大數據平台技術建設便捷高效的農機銷售、維修及零配件供應網路,提升農機流通信息化、規模化水平。
三、推進農機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發展
推動農機職業技能開發體系建設,強化大綱制定、教材編寫、課件選推等基礎工作,有效利用企業現場設備和場所開展培訓服務,充分發揮農機培訓機構、生產企業、農機合作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壯大農機實用技能培訓規模,提高農機技能培訓質量。引導相關高校面向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構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實施體系。推動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優勢農機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工程創新基地、實踐基地、實訓基地,加快農機職業技能教育發展。第十章 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管理
一、嚴格落實安全監管責任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重要論述,樹牢安全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建立健全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和行政審批機構分工負責的農機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制。嚴格履行安全監管職責,依法核發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牌證,做好駕駛人培訓和考試管理,嚴格農機安全技術檢驗。強化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加強重要節假日、重要農時和重要活動等關鍵時點的安全生產督導檢查,嚴查嚴處違法違規行為。建立手扶變型運輸機等只有運輸功能、無農田作業功能的變型拖拉機退出機制,加快清零。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制農機發生較大以上安全事故。
二、不斷提升安全監管能力
深化“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將創建工作納入政府安全生產考核內容,最佳化創建方案,完善選拔推薦機制,每年推出一批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和示範縣。深入開展全國“安全生產月”“安全宣傳諮詢日”和安全宣傳“五進”活動,創新宣傳形式、豐富宣傳內容,提升安全宣傳效果。常態化組織農機事故應急演練,加強事故原因分析,完善預防措施,規範農機事故處理認定。加強農機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更新升級基層農機安全監管裝備,推進農機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機安全監管數據全國系統內實時共享。加強農機安全監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崗位知識和技能培訓,實現崗位練兵常態化,推行專業崗位持證上崗,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機安全監管隊伍。突出加強鄉村農機安全監管力量建設,推進農機安全“格線化”管理。
三、推進駕駛培訓制度改革
貫徹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做好農機駕駛培訓機構由“資格管理”向“監督管理”的轉換。進一步拓寬培訓渠道,鼓勵農機教學、生產、推廣、社會化服務等機構發揮優勢開展駕駛培訓業務,解決農民學機難、學機不方便的問題。完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相關培訓制度規範,最佳化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強化駕駛培訓工作事中事後監管,提高培訓質量,嚴把考試關口,確保農機手全面掌握安全生產知識和駕駛操作技能。第十一章 強化支持發展政策舉措
一、編制並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計畫
緊盯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全面摸清農業機械短板,組織制定農機短板技術裝備需求目錄,引導科研院所和農機企業等向農業機械補短板聚焦用力。聯合有關部門、有關地區和優勢領軍企業,聚焦解決“一大一小”問題,開展大型大馬力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推廣套用先導區建設,謀劃農機裝備研發創新重點項目。科學布局和建設“現代農業裝備”“設施農業工程”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為農機農藝融合研究創造條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開展智慧型農機裝備、農業機器人等重點項目研究。推動智慧型農機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地方打造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和農機裝備創新聯盟、基地,主動服務研發製造需求,拓展農機套用場景,培育壯大套用主體,加大政策牽引推動,持續最佳化市場環境。健全完善農機試驗鑑定大綱和農業機械化標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二、強化政策支持投入
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與套用補貼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實施的導向作用,著力穩重點、擴範圍、優服務、強監管、提效能,突出優機優補、獎優罰劣,加大對智慧型、高端安全農機裝備支撐力度,持續提升政策實施精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水平。開展農機購置綜合補貼試點,選擇部分有條件、有意願的省份和中央直屬墾區探索創新補貼資金使用與管理方式,實施購置補貼與作業補助、貸款貼息、融資租賃承租補助等相結合的補貼方式。加大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力度。支持農機服務主體開展深松深耕、機播機收和生產託管服務,落實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畫免(少)耕播種作業補助政策。推動設施農業用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用地、農業生產用電、稅費減免等相關政策落實落地,鼓勵集體經濟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主體以各種形式開展機庫棚、機耕道、烘乾機塔等基礎條件建設,加強農機搶種搶收搶烘服務能力建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積極推進地方政府債券和有關資金支持開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推動創新農機金融保險服務,探索將權屬清晰的大型農機裝備納入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範圍,鼓勵開展農機保險。創新國際交流模式,以農業服務貿易為抓手,帶動農機優勢產能走出去,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先進農機技術及產品“走出去”。
三、加強人才隊伍支撐
把“人才強機”作為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方針,推進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建設。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農機裝備研發製造供應鏈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引導和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優勢領軍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學會等各相關方發揮自身優勢,全方位培養、發現、引進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及領軍型農機科研人才。圍繞提升公益服務能力,大力開展技術推廣、試驗鑑定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建設素質過硬、作風紮實、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開拓創新的農業機械化公益服務人才隊伍。圍繞提升執法監管能力,加強農機安全監管執法人員教育培訓,積極發展鄉村安全監理管理員或協管員隊伍,切實築牢農機安全生產監管防線。鼓勵支持鄉村農機人員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和學歷提升行動,大力開展農機作業服務人員技能培訓等職業教育,遴選培養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不斷壯大基層農機實用人才隊伍。
四、提升法治保障能力
推動各級農業機械化管理幹部和技術服務人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學習宣傳農業農村和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不斷提升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執法檢查要求,加強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好農機維修管理規定、拖拉機駕駛培訓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的修訂,持續推進依法行政建設。強化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普法宣傳,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推動法律法規進村進戶,將普法融入日常管理服務工作中,切實提高農民機手、農機企業、農機服務組織自覺守法意識和依法維權能力,營造良好法治氛圍。第十二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把規劃實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好各省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制定具體措施,明確實施要求,組織調動全系統力量,確保規劃任務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國家和省級農業機械化發展協調推進機制的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合力推進“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推動將農業機械化發展列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鄉村振興考核內容,加快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升級。
二、加強督促指導
組織各地開展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任務研究,以規劃為指引,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明確各地“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存在的短板弱項及相應的政策舉措,並定期評估工作進展落實情況,推進規劃落細落小。研究制定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評價指標和監測辦法,開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情況監測,構建全面統計、區域評價、定向監測相結合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動態監測體系,及時發布監測結果,指導規劃實施。適時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及時發現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推動完成好規劃目標任務。
三、動員社會參與
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支持農業機械化、關心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搭建社會廣泛參與平台,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好典型引領作用。主動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報導活動,切實加大對農業機械化宣傳的力度、廣度和深度,講好農業機械化故事,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圍。
內容解釋
《規劃》提出,目標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農機具配置結構趨於合理,農機作業條件顯著改善,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機裝備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效果,農機對農業綠色發展支撐明顯增強,機械化與信息化、智慧型化進一步融合,農業機械化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農機數據安全和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