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是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決策部署,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農村部編制的規劃。
2022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
- 發布單位:農業農村部
- 成文日期:2022年2月21日
- 發布日期:2022年2月
規劃全文,內容解讀,
規劃全文
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保障, 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擺在重要位置,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完善監管機制,加強源頭治理、過程管控和風險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 以上,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為保障人民民眾“舌尖上的安全”、助力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標準化生產全面推進。 制修訂農藥獸藥殘留限量及配套檢測方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4109 項,總數達到 10068 項,基本覆蓋我國常用農藥獸藥品種和主要食用農產品。制修訂農業行業標準 1933 項,總數達到 5342 項。 累計建設果菜茶標準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近 1. 8 萬個,規模種養主體質量控制能力明顯提升。 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總數5 萬個,較“十二五”末增加 71. 9% 。
綠色生產取得積極進展。 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深入推進,累計禁用高毒農藥 46 種,在蔬菜水果等部分作物上禁用農藥 20 種,嚴格實施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面積近 10 億畝,水稻、玉米、小麥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 以上,實現預期目標。 發布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促生長類抗菌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全部退出使用。
監管監測體系不斷完善。 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 88% 的地市、全部“菜籃子”產品大縣及其鄉鎮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人員近 15 萬人。 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2297 家,檢測人員 2. 41 萬人。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計畫不斷最佳化,部省兩級監測網路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和農產品產區、城鄉居民主要消費品種。
監管執法深入開展。 按照中央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 組織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圍繞突出問題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五年共出動執法人員 1859. 6 萬人次,檢查生產企業 1058 萬家(次),查處問題 13 萬起。 聯合有關部門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嚴打制售假劣農資違法行為,種子、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資質量持續穩定在較高水平。
監管制度機制逐步健全。 支持建設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省 5 個,認定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 318 個。 及時總結 6 省份試點經驗,在全國試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試行範圍內 57. 3% 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到常態化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 出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產品優質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等工作掛鈎意見,推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推廣運行,部省追溯平台有效對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強農業農村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推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改革。
農產品質量安全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不匹配,監督能力手段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匹配,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不匹配。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違法使用禁用藥物尚未根除,常規農藥獸藥殘留超標時有發生,重金屬和生物毒素污染風險短期內難以消除。監管基礎依然薄弱。 基層監管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等問題較為普遍,部分農產品尚未納入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範圍。 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農藥獸藥殘留限量及配套檢測方法標準仍有不足,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協同推進機制尚不健全,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還不夠高,農產品品質評價及分等分級亟待加強。
(二)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食品安全黨政同責,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定位提到了新高度。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幹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明確提出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要求。 各地黨委政府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基礎提供了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要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 隨著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資格局加快形成,特別是公共財政向三農持續傾斜,將為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欠賬問題創造更好條件。人民民眾消費不斷升級,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了新動能。 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 1 萬美元,城鄉居民消費加快向綠色、健康、安全方向升級,農產品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為發展優質農產品提供了廣闊空間。 科技創新蓬勃發展,為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新支撐。以生物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和高通量篩查、多殘留速測等檢測技術加快套用,為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模式, 推進智慧監管、精準監管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著力提標準、防風險、嚴監管、優機制、強保障,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打牢堅實基礎。
(二)工作原則
———提高站位,壓實責任。 準確把握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定位,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謀劃推進工作,壓緊壓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主體責任,確保人民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統籌謀劃,抓主抓重。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 落實“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要求,“守底線”“拉高線” 同步推,“保全全”“提品質”一起抓。 聚焦質量安全難點熱點,明主線、抓關鍵、補短板,確保措施落實落地。
———綠色導向,標準引領。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加強質量安全源頭管控。強化標準引領,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持續推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三品一標”。
———預防為主,全程防控。 發揮風險監測、風險評估作用,堅持下先手棋、打主動仗,聚焦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強化全過程防控、全鏈條監管,堅決防範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鏈條式問題。
———重心下沉,手段創新。 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加強縣鄉監管體系隊伍建設,做深做實格線化管理。 創新監管制度機制, 推動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追溯管理和信用監管等手段運用。推進智慧監管,提升監管效能。
(三)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穩中向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基本形成高水平監管、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1. 質量安全水平提升。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 98%,禁用藥物使用得到有效遏制,常規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得到有效管控,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分期分批淘汰現存10 種高毒農藥。
2. 監測監管能力提升。 農藥獸藥殘留風險監測參數達到 260 項,監測數量達到全國每年 2 批次 / 千人。基層監測監管體系保持穩定,日常巡查檢查常態化、制度化。 風險評估支撐有力,應急處置有效開展。
3. 標準化生產水平提升。 農藥獸藥殘留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總數達到 1. 5 萬項,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基本形成,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面穩步擴大,標準化國際合作深入拓展。
4. 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提升。 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登記數量增至 7 萬個,相關原料和生產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品質評價方法標準體系基本建立,農產品“三品一標”認知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5.現代化監管手段創新提升。 鄉鎮格線化管理框架基本形成,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基本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基本建立。
三、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
(一)推動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
對標“最嚴謹的標準”,加快構建以安全、綠色、優質、營養為梯次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 聚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需求,推動農藥獸藥殘留標準提質擴面,完善農藥獸藥殘留及相關膳食數據,強化風險評估與標準制定銜接,加快特色小宗作物、小品種動物限量及檢測方法制修訂,提升農藥獸藥殘留標準的科學性和覆蓋面。 聚焦穩產保供和綠色發展,加快健全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種業發展、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循環農業等領域標準。聚焦消費升級和營養健康需求,推動建立農產品品質評價和檢測方法標準,鼓勵制定高於國家和行業標準要求的優質農產品團體和企業標準。新建完善一批農業農村領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法典等國際標準制修訂,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官方評議,推動國內國際標準互聯互通。
(二)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
實施農業標準化提升計畫,組織開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以產品為主線、全程質量控制為核心,健全完善全產業鏈標準及標準綜合體,編制標準模式圖、明白紙和風險防控手冊,讓生產經營者識標、懂標、用標。 推動農墾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推廣套用農墾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依託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示範項目,打造一批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套用基地,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建立健全標準實施宣貫和跟蹤評價機制,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專欄 1 農業標準化提升 |
1. 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 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 3000 項,制定一批品質評價和檢測方法標準。 建立並完善農作物種子、耕地質量等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2. 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 開展 30 個農產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建設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套用基地 300 個。 開展標準培訓3. 30 萬人次以上。 推進標準國際交流。 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等為主要平台,建立健全專家隊伍,參與制定一批國際標準。 |
(三)推動農產品品質評價
結合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推動建立農產品分等分級評價體系。 在綠色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
開展農產品特徵品質評價,篩選核心品質指標。 加強農產品品質研究,分年度分區域識別驗證主要品質成分差異,探析不同主栽品種、不同優勢產區、不同生產方式差異性規律和影響機制。 建立農產品品質成分資料庫及套用平台。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墾企業和行業協會作用,促進品質評價成果套用,引導農產品優質優價。
(四)穩步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
圍繞“提質量、控增量、穩總量”目標,強化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登記管理。 建立健全標準體系,深入開展生產操作規程“進企入戶”行動,督促獲證企業嚴格按標生產,建設一批相關生產和原料基地。 持續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強化特性保持和文化挖掘,命名地理標誌農產品核心基地,推動出台地理標誌農產品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發展鄉愁產品產業。 打造公益性宣傳推介平台,持續加強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和專業市場培育。 繼續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減免相關認證費用。 加快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推動實施良好農業規範,擴大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試點範圍。
四、強化風險監測評估
(一)提高風險監測能力
統籌部省工作資源,建立上下聯動、各有側重、協同高效的風險監測工作格局,做到“大宗產品不放鬆,特色小宗不落空”。 聚焦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生物毒素等危害因子,逐步擴品種、增參數、加數量,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計畫。 探索套用高通量篩查、不明風險物廣譜篩查等新技術,提高風險監測工作效率。針對風險監測發現的問題,加強溯源調查,強化成因分析,挖掘結果套用潛力。 加大能力驗證、監督檢查、跟蹤評價力度,規範檢測機構運行,保障監測工作質量。
專欄 2 風險監測能力提升 |
1. 提高部省檢測機構儀器裝備水平。 針對部省檢測機構儀器精準度低、配套數量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對檢測需要的關鍵性儀器設備進行擴展補充,實現檢測參數精準度與國際接軌,檢測指標範圍、時效性與監管工作需求相匹配。 2. 推動市縣檢測機構提高“雙認證”比例。 組織開展檢測機構幫扶活動,通過完善一對一幫扶機制,推動市縣檢測機構“雙認證”比例由目前的 38% 提高到 60% 以上,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服務當 地產業發展。 3. 開展基層檢測技術提升活動。 以市縣檢測人員為主,每 3 年組織開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通過對排名靠前的檢測人員頒發全國及部省級榮譽稱號,引導激勵各地加強崗位練兵和技術培訓,累計培訓檢測人員 10 萬人次,不斷提升檢測人員抽樣能力和上機能力。 |
(二)提高監督抽查效能
聚焦重點品種和突出問題隱患,推動日常抽檢和突擊抽檢相結合,飛行檢查和暗查暗訪相結合,監督抽查與綜合執法高效聯動,提高監督抽查的靶向性。 按照“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制度,促進抽檢程式規範化、跟進查處及時化,建立不合格樣品定期公布機制。
(三)深入開展風險評估
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加強風險評估實驗室能力建設,打造體系完備、布局合理、定位清晰、技術一流的風險評估技術支撐體系。 推動各省份對區域特色農產品開展風險評估。 加強對未知風險的危害識別,科學評估危害程度,提出風險防控技術措施,重點對超範圍用藥、跨領域交叉用藥、生物源危害等開展安全性評估,對由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引發的糧食重金屬和毒素污染等問題開展跟蹤性評估,對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可能產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開展前瞻性評估。持續關注國際風險評估前沿動態,最佳化風險評估技術模型,加強風險評估成果轉化套用,為標準制修訂和科學監管提供支撐。
專欄 3 風險評估能力提升 |
1. 完善風險評估技術支撐體系。 按照“國家級評估中心—專業性 (區域性)評估實驗室—基層實驗站及觀測點”架構,進一步完善農產品 50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布局2. ,重點建設 1 個國家級中心、50 家實驗室、個基層實驗站點。 提升未知風險因子精準識別能力。 加強未知物非靶向全景篩查技術研究,補充未知物精準識別技術設備,開展農產品全鏈條中未知風險因子和殘留代謝產物的識別、鑑定與快速篩查評估。 3. 打造危害因子模擬試驗基地及消長變化測試平台。 改(擴)建試驗基地,完善基礎設施,配置相關設備,開展田間降解代謝、動態監測及模擬驗證等相關研究。 4. 建立風險評估大數據平台。 支持購置風險評估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和預警模型構建等設備和軟體,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綜合利用能力,實現數據共享、分析預測和挖掘利用。 |
(四)強化風險交流和科普宣傳
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的作用,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常態化科普工作和宣傳服務。 針對消費者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熱點問題,開展科普解讀,發布權威信息,回應公眾關切。梳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協調相關部門對網路謠言加強綜合治理,對不實信息及時澄清,教育引導公眾“不信謠、不傳謠”。組織監管部門、科研院校、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參與風險交流,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活動,營造農產品質量安全良好氛圍。
五、實施全鏈條監管
(一)加強投入品監管
嚴把種子、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審批關,將投入品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作為審批的重要依據。 依法從嚴控制限制農藥定點經營網點數量。 完善農資購銷台賬制度,推進種子、農藥、獸藥的包裝、標籤二維碼標識和電子追溯制度,提升農資監管信息化水平。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對網路銷售農資加強監管。 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加大巡查檢查、監督抽查、暗查暗訪力度,嚴防假劣農資流入農業生產領域。 加強農資打假宣傳教育,持續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促進優質農資產銷對接。
(二)淨化產地環境
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制度,密切關注重金屬等問題,實施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和獸用抗菌藥減量化行動,集成套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對產地環境的污染。 (三)強化生產過程監管
對標“最嚴格的監管”,實施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格線化管理,構建“區域定格、格線定人、人員定責”格線化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動態管理名錄,推廣套用信息化手段,依據風險和信用等級實施分級管理、分類指導。 落實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日常巡查工作規範,推進日常巡查檢查規範化、常態化。 針對用藥高峰期、農產品集中上市期等關鍵節點, 加大巡查檢查頻次。堅持巡查檢查與指導服務並舉、壓實主體責任與提升生產者素質並重,推動“產出來”“管出來”水平同步提升。
(四)推進承諾達標上市
加快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制定出台管理辦法,推動形成生產者自覺開具、市場主動查驗、社會共同監督的新格局。 支持各地將承諾達標合格證與參加展示展銷、品牌推選、項目申報等相掛鈎,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開盡開。 鼓勵產地直銷農產品帶證銷售。 強化對帶證產品的監督管理,督促生產者落實自控自檢要求,對承諾合格而抽檢不合格的生產主體依法處置,納入重點監管名錄。 建立健全開證主體信用記錄,推動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與市場準入有效銜接。
(五)深化突出問題治理
聚焦突出問題隱患,按照發現問題無死角、解決問題零容忍的要求,實施“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行動。 落實“最嚴厲的處罰” 要求,嚴厲打擊禁限用藥物違法使用行為,加大監督抽查、飛行檢查、暗查暗訪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強化檢打聯動,做到有案必移,嚴懲重處違法犯罪分子。 嚴格管控常規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加強安全用藥宣傳培訓,支持加快常規農藥殘留速測技術發展和推廣套用。 加強與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和工作銜接,推動形成監管合力,共同加強暫養池、運輸車輛等農產品收貯運薄弱環節監管。
(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堅持從源頭防範化解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強化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全天候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加強對重點輿情跟蹤研判。 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明確各行業、各單位責任和措施,組織各地完善本級應急預案,構建上下協同、反應迅速、信息暢通、處置有力的應急機制。積極爭取支持投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裝備技術支撐,持續開展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六、創新監管制度機制
(一)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持續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有效監管模式,推進農藥實名購買制度,銷售農藥時實名登記購買人、農藥名稱、施用作物和用途等。 “十四五”末認定數量達到 500 個。 強化宣傳和產品推介,提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 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加強示範創建交流,充分發揮輻射帶動效應。 強化動態核查和跟蹤評價,實行定期考核、動態管理,嚴格退出機制。 鼓勵有條件的省份整省創建。
(二)推進信用監管
加快出台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管理試行辦法,制定信用體系建設基本規範和信用評價等標準。 健全完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加快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廣泛開展信用動態評價。 強化試點套用,推動試點地區依據主體信用等級開展差異化、精準化監管。 創新信用場景套用,探索“信用 +合格證”“信用 + 產品認證” “信用+保險信貸”等模式。 對嚴重失信主體,落實聯合懲戒措施, 嚴格限制其參與展示展銷、品牌推選、項目申報等。
(三)推進智慧監管
積極推進物聯網、人工智慧、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套用,推動機器換人、機器助人,構建可視、可查、可控的智慧監管新模式。 推動“陽光農安” 試點,引導生產經營主體採用高清視頻和AI 識別技術自動記錄農事行為,推動生產記錄便捷化、電子化,開展遠程服務。 推進智慧巡查,開發套用攜帶型移動監管設備,減輕基層監管人員負擔,實現巡查檢查日常化。 推動智慧抽檢,全過程自動記錄檢測行為,實現抽樣實時定位、檢測信息自動傳輸,保障檢測公正性。 建設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監管平台,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套用, 推進主體名錄、農資使用、質量控制、檢驗檢測、執法處置等信息
“一張網”管理。
專欄 4 “陽光農安”試點 |
聚焦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打造 1000 個“陽光農安”智慧監管試點,在生產主體集成智慧管控系統,與監管部門信息化平台對接,實現三個方面功能。 1. 智慧型識別分析預警農事行為。 利用人工智慧數據模型,結合採集的有關農藥獸藥管理信息,對抓取的試點基地生產者農事行為進行自動識別分析,對違規行為發出預警信息,實現智慧型化生產管控。 2. 農產品質量安全遠程診斷諮詢服務。 開展種養業病蟲害遠程診斷和科學防控諮詢,採取信息化手段,對農產品生產病蟲害信息進行採集、診斷及預警預報,實現網上看病、遠程治療、電子病歷管理、區域病害監控、及時預警,為生產主體提供落實安全間隔期休藥期、科學用藥等技術諮詢服務。 3. 農業投入品信息採集管理。 運用農業執法系統、獸藥二維碼追溯系統和農藥批發零售經營管理系統有關信息,實現農業投入品經營單位登記、產品登記、進銷存台賬監管、監測預警和監督執法等功能互聯互通,打通農藥門店與生產基地之間的信息斷檔。 |
(四)推進追溯管理
完善產地農產品追溯體系,推進農產品追溯信息貫通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並向市場流通和消費端延伸。 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主體作用,推動重點品種、重點領域、重點地區農產品追溯先行先試。最佳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功能,推廣信息化追溯技術,總結典型追溯模式,培育選樹追溯標桿企業。 加強部門協作,推動追溯標準統一、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 構建全程追溯機制。
(五)構建農產品“三品一標”新機制
推動出台指導意見,按照新階段農產品“三品一標”的新內涵新要求,明確通過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探索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新機制。 以規範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管理為重點,引導第三方認證機構積極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措施落實,強化對獲證主體的“他律”。通過擴大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覆蓋面,提高社會認可度,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強化“自律”。 打造一批農產品“三品一標” 引領質量提升的發展典型,推動形成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專欄 5 農產品“三品一標”提升行動 |
1. 提升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供給能力。 再認證登記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2. 2 萬個800,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50 1000 50100099% 。 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個,有機農產品基地 個和綠色食品(有機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園區 個,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 持續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 支持 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發展。 命名地理標誌農產品核心基地 個,發布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產業影響力報告,開展特徵品質評價,打造一批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樣板,推動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產品特色化、身份標識化、全程數位化。 3. 提升承諾達標合格證實施水平。 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控自檢大培訓,每年每個開證主體至少培訓 1 次,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要求。 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與電商平台和快遞企業的合作,推動農產品帶證銷售。 4. 提升農產品“三品一標”認知度和影響力。 推進主體承諾達標、質量認證、監測監管、信用管理、追溯管理、品質評價等協同實施,打造 100 個農產品“三品一標”引領質量提升的發展典型。 |
(六)推動社會共治
支持各類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加強宣傳引導。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鼓勵各地建立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問題舉報獎勵制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社會組織的優勢,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強自律、提升能力,鼓勵各地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行業協會參與法規政策宣貫、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績效評價、問題隱患排查等工作。 探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在事前風險預防、事中風險控制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七、強化支撐保障
(一)健全法律制度
加快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適時出台相關配套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各方責任, 健全源頭治理、風險防範、全程控制、科學高效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出台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進一步提升檢打聯動效率,加大聯合懲戒力度。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宣貫培訓,引導廣大生產者、經營者、監管者儘快熟悉法律新規定、新要求,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二)強化體系隊伍
健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體系,壯大鄉鎮監管員、村級協管員、企業內控員和社會監督員隊伍。 制定出台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培訓大綱,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 充實基層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力量,發揮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作用,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 穩定檢驗檢測體系隊伍,健全以部級檢測機構為龍頭,省級檢測機構為骨幹,市縣檢測機構為基礎的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 強化基層標準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社會團體和企業加大對標準化技能型人才培養使用。 瞄準國際前沿和監管實踐需要,打造一支專業過硬、對接國際、布局合理的風險評估技術隊伍。
(三)強化投入保障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積極爭取建設投資、財政補助、運行投入等經費,圍繞風險評估、風險監測、監管執法、標準化生產等重點領域,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各級財政保障制度,加大對執法監督、風險評估、風險監測、監督抽查、投入品管理、標準制修訂、農產品質量追溯、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動建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農產品質量追溯等財政獎補政策。 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服務,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
(四)強化科技支撐
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迫切需求和技術瓶頸,啟動科技協同攻關,研製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標準物質,開發一批農藥獸藥和生物毒素、環境污染物、重金屬等危害因子的高效快速識別關鍵技術,遴選推廣一批常規農藥獸藥快速檢測設備。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研究崗位設定。 新增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鼓勵高校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學科,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科研人才培養,支持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積極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
八、加強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根據本規劃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作為保障公眾健康、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納入農業農村發展總體規劃部署推進。 要結合本地區、本行業的實際,細化目標、明確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落實措施,確保規劃任務有序完成。
(二)強化責任落實
按照黨政同責要求,用好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菜籃子” 市長負責制考核、質量工作考核等手段,嚴格落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主體責任,通過簽訂責任狀、致函、約談、通報等形式,健全責任追究機制,逐級壓實責任,堅決懲治監管不作為, 落實“最嚴肅的問責”。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隊伍建設, 保證事有人抓、活有人乾、責有人負。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督促各類生產經營主體誠信守法。
(三)強化實施評估
各地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對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範圍,對投入保障、能力建設、標準化生產、監測監管、執法辦案、宣傳培訓等重點要求和任務落實情況給予重點評估,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激勵約束機制。 農業農村部定期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督促指導和跟蹤評價。
內容解讀
《“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中提到,加強投入品監管,嚴把種子、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審批關,將投入品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作為審批的重要依據。依法從嚴控制限制農藥定點經營網點數量。完善農資購銷台賬制度,推進種子、農藥、獸藥的包裝、標籤二維碼標識和電子追溯制度,提升農資監管信息化水平。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對網路銷售農資加強監管。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加大巡查檢查、監督抽查、暗查暗訪力度,嚴防假劣農資流入農業生產領域。加強農資打假宣傳教育,持續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促進優質農資產銷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