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

《張掖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已經張掖市政府同意,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5月5日印發,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5日
  • 發布單位: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十三五”期間,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堅持“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總體發展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發展各項工作,順利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十三五”發展成就
(一)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以來,戈壁農業、綠色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休閒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現,新動能不斷湧現,農業農村經濟呈現持續向好局面。五年糧食播種面積年均310萬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在140萬噸以上;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均衡供應能力明顯增強。2020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128.6億元,年均增速5.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20元,年均增長8.15%。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48個,“張掖玉米種子”“張掖肉牛”等8個產品獲全國地理標誌證明、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商標,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產品達184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面積達到214萬畝,占食用農產品面積的60.07%。
(二)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圍繞“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精準落實“一戶一策”,推動產業扶貧,加大項目資金落實力度,全市“十三五”期間累計落實產業扶貧到戶資金15097.7萬元,受益貧困農戶8214戶21917人。動員全社會力量,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3億元,5個“插花型”貧困縣區提前摘帽,6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3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1.3萬餘名貧困民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2020年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10元,高於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元,提前一年實現全面脫貧目標。
(三)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在全省率先啟動鄉村振興示範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核連續三年排名全省第一,被確定為全省鄉村建設示範市。甘州區入選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臨澤縣獲評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範縣,高台縣獲評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先進試點縣,山丹縣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民樂縣被確定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以“兩帶四區四線”示範建設為重點,精心謀劃實施了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建設項目,全力打造張民公路、張肅公路鄉村振興示範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風貌革命。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市累計發展家庭農場3143家,認定省級示範性家庭農場60家;發展農民合作社7191家,認定命名國家級示範社43家;建成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78家。
(四)三產融合發展穩步推進
積極培育新型主體,持續健全支撐體系,大力推進綠洲農業發展,把發展戈壁農業作為調優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創新之舉。通過發展農牧家樂、休閒採摘園、農耕體驗等鄉村旅遊業,進一步盤活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等資產資源,打通了“三產”融合的關鍵環節。休閒觀光農業蓬勃發展,建成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現代新村”1個、“歷史古村”1個、“特色民居村”2個,中國美麗田園“油菜花景觀”1個、“草原景觀”1個,省級休閒農業示範縣1個,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9個。至2020年底,休閒農業經營主體438家,從業人員5017人,臨澤縣德源農莊等6個三產融合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五)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
著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積極引進、示範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81.84%,共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範點187個。以海升現代智慧型溫室產業園、神農菇業巴吉灘食用菌產業園、港峰文匯公司供港澳蔬菜基地等為代表的一批投資上億元項目建成投產。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斷加強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33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228萬畝。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775萬畝(次),年均推廣350萬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達95%以上,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4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39.22%,科技成果套用推廣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六)環境綜合整治效果明顯
以大型規模養殖場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65%以上。不斷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著力實施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步伐,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3%以上。緊盯蔬菜生產基地、農貿市場、經營門店等重點環節,以尾菜肥料化、飼料化為主導模式,因地制宜做好尾菜處理利用工作,尾菜綜合處理利用率達72%以上。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進以種植業、養殖業、菌業為循環鏈條的“三元雙向”農業循環模式,積極構建農戶家庭或企業小循環、園區或產業中循環、社會層面大循環的循環農業體系,農業農村發展環境持續改善。
(七)城鄉融合發展勢頭良好
全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48.76%和39.11%。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和平等交換機制穩步推進。農村消費持續增長,農民衣食住行水平全面改善。農村居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服務、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著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推行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落實“四議兩公開”、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等制度。加強鄉村法治和德治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黃賭毒等醜惡現象和村霸、黑惡勢力,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穩定和諧局面更加鞏固。
(八)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始終堅持“路”“帶”互補、東進西出、內外互動,發揮骨幹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與域外企業的聯繫對接,分享商機、增進互信,建立穩定的協作關係。全市從事進出口貿易的蔬菜企業達30多家,2020年出口蔬菜備案基地總面積達28.3萬畝。在國內大中城市建立蔬菜直銷檔口44個,有33家果蔬種植生產加工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資格。藉助廣西憑祥口岸外貿企業綜合服務平台,借力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擴大對東南亞國家的外貿出口,著力拓展對外開放發展新空間。“東進西出”的戰略通道基本打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外向型“大農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二、“十四五”發展形勢
(一)發展條件
——發展機遇多重疊加。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視察張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推進“三農”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國家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帶來了諸多政策利好。省委、省政府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倍增行動、構建河西走廊經濟帶、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等,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搭建了平台、創造了條件。
——發展基礎比較雄厚。張掖區位獨特、生態良好、資源富集、文化厚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農業發展的長期歷史積累,為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本世紀初以來,綠色生態農業、新興生態工業、全域生態旅遊業蓬勃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產業優勢。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綜合立體交通網路體系,為優質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集聚創造了條件。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動能日趨強勁。張掖市農產品具有天然的綠色有機特質和顯著區別於國內其他省份的高品質,“甘味·金張掖”農產品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上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消費觀念不斷轉變,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對綠色有機生態農產品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為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農業農村生產要素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張,農業多功能性進一步拓展,鄉村多元價值更加凸顯,為農業農村跨界融合發展提供了新平台。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賦能增效,為實現農業農村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發展環境總體趨好。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市、全省鄉村建設示範市等創建成果鞏固拓展,祁連山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成效顯著,自然生態環境全面改善,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約束初步破解。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更多優質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呈現向農業農村流動和聚集的態勢。全面深化改革縱深推進,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不斷推進,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社會事業、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明顯改善。社會各界已經形成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共識與合力,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加速形成。
(二)面臨形勢
——經濟發展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對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農村發展有重大影響。國際形勢錯綜複雜,按照歐美標準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外向型龍頭企業普遍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明顯,增加了農業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
——生態環境剛性約束比較突出。祁連山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成效顯著,但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任務依然繁重。隨著用水量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漸突出,水資源配置狀況成為影響全市經濟發展的剛性條件和農業農村發展的中心問題。
——金融信貸支持存在諸多短板。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成,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貸款難問題比較突出。農業信貸與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要求不盡相符,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普遍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現象。
——新型經營主體內生動力不足。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偏小、實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農業產業園區等發展平台承載能力不高,非糧化、同質化傾向明顯,農民參與度偏低,示範帶動作用不明顯。高科技農業企業吸納的勞動力有限,就業帶動作用較小。
——農業農村發展條件有待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防災減災能力較弱。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弱,倉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仍需加強。農村道路、水利溝渠、蔬菜大棚、日光溫室等農業設施自然損壞嚴重,設施管護滯後。
——“三農”人才匱乏問題日趨嚴重。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問題突出且非常普遍。高素質農村勞動力短缺,“誰來種地”“誰會種地”等問題日漸突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等高層次人才出現局部斷層現象,人才匱乏問題日益凸顯。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張掖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仍處於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遵循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律,緊緊圍繞“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目標,加快發展動力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結構最佳化,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協調推進,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全面提升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水平,打造立足甘肅、面向全國、輻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引領區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二、發展原則
(一)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各級黨委在“三農”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根本利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適應新時期國內外複雜形勢變化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在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和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求。
(四)堅持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農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強化綠色引領、創新驅動和開放合作,拓展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金張掖”品牌含金量。
(五)堅持城鄉融合共同發展。著力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農民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相對貧困進一步緩解,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鄉風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建成。
(一)主要農產品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15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49萬噸以上。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65萬畝以上,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油料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肉牛飼養量達到145萬頭。
(二)農業發展支撐條件顯著改善。建設高標準農田180萬畝以上,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設施農業水肥一體化覆蓋率達到10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25,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2%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率達到80%以上。
(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圍繞現代種業、綠色蔬菜、奶牛肉牛、設施農業等“百億級”優勢特色產業和優質飼草、專用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健全生產加工、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體系,推動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產業園達到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達到10個,農業產業強鎮達到1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50個。
(四)“金張掖”品牌含金量大幅增加。不斷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整建制推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建設,顯著提升“甘味·金張掖”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 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00個以上,農產品質量檢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8%以上,實現特色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可追溯。
(五)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全面提高。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8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以上,“清潔村莊”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實現“十無”目標。
(六)廣大農民生活品質穩步攀升。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技術技能水平和創新創業能力不斷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7以下,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降低到28%以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確保“十四五”末農民收入全省領先,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第三章 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一、明確區域功能定位,最佳化特色優勢產業空間布局
(一)三大農業產業帶
——黑河沿岸優勢農業產業帶。該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土層較厚,水資源利用條件好,農作物品種資源豐富,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依據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該區屬於河西走廊農產品主產區。要持續抓好水利建設,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節水高效現代農業為建設方向,發展荒漠綠洲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沿山冷涼特色農業產業帶。主要分布於全市海拔1700米以上的祁連山冷涼區域。依據主體功能區規劃,該區屬於祁連山生態保護區,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在保護天然草場、加強草原建設、恢復生態平衡的基礎上,要有計畫的建設好人工草地,重點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畜牧業,提高牲畜質量和生產能力。同時,該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是甘肅省專用馬鈴薯、高原夏菜、糧油等特色農作物種植的理想地帶和高產區之一。要因地制宜,布局發展相關特色產業。
——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帶。主要分布於甘臨高山民5縣區戈壁荒灘及植被稀疏區域。要充分利用戈壁荒灘、沙石地、鹽鹼地、沙化地等閒置土地,加大戈壁農業生產設施建設。以設施農業產業園為重點,堅持規模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發展方向,以鋼架大棚、日光溫室為主體,採取基質無土栽培技術和高效節水技術,運用企業化園區式管理模式,建成基礎設施完備、設施裝備先進、綜合生產能力強、生態環境友好、產品特色鮮明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新高地。
(二)七大功能區
——優質糧食功能區。分布在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民樂縣、山丹縣等5個區縣。重點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強化耕地數量、種糧等情況監測預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積極開展耕地輪作制度試點、化肥減量增效和耕地質量提升工作,著力改善土壤質量。加強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推進土地綜合治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
——玉米種業功能區。在甘州區建設以玉米制種為主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省級玉米制種現代農業產業園。在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打造35萬畝核心示範區。依託龍頭企業,示範育繁推一體化經營、“五化”基地建設、水肥一體化技術和全程機械化生產,帶動玉米制種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現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主導、企業產值和利稅大幅提升、參與農戶穩定增收的發展新格局。
——現代畜牧功能區。在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建設“張掖肉牛(奶牛)”創新示範園區。以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為主攻方向,推廣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程式化、糞污無害化和監督常態化的經營模式,穩步擴大以肉牛奶牛、生豬、羊產業為主導的特色現代畜牧產業。依託核心育種場,打造育繁推於一體的良種繁育體系。大力發展萬頭鎮、千頭村、百頭社、十頭戶,夯實產業基礎。
——優質蔬菜功能區。按照“擴規模、調結構、補短板、創品牌、拓市場”的發展思路,穩定種植面積,突出主栽品種,打造品牌優勢,主攻高端市場,在黑河沿岸布局發展以菜心、芥藍、娃娃菜、花椰菜為主的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生產基地,核心區面積達到30萬畝;在沿山冷涼地區建立錯峰蔬菜生產基地,核心區面積達到5萬畝;擴建以洋蔥、番茄、甜椒為主的出口加工蔬菜基地20萬畝。規劃建設蔬菜加工流通產業園,形成加工聚集區,重點發展脫水、制醬、速凍、榨汁、蔬菜粉、蔬菜脆片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增值空間。
——專用馬鈴薯功能區。在民樂縣、山丹縣建設黃河流域專用馬鈴薯良繁基地,分別打造10萬畝專用馬鈴薯示範片區。推廣“馬鈴薯農場”規模種植模式,示範集成馬鈴薯原原種擴繁、大塊地高標準農田配套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種植和收穫、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配套高產技術,發展馬鈴薯全粉、澱粉、休閒食品和主食化產品等全產業鏈深加工,帶動全市專用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設施農業功能區。主要集中在甘臨高3縣區城郊鄉鎮、十大戈壁設施農業園等區域。堅持連片、融合、錯位發展,持續最佳化產業布局,發展區域逐步從分散向園區化集群化、從耕地向非耕地(戈壁)、從低海拔向高海拔擴展。按照“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的發展方向,逐步構建“三區十園多基地”現代設施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在甘州、臨澤、高台近郊鄉鎮打造三個綠洲設施農業發展優勢區,在全市打造10個千畝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多點布局建設設施鮮食農產品生產基地、設施種苗種薯繁育生產基地和設施制種生產基地,努力建成西部高端設施農業示範樣板、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河西走廊戈壁設施農業引領區、全國食用菌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
——休閒觀光農業功能區。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甘臨高田園綜合帶和山丹農牧文化體驗帶為核心區。積極融入甘肅打造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建設,充分發揚特色原鄉文化和農牧文化,因地制宜發展觀光牧業、森林旅遊、草原旅遊、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閒度假等產業。支持肅南縣創建國家級休閒觀光農業示範縣,帶動全市4A級旅遊景區周邊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生產經營基礎
(一)推進農田田塊整治
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土地流轉、代種託管等相結合,引導、鼓勵和深化“一村一塊地”“一企一基地”改革,創新發展模式。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在堅持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對農田進行重新規劃,採取互換並地、連片平整、定等分配、集中流轉等方式,實現小塊並大塊、多塊變一塊整合。引導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建立土地銀行,採取土地入股、活期存地、定期存地、存取自由等方式,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規模有序流轉,並投資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土地平整歸併,實現田塊集中連片,降低基礎設施占地率。積極配套節水灌溉設施,推行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推動水肥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
加強灌溉水源、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配套建設機井、農田排灌等設施,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證率和用水效率。堅持把田間小型水利設施作為優先建設內容,合理布設田間灌排設施,做好與項目區周邊大中型灌排工程的科學銜接,形成灌排暢通的工程體系。因地制宜開展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完善田間道路,提高道路通達度和荷載標準,重點對現有機耕路進行田間道修築改造,滿足農業機械通行要求。加強農田防護工程建設,提高農田防禦風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完善農田電網,配備必要的輸配電設施,滿足灌排設施電力需求。
(三)集成推廣適用技術
按照國家“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方針和省委、省政府“深度節水、極限節水和河西控水”的思路,把發展水肥一體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融合推進、一體實施。以發展300萬畝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為目標,分類型發展農戶“普惠型”、經營主體“引領型”和示範園區“智慧型”水肥一體化模式,打造全市多層次、多維度、多樣化、適配型水肥一體化模式。積極引進和推廣5G、大數據、人工智慧、氣象墒情監測、物聯網等技術在節水農業中的套用,逐步打造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依託農業農村部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主動加強水肥一體化綜合技術套用研究與示範推廣,大面積推廣科學用地養地、農田深松深耕、輪作倒茬、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
(四)完善建設工程管護
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縣級政府為項目實施主體、鄉鎮政府為項目法人等規定,由鄉鎮政府具體負責監管,與村社、經營主體和農戶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分層落實管護責任。積極探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的運管機制,確保農田設施長效良性運行。探索實行“田長制”“建管護一體化”等管理模式,構建權責明晰、運行有效的多元化管護制度和管護體系。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要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原則上要全部用於糧食生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落實管護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完善監測、監管系統,全面動態掌握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建後管護、土地利用及耕地質量等級變化等情況。
三、聚焦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
(一)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管制,採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耕地主要用於糧棉油糖菜及飼草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用於糧食生產。穩定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加強糧食生產薄弱環節改造。進一步完善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布局,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糧食生產薄弱環節提升改造。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支持建設糧食產後烘乾、加工設施,打通糧食生產流通上下游產業鏈,提高糧食經營效益。
——提高重要農產品產能。通過品種改良、節水保灌、全膜雙壟溝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關鍵技術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切實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完善種糧扶持激勵機制。落實產糧大縣、制種大縣獎補政策,在中央預算內投資、省級統籌的土地出讓收益使用、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進一步落實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提升種糧比較效益,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種糧積極性。
(二)打造全國農作物種業核心基地
——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進一步增強“打好種業翻身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築牢張掖在全國種業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地位。立足國家“南繁北擴”功能布局,鞏固國家級種業大市和優質基地建設成果,推進玉米、馬鈴薯、花卉、蔬菜等優質種子生產基地、品種試驗基地和加工技術中心、生產服務中心、種業交易中心建設,積極創建國家打贏種業翻身仗先行示範區,使種業成為帶動張掖市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完善現代種業發展體系。根據國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的戰略需求,充分利用張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聚力發展雜交玉米制種,重點發展蔬菜、油菜、馬鈴薯制繁種,適度發展瓜類、花卉、小雜糧等作物制繁種,完善“1+3+X”現代種業發展體系,堅持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提升張掖種子的發展水平和供應保障能力,為我國由種業大國邁向種業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建設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利用中心,對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長期有效保存和鑑定利用,重點開展適宜機械作業和抗病蟲、抗旱、耐瘠薄、耐鹽鹼等綠色優異種質篩選。建設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隔離基地,加強種質資源引進風險評估和檢疫監管。
——加快提升育種創新能力。積極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強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攻克現代化育種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建設國家級玉米種子重點實驗室,開展單倍體誘導、轉基因、分子標記的玉米種質資源創製與精準鑑定,力爭創製出一批優質種質資源,培育出一批優良品種。重點支持一批規模較大、成長性較好的種業企業,建設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加大農作物繁制種提質增效關鍵新技術示範推廣力度,加快制定統一的標準化生產體系。
——推動種業集聚發展。整合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肅南縣等縣區優質資源,加強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制種基地建設,打造以玉米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蔬菜、油菜、馬鈴薯標準化良種繁育示範區,使張掖成為全國種業科技創新引領者、產業資源要素聚集地、現代種業發展樣板區。支持有實力的優勢種子企業通過併購、參股等方式兼併重組,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集聚。
——最佳化種業監管服務。加快建設張掖種業大數據平台,與全國種業大數據平台銜接,實現種業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打造張掖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大數據平台,全面提升基地智慧型監測水平和管理能力。開展制種基地種子質量全程質量認證,推進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區域聯動回響和案件聯查聯辦機制,強化全鏈條、全流程監管。
——推動種業增效增收。積極支持玉米種子企業在張掖完成就地加工、包裝、銷售,統一使用“張掖玉米種子”貼標,擴大張掖玉米種子的市場銷售份額,提高張掖玉米種子定價權。加速提升“張掖玉米種子”的品牌價值,促進種子企業、生產基地、地方政府三方形成穩固的利益共同體。
(三)推動綠色蔬菜產業提質增效
——建設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在高原夏菜、加工蔬菜、制種蔬菜等蔬菜生產重點鄉鎮,通過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打造集中連片、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災能力較強的標準化、規模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全面提升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
——建設高標準戈壁設施蔬菜產業集群。充分利用戈壁荒灘、沙石地、鹽鹼地、沙化地等閒置土地,以全市十個千畝戈壁農業示範園為基礎,持續推進現代設施農業集群建設。以生產高端產品為目標,借鑑企業化園區式管理經驗,打造生產、儲運、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綠色農產品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打造西北戈壁設施蔬菜技術創新示範區。
——大力發展蔬菜加工。培育和引進蔬菜加工企業,主要生產淨菜、鮮切菜、蔬菜粗加工半成品、即食鮮切蔬菜等產品,推動蔬菜產品與市場有效對接。做大做強蔬菜精深加工業,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向下游延伸產品鏈條,發展以凍乾蔬菜、蔬菜脆片、蔬菜罐頭、蔬菜粉等為代表的蔬菜休閒食品,同時發展生物製藥等精深加工產品,擴大出口貿易,提升增值空間。
——補齊冷鏈物流短板。重點加強分級、包裝、預冷等設施建設,提高商品化處理能力。發展保溫、冷藏運輸,穩定商品質量、減少損耗。完善冷鏈配送設施建設,發展具有集中採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配送中心。全方位提升冷鏈物流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進行“旺吞淡吐”,提高優勢產區蔬菜貯存和避峰上市能力。
——提升綜合經濟效益。加大品牌行銷力度,提升品牌價值,提高銷售溢價能力。打造西菜東運基地,在全國各地設立果蔬直銷視窗,搶占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的高端消費市場。建設出口果蔬基地,發展高附加值果蔬生產,大力拓展歐洲、東南亞、俄羅斯、中亞地區等海外市場。將張掖市建成全國知名高原夏菜生產基地、西北地區戈壁設施蔬菜技術創新示範區、河西走廊蔬菜制種樣板區和西部加工蔬菜出口發展引領區。
(四)推動特色生態畜牧業發展
——肉牛(奶牛)創新示範園區建設。在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建設“張掖肉牛(奶牛)”創新示範園區,推廣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程式化、糞污無害化和監督常態化模式。依託核心育種場,打造育繁推於一體的良種繁育體系,加快培育張掖肉牛新品種。支持祁連牧歌、大唐肉業、盛豐肉業等屠宰加工企業改造升級,增強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前進牧業聯合市內外奶牛養殖企業、乳品加工企業組建奶業聯盟,引領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萬頭鎮、千頭村、百頭社、十頭戶,擴大張掖肉牛繁育群體,夯實產業基礎,努力把張掖打造成全國優質肉牛、牛肉生產基地,優質奶源生產基地。
——提升肉羊產業發展水平。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程式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標準要求,積極創建國家級肉羊核心育種場,開展良種登記、性能測定、遺傳評估和疫病淨化等基礎工作,加大肉羊新品種的培育力度。實施肉羊良種補貼,提高肉羊良種化水平,構建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加快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推動精深加工和市場行銷,建設規範化專業交易市場。推進肉羊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基層防檢疫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肉羊疫病防控體系。
——推動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積極構建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大力扶持標準化養殖場區建設,推進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開展現代化升級改造,推進養殖全程機械化、數位化、智慧型化。規範提升生豬屠宰加工企業,鼓勵發展肉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申報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治理整縣推進項目。加大生豬保險政策扶持力度,擴大保險覆蓋面。建立完善生豬主產區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推進生豬產業集良種繁育、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技術研發、品牌打造、產品行銷、服務保障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嚴格執行非洲豬瘟疫情報告制度和防控措施,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的長效機制。
(五)大力發展優質牧草種植
——加大優質牧草的種植力度。把草產業作為促農增收的重點產業來抓,通過建立牧草種植基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種養加銷全產業鏈牧草發展新格局。以循環產業鏈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農牧結合、糧草兼顧、種養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農牧業產業結構。以高產優質牧草示範、糧改飼、優質苜蓿基地建設為引領,鼓勵專業合作社、農牧戶加大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燕麥、甜高粱等高產優質牧草的種植力度,引導牧草種植場戶向集約化、標準化、良種化方向發展。
——推進牧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厚植資源優勢,大力推廣牧草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完善產業服務體系,大力支持牧草種植、加工、收儲等龍頭企業,提高優質飼草料機械化收割、規模化加工和商品化銷售的比例。健全飼草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規模化生產加工基地,加強飼草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推動牧草標準化生產,提高牧草產品質量,增加飼草供給能力。構建形成“草畜配套、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現代飼草產業發展格局,建成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優質飼草生產基地、飼草種子生產基地和防災減災飼草料儲備基地。
(六)培育壯大區域特色產業
——小雜糧產業。根據張掖沿山區不保灌和乾旱區域面積大的特點以及綠色無污染、品質上乘的優勢,因地制宜推進小雜糧產業發展。穩步增加小雜糧種植面積,重點扶持穀子、藜麥、蕎麥、燕麥、蠶豆等發展潛力大的名優小雜糧綠色有機種植基地建設。研究選育、示範推廣高產優質專用新品種,擴大良種覆蓋率。推廣穀子地膜穴播栽培、藜麥標準化栽培、燕麥全程機械化栽培等技術模式,提高雜糧雜豆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降低機收損失率和生產成本。加快現有加工企業改造提升,推進雜糧雜豆分等分級與精深加工,開發營養健康、藥膳同食的功能性產品,建設一批優質雜糧雜豆原產地生產保護區。培育綜合生產經營企業、專業合作社,完善流通體系建設,發展電子商務,將小雜糧產業培育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專用馬鈴薯產業。最佳化品種結構,增加種薯種植面積,打造全國馬鈴薯產業優質超高產示範區、深度節水示範區和黃河流域專用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在民樂縣、山丹縣建設黃河流域專用馬鈴薯良繁基地,打造專用馬鈴薯產業示範片區。推廣“馬鈴薯農場”規模種植模式,示範集成馬鈴薯原原種擴繁、大塊地高標準農田配套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配套高產技術。依託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發展馬鈴薯全粉、澱粉、休閒食品和主食化產品等全產業鏈深加工產品,帶動全市專用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藥材產業。擴大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規模,建設中藥材規範化綠色生產基地。加強品牌培育和流通體系建設,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嚴格中藥材生產活動監管,加強投入品監管執法,制定中藥材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加大政策保險落實力度,提高風險防範能力。支持河西製藥等一批骨幹企業引領中藥材全產業鏈開發,發展傳統中藥製劑、創新飲片、中藥顆粒等精深加工。推進中藥材產業園建設,提升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和科技創新水平,打造河西走廊中藥材標準化示範基地。
——食用菌產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占比。推進食用菌良種繁育和菌種擴繁體系建設,提升技術工藝和設施裝備水平。加大《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宣傳力度,強化食用菌菌種管理,實行生產準入制度。加強優良品種推廣、標準化生產設施建設、生產栽培方式規範、新型栽培技術試驗示範及綜合服務體系構建,提升食用菌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食用菌儲藏保鮮設施,套用節能幹燥、氣調儲藏或冷藏等方式,保持產品鮮度。構建產業布局區域化、生產方式集約化、菌種生產標準化、產品加工精細化、生產銷售一體化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格局,著力打造西北地區重要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
——花卉產業。圍繞“一園兩帶三基地”產業布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加強扶持,重點打造“百里花海景觀示範帶”,發展優質花卉苗木基地、色素深加工花卉基地、特色花卉制種基地,建立觀賞花卉新品種試驗示範區、特色制種花卉示範區、加工花卉示範區。創建一批張掖花卉品牌,培育一批省內外知名的花卉產品,建成河西走廊重要的高品質花卉生產基地和種苗繁育基地。
——特色林果產業。重點發展優質梨、紅棗、枸杞等優勢特色林果,積極發展文冠果、元寶楓、油用牡丹、核桃等木本油料,打造黑河沿岸優勢林果產業帶和沿山冷涼區特色林果產業片。大力發展果品冷鏈貯運、連鎖經營、產銷對接、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業和新型行銷方式,構建輻射國內外市場的特色林果產品行銷網路。改造提升現有梨、蘋果、杏、沙棘等低產低效林果園。建立優質苗木繁育基地,切實保障優質種苗的供給。
——葡萄產業。建立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平台,推行“良種良法”“優質高效”的先進生產理念,提高葡萄種植技術水平。強化市場開拓和品牌打造,打響“張掖葡萄”“祁連葡萄酒”“國風葡萄酒”“紅橋葡萄酒”等知名品牌,帶動特色葡萄產業基地規模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採取露地栽培和設施栽培相結合,重點發展優質葡萄基地,適度發展觀光果園、採摘果園,著力打造全國優質葡萄產業帶和河西走廊葡萄酒地理標誌釀酒基地。
(七)持續推進農畜產品加工
——加強農畜產品產地初加工。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以糧食、油料、薯類、果品、蔬菜、菌類、中藥材等為重點,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烘乾、分級、分割、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推動農產品初加工水平整體提升,減少產後損失,延長供應時間,實現減損增效。
——提升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以產業園區為依託,創建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便利化服務網路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和融合發展先導區,培植一批成長性好、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競爭力強、節能環保的綠色有機食品優勢產業項目,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大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套用力度,加快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節能幹燥、清潔生產等技術升級,開展農畜產品信息化、智慧型化、工程化裝備研發,打造肉產品、糧食、果蔬、食用菌、中藥材、小雜糧等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推動農業副產品循環利用、加工副產物全值高值化利用和加工廢棄物梯次利用。
——引進培育優勢企業。完善財稅、用地、金融、電力、科技等支持政策,推動本土骨幹企業盤活存量、復工復產、達標達產、高效運營,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繫緊密的龍頭企業集群。聚焦種子育繁推、蔬菜產加銷、食用菌工廠化栽培、中藥材精深加工、肉奶產品精深加工、農副產品行銷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緊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引智入張、引強入張、引資入張力度,引進一批技術先進、帶動力強、品牌影響大、有市場話語權的重點龍頭“鏈主”企業,促進產業上下游不斷拓展延伸,建成彼此間專業化分工明晰、縱向與橫向連線緊密的農業產業集群。
——提升農畜產品加工平台承載功能。提升張掖經開區、民樂工業園區和農業加工園區、臨澤縣種子加工產業園、高台縣南華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等平台承載功能,全方位配套,鏈條式發展,體系化構建,推動要素聚集、項目集中、產業集群,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突破性發展。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布局一批示範區、產業園、產業強鎮和基地項目、種養大縣項目,努力構建以國家級示範區(產業園)為引領、省級產業園為骨幹、市級功能區為支撐的發展格局,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突破性發展。
四、豐富經濟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打造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把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圍繞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全力推進甘州區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統籌示範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範、服務等功能布局,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產業格局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產業鏈條由單一向複合轉變。發揮示範區要素集聚和平台融合作用,加強科技集成、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打造一批集種養殖生產、技術研發、農產品加工、冷鏈倉儲、休閒觀光、廢物處理、創業示範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構建以國家級為龍頭、省級為骨幹、市縣級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體系,打造農業現代化示範引領高地。
(二)統籌推進產業融合集聚發展
依託農業現代化示範區,聚焦現代種業、綠色蔬菜、奶牛肉牛、智慧型溫室、農畜產品加工等優勢特色產業以及專用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食用菌、花卉、特色林果等區域特色農產品,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工程,最佳化發展項目布局,推進特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扶持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完善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構建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繫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規模經營、抱團發展。鼓勵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引導和撬動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匯聚,探索產業集聚發展模式,提高產業融合集聚發展的內在活力和競爭力。
(三)最佳化鄉村休閒旅遊業  
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推進旅遊與研學、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國家級生態康養基地。支持肅南縣創建國家級休閒觀光農業示範縣,帶動全市4A級旅遊景區周邊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採取補助、貼息、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原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重點村改善道路、網路、廁所、停車場、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魅力村莊。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強化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傳承鄉土文化。著力培育休閒觀光農業,通過農牧家樂、休閒採摘園、農耕體驗等鄉村旅遊業的發展,進一步盤活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等資產資源,打通“三產”融合的關鍵環節。大力培育休閒農業經營主體,培訓休閒農業從業人員。大力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根據季節特點,挑選代表性強、特色鮮明的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線路,採取線上推介和線下推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推介宣傳。
(四)健全冷鏈物流體系
大力開展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依託張掖高原夏菜、洋蔥、馬鈴薯、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大宗農產品,以主要農產品產地為重點,推動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完善和最佳化農產品產地供應鏈。加大農貿市場建設力度,在農貿市場空白鄉鎮及重點鄉鎮新建或改建農貿市場。著力構建冷鏈物流體系,以優質農產品走出去為目標,支持建設一批“田間地頭”氣調庫、產地預冷集配中心、產地低溫加工倉儲設施,增強鮮活農產品產地預冷能力,支持農產品運銷企業購置冷鏈物流運輸車輛、建設冷鏈物流信息化智慧型化系統,打造功能完善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體系。加大對馬鈴薯、蔬菜等農產品儲藏運輸銷售冷鏈系統建設的扶持力度。推動快遞與電商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深入合作,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五)持續推進三鏈同構
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和區域特色農產品,緊緊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加快延伸產業鏈,著力提升價值鏈,積極打造供應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全面提升特色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延鏈、補鏈、強鏈為主,積極探索鏈條延伸型、功能拓展型、多元複合型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提高優質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以品質和規模為抓手,強化品牌引領,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向高端化發展,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健全優質農畜產品供應體系和倉儲物流體系,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成本,實現產銷精準對接,打造實時高效的產品供應鏈。大力支持基於農業的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縱向成鏈、橫向成群的“三鏈同構、農食融合”的新發展格局,以農業全產業鏈集聚“雁陣”勢能,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相互賦能,不斷放大特色產業發展的集群優勢和市場效應。
五、強化科技支撐,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一)健全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依託市內外農業院校、高校農業科學實驗室、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行業科技項目和科技工程項目等平台,選拔培養農業科技拔尖領軍人才。選拔研究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創新意識強的中青年科研骨幹,結合張掖市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業科技前沿自主選題展開研究,培養農業科技領軍後備人才。與國內外著名農業院校和高等學校共建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打造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科研創新團隊。積極創造條件,分層次引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農業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引導張掖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實施重點產業園區“一園一策”人才支持計畫,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健全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和絲綢之路“科技走廊”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園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等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整合共享市內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企業研發中心資源,加強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以肉牛育種植、蔬菜產業化開發、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和食品加工、中藥材深加工、食用菌菌種生產等為重點,突出高效節水、生態環保、綠色發展,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研發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成套技術。充分集成設施化、機械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等現代技術手段和技術裝備,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三)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裝備水平
加強先進適用設施裝備研發套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著力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加強日光溫室、設施大棚、防雹防蟲網棚、養殖棚圈等設施裝備的提升改造,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突破制種玉米去雄和收穫、蔬菜機械化種植採收、馬鈴薯機收等瓶頸,推動主導產業功能區建立全程農業機械化、智慧農業示範點,鞏固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鼓勵引進高端智慧型、特色產業農機裝備,著力提升玉米、馬鈴薯機播機收水平,推進中藥材、蔬菜、果品、油料等經濟作物種采機械化,加快實施農業、畜牧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加大飼草收穫加工、糞污處理設備等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四)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大力發展智慧種業、智慧農田、智慧畜牧、智慧種植、智慧農機。推廣農業生產智慧型化套用,建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質量追溯等環節的數位化生產體系。加快數字農業技術裝備在現代農業中的推廣套用,推動農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加強數位化精準管理,打造數據驅動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帶動中小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小農戶數位化能力提升。推進農產品智慧型加工,推廣套用智慧型分揀、無損檢測、包裝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提高農產品加工成套裝備信息化水平。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多樣化、多層次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創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農村現行統計監測條件,拓寬遙感監測、物聯網、網際網路等數據渠道,強化農業農村數據採集,提升數據採集的廣度、深度、時效性和可靠性。加強農業物聯網套用,探索集生產、經營、政務、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等為一體的數字農業發展模式。
六、突出品牌建設,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一)夯實品牌建設的綠色有機底色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生物農藥和綠色控害植保技術,大力實施化肥零增長和有機肥替代行動,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以土壤改良修復、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清潔地膜推廣、地膜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功能拓展等為重點,開展生態循環農業基地建設和高效生態發展模式探索,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水平。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從科技培訓、技術推廣、良種引進、信息服務、種畜監管、病蟲測報等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後配套服務。
(二)彰顯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優勢
積極參與黃河流域綠色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體系、品質評價體系、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充分挖掘張掖市工業污染小、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病蟲害發生少、水土潔淨的生態環境優勢,突出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唯一性、獨特性和好口感、高營養。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認證和管理,健全農產品分等分級體系,制定並完善優質玉米種子、牛羊肉、蔬菜、果品、生鮮乳等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技術標準,形成一整套品牌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聚焦特色優勢資源和重點農產品品種,加強“三品一標”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結合市場需求,多渠道多方式宣傳推介張掖市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品質優勢。
(三)提升“金張掖”品牌含金量
在統一規範使用“甘味”標識的基礎上,打造“金張掖”綠色有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完善張掖公用品牌目錄的授權機制和動態管理。立足“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農產品,有效組織產業大縣、加工強縣、產業園區及各種大型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精品企業商標品牌和產品品牌,加大對知名農產品品牌的管理保護。鼓勵企業將區域優勢、文化特色和健康養生等元素融入農產品品牌創意設計。辦好絲綢之路國際生態產業博覽會暨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綠色有機產品(張掖)交易會,積極組織參加大型農產品展會,廣泛套用新聞媒體、網路、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傳媒工具,加大“金張掖”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高“金張掖”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四)拓展優質農產品高端市場
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主動對接中西亞、南亞、歐洲市場和南向西向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充分利用甘肅農產品物流信息平台,積極拓展國外市場。始終堅持路帶互補、東進西出、內外互動,發揮骨幹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與域外企業的聯繫對接,分享商機、增進互信,建立穩定的協作關係。創新行銷理念,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專賣店、專櫃專銷、直供直營等視窗,努力擴大市場空間。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創新品牌農產品行銷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直銷配送、農超(社)對接等新型行銷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生產、經營、消費無縫連線,不斷健全完善實體店與網店相結合的品牌農產品行銷體系。
(五)完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推進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建設,健全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檢測結果通報制度。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嚴厲查處違禁農(獸)藥生產、銷售、使用等違法行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設,建立產銷區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路,實現農產品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的全過程溯源目標。督促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誠信意識和信用建設水平。在鞏固完善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爭創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第四章  全面提升農村現代化水平
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為補齊農村現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著力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改善和提升廣大農民的生活品質。
一、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一)科學編制村莊建設規劃
堅持統籌協調、因地制宜、示範帶動、底線管控、尊重民意的原則,科學編制縣域村莊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建設規劃,最佳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鄉村。因地制宜定位鄉村特色風貌,甘州、臨澤、高台以江南水鄉風格為主,山丹、民樂突出漢代、明清清雅風格,肅南彰顯民族風情。堅持村莊規劃與縣城、中心鎮規劃相統籌,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區位布局相統籌,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籌,與縣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園區建設相統籌,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
(二)加快鄉村建設行動步伐
以創建全省鄉村建設示範市為目標,紮實推進鄉村建設示範行動。以道路硬化、農村亮化、村莊美化、污水資源化、生活便捷化為重點,整合農業農村、交通、住建、林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項目資金,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短板弱項,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鄉村建設示範效應不斷放大。
二、加大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建設美麗農村
(一)開展農村廁所革命
通過改造提升、改建達標、配套新建等多種方式,穩步推進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造。因地制宜,選擇簡單實用、成本適中、技術成熟、民眾樂於接受的衛生改廁模式,全面推進戶用無害化衛生廁所及鄉鎮、村莊、旅遊景點、農家樂公共衛生廁所改造和建設。嚴格把控廁具招投標程式,嚴禁使用“三無”產品、不合格產品,堅決杜絕無資質企業參與施工。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併處理並資源化利用,實現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種形式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有效管控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問題。
(二)推動農村垃圾革命
選擇適宜的垃圾收運及處理模式,持續推進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統籌縣鄉村三級設施建設和服務,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和模式。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積極探索符合農村特點和農民習慣、簡便易行的分類處理模式,協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建設一批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探索就地就近就農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路徑。建立日常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推行村莊清掃保潔制度,原則上每個自然村至少配備1名保潔員。
(三)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按照以城帶鄉、就近聯建、獨立建設的原則,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鎮污水治理設施和服務向城鎮近郊的農村延伸,將靠近城鎮周邊的村莊就近納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離城鎮生活污水管網較遠、人口密集且不具備利用條件的村莊,建設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聯合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鼓勵聯戶、聯村、村鎮一體處理。對於人口較少且不具備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重點管控生活污水亂排亂倒,結合農村改廁,通過庭院綠化、菜園澆灌施肥等方式就地就近實現資源化利用。鼓勵居住分散地區探索採用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生態處理技術,實現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鼓勵河湖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建立健全促進水質改善的長效運行維護機制。
(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以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為導向,加強農村建築風貌引導,突出民族風情、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加快推進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改善農牧民出行條件。大力實施以“三清一改”(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突出清理死角盲區,由“清髒”向“治亂”拓展,由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引導農民逐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全面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整治殘垣斷壁,通過集約利用村莊內部閒置土地等方式擴大村莊公共空間,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推進村莊綠化,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充分利用閒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
三、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幸福農村
(一)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在全市建制村實現100%通暢的基礎上,以甘州區、民樂縣省級“四好農村公路”示範縣區為引領,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完善農村公路管理機構,健全管理養護體制,加快實施縣鄉道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著力改善村民出行條件。推動城市公共運輸線路向城市周邊延伸,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實施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加快鄉鎮客運站建設改造步伐,完善農村客貨運服務網路,支持區級客運站和鄉鎮客運綜合服務站建設和改造。鼓勵創新農村客運和物流配送組織模式,推進城鄉客運、城鄉配送協調發展。
(二)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統籌推進中小型水利工程和抗旱應急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白石崖、曹家湖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建設,提高鄉村發展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大防災減災防治體系建設力度,實施山洪災害防治、農村防汛預報預警體系項目,著力提高社會綜合減災能力。繼續實施流域防洪治理,採取河流綜合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溝道綜合治理、城市防洪減災能力提升、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措施,完善全市防洪減災體系。綜合採取新建配套、改造升級、連通聯網等方式,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併網改造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健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提升人民民眾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三)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
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進一步提高自然村通動力電比例。向城郊或有條件的村鎮有序延伸天然氣供氣管網,推廣電鍋爐、空氣能、量子能等新型供暖方式。通過小型LNG天然氣儲罐供氣系統建設,摸索聯片集中供氣建設、運營和管理模式。加大農村分散式太陽能和分散式風電的推廣利用,採取分散式風光互補等方式,解決村組道路、庭院照明用電需求,建設綠色能源利用示範村鎮。著力促進充電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解決農村電動汽車充電行駛問題。加快沼氣、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集中供熱工程建設,實現多能互補套用,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農村現代能源體系。
(四)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全面加快主要鄉鎮和重點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息進村、進校、進戶。以農村地區信息網路能力提升為重點,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加快全市寬頻網路末端的擴容、升級和最佳化,著力解決網路延伸“最後一公里”問題。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提升農村寬頻網路水平。全面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技術在農村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終端、技術產品、套用軟體中的廣泛套用。加快推動遙感衛星數據在農業農村領域中的套用。積極推進北斗地面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區域北斗時空基準服務網路覆蓋。
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平安農村
(一)全面加強政治引領
堅持黨建引領,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建設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強化黨組織對農村一切工作的領導。大力推行“三治”融合基層治理模式,著力構建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以村民自治組織為主體,以法治為準繩,以德治為基礎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持續深化“社會治理黨建+”體系建設,構建黨委領導、多方參與、社會協同的長效工作機制,注重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勢,推進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繼續落實“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選優配強鄉村領導班子,管好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
(二)推動村民自治實踐
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引導民眾積極有序參與鄉村治理,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創新村民議事形式,完善議事決策程式,搭建議事參政平台,讓廣大民眾自主參與村級(社區)事務管理。引導廣大農民圍繞村域治理、矛盾糾紛化解、環境衛生整治等公益事業發展,完善村規民約,堅持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規範職責許可權、監督內容、工作方式,邀請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先進模範代表等擔任村務監督員,提高村務監督工作的水平和實效。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進一步規範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時間和程式,實現村務事項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公開。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終端平台等,積極推進村務公開信息化建設。做好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
(三)推進鄉村法治建設
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落實農業支持政策、保護生態環境、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引導民眾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參與社會事務。積極履行鄉村法治建設責任,將法治建設履職盡責情況納入鄉鎮黨委、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年終述職、業績考核之中,並作為考察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推動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下沉,探索建立鄉鎮(街道)綜合執法平台,加大農村執法力度。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嚴格落實“一村一警一員一法律顧問”,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擴大法律援助範圍,抓好睏難民眾的法律救助工作。加強誠信社會建設,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持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以“零容忍”態度深挖徹查嚴打各種黑惡勢力。深入開展打擊“套路貸”、電信網路詐欺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侵害民眾利益的各種行為。
(四)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提升德治教化能力,發揮道德引領作用,大力培樹鄉村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道德領域先進典型,廣泛開展“五星文明戶”、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美麗庭院等創評活動,深入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好鄰居”等評選表彰活動,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幹部、老勞模、老退伍軍人、老教師等農村“五老”和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等新鄉賢群體的作用,引導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乾群融洽。不斷深化“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主題活動,持續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探索完善村規民約組織實施方式,構建教化與引導、激勵與約束、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等民眾組織的作用,紮實開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有效遏制高價彩禮、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五、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建設和諧農村
(一)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持續最佳化鄉村中國小布局,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面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標準。推動義務教育城鄉攜手共進,實現城鎮優質校與鄉村薄弱校結對幫扶全覆蓋。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落實並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和中國小教師職稱評聘結合政策,確保鄉村學校教師職稱即評即聘。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提高營養膳食質量。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同等享受當地義務教育權利,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教育關愛和保護工作。合理布局幼稚園建設,加大控輟保學力度,提高保教質量,堅決糾正“國小化”傾向。加強職業教育,完善職普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政策體系,逐步推進職業教育面向社會、服務農村。
(二)加快健康鄉村建設步伐
持續加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鄉鎮衛生醫療服務能力,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加強縣級醫院建設,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慢性病醫防融合管理新模式建設試點,加強縣域胸痛、卒中、創傷、孕產婦及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設。全面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措施,完善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體系,大力推進農村地區慢性病、精神衛生、職業病防治。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的運行機制,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流動。紮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抓好婦女兒童保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遺傳疾病和出生缺陷發生。
(三)創新農村養老服務模式
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鼓勵開展自助式、互助式養老服務。增強縣級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失能照護和集中供養能力,拓展鄉鎮敬老院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功能,完善村級互助養老服務設施,解決農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就餐就醫等問題。加大對農村敬老院、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的投入力度,鼓勵個人興辦家庭化、個性化的托老所等養老機構,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積極開展養老護理人員培訓,持續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和醫養結合工作,落實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等惠老政策。建立健全農村基層老齡組織網路,為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
(四)精準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全力織密社會保障兜底網,繼續完善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級和質量,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社會救助、積極推動慈善事業,統籌推進扶老、愛幼、助殘等福利事業發展,著力改善居民住房條件,保障人民民眾基本生活。高度關注農村弱勢群體,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質量。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積極構建扶殘助殘有效機制,推進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完善分類分級補助標準,加大對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傾斜支持力度。鼓勵通過閒置農房置換或長期租賃等方式,解決農村特困群體基本住房安全問題。
(五)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結合實際,推進實施災害風險防控、監測預警、應急搶險救援、信息服務保障、救災物資儲備以及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宣傳教育等能力建設工程,強化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健全突發公共緊急事件處置機制。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加快建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立重大災害預警信息全網發布機制。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廣大民眾風險防範意識、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技能。分步驟實施自然災害高風險區農村困難民眾危舊房改造,加快推進農牧業、林業和農村住房災害保險工作,提升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抗災能力,保障農居安全。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點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升鄉村救災物資、裝備保障和應急避險能力。
第五章  全面提升農民現代化水平
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專業技能水平和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強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人才支撐,激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一)傳承鄉村優秀文化
緊密結合美麗鄉村和特色文化小鎮建設,突出張掖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民間藝術、地方戲曲、鄉間小調、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優秀文化遺產,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實施“千名鄉土文化名人培育工程”,全面落實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農村文化實用人才財政補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設一支不走的鄉村文化工作隊伍。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志願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保護傳承各具特色的原生態民居,開發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將鄉村建設成規劃有序、各具風格、村容整潔、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特色村鎮。
(二)保護鄉村傳統文化
實施“百處農耕文明遺址保護工程”,制定市級農耕文明認定公布辦法,劃定保護範圍,明確市級農耕文明保護遺址,重點打造屋蘭古鎮、河西民俗文化村等一批鄉村傳統文化品牌,保護好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文物古蹟、民族村寨、農業遺址、灌溉工程遺產,推動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大力開發農耕、飲食、中醫藥養生等特色文化資源,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建立鄉村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推進鄉村傳統工藝振興。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新公布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爭取新列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建成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新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推進文化遺產資源活化利用。結合傳統節日和“文化遺產日”等,深入開展非遺展演活動。
(三)發展鄉村特色文化
積極開發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和傳統工藝產品,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工藝大賽、技能大賽,推動民俗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在甘州區屋蘭古鎮、平山湖喀爾喀小鎮、丹霞七彩小鎮、龍渠民生小鎮等特色小鎮,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文化產業示範村,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鄉村和鄉村文化產業基地。培育“塞上田園·絲路牧歌”前進村田園綜合體、河西民俗文化旅遊村、河西民俗博覽園和堯熬爾原生態文化傳承有限責任公司等特色文化骨幹企業。精心策劃舉辦“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文化旅遊藝術節、中華民族賽馬會、焉支山旅遊文化節、祁店冬至民俗文化藝術節、山丹大佛寺新年祈福會、九曲黃河燈陣非遺文化節、梨花節、油菜花節等文化旅遊節會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動,豐富鄉村文化形態。
(四)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鞏固提升國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健全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保障機制,推動公共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持續深入開展“千台大戲送農村”“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百姓文化廣場惠民演出”“快樂老鄉”等民眾性引領示範文化活動。通過組織開展“秦腔戲迷大賽”“廣場舞展演”“文化社團調演”等活動,為農村文化隊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按照“有組織、有隊伍、有場地、有設施、有活動”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村級民間自辦文化社團建設。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民眾性體育活動,加快推進甘肅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四個一”提升工程,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創新實施文化體育惠民工程,積極推進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和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優質化、均等化、便捷化水平。
二、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高農民專業技能水平
(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支持村級組織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集體自辦、招商引資、入股經營等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支持村級組織牽頭成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種養大戶等提供勞務、土地流轉、供銷銜接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鼓勵具有旅遊資源優勢的村社經營農家樂、採摘園、鄉村體驗等旅遊項目,支持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村集體採取合作聯動、定向幫扶等形式,輻射帶動周邊較為落後的農村實現共同發展。鼓勵採用土地入股及託管、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健全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多種類型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廣大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二)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為重點培育對象,分區域、分產業、分類型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以產業發展為立足點,以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為主線,突出精準化、專業化、實戰化,分段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參觀考察和生產實踐相結合,開展適時全程培育。強化線上線下師資隊伍建設,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線上學習平台建設,開發精品教學資源和特色課程。通過公開招標、定向委託、邀標等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鼓勵和支持涉農龍頭企業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強化農業部門與第三方培訓機構的契約化管理,系統跟蹤考核第三方培訓效果。加大異地交流互訪力度,組織新型職業農民走出去,開展跨區域交流學習。完善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強化職業農民的認定和管理。
(三)強化農民專業技能培訓
圍繞肉牛肉羊、優質蔬菜、專用馬鈴薯、中藥材、食用菌等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突出農村新增勞動力、返鄉農民工、農村婦女和45歲以下農村留守勞動力等重點群體,深入開展農業技術、勞動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支持市農科院、河西學院、培黎學院、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及具備條件的其他培訓機構和涉農企業,開展隴原巧手、能工巧匠、農民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鄉村文化能人、農業科技明白人等群體的技術技能培訓。依託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勞務品牌培訓等項目,加強對村幹部、植保員、信息員、防疫員等的對口培訓,大力培養農村急需實用人才。加強公益性農產品品牌培訓工作,加快農產品品牌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套用。對接中高等職業教育,舉辦農民學歷提升班,提高農村實用人才學歷層次。
(四)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套用
健全聯合辦學工作機制,構建以農廣校體系為主導,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農技推廣人才培養體系,強化農技推廣人才培養。依託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輪番組織農技推廣人才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動。健全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和農業特派員制度,完善包抓責任制,打通科技入鄉“最後一公里”通道,實現農業技術服務與合作全覆蓋。選聘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選拔有突出貢獻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開展技術交流、學習研修、觀摩展示等活動。依託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設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培養高水平、專業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完善農技推廣人員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水平。
三、增強創新創業意識,提高農民創新創業能力
(一)全面提升農民數字素養
提高普通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化建設參與度,推動農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推動農民利用計算機和手機提供生產信息、獲取市場信息、開展網路行銷、進行線上支付、實現智慧型生產、實行遠程管理等能力不斷增強,面向農戶的各類生產服務、承包地管理、政策法規諮詢等基本實現手機上網線上服務。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大力推進農民套用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引進與建設。利用中國農業信息網“網上展廳”“供求一站通”等平台,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持續推廣全國農業科教雲平台,提高網路和智慧型終端農業技術服務和農民教育培訓水平。持續開展農民手機套用技能培訓,全面提升農民數字素養。
(二)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積極創造條件,鼓勵農校對接合作建立特色優勢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孵化農業創新創業項目。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加強“網際網路+”、現代服務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方面的創新創業培訓。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創辦科技示範基地、規模種養殖場、優質農產品示範園和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套用。加大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推薦宣傳力度,引導更多人才留在農村創辦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以鄉村手工業、建築業和民間文藝為重點,培養一批技藝精湛、紮根農村、熱愛鄉土的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舉辦專門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選樹一批能工巧匠,示範推動農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利用玉米制種技術優勢,加快培育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候鳥式”產業技術工人隊伍,輸轉海南等全國種子繁育基地,常年從事技術培訓、品種選育、務工創業等工作。
(三)引導返鄉入鄉人員創新創業
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各類返鄉入鄉創業載體建設。大力支持返鄉入鄉人員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從事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農產品加工業,病蟲害防治、代耕代種等生產性服務業,家政服務、社區零售、快遞等生活性服務業,電子商務、直播直銷等新產業新業態。提高農民創業擔保貸款、中小微企業擔保貸款額度,延長貸款期限,進一步降低創新創業擔保貸款門檻。最佳化創新創業外部環境,推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享受與當地勞動者同等的創業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及時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
第六章  深化農業農村關鍵領域改革
從提高農業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出發,找準事關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體制機制,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根據國家關於農村土地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加快落實保障和規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規範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
二、鞏固拓展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成果
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盤活農村資金、資產、資源,激活農民經營權,以改革增強村集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助推“三農”轉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探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最大限度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資產。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用,通過財政資金扶持、農民土地入股等形式,促進規模經營,以改革促進發展,以發展深化改革。落實農業保險政策,引導保險機構積極與承接“三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展開合作,充分運用保險手段化解市場風險。堅守不改變村集體產權性質、不損害村集體利益、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條底線”,防止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少數人侵占、支配集體資產,防止外部資本侵吞、控制集體資產,真正讓改革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三、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以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為目標,最佳化科技資源布局,完善農業科技管理,推動項目、資金、人才、基地高效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提高全社會研發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加快推進農業科研機構改革,強化分類指導,建立健全“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制度,加強綜合與分類考核評價,努力營造農業科研人員潛心科技攻關的政策環境。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給予科研院所和創新領軍人才充分自主權。完善農業科技人才聘用、流動、激勵等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農業科研人才薪酬體系建設,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水平,鼓勵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四、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強化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體系,將持有居住證人口納入教育、醫療、養老和社會保障服務範圍,創造條件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地方政府要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大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地區尤其是中小城鎮的支持力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並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第七章  規劃實施保障
切實強化各級黨委實施規劃領導責任,統籌各方形成合力,運用市場化手段和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進“三農”工作,因地制宜、分類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實施,確保各項任務有效落地。
一、加強組織領導
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的主體責任,市、縣成立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三農”工作領導體制,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堅持“三農”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由黨組織討論決定的機制,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各級書記抓“三農”的工作要求。縣區委書記要當好“三農”工作任務落實的“一線總指揮”,下大力氣抓好“三農”工作。市直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加強指導服務,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同配合,形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合力。各級黨委、政府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三農”工作,嚴格執行現行涉農法律法規,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二、完善政策體系
以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生態為導向,結合實際,積極探索並不斷完善農業生態補償制度。改進農業補貼方法,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穩定性和時效性,切實保護農民種糧利益。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草原獎補、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農業農村支持保護政策。加快“三支柱一市場”農村新型普惠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標準化基礎金融服務站鋪設,鼓勵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積極穩妥開展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保險試點,穩步擴大財政對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的實施範圍。深入推進種養產業綜合保險,創新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農產品質量險,積極開發適應和滿足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穩妥有序推動農業保險“保成本、保價格、保收入”,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
三、加大資金投入
堅持把“三農”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長效機制,確保財政投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相適應。最佳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探索通過設立基金、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提高投資效益,以股權投資方式投入“三農”領域確需支持的經營性項目。積極爭取中央、省上支持“三農”建設的各類項目資金,緩解地方財政資金不足的矛盾。強化支農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按規定足額計提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對社會資本參與盤活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和按規定投資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按先建後補、以補促建的原則給予補貼或獎勵。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引導金融機構最佳化信貸資源配置。鼓勵保險資金以股權、基金、債券等形式投資鄉村振興項目,支持保險機構以“企業+銀行+保險”的模式,支持農業企業發展。
四、健全法制保障
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強化政策供給,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務、人才配備等方面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促進法》,健全制度機制,落細落實鄉村振興任務。根據農業農村環境質量生態評價要求,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認真做好土壤、大氣、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藥化肥殘留及固廢污染物防治處置工作,全面落實農業農村建設發展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加大農資質量、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動植物疫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機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加強農業行政執法監督,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大執法人員培訓力度,著力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現代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
五、強化考核評估
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實施考核監督和激勵約束,將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成效納入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績效考評內容,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黨政幹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要任務,各縣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確保推進質量和實施效果。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適時開展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審計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審計監督。

解讀

《張掖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已經張掖市政府同意,張掖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現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和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著眼開啟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科學謀劃未來五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提高規劃的前瞻性、系統性、指導性,根據國家《“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甘肅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及《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要求,明確未來五年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任務,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畫、重大行動,細化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特編制《張掖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
二、發展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管農村工作、農民主體地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城鄉融合共同發展的原則,規劃從主要農產品保障水平持續提升、農業發展支撐條件顯著改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健全、“金張掖”品牌含金量大幅增加、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生活品質穩步攀升等方面明確到2025年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任務。
三、主要內容
規劃立足張掖市情實際,從發展基礎和環境、總體要求、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農村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農民現代化水平、深化農業農村關鍵領域改革等六個方面,對加快推進張掖市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了系統謀劃。
規劃明確了三大農業產業帶、七大功能區的區域功能定位,最佳化了特色優勢產業空間布局;聚焦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幸福農村;提出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高農民專業技能水平。
四、保障措施
規劃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健全法制保障、強化考核評估等五個方面保障規劃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