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隴南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已經隴南市委、隴南市政府同意,隴南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10月17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南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0月17日
  • 發布單位:隴南市人民政府
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系列決策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甘肅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隴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隴南市委 隴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隴南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精神,銜接《隴南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科學研判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現狀,準確把握階段性特徵,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戰略路徑、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堅定農業農村基礎地位不動搖,全面推進“五個振興”,走好隴南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之路,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成就與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面對脫貧攻堅艱巨使命,面對農村改革發展繁重任務,面對多種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央、省、市關於“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聚焦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改善人居環境,持續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動農業農村事業發展,圓滿完成了“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任務,“三農”工作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產增加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穩定增長,農產品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鄉村面貌日新月異,社會更加和諧穩定,農業農村經濟實現持續較快發展。特別是2020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暴雨洪澇災害,全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到了兩手抓、兩不誤,為“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2020年,全市一產增加值達到82.4億元,比2015年增長17.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76元,比2015年增長了55%;第一產業對全市GDP的貢獻率達到18.2%。
一、“十三五”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隴南貧困程度深,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全市上下把脫貧攻堅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整合項目資金和幫扶力量,盡銳出戰、聚力攻堅,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底,全市83.9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70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隴南市被命名為“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十佳精準扶貧創新城市”,榮獲“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隴南減貧經驗寫入《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
(二)糧食安全供給基礎持續鞏固。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把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作為農業工作的首要任務,全力落實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良種良法、機種機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種植補貼、農業保險等措施,提升種糧效益,保護種糧積極性。大力開展“大棚房”清理整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116.66萬畝,耕地保有量穩定在683萬畝以上。全市糧食種植面積從331.69萬畝增長到350.34萬畝,糧食總產量從81.45萬噸增加到82.76萬噸,保持了穩中有增的良好態勢。
(三)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全市各級農業部門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工作,揚氣候多樣之長、避山多地少之短,按照“念山字經、打生態牌,長短結合、大小互補,全鏈培育、全程扶持,雙線促銷、多元帶貧”的思路,拉開架勢抓產業,大力發展“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山地特色農業,舉全市之力做大花椒、核桃、蘋果、油橄欖“四顆搖錢樹”,做精苗木、茶葉、中藥材、食用菌“四個特別特”,做好養蜂、養雞、養牛、養豬“四個特色養”,形成“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棚中有菇、水中有魚、空中有蜂、林中有雞、四季有花、村中有客”多業態融合。2020年,全市特色產業總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農產品產量達到350萬噸,肉蛋奶總產量達到16萬噸,水產品產量達到2485噸,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190億元,特色產業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率達到42%。一是聯農帶農機制更加完善。按照“五掛鈎”的要求,累計落實到戶產業扶持資金20.81億元,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與18.63萬戶貧困戶建立了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探索出合作社產業扶貧“宕昌模式”,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49戶,其中培育國家級2戶、省級39戶。註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4341家,貧困村合作社規範化率達到83%以上,創建省級以上示範社226家,帶動農戶32.54萬人。發展家庭農場246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家,市級示範家庭農場47家。康縣陽壩鎮、長壩鎮,武都區馬街鎮實施國家級產業強鎮項目。三是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影響日益擴大。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2020年全市“三品一標”認證253個,認證面積占確權耕地面積的63.9%。6個區域公用品牌和15個企業商標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武都油橄欖、隴南花椒、隴南綠茶等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日益擴大。四是農產品流通體系不斷健全。建成中藥材、花椒、核桃、蔬菜(食用菌)、草食畜、蘋果等特色農產品產地市場59個,成立隴南茶葉流通協會,建成茶葉交易市場“隴南茶城”。組織農業經營主體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成功舉辦“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等重要節會,宣傳推介綠色農特產品,宣講隴南產業扶貧故事。加強東西扶貧協作,開展“隴貨入青”“隴貨入粵”行動,加大農產品電商行銷,全市開辦各類網店1.4萬家,建成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201個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1505個,帶動就業24萬人次,雙線銷售額超過140億元。
(四)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提檔升級。加快農村水、電、路、網等全面提檔升級,基礎設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西和縣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完善供水管網,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50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180多萬人次,建設堤防工程307公里。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17萬戶。實施“寬頻進村流量補助工程”,95%的行政村通了寬頻網路。學習借鑑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建成美麗鄉村2066個,其中省級示範村102個;新改建農戶衛生廁所14.68萬座,建成清潔村莊1693個。康縣、兩當縣先後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康縣被評為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
(五)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三變”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林權制度改革、供銷社改革等試點工作,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全面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2020年,隴南市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並通報表揚。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縣級農村產權確權抵押交易中心和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了服務保障。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完成賦碼登記村3204個,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46.56萬人,發放股權證63.9萬本。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320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7836萬元。2020年,康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不斷鞏固,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全面整合,分級診療有序推進。
(六)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全市共創建縣級以上文明村鎮1122個,創評縣級以上文明家庭1011戶、最美家庭1185戶,選樹縣級以上道德模範738人,選樹中國好人9名、甘肅好人28名、鄉村身邊好人2200多人,選樹省級以上優秀志願服務組織8個、優秀志願者8名,全市表彰優秀志願服務組織540個、最美志願者1109名,達到了民眾評、評民眾的目的,激發了社會文明活力,樹立了社會文明共同體意識。建成了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4級全覆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3490個,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1200多個、農村積分超市23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成立志願服務組織(隊)9100多支,圍繞理論政策宣傳、鄉村振興、搶險救災、扶危救困、節慶活動共組織開展“講、評、創、說、送、幫、易”七類文明實踐活動18萬餘場次。全市3160個村成立紅白理事會,發揮村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自治作用,推動形成了民風淳樸、家風良好、村風文明的農村新風尚。
(七)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實,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農村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全面推行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先看病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報,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水平穩步提升。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擁軍優屬、養老、托幼、助殘、婦女兒童等事業全面發展。
二、“十四五”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面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市“三農”工作正處在內外部環境深度調整期,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期,農業產業發展進入轉型升級的視窗期,鄉村建設進入加快補齊短板的機遇期,城鎮鄉村進入協同融合發展的突破期,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一是國家戰略的引領帶動。從國家戰略層面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 “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斷加大農業農村投入,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基礎在“三農”,潛力和後勁也在“三農”。“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有效延展了農業發展新空間,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東西部協作深入推進都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國家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這將有力支撐帶動我市農業農村的發展,為加快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遊、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強鎮,振興鄉村產業,推動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是五年過渡期的大好機遇。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家、省上出台了“四個不摘”、五年過渡期重大利好政策,重點幫扶縣重點傾斜。我市武都區、文縣、宕昌縣、西和縣、禮縣被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康縣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幫扶縣,將全面實施一批強弱項、補短板、促發展的重大項目。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涉農統籌銜接資金轉向鄉村振興,“三農”領域投資將不斷加大,特別是確保50%以上用於支持產業發展,並每年增加5個百分點的政策規定,對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是難得的投資發展機遇。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看,全市“三農”領域最突出短板正在加快補齊,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農村造血功能顯著增強,同時脫貧攻堅系列支持政策將全面轉向支持鄉村振興,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提供強力支撐。
三是對“三農”不斷疊加的利好政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意見》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補齊農村短板弱項等重大政策,重點在高標準農田、現代種業、農產品倉儲保險冷鏈物流設施、數字農業農村、重大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支撐,實施一批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農業重大工程項目。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打造三城五地目標,市政府部署十大行動,都把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做亮品牌、做活市場要求,出台了促進產業園區化、鏈條化、集群化、聯盟化發展的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優惠政策。為了應對疫情影響,中央、省、市相繼出台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對穩住“三農”基本盤、紮實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四是日益凸顯的區位優勢。隴南地處甘陝川三省交界地帶,處在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區位交通樞紐點,是“甘味”“隴貨”進陝、入川、下渝的前沿節點。近年來,蘭渝鐵路、隴南機場、蘭海高速、十天高速順暢運行,天隴鐵路、武九高速、景禮高速、康略高速、和昌高速全面開建,特別是隴南西貨場的開通運營,將助推更多農特產品走出大山、向外暢銷。
五是發展基礎的有力支撐。“十三五”時期傾注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市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脫貧攻堅全面深化了農業農村改革,形成了諸多有效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難題的政策體制、制度機制,這是促進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寶貴財富。
(二)存在的困難和挑戰
“十三五”時期,隴南市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實現預期發展目標任務,奠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條件。但與周邊市州相比,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衡量,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嚴峻挑戰。
一是鞏固脫貧成果依然壓力較大。我市經過脫貧攻堅戰,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但部分鄉村部分群體由於自身發展能力較弱,促進內生可持續發展難度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特別是農民持續增收缺乏新的支撐和動力,受疫情影響農民工務工工資性收入降低;加之能源緊缺助推主要農資產品漲價,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速可能趨緩甚至下降。
二是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僅占耕地面積的11%,有效灌溉面積占比低;現代設施農業發展不足,“靠天吃飯”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變,自然災害頻發,種糧比較效益較低,保持糧食穩產增產壓力較大;特色主導產業融合化、鏈條化、集群化發展不足,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較弱,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初加工為主,“初”字號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第一產業向後端延伸不夠、第二產業向兩端拓展不足、第三產業向高端開發滯後,特色產業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多數新型經營主體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傳統的“小農”經營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在助推產品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上挖掘不夠。農業發展保障能力不強。品牌宣傳推介投入力度不大,產銷對接還不緊密,產業鏈價值鏈拓展提升不足,缺少叫得響的區域品牌。
三是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任重道遠。基礎設施建設欠賬仍然較大,農村道路、電網、通信網路等建設與民眾對美好生活期盼還有較大差距。大多數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配套,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不健全,公共服務能力亟需提升,特別是一些非建檔立卡村投入保障不足,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村發展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形成新的短板。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問題仍然突出,仍有30餘萬農戶沒有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需要持續發力。
四是城鄉融合發展制約瓶頸需進一步破解。受立地條件、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縣區之間、鄉鎮之間經濟總量、發展潛力、產業培育不平衡。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較低,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難、農村用地難、貸款難等問題依然突出,城鄉發展不充分,城鄉產業融合度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還不順暢,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還不完備。農村資源要素瓶頸制約依然突出,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仍有諸多障礙,欠發達的基本市情、農情仍未根本改變。
五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動能有待進一步激發。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部分農村年輕勞動力轉移為城市居民,現代農業發展缺人才、鄉村振興缺人力問題凸顯。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觀念不適應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要求。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金融配套服務還不到位。一些村選出願幹事、能幹事的人擔任村幹部較難,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來新挑戰。黨管農村工作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健全完善,各級黨委對“三農”工作重視程度需進一步提高,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需繼續靠實到位,政策的橫向協調性和縱向傳遞性還有待加強。部分縣鄉村幹部仍習慣以傳統思維抓農業,缺少改革韌勁和創新狠勁,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的思路不寬不活。
綜合分析,推進隴南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機遇與挑戰同在,目標與壓力並存,唯有堅定信心、抓住機遇,奮勇前行、實幹作為,才能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把握主動、走在前列。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在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前提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施強縣域、強科技行動,加快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鄉村建設示範行動,加快形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開創隴南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業農村工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黨在農業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堅持農民民眾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民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破除制約 “三農”發展的瓶頸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資源最佳化配置,要素雙向流動;進一步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調動各方力量投身鄉村振興。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以人才匯聚推動和保障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的動力活力。
——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加強統籌謀劃,注重規劃先行、因勢利導,強化分類施策、突出重點,彰顯鮮明特色、豐富多彩。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久久為功,紮實推進。
三、發展路徑
(一)加快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加快建設一批集中連片的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健全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二)加快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進生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推廣綠色防控等技術模式,推動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產業鏈條循環化,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三)加快由增產豐收導向向提質增效導向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統籌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大力生產高品質農產品,促進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
(四)加快由一產為主模式向三產融合發展轉變。堅持一產奠基,強化加工流通延鏈、科技創新補鏈、要素聚集壯鏈和業態創新優鏈,推動種養加連通、產供銷一體、科工貿結合、農文旅融合,走全產業鏈發展的新路子。
四、發展目標
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總目標,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建設、一體推動,力爭到2025年把隴南建成中國西部重要的綠色農產品供給地和特色農業強市、建成農旅融合康養休閒示範市。
——總體目標。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市一產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2025年達到11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高。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長效機制基本完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08元,年均增長8%以上,增幅高於城鎮居民和全國全省農民平均水平。
——生產目標。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50萬畝以上,正常年景總產保持在85萬噸以上。構建“5+5+N”產業體系,特色產業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總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三產融合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
——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主要農產品供給質量和保障能力顯著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培育形成現代高效、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優質特色農業產業體系,農產品品牌建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成效更加顯著,特色山地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力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省市級8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3—5個。新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3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達到125家、示範家庭農場達到80家。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100個以上,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46%、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新創建“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36個,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數字農業加快推進,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提升。
——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村鎮規劃布局不斷最佳化,水電路氣房等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農村環境更加美麗宜居。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生態人居環境全域提升,生態廁所基本普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科教、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鄉村文明程度不斷提升,農民全面發展取得重要進展;農村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全面弘揚,農村新風尚逐步形成,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城鄉之間差距明顯縮小,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鄉村4G網路深度覆蓋,5G網路覆蓋所有鄉鎮和重點行政村,鄉村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主要農產品供給質量和保障能力顯著增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基本建立,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智慧型先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全面開展,生產要素配置更加最佳化,產業鏈充分延伸,配套性產業快速成長;“一二三產業”“農業+網際網路”“農業+旅遊”“農業+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改善,美麗隴南宜居村莊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生態環境有效保護,農業綠色化、智慧型化、標準化發展,綠色資源實現充分開發和價值轉化;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基本實現,城鄉發展和收入差距顯著縮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新的台階,農村民眾生活更加富裕富足,推動共同富裕獲得實質性成效,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與鄉村振興相適應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基本形成,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三章 實施糧食安全保障行動,守住糧食穩產保供底線
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圍繞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戰略需求,統籌推進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35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85萬噸以上。
一、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用途管控,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順序,分類明確耕地用途。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油、菜、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於糧食生產。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規範耕地占補平衡,落實占優補優。鞏固“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成果,穩妥有序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試點,深入推進問題整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耕地面積、糧播面積、糧食產量“三個不減”。持續推進撂荒地治理,全面落實國家扶持農業發展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強農民愛惜耕地的自覺性。加大《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教育引導農戶開展撂荒地復耕複種,減少撂荒現象發生。加強耕地保護督察和執法監督,認真落實黨政同責的耕地保護責任,嚴厲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
二、提升耕地質量水平。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為重點,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進農田生態修復、土壤改良、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積極開展第三次土壤普查。扶持發展有機肥生產企業3家以上,每年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10萬畝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70萬畝以上。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高效節水灌溉、梯田宜機化改造、撂荒地整治等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推進已建高標準農田提升改造。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行噴灌、滴灌、膜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力爭至202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30萬畝以上,提升改造25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210萬畝以上。
三、提高糧食綜合產能。把提高單產作為糧食生產的主攻方向,持續落實科技增糧措施,加大良種良法配套,提高糧食種植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糧食單產,穩步提高糧食產量。加大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等主糧品種生產供給,確保糧食安全。鼓勵引導種糧大戶、農業經營主體等發展規模化種植,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打造區域集中、產業聚集、產能穩定的優質口糧供應基地。2025年,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125萬畝以上,平均畝產提高到280公斤,總產達到35萬噸;玉米播種面積擴大到95萬畝,平均畝產提高到400公斤,總產穩定在38萬噸;馬鈴薯播種面積穩定在130萬畝,平均畝產1500公斤,總產達到195萬噸。持續抓好小麥條鏽病、草地貪夜蛾、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和綜合防控工作,防止出現大面積災害造成農業損失,確保重大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下。
四、構建新型糧食生產經營體系。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對其晾曬、烘乾、倉儲、加工等配套設施用地給予支持。鼓勵支持有實力的合作社、龍頭企業流轉土地、整治撂荒地實現規模經營;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在自願前提下,將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新建設和改造提升的高標準農田引導鼓勵流轉給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規模經營種糧。推行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糧食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
五、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堅決扛牢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障重任,全面落實“米袋子”“菜籃子”責任制,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高效。按照糧油生產總量和應急保障需求,加強糧油儲備庫和特色農產品冷藏庫建設,建立健全糧油儲備制度,進一步完善糧油應急供應鏈,提升糧油和重要農產品應急保障能力。增加原糧儲備,“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市縣級儲備原糧7.2萬噸,其中市本級2.5萬噸,各縣區共4.7萬噸,到2025年,全市地方儲備原糧達到18萬噸,滿足城鎮常住人口和農村需購買商品糧人口6個月以上供應量需求。管好儲備成品糧,全市儲備成品糧保持在1.13萬噸以上,滿足城鎮常住人口和農村需購買商品糧人口15天以上供應量需求,確保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管理規範,在關鍵時刻調得動、用得上。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以隴南市應急物資儲備中心項目建設為統領,市縣區結合實際,積極謀劃推進糧食儲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切實彌補基礎設施短板,有力保障全市糧食安全。
六、提高防禦自然災害能力。加強災害監測基礎能力建設,開展面向新型經營主體的氣象服務,增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高自然災害預警能力。建設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服務體系,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農業地質災害避險和果區防雹工程建設;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對大宗糧油作物、設施農業、主要經濟作物等開展農田小氣候、作物生育狀況智慧型觀測,在重點縣區、關鍵生產作業區、重要基礎設施所在地,實現智慧型觀測延伸到村。穩步擴大主要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覆蓋面,有效降低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加快建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立重大災害預警信息全網發布機制;持續提升隴南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
第四章 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鄉村產業基礎,建立幫扶機制,持續改善脫貧地區的發展條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在五年過渡期內,全市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讓農村民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一)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併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分類最佳化調整。延續、最佳化、調整現有幫扶政策,穩定兜底救助類政策,強化產業就業等發展類幫扶政策落實,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並根據脫貧人口實際困難給予適度傾斜。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支持搬遷民眾發展特色產業,多渠道促進民眾就業,做好社會融入,實現搬遷民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落實好集中扶持政策,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歷史性轉變。
(二)持續增加脫貧民眾收入。把增加脫貧民眾的收入作為根本措施,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充分發揮東西部勞務協作等機制的作用,著力穩崗拓崗,加強技能培訓,積極推動以工代賑、就業工廠等就地就近就業,確保就業規模、就業收入只增不降。發揮產業帶動作用,加快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持續深化最佳化消費幫扶,完善脫貧民眾參與產業發展和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的機制。及時足額發放各類補貼、補助、補償資金,保持公益性崗位規模相對穩定。確保脫貧人均人口收入增速高於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脫貧縣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於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三)完善和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完善落實《關於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辦法》,堅持監測對象動態管理、幫扶對象動態清零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隴南市“3229”鞏固脫貧成果精準防貧監測幫扶機制。組建由村組幹部、幫扶幹部、村民代表等為成員的防止返貧監測隊伍,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切實防止規模性返貧。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範圍。健全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台,依託省級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完善行業部門信息數據交換和信息資源共享利用機制,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監測準確性。建立農戶主動申請、部門信息比對、基層幹部定期跟蹤回訪相結合的易致貧返貧人口發現和核查機制,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有針對性地落實產業幫扶、就業幫扶、醫療、教育、住房、飲水、易地扶貧搬遷、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等幫扶措施,切實兜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四)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機制。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充分發揮困難民眾動態管理監測預警系統作用,健全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對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等定期開展動態監測和精準施救,切實兜牢民眾基本生活的“最後一道防線”。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和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
二、提升脫貧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一)協調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全力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靠實就業幫扶責任,細化就業幫扶政策,繼續安排資金支持用於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落實好就業幫扶各類補助政策。提升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搭建用工信息平台,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深入挖掘本地就業潛力,通過以工代賑、公益崗位等多種途徑,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持續落實好支持就業工廠發展的優惠政策,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二)提升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深入開展農業技術、勞動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全面推行“電子培訓券”服務系統,積極開展“嵌入式”培訓,持續推動“培訓機構+勞務中介+就業企業”的培訓就業一體化。實施青年轉移就業增收計畫和創業扶持計畫,全力幫助困難家庭青年和困難家庭大中專畢業生實現就業。關注困境婦女兒童,開展特色技能培訓,提高婦女就業創業能力。對有培訓意願的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做到按需培訓、應訓盡訓。
第五章 實施產業提質增效行動,加快特色山地農業高質量發展
貫徹省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以養殖業牽引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以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帶動特色產業價值鏈提升”和“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做活市場、做亮品牌、做深融合、做長鏈條”的思路,以全產業鏈建設為目標,以科技進步為抓手,以實施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畫為依託,著力推進現代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增強精深加工能力,健全現代倉儲、物流、銷售體系,打造農業知名品牌,加快推進農旅、文旅、茶旅深度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新業態,提升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建設一縣一園區、一村一產業,創建特色產業示範縣,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培育“藥椒油核畜、菜果菌蜂茶”十大產業,到2025年,全市特色產業總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總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三產融合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打造綜合產值3個100億以上,2個50億以上,3個30億以上,2個10億以上的產業集群。建設2個國家級、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5個產業強鎮,打造400個產業振興示範村。
一、打造特色山地農業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5+5+N”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即:做大中藥材、花椒、油橄欖、核桃、畜禽五大覆蓋範圍廣、發展潛力大的優勢主導產業;做強蔬菜、蘋果、食用菌、中蜂、茶葉五大特色顯明、增收效果好的區域特色產業;做優放養雞、天麻、冷水魚、小雜糧、訂單辣椒、萬壽菊等門檻低、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增收產業,努力構建起“長短結合、大小互補、種養相融”的農業特色產業集群矩陣。
(一)做大“五大”優勢主導產業
中藥材產業。以紅(黃)芪、紋黨、當歸、大黃、半夏、天麻六大名藥為主,擴大標準化種植面積;以“產地鮮切”為突破口,構建中藥材精深加工體系;建設宕昌中醫藥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全國有影響的價格形成中心和倉儲交易中心,帶動全市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開發藥膳食品、康養保健品、旅遊快消產品,培育中醫藥康養產業,促進康養游融合。到2025年,躋身甘肅省中醫藥產業前列,由中藥材資源大市轉變為中藥材產業強市。全市中藥材種植總面積穩定在110萬畝左右,產業總產值100億元以上,其中種植環節達到30億元,加工環節達到40億元,市場流通環節達到17億元,文旅康養環節達到13億元。
花椒產業。在武都區建設“中國花椒之都”。推動花椒產業種植標準化、加工精深化、銷售多元化,充分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體系,促進隴南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由花椒原材料大市轉變為全國花椒產業強市,全市花椒產業總面積達到300萬畝,產量21萬噸,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其中,種植環節達到80億元,加工環節達到20億元,農民人均花椒收入達到4643元。
油橄欖產業。持續做大油橄欖產業聯盟,兼併整合,打造集團化企業集群,不斷推動油橄欖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精深化、集約化、品牌化、高端化、智慧型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發展新動能,努力建立前補中強後延、橫向配套、有機關聯、高度依存的油橄欖產業全產業鏈體系。積極申報創建武都區(油橄欖)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國家油橄欖中心。到2025年,全市油橄欖栽培面積、產量及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分別達到100萬畝、6萬噸、100億元。
核桃產業。推動核桃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建設以成縣為中心,康縣為副中心的核桃初加工基地,在隴南經濟開發區紅川園區率先建設省級核桃全產業鏈精深加工基地。新發展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3萬畝,完成低產基地提質增效200萬畝,提升完善成縣、武都區等2個專業批發市場,培育創建加工強縣2個(成縣、康縣)。到2025年,全市核桃面積穩定在440萬畝,產量達到20萬噸,產值約50億元(其中:種植產值約30億元,精深加工流通約20億元)。
畜禽產業。以養殖業牽引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實施好畜牧養殖三年突破行動,加快發展糧食主產區秸稈養畜基地、高寒陰濕區草原畜牧業基地、生豬養殖基地建設,做大做強一批畜禽龍頭企業。按照全市畜禽產業布局,建成徽成兩、西禮、文武宕三個大型畜禽加工基地。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草畜一體化發展模式,提升畜牧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全力構建現代畜禽養殖、加工流通和動物防疫體系,提升畜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市新建規模養殖場150個,創建市級以上標準化示範場50個,創建現代畜牧業示範園區2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7%。到2025年,牛、羊、豬、雞出欄分別達到14.4萬頭、32萬隻、94.8萬頭、894萬隻,肉蛋總產達到19萬噸,畜牧業總產值達到42.5億元。
(二)做強“五大”區域特色產業
蔬菜產業。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在保供給的基礎上,以“春提早、秋延後”蔬菜為重點,加快集約化優質種苗繁育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強蔬菜產品貯藏、加工、行銷體系建設,打造西北地區冬春淡季蔬菜生產供應基地。到2025年,全市蔬菜播種總面積穩定在75萬畝左右,總產量達到170萬噸,產值達30億元,其中加工產值達到15億元。
蘋果產業。做好優質苗木繁育、綠色標準化基地建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品種結構最佳化。建成省級以上蘋果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個,培育西和、禮縣跨縣蘋果產業鏈,改造5萬畝矮砧密植園。新建規範蘋果儲運銷售企業10戶,總數達到26戶;新建1萬平方米果蔬銷售專業市場3個;培育壯大蘋果加工企業,開發蘋果加工產品,實現加工產值5億元以上。到2025年,全市蘋果栽植面積達到68萬畝、產量63萬噸,綜合產值25億元。
食用菌產業。以黑木耳、香菇、平菇、羊肚菌等為主,打造西北食用菌優勢產業生產區,選育高產穩產新品種50個,示範推廣主體品種10個,年生產菌種200萬袋。建成香菇、黑木耳、羊肚菌和平菇等不同種類的優勢主產區4個,引進加工企業,提升加工能力。在優勢區域累計培育專業菌棒廠和規模化生產企業26戶,建設食用菌產業大縣5個、加工強縣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建設5個食用菌產後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到2025年,食用菌達到5000萬袋,產量達到4900萬公斤,產值實現7億元,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
中蜂產業。把隴南建成甘肅重要的中蜂產業基地、繁育基地和全國中蜂核心養殖區。新建中華蜜蜂種蜂場4個,創建蜂產業示範園區3個,建設標準化示範蜂場30個,培育蜂產業龍頭企業9家,培訓蜂農1萬人次。做大徽縣、成縣、兩當縣中蜂繁育基地,做亮武都崖蜜的品牌。到2025年,全市中蜂數量達到50萬群,蜂蜜產量達到0.5萬噸,養蜂業產值3.5億元,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
茶葉產業。整合茶資源,挖掘茶文化,大力推進綠茶、紅茶、白茶品牌建設,打造“隴南綠茶”公用品牌,打造中國北茶、冬茶基地。推進茶產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茶葉文旅產業鏈建設,建茶葉產業聯合體10個,建設陽壩—裕河—碧口生態旅遊線,打造休閒觀光旅遊知名品牌。加強低產茶園改造,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打造隴南南部山區茶旅融合示範區,建設茶葉觀光示範園,北茶馬古道文化展示區。加強標準化茶園建設,示範推廣茶葉機械化採摘新裝備、新技術,推動茶園機械化、數據化、智慧化。建設茶葉標準化示範點22個,提升茶葉產業化開發能力,培育壯大茶葉加工企業,新增茶葉加工能力140噸,新建保鮮庫15座,大力開發生態茶、綠色茶、有機茶,擴大夏秋茶加工規模。至2025年,全市新發展無性系茶園0.3萬畝,茶園面積達到20萬畝,茶葉總產量達到200萬公斤,茶葉總產值達到4億元,實現綜合產值30億元以上,豐產茶園平均畝產值達到5000元以上,涉茶農民人均茶葉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
(三)做優“短平快”富民增收產業
各縣區依託當地優勢,在做大優勢主導產業,做強區域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扶持優勢特色明顯的短平快增收產業發展,促進落實多元增收措施。做強放養雞產業龍頭,延伸產業鏈條,把隴南建成全省最大的放養雞生產基地;利用好水資源,提高科技水平,漁業經濟結構趨向合理,產業效益大幅提高;做大藥用菌天麻產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做活訂單小雜糧、辣椒、萬壽菊等短平快產業。到2025年,實現出欄生態放養雞629萬隻,年銷售收入達到4.4億元;漁業總產值達1.3億元;天麻種植面積2萬畝以上,產值達到3.2億元以上;以豆類、蕎麥為主的特色小雜糧播種面積穩定在30萬畝,平均畝產150公斤,總產量達到5萬噸;訂單辣椒麵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訂單萬壽菊面積發展到4萬畝以上。
二、促進主導優勢產業集群發展
(一)打造優勢顯明布局明晰的產業鏈集群。按全鏈條培育發展產業的指導思想,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推進延鏈、補鏈、壯鏈、優鏈,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拓展鄉村多種功能,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實現從抓生產到抓鏈條、從抓產品到抓產業、從抓環節到抓體系轉變。實施產業鏈鏈長制、鏈主制,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為發展方向,夯實產業鏈前端,做強產業鏈中端,發展產業鏈後端,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一鄉一業”“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支持地域特色明顯、規模優勢突出、產業基礎好的區域,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培育產業集群,走產業融合、布局合理、分工明確、鏈條健全、上下游關聯配套的集群化發展路子。市級重點選擇優勢明顯、特色突出、聚集度高、影響力大、受益面廣的中藥材、油橄欖、核桃、花椒、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綜合競爭力強的產業鏈,確定建設任務、鏈主企業、服務團隊、支持政策,帶動其他區域產業全產業鏈建設。縣區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構建以宕昌、文縣中藥材,武都花椒、油橄欖,成縣、康縣核桃,禮縣、宕昌牛羊,徽縣、成縣、武都蔬菜、生豬,西和馬鈴薯,禮縣、西和蘋果,徽縣、康縣、兩當、宕昌食用菌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集群,形成以點帶面、以面連片的連縱連橫發展格局,打造生態產業示範區和特色山地農業產業綜合示範區,推動形成產業聚集和優勢特色產業帶。堅持引進和培育相結合,培育一批領軍型和骨幹型鏈主企業,發揮鏈主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主導作用,在強鏈、補鏈、延鏈上發力,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市打造中藥材、油橄欖、花椒3個綜合產值100億以上的產業集群,核桃、畜禽綜合產值2個50億以上的產業集群,茶葉、蘋果、蔬菜3個30億以上的產業集群,食用菌、中蜂2個10億以上的產業集群。
(二)加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力度。按照一園多區、以市帶縣、多業並舉、產業聚集、多鏈支撐的思路,堅持大空間規劃、全方位視野、制高點起步、體系化建設、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立足縣域特色優勢產業,積極謀劃創建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打造引領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平台載體和農業現代化“引擎”。全面啟動市、縣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制定認定標準,明確認定範圍、條件和程式, 推動形成國家、省級、市級、縣區級四級聯創格局,引領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按照產業集群、龍頭集中、技術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的要求,以全產業鏈構建為主攻方向,努力提升園區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機械化水平,加快構建以國家級為龍頭、省級為骨幹、市縣級為基礎的集“生產+加工+科技+行銷(品牌)”為一體的產業園建設體系。把產業園建設作為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化發展的關鍵平台,建設大園區、發展大加工、創新大科技,走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路子。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引導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到2025年,建設高標準產業示範點500個,爭取將武都油橄欖產業園、宕昌中藥材產業園創建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武都花椒、成縣核桃、禮縣蘋果、西和馬鈴薯中藥材、徽縣蔬菜食用菌、兩當蜜蜂、康縣茶葉食用菌、文縣紋黨參8個產業園創建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一縣一園區”,形成現代農業產業園示範帶動發展格局。
(三)全力打造產業強村強鎮。從村鎮著手,培育產業基礎和優勢。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區域,依託資源優勢,選擇主導產業,推行標準化生產,打造知名品牌,著力培育行政村主導產業產值超1000 萬元或鄉(鎮)域主導產業產值超5000萬元的“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市級每年集中打造100個產業振興示範村,到“十四五”末,產業振興示範村達到500個以上。加快培育一批專業村主導產業收入占全村農業經濟總收入60%以上、從事主導產業農戶占農戶總數50%以上,專業鎮主導產業收入占全鎮農業經濟總收入30%以上、從事主導產業農戶占農戶總數30%以上,專業村、專業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所在鎮、縣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以上的“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鄉(鎮)立足地域特色優勢產業,聚焦 1-2個主導產業,吸引資本聚鎮、能人入鎮、技術進鎮,建設區域特色明顯、利益聯結緊密、集約化加工轉化的農業產業強鎮。支持具備條件的鄉鎮申報實施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項目,提升鄉(鎮)產業發展質量。到“十四五”末,全市農業產業強鎮達到5個以上。
三、大力發展農特產品精深加工
以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帶動特色產業價值鏈提升的思路,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以糧油、果蔬、肉類、中藥材等為重點,推動清洗、烘乾、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鄉村建設中留出場地建設生產加工車間,提升改造現有的農村加工車間,支持中小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提高質量效益。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套用,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把更多農業加工增值空間留在農村、讓給農民,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發展大型中藥材加工企業20家。建設油橄欖加工基地,設計年加工能力10萬噸;扶持壯大花椒龍頭企業1個,年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培育年加工能力0.5萬噸的花椒精深加工企業3個,實現產值10億元。建設青皮核桃加工利用生產線和核桃硬殼加工利用生產線各10套。建成10家市級以上畜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壯大大型屠宰加工企業,畜產品加工率達到50%。引進建設蘋果酒、蘋果醋等系列蘋果產品加工生產線2條,引進建設蘋果產後商品化處理流水線3條,年產量500萬隻的紙箱廠3家。新建年加工蔬菜1000噸以上加工企業7個。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提升全市特色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水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
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宕昌模式”推廣力度,打造一批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省級示範龍頭企業。開展龍頭企業引培提升行動和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到2025年,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60家,其中市級以上達到200家。全市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10家,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家。基本實現每個村有一個帶動能力強的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15000家,其中市級以上示範社達到600家;家庭農場總數達到1100家,其中市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達到80家。建立健全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協作機制,推廣“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織模式,引導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資源要素共享機制,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聯合體資金內部有效流動,促進科技轉化套用,加強市場信息互通,推動品牌共創共享,實現聯合體各成員融通發展。完善利益共享機制,促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互助服務,探索成員相互入股、組建新主體等聯結方式,實現抱團發展、深度融合發展。
(二)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圍繞做活市場,打造農產品物流要地,著力提升宕昌哈達鋪華昌藥材城、武都東盛物流園、隴南茶城、武都花椒市場、徽縣泥陽蔬菜交易市場、禮縣蘋果市場等農產品產地市場的集散功能,加快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儘快形成產地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和倉儲物流等中心。在特色優勢農產品主產區,改造提升一批區域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
(三)完善倉儲保鮮設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因地制宜建設地下、半地下貯藏窖或地上節能型通風馬鈴薯貯藏庫。根據貯藏規模、自然氣候和地質條件等,新建保溫隔熱性能良好、低溫環境適宜的果蔬節能型機械冷庫。建設氣密性較高、可調節氣體濃度和組分的水果氣調貯藏庫。建設蘋果氣調庫貯藏量達到30萬噸。新建800噸以上蔬菜貯藏保鮮庫12個。鼓勵支持屠宰加工企業建設配套標準化預冷集配中心、低溫分割加工車間和冷庫等設施設備,提升畜產品儲藏能力和長距離運輸能力。為解決有產品無商品、農產品不能錯鋒頭的問題,各縣區按區域、按流域和主要農產品,建設倉儲保鮮庫。督促已建成的倉儲庫發揮好作用。
(四)推進農村電商物流發展。著力構建“幹線運輸+區域分撥+城鄉配送”現代化物流產業鏈體系,在商貿物流、冷鏈物流、電商物流、國際物流等4個領域,打造物流產業集群和供應鏈鏈條。進一步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打造武都、宕昌、徽成、西禮四個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推進“南藥北藏”,打造隴南道地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倉儲物流中心,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達到15萬噸以上,年交易量達到20萬噸以上。發展直銷配送、連鎖經營、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產銷對接的新型流通業態。加快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實施“快遞進村”工程,鼓勵發展“多站合一”的鄉鎮客貨郵綜合服務站、“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推進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促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加快發展“網際網路+農業”平台,依託電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傳播方式,推進線上線下聯動、多維立體行銷。繼續辦好油橄欖節、花椒節、蘋果節、茶葉節等節會,積極參加農交會、展銷會、推介會等展會,加快隴南農業“走出去”步伐,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到2025年,建成隴南市供銷智慧冷鏈物流園1處,重點鄉鎮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各1處。
五、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
(一)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圍繞做亮品牌,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聚焦“產出來”和“管出來”,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甘味農產品的認證和管理,推動農產品品質提升,全面提升隴南農特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切實把產品做成商品、商品做成精品,創出一批隴南“一招鮮”,建立“甘味”公用品牌為統領、地方公用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為支撐的品牌培育體系,積極推動“隴南油橄欖”“武都花椒”“隴南綠茶”“禮縣蘋果”“西和半夏”等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爭創國家馳名商標,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嚴格按照綠色、有機、無公害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打造更多“甘味”品牌產品。分產業推進品牌整合,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把隴南創建成為全國知名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基地,以知名企業帶動隴南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引培一批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品牌效應的骨幹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等共創企業品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品質品牌認定,壯大綠色、有機、地理標誌和良好農業規範農產品規模。創新品牌行銷推介,挖掘農產品品牌的文化內涵,通過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等平台,以及網路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講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價能力,提高隴南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到2025年,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數量達到300個以上,培育打造“甘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2個,企業商標品牌50個。
(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實施“農產品安全”戰略,健全“田頭到餐桌”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示範縣創建等為抓手,推進全市檢驗檢測體系、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質量安全治理體系、高質量標準化生產體系、風險評估及預警處置體系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整體提升。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格線化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格線化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監管服務實現全覆蓋。到2025年,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3個,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6個。新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示範點100個。全市農、畜、水產品綜合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六、加快農旅康養融合發展
圍繞打造文旅康養示範市,建設文旅康養勝地,促進農旅、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打好生態牌、文化牌、康養牌,推動特色農業基地、特色村鎮、自然生態、民族村居等鄉村旅遊資源由分散粗放向精品化轉變,建成一批鄉村旅遊特色景觀帶、特色文化帶、美麗鄉村帶。立足全域化多業態方向,把古村古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旅遊示範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提升鄉村品質,增強服務能力,豐富旅遊內涵,不斷增強遊客賞田園美景、品民俗文化、吃特色美食、住傳統民宿、購綠色山珍的體驗感。因地制宜培育農業嘉年華、休閒農業特色村鎮、農事節慶、星級農(林、牧、漁)家樂、鄉村俱樂部等鄉村休閒旅遊產品,打造“隴南人家”“夢谷系列”鄉村休閒旅遊品牌。推進村鎮變景區、農舍變旅館、農民變導遊,加快發展田園養生、親子體驗、教育農園、民宿體驗、食療養生、溫泉療養、森林康養、體育賽事、共享農莊、線上雲遊等新業態,增加高端鄉村休閒旅遊產品供給,加快全國文旅康養示範市創建。建設隴南南部山區茶旅融合示範區,打造茶產業休閒觀光田園綜合體。圍繞油菜、萬壽菊、油用牡丹等,著力發展一些經濟效益和觀光價值兼備的鄉村產業。創建一批美麗休閒鄉村、國家AAAA級以上旅遊景區、休閒農業全域旅遊重點縣,打造一批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線路。
七、加大農業對外招商合作力度
圍繞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和主導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加強涉農項目策劃和儲備,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改善營商環境,打造農業投資窪地,多形式、多平台開展農業對外招商引資。重點引進市場行情好、與我市資源稟賦匹配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緊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山東青島,開展實打實對接、點對點洽談。加強市級部門、區縣互動協作,強化駐外地商會、涉農協會、農業企業溝通協調,營造縱橫交錯、政商互動的開放合作網路化生態。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我市農業產業鏈薄弱環節,提升農業外資利用水平。不斷深化與周邊地市合作,爭取跨區域產業協作,提升外銷供應規模。
第六章 實施科技雙創培引行動,提升現代農業科技支撐
強化科技引領,實施創新驅動,加快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一、提升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
(一)改造提升現代農業生產設施。加強日光溫室、設施大棚、防雹防蟲網棚、養殖棚圈等設施裝備的提升改造,提高設施農業、病蟲害防控裝備水平。堅持走農機農藝相結合的路子,大力推廣適合隴南山地特點的中小型農機具,加大小麥、玉米、馬鈴薯、中藥材、特色經濟林果等現代農機裝備和現代農業技術集成套用水平。嚴格落實國家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地方財政投入,通過累加補貼等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從事農機作業服務,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增強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機服務公司等的服務功能。加快適合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加大代耕、代種、託管等農機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機裝備由傳統製造向智慧型製造、由微型機械向中大型機械、由種植業向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大幅度提升小麥、玉米、馬鈴薯、中藥材、油橄欖、花椒等特色山地農業全程機械化作業範圍和水平。
(二)提高適用農機裝備推廣套用水平。以服務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畫為契機,大力推動機械化與種養制度模式、智慧型信息技術、農業經營方式、農田建設標準相融合相適應,引領推動農機創新發展。做大做強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積極創建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和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化升級、向高質量邁進。
二、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行動全面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建立健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加快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和地方畜禽水產保種場、繁育場建設。實施種業創新攻關行動,加快實施種業創新重大項目,加大種業成果的推廣和套用。積極開展以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為重點的新優品種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每年引進品種100個以上,落實好國家、省級區域試驗,辦好品種示範點,加大優良品種推廣力度,全市推廣優質專用品種240萬畝,三大主糧良種套用率達到90%以上。開展畜禽主推品種篩選,最佳化畜禽品種布局,重點推廣黃牛凍配、同期發情、豬常溫人工授精技術。實施種業基地提升行動,引育一批高產、優質、專用、多抗及適應機械化生產的新品種;建成相對集中、長期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3.5萬畝,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6%以上,主要農作物商品種子供應率達到80%以上;建立完善市級種子救災備荒種子儲備體系,提高抗災救災能力;以豬、雞、中蜂為主,兼顧牛羊,建成一批種畜禽場和良種擴繁場。提升畜禽水產良種繁育能力和水平。實施種業企業扶優行動,培育壯大種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以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為目標,推進優勢企業和優質基地相結合,通過貸款貼息、財政獎補等方式,支持優勢種業企業、重點種畜禽、水產苗種企業承擔種業科技攻關等項目建設,打造5家以上現代化種子企業。實施種業市場淨化行動,健全市縣兩級職責明確、手段先進、服務到位、監督有力的種業管理體系,主要農作物種子企業、種畜禽、水產苗種企業監管實現全覆蓋,非主要農作物種子企業、畜禽水產保種場、擴繁場抽檢覆蓋率達到80%以上。
三、加快推進新型數字農業發展
開展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銷售等全產業鏈數位化改造,培育一批數字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建成一批數字智慧型設施大棚、數字田園果園、數位化現代農業園區和數位化規模養殖場,創建一批數字農業試點縣區和數字鄉村。圍繞糧、豬、菜等保供產業和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加工流通、市場銷售、安全追溯等環節融合套用。推動傳統農業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裝備建設。將物聯網、自動化、現代農機以及“數字農業+”作為省級以上農業示範園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評選條件之一。加強主要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信息化建設。創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搭建平台,培強品牌,壯大企業,全面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建設隴南市智慧農業生產服務信息化平台。建設市級畜禽生產、運輸、屠宰、防疫監管平台。加快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步伐,全力推進農技推廣線上服務,引導廣大農業技術專家通過手機APP、微信群、QQ群、快手、抖音等網路媒介,線上開展問題解答、諮詢指導、互動交流、技術普及等服務。
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能力
(一)提升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關鍵及共性技術科技攻關,圍繞種業安全、糧食安全、綠色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等需求,聚焦種子、耕地、節水、現代農機裝備、畜禽安全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智慧農業、數字鄉村、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強化技術集成創新,力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新產品研製、工藝和鮮活農產品冷鏈運輸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加強農藝農機技術融合、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提升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
(二)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整合現有農業科技資源,加快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支持農業科技專家團隊在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服務基地,開展農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試驗示範推廣。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領辦創辦協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技術增值服務併合理取酬,充分發揮收入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組織全市千名農業科技人員下基層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參與農業科技示範點、現代產業示範園、產業振興示範村等“三農”建設工作。由行業重點企業牽頭,吸納相關企業組建科技創新聯盟,聘請國內行業知名專家、本地技術骨幹、企業科研人員組成技術專家團隊,幫助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問題,加快產品研發進程,增強企業競爭力,抱團發展創市場。
(三)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縣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引領帶動作用,構建“專家+農技人員+示範基地+示範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模式。實施農技人員分層分類培訓,構建市縣區實地培訓分工協作機制。鼓勵支持基層農技人員脫產進修、在職研修,提升服務能力。
(四)提升農業科技人才創新能力。積極組織開展科技“雙創”培引行動,圍繞中藥材、畜牧、蔬菜、茶葉、蘋果、馬鈴薯等優勢產業組建20個產業專家團隊,有效開展科研創新、技術推廣工作,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壯大發展青年人才隊伍,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引進、招錄重點大學畢業生,最佳化人才隊伍年齡和知識結構。建立完善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制度體系,構建職業農民隊伍,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完善農業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推行科技人員職稱評審“凡晉必下”,引導科技人員在鄉村振興中紮根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加大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工作力度,形成農村人才初、中、高級職稱比例協調、平衡發展的格局。
第七章 實施鄉村建設示範行動,打造生態美麗宜居鄉村
落實鄉村為農民而建的要求,順應農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強化規劃引領,統籌資源要素,動員各方力量,把握鄉村建設的時度效,求好不求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努力讓農村具備更好生活條件,更好發展條件,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一、科學推進村莊規劃編制
有序推進鄉村規劃編制,深入推進市、縣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和“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堅持“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應編盡編。規範村莊規劃編制審批,將依法批准實施的村莊規劃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明確村莊布局分類,細化分類標準。持續升級“康縣模式”,合理最佳化村莊空間布局,因地制宜、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布局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公益事業設施和公共設施,促進設施共建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節約集約水平。突出鄉村特點、文化特色,力求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讓人民民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引導農房建設適度集中布局。對符合用地和建設條件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可就近就地布局。建立隴南市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加強鄉村規劃許可管理,保護鄉村風貌和特色村落,強化對鄉村風貌的指導和約束,不搞大拆大建,抓好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農村文化遺產遺蹟保護。提高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規劃部門按照建設標準和規範,綜合考慮民眾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設計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經濟實用、結構安全、綠色環保、彰顯隴南民居特色的宜居宜業示範農房圖紙並推廣使用。健全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全面排查整治農村房屋安全隱患,加快災害避險搬遷項目實施,確保應搬盡搬。發揮村莊規劃指導約束作用,嚴格規劃管理和監督實施,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確保各項建設依規有序開展。
二、抓好鄉村振興建設示範
(一)實施鄉村振興示範工程。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創建要求,落實“百縣千鄉萬村”鄉村振興示範創建任務,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保障,聚焦短板弱項,注重創建實績,突出共享發展,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力爭將康縣建設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示範縣,分級創建一批示範鄉鎮、示範村,引導鄉村振興全面展開。到2025年,力爭創建4個鄉村振興示範鄉鎮,重點打造20個全國有影響的文旅康養品牌村,探索創建50個全省一流的鄉村建設示範村,加快建設100個具有鄉村旅遊功能的生態文明清潔村。
(二)實施鄉村建設示範行動。按照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範行動部署要求,統籌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鄉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集中力量創建一批鄉村建設省級示範縣、示範鄉鎮、示範村,同步帶動市、縣區開展示範創建,支持康縣創建鄉村建設省級示範縣,建成10個鄉村建設示範鄉鎮,每年創建100個左右鄉村建設示範村。
三、分類推進村莊建設
(一)建設集聚提升類村莊。將已形成一定發展基礎,第二、三產業有一定優勢,或第一產業有一定優勢但二、三產業發展較弱、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列入集聚提升類村莊,鼓勵支持村莊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強化主導產業支撐,推動聯動發展,促進村莊產業功能集聚與業態延伸,支持農業、工貿、休閒服務等專業化村莊發展。
(二)建設城郊融合類村莊。將縣城近郊區、重點鄉鎮周邊所在地的村莊列入城郊融合類村莊,結合鄉鎮行政區劃改革、村級建制調整等實際情況,從生態約束、多元融合、產業振興、文化傳承等方面綜合考慮村莊建設;根據人口規模分析預測和新型城鎮化需求,科學劃定村域開發邊界和城鎮開發邊界,加強國土空間管控。
(三)建設特色保護類村莊。將市、縣區在冊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具有特色資源稟賦的村莊列入特色保護類村莊,堅持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原則,加大對隴南民居等傳統特色村落等鄉村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文化遺產遺蹟的保護力度,保存歷史文化元素,保留鄉村特色風貌。
(四)合理安排搬遷撤併類村莊。將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或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列入搬遷撤併類村莊。村莊搬遷要科學合理選址,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依託適宜區域進行搬遷安置,避免重複搬遷;統籌考慮擬遷入或新建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籌考慮改善生存條件和提供就業出路,統籌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和生態保護等問題。
四、加快推進重點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農村道路通暢工程,有序推進鄉鎮通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公路骨幹網路,推進鄉鎮對外快速骨幹公路建設,加強農村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強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工作,全面推進農村公路“路長制”,持續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實施農村水源保障工程、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配套建設水廠等調蓄設施,持續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推進農村消防水源地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升供電能力和質量。推進農村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有條件的地方推廣農村戶用天然氣。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推進現代宜居農房建設,完善農村房屋建設標準規範。加強對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安全隱患整治,確保房屋運營安全。推動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業就、生活好”目標。
五、持續整治改善農村環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圍繞建設“三城五地”目標,以農村廁所、垃圾、風貌、污水、庭院五大革命為重點,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到2025年,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以上,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對165個村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計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505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16%以上,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亂倒亂排得到有效管控;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無害化處理水平明顯提升,有條件的村莊逐步實現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全市3160個行政村清潔村莊創建全覆蓋,美麗村莊創建達到60%以上;按照居室美、廚廁美、院落美、身心美、和諧美的標準,有效開展各類評選活動,創建一批衛生整潔、綠化美觀、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美麗庭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明顯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康縣、兩當縣、成縣、徽縣力爭率先進入全國、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行列。
六、加強國土綠化和河湖治理
加快建設“生態隴南”,實現山區森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庭院花園化。壓實河(湖)長責任,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確保農村河湖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保護好村域水面、水質,實現河道清潔,水體流暢,水質達到功能區劃標準。強化河道采砂監管,推進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護。推進河湖生態修復與休養,著力解決重點流域水污染、工業區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嚴格保護管理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深入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持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有效修復水生資源環境。
七、推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制定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加強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套用。以耕地質量提升、漁業生態養殖等為重點,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八章 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弘揚鄉村新風正氣
一、培育文明新風尚
創新工作舉措和方式方法,高標準、高層次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常態化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活動和黨史學習教育,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全面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助力基層治理,民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文明鄉風管理機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一)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推動基層黨組織、基層單位、農村社區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民眾性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農村、進農家活動,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實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建設工程,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開展特色鮮明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以民眾需求為導向,突出思想政治引領,壯大志願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理論演講、政策培訓、法律宣講、新風培育、技能培訓、文體活動、教育服務、科技推廣等文明實踐活動,將現代意識、科學精神、文明理念轉化為農民民眾的自覺行動,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對農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應對解讀,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農村社會心態。建強用好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作用,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彰顯社會主流價值,努力打通宣傳民眾、教育民眾、關心民眾、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觀念。弘揚中華孝道,強化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社會風尚。
(二)深入推進鄉村移風易俗。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反對高價彩禮、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反對鋪張浪費等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其中。發揮典型引領和警示教育作用,以良好家風促進淳樸民風、文明鄉風。廣泛開展好公婆、好兒媳、好妯娌、最美人物、道德模範、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戶等民眾性精神創建活動,設立好人榜、道德紅黑榜公示欄,嚴厲打擊整治黃賭毒,樹立崇尚文明、勤儉節約、淳樸友善、自立自強、創新創業的新風正氣。
(三)深化鄉村文明行動。大力開展文明村鎮、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開展鄉風評議,弘揚道德新風。開展“村容村貌、村風民俗、鄉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鎮、文化惠民”六大鄉村文明行動,圍繞居家美化淨化、家庭倫理道德、親子教育、文化娛樂、身心保健等內容,開展“新農村、新生活、新農民”培訓,將現代意識、科學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滲入到民眾頭腦並轉化為行動自覺,引導農民民眾學文明人、講文明話、做文明事。培育文明鄉風。拓展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創新拓展“講、評、創、說、送、幫、易”七類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針對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組織開展鄰里守望志願服務。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鄉村教師、退伍軍人、文化能人、返鄉創業人士等新鄉賢的示範帶動作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鄉賢文化。“十四五”末,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占比達到60%,基層民眾參與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的人數達到本縣區常住人口的13%以上。
二、促進鄉村人才振興
堅持實施更富活力的政策措施,組織實施“千名鄉賢回村、助力鄉村振興”活動,促進城市居民進鄉、優秀人才下鄉、成功人士返鄉、企業家興鄉、社會團體助鄉。鼓勵吸引企業家、退休幹部、專家學者、技能人才等,通過擔任志願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捐資捐物等方式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增強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進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和就業,破解鄉村人才匱乏、人氣不足等突出問題,增加人口流量數量,改善人口知識結構,匯聚鄉村振興社會力量,為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產業發展帶頭人、鄉村建設帶頭人、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農村創新創業青年、種養加能手等鄉村人才培訓,切實增強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聚焦基層民眾切身利益和鄉村發展振興的問題,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圍繞教育衛生、農業農村、林業草原等重點領域,整合各類資源力量,加強培訓培養力度,著力培育鄉村教師、醫生、畜牧獸醫、農業技術等服務基層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速農村生產型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到2025年,力爭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總量達到12.5萬人。
三、全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緊緊圍繞鄉村文化振興,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保護傳承鄉村優秀文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繁榮鄉村文化等系列措施,全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全力促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
(一)完善鄉村文化設施。堅持建管並重的原則,加快建設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鄉鎮和村社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積極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加強鄉村廣播電視、健身休閒、流動文化站點建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探索建設特色文化街區。謀劃一批代表隴南紅色文化傳承、宣傳、教育的項目,完善紅色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提升革命紀念館設施設備,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研學基地、紅色旅遊小鎮。
(二)傳承弘揚農耕文明。以鄉村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重點,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健全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加強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推動宕昌羌儺舞、文縣土琵琶彈唱、隴南影子腔、康縣女娶男嫁等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申報文縣白馬人、西和乞巧、武都高山戲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乞巧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加大重要文物保護力度。
(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立“選單式”“訂單式”等鄉村文化服務機制,廣泛開展優秀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等公益性展演活動,繼續辦好農民豐收節、乞巧節、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官鵝溝冰雪節等文化節會等活動。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
第九章 實施鄉村現代治理行動,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格局,確保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一、堅持黨建引領
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職責,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黨委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機制,加強鄉鎮、村集中換屆後領導班子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行格線化管理、數位化賦能、精細化服務。大力推進農村黨支部建設標準化、黨建工作信息化,深入開展“四抓兩整治”。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完善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經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拓展村民參與村級事務平台。全面推行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持續深化“黨群活動日制度”。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推進鄉村治理示範縣、示範鄉鎮、示範村創建。深入開展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和特困民眾關愛服務行動和鄉村振興“崗位大練兵、業務大比武”活動。鼓勵引導村黨組織領辦創辦一批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和“三鏈”建設經驗,推動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級組織服務能力。加強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引導其始終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正確方向。
二、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
(一)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級民主協商、議事決策機制,推進村委會規範化建設,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試驗。推廣村級組織依法自治事項、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等清單制,規範村級組織機構牌子和證明事項,推行村級基礎信息統計“一張表”制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規範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監督,開展村幹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
(二)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八五”普法,深化拓展“法律七進”。積極推進“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開展農村學法用法示範戶創建示範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持續開展平安鄉鎮、平安村組創建活動。統籌推進鄉村綜治中心、基層派出所、司法所、基層法庭建設。加大對農村基層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加強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和危機干預,構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持續打擊“村霸”。依法嚴厲打擊農村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非法集資、電信詐欺、養老詐欺等違法犯罪行為。
(三)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和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健全道德評議機制,持續推進移風易俗,重點整治農村不良風俗。用好“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紅黑榜”,開展道德講堂、道德評議、孝老敬老活動,營造向上向善氛圍。全面推廣文明新風積分管理制度,建設普及巾幗家美積分超市,不斷擴大積分範圍,科學制定積分評價辦法,通過掙積分、評積分、比積分、兌積分,在比學趕超中教育民眾、引導民眾,形成鄉村治理新風尚。
三、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一)加強社會治安防控格線化管理。加強鄉村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搭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按照“信息化引領,格線化支撐,全域性覆蓋”的發展思路,提高鄉村精細化、常態化管理水平,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直接到戶、覆蓋全員”的鄉村社會治安防控格線化管理體系,持續鞏固平安鄉村建設成果。健全農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體系,嚴格落實格線管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措施。
(二)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鄉村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加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強化對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等的隱患排查和安全監管。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和物資儲備,加快提高救援隊伍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加強“隴南鄉村大數據”平台建設,推進各部門資源和服務的整合最佳化,推行“一門式”受理、“一站式”辦理,提升鄉村治理的智慧型化、信息化、精準化、高效化水平。
(三)鼓勵支持多方參與鄉村治理。支持婦聯、共青團、殘聯等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作用。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社會服務組織等,以市場化、社會化手段參與村級事務、開展為民服務,支持黨組織健全規範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優先承接基層公共服務項目。定期舉辦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培訓班,支持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專業化、職業化、規範化發展。
第十章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 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破解發展制約瓶頸,健全完善有利於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激發強勁內生動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完善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制度
(一)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銜接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 年的政策,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 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並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支持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自營、土地流轉、互換耕種、代耕代種、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到 2025 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流轉率達到60%以上。深入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依法建立健全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租賃農地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範等制度。推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信息平台互聯互通,建立市、縣區互聯互通的農村土地承包信息套用平台,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契約網簽制度,提升土地經營權流轉規範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流轉雙方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或者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公開交易。探索發展“土地託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使流轉規模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二)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強化鄉村產業用地保障,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明確入市的主體、類型、方式、期限、價格和利益分配方式等。嚴格落實土地徵收管理制度,創新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土地要素順暢流通,提高存量建設用地資源配置效率。
(三)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抓好康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面完成全市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強對鄉鎮審批宅基地的監管。探索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鼓勵開展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房盤活利用。
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盤活集體資源資產為重點,以探索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目標,以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為突破口,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提高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的經營水平。鼓勵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優勢組團經營或發展村集體經濟,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繼續實施中省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積極探索以資產資源為紐帶,村村聯合發展集體經濟模式。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圍繞“盤活資產、開發資源、運營資本”,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分批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濟強村改革試點,特別是抓好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改革強村試點。積極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殊法人地位,逐步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培育集體經濟新業態、新動能,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實現農村經濟管理數位化轉型。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推動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市場化。到2025年,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10萬元的富裕村占比達到30%以上。按照國家和省上統一部署,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依法依規有序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構建市、縣、鄉、村四級供銷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提高為農服務能力。
三、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的發展格局
(一)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加快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形成一批規劃成果,統籌縣域產業、 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構建“縣城、縣域副中心、重點鎮、中心村”聯動發展城鄉空間布局新形態,充分依託城市、城鎮、中心村較好的基礎設施、交通區位、服務配套和市場集散功能,推動優勢產業向市縣城市、 重點鎮、中心村布局,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進一步最佳化資源配置,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縣區域骨幹支柱產業,積極建設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強鎮、旅遊名鎮、商貿集鎮和特色村落,形成產村融合、產鎮融合、產城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推動形成主幹帶動、多點支撐,市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協同發展的新態勢。
(二)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加快推動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農民在市縣城市城鎮落戶限制,保障重點群體進城落戶。大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強化進城落戶農民就醫和子女入學保障,落實在城鎮居住農民“人地掛鈎”配套政策,切實保障進城農戶在農村原有合法權益。建立城鄉居民同工同酬平等就業制度和進城農民工就業能力提升、服務保障制度,突出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社會保障覆蓋面,將進城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有效促進農民工進入城市創業就業。大力推動城市居民下鄉返鄉創業,探索制定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並享有相關權益的相關政策。
(三)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一體化。堅持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加快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機制,統籌規劃城鄉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物流、垃圾污水等城鄉基礎設施,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城郊村、中心鎮延伸。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機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產權歸屬,完善管護措施,落實政府、自然村、社會化服務三級管護責任。探索財政補貼、村集體補償和農戶繳費合理分攤機制,由政府承擔的建管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機制,統籌城鄉教育、衛生健康、公共文化、社會救助、養老保險等一體化發展,逐步推進城鄉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普惠共享。健全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結合城鄉人口分布和流動趨勢,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大幅提高落戶便利性,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加大武都區、禮縣、西和縣等人口流入較多城市教育衛生投入,擴大保障性住房對農業轉移人口的覆蓋範圍,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範低保對象管理,逐步推進城鄉社會救助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實現救助對象精準、救助政策銜接、救助資源統籌、救助信息共享、救助效率提升。構建線下線上共享服務體系,鼓勵開展網際網路+遠程醫療、遠程教育、辦證購物繳費等服務,推動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努力讓廣大農民幼有善良、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要眾扶。
四、加強農業執法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和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市、縣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積極推進鄉鎮涉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立健全資源配置最佳化、職能設定合理、運行便捷有效、執法行為規範的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完善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行政執法案例指導、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行政執法投訴舉報及行政執法評價和考核監督等制度,建設一支政治合格、業務精通、作風過硬、高效廉潔的專職執法隊伍;建立一套以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為核心內容的執法管理與監督制度,完善農業行政執法內部、層級和外部監督機制,形成科學合理、運行有效的農業執法體系,加強長江禁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動物疫病防控等重點領域執法。強化農業機械、農村沼氣工程、漁業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監督執法宣傳教育,增強農業執法的整體合力,切實履行執法職責,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五、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金融創新,健全多層次信貸供給體系,創新農村信貸產品,不斷增強金融服務農業農村的能力和水平。落實信貸政策,進一步落實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創業擔保貸款、國家助學貸款等信貸政策,積極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滿足農村人口創業就業、教育等方面的信貸需求。最佳化信貸服務,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範圍,提高農業信貸擔保規模,推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圍繞隴南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開發金融產品,深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促進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並逐年提高。鼓勵工商資本到鄉村發展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凝聚工商資本力量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推進農業保險,創新農業保險產品供給。創新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農產品質量險,積極開發適應和滿足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滿足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在全面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穩步推廣指數保險、涉農保險,深入推進我市種養產業綜合保險。繼續穩步擴大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探索開展農業大災保險和玉米、馬鈴薯、小麥完全成本保險以及收入保險試點,擴大地方財政對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的實施範圍。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擴大“險資入隴”規模。推動農業保險從“保成本”“保自然風險”向 “保收入”“保市場風險”升級。
第十一章 實施富民惠民行動,推進農村共同富裕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兜住兜牢農村弱勢群體生活底線,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一、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穩定農民工資性收入。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創造靈活就業崗位、發展共享用工,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培育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業,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落實工資收入支付保障制度,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全面深化落實保糧、穩菜、擴畜、強林措施,推進產業融合,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辦好農民豐收節和農特產品展銷會,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穩定加大農業補貼力度,逐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進農業補貼方法,按普惠性補貼,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精準性、穩定性和時效性,切實保護農民種糧利益,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助、草原獎補、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農業農村支持保護政策。簡化健全補貼資金髮放辦法,確保農業農村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付給生產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三變”改革,健全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台,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二、大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
統籌布局農村基礎教育學校,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教師傾斜,有效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問題。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十四五”末,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5%以上。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健全完善村醫待遇保障,確保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室(除鄉鎮衛生院駐地村),村級衛生室規範化率達到70%。高度重視農村養老問題。加大農村幸福院、敬老院、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農村特困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投入力度,改善養老服務設施。積極發展農村普惠養老,鼓勵開展自助式、互助式的養老服務。持續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和醫養結合工作,鼓勵支持養老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多樣化醫療衛生服務。落實《隴南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到2025年,養老托育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立養老托育服務體系。
三、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實施精準高效管理,對“五保戶”和因“病殘”喪失勞動能力致貧的低收入農戶建檔立卡,實施動態管理,及時將低收入生活困難家庭和因病、因災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家庭納入低收入農戶範圍,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綜合社會救助體系,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教育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為支撐,社會力量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實現弱有眾扶。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調動各方面資源要素,凝聚全社會力量,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加強規劃銜接配合,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保障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順利完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紮實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加強黨對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領導,把黨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重農強農的行動優勢。壓實各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堅持“三農”和鄉村振興重大工作、事項、問題等由黨組織討論決定,建立健全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制度,縣區黨委書記、縣區長要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形成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格局。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完善運轉機制,形成市委牽頭抓總,部門統籌落實,縣區黨委、政府具體實施,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的規劃推進機制,做到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統籌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推進重點任務和重大建設項目順利實施,跟蹤督促規劃各項任務落實。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為基層幹事創業創造更好條件。深入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加強農村紀檢監察工作,把落實“三農”政策情況作為黨委巡視巡察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農村權力運行監督制度。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將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和指標任務,體現到各類專項檔案和工作計畫中,細化任務內容,明確責任分工。最佳化營商環境,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強化用地保障,形成齊抓共推的強大合力,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完成。
二、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抓好“四個優先”要求作為確保規劃順利實施的重要舉措。一要優先考慮“三農”幹部配備。把優秀幹部充實到“三農”戰線,把精銳力量充實到基層一線,注重選拔熟悉“三農”工作的幹部充實地方各級黨政班子,優先提拔使用實績突出的優秀“三農”幹部。二要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堅決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格局,推動資源要素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向農村流動。三要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確保財政投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積極對接金融機構,用好用活鄉村振興投資基金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上山下鄉”,多元投入鄉村建設。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轉變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採取財政貼息、股權投資等手段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建立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目錄製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業農村的力度,以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特色山地農業為重點,推動符合條件的重點領域建設項目實施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入規入統力度,持續推動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四要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實現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
三、加強規劃銜接協調
加強規劃的銜接和協調,推動各類規劃功能互補、統一銜接,注重精準對接國家、省級有關專項規劃部署,編制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宜居鄉村、生態文化、鄉村人才等重點領域專項規劃或實施方案。市直農口及相關部門編制行業專項發展規劃時,提出的發展目標要與本規劃相協調,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重要舉措要與本規劃相銜接。各縣區在編制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時,要加強與本規劃銜接,貫徹本規劃的總體部署,落實本規劃的總體要求,特別是要加強約束性指標的銜接。形成以本規劃(方案)為統領,市級專項規劃(方案)和縣區規劃(方案)為支撐的規劃(方案)體系。
四、強化考核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細化規劃年度計畫,確保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對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實行項目化、清單化管理。將規劃實施納入各級各相關部門年度考核,實行縣區黨委、政府每年向市委、市政府報告“三農”工作制度,及時公布規劃實施進展,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健全規劃考核評估指標,加強規劃實施督促檢查,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根據中期評估情況,及時調整最佳化相關目標任務,強化監測評估結果運用,按規定建立表彰激勵制度,確保規劃目標如期保質保量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