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是為加快推進全省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根據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陝西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制定的發展規劃。
2022年4月27日,陝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陝西省“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 印發時間:2022年4月27日
- 印發單位:陝西省農業農村廳
制定經過,規劃內容,
制定經過
2022年4月27日,陝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陝西省“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規劃內容
陝西省“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漁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漁民增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漁業進入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根據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陝西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結合我省漁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規劃背景
第一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間,全省漁業漁政系統順利完成機構改革,體制機制不斷最佳化,水產品產量產值逐年遞增,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成效顯著,轉方式調結構和最佳化區域布局取得積極進展,漁業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產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繼省農業農村廳等10廳局《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省農業農村廳等11廳局《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出台後,省農業農村廳先後制定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冷水魚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10多個政策檔案,全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框架初步搭建完成,漁業產業發展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為全省“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空間布局不斷最佳化。經省政府同意,省農業農村廳發布了《陝西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同時,全省11個市、22個縣(市、區)政府也發布了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保障了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十三五”末,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80萬畝左右,有漁業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14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沿黃河、渭河及漢中盆地為主的池塘生態健康養殖、小水庫精養產業帶,陝北無定河流域灘涂型、漢中盆地型、安康山區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帶,秦巴山區冷流水特色漁業產業帶和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漁業產業帶,以及城市周邊都市休閒漁業等產業帶,區域特色明顯。
產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高。水產品總產量穩步增長,到2020年底,全省實現水產品產量16.89萬噸,漁民人均純收入1.55萬元,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8.8%、28%,全面實現“十三五”目標。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0%,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創建全國水產健康養殖示範縣1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2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107家。
資源養護取得歷史性突破。漢江、嘉陵江、丹江等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十年禁漁,開啟了長江流域生態治理新篇章。建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0個、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10個,秦嶺細鱗鮭、多鱗白甲魚等土著品種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增殖放流經濟魚類苗種4200餘萬尾、珍稀水生動物13.3萬餘尾。
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實施老舊池塘改造、水產種質資源場改造、水產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提升等漁業基礎建設項目,建設水產種質資源場3個,水產原種場(基地)3個。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冷流水生態養殖、大水面淨水漁業、養殖尾水治理示範等漁業產業發展項目,漁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0%以上,獲部省級獎項5項、各類授權專利21項、制定標準和技術規範12項。“十三五”期間,全省漁業漁政系統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1人、“全國最美漁技員”5人、“陝西省先進工作者”1人、“陝西省技術能手”3人、“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5人。
安全生產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全省確認漁業官方獸醫509人,建成檢疫合格證電子出證系統,建設縣級檢疫申報點45個,全面實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制度。實施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農林牧漁業領域安全、水上運輸和漁業船舶安全風險防範暨安全生產等多個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連續4年開展“中國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實施長江禁捕、黃河禁漁、秦嶺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專項行動,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2861艘。實施水產健康養殖“五大”行動、質量安全監測“四大”計畫,重要漁業水域環境指標符合要求,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未發生重大漁業安全生產事故、重大水生動物疫病事故和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創建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1個。
第二節面臨的形勢
陝西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境內大小河流4200餘條,水資源總量445億立方米,雖屬水資源緊預設份之一,但陝南、關中和陝北各具特色的氣候、地理條件,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為特色漁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水域自然條件。全省規劃養殖面積92.1萬畝,限養面積290.55萬畝,擁有豐富的湖泊、水庫、淤地壩、灘涂、稻田、地熱水和秦巴山區冷水性水資源等。全省有淡水魚類140餘種。土著魚類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大鯢、多鱗白甲魚、齊口裂腹魚、秦嶺細鱗鮭等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大鯢苗種和商品鯢生產量均占到全國的60%以上,全產業鏈發展條件基本具備。還有一批具有極高學術研究價值的重點保護魚類如北方銅魚、川陝哲羅鮭、大眼鱖等,省級以上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達到42種。我省漁業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仍然面臨一些制約和挑戰。
剛性約束越來越強。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突出,漁業資源衰退、水域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傳統養殖空間日益受限,生產成本持續上漲,漁業比較效益優勢不斷下降。緊缺的水資源與產業發展的矛盾更加明顯。
漁業短板弱項比較突出。二三產業占比偏低,良種生產供應能力不足,產業鏈不健全,優勢龍頭企業沒有形成良好的區域帶動作用,休閒漁業發展水平總體不高,新型漁業生產關係還沒有全面形成,漁業整體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科技和裝備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水產品加工和冷鏈倉儲運輸能力水平低,水產養殖標準化、設施化程度低,新材料、新裝備套用率不高,漁業產業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低。
漁業治理體系不健全。重要養殖水域保護、限額捕撈、漁船管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基層漁政執法監管能力弱,裝備水平不強,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不足。
第三節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帶來難得發展機遇,為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政策環境更加最佳化。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更多資源要素向三農領域集聚,漁業在鄉村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將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戰略作用更加突出。滿足水產品安全供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同時,漁業兼具的生態修復、水生態保護等多重功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大戰略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在共建“一帶一路”和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任務中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市場需求日趨旺盛。城鄉居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安全、便捷、優質成為新的消費理念,全面消費、常年消費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漁文化、休閒體驗等消費逐步成為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漁業已進入到消費決定生產的時代,都將為漁業發展創造新的更廣闊空間。
科技支撐更加有力。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新材料新裝備新模式新技術廣泛套用到漁業,物聯網、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加快在漁業領域轉化套用,現代生物技術為漁業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培育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強質量、提效率、轉動能,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穩產保供、創新增效、綠色低碳、規範安全、富裕民眾、鞏固提升漁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滿足人民對優美水域生態環境和優質水產品的需求為目標,圍繞“一山兩水三區域”打造陝西綠色特色漁業。著力培育“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和冷水魚生態養殖”三大特色產業、九個示範區,重點強化“資源環境、水產種業、綠色養殖、水產品加工流通、漁業裝備和信息化”五大領域科技創新。以冷水魚為重點全產業鏈打造漁業產業發展新模式,持續推進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高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生態安全為底線,紮實推進長江十年禁漁,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更好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漁業特有的生態功能,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挖掘漁業減排增匯能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漁業貢獻。
堅持特色多樣、融合發展。始終把保障水產品供給作為漁業發展第一要務。立足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中高端特色品種養殖,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做到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著力一產建鏈、二產延鏈、三產優鏈,推動漁業全產業鏈開發、全產業升級,提升產業融合發展能力和水平,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把科技創新作為戰略支撐,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強養殖模式集成熟化,貫通推廣服務的公益性、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屬性,貫通服務領域鏈條。推進生產、經營、管理創新,構建新型漁業生產關係,激發人才和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增添漁業發展新動能。
堅持規範安全、協調發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升漁業規範管理和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堅決守好安全底線,切實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漁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決守好生態底線,推進漁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水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產業區域新格局基本建立,漁業基礎設施和現代裝備條件明顯改善,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漁業資源養護保護能力進一步提升,漁業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漁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實現產業更強、生態更優、漁民更富、漁村更美。具體目標如下:
——產業發展目標。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80萬畝,力爭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0萬畝以上,大水面增養殖面積60萬畝,池塘(淤地壩)生態健康養殖18.6萬畝,冷水魚養殖1.5萬畝,實現水產品總產量18萬噸,力爭達到20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80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1.8萬元。以縣級政府為主體,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5個,以生產經營單位為主體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5個,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99%以上。
——綠色生態目標。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基礎、管理基礎、能力基礎、社會基礎全面夯實,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監測工作有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強化。嚴格實施黃河流域禁漁期制度和《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池塘和工廠化等集約化養殖尾水排放符合相關管控要求。累計增殖放流各類魚種3000萬尾以上,漁業資源養護保護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科技創新目標。漁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科研推廣體系不斷健全,漁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以上。智慧漁業穩步發展,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逐步完善,建設一批水產種質資源保種場,商業化開發利用3-5個土著品種,主要養殖品種繁育供給率達到50%以上。
——治理能力目標。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制度全面落實,漁船漁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生產性捕撈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漁政執法監管隊伍不斷加強,執法監管更加有力,漁業安全生產基礎更加鞏固。
展望2035年,水產品供給保障更加有力,一二三產業實現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漁業全面升級,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
第三章夯實漁業生產基礎提升水產品穩產保供水平
第一節穩定水產養殖面積
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制度。全面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探索建立重要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鞏固現有養殖面積,穩定和保護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全面實施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十四五”末,全面實現依法持證養殖,依法清除全民水域無證養殖設施,保障養殖者合法權益。
積極拓展水產養殖新空間。在充分保護現有養殖空間基礎上,積極拓展其他宜漁水域。改造利用陝北淤地壩,高效利用鹽鹼灘涂,推廣陸基高位循環水養殖;科學合理利用稻田資源,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最佳化稻蟹、稻蝦、稻鰍等綜合種養模式,推動形成集群發展優勢產業;有效拓展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空間,完善捕撈管理制度,提升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構建生態特色優勢產業。
最佳化養殖生產布局。立足資源稟賦,著力建設最佳化稻漁綜合種養、池塘(淤地壩)生態健康養殖、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和冷水魚健康養殖4個養殖區域。以陝北無定河流域稻蟹、漢中市稻蝦、安康市稻魚為中心建設稻漁綜合種養區域。以渭南市黃河灘漁業生產區,漢中市中小型水庫、延安市和榆林市淤地壩漁業精養區為重點建設池塘(淤地壩)生態健康養殖區域。以安康市為中心輻射陝南、關中和陝北中型以上水庫,建設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區域。以商洛市為中心建設冷水魚健康養殖區域,同時融合以漢中市為中心建設的大鯢養殖專區。
第二節推進綠色健康養殖
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開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創建,加快發展池塘工程化、陸基高位循環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冷流水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提高中高端優質品種池塘養殖比例,拓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品種空間。加快水產養殖病害生態防控技術熟化套用,推進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支持飼料生產關鍵技術聯合研發,推動配合飼料替代野生幼雜魚。
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大力推進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縣域示範試點工程,完善循環水和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加大新材料、新裝備推廣套用支持力度,提高水產養殖集約化、機械化、智慧型化水平,提高單位水體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第三節促進水產種業振興
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完成首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和系統調查,摸清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家底,加強水產種質資源收集和保護利用。建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資料庫,建設水產種質資源保種場和基因庫,建立健全“科研單位+保護區+保種場+育種企業”的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
提升水產供種能力。依託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和水產種質資源保種場,重點建設8-10個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提高水產養殖良種供應能力,建設30個水產種質資源保種場,完善原種、土著品種的保護利用體系。以大宗淡水養殖品種為重點,適當兼顧大鯢、小龍蝦、泥鰍、鱒鱘魚、秦嶺細鱗鮭、多鱗白甲魚、齊口裂腹魚等品種,完善保種、育種、擴繁、防疫等基礎設施條件。關中重點提升大宗淡水魚品種繁育能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領軍企業,陝南以小龍蝦、泥鰍為重點,兼顧大鯢、多鱗白甲魚和齊口裂腹魚等土著品種,提升特色品種供應和土著種質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陝北以河蟹為重點,支持良種引進、品種性能測試,建設良種培育、推廣試驗示範基地。
第四章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漁業產業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提升水產品加工流通
培育陝南冷水魚、陝北河蟹等特色水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產業,建設完善西安市城郊商品魚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區。聚焦主產區,引導加快塘口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建設,緊密聯繫服務一產。聚焦鱒鱘魚、大鯢等重點品種,通過低溫暫養、保鮮冷凍、清洗分割、分揀包裝等加工處理,實現生產減損增效。聚焦市場消費群體年輕化,發展鮮活、冷凍、調理、預製、魚糜、乾制等產品生產,滿足不同消費口味、品質、場景等多樣化需求。加快水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建設,提升塘口到城市流通組織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探索建立以西安為中心,貫通漢中連四川、貫通靖邊連銀川的冷鏈物流體系。加強冷水魚產地倉儲保鮮和集配設施設備建設,完善冷卻、冷儲、冷運、冷銷的水產品全程冷鏈體系,提高產品上行能力。
第二節發展休閒漁業
重點建設渭河兩岸、城市郊區都市休閒漁業示範區,沿黃公路觀光休閒漁業,連片稻漁綜合種養鄉村休閒漁業。依託池塘、河流、湖庫、稻漁等資源,對傳統漁業生產場所進行生態化、景觀化、休閒化改造,發展觀光漁業、休閒垂釣、科普教育、生態康養、漁事體驗等產業,融合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合理開發漁業歷史、漁具漁法、民間藝術、村落建築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保存利用,講好長江、黃河故事,保護傳承漁文化。
第三節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聚焦資源要素,延長產業鏈條,著力推動漁業全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提升。加強政策引導,支持水產品加工能力和冷鏈物流體系、水產品銷售體系建設,拓展漁業多種功能,推進漁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鼓勵加快推進漁業科普基地建設,保護傳承漁文化,豐富漁業產業形態。加快補強冷鏈物流體系短板,推進市場流通與加工儲運有機銜接,建立完善水產品產地行銷、線上行銷,推進魚超、魚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支持智慧漁業、數字漁業發展,鼓勵對接物聯網,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領域的套用。加大漁業區域品牌、公共品牌創建力度,提升產品競爭力,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支持創建水產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漁業示範區、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等,提升現代化水平,打造全產業鏈,創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間。開展多種形式水產品宣傳推薦活動,宣傳普及水產品健康營養知識,促進水產品消費。
第五章強化漁業改革創新提升行業治理水平
第一節完善科技支撐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加大資源養護、生態修復、水產育種、健康養殖、病害防治、水產品加工、節能環保、漁業裝備升級、精準捕撈等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礎研究優勢,激活龍頭企業套用研究活力,提升實驗站、試驗基地試驗示範能力水平,推進水產地方標準制定和套用,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
強化技術推廣。加快完善全鏈條技術服務體系,全面增強服務支撐能力。發揮省、市、縣三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在漁業公共服務中的主體作用,引導鼓勵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漁業技術服務,加快推進建立“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技術創新、集成熟化、示範推廣和產業服務機制。加大漁業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高素質漁民、產業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的培育。持續推進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強推廣經費保障。
推進漁業信息化。持續瞄準漁業現代化目標,以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漁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保護等重點工作融合為主線,加快推進智慧漁業、數字漁業發展試點工作,提高漁業生產智慧型化、經營網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線上化水平。鼓勵養殖企業進行物聯網改造,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領域的套用,提高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
第二節加強漁政執法
推動健全漁政執法體系。合理配置漁政執法力量,釐清行業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職能,理順指導協調關係,打造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漁政執法隊伍。強化漢江、嘉陵江、丹江、黃河、渭河、洛河、無定河等水域禁漁禁捕隊伍建設,已經設有漁政執法機構的,繼續保持獨立或相對獨立設定,整合進入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的,推動在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上加掛漁政執法機構牌子。
提升漁政執法能力。加強漁政執法裝備建設,加強漁政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培訓,提升漁政執法人員政治素質、法律素養和專業技能,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強化不同層級、不同區域漁政執法機構間的執法協同機制建設,建立健全部門間、區域間合作機制。
實施專項執法行動。聚焦長江禁捕、黃河禁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和經營利用、安全生產、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管等領域,持續開展“中國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使用電毒炸、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等嚴重違法行為,加強重大案件掛牌督辦。
第六章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
第一節加強重要水域漁業資源養護
紮實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夯實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基礎、管理基礎、能力基礎、社會基礎,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監測調查,科學評估長江禁捕效果,完善長江十年禁漁長效監管機制。加強禁捕執法監管能力建設,會同有關部門持續開展打擊非法捕撈、打擊市場非法銷售漁獲物專項整治行動,提升行刑銜接效率,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犯罪行為。嚴格禁捕水域休閒垂釣管理,強化輿論宣傳,形成並保持“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民眾不吃”的良好氛圍。
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嚴格落實黃河禁漁期制度,加強禁漁期漁政執法監管,完善重要水域漁業資源養護制度,開展黃河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大力發展節水漁業、生態漁業,努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積極探索綠色漁業技術模式。
第二節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
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調查監測,動態掌握水域環境狀況。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提升保護區管護能力,有效保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及其棲息環境。健全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機制,嚴格建設項目專題影響評價,監督落實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措施,促進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積極妥善應對漁業水域污染事故,維護漁業漁民合法權益。
強化增殖放流管理。建立增殖放流苗種供應企業資料庫,加強土著品種人工繁育關鍵技術研發,提高放流苗種供應能力。不斷完善增殖放流管理制度,加強增殖放流監管,在開放水域規劃建設一批適宜增殖放流的平台或站點,規範開展增殖放流,嚴禁放流外來物種,保保障水生態安全。完善增殖放流科技支撐體系,做好後期效果評估,確保增殖放流效果。
第三節提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水平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秦嶺水生野生動物保護,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加強水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建設管理。修訂《陝西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強化宣貫落實,切實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動物有效保護和嚴格監管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人工繁育和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物等行為。支持建設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救助站,開展形式多樣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
第七章強化漁業風險防控促進漁業安全發展
第一節保障水生生物安全
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嚴格水產苗種生產監管,全面實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制度,加強檢疫能力建設和監督執法。開展國家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應急防控、風險評估和淨化處理,建立重大水生動物疫病常態化監測預報預警機制,試點無規定疫病區和苗種場建設。開展水生動物疫病生態防控技術研發,支持水產疫苗研發和商品化套用。加強外來入侵水生生物防範和治理。
第二節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加強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督管理,強化規範用藥宣傳培訓,常態化開展水產養殖用投入品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違法使用禁用、停用藥物行為,嚴格管控上市水產品常規藥物殘留超標,實施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強各級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提高抽檢批次,增加檢測指標,加大對藥殘不合格樣品查處和行刑銜接,全面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第三節加強漁業船舶管理
夯實屬地監管責任,加強與公安、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協作,形成監管合力,始終保持對涉漁“三無”船舶高壓嚴打態勢。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並舉,強化人防提升漁業船員安全生產意識和適任水平,夯實物防提升漁船裝備、漁民技能、自救互救和風險保障能力,創新技防實施現代通導和安全救生設備升級改造。健全漁業安全應急管理體系,逐級建立安全應急值守制度和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提高漁業安全事故直報系統套用率。逐步完善漁業保險政策,推動“安責險”落地實施,開展水產養殖等保險,擴大漁業保險覆蓋面。
第八章強化發展指導保障規劃實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加強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形成職責清晰、分工負責、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把規劃實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結合實際細化實施方案,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明確目標任務,細化政策措施,明確實施要求,確保規劃任務落到實處。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強化考核監督,把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落實。
第二節健全法治保障
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頒布實施後,推進《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修訂工作。加快行業規章制度和規範性檔案的制修訂,完善漁業行政執法相關規定,健全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制度體系。深入開展漁業法律法規宣傳和培訓,充分營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氛圍。
第三節加大支持力度
圍繞漁業高質量發展關鍵環節和短板,多方爭取中央和地方建設資金支持。完善漁業發展政策,用好中央專項和省級漁業綠色發展資金,重點支持漁業綠色循環發展、漁業基礎設施、漁業資源調查養護等方面。推廣漁業小額貼息貸款,探索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模式和服務方式,拓寬抵押擔保物範圍,加大對漁業的信貸支持。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第四節加強人才培育
引導和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門、優勢領軍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各相關方面發揮自身優勢,大力培養漁業管理和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善於經營、精於管理、勇於創業、能夠帶領民眾致富的實用型人才隊伍,全面提升漁業從業人員素質,鼓勵漁業套用型、創新型人才帶頭創辦漁民專業合作社,提高基層漁業自我服務能力。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以培養科技型、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政策,最佳化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多元化、複合型人才專家庫,探索完善“網際網路+人才託管”等多樣化服務模式。
第五節完善新型生產關係
鼓勵按照市場化方式創新漁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經營方式,積極培育壯大多元市場主體,促進現代漁業領軍企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優,提高企業發展帶動能力,大力培育養殖大戶、家庭農場,鞏固提升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家庭養殖在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積極推進專業合作社規範提升,更好發揮服務分散養殖戶、對接大市場的紐帶作用,完善“公司+合作社+散戶”的生產組織方式,構建漁業新型生產關係,促進漁業生產、流通和加工連為一體,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變為社會化大生產,實現漁業生產要素投入的集約化、生產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提高套用現代科技和裝備能力,提高生產力水平。
第六節加強宣傳引導
加強規劃解讀和宣傳,充分調動政府、市場主體、民眾等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聚集社會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及時總結和推廣各地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好典型示範引領作用。主動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報導,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廣度和深度,講好漁業故事,積極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