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

2021年9月27日,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在北京召開《“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專家論證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
  • 實施時間:2021年12月29日
  • 發布單位: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內容解讀,具體內容,專欄,

內容解讀

“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在系統總結了“十三五”漁業發展成就和客觀分析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十四五”“穩產保供、創新增效、綠色低碳、規範安全、富裕漁民”的二十字漁業發展方針,對應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出了“三提升,三促進”的重點任務。

具體內容

第一章 規劃背景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間,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紮實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持續加大,轉方式調結構取得積極進展,質量效益競爭力明顯提升,漁業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產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6500萬噸左右,養捕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4∶26提高到80∶20,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基本建立,新興養殖空間持續拓展,累計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縣61個、示範場5778個。漁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二三產業產值比重超過50%,漁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0%。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依然保持了水產品穩定供應,為“菜籃子”產品穩價保供作出了突出貢獻。
資源養護取得歷史性突破。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完成長江流域禁捕水域11.1萬艘漁船、23.1萬名漁民退捕任務,成為全球水域生態治理史上的創舉。全面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首次實現內陸七大流域、四大海域休禁漁制度全覆蓋。壓減海洋捕撈漁船超過4萬艘、150萬千瓦,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36個,增殖放流各類苗種超過1500億單位。
科技裝備支撐顯著增強。實施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南極磷蝦捕撈船、漁業資源調查船、漁港錨地、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裝備等漁業重大項目,為11萬餘艘漁船配備了安全和通導裝備。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8%提升到63%,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9項,培育新品種61個,制定漁業國家和行業標準268項。
對外合作取得新進展。開展中菲南海漁業合作、周邊國家聯合增殖放流、瀾湄水生生物保護及漁業合作。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與亞非拉美有關國家簽署了20多個雙邊漁業合作協定,正式加入《南印度洋漁業協定》。推動遠洋漁業轉型升級,首次實施公海自主休漁。遠洋漁業規範管理不斷加強。
執法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修訂,長江水生生物保護、長江禁捕、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等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連續4年組織開展“中國漁政亮劍”執法行動,累計取締涉漁“三無”船舶超過10萬艘、“絕戶網”358萬張(頂),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創建平安漁業示範縣96個、文明漁港59個。
二、面臨的挑戰
當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我國漁業發展面臨一些制約和挑戰。
剛性約束越來越強。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突出,漁業資源衰退、水域生態環境退化態勢尚未根本扭轉。傳統養殖空間日益受限,生產成本持續上漲,漁業比較效益優勢不斷下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涉外漁業糾紛多發,美西方極力打壓限制我國遠洋漁業,外向型漁業發展難度加大。
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品質水產品供給比重偏低,符合國民消費習慣的預製加工水產品開發不足,不能很好滿足水產品消費多樣性需求。水產品貿易順差大幅收窄甚至可能變為逆差,部分水產苗種需要進口。休閒漁業發展水平總體不高,二三產業比例偏低,漁業整體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科技和設施裝備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水產養殖標準化、機械化、設施化程度低,老舊、木質漁船數量仍然較多,水產品冷藏保鮮和加工流通設施建設滯後,漁船避風率、漁港覆蓋率和配套服務水平低。養殖尾水處理、漁船環保、漁港清潔等環保設施裝備建設不足,漁業生產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低。
漁業治理體系不健全。漁業法律政策保障體系仍不健全,重要養殖水域保護、限額捕撈、漁船漁港管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任務仍然艱巨。基層漁政執法監管能力薄弱,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不足。漁業從業人員總體文化水平不高,規範有效管理難度大。
三、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
政策環境更加最佳化。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支持保護持續加力,更多資源要素向三農領域集聚,將為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戰略作用更加突出。滿足水產品供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同時,漁業兼具生態修復、對外合作等多重功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海洋強國、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戰略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在共建“一帶一路”和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任務中的服務支撐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科技支撐更加有力。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新模式新技術新材料廣泛套用,北斗、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快在漁業領域轉化套用,現代生物技術為漁業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培育提供有力支撐。
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城鄉居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水產品由過去的區域性、季節性消費轉為全民消費、常年消費,漁業文化、休閒體驗等消費已經成為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將為漁業產業發展創造新的更為廣闊的空間。
綜上所述,我國漁業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十四五”時期是漁業高質量發展和加快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乘勢而上,積極作為,為興農富民、鄉村振興作出漁業領域的貢獻。第二章 總體要求
“十四五”漁業發展要立足當前實際,同時瞄準2035年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的目標,按照用3個五年規劃時間,五年促轉型、重在加速升級,十年出成效、重在調整完善,十五年謀長遠、重在鞏固提升的總體考慮,統籌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工作定位,堅持穩產保供、創新增效、綠色低碳、規範安全、富裕漁民,鞏固提升漁業綜合生產能力,紮實推進漁業綠色發展,強化漁業風險防範,深化漁業對外合作,健全漁業治理體系,全面提高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更好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更好服務國家政治外交大局,更好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把保障水產品供給作為漁業發展第一要務,穩住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基本盤,推進漁業產業結構最佳化和融合發展,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做到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
——堅持創新驅動。把科技創新作為戰略支撐,著力突破關鍵技術,研發核心裝備,健全科研體系,強化技術服務,以創新引領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生產、經營、管理創新,激發人才和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增添漁業發展新動能。
——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揮漁業在生態系統治理中的特有功能,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挖掘漁業減排增匯潛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漁業貢獻。
——堅持擴大內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能力。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培育消費新理念新模式新市場,提升水產品供給體系適配性,更好滿足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的水產品消費需求。
——堅持開放共贏。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優勢水產品出口,增加優質水產品進口,高質量發展遠洋漁業,加強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漁業治理。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漁業法律法規體系,提升漁船漁港本質安全水平,強化漁業行政執法和安全應急處置,堅決守好安全底線,切實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漁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水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漁業資源養護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漁業對外合作務實開展,漁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明顯改善,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漁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實現產業更強、生態更優、漁民更富、漁村更美。具體目標如下:
——產業發展目標。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900萬噸,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漁業產值達到15000億元,二三產業產值比重超過54%,漁民收入明顯提升。建成一批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沿海漁港經濟區,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99%以上。
——綠色生態目標。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基礎、管理基礎、能力基礎、社會基礎全面夯實,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提升。休禁漁制度進一步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限額捕撈制度有序推進。池塘和工廠化等集約化養殖尾水排放達到相關管控要求。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與2020年相比實現負增長。建設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及珍貴瀕危物種1500億單位以上。
——科技創新目標。漁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國家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培育一批水產新品種,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80%。水產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智慧漁業穩步發展,新材料漁船占比進一步提升。
——治理能力目標。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制度全面落實,推動完善水產養殖環境監管標準制度體系。漁港建設和管理全面推進,發布漁港名錄,完成港章制定,依託於漁港的漁業綜合監管體系基本建成。漁船漁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漁業執法監管更加有力,漁業安全生產基礎更加鞏固,參與全球漁業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展望2035年,水產品供給保障更加有力,養殖、捕撈、加工、增殖、休閒五大產業實現綠色發展、規範發展,一二三產業實現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漁業全面升級,漁村全面進步,漁民全面發展,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為全球漁業發展提供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第三章 夯實漁業生產基礎 提升水產品穩產保供水平
堅持把保障水產品供給作為漁業發展第一要務,保障生產空間,轉變養殖方式,促進種業振興,發展可持續捕撈業和遠洋漁業。
一、穩定水產養殖面積
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制度。全面落實省、市、縣三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按照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確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養殖區。研究建立重要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鞏固現有養殖面積,穩定和保護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加快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依法拆除全民所有水域無證養殖設施,保障養殖者合法權益。
最佳化調整養殖生產力布局。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守住中東部地區池塘養殖基本盤,建設改造成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水產品生產優勢區。依法合理開發利用淡水湖泊、水庫和一般農用地等水域土地資源,建設成生態和品質優良、產業融合發展的內陸生態養殖生產優勢區。調優北方沿海工廠化、南方沿海網箱養殖和筏式、底播等近海養殖分布,推進深遠海大型裝備養殖試驗,建設成環保、碳匯、裝備技術先進的養殖海產品生產優勢區。充分利用東南沿海和中部地區育種條件,建設成標準高、技術強的現代化水產種業聚集區。
科學拓展水產養殖新空間。在充分保護現有養殖空間基礎上,科學拓展其他宜漁水域。堅持耕地糧食生產功能,科學合理利用稻田資源,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合理布局、穩妥發展深遠海養殖,將深遠海養殖打造成技術先進、裝備優良、生態和諧的新型養殖業態。科學規劃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合理確定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空間。加強低洼鹽鹼荒地漁業開發利用,選擇適宜品種,推廣節水、治鹼水產養殖。
二、推進綠色健康養殖
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開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創建,加快發展池塘標準化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增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疫苗免疫、生態防控措施,推進水產養殖用獸藥減量。推動配合飼料替代野生幼雜魚,嚴格限制冰鮮雜魚等直接投餵。
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大力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完善循環水和尾水處理設施。鼓勵深遠海大型養殖、自動飼餵、環境調控、產品收集、疫病防治等設施裝備研發和推廣套用,提高水產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慧型化、標準化水平,提高單位水體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發揮水產養殖生態修復功能。有序發展灘涂和淺海貝藻類增養殖,構建立體生態養殖系統,增加漁業碳匯潛力。鼓勵在湖泊水庫發展不投餌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等增殖漁業,實現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以漁淨水。
三、促進水產種業振興
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完成首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摸清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家底,加大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力度。開展水產養殖種質資源鑑定,建成世界領先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立健全國家統籌、分級負責、有機銜接的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
開展種業創新攻關。針對南美白對蝦、鮭鱒、蝦夷扇貝等引進種核心種源受限問題,多渠道推進重要養殖種質資源引進與交換,啟動實施水產養殖引進種品種創新。推動大宗養殖種類商業化育種聯合攻關,鼓勵選育適於不同養殖模式和環境的優質、高效、多抗、安全水產養殖新品種。
提升水產供種能力。以魚、蝦、蟹、貝、藻、參為重點,適當兼顧兩棲爬行類等其他品種,完善保種、育種、擴繁、防疫等基礎設施條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種業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培育育繁推一體化領軍企業。
四、最佳化捕撈水產品供給
最佳化調整近海捕撈。嚴格控制海洋捕撈強度,最佳化捕撈作業結構,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實施重要經濟魚類最小可捕標準及幼魚比例管理,發展負責任捕撈,向市場提供合法合規的捕撈水產品。實施海洋漁船及裝備設施更新改造,推進捕撈機械化,提高人工替代水平。
推進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公海漁業,做優做強過洋性漁業,穩妥有序發展極地漁業。加強國際漁業資源調查評估,開拓新漁場新資源。研發遠洋漁船捕撈機械化、自動化裝備,實行以機代人。加快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加大遠洋產品國內市場培育力度,引導企業逐步提高自捕魚運回比例,促進全產業鏈發展。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提升規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第四章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提升漁業產業現代化水平
拓展漁業多種功能,豐富漁業產業形態,提升現代化水平,打造全產業鏈,創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間。
一、提升水產品加工流通
發展水產品初加工。最佳化加工布局,聚焦主產區,引導加快塘頭、港口等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建設,緊密聯繫服務一產。提升加工比例,聚焦重點品種,通過低溫暫養、保鮮冷凍、清洗分割、分揀包裝等加工處理,實現生產減損增效。促進結構調整,聚焦國內市場需求,發展鮮活、冷凍、調理、預製、魚糜、乾制等產品生產,滿足不同消費口味、品質、場景等多樣化需求。
提升水產加工綜合水平。鼓勵生物工程等技術集成套用,發展生物製藥、功能食品和生物化工等精深加工。推進魚頭、魚骨、內臟、外殼等副產物集中收集存儲和循環利用,開發新材料、新產品,提高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推動水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加快冷鏈物流建設。加快水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建設,依託國家骨幹冷鏈物流網路,合理布局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提升流通組織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加強產地倉儲保鮮和集配設施設備建設,完善冷卻、冷儲、冷運、冷銷的水產品全程冷鏈體系,提高產品上行能力。
二、培育壯大多種業態
發展休閒漁業。依託池塘、河流、湖庫、海域等資源,對傳統漁業生產場所進行生態化、景觀化、休閒化改造,發展觀光漁業、漁事體驗、休閒垂釣、科普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加強對休閒垂釣行為等監管,促進相關產業規範發展。加大漁業民俗節慶、漁事活動、遺蹟遺產等推介力度,滿足市場休閒消費需求。
保護傳承漁文化。加強稻漁共生、桑基魚塘等重要文化遺產開發保護,有序開展漁業歷史、漁具漁法、工程技術、村落建築、風俗信仰、民間藝術、飲食服飾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蒐集、整理和保存。做好長江漁文化保護傳承,加強博物館、主題公園、漁民驛站、科普教育基地等載體建設,提高長江漁文化保護意識。
三、加強水產品市場拓展
促進產銷對接。鼓勵開展各種綜合性、區域性、專業性漁業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和推介活動等,促進水產品銷售。發展電子商務,利用網路銷售、直播帶貨等行銷形式,拓展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依託行業協會、商超市場、大型電商等主體,逐步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產銷對接機制。支持脫貧地區持續開展產品展示展銷,促進脫貧地區產業發展。
強化品牌建設。鼓勵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塑強一批特色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品質優良的企業品牌,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品牌。將產品價值、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消費觀念等注入品牌,講好漁業品牌故事。推進產品可追溯管理,落實主體責任,實現品牌價值。
促進水產品消費。實施國民水產品消費促進行動,宣傳普及水產品健康營養知識,提高國民水產品消費意識。推進產地市場與超市、社區、學校、餐飲企業等消費端對接,滿足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開展多種形式水產品宣傳推介活動。
四、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推進優勢區域建設。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支持創建水產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化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產業強鎮等。加強漁港經濟區、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等園區建設,打造產加銷貫通、農工貿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支持政策、資金、要素等向園區等集中,打造穩產高效、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現代化漁業產業優勢區域。
打造全產業鏈。推進漁業研發、生產、加工、流通、消費、服務等各環節有效連結、協同發展。聚焦重點品種,加快補齊鏈條短板,做強產業鏈條各環節。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聚力推進品種培優,抓好品質提升,創響知名品牌,健全標準體系,促進全產業鏈按標生產。支持超百億水產全產業鏈典型縣和超千億重點鏈建設,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逐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第五章 強化漁業改革創新 提升行業治理水平
以漁業科技創新和行業管理難點為突破口,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完善管理制度,加強規範制定,逐步推進實施,全面提升產業素質和治理水平。
一、強化漁業科技
加強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推動漁業重大基礎前沿研究和重要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聚焦水產種業、配合飼料、疫病防控、水產養殖和海洋捕撈機械化、精準捕撈、生態節能漁船漁具、水產品加工等關鍵領域,加快研發與創新一批核心技術及產品。健全符合漁業特點的科研體系,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礎研究優勢,激發大型龍頭企業套用研究主力軍作用。加快漁業創新平台、實驗站、試驗基地建設,培養領軍科學家。加快構建水產標準化體系,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
強化技術推廣。加快完善全鏈條技術服務體系,全面增強服務支撐能力。發揮國家水產推廣機構在漁業公共服務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漁業技術服務,加快推進建立“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技術創新、集成熟化、示範推廣和產業服務機制。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技術推廣“五大行動”。持續推進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強推廣經費保障。
發展智慧漁業。加快工廠化、網箱、池塘、稻漁等養殖模式的數位化改造,推進水質線上監測、智慧型增氧、精準飼餵、病害防控、循環水智慧型處理、水產品分級分揀等技術套用,開展深遠海養殖平台、無人漁場等先進養殖系統試驗示範。推廣漁船衛星通信、定位導航、魚群探測、防碰撞等船用終端和數位化捕撈裝備。推進漁業漁政管理數位化技術套用,建設漁業漁政管理信息和公共服務平台,提升漁業執法數位化水平,重點推進長江禁漁信息化能力建設。加強漁業統計基層基礎,及時收集發布產能、供給、需求、價格、貿易等信息,強化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分析研判形勢,合理引導預期。
二、推進漁船漁港管理改革
實施漁港管理改革。鼓勵沿海各省份因地制宜推進漁港綜合管理改革,完善形成形式多樣的漁港管理體制,發布漁港名錄。加快漁港港章制定,明確漁港空間界限內有關不動產權利。推動一級以上和漁獲物定點上岸漁港實現漁政漁港監督執法力量駐港監管。嚴格落實漁港安全主體責任,加強漁港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智慧漁港建設,提高漁港信息化服務水平。全面實施漁船進出漁港報告、漁船船位實時監測,探索實施漁獲物定港上岸管理。
實施漁船管理改革。完善海洋漁船控制制度,健全捕撈業準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支持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落實轉業扶持政策。抓住捕撈控制關鍵環節,實施漁船分級分類分區管理,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加強漁船審批、修造、檢驗監管。
強化漁具監管。最佳化完善漁具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漁具網目尺寸、漁具數量等管理要求。繼續開展漁具標識研究,以拖網、張網、圍網為重點,推動漁具標識管理。探索推進廢棄漁具集中處置和回收再利用,減少海洋微塑膠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三、提高漁業生產組織化程度
鼓勵按照市場化方式創新漁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積極培育壯大多元市場主體,促進產業素質和管理效率提高。繼續大力培育養殖大戶、家庭漁場,鞏固提升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家庭養殖在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快推進小規模養殖戶生產現代化,通過發展訂單養殖、生產託管等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規模養殖效率和收益。積極促進專業合作社規範提升,更好發揮服務分散養殖戶、對接大市場的紐帶作用。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現代漁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優,引領帶動技術套用推廣、生產模式創新、產品質量提升等。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力度,加快提高大中型捕撈漁船生產組織化、公司化程度,鼓勵小型漁船納入村鎮集中管理或加入漁業基層管理組織。
四、加強漁政執法
推動健全漁政執法體系。合理配置漁政執法力量,釐清行業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職能,理順指導協調關係,打造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漁政執法隊伍。沿海、內陸大江大湖和邊境交界等水域漁業執法任務較重、已經設有漁政執法機構的,繼續保持相對獨立設定;整合進入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的,推動在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上加掛漁政執法機構牌子。
提升漁政執法能力。多渠道加強漁政執法裝備建設,多舉措提升漁政人員政治素質和法律素養,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執法船艇、執法人員執法資格管理,組織開展執法培訓、案卷評查、重大案件評議等執法監督活動。強化不同層級、不同區域漁政執法機構間的執法協同機制建設,建立健全部門間、區域間合作機制。全面實施執法信息資源共享,建立完善漁政執法調度指揮和執法辦案系統。
實施“中國漁政亮劍”專項執法行動。聚焦長江禁捕、涉外漁業、休禁漁管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安全生產、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等領域開展專項執法,嚴厲打擊使用電毒炸、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等嚴重違法行為。加強重大案件掛牌督辦,實時發布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第六章 持續加強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紮實推進長江十年禁漁
深化打擊非法捕撈專項整治。會同有關部門持續開展打擊非法捕撈、打擊市場非法銷售漁獲物和長江口3個專項整治行動,規範禁捕水域休閒垂釣。提升行刑銜接效率,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犯罪行為。加強宣傳引導,形成並保持“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民眾不吃”的良好氛圍。
持續推進退捕漁民安置保障。落實“十省百縣千戶”跟蹤調研活動,持續開展就業安置幫扶行動,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幫扶拉動、政策兜底聯動多向發力,切實保障退捕漁民的基本生活和長遠生計。加強信訪問題跟蹤督辦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維護禁捕水域社會穩定。
同步推進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強化長江十年禁漁和水生生物保護的法治支撐。加強禁捕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實施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開展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調查,科學評價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準確評估禁漁效果,有針對性地最佳化完善相關保護措施。
二、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
完善漁業資源保護制度。堅持並不斷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逐步擴大海洋伏季休漁期間專項特許捕撈品種範圍。以渤海為重點推進實施限額捕撈管理制度,逐步推進漁業資源管理從投入管理為主轉變為投入與產出管理並重。嚴格控制海洋捕撈產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海洋捕撈產量不得超過2020年海洋捕撈產量分省控制指標。研究建立海洋漁業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形成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相協調的保護利用格局。研究完善黃河等內陸重點水域禁漁期制度,推動實施黃河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強化黃河水生生物資源管理制度措施。
高標準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嚴格落實《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分批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支持山東、海南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試點,在南北方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牧場示範點,發揮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海洋牧場可視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開展海洋牧場漁業碳匯研究,創新海洋牧場管護模式,加強效果監測評估,促進海洋牧場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強化增殖放流規範管理。逐步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目標定位清晰、布局科學合理、管理規範有序”的增殖放流苗種供應體系,提升放流苗種質量。加快建設或確定一批適宜開展增殖放流(放生)的平台或地點,引導規範社會放生活動。不斷完善增殖放流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增殖放流規範管理,嚴禁放流外來物種,保證水生生態安全。完善增殖放流科技支撐體系,加強增殖放流適宜性評價,強化苗種檢驗檢疫、種質鑑定、野化訓練等,抓好後期效果評估,確保增殖放流效果。
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最佳化調整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提升保護區管護能力,有效保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及其棲息環境。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調查監測,動態掌握漁業資源和水域環境狀況。進一步健全漁業資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嚴格建設項目專題影響評價,監督落實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措施,促進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積極妥善應對漁業水域污染事故,維護漁業漁民合法權益。
三、提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水平
加強重點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加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宣貫落實,切實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深入實施中華白海豚、海龜、斑海豹等保護行動計畫,促進旗艦物種的保護和恢復。加強棲息地保護,推進開展重點珍貴瀕危物種資源和棲息地調查,公布一批重要珍貴瀕危物種棲息地名錄。強化珍貴瀕危物種就地保護,科學合理開展遷地保護,防止瀕危物種滅絕和遺傳資源消失。
嚴厲打擊涉水生野生動物非法行為。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動物有效保護和嚴格監管長效機制,加強部門協調,實現多環節、全覆蓋,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人工繁育和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物等行為。進一步協調好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加強規範管理,有效管控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行為,推動保護與利用相互促進、協調可持續發展。
強化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充分發揮科研單位、行業協會、保護聯盟、非政府組織、企業等在技術、資金、宣傳等方面的優勢,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支持有能力的單位開展重點物種人工繁育、收容救護等研究,充分利用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全國放魚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妥善應對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敏感、熱點問題。第七章 強化漁業風險防控 促進漁業安全發展
增強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加強漁業安全生產能力和體系建設,確保生物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漁業涉外安全。
一、保障水生生物安全
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嚴格水產苗種生產監管,落實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制度,加強檢疫能力建設和監督執法。開展國家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應急防控、風險評估和淨化處理,推進無規定疫病區和苗種場建設。加快水產疫苗研發和商品化套用。加強外來水生生物入侵防範和治理。
二、嚴控水產品質量安全
加強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督管理,強化規範用藥宣傳培訓。嚴厲打擊違法使用禁用、停用藥物行為,嚴格管控上市水產品常規藥物殘留超標問題,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強各級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完善和強化各級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畫,提高抽檢批次,增加檢測指標,加大對藥殘不合格樣品查處和行刑銜接,全面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三、強化漁船生產安全
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並舉全面築牢安全防線,強化人防提升漁業船員安全生產意識和適任水平,夯實物防提升漁船裝備、漁民技能、漁港避風、自救互救和風險保障能力,創新技防實施現代通導和安全救生設備升級改造。健全漁業安全應急管理體系,推動各級漁業安全應急中心建設,開通全國統一的95166應急值守電話,推廣套用漁業安全事故直報系統。完善漁業保險政策,推動“安責險”落地實施,推行漁業船員實名制保險,開展水產養殖等保險,擴大漁業保險覆蓋面。構建漁業安全治理體系,制定完善“依港管船管人管安全”規章制度,推行漁船編組編隊生產和定時點驗管理。
四、提升漁業涉外安全
加強周邊海域形勢研判,強化管控和預警,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密切與公安、海警、邊海防等部門協作,形成監管合力,始終保持對涉漁“三無”船舶高壓嚴打態勢。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漁民和企業對周邊形勢和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漁民守法依規自覺性。第八章 推進開放發展 促進合作共贏
積極參與全球漁業治理,提升話語權,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要素流動,增強發展活力,實現互利共贏。
一、推動拓展漁業國際合作
推進與周邊國家務實合作,開展聯合增殖放流,共同養護漁業資源,維護海上漁業生產秩序。參加聯合國可持續漁業決議磋商、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談判、魚類種群協定磋商等國際漁業治理規則制定,積極參與和支持國際社會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IUU)捕撈有關工作。積極參加全球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漁業管理組織談判磋商,負責任履行國際義務,參與全球和區域漁業治理。深化與美國、歐盟等重點國家對話合作,增進理解互信。培育優勢出口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合理增加與國內生產互補品種進口,努力做到水產貿易總體均衡。
二、持續提升國際履約能力
全面推進落實國際通行資源養護管理措施,重點加強以船位監測、電子漁撈日誌、遠程視頻監控、公海轉載監管、產品溯源為重點的遠洋漁業綜合監管體系建設,全面實施和完善國家觀察員計畫。實施遠洋漁業企業履約評估制度,完善行業自律協調組織與服務體系,促進企業提高履約能力和水平。繼續開展公海自主休漁,樹立負責任漁業大國形象,推動全球漁業資源科學養護和可持續利用。
三、鼓勵水產養殖業“走出去”
發揮我國水產養殖技術優勢,推動我國漁業企業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等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部門積極開展對外水產養殖技術合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促進減貧作出中國漁業貢獻。第九章 強化發展指導 保障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加強部門協同、央地聯動,形成職責清晰、分工負責、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把規劃實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好各省漁業發展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明確目標任務,細化政策措施,明確實施要求,確保規劃任務落到實處。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強化考核監督,把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部分予以落實。
二、健全法治保障
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修訂進程,適時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捕撈許可管理規定》等漁業行政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制修訂。制訂完善漁業行政執法相關規定,健全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制度體系。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深入開展漁業法律法規宣貫,充分營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氛圍。
三、加大支持力度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保障漁業生產用地(水)、環保、財政、金融等發展需求。圍繞漁業高質量發展關鍵環節和短板,積極爭取建設資金以及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實施漁業發展支持政策,用好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和漁業發展補助資金,漁業發展補助資金重點支持海洋牧場、現代漁業裝備設施、漁業基礎公共設施、漁業綠色循環發展、漁業資源調查養護和國際履約能力提升等方面,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用於對遵守漁業資源養護規定的近海漁船發放漁業資源養護補貼及由地方統籌用於漁業發展和管理的其他支出。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四、加強人才培育
引導和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門、優勢領軍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各相關方面發揮自身優勢,大力培養使用漁業領域戰略科學家、科學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及青年科技人才,有針對性地加大漁業國際人才培養力度。圍繞提升公益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水產學會系統作用,建設素質過硬、結構合理、開拓創新、多學科融合的水產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充分利用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和學歷提升行動、農業企業家、農村創業人才培育工程等渠道,加強高素質漁民培養力度。
五、廣泛宣傳引導
加強規劃解讀和宣傳,充分調動政府、市場主體、民眾等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匯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好典型引領作用。主動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報導活動,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廣度和深度,講好漁業故事,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專欄

專欄1:“十四五”漁業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2020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漁業產值(億元)
13517
15000
預期性
漁業二三產業產值比重(%)
51
54
預期性
漁民人均純收入(元/年)
21837
24110
預期性
水產品產量(萬噸)
6549
6900
預期性
國內海洋捕撈產量(萬噸)
947
≤1000
約束性
國家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
99
≥99
預期性
12米以上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萬艘)
5
負增長
約束性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個)
136
200
預期性
增殖放流苗種數(億尾、粒)
〔1500〕
〔1500〕
預期性
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63
67
預期性
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
70
80
預期性
水產養殖機械化率(%)
32
≥50
預期性
專欄2:水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1.水產種業提升工程。建成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推動國家淡水漁業、南海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建設水產種質資源場50個以上。支持重點品種聯合育種,建設品種性能測試站、育繁推一體化示範項目、繁種基地。
2.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重點開展集中連片的內陸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養殖尾水達標治理,推動集中連片養殖池塘尾水集中排放,配備智慧型水質監測與環境調控系統。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100個以上。
3.設施化養殖工程。鼓勵開展岸基、近海、深遠海設施化養殖,發展深遠海大型智慧型化養殖漁場,建設一批重力式深水抗風浪、桁架式網箱和養殖工船等先進設施裝備。
4.減船轉產及漁船更新改造工程。支持資源破壞強度大的漁船更新改造為資源友好型捕撈漁船,開展玻璃鋼等新材料、新能源漁船建設,推進漁船節能減排。支持海洋捕撈漁船配備防污染、北斗和天通衛星通導、“插卡式AIS”等裝備,提升漁船整體現代化水平和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5.遠洋漁業綜合保障工程。加大遠洋漁船及船用設備更新改造力度,重點實施老舊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快推進遠洋漁業國內及海外綜合基地建設。支持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探捕,推進建造極地漁業科學考察船。
專欄3:漁業產業現代化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1.水產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鮮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提高效率、提升品質、節約資源、生態環保、生產安全的水產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鮮設施設備升級改造。重點支持主產省份、重點品種產地初加工,支持暫養淨化、冷藏冷凍、原料處理、分級分割、滅菌包裝和生態環保設施設備建設。
2.漁港和漁港經濟區建設工程。建設智慧漁港、平安漁港、綠色漁港、產業漁港、人文漁港,推動形成以中心漁港、一級漁港為核心的漁港經濟區,帶動加工貿易、冷鏈物流、休閒漁業、海洋牧場、濱海旅遊等多元化產業發展。
專欄4:漁業治理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漁政執法裝備建設工程。建設漁政執法遠程監控指揮調度系統,支持漁政執法船艇和裝備建設,強化雷達、無人機、高清視頻監控等信息化裝備配備,在長江流域新建中小型漁政基地。
專欄5: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1.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資源保護工程,加強關鍵棲息地保護及修復,強化漁政執法能力建設,構建水生生物資源及棲息地監測網路,提升水生生物保護技術能力。
2.漁業資源保護工程。提高漁業資源調查能力,組織實施近海和內陸重點水域漁業資源及生態環境調查監測。年放流苗種300億單位以上,到2025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200個以上。
專欄6:漁業風險防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1.水生動物防疫工程。健全完善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一批省級、區域性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監測中心,建設水生疫病實驗室、試驗基地等共5個以上。
2.漁業安全生產保障工程。開展平安漁業示範創建。加強漁業安全雙基防線、救援生命線、善後保障線和安全治理體系“三線一體系”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