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鹽鹼地生態漁業發展規劃(2022-2030年)
- 發布時間:2022年
背景,內容全文,內容解讀,
背景
山東鹽鹼地分布廣泛,總面積約890萬畝,土壤以氯化物型為主,適宜漁業開發利用。2021年,我省鹽鹼地漁業產值超過332.2億元,三產融合初見成效。同時,部分鹽鹼地漁業研發成果尚未大規模推廣套用,對鹽鹼水改良調控、防止次生鹽鹼化及養殖品種和模式的創新研究仍需加強,漁業轉型升級仍需加快。
內容全文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科學利用鹽鹼地資源,發揮以漁降鹽、以漁改鹼作用,實現鹽鹼地水土資源化利用,提高漁農綜合生產能力,拓展漁業發展空間,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漁業高質量發展,特編制本規劃。
一、鹽鹼地分布
山東省鹽鹼地分布廣泛,分為沿黃內陸鹽鹼地和濱海鹽鹼地,總面積約890萬畝,約占山東陸域總面積3.8%,主要涉及濟南市濟陽區、商河縣,青島市膠州市,淄博市高青縣,東營市全域,煙臺市萊州市,濰坊市寒亭區、濱海區、壽光市、昌邑市,濟寧市梁山縣、嘉祥縣,德州市全域,聊城市東阿縣、陽穀縣、茌平區、高唐縣,濱州市全域,菏澤市東明縣、曹縣共47個縣(市、區及功能區)。
二、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效。
1.開發利用已具規模。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省率先突破了以漁改鹼綜合治理低洼鹽鹼地工程技術,建成池塘―抬田綜合生態系統,荒地資源得到改造,民眾得到實惠,該工程技術迅速在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到2021年,我省涉及鹽鹼地區域池塘養殖面積達到198萬畝,工廠化養殖水體474.5萬立方米,稻(藕)漁綜合種養1.8萬畝,水產養殖產量61.4萬噸,漁業產值超過332.2億元。
註:本規劃主要數據為涉及鹽鹼地的縣(市、區)統計數據。
2.模式套用效益顯著。
在鹽鹼地全面推廣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全省湧現出上糧下漁、稻漁綜合種養、漁鹽一體化、棚塘接力等典型生態治理模式。濱州市博興縣實施“挖池抬田、上糧下漁”工程,累計治理鹽鹼地12萬畝,形成6萬畝耕地,6萬畝池塘,實現畝產糧食1000千克,畝產對蝦800千克,發揮了漁業降鹽治鹼的重要生態功能,增加了農民收入。
3.科技創新實力雄厚。
駐魯涉海涉漁科研力量居全國首位,在鹽鹼地漁業綜合利用領域開展了大量試驗示範,多項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低洼鹽鹼地池塘規模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50項標誌性成果名單”。
4.三產融合初見成效。
水產品加工及流通能力不斷增強,水產品加工企業年產值超過56億元,冷鏈物流企業年營業額超過153.7億元。打造了“黃河口大閘蟹”“濱州鹽田蝦”“東阿黃河鯉”等一批知名品牌,博興縣被認定“中國白對蝦生態養殖第一縣”,東阿縣被評為“中國黃河鯉魚之都”,黃河口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入選山東省首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26.1億元。
(二)面臨挑戰。
1.綜合利用程度不高。
鹽鹼水資源和耐鹽鹼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統一管理和有序規劃,部分鹽鹼地漁業研發成果尚未大規模推廣套用,耐鹽鹼生物改善土壤質量、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發揮不明顯。
2.淡水資源總體不足。
鹽鹼地區域淡水資源稀缺,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十分突出,成為制約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尤其是制約種植業、漁業生產發展的瓶頸。
3.創新研究有待深入。
鹽鹼水不同於淡水和海水,對鹽鹼水改良調控、防止次生鹽鹼化及養殖品種和模式的創新研究仍需加強,亟需由傳統研究向利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轉變。
4.漁業轉型升級仍需加快。
大宗水產品價格持續低迷,耐鹽鹼高值品種相對較少,行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漁業生產仍然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產業集約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三)發展潛力。
1.政策優勢。
2022年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研究制定鹽鹼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農業農村部在《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多個檔案均提出要加強低洼鹽鹼荒地漁業開發利用,選擇適宜品種,推廣節水、治鹼水產養殖。
2.基礎條件優勢。
我省鹽鹼地土壤以氯化物型為主,適宜漁業開發利用。黃河三角洲是全國唯一可新增土地的區域,宜漁鹽鹼地面積達270萬畝。我省漁業發展一直處於全國前列,池塘健康養殖、工廠化集約養殖、鹽鹼地以漁改鹼綜合利用等技術國內領先。
3.產業優勢。
漁農綜合利用鹽鹼地是高效開發鹽鹼地土地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台田―池塘”“稻田―池塘”等構建基塘漁農系統,可以有效降低池塘周邊土壤鹽鹼度,防止土壤次生鹽鹼化,解決農業生產和鹽鹼地治理改造中鹽鹼水出路的瓶頸問題。同時有效拓展水產養殖空間,緩解糧食壓力,增加農漁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樹立大食物觀,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理念,以鹽鹼地生態治理和拓展漁業發展空間為目標,因地制宜推進鹽鹼地漁業發展,發揮以漁降鹽、以漁改鹼作用,實現鹽鹼水土資源化利用,提高鹽鹼水漁農綜合生產能力,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漁業力量。
(二)規劃原則。
1.生態優先,有序發展。
遵守國土空間規劃、“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等要求,合理區域布局,量水而行、節水優先。
2.因地制宜,分類實施。
根據各地鹽鹼地資源稟賦、地域特點、產業特徵及發展現狀,突出特色,宜糧則糧,宜漁則漁,不搞“一刀切”。
3.科技驅動,創新發展。
聚焦水質綜合改良調控、耐鹽鹼優良品種培育、漁農綜合利用開展科技創新,提高產業科技水平。
4.示範引領,協同推進。
強化示範帶動,推廣新模式、開拓新業態,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發展。
(三)規劃目標。
至2030年,以漁降鹽、以漁治鹼成效明顯發揮,示範上糧下漁、設施漁業等綠色高效典型模式,推廣耐鹽鹼品種,打造鹽鹼地漁業特色品牌,漁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漁業資源環境明顯改善,全鏈條發展躍上新台階,漁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池塘養殖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工廠化養殖新增水體400萬立方米,水產養殖產量達到72萬噸,選育耐鹽鹼新品種(系)4個以上,打造綠色標準化水產品生產基地100個。
四、分區利用
根據山東省鹽鹼地區域養殖水質類型,將全省宜漁鹽鹼地劃分為輕、中度和重度兩個產業區進行生態漁業利用。
(一)輕、中度鹽鹼地生態漁業區。
1.劃分依據。
輕度鹽鹼地產業區一般指養殖水體鹽度≤3、碳酸鹽鹼度≤6mmol/L的區域。主要涉及東營市、濰坊市、濟寧市、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菏澤市等相關區域。
中度鹽鹼地產業區一般指養殖水體鹽度3~6、碳酸鹽鹼度6~10mmol/L的區域。主要涉及東營市、濰坊市、濟寧市、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等相關區域。
2.區位特點。
該區域鹽鹼地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適宜耐低鹽水產品種養殖,主要採取上糧下漁、稻漁綜合種養等措施,構建基塘漁農系統,台田―池塘一體化發展,對土壤鹽漬化進行改良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在鹽鹼地挖池抬田,土壤鹽分隨灌入淡水淋溶到魚池中,降低了鹽鹼土壤中的pH值和鹽度,抬高土壤有利於防止地下水位提升和土壤返鹽鹼,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對稻田實施工程化改造,溝坑占比不超過田塊的10%,構建稻漁共作輪作系統,利用物種間正相互作用及資源互補利用等生態學機制,發揮稻漁綜合種養對土壤鹽漬化改良和地力修復提升作用,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
3.發展重點。
開展標準化池塘改造,科學設計抬田、池塘工程,合理布設進排水渠系、尾水治理設施,提升“上糧下漁”模式治理效果。
開展稻田標準化改造,科學設計田間工程,合理布設邊溝和水利溝渠,推廣“稻―蟹”“稻―蝦”“稻―魚”等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漁。
發展設施漁業,推廣標準化池塘、池塘工程化循環水、棚塘結合、工廠化等養殖模式,實現生態節水、高產高效。
發展大水面增養殖,科學確定增養殖品種及容量,以漁淨水、以漁養水,實現養護漁業資源和修復水域環境互促共贏。
(二)重度鹽鹼地生態漁業區。
1.劃分依據。
重度鹽鹼地產業區一般指養殖水體鹽度≥6、碳酸鹽鹼度≥10mmol/L的區域。主要涉及東營市、濰坊市、聊城市、濱州市、菏澤市等相關區域。
2.區位特點。
該區域鹽鹼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區域,集中連片、面積較大,種植業利用難度大,可重點開展海水品種養殖或淡化養殖,拓展養殖空間。
3.發展重點。
重點發展海水或海水淡化品種的養殖。利用豐富的鹽鹼地和鹽鹹水資源,招引大型企業投資,建設集中連片標準化養殖池塘和工廠化養殖車間,改良鹽鹼水質,篩選、馴養鹽鹼水適宜養殖物種,培育耐鹽鹼優良品種,打造綠色標準化水產品生產基地,構建從種苗、飼料、動保、養殖、加工到終端銷售的全鏈條發展格局。
五、重點任務
(一)推進耐鹽鹼種質創新。
以省級水產原良種場為主體,圍繞主養品種,打造水產種業領軍企業,培育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的聯合育種平台。實施漁業重大育種創新攻關與良種繁育技術示範,提高苗種繁育與生產能力;加快篩選、馴養、創製抗逆性強、生長快、耐鹽鹼能力強的養殖品種。至2030年,新增省級原良種場15家以上,苗種繁育能力1000億單位左右,選育耐鹽鹼新品種4個以上。
(二)推進池塘養殖標準化。
實施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完善循環水和進排水處理設施,示範不同養殖品種相適宜的鹽鹼水質綜合改良調控技術,馴養耐鹽鹼品種,示範推廣池塘加蓋溫棚、棚塘接力、鹽鹼池塘多生態位等養殖模式,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推動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至2030年,鹽鹼地池塘標準化、設施化程度顯著提高,畝生產能力提高20%。
(三)推進工廠化養殖提升。
以工廠化養殖提升工程為重點,研發和熟化鹽鹼水質綜合改良調控、耐鹽鹼新品種創製等技術,推進工業化、集約化養殖進程,打造現代化的工廠化養殖樣板區。至2030年,培育規模化、環保型的標準化養殖基地100個。
(四)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指導水產養殖主體加強對水產養殖動物疾病的防控。聚焦重點水產品種開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行動,加強規範用藥宣傳培訓。深入推動養殖水產品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對規模養殖主體實施信用化管理。加強水產養殖投入品監管,開展水產苗種和產地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控,主要水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五)培育漁業全產業鏈。
提高水產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鮮能力,不斷提升水產品加工倉儲現代化水平,拓展產業提質增效空間。積極引導和加強品牌建設,加強線上線下推廣力度,不斷擴大“好客好品 好水好魚”影響力。發展休閒漁業,發展錦鯉、金魚等觀賞魚產業,支持舉辦精品休閒垂釣和觀賞魚賽事活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各級政府組織領導機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做好組織協調和服務,切實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加強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對規劃實施的統一指導、協調和監督。建立部門、科研、企業、養殖戶綜合協調合作機制,相關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二)創新扶持政策。
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槓桿作用,綜合運用直接補助、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支持鹽鹼地生態漁業綜合開發利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方式,鼓勵和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鹽鹼地生態漁業重點項目建設。鼓勵開展互助保險、商業保險等,用好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
(三)強化科技支撐。
開展鹽鹼地生態漁業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研成果套用推廣。加強與鹽鹼地生態漁業相適應的學科建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推廣體系建設,培養技術過硬、服務能力強的水產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加強新型職業漁民技能培訓,培養優秀套用型人才和科技致富帶頭人。
(四)完善生態保護。
加強養殖污染防控,建立和完善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標準體系。加強養殖水質監測,對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因子重點監控,開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確保養殖尾水達標排放。
(五)廣泛宣傳引導。
加強規劃解讀和宣傳,調動市場主體、漁民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匯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典型引領作用。主動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圍。
內容解讀
根據山東鹽鹼地區域養殖水質類型,《規劃》將全省宜漁鹽鹼地劃分為輕、中度和重度兩個產業區進行生態漁業利用。其中,輕、中度鹽鹼地產業區適宜耐低鹽水產品種養殖,主要採取上糧下漁、稻漁綜合種養等措施,構建基塘漁農系統,抬田—池塘一體化發展,對土壤鹽漬化進行改良利用,實現變廢為寶;重度鹽鹼地產業區主要集中在沿海區域,集中連片、面積較大,種植業利用難度大,可重點開展海水品種養殖或淡化養殖,拓展養殖空間。
《規劃》明確了推進耐鹽鹼種質創新、推進池塘養殖標準化、推進工廠化養殖提升等五項重點任務,提出至2030年,新增省級水產原良種場15家以上,苗種繁育能力1000億單位左右;鹽鹼地池塘標準化、設施化程度顯著提高,畝生產能力提高20%;培育規模化、環保型的標準化養殖基地100個。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聚焦重點水產品種開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行動,主要水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培育漁業全產業鏈,提高水產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鮮能力,不斷提升水產品加工倉儲現代化水平,拓展產業提質增效空間。
在政策保障方面,《規劃》提出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槓桿作用,綜合運用直接補助、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支持鹽鹼地生態漁業綜合開發利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方式,鼓勵和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鹽鹼地生態漁業重點項目建設。鼓勵開展互助保險、商業保險等,用好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強化科技支撐,開展鹽鹼地生態漁業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研成果套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