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發布
金華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金華市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索 引 號: | 11330700002592599F/2021-161396 | | |
---|
文 號: | | | |
---|
登記號: | | | |
---|
主題分類: | | | |
---|
發布日期:2021-12-27 14:01來源: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var source = '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if (source.indexOf('www')>= 0) { $('#source').html('來源: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瀏覽量:37 字號:[ 大 中 小 ]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現將《金華市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金華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金華市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
金華市科學技術局
2021年12月
目 錄
一、發展基礎.................................................................................................................. 1
(一)“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情況......................................................................... 1
(二)“十四五”時期的機遇和挑戰......................................................................... 7
二、總體思路.................................................................................................................. 8
(一)指導思想............................................................................................................... 8
(二)基本原則............................................................................................................... 9
(三)主要目標............................................................................................................ 10
(四)總體部署............................................................................................................ 12
三、主要任務............................................................................................................... 13
(一)實施創新空間“拓展工程”............................................................................ 13
(二)實施創新載體“引育工程”............................................................................ 17
(三)實施創新產業“升級工程”............................................................................ 19
(四)實施創新主體“提升工程”............................................................................ 24
(五)實施創新人才“匯聚工程”............................................................................ 27
(六)實施創新生態“最佳化工程”............................................................................ 29
(七)實施體制機制“改革工程”............................................................................ 31
四、保障舉措............................................................................................................... 33
發展基礎
“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情況
“十三五”期間,金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科技創新政策,規劃布局金義科創廊道建設,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員城市行列,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1.構建了內外暢通的創新友好環境。
一是高度重視的政策環境,全省首家出台研發投入獎補政策,並先後出台“創新九條”及“智選金華”“雙龍引才”等科技新政、人才新政,不斷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市政府與省科技廳“廳市會商”機製成功建立,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重大創新載體、實施產業鏈貫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達成合作。
二是多方聯動的內部環境,政府服務最佳化,市發改、經信、科技、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協同推進“8+N重點細分行業”創新發展,實施“研發投入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等創新型城市建設系列行動計畫。深化“最多跑一次”“網際網路+”“浙里檢”等科技服務,20項科技服務事項100%實現“網上辦”,95%達到“掌上辦”,尤其是外專“聯辦”改革全省領先,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實現全域集成聯辦,申請人由原先跑四次減少為跑一次,辦結時限從25個工作日縮短至5個工作日,惠及全市6000餘名外國專家,創新服務滿意度、便捷度不斷提升。政企學銀抱團創新,連續舉辦四屆“科技婺商”評選,大力表彰科技創新典型,營造創新氛圍;成立金華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搭建政企對接平台;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市區科技信貸銀行由1家擴大到8家;科技特派員工作全省領先,連續16年獲省先進。
三是深度融入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外部環境,組織全市142家企業、17個園區加入G60科創走廊產業和園區聯盟,達成合作項目120餘項,積極謀劃創新特色,爭創了“五項第一”率先成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高校院所協同創新聯盟、國際院士創新中心、長三角G60金華(上海)科創中心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金華)示範基地。
2.打造了頗具活力的創新主體隊伍。
一是研發投入意識得到增強,2020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費用的達到2717家,占總數的59.6%,實現企業研發費用總額119.9億元,增幅24.3%、居全省第4位;2020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和試驗(R&D)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8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08個百分點。
二是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五年實施科技攻關項目1481項,其中省級以上項目88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92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86項;2020年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9693件,同比增長44.13%、居全省第3位,發明專利授權量3993件,同比增長110.71%、居全省第1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42件,比2015年提高了9.03件。
三是企業創新梯隊初步形成,創新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科技企業隊伍不斷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346家增加到2020年的136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從2015年的1013家增加到2020年的4635家,均翻了兩番。
3.探索了獨具特色的資源集聚路徑。
全省首推“揭榜掛帥”,梳理技術難題超475項,遴選發布重大技術難題320個。中科院自動化所等42家高校院所70多個專家團隊來金“揭榜”洽談,達成合作協定118項,借智借腦舉措受到省市領導批示肯定。繼續堅持自1999年起連續舉辦的金華工科會,至2020年舉辦第19屆,累計引進高校院所技術轉移中心51家,簽訂科技合作項目2500餘項,直接協定金額66億,構築起高效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科技大市場完成縣市“全覆蓋”,2017年至2020年徵集技術難題近1300項,發布成果1.4萬餘項,完成技術交易契約953項,契約金額23.3億元。創新柔性引才機制,“百博入企”共選派245人次博士教授入企掛職,為200餘家企業解決各類技術難題100餘項,申請專利435項。北航金華北斗套用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金華分所、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浙江分院等近20所校地合作科研機構落地。
4.確立了點面融合的平台建設格局。
科創廊道建設全面鋪開,金華國家高新區創建列入科技部考察名單,金華科技城、義烏雙江湖科教園區、浙中金東創新城、武義科技城、金蘭創新城等科創平台先後籌建運行;全市省級高新園區由2家增加到5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增1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新增5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中國計量大學現代學院、浙師大行知學院建成招生,金華學院(金華理工學院)、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等4所高校謀劃籌建,浙江廣廈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專升本,人才培育集聚的平台持續壯大。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由1家增加到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達到4家、國家級星創天地7家,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11家,創新創業載體蓬勃發展。
5.夯實了多層次的創新人才體系基石。
2015年以來,人才資源總量累計新增約20萬人,引進海外領軍人才113名、大學生37萬人、建立海外聯絡站46家,R&D人員數達到40338人年,比2015年增長55.1%。吸引“量子之父”潘建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忠偉、“龍芯之父”胡偉武等40餘名金華籍頂尖人才參與家鄉建設。推進建成長三角人才科創飛地超10萬平方米。深化三大領域性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出台數字經濟、影視文化、國際商貿人才培育行動。出台“雙龍引才”新政20條意見,最佳化人才住房保障10條舉措,支持人才創新創業30條等政策舉措。
表1 “十三五”科技規劃指標完成情況
通過“十三五”階段的努力,金華創新能力得到整體性提升,但與先進城市相比,科技創新底子薄、基礎弱問題仍然突出,2020年創新指數僅居全省第9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科技領導決策機制不順。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商引資等科技招商工作決策機制不夠科學合理,無法迅速精準及時地招引到含金量足、驅動力強的新項目和新技術,需進一步整合市科技領導小組、國家創新型城市領導小組、金義科創廊道建設領導小組等職能和機制,提高決策效率。
二是創新平台集聚度仍然偏低。大院名校和科研院所招引力度不強,在全省叫得響的重量級、標桿型招院引所項目少。創新平台集聚與創新鏈帶動效應還不夠明顯,國家級高新區仍在爭創中。
三是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產業層次總體偏低,高新產業占比較低。如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僅6.0%,低於全省平均3.7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2.8%,低於全省平均6.8個百分點。2020年,每千家企業中高新企業數5.7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19.47家,均列全省末位。
四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2020年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僅2.01%,低於全省平均0.87個百分點(2020年全國2.40%、浙江省2.88%),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較大。
五是創新人才隊伍支撐不足。招才難、留才更難困擾各地創新發展。人才結構存在薄弱環節,領軍人才相對較少,青年人才後繼不足,重點領域技術人才緊缺,招才用才留才機制有待更大突破。
“十四五”時期的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革,我國將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金華創新發展正處於從築基礎向強功能轉變的重要蓄力階段。主要體現為:
“一個重大趨勢”:新一輪科技變革帶來的創新機遇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當前,科學探索不斷拓展,前沿技術交叉融合與快速疊代正重塑產業體系並催生“引爆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科技呈現革命性突破先兆。5G、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帶來更豐富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網路化、平台化、生態化成為產業創新的新範式。新科技賦能、新產業融合為後發者實現趕超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倒逼金華加快集聚創新要素、激活創新活力、強化創新產業、最佳化創新生態。金華必須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激活各類主體創新動力,在激烈競爭中“搶位”。
“兩大主要風險”:大國博弈和疫情影響兩大風險帶來的嚴峻挑戰前所未有。科技創新已成為中美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美國對我國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遏制的廣度、深度、強度將不斷升級,中美之間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美科技選擇性“脫鉤”風險加大。與此同時,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帶來更多不確定、不可控、非傳統的外部風險因素,或可嚴重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或對人才流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面對兩大主要風險,金華必須聚焦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突破,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占位”。
“三大創新需求”: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範的浙中板塊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對高水平創新供給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金華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範的浙中板塊建設,需要打好創新賦能組合拳,構建創新平台體系、引育創新人才資源、發展科技創新企業、營造區域創新生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需要金華更好匯聚放大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增強創新資源協同,以科技創新的錯位發展、特色發展,更好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離不開科技創新支撐城市現代化治理、智慧型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離不開科技賦能人的全面發展。面對三大創新需求,金華必須加快構建適應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服務鏈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和更高層次上有機耦合與協同匹配,加快實現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升位”。
總體思路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錨定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和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堅持“四個面向”,堅定實施科技創新首位戰略,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建設“重要視窗”的新目標新定位,以“八八戰略”為總綱,貫徹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以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以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浙中科創走廊建設為抓手,以數位化改革為驅動,持續最佳化創新生態,以超常規舉措構建全域創新體系,圍繞“扛旗爭先、崛起浙中”奮進目標,努力打造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為爭創“重要視窗”金字招牌、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範浙中板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謀劃。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強化科技創新工作的頂層設計,以全市一盤棋站位進行整體性謀劃、系統性重塑,最佳化科技創新空間布局,提升科技企業創新動力,改善科技創新多元投入機制,全面推進全域創新體系建設。
——堅持非對稱趕超。圍繞未來具有顛覆性的關鍵科技和產業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找準主攻方向,聚焦“牽一髮而動全身、落一子而全盤活”的關鍵性、戰略性的新技術、新產業,集中優勢力量實現突破,形成差異化發展道路。
——堅持高地支撐。遵循創新要素空間聚集的客觀規律,在浙中科創走廊沿線,聚集優勢地區打造高能級科創高地,提升創新濃度和密度,促進高端創新資源的匯聚融合,連結長三角創新網路,帶動金華創新整體能級的提升。
——堅持人才引領。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和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紮實構築人才“蓄水池”,打好招才引強攻堅戰,加快形成有利於人盡其才的引才機制、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有利於人才競相成長的培養機制。
——堅持協同創新。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共建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體系,發揮中心城市創新大平台作用,加強跨區域、跨領域創新力量的最佳化整合,加速國內國際創新資源匯聚,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協同創新。
主要目標
到2025年,構建形成科創發展引領區、科創賦能示範區、科創英才集聚區、科創協同先行區、科創生態標桿區的“五區協同”體系,科技創新整體實力大幅提升,初步建成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基本形成融入長三角、服務浙江中西部、支撐都市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科技引擎。
——打造“科創發展引領區”。開展科技部區域創新綜合試點,形成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的“金華樣本”“金華經驗”。加快“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建立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進“一廊六城”空間布局。全力爭創金華國家高新區,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創引領發展。到2025年末,全社會R&D投入強度達到2.8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50%以上。
——打造“科創賦能示範區”。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提升雙聯動,圍繞“萬畝千億”工業平台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超前布局未來新興產業。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科技企業實現“雙倍增”。到2025年末,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5%。
——打造“科創英才集聚區”。實施更加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實現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各類創新人才總量穩步增長,人才結構、人才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到2025年末,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達150人年。
——打造“科創協同先行區”。深度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行動,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末,形成一批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落地項目,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承載區。
——打造“科創生態標桿區”。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實現科技創新整體智治和效率提升。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最佳化科創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到2025年末,技術交易總額達到120億元。
到2035年,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基本具備,基本構建一流的創新平台體系、一流的創新人才資源、一流的科技創新企業隊伍、一流的區域創新生態,金華科技創新的整體實力居於全省前列。全社會R&D投入強度達到3.50%以上,“一廊六城”創新格局打造完成,金華科創發展引領力、科創資源集聚力、科創生態吸引力顯著增強。
表2 金華市“十四五”及2035年科技發展核心指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數量與就業人員比(%) | | | |
| | | | |
總體部署
“十四五”時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首位戰略,舉全市之力、施非常之策,堅持黨政主導、企業主體,突出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婺江實驗室建設等工作重點,啟動“七大工程”,努力打造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
——七大工程。實施創新空間“拓展工程”、創新載體“引育工程”、創新產業“升級工程”、創新主體“提升工程”、創新人才“匯聚工程”、創新生態“最佳化工程”、體制機制“改革工程”,建立健全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系、平台體系、技術體系、治理體系。強化組織、投入、政策、服務等保障機制,建立具有金華特色的科技治理新模式,最大限度保障和激勵全社會創新創業。
專欄1 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內涵解析 l 基本內涵: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是以金華地區為核心,輻射引領帶動衢州、麗水等浙江中西部地區實現創新發展、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具備四個“一流”,即一流的創新平台體系、一流的創新人才資源、一流的科技創新企業、一流的區域創新生態。 l 總體定位: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與使命,努力建設服務“雙循環”格局的長三角創新網路重要樞紐,浙江省具有國際競爭力全域創新體系的副中心,浙江省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的科創高地,努力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l 階段目標:分三步走,到2025年,科技創新活力、動力和能力明顯增強,全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形成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35年,基本具備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為打造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範的浙中板塊提供強大支撐。 |
主要任務
順應數字時代發展趨勢,面向未來高科技領域,深入實施金華科技創新“七大工程”,重塑區域創新體系,形成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
實施創新空間“拓展工程”
1.聚力“浙中科創走廊”建設。聚焦西起師大創新城東至義烏科技城約35公里範圍內,構建“一廊串聯、六城聚力”的創新空間新格局。以“芯光電”產業集群為引領,以生命健康和智慧型製造產業集群為支撐,構建開放式製造業科技創新體系。推行“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等飛地合作模式,推動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浙江中西部科創中心的核心引領效應。建立“四統三分”的管理機制,強化平台支撐、匯聚創新菁英、打通轉化通道、提升發展質量,將走廊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產業創新發展樞紐。
2.爭創“金華國家高新區”主陣地。提升高新區標桿性科創平台的地位,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搭建“一區四園多點”協同發展格局,即核“芯”園區、前沿光電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及雙江湖科教園等4園,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特色小鎮、高校院所等“多點”的東西向帶狀空間,打造綠色生態科創新城。著力構築以信創產業、光電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高科技製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3+1”現代產業體系。
3.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金華科技城打造集基礎研發、創新孵化、產業拓展、科創金融、科技體驗於一體的創新聚合體;義烏科技城圍繞雙江湖發展研發創新、商務辦公、都市生活、山鄉禪養、古鎮度假等功能區。師大創新城依託浙江師範大學,積極創建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央創新城推進以湖海塘為核芯、玉泉溪為綠谷的中央創新城,實現“創新智谷”和“生態綠谷”雙谷融合。光電創新城依託金華高新區前沿光電材料產業園,大力推動全球光伏聯合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創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省級重點實驗室。金蘭創新城協同婺城區與蘭谿市,圍繞馬公灘和行知學院兩大核心地段帶動片區發展,聚焦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時尚文創、數字經濟領域,打造金蘭同城先行區。
表3 “十四五”時期金華重大創新空間平台
| | |
| | 按照整體智治、綜合集成的要求,高水平編制規劃,探索推進全域空間治理。吸引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轉化平台、戰略性創新平台和功能型平台,引進落地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促進技術、資本、產業深度融合,服務重點產業發展和重點領域技術攻關。 |
| | 規劃布局“一區四園多點”(核“芯”園區、前沿光電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雙江湖科教園),賦予高新區相應的科技創新、產業促進、人才引進、市場準入、項目審批、財政金融等許可權,理順管理制體制機制,成功升級國家高新區。 |
| | 繼續推動“一區四園五中心”建設,調整明確園區管理模式,進行實體化運作。完善園區發展政策體系,最佳化雙創環境,強化成果轉化平台建設,以現代生物種業發展為龍頭,培育壯大金華特色產業和標桿企業。 |
| | 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並進,產、學、研、住、行等功能一體的新城發展模式,打造集基礎研發、創新孵化、產業拓展、科創金融、科技體驗於一體的創新聚合體,重點布局高教校區、科創孵化區、高端製造區、未來社區。規劃建設金華學院(金華理工學院)、龍芯智慧產業園、石墨烯泛碳材料產業園、浙大網新科技產業孵化園等。 |
| | 圍繞“教育+科技+產業+商務”等功能,培育壯大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浙江分院、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等創新機構,高質量建設創新型湖區、人才培育基地和產業創新中心。發展中科院科研平台、高校科研平台、企業研究院協同共建的產學研服務配套體系,以及研發創新、商務辦公、都市生活、山鄉禪養、古鎮度假等功能。 |
| | 從二環北線至二環南線,依託浙江師範大學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積極創建國家大學科技園,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打造師大引領、全域一體創新創業城。 |
| | 推進以湖海塘為核芯、玉泉溪為綠谷的中央創新城,實現“創新智谷”和“生態綠谷”雙谷融合,全力打造金華產業熱地、浙中人才窪地、全省科創高地。積極推進湖海塘新區平台、玉泉溪產業生態軸、金帆街省級文化創意示範帶建設,重點發展企業研發中心、科研院所、孵化平台等,助力“實體經濟+科創+生態”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低成本、高品質的人才承載區。 |
| | 重點布局以新型智慧型消費終端為主的晶片感測器及智慧型終端產業,持續引入重大LED產業項目、太陽能電池基礎件項目,大力推動全球光伏聯合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創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省級重點實驗室,合力打造信息光電產業創新綜合體、眾創小鎮、醫療器械產業園、“5G+”智慧型終端創新研發中心,構建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和政策鏈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推動高新園區向創新城區轉型。 |
| | 按照“金蘭同城先行區、創新創業活力區、產城融合示範區、田園城市樣板區”總體定位,重點圍繞行知學院和電驅裝備小鎮為核心,以生物醫藥產業園和蘭溪經濟開發區江南園區為聯動,完善空間功能布局,聚焦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時尚文創、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謀劃建設睿珀智慧型科技產業園、上海同濟科創園等載體,打造區域協同高端製造發展示範區。 |
| | 在一核多區的框架下,對科技城各載體進行統籌管理、專業化團隊運營。圍繞新材料、磁性電子、醫藥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與智慧型裝備、現代建築及交通六大產業開展科技服務,打造功能定位準確、服務功能健全、管理運營規範、區域特色鮮明的智慧科技城。 |
| | 聚焦我國林草裝備“卡脖子”技術難題,深化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整合最佳化人才、技術、平台、成果等林草裝備創新研發和製造資源,形成“科技引領、資源集聚、協同創新、突出優勢、開發共享、孵化套用”的新型科技創新模式,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帶動浙江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林草裝備創新高地、科技人才集聚高地和林草裝備產業集群高地。 |
| | 通過交通區位優勢,加速浦江對接杭州城西科創走廊,承接上海、杭州周邊溢出產業,打造高端製造、新材料、光電信息、醫藥科技等為主導的產業科創平台。 |
| | 以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為重點,積極培育引進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材料、關鍵基礎工藝、套用基礎軟體等“四基”領域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提高武義科技城的企業孵化和產業加速服務能力,支持高端裝備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通用航空產業園建設,支撐“萬畝千億”產業大平台發展。加大引進培育工業設計、電子商務、投資機構等科技服務業力度,加強周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努力打造武義總部經濟中心。 |
實施創新載體“引育工程”
4.高起點謀劃重大科研平台。聚焦“芯”光電、中醫藥關鍵技術轉化與核心套用場景融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積極謀劃重大科學裝置,高水平打造集成化、場景化、平台化的婺江實驗室(暫名),全力爭列省實驗室序列。重點面向新材料、智慧型裝備、生命健康等領域,依託浙江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師範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金華市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一批研究院,打造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與聯合實驗室、實驗室聯盟。市區重點圍繞六大萬畝工業平台集聚科創資源,每年安排“六大萬畝工業平台”重大科技專項,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庫,組建“百博入企”服務專團,推動臨江工業平台、飛揚智慧型製造產業平台、江嶺高新智造產業平台、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平台、金華健康生物產業平台、新能源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平台轉型升級。
5.高質量發展特色產業創新載體。聚焦新能源汽車、芯光電、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打造一批“大而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聚焦信息經濟、環保、健康、金融、高端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產業門類,推動蘭溪光膜小鎮、蘭溪電驅裝備小鎮、飛揚智慧型製造小鎮、義烏光源科技小鎮等省級特色小鎮再升級,建設新能源汽車小鎮、金義寶電商小鎮等高新技術特色小鎮。
6.高水平建設多樣化創業載體。推進金華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人才服務綜合體等平台建設,服務高端人才、“海歸精英”創業。構建全鏈條創業孵化體系,推進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專業化、品牌化、聯盟化發展。謀劃“婺城矽巷”“環金華理工學院創新圈”等新時代創業街區。加快本地院校技術轉移中心建設,預留空間建設大學科技園。
7.高標準建設產業創新綜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建優建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為企業提供產品設計、技術開發、標準制定、智慧財產權、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依託重點高校院所,聯合產學研主體共建高層次、高水平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大型科技型企業利用研發平台資源、產業鏈資源、檢驗檢測資源等聯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力爭到2025年新型研發機構數達到40家以上。
表4 “十四五”時期金華重點創新載體
| | |
| | 擬聚焦中醫藥領域,圍繞“五集群一平台”進行建設(中醫藥理論傳承創新、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中醫藥產業、中醫藥人工智慧、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五個研究集群,以中醫藥共性技術為特徵、以共享服務為目標的公共科創服務平台),用地面積300畝左右,總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左右,總投資50億元。積極爭創浙江省實驗室。 |
| | 依託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聯合西湖大學、浙師大共建“金華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服務覆蓋浙中多個產業和學科,包括先進材料、製藥、晶片設備、環保、高精尖儀器、機械和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等。 |
| | 確定國家大學科技園高標準建設方案,對標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標準積極推動師大創業園二期建設,完成後園區面積4.5萬平米,商場、金融機構等各類配套設施齊全。 |
實施創新產業“升級工程”
8.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突出數字賦能,根植現有基礎提升紡織服裝、五金製造兩大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芯光電、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作、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四大現代新興產業,積極謀劃布局前沿未來產業,加快產業鏈集群“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形成“2+4+X”的現代製造業發展格局。
——兩大傳統優勢產業
(1)紡織服裝。發展目標:打造中國現代紡織名城。重點任務:升級棉紡產業向混紡紗、色紡、高支高密提花等個性化、時尚化、功能化高檔紡織品轉型;發展綠色印染,向衛生健康類及產業用功能性紡織品等下游領域拓展;推進綠色化、智慧型化生產技術研發及套用,大力打造“紡織雲”;創新時尚紡織品,在設計創新、智慧型製造、品牌標準等方面實現突破。
(2)五金製造。發展目標: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標桿區。重點任務:以五金產業“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產出為目標,以智慧型門(鎖)、電動(園林)工具、保溫杯(壺)、智慧型家電廚具為重點,著力攻克智慧型控制、人機互動、模具設計與製造、金屬表面處理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拓展鈦、鎂等合金新材料以及柔性顯示膜、超高強纖維等在五金相關產品的套用,著力提升五金產業智慧型化水平與工業設計公共服務水平,打造現代五金產品的發源地和五金產品的創新高地。
——四大現代新興產業
(3)芯光電。發展目標:打造“世界光明之都”。重點任務:抓住能源革命、碳達峰碳中和“3060”發展機遇,突破下一代光電子製造技術,積極打造新型智慧型顯示產業鏈;發展特色半導體封裝測試技術,建設特色半導體封測產業基地、成果轉化基地、套用創新基地,研發國產自主的智慧型監控、智慧型家庭、工業控制、人車互動、金融支付等晶片,為智慧型製造產業提供高端配套;加強技術創新和套用推廣,支撐中高端光膜、光伏等產業高質量發展。
(4)汽車及零部件。發展目標:建設“電動金華”。重點任務:圍繞新能源汽車中高端整車,推進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技術創新,突破複雜環境融合感知、智慧型網聯決策與控制、信息物理系統架構設計等核心關鍵技術,融合發展新能源汽車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支持輕量化輪轂、高精度齒輪、高效自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打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圈。
(5)裝備製造。發展目標: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興裝備製造產業基地。重點任務:抓住循環經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機械強農行動等機遇,推動製造業智慧型化和數位化改造,突破高效低耗廢水廢氣處理、氫能等綠色能源利用、生物質和垃圾高效清潔焚燒發電、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等關鍵技術,加快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現代能源裝備、智慧型化特種裝備(農機裝備、數控工具機等)、智慧型製造裝備、現代交通裝備(軌道交通等)等高端裝備產業。
(6)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發展目標:打造全省特色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重點任務:圍繞中醫藥理論、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中醫藥產業關鍵技術、中醫藥創新藥物等中藥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的突破和發展,以省實驗室建設為抓手,打造“浙中醫藥谷”;圍繞常見難治性惡性腫瘤,以及神經、精神和心腦血管疾病等,研發化學新藥、新型生物技術藥物、細胞治療產品等;圍繞重點傳染病及人獸共患病,突破抗菌藥、生物疫苗等的研發和製造技術;圍繞先進診療設備、植介入醫用材料、醫學人工智慧產品,研發新型高端醫療器械。
——若干(X)前沿未來產業
(1)數字經濟前沿領域。
人工智慧。加強生命健康、商貿物流、智慧型製造、智慧型家居、智慧交通等人工智慧技術的套用場景創新,培育家庭服務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等專用機器人產業;以金義新區信息技術套用創新省“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為支撐,支持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算法等智慧型計算產品的創新套用。
量子科技。依託科技領軍人才,強化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研究所等的合作,圍繞核磁共振量子計算、中性原子量子計算、光量子計算等技術,探索量子通信套用產品及解決方案,打造全省領先的量子通訊產業發展先行區。
(2)新材料前沿領域。圍繞智慧型交通、5G通訊、工業機器人等未來方向,重點發展磁性材料、石墨烯及改性材料、金屬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智慧型顯示材料等優勢領域,突破柔性電子材料、高端磁性材料、新一代通信材料及器件、先進半導體材料等關鍵材料的技術研發。
(3)低碳技術前沿領域。緊盯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緊扣金華實際,積極搶占零碳電力技術創新、零碳非電能源技術發展、零碳工業流程重塑、低碳技術集成與最佳化、碳捕集、碳利用與封存、碳匯技術等戰略高地。
(4)航空航天前沿領域。順應通用飛機產業化趨勢,依託北航北斗研究院等研發機構,發揮裝備製造產業優勢,開展輕型運動飛機、小型公務機、無人機產業,以及國產大飛機、衛星套用、無人機服務、航空航天服務業等整機及關鍵零部件製造技術研究。
9.創新賦能特色產業。通過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重點培育商貿物流、數字服務、影視文化、民生產業、現代農業等根植性強的現代服務業和特色產業,推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1)商貿物流業。發展目標:打造國家級物流樞紐城市。重點任務:建立現代化小商品技術研發中心,突破小商品智慧型製造技術、智慧倉儲技術、智慧物流技術,推動實施“網際網路+專業市場”行動,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模式,培育商貿物流新模式、新業態,打造“世界超市”、新零售高地。
(2)數字服務業。發展目標:打造浙中數字經濟產業高地。重點任務:全方位創新跨境電商合作方式,做大做強網路服務和網路遊戲、動漫遊戲產業規模,培育數字娛樂新業態;規劃建設超大規模綠色雲數據中心,積極推動大數據產業園發展。
(3)影視文化。發展目標:打造“全球最強的影視產業基地”,推動影視文化走向世界。重點任務:建設影視文化創新研究院,加速數字特技等影視新技術攻關與實施套用,推進影視文化產業全域化發展,輻射帶動永康、浦江、磐安等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以橫店為中心形成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
(4)民生產業。發展目標:打造幸福的智慧城市。重點任務:推動科技創新賦能民生產業,加快智慧城市、韌性城市、綠色交通建設,積極發展智慧型家居、綠色建築、智慧教育、智慧醫院、智慧金融、智慧消防等領域,推進線上教育、健康醫療、線上文旅、生鮮零售電商等發展,提升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5)現代農業。發展目標:打造區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重點任務:圍繞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實施,瞄準生物種業、現代農機、質量與營養健康三大主攻方向,突出綠色食品、生物育種、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智慧型農機等農業重點領域的技術研發,推動“雙龍實驗室”、金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的建設,提升我市農業基礎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能力;支持科技特派員帶技術帶項目下鄉,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實施創新主體“提升工程”
10.完善科技企業培育鏈。壯大創新主體規模,推進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攻堅行動。構建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加大創新型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加強後台採集企業財務、智慧財產權、人才等大數據,開展企業創新綜合評價,完善差異化梯次培育與精準化政策扶持體系。全鏈條支持科技企業加速萌發、分檔攀升、梯次成長,加快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骨幹企業專精特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
專欄2 多層次科技企業培育鏈 l 創新型領軍企業:重點聚焦引導華燦光電、晶科能源、東方日升等一批龍頭企業主動對標全球領先企業,強化核心技術引領,努力成為全球細分領域的領導者。 l 獨角獸企業:深入實施“雄鷹計畫”、“雛鷹計畫”、“尖峰行動”等精準助企專項行動,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孵化和培育,加大“獨角獸”企業培育力度。 l “專精特新”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計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鏈主型”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發源地。 |
11.最佳化企業主體創新鏈。加快構建由國家級、省級、市級梯度布局的企業研發機構體系,提高企業套用研究和面向套用的基礎研究能力,夯實創新前端整合能力。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項目聯合攻關、服務產業集群創新。探索政府資金推動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完善企業創新考核、評價制度,採取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相結合的方式,催生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全面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迸發。
12.打通名校名院合作鏈。精準對接全國重點高校院所,構建名校名院名所聯盟,積極引進高校院所來金共建分校分所,加快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積極建設金華學院(金華理工學院)、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加快科研機構建設,推進事業單位型的科研院所市場化運行和企業化改制試點,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最佳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表5 “十四五”時期重點科研院所創新主體
| | |
| | 重點圍繞信息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建設信創產業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研究中心,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和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前沿關鍵技術研發創新,打造集科技研發、人才培育、成果轉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新型研發機構。 |
| | 重點圍繞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突出以套用為方向的科研與產業化,形成從科技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生態鏈條,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信息技術創新高地,為實現金華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
| | 聚焦中醫藥領域,圍繞“五集群一平台”進行,其中“五集群”包括:中醫藥理論傳承創新研究集群、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研究集群、中醫藥產業研究集群、中醫藥人工智慧研究集群、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集群;“一平台”是以中醫藥共性技術為特徵、以共享服務為目標的公共科創服務平台。 |
| | 依託浙江師範大學等高校,積極引進院士、長江學者、高端外專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創新人才,著力打造集工業高端智庫、人才引育基地、技術創新高地、成果孵化基地等“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智造綜合服務體。 |
| | 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浙江大學國際健康醫學研究院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三位一體”運行。規劃設定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醫學相關學科,並通過與人文、社科、理科、工科、信息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新醫科”體系,在校生規模5000人,建設成為一所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高等醫學教育機構。 |
| | 採用雙基地(復旦基地和義烏基地)模式建立研究人才庫,針對義烏市的產業套用、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開展研究。打造新材料新器件新裝備高精尖缺製造中心、生物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中心、“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和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中心等四大平台。 |
| | 依託義烏在區域、產業、資金、市場等方面的條件,充分發揮北京科技研發和技術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轉化研究院自主研發成果,形成“以科研驅動產業,以產業融合資本,以資本助推科研”的高度市場化的知識經濟發展新模式。 |
| | 聚焦東陽產業特別是現代製造、紅木家具、建築業和影視文化“四個千億產業”的技術研發需求,以建成國內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機構為目標,重點面向環境保護、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型裝備、高端醫療器械、影視產業等領域高附加值技術和項目在東陽市域內落地轉化,按照“四中心一基地”的總體布局,重點建設創新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項目孵化中心、影視文化創意和人才培養中心和引智育才基地。 |
實施創新人才“匯聚工程”
13.夯實創新人才引育體系。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完善外部引進和本土培育相結合的人才集聚機制。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以更加務實的舉措吸引培育高水平的科技型人才和科技型企業家隊伍,以超常規舉措打造人才引領優勢,集聚一批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人才體系。
專欄3 人才強市計畫體系 1.實施“金榜”計畫,深化推進“揭榜掛帥”全球引才。打造“揭榜掛帥”人才峰會,打造永不落幕“揭榜掛帥”平台,開展千榜助千企“三服務”活動,建立領導領辦“揭榜掛帥”項目機制。 2.實施“金鼎”計畫,加快推進平台提能升級。打造浙中科創走廊核心平台、大院名校創新平台、集成化人才綜合平台、人才“飛地”協同創新平台,以平台提升帶動城市擴能,全面提升人才吸附力、創新承載力。 3.實施“金鷹”計畫,不斷做大做強企業創新主體。強化企業自主創新平台建設,提升龍頭企業產業創新引領力,引導企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4.實施“金巢”計畫,持續推進“雙龍引才”。全力突破“鯤鵬行動”,持續實施“雙龍計畫”,探索推進“安全艙”計畫。 5.實施“金星”計畫,加速金華籍人才智力和資本回歸。構建金華籍人才重點回歸項目庫,持續推進赴外招商招才,堅持辦好金華發展大會,辦好工業科技合作洽談會和長三角G60科創大會,持續將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勝勢。 6.實施“金匠”計畫,打造技術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圍繞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以培養知識型、創新型、複合型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實施新時代金華工匠培育工程,打造新時代工匠競技平台,實施“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7.實施“金創”計畫,打造充滿活力的大學生之城、青創之城。百場鄉情課留才,百所高校巡迴招才,百個創新創業平台育才,百博入企攬才,為金華高質量發展留住“精華”、留住“潛力”,加快集聚青年人才隊伍。 8.實施“金安”計畫,全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市。助力人才安業,助力人才安心,助力人才安居,持續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一件事”改革,讓人才在金創新創業“身心兩安”。 9.實施“金點”計畫,改革賦能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完善人才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人才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最佳化科研支持機制,探索建立容錯糾錯免責機制,拓寬市場化引才路徑,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濃厚氛圍。 10.實施“金治”計畫,著力構建“整體智治”的創新體系。集成化數據套用、科學化績效評估、精準化動態考核,全方位深化人才工作數位化轉型,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形成即時感知、科學決策、主動服務、高效運行、智慧型監管的人才治理體系。 |
14.提升創新人才服務能級。提升金華“人才碼”服務便捷度,持續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打造高層次人才來金創新創業“綠色通道”。強化人才金融保障,建立“雙龍人才基金”,最佳化升級金華人才銀行金融服務。推進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縣(市、區)全覆蓋,引進人力資源、智慧財產權、法務財務等各類市場服務主體,打造覆蓋廣泛、運轉高效的人才服務網路。用好國內外“人才飛地”,打通長三角同城化人才服務鏈條。
15.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招引機制,深化“揭榜掛帥”全球引才機制,開展異地工作制、網路分享制、項目落地制、新鄉賢對接制等人才引進靈活機制。深化人才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企業評價+政府獎勵”的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
實施創新生態“最佳化工程”
16.深度對接中心城市創新資源。發揮中心城市創新發展大平台作用,深度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加強與北上杭深等中心城市在產業梯度轉移、技術研發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資源共享、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科技政策借鑑等全鏈條、全方面的銜接與合作。發揮好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全市40餘家科創飛地作用,深化“一地雙策”引才引智模式,探索建立“科技+產業”雙向飛地。
17.主動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共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體系,建立風險共擔、成果共享、使命與共的協同創新發展機制,打造面向長三角的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地和高新技術產業承載區。在數字經濟、電動工具、芯光電等重點行業牽頭組建G60產業聯盟,擴大影響力和顯示度。深化產教融合,推廣“企業出題,高校院所解題,政府助題”等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鼓勵企業與G60走廊高校聯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18.拓寬國內國際科創合作圈。深入實施科技部“百城百園”行動,提升“金華科創”品牌效應,放大“中國·金華工業科技合作洽談會”影響力。織密國內合作“科創網”,吸引重點科技企業、國家級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落戶金華。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行動,發揮國際院士中心作用,推動外國專家工作站建設,大力引進海外工程師,持續深化外國人才來華“一件事辦理”改革,探索新設一批海外創新孵化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和國際化研發機構。
19.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科技金融體系,發起成立科創投資集團,開展重大科創平台項目的投資開發建設;設立金華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撬動市場化創業風險資本來金投資,形成財政資金、產業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支持銀行設立專業科技銀行,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科研項目貸”、科技信用貸等產品和服務創新。建立健全上市企業培育庫,支持重點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
專欄4 多元化科技金融體系 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健全“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風險投資+股權眾籌”的股權融資體系;成立科創投資集團,開展重大科創平台項目的投資開發建設。加快集聚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新型投融資平台等直接融資機構。建立健全上市企業培育庫,支持科技型企業利用科創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 間接融資渠道:積極引進科技銀行、金融租賃、供應鏈金融等間接融資(債券融資類)機構,搭建科技企業投融資大數據中心,打通區域間企業信用信息平台,深入推進科技企業的徵信、信用評級工作。 |
20.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滾動制定政府數據開放清單,建立健全城市大數據平台。打造浙中科技大市場3.0版、揭榜掛帥雲平台,建立更加高效的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引進落地轉化一批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建設一批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標準等行業性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探索和推廣土地混合利用,盤活最佳化存量工業用地。
專欄5 提高科技大市場的服務效能 以金華科技大市場、義烏科技大市場為依託,以網上技術交易平台及有形實體市場建設為重點,完善和強化“展示、交易、共享、服務、交流”五位一體功能,建立“產學研、用商服、創投金”融合發展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機制,推動科技與資本對接、企業與人才對接、成果與市場對接。探索科技大市場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市場化、規劃化、個性化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機制,深化與浙江科技大市場、上海技術交易所的戰略合作,成為浙江省中部地區最具活力的產學研合作促進平台、科技資源統籌轉換中心和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基地。 |
21.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套用。強化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服務功能,支持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級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武義、浦江、磐安等縣(市)爭創省級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縣(市)。加大對侵權案件的查處力度,培育和發展仲裁機構、調解組織和公證機構。鼓勵各類行業組織加強智慧財產權自律管理,制定智慧財產權保護公約。
專欄6 構建智慧財產權保護閉環體系 l 智慧財產權載體和功能建設: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撐作用,加快設立浙中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重點發揮對光電晶片、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的支撐作用,將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納入“信用金華”建設。 l 制定實施企業專利戰略:鼓勵企業完善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大力培育專利示範企業和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探索建立產業專利技術聯盟。 l 加強智慧財產權維權保障:建立完善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以及新領域新業態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引進高水平服務機構,逐步建立執法、仲裁、司法、調解“四位一體”的專利糾紛調處機制,鼓勵以仲裁方式解決部分專利糾紛。 |
實施體制機制“改革工程”
22.推進科技管理和服務改革。深化科技創新領域數位化改革,全面提升現代科技治理能力,堅持數字賦能科技創新,深入推進“金華科技大腦”建設,構建多層級、多部門、跨地域的整體智治體系。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建立以戰略使命和創新績效為導向的科研院所管理體制。完善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支持科研人員充分利用科技孵化器、公共創新服務平台等資源創新創業,實現共同富裕、激發更大創新熱情。
23.推進科技項目攻關改革。支持“揭榜制”“包乾制”“賽馬制”等新型科研攻關和組織模式,設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科技專項計畫,鼓勵金華企業牽頭,聯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沿線優勢團隊開展聯合攻關。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套用新型舉國體制的金華探索,最佳化科技創新項目指南編制、攻關和產業化全流程,針對急需突破的重點環節,整合相關部門項目庫資源,構建科技部門立項攻關,發改、經信、農業農村、衛健等部門轉化和產業化的組織模式。暢通軍轉民、民參軍的雙向轉化通道,加快軍用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打通本地技術產品融入軍品生產體系。
24.推進科創走廊建設運行機制改革。市級層面成立浙中科創走廊建設領導小組,實行“四統三分”管理機制,即統一規劃,統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重大科技、產業和人才政策,統一考核,分別建設運營、分別招商引才、分別財政管理。強化市縣聯動,“六城”要成立實體化管理機構負責開發建設。探索走廊單列統計制度,加強相關統計分析和諮詢服務提供。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引入“賽馬”機制,定期開展績效曬拼,通過組織專項督查、專題會議研究、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對規劃的實施效果進行動態監測和跟蹤評價。
25.推進市縣協同創新機制改革。積極推進跨行政區域的“抱團式”協同創新。金義新區(金東區)、義烏市共同建設金華國家高新區,婺城區、蘭谿市共同建設金蘭創新城,浦江縣接軌杭州打造科創小鎮。繼續推進東陽市、義烏市、永康市“全面創新改革聯繫點”等建設工作。推廣企業科技創新綜合評價機制、企業研發投入“格線員”機制等縣域創新做法,精準支持企業創新。
保障舉措
加強組織領導
整合市科技領導小組、市金義科創廊道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市科技強市領導小組,由市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市有關部門和縣(市、區)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定期商議、決策科技工作,加強縣市科技考核,建立縣(市、區)主要領導定期匯報科技創新工作制度。
加強創新投入和政策協同
制訂《金華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持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確保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探索組建國資控股的科創投資公司,撬動全社會資本投入創新。研究制訂《金華市創新促進條例》,強化科技、教育、財政、投資、土地、稅收、人才、產業、金融、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審計等政策協同。
最佳化考核機制
完善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提高科技創新在黨政領導目標責任制中的分值權重。結合地區發展特色亮點,建立以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創新性工作評價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創新考核體系。
提升科技服務
深化數位化改革,推動“科技大腦”+“未來實驗室”建設,促進省市縣科技數據互通共享,實現科技信息孤島“全打通”、科技線上服務“接力跑”,推進“無感智辦”新模式,完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公共科技服務體系。深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證“一件事”集成改革,不斷最佳化“外國專家集成服務窗”聯辦視窗服務。加強科技政策宣傳和縣鄉鎮科技培訓,提升企業創新意識,積極營造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創新創業環境。推動創新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新時代婺商精神和工匠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