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

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及科技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努力打造全國原始創新高地和高精尖產業承載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制定了《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22日
發展歷史,方案全文,內容解讀,

發展歷史

2022年8月22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印發檔案《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

方案全文

為貫徹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落實《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浙江省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三省一市科技廳(委)共同制訂《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
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畫實施辦法(試行)
一、總體要求
以“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為主線,秉持“戰略協同、聚焦重點、共商共建、市場為先、開放共贏”的基本原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立足三省一市科技創新資源稟賦,聚焦重大科學問題、重點技術領域、重要產業方向,依託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集中力量持續突破,到2025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創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優勢產業加快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群,區域一體化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力培育行動
堅持自由探索和戰略需求牽引並重,積極培育長三角原始創新能力,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體系為支撐,大科學基礎設施集群和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為標誌,形成戰略目標明確、運行機制高效、資源整合有力的科研體系。
(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共建高水平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形成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融通發展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健全長三角區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培育機制,圍繞國家長遠發展和長三角區域特色優勢的重大創新領域,突出任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團隊,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國家實驗室體系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建立長三角地區國家實驗室體系協同機制。
共同打造一批高能級的科研機構。圍繞基礎前沿科學、前沿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集聚國際國內創新資源,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機構。依託長三角區域腦科學、新材料、醫學、物質科學等領域重要研究機構,建設長三角高水平研究機構。
共同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支持高校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承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技創新平台。圍繞國家重大產業需求,聚焦前沿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鼓勵長三角高校與企業構建跨區域的聯合創新中心,深化產學研合作。
共同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加快集聚高端創新主體,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培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企業。加快提升科技型領軍企業創新引領能力,以市場化方式聯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產學研等力量,跨區域組建創新聯合體,提升長三角地區進入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企業數量。
(二)打造示範引領創新平台
共建重大創新基地平台。按照一體化管理運行模式,協同推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最佳化新型科研機構治理體系,建設若干高水平研發載體,組織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探索一體化協同的體制機制,構建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合作網路。積極爭創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通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構建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多元主體協同的創新共同體。
共同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依託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長三角石墨烯聯合創新中心、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等,推動三省一市共性產業區域協作,聯合培育一批以長三角命名的新型研發機構。依託長三角若干重要研究機構,培育一批市場導向的新型研發平台。
(三)建設大科學基礎設施集群
完善長三角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網路。著力構建長三角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儲備項目落地預研。推進自由電子雷射、同步輻射光源、核聚變能源、超重力離心技術、極弱磁場、工業網際網路信息安全、燃氣輪機技術、量子精密測量等方向,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謀劃籌建一批生物醫學大數據、系統生物學、納米真空互聯、作物表型組學、光子科學、新一代工業網際網路系統信息安全、新一代工業控制系統、數字反應堆、大氣環境模擬系統、聚變能緊湊燃燒電漿裝置、同步輻射產業套用裝置等前沿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三、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協同推動行動
以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為導向,聚焦長三角重點產業,強化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培育創新集群高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
(一)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加大科技聯合攻關協同力度。最佳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區域布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在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主動發起和聯合承擔若干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立科技部、三省一市協同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機制,立足國家戰略,建立部省(市)協同的組織協調機制、產業創新融合的組織實施機制、績效創新導向的成果評價機制,以及多元主體參與的資金投入機制,合力推動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實現項目、人才、基地、資金一體化配置,打造長三角科技協同新標桿。
(二)強化重點產業科技支撐力
推動重點產業基礎高級化。加快促進量子計算、類腦智慧型、細胞治療、人類表型組等領域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聚焦產業基礎能力薄弱環節,推動在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培育、精益品質、產業鏈保障能力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
打造配套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建立生物及化合物信息資源庫,建設覆蓋從材料到動力系統各環節的燃料電池測試評價平台、國內領先的智慧型網聯汽車測試基地以及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平台等產業創新平台。
強化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支撐。聚力產業綠色節能改造,圍繞低碳前沿技術開展聯合研究,加快推廣套用減污降碳技術。支撐循環型產業發展,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污水近零排放、固廢資源化利用和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等領域技術創新和示範套用。
(三)推廣科技成果惠民技術
聚焦公共安全、食藥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態環境、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社會發展領域,最佳化區域科研力量布局,完善民生領域科研體系,在長三角範圍內形成更豐富的示範套用場景。提升生態環境信息化能力,大力發展智慧型感知和智慧監測,協助推進跨界毗鄰地區生態環境聯合監測。
四、創新創業生態攜手共建行動
系統推進長三角區域全面創新改革,增強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營造更高效、開放、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構建多主體協作機制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模式。推動大企業開放式創新,發揮大企業創新資源和全球創新網路優勢,引導長三角龍頭企業或領軍企業牽頭建立開放式創新平台,推動政策合力賦能、社會資源賦能、專業服務賦能,打造長三角區域內大中小企業融通、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創新生態。推動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創新,構建數位化、集成化、精準化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和科創板上市培育服務體系。
(二)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
構建一體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以三省一市四個技術交易市場為樞紐,建設長三角技術市場協同平台,推動成果信息、技術需求、服務機構等信息資源互聯互通,推進長三角技術市場一體化。上海技術交易所建設全國性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在此基礎上建成長三角互聯互通的技術要素市場網路。建設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聯盟、長三角科研院所聯盟,加速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孵化。探索建立長三角技術權益登記中心,探索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機制。多渠道共同培養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人才。
(三)深化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開放共享
進一步推動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引入國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優質資源,深化區域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券政策實現互聯互通,鼓勵地方因地制宜開展科技創新券工作,不斷增強政策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提升長三角科技創新券服務平台的信息化管理與智慧型化服務水平,有序擴大長三角科技資源一體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完善長三角科普工作協同機制,最佳化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科技傳播聯盟等合作機制,開展跨區域科普活動,推動科普人才交流互通,共享特色資源和優質服務。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共享、交流與培養。加大科技創新相關人才支持政策的協調力度,促進人才在各省市之間順暢有序流動。推進外國高端人才、專業人才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互認,推動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居留許可“單一視窗”辦理。共同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共同搭建長三角科技領域幹部人才交流大平台,定期選派一批年輕幹部、科技創新人才開展跨省市、跨單位、跨領域的掛職鍛鍊、崗位交流。加強科技企業家、創新創業人才等各類人才培養。推動三省一市科技專家庫共享共用。
(四)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級
建立豐富多元的長三角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建設長三角創新創業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共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成長潛力大的創新型企業和科創板上市後備企業。推動建立協同聯動的長三角創新飛地體系,通過項目路演對接、創新創業大賽等方式,加強資源對接常態化。支持各地在創新資源富集區設立聯合孵化中心。充分發揮長三角大學科技園聯盟、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科技園聯盟作用,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孵化。
(五)深化一體化創新空間布局
深化支持協同創新“樣板間”。支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加快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支持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子基金,建立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項目清單並探索實踐路徑。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路演中心聯合體,打造跨區域一站式路演共享平台。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推動建立國家高新區,布局建設綠色技術銀行分行,探索建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科創孵化載體。
五、全球創新網路協同構建行動
堅持開放創新理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鏈和價值鏈,探索長三角融入全球創新合作的有效路徑,開展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共建國際合作交流平台,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構建“雙循環”重要承載區。
(一)構建多樣化國際科技合作渠道
發揮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優勢,提升區域國際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和創新策源能力。鼓勵和支持區域科研院所及企業聯合承擔國家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面向重點合作夥伴國家(地區),協同推進實施相關雙邊產業創新合作計畫,聯合發布雙邊產業創新合作需求,共同打造享有國際品牌的科創活動“會客廳”。加強長三角地區國際人才政策協調,共享海外引才渠道,探索國際人才互認,吸引和集聚全球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二)共建共引高水平開放創新合作平台
根據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布局需求,面向創新資源集聚的國家和地區,推動共享、共建一批海外孵化(創新)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鼓勵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國際知名科研院校等來長三角設立研發中心和聯合實驗室。聚焦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吸引一批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解決方案的全球研發企業和科技服務機構落戶長三角。
(三)推進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
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共同參與或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結圖譜、深時數字地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畫等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
六、協同創新治理體系一體化推進行動
(一)加強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
建立健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工作機制。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建立健全科技部牽頭、三省一市協同,三級聯動的組織保障機制。省部級層面包括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工作專班,省市廳(委)層面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工作專班秘書處,執行層面包括各專題推進組。
推動長三角科技部門黨建聯建。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領導和指導下,建立長三角科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以大黨建引領服務大科技為導向,以“共享信息資源、共創特色品牌、共育人才隊伍、共研黨建理論、共促科技發展”為核心內容,整合資源、匯集優勢、互促共進,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發展優勢。
(二)建立科研誠信協同機制
探索建立長三角地區科技倫理協作機制,加強科技倫理監管力度與科技倫理研究隊伍建設。加快形成長三角地區科研誠信信息共享機制,探索開發區域科研誠信評價產品。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地區科研失信聯合懲戒工作機制,形成區域統一的科研誠信聯合獎懲制度,推動區域內科研誠信案件聯合調查。
(三)建立科技數據治理機制
推進科技創新“數治”體系建設,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敏捷數據治理系統,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科創雲平台,實現線上協同管理、數據共享、雲上展示。建立健全數據驅動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協同發展機制,實現科技數據安全保障、高效開發利用、充分開放共享。
(四)建立健全跟蹤評估與區域研究機制
按照“責任管理、穩步推進”原則,健全計畫推進跟蹤與評估制度。科技部、國家統計局牽頭,聯合四地科技、統計部門,協同建立長三角一體化協同創新能力統計監測長效工作機制。聯合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智庫,實時把握區域協同新趨勢、新領域、新機制,發布長三角新興技術和未來產業創新場景研究報告,發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年度報告和協同創新指數。

內容解讀

方案提出,以“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為主線,秉持“戰略協同、聚焦重點、共商共建、市場為先、開放共贏”的基本原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立足三省一市科技創新資源稟賦,聚焦重大科學問題、重點技術領域、重要產業方向,依託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集中力量持續突破,到2025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創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優勢產業加快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群,區域一體化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