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實基礎和發展環境,現實基礎,發展環境,二、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指導思想,基本思路,三、主要任務與行動計畫,發力科創走廊、增強城市創新能級,深化政產學研、廣泛利用創新資源,實施倍增計畫、壯大科技企業隊伍,強化成果轉化、發展高新高端產業,推廣技術套用、深化科技惠及民生,最佳化科技服務、營造最優創新環境,四、規劃實施和保障舉措,加強組織領導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統計監測評估,營造積極創新氛圍,
一、現實基礎和發展環境
現實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縣科技系統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和縣委、縣政府關於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科創興縣”戰略,科技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科技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為“十四五”時期我縣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打下堅實基礎。
1.科技創新發展能力穩步提升。科技研發投入大幅增加,2019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6.65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4%,比2015年提升了0.22個百分點。五年累計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408項,其中省級235項,市級8項,縣級165項。浙江壽仙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獲得浙江省重點研發計畫項目立項。2020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8家,五年累計新增140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07家,五年累計新增310家。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數量達到134家,五年累計新增66家;其中省級企業研發中心數量達到34家,五年累計新增15家。
2.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紮實推進。武義科技城建設縱深推進,一期工程投資10.6億元,完成創新大廈、新興產業孵化區、研發總部一期、凱宇微電子產業園、生活街區和阿里街等園區配套工程建設;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家、市專利示範企業1家;武義科技城被認定為市級科技孵化器,完成省級眾創空間核准備案。武義電動工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成功入選省級創建名單,建成綜合服務中心,檢驗檢測中心掛牌成立。入選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與浙江省農科院合作組建武義農業產業發展研究院。武義縣農村電商綜合服務星創天地通過國家級星創天地備案。創建食藥用菌市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武義縣有機茶藥農業園區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實現我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零的突破。
3.科技創新資源要素不斷集聚。推動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取得成效,先後引進浙江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套用技術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等18家高校院所在我縣設立技術轉移工作站。五年來,累計引入專家教授500多人次,達成科技合作項目120多項。與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合作共建的上黃大氣觀測站項目成為全國首個邊界層頂大氣觀測站。引進國家高水平專家潘小樂博士與我縣博來公司共同創建浙江利劍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無人機感測器、智慧型溯源系統和監測系統領域研發,有望成為國內智慧型溯源無人機的創新企業和領先企業。建立健全武義科技大市場功能,完善科技專家、科研院所、企業會員等資料庫。
4.科技富農惠民成效顯著增強。科技與農業融合取得重大進展,壽仙谷珍稀藥材產品研究院列入省級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科技特派員發揮重要作用,五年累計組織實施項目60個,派駐我縣科技特派員在全國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上受到通報表彰。深化與科技特派員法人單位浙江省農科院的科技合作,五年來累計組織實施院縣科技合作項目55項。重視科技惠民服務,組織實施農業類省重點研發計畫項目4項、市公益類科學技術研究計畫項目5項、縣農業類科技計畫項目33項、縣社會發展類科技計畫項目54項。
5.科技創新創業環境日益最佳化。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科技創新政策精神,結合武義實際情況,制定出台《關於深入實施“科創興縣”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大力支持人才創業創新加快推進科創興縣戰略實施的意見》等政策檔案,加大科技創新政策供給和資金支持力度。近5年累計投入科技財政資金7.04億元,資助企業研發創新活動,有力調動企業研發積極性和創新創業熱情。加大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力度,積極開展送政策、送資金、送技術等“三服務”活動。五年累計發放政策彙編1萬多份,開展科技政策宣講20餘場次,累計組織4000多人次參加培訓;實行“常年受理、集中兌現”方式,累計兌現科技創新補獎資金超2.5億元;組織技術專家送技術750多家次,徵集企業技術需求和難題450多項,達成產學研合作項目120項。2019年武義獲省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並受到全省科技大會通報表彰。
“十三五”期間,我縣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與先進縣市還有很大差距,也存在不少短板問題。一是武義科技投入總量偏低。2019年全縣財政科技撥款1.59億元,同比增長1.5%,低於全省17.2個百分點;財政科技撥款支出占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比重5.06%,低於全省1.91個百分點。二是科技研發技術含量不高,驅動創新的源頭供給不強。我縣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低端產業簡單的套用創新,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全部來自規上工業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的基礎性研發創新缺乏。三是高端領軍型科技創新人才短缺,科技創新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2020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8.35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0.6%,低於全省9個百分點。這些短板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亟需在發展過程中著力加以解決和突破。
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關鍵期。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新格局的形成,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區域科技創新格局逐步形成,我縣科技創新發展邁入新階段,面臨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1.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必須緊跟時代潮流。
世界科技創新風起雲湧,先進制造、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材料、清潔能源等領域呈現群體躍進態勢,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催生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創新活動進入高度密集活躍期,知識、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資源流動的速度、範圍和規模達到空前水平。創新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創新活動的網路化、全球化特徵更加突出。科技轉化周期明顯縮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速度加快,科技與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生態聯繫日益緊密,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2.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布局要求適應新的發展格局。
為適應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和國際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我國推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建設、自由貿易區等發展戰略,積極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和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3.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迎接新的機遇挑戰。
面對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科技創新成為國內城市實現經濟再平衡、打造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城市力量對比,重塑區域經濟結構和城市競爭格局。省委提出打造三大科創高地,“十四五”時期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網際網路+”科創高地,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生命健康科創高地、新材料科創高地,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縱深推進,浙中科創走廊加快建設,各地都在爭搶科技項目、科技人才、科技資源,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
4.武義“三篇文章”再深化“二次跨越”再出發要求創建科技賦能創新縣。“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間,武義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提速期、新發展格局構建的視窗期、城市能級躍升的關鍵期、改革系統集成的突破期,縣委提出要做深做實“後發趕超”躍遷到“跨越趕超”、“下山脫貧”躍遷到“興城共富”、“後陳經驗”躍遷到“源頭智治”的“三篇文章”,針對武義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持續深入實施科創興縣戰略,做強杭州武義科創中心、武義科技城等科創平台,緊貼發展需求補強產業鏈、政策扶持鏈,打造“科技賦能創新縣”。
二、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把握“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時代要求,將科技創新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圍繞“溫泉康養名城、綠色智造基地”總目標,聚力實施“科創興縣”戰略,加快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結合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塑造永武科創廊道,努力建立武義“大平台、大市場、大格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發力“建平台、聚資源、促創新、強轉化、惠民生、優服務”六大行動計畫,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資源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發揮科技惠及民生作用,打造武義創新加速器,做好後發趕超文章,為武義經濟社會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基本思路
1.人才為本,引領創新。深刻把握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的第一資源,健全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發力借才育智,積極培育本地科技人才,補齊我縣科技創新人才不足短板。制定出台更為有效的科技人才創新激勵政策,激活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熱情,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強化創新創業基因,以創新文化的高度自覺,增強創新人才的高度自信,打造科技人才創新高地,增強我縣科技創新發展動能。
2.重點突破,帶動創新。把制約我縣產業整體發展瓶頸的關鍵共性技術作為科技創新重點支持方向,遵循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聚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基礎套用軟體等基礎領域,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的電機、電池、電控等關鍵領域和八大細分行業的共性領域,發動企業集中攻關、重點突破,帶動企業群體創新,推動我縣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3.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緊緊把握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堅持市場導向,深化產學研合作機制,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放眼全國全球配置創新要素資源,加快塑造永武科創廊道,構築我縣“縣內縣外融通、線上線下融合”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更為廣泛整合利用創新創業資源,補齊我縣創新資源供給不足短板,提高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我縣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
4.深化改革,激勵創新。把破解我縣創新驅動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加大科技政策供給力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健全創新資源眾籌眾創和產學研合作機制,最佳化科技創新服務生態環境,最大程度調動科技企業和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補齊我縣科技創新不活問題,全方位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走出武義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子。
(三)發展目標
主動適應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新形勢,積極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更大範圍利用創新創業資源,聚力武義科技城和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結合浙中科創走廊加快塑造永武科創廊道,聚力建立我縣“環境優越、機制完善、企業雲集、創新活躍”的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新格局,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將武義建設成為先進制造業高地、產業融合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打造共同富裕的科技創新樣板。
1.創新動能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明顯增強,規上工業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和開展研發活動,研發經費投入不斷加大,企業創新動能不斷增強。到202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2.9%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50家以上。
2.創新資源不斷集聚。武義科技城建設成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電動工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成為產業創新中心。科創平台有效整合產學研各方創新資源,發揮培養創新人才、孵化科技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的作用。“十四五”期間,產學研合作紮實推進,創新人才短板得到解決,實施科技合作項目100項以上,達成技術交易額15億元以上,技術成果轉化取得積極成效。
3.高新產業不斷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縱深推進,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份額提高,產業高新高端化發展取得積極突破。到2025年,規上企業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比重達到2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5%以上。
4.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新技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領域得到積極推廣套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三新”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貢獻比重不斷提高。到2025年武義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貢獻顯著。
專欄1:“十四五”科技發展主要預期指標
註:帶*號指標為2019年數據。
三、主要任務與行動計畫
發力科創走廊、增強城市創新能級
緊緊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以武義科技城、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科創平台建設為重要抓手,積極對接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積極參與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塑造永武科創廊道,建立武義縣“大平台、大市場、大格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更大範圍整合利用創新創業資源,努力招引一批科技企業、一批科研機構、一批科技人才。到2025年,爭取創新資源要素供給不足、產學研創新市場不活等短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武義城市創新能級顯著增強。
1.發力科創廊道建設,建立區域協同創新大格局。
努力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加快推進武義科創飛地建設,依託杭州、上海等城市的科創中心,著力建立服務武義科技企業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沿陣地。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眾籌眾創”新型機制,推動企業聯合利用長三角創新資源,提高武義整合利用長三角大院名校創新資源的能力。搭建武義科創飛地和長三角高校、企業之間的橋樑,推動形成招商引資鏈、建院引所[1]鏈、借才引智鏈,加大對長三角的創新創業資源的整合利用。發動武義企業積極加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聯盟,推動武義企業融入長三角區域創新鏈、市場鏈、產業鏈,提高武義共享長三角科技創新區域合作紅利能力和水平。
積極參與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加快建設和提升武義科技城、電動工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溫泉小鎮、山海協作園等產業創新融合平台能級,著力提高武義在浙中科創走廊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推動浙中產業聯盟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協作協同,加快武義電動工具、高端裝備、休閒運動用品、汽摩配、智慧型門鎖、保溫杯壺等八大細分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積極參加金華發展大會和金華工科會,突出高端裝備、電動工具、休閒運動用品等,融入浙中科創走廊獲取創新資源和能量,打造引領浙中科創走廊發展的重要電動工具創新中心和高端裝備、休閒運動用品產業基地。
聚力塑造建立永武科創廊道。深化與永康市的戰略合作關係,推動共建共享科創平台載體,聚力塑造永武科創廊道,突出“永武聯合體”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浙中科創走廊中的戰略地位。推動永武聯合建設大院名校聯合技術轉移中心,深化合作夯實基礎,構建永武創新資源共引、科技人才共育、科技成果共享合作平台和機制。推動永武產業創新聯盟建設,深化永武企業創新鏈、市場鏈、產業鏈合作,共同打造永武世界級的科技五金產業集群,提高永武產業集群區域國際競爭力。
2.發力武義科技城建設,建立產業融合創新大平台。
最佳化科技城科技創新生態。著力發揮大院名校技術轉移中心作用,加快武義科技城產學研創新資源集聚,建立健全武義科技服務、人才培訓、科技中介、成果交易、科技金融等科技創新服務市場生態體系,培育建立“產學研、創投金、用介服”
[2]協作協同創新鏈,最佳化武義科技城科技創新生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提升科技城孵化加速能級。加強武義科技城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從事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材料、關鍵基礎工藝、套用基礎軟體等“四基”領域的科技服務企業和科研機構,提高武義科技城的企業孵化和產業加速服務能力。積極孵化培育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科技企業,支持高端裝備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通用航空產業園、大健康產業園建設,支撐武義“萬畝千億”產業大平台發展。
加強科技城基礎服務建設。加強武義科技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推動科技城產城融合、產業融合、三生融合發展,營造宜創宜商宜游環境。加大引進培育工業設計、電子商務、投資機構等科技服務業力度,建立科技創新創業良好生態。加強商場、酒店、學校、醫院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提高武義科技城的綜合配套服務能力。
3.發力創新綜合體建設,建立科技創新服務大市場。
建立健全綜合體平台功能。加快武義電動工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推動建立企業家交流合作平台、科技人才培訓交流平台、科研設備共享平台(檢驗檢測中心)、科技金融眾籌眾創平台等創新資源整合平台,提升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平台功能。健全完善以服務電動工具創新為重點,覆蓋先進裝備、智慧型家居、五金機械、新材料、保溫杯壺、休閒用品等武義重點發展產業的創新綜合服務平台功能體系,提高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
推動聯合工程實驗室建設。深化與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戰略合作關係,推動武義智慧型製造產業研究院建設,建立“一院一室兩中心一分校”科技服務組織體系。加快電動工具檢驗檢測中心建設,發揮產學研眾籌眾創合作作用,推動建設升級成為聯合工程實驗室,著力改善以電動工具為重點的先進裝備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基礎條件。謀劃建設省級有機農產品檢測中心,引進機構和先進檢測裝備,打造集檢測、諮詢、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機構,發揮檢驗檢測在助推有機農業發展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
加大綜合體建設支持力度。深化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政府統籌、第三方中介、市場合作的運行方式,集聚整合行業企業、大院名校、社會機構等多方創新創業資源,努力建立“一個綜合服務中心、若干個研究院支撐;一個聯合工程實驗室、多家創新領軍企業參與”的武義電動工具創新服務綜合體能力體系。利用創新券政策,發動產學研各方眾籌眾建眾享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專欄2:“十四五”科創廊道“建平台”行動計畫
| |
| 建立產學研眾籌眾創體制機制,加快武義科技城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發力吸引科技型小微企業和科技服務企業向科技城集聚,發揮科技企業孵化和產業加速作用,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和加速,支撐“萬畝千億”產業大平台建設。 |
| 建立企業家交流合作、科技人才培訓交流、科研設備共建共享、科技金融眾籌眾創等四個平台,推動產學研各方眾籌眾創,建設夯實電動工具檢驗檢測中心基礎,建設升級為聯合工程實驗室,爭取打造成為省級實驗室。 |
| 加快武義(杭州)科創飛地建設,積極探索總結科創飛地建設有效模式和經驗,提高科創飛地服務武義科技企業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基地作用。 |
| 推動與永康的對接合作,聯合共建大院名校技術轉移中心,發揮創新資源共引、技術難題共解、技術人才共培作用。 |
| 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紐帶作用,推動建立永武產業創新聯盟,促進武義和永康企業更加緊密合作,深化永武企業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鏈,共同打造永武世界級的五金機械產業集群。 |
深化政產學研、廣泛利用創新資源
堅持“中國的大院名校就是武義的大院名校”的理念,聚焦破解縣域創新資源缺乏的問題,發揮政府統籌的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平台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方式,建立“一平台、一中心、一市場”大院名校創新資源整合利用體系,發動企業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共享大院名校的創新資源,著力補齊武義創新資源供給不足、產學研合作不活、本地科技人才短缺等短板問題。爭取“十四五”期間,武義產學研合作項目和技術交易額有重大突破。
1.加強產學研平台建設,廣泛整合大院名校創新資源。
發力大院名校“三庫”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方式改革,加快建立“政府統籌支持、企業眾籌眾創、大院名校支撐、第三方運作、市場化運行”的政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面向全國大院名校整合創新創業資源,探索建立“科技專家庫、科研資源庫、科技成果庫”等創新資源信息庫,加大創新資源引入和供給,著力補齊武義科技創新資源供給不足短板。
推動建立產學研合作機構。積極探索建立“建院引所”大院名校創新資源利用機制,發動武義企業與大院名校“三庫”資源合作。推動企業建立一批產學研合作的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省級企業研究院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提高武義企業利用大院名校創新資源能力水平,著力解決武義產學研合作不活問題。
發揮創新人才培養作用。針對武義企業普遍存在人才結構層次不高、高水平人才引進困難等問題,建立產業“借才育智”人才培養機制,發揮大院名校人才資源優勢,發力培育武義本地創新人才。利用高校院所專家庫師資資源,分行業分專題開展科技人才培訓,積極培養大批工業設計、技術研發、技術套用方面的人才,著力解決武義本地技術人才短缺問題。
2.發揮技術轉移中心作用,深化大院名校產學研服務。
深化技術轉移中心運行機制改革,深化與重點合作大院名校的戰略合作關係,推動全面整體深入科技創新服務合作,共建共享實驗中心。積極實施“百博入企”和“百企入校”計畫,共享重點合作大院名校的創新資源。改進技術轉移工作站內容和方式,完善科技供需信息採集報送、組織專家技術問診諮詢、舉辦產學研交流合作活動等機制,提高大院名校與企業對接合作的成效。
3.健全完善科技大市場,增強科技信息交流服務功能。
加強科技大市場“一網、一廳”建設,發揮“展示、交易、服務、共享、交流”五位一體作用。深化科技大市場網上市場建設,對接省科技大市場,融入全國科技資源信息平台;推廣套用科技創新“揭榜掛帥”APP,發揮科技供需和科技成果信息推送作用,增強科技網上市場信息服務功能。提升科技大市場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大市場在企業家交流、產學研交流、成果展示交流等方面的功能,提高線下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活躍度。
專欄3:“十四五”產學研合作“聚資源”行動計畫
| |
| 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新型體制機制,建立“科技專家庫、科研資源庫、科技成果庫”等三個創新資源庫,提高大院名校創新資源集成集約利用水平,為武義企業更加高效整合利用大院名校創新資源提供新型平台和渠道。 |
| 深化技術轉移中心運行機制改革,推動與重點合作大院名校的全面整體合作,發揮技術轉移中心科技對接的紐帶作用,增強科技供需信息採集報送、組織專家技術問診諮詢、舉辦產學研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
| 加強科技大市場“一網、一廳”建設,建設提升“揭榜掛帥+APP”科技大市場功能;建設融合“企業交流、產學研交流、成果展示交流”一體化的線下科技大市場,提高線下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活躍度。 |
實施倍增計畫、壯大科技企業隊伍
堅持企業是科技創新主導力量的工作理念,積極實施科技企業“三倍增”、“三覆蓋”、“三提升”行動計畫,助力加快科技企業成長發展,培育壯大武義科技企業隊伍。到2025年,爭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0家以上,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50家以上,在先進裝備、健康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湧現出若干創新領軍企業。
1.實施“三倍增”計畫,健全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加強對科技企業的調研和數據監測分析,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領軍企業”梯次培育發展體系,精準施策和服務,助力打造我縣“金種子[3]、小巨人[4]、“領軍型[5]”高質量企業系列方陣。
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多方式引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體系,鼓勵武義企業投資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武義企業兼併縣外有核心技術的小微企業,吸引和鼓勵科技人員來武義創新創業。加大科技型小微企業培育孵化力度,加強科技創新資源服務供給,重點給予研發經費投入配套支持,加快推動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和破繭而出,到2025年爭取我縣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有突破性發展。
培育提升高技術新企業規模質量。積極組織舉辦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培訓會、輔導會,根據企業申請條件的成熟程度,組織申報一批、培育扶持一批、選擇儲備一批,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加強高新企業培育提升,重點給予人才、專利、經費的支持力度,爭取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再上一個台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比例達到25%以上。
扶持做優做強創新領軍企業。圍繞武義重點發展產業領域,選拔一批投入有實力、人才有基礎、技術有優勢、產值超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政策重點扶持,推動培育成為創新領軍企業。大力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創建省級企業研究院、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加快提高項目研發能力,幫助爭取國家和省部科技計畫重大攻關項目,推動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引領帶動相關產業創新驅動發展。
2.實施“三覆蓋”行動計畫,驅動企業創新創業發展。積極實施規上企業研發活動、研發機構、有效專利“三覆蓋”行動計畫,推動企業走自主創新道路。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普遍設立研發機構或開展研發活動,全縣企業研發活動基本覆蓋。
推動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結合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認定管理培訓工作,加強對企業家的創新意識、科技素養和產業技術的科普培訓,著力培養一批有“戰略眼觀、創新思維、科技素養”的創新型企業家。激發企業家的自主創新意識,驅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引進培育,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爭取“十四五”時期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有新的突破。
推動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積極實施“百博入企”計畫,發揮入企博士的紐帶作用,整合利用大院名校創新資源,推動企業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研發機構。支持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爭取新培育一批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省級企業研究院,提高企業研發創新能力。
推動企業培育技術優勢。積極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大發明專利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走自主創新道路,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和創造新技術,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培育一批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加快企業質量創新步伐,切實加強質量、標準、品牌建設,爭創一批“浙江製造”品牌企業。
3.實施“三提升”行動計畫,著力提升企業創新水平。積極制定實施企業創新意識提升、技術人才提升、創新能力提升等“三提升”行動計畫,推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加大企業技術人才引育力度,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到2025年,武義企業整體創新水平有較大幅度提升。
著力提升企業創新意識。發揮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的組織作用,加強對企業家的教育培訓,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意識。舉辦“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邀請全國知名科技專家、經濟學家、著名企業家為武義企業家作培訓報告。組織武義企業家考察訪問全國大院名校、科技領軍企業和北上廣深杭等創新領先城市,推動武義企業家樹立創新理念、開闊戰略視野、把握產業技術前沿。
著力提升企業人才水平。切實落實武義人才新政“20條”,發揮引才、留才、用才等政策作用。組織發動企業走出去,到大院名校、國有企業、上市公司請人才、挖人才、搶人才,著力引進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創新人才。積極發揮人才培訓作用,產學研結合為企業培養大批本地科技研發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持企業技術人才申報國家和省市科技計畫項目,參與大院名校的縱向科研項目,發揮課題研究孵化人才作用,帶動培育造就一批技術研發領軍人才。
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發揮組織牽頭作用,聯合大院名校,積極申報省部科技計畫重點重大專項,推動突破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掌握一批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推動企業在數字經濟、智慧型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形成一批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優勢的產業技術,提高武義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專欄4:“十四五”科技企業“促創新”行動計畫
| |
| 積極實施科技“三倍增”行動計畫,完善科技企業調研和數據監測工作機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制定實施分層次、分階段、差異化的科技企業扶持政策,更為精準激發科技企業創新動能,不斷壯大武義科技企業隊伍。 |
| 積極實施科技企業“三覆蓋”行動計畫,加大對企業的研發投入配套、創新資源供給和發明專利獎勵力度,推動武義規上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優勢的科技企業。 |
| 積極實施科技企業“三提升”行動計畫,推動培育一批有自主創新意識的企業家,幫助企業引進培育一批高水平技術人才,支持企業爭取一批科技計畫重點重大專項,爭取武義企業整體創新能力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
強化成果轉化、發展高新高端產業
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推動武義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引再創新,加快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著力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增加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提高八大細分行業發展質量,提前布局未來產業,推動武義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到2025年,武義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有大幅提升。
1.數字經濟。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機遇,緊跟數字經濟發展時代步伐,加快開發利用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賦能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積極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依託武義科技城和溫泉小鎮、山海協作園等平台,創設適宜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集聚的場景環境,創造條件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增強數字經濟發展基礎。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業態。發力開發套用工業網際網路技術,推動武義產業集群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銷售等環節信息互聯互通、生產協作協同,建立形成“研發設計+專業生產+集成製造+電商銷售”集群創新生態體系。數字賦能創新商業模式。積極實施“網際網路+數據”行動計畫,深化平台數據資源整合和利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數字驅動打通武義商貿流通渠道、供應物流渠道、國際貿易渠道、旅遊客源渠道,加快武義現代服務業智慧化發展。
2.先進裝備製造。發揮武義精工製造產業基礎優勢,發力智慧型製造產業研究院建設,推動產學研合作創新,大力引進和吸收轉化智慧型技術創新資源,大力發展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航空設備、電動工具、車輛零部件等,做強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大力支持企業加強對電機、電池、電控等方面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開發套用,夯實武義先進裝備製造產業“三電”基礎。加大對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套用基礎軟體等“四基”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支持力度,積極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優勢的先進裝備配套企業,提高武義航空設備、交通設備、工業裝備、農業裝備配套生產能力。大力引進和推廣套用工業機器人、智慧型控制系統、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高端智慧型裝備製造技術,推廣協同創新、協同製造組織模式,提高武義先進裝備製造的智慧型化、自動化、集成化水平。
3.新材料產業。充分發揮武義氟化工產業優勢,重點支持有機氟特種單體及高功能含氟聚合物產業化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大力開發氫氟酸、氟製冷劑、氟化鹽、ODS替代產品等有機氟材料和氟化工產品。支持開展金屬材料表面熱處理、合金化等強化技術的科研攻關,積極開發高強度、高韌性、高耐磨的各類合金材料以及納米改性的高性能金屬材料。積極發展反光材料、防靜電材料、防火材料,推動纖維材料的轉型升級。
4.生命健康產業。依託中藥材基地和技術優勢,著力開展中藥材製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重點支持中藥材藥效物質提取純化技術、層析技術、膜分離技術、仿生提取技術及工藝的研究,以及相應生產裝置、儀器及設備研發製造。支持開發“武七味”等中藥配方顆粒以及中藥飲料、保健品、膏方等新產品。推動發展以骨科植入物為重點的醫療器械、高值醫用耗材及可穿戴、遠程診療等智慧醫療技術和產品;強化康復護理設備、醫用臨床設備等具有一定基礎的領域。
5.休閒運動用品。針對休閒用品等傳統產業的傳統加工性、勞動密集性、時尚快消性、規模經濟性等產業特性,堅持“做強兩頭、帶動中間”的創新策略,加強工業設計和電商銷售平台建設,培育壯大“工業設計+集成製造+電商代銷”產業創新鏈,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產業集群,煥發傳統產業集群新的競爭優勢。推動休閒用品研發設計分工化、專業化、外包化發展,加快休閒用品技術疊代創新。支持企業採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鼓勵企業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製造,大力推進“機器換人”,全面提升企業設計、製造、工藝、管理水平,最佳化產品結構,實現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發展。全面推進科技和文化有機融合,完善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平台,積極實施研發、設計、製造、銷售、客戶體驗全產業鏈提升戰略,推動休閒用品時尚化發展,提升武義休閒用品的附加值。
專欄5:“十四五”科技成果“強轉化”行動計畫
| |
| 積極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加快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發利用,推動軟體與網路深度耦合,軟體與硬體、套用和服務緊密融合,支持消費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套用進程,促進不斷創造商業新模式、催生產業新形態。 |
| 重點發展“四基”產業領域共性核心技術,提升關鍵基礎件和通用件的自主設計製造水平,圍繞高端製造、精密製造、增材製造、智慧型製造等重點領域,開發一批套用產品和成套設備,全面提升武義裝備製造產業發展水平。 |
| 面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等領域,突破若干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優勢的新材料企業。重點支持有機氟特種單體及高功能含氟聚合物產業化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支持開展金屬材料表面熱處理、合金化、防火材料等強化技術的科研攻關。 |
| 重點支持中藥材藥效物質提取純化技術、層析技術、膜分離技術、仿生提取技術及工藝的研究,以及相應生產裝置、儀器及設備研發製造;支持“武七味”等中藥配方顆粒以及中藥飲料、保健品、膏方等新產品;支持醫療器械、高值醫用耗材及可穿戴、遠程診療等智慧醫療技術和產品。 |
| 鼓勵和支持在電子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能級提升。聚焦休閒用品產業,加強優勢傳統產業領域技術研發和升級,大力運用新技術和新模式,著力發展“四新”經濟,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整體效益。 |
推廣技術套用、深化科技惠及民生
建立健全科技推廣組織與套用服務體制機制,加大現代技術成果轉化和技術引進、消化、套用的力度。以先進技術賦能智慧城市、農業農村、社會民生髮展,深化科技惠及民生服務進程。
1.推動智慧服務科技套用。以全省數位化改革為動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融合發展,突出數字政府、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遊、智慧社區、數字文化、電子商務等領域,加強現代服務重點領域信息技術套用,加大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出一批系統解決方案,建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撐體系。
2.推動現代農業科技套用。圍繞武義茶葉、宣蓮、食用菌、高山蔬菜、水果、畜禽養殖等特色優勢農業,以提高農業品質和效益為核心,大力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轉化和推廣套用。重點支持在本縣優勢農業種質資源收集與新品種選引、現代農業裝備和數字農業、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及溯源、營養健康食品開發和保鮮物流、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及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技術進步,並推廣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發力“農業+”綜合集成創新,推動農業的跨界融合,著力打造一批“星創天地”,建立先進農業技術開發套用示範基地。深化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與省農科院的合作,持續實施農業科技幫扶計畫,為武義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3.推動社會民生科技套用。積極推廣套用民生科技成果,著力提高科技在生態環境、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等民生領域的支撐作用。重點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技術、常見多發疾病防治技術、公共安全預警與應急處置技術、社會治理與社會安全數位技術等領域,明確具體支持重點,尋求民生改善的技術解決方案。強化先進技術成果的示範和推廣,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民生的能力,改善民生環境、保障民生安全,支撐智慧武義、幸福武義、平安武義建設,促進民生幸福和健康和諧發展。
4.廣泛開展公眾科普教育。結合武義科技城、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省級農業科技園等科創平台建設,加快科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參與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建立融合科技教育、人才培訓、科技旅遊等一體化的科普活動體系。積極利用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和學校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發揮科協作用,鼓勵全民參與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營造尊重科學、勇於創新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
專欄6:“十四五”技術推廣“惠民生”行動計畫
| |
| 圍繞數字政府、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遊、智慧教育、智慧社區、數字文化等領域,重點支持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等方面技術開發套用.積極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推動城市信息數位化和智慧城市建設。 |
| 圍繞武義特色優勢農業,加強農業新品種選育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開發利用;突出武義有機農業發展,加強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營養健康食品開發與保鮮物流技術開發;加強數位化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和智慧型農業裝備技術開發,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綜合集成技術套用,培育發展大農業、大旅遊、大文化、大健康融合業態。 |
| 圍繞生態環境、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等領域,重點支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技術、常見多發疾病防治技術、公共安全預警與應急處置技術、社會治理與社會安全數位技術等方面技術開發和示範套用。 |
| 依託產業平台和創新載體,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建立科技教育、人才培訓、技術推廣和科技旅遊相結合的科普平台體系,發揮啟發創新、引導創新、激勵創新作用,推動形成全社會支持創新、投身創新的發展格局。 |
最佳化科技服務、營造最優創新環境
發力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科技服務體制機制,積極實施科技公共服務環境、科技服務市場環境、科技創新政策環境等“優環境”行動計畫,營造武義積極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1.最佳化科技公共服務環境。發揮縣科技局的統籌作用,積極協同相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持續開展送政策、送資金、送技術等“三服務”活動,加大科技公共服務供給,營造親企扶企助企創新營商環境。
加大科技政策解讀宣傳力度。發力“最多跑一次”改革,最佳化科技創新行政服務制度,再造科技政策服務流程,提高科技政策服務效率。當好科技創新服務“店小二”,積極利用各類科技會議、對接活動和微信公眾號,加大科技政策宣講力度,發力政策信息服務引導,激活企業創新創業活力。
提高財政資金創新支持效能。完善科技創新績效統計監測和考核激勵制度,探索線上跨部門串並聯組合審批和兌現,及時、高效兌現財政資金科技創新資助和獎勵政策。“十四五”期間,爭取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穩步增長,科技創新政策促進效能顯著提高。
深化科技諮詢對接服務活動。調動武義大院名校專家庫資源,積極對接行業協會和科技企業,舉辦各式各樣的科技諮詢對接會和交流合作活動。建立常態化科技諮詢服務工作機制,切實為企業結緣一批適合的專家學者,解決一批創新問題和技術難題,推動達成一批產學研合作技術攻關項目。
2.最佳化科技市場服務環境。積極實施科技市場服務環境最佳化行動計畫,建立健全科技服務市場、科技人才市場、科技金融市場發展體系,面向全國推動科技服務和市場對接、科技人才和企業對接、科技成果和資本對接,增強企業科技創新創業動能。
最佳化科技服務市場環境。堅持資源開放性和平台共享性理念,加強武義科技創新服務市場平台建設,提供全方位、立體式、專業化科技創新創業市場服務。積極引進培育科技服務機構,建立健全技術諮詢、評估服務、技術轉移、專利代理、成果轉化、質量檢測、法規標準、管理諮詢、創業輔導、市場開拓、人員培訓、設備共享、科技信息等融合的“全生態”科技服務市場體系。
最佳化科技人才市場環境。推動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積極探索制定地方科技人才標準,深化武義科技人才認定工作。推動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設,建立一個顯現化的科技人才市場,提高科技人才和企業供需對接效率。加強科技人才培訓市場建設,建立科技人才培訓質量評價制度,著力人才培訓質量,推動形成“要我培訓”向“我要培訓”市場化轉變。
最佳化科技金融市場環境。鼓勵銀行、保險、擔保等機構開設提供科技信貸、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等科技金融服務項目,探索建立科技型小微企業風險池,鼓勵發展科技保險和專利質押貸款。發揮種子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作用,鼓勵創投機構來武義設立分支機構,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創新創業,支持鼓勵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科創板。
3.最佳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圍繞科技企業、科技人才、科技服務等創新主體,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強化科技創新調研和政策效能評估,積極實施“科技新政”行動計畫,建立適合武義縣域經濟環境的科技創新促進政策體系。到2025年,科技創新政策促進效能顯著提高,帶動政府財政資金投入速度持續增長。
最佳化科技企業政策。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領軍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特徵和瓶頸問題,制定出台分層次、分階段、差別化的科技企業創新扶持促進政策。實施對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創新支持和服務管理,著力提高科技政策促進效能和財政資金支持效率。
最佳化科技人才政策。推動科學編制科技人才標準目錄,廣泛徵求企業和人才意見,提高科技人才政策實施精準度。深化科技人才吸引、服務、獎勵、創業、宜居、評價等方面改革,科學制定更為有效的“引才、成才、留才、用才”新政策。切實落實科技人才落戶、居留、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和醫療服務等方面的綠色政策,努力營造和完善適宜於科技人才生活、創新、創業、投資的生態環境。
最佳化科技中介政策。積極探索深化第三方科技中介服務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績效評價和考核獎勵制度,制定出台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周期性”扶持政策。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為引擎的科技中介機構培育動力體系,推動建立武義“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基礎、以社會化服務為主導、以市場化服務為動力”的科技服務體系。
專欄7:“十四五”科技服務“優環境”行動計畫
| |
| 積極制定實施送政策、送資金、送技術“三服務”行動計畫,最佳化武義科技公共服務環境,發揮親企、扶企、助企創新創業作用,打造武義最優創新營商環境。 |
| 積極制定實施科技服務市場環境、科技人才市場環境、科技金融市場等“三促進”行動計畫,推動科技服務和市場對接、科技人才和企業對接、科技成果和資本對接,增強創新創業資源供給,加快科技人才成長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最佳化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方法,提高企業利用創新資源效率效益。 |
| 積極制定實施科技企業新政、科技人才新政、科技服務新政等“三新政”行動計畫,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學性、適宜性、精準性,增強科技政策促進提升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效能。 |
四、規劃實施和保障舉措
加強組織領導力量
堅持一把手抓第一動力,強化組織保障,切實發揮審議重大規劃和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協調破解重大改革和重大問題等方面的作用。深化科技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統籌科技、發改、經商、農業農村、教育、規劃、財政、開發區等相關部門和單位,構建形成科技工作協作協同推進體系。強化縣科技局工作職能,切實發揮規劃引導、政策落實、工作協調、監督考核等方面作用,確保全縣科技創新各項工作責任明確、落實到位、取得成效。支持區域發展協同創新,充分發揮政府智庫、高校智庫、社會智庫和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機構力量,開展科技創新前瞻性、戰略性、改革性等問題研究和規劃論證,服務武義科技創新創業發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積極對接和貫徹落實國家、省部科技政策,積極探索建立科創平台載體建設新體制、新模式、新業態,發揮改革試點和實踐示範作用,爭取上級更多的試點政策和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創新政策與財稅、金融、投資、產業、貿易、消費等方面政策的融合,建立形成科技創新相關部門協作、政策協同的發展政策體系。健全完善科技創新公共財政投入體制和按比例增長制度,設立縣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發揮帶動全社會投入的作用,建立形成科技創新投入主體多元化、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多樣化的科技創新投融資發展體系。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武義縣域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政策法規體系,推進科技創新投入、新型科研組織、產學研合作、高水平人才引育、科技資源共享、科技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評價和科技人才激勵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創新,著力提高科技創新政策效能。
強化統計監測評估
加強科技創新管理和服務智慧平台建設,實施科技企業“上網進雲”工程,建立科技創新信息數據實時統計和監測評估體系,提高科技創新信息數據動態監測和分析評估能力水平。健全完善科技創新調研和政策評估制度,開展科技創新信息數據統計套用和監測評估,評估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和政策舉措的實效性,及時診斷髮現問題,科學調整行動舉措和最佳化政策,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政策舉措效能。建立科技信息數據評估監督和結果通報制度,將科技創新工作績效列為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切實做到組織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增強科技創新服務的責任感、使命感。
營造積極創新氛圍
大力支持社會各界舉辦各式各樣科技創新論壇和創新創業大賽,積極培育弘揚創新文化和工匠精神,推動科技文化和創新精神的價值塑造和傳播,動員全社會更好理解和投身科技創新創業。加強試點工作和示範工程指導,及時總結交流推廣試點工程的好模式、好做法、好經驗;加強對國內外科技創新型城市的實踐調研,學習吸收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提高創新型城市建設能力和水平。加強崇尚創新、包容創新文化建設,積極宣傳和表彰創新創業典型,設立縣政府科技創新獎,表彰對武義科技創新作出巨大貢獻的企業家、科技人員、產學研專家和科技服務工作者,營造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1] 建院引所,是指選擇一家有良好運行能力、能夠引進創新資源的第三方機構,可以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可以是中介機構,建立武義產業創新院,並以產業創新院對接更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究所,形成“1+n”新型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2] 產學研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投金指創業企業、投資基金、金融機構等;用介服:企業用戶、中介機構、科技服務企業等。
[3] 金種子企業,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在技術水平、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創業團隊和治理結構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發展潛力的初創企業。
[4] 小巨人企業,是指在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和管理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或模式創新取得核心競爭力,提供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有較高成長性或發展潛力巨大的科技創新中小企業.。
[5] 領軍型企業,是指某行業或某地區的企業排頭兵,在經濟規模、科技實力、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領先地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