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通知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西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桂政發〔2021〕39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西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29日
內容全文
廣西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廣西,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新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廣西奮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加快發展、轉型升級、全面提質,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不斷積蓄髮展新動能。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廣西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以科技創新持續催生新動能,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邁上新台階、實現新提升。
——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實現新提升。制定出台《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定》(桂發〔2016〕23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西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發〔2018〕51號)、《自治區黨委辦公廳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廣西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廳發〔2020〕29號,以下簡稱“廣西科改33條”)等政策檔案,構建了科技創新從戰略到行動的完整體系。經過五年努力,2020年全區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52%,比2015年提高7.52個百分點;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0.78%,比2015年提高0.15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實現新提升。組織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突破重大技術132項,創建國家級創新平台118個,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126個,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1827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18家。成立運營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初步形成“產研院+投資公司+專業研究所”的格局。啟動實施科技強農八大工程,全力推動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和“三農”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全面消除絕對貧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區啟動實施應急科技專項,出台支持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十項措施,多措並舉助力科技戰疫和企業復工復產。
——企業創新活力實現新提升。啟動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創新項目企業牽頭制,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畫項目企業牽頭承擔率達到52.7%,2020年企業研發投入財政獎補經費與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比例接近1:21。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和“再倍增”計畫、瞪羚企業培育計畫。2020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806家,是2015年的4.4倍;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6124.05億元,是2015年的1.9倍;瞪羚企業達到107家。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推出創新券用於科技金融貸款貼息等政策,桂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寧科技支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寧科技支行先後揭牌運營。
——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提升。新增6家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數達到14家。獲批建設桂林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進入全面建設階段。2020年,全區擁有7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鄭皆連院士領銜的“大跨拱橋關鍵技術研究團隊”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團隊獎。“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落戶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實現我區國家級人才引進平台新突破。實施企業首席技術官培養計畫,857名企業首席技術官活躍在創新一線。2020年,全區擁有國家級高層次創新人才81人。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廣西大學攻關的節能環保技術獲2項國家科技大獎。
——科技開放合作水平實現新提升。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跨國技術轉移協作網路覆蓋東協十國,建立了15個聯合實驗室及創新中心、12個農業科技園區。與自然資源部共建第四海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10餘所“雙一流”高校及研究機構簽署戰略協定,建立了浙江大學—廣西東協創新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首次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組織實施“科技搭橋行動”,對接國家知名院士通過“定向研發合作”方式幫助企業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和推動實施重大科研項目。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演進疊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國際科技競爭的挑戰前所未有,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前所未有,科技創新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科技創新擺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定位新目標新部署,為我國在新發展階段更加主動依靠科技創新應對風險挑戰、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了前進方向。
廣西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聚焦產業、聚焦企業、聚焦產品,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力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廣西高質量發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建設,西部大開發、珠江—西江經濟帶、北部灣經濟區、左右江革命老區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推進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規劃建設,必將為廣西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全方位深化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帶來重大機遇。
當前,廣西正處於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產業是廣西最大的短板,工業是最大的弱項,創新能力不足是最大的制約,存在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高水平創新平台極缺、高端創新人才嚴重不足、科技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創新體制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創新能力不足以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區域科技競爭更加激烈,存在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態勢,廣西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廣西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搶抓用好新發展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最佳化創新資源配置,培育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帶動發展動能逐步轉換,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引領廣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第二章 邁向創新型廣西建設新征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關於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創新在廣西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四個面向”,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以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為核心,以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為主線,著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著力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著力打好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著力加強科技開放合作,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力推進創新型廣西建設,奮力打造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聚焦產業需求。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面向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統籌平台、人才、項目等創新資源布局,聚焦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加強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套用,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推動全產業鏈最佳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支撐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瞄準科技創新短板,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打造高水平創新平台,培育重大戰略科技力量,壯大創新人才隊伍,以超常規舉措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促進套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質量和效率。
堅持開放協同創新。深入貫徹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度融入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創新網路,更大範圍匯聚創新資源,更高層次促進多元主體協同創新,在開放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面向東協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創新輻射力,推動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生態引領。遵循科技創新規律,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盤活創新資源、激活創新潛力,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活力,構建引領創新、支持創新、鼓勵創新的科技創新體制,實現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三、“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區科技創新能力、活力、動力明顯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平台體系更加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的創新引領作用加速提升,國內外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通暢,創新型廣西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建設。
——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著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高水平創新人才加速匯聚,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湧現一批高質量科技成果。
——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突出,汽車、機械、特色優勢農業等傳統優勢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實質性突破,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產業鏈和創新鏈實現深度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不斷湧現。
——全方位開放創新格局基本形成。圍繞“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加快推進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在優勢特色領域集聚大量國內外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創新資源,推動要素流動更加通暢,全力打造面向東協的科技創新合作高地,與RCEP成員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科技創新合作,積極構建面向全球創新資源富集國家和地區更友好、更緊密的科技創新合作機制。
——科技創新生態更加最佳化。科技治理更加現代化,科技體制改革更加深入,科技合作機制更加健全,形成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格局,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科學精神進一步弘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重(%) | | |
| | | |
註:①指標“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020年數值為同比增長率,2025年數值為“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率。
②*表示2019年數據。
四、2035年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5%,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善,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特色優勢農業等部分細分領域取得領先優勢,形成產業創新高地,攻克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作用的核心技術,面向產業重大需求的套用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取得突破,匯聚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和領軍企業,區域創新生態活力迸發,面向東協的創新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創新發展的重要節點樞紐,基本建成創新型廣西,初步建成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
第三章 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最佳化面向產業重大需求的創新平檯布局
聚焦廣西產業高質量發展重大任務需求,結合產業鏈布局需求,進一步聚焦重點、擇優擇需、創新機制,依託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加快培育能夠承接國家和自治區重大任務的戰略科技力量,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形成面向重點產業需求的創新平台體系,提高科技創新保障能力。
一、加快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體系
加快構建由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廣西新型研發機構等組成的技術創新中心體系,鼓勵和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建設重大創新平台,承接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技任務。聚焦汽車、機械、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布局建設一批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在內燃機、甘蔗等優勢特色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按照“一領域一中心”布局自治區製造業創新中心,推動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在重點產業領域爭創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統籌和最佳化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自治區級創新平台,鼓勵建設企業研究院,支持爭創國家創新平台。到2025年,新認定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50家,新認定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48家,力爭培育自治區製造業創新中心試點3家以上,建設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10家,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2家。
二、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強化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與國家和廣西重大戰略任務的對接,最佳化科研體系布局,凝練學科方向,凝聚高水平科研團隊,加強面向產業重大需求的套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支持廣西大學等高校向研究型大學發展,支持廣西高校“雙一流”建設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面向地方產業需求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引導高校、科研院所選派科技人員到企業擔任“科技專員”、“科技副總”,組織研發團隊深入企業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並為其提供技術供需對接信息渠道和便利化服務。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科研院所制度,全面實行科研院所章程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支持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允許實施股權激勵,具備條件的率先改制上市,實現科研自主權下放,不斷提升科研機構研發實力。試點推進科研院所最佳化整合,組建若干具有廣西特色優勢的科研院所,爭取將廣西科學院、自治區農科院、廣西林科院打造成為面向東協、國內一流的地方科研院所。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引進國內外一流院校共建創新平台,吸引“國字號”科研機構來廣西設立分院、分所等分支機構,推動中國科學院在廣西建設實體化研究機構。
三、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支持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新型創新主體。做強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健全市場化運作治理體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專業研究所,引入頂尖科研團隊,打造一流研發平台和研發隊伍。鼓勵“雙一流”高校、國家級科研機構、行業龍頭企業等國內外高水平創新主體來廣西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各設區市依託產業優勢布局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引導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鼓勵各設區市安排專項資金,加強績效評估,推動新型研發機構規模和質量提升。到2025年,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保有量達到50個。
四、構建支撐產業發展的實驗室體系
立足廣西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最佳化實驗室布局,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自治區實驗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形成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提升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增強在學科領域和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推動廣西有色金屬及特色材料加工重點實驗室、廣西生物靶向診治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爭創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海洋等領域擇優組建自治區實驗室,聚焦重點產業相關的重大科學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科技任務,支持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最佳化重組和新建一批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支持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支持各設區市、各部門開展本級本領域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加強重點實驗室考核評估和動態調整,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預備隊”。到2025年,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2—3家,建設自治區實驗室1—2家,新認定自治區重點實驗室30家。
五、建設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圍繞國家和廣西重大戰略需求結合點,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落地廣西,加快建設“近海海床地基與工程結構系統安全創新平台”(海基一號),推動建設中國—東協衛星套用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結合廣西特色,支持建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農業種質資源庫、重大疾病生物樣本庫等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平台。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第四章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加快資金、技術、項目、人才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具有行業引領性的領軍企業,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科技型企業梯隊,全面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一、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
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畫,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評盡評”,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工作,推動規模以下高新技術企業加快發展壯大為規模以上企業,引導規模以上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促進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做強做優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全面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持續發布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百強榜單,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計畫,實現數量和質量“雙提升”。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培育一批主業突出、關聯度高、競爭力強、在細分行業市場占主導地位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催生一批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600家,力爭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突破12500億元。
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實施千企科技創新工程,鼓勵企業提升研發能力、開發新產品,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建設和升級研發機構,最佳化提升高效節能環保內燃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深入實施企業首席技術官培養計畫,強化企業技術領軍人才培養。落實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券支持,推動科技創新券跨區域通用通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拓展最佳化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激勵政策,發揮重大工程牽引示範作用,運用政府採購政策支持創新產品和服務,通過完善標準、質量和競爭規制等措施,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健全鼓勵國有企業研發的考核制度,建立獨立核算、免予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容錯糾錯的研發準備金制度,確保國有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年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做好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認定工作,提升企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示範帶動作用。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突破17%,力爭實現重點企業首席技術官全覆蓋。
|
遴選1000家重點企業,示範帶動全區企業構建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新機制,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加強企業研發能力建設。推動企業建設和升級研發機構,實現研發機構“有人員、有場所、有設備、有經費、有項目”。支持企業以自建、合作共建、委託建設等方式新建研發機構,爭創自治區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 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推行產業導向類科技項目企業牽頭制,支持企業開展創新方法培訓、參加創新方法大賽,在汽車、機械、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符合國際標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新產品研發。 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繼續實施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獎補政策,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業績利潤,核心技術攻關研發投入加倍視同業績利潤,建立完善企業內部研發活動管理制度,做好研發投入歸集工作,推動企業實現研發投入倍增。 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組織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選派科技人員擔任“科技專員”,支持研發團隊組建科技專班,鼓勵瞪羚企業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開展協同創新。 |
三、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經費投入、科研組織等方面的主體作用,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集聚創新資源,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等共同承擔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聯合攻關。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創新創業生態培育中心,鼓勵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引進一批具有科技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大型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產業網際網路平台。
第五章 夯實科技人才隊伍,打造面向東協的區域性人才集聚高地
深入實施人才強桂戰略,最佳化人才“引育留用”生態,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突出“產才融合”,壯大人才總量、提高人才質量,集聚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等科技人才,形成結構合理、有機銜接、支撐有力的人才“金字塔”。
一、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吸引機制
建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吸引機制,大力引入國內外科技人才。開展院士入桂“科技搭橋行動”,系統組織“院士行活動”,積極推進院士專家顧問工作,探索搭建與院士專家團隊的協同創新平台,通過“定向研發合作”方式幫助企業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圍繞廣西科技創新需求,建立中國—東協人才大資料庫,增強招才引智工作精準性。支持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離岸孵化基地,在海內外科技人才集聚地和創新要素集聚區建設一批“人才飛地”,鼓勵企業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等創新資源密集地建立研發機構,就地吸納創新人才。持續開展“雲上引智”、“雲問技”活動,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海外引才計畫,支持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科技項目。落實外籍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落實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和技術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海外科學家在桂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
二、構建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
依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大人才計畫,引進培養一批有潛力獲評院士的傑出人才和廣西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構築多層次人才梯隊。實施傑出人才培養工程,建設院士工作站,引進培養一批院士潛力人才。深入實施“八桂學者”、“特聘專家”等人才計畫,引進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及團隊。加強高端人才精準引進,對引進的頂尖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具有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創業團隊,在項目資助、人才獎勵補貼、政府引導基金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實施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國內外培訓計畫,培養一批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實施知識更新工程、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技能廣西行動,開展科技套用人才培訓,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一批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強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加快培育更多“廣西工匠”。到2025年,國家級高層次創新人才達到160人,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達到70個。
|
建立“傑出人才—八桂學者—特聘專家—青年人才”高層次人才培育體系,聚焦重大戰略、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高校“雙一流”建設,創新實施自治區重大人才項目。 廣西傑出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一批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作出系統性、創造性成就和重大貢獻的傑出人才。 廣西壯族自治區八桂學者。培養一批科技創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 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聘專家。培養一批創業類、產業技術類優秀人才。 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一批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嶄露頭角,獲得較高學術成就,具有創新發展潛能,課題研究方向和技術路線有重要創新前景的青年拔尖人才。 自治區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培養計畫。引進培養一批在相關領域具有領先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 廣西國內外高層次和創新人才引進計畫。每年精準引進一批來自東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傑出青年科學家、其他國內外高層次和創新人才,入桂開展科研工作。 |
三、壯大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力度,切實推動青年科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加強青年科學家引進培養,持續給予科研資助、定向送培、梯次培養、表彰激勵、創業支持,培養一支能夠領軍掛帥的青年後備軍。持續實施“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畫”、“港澳台英才聚桂計畫”等人才計畫,吸引國內外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博士後工作站,落實博士後工作站政策,支持設立博士後創新崗位,實施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畫,注重依託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基地培養發現人才。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引育力度,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建設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基地。推動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和產教融合基地,培養一批面向產業需求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型人才。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圍繞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建設一批科技人才培訓基地,重點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建設。
四、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圍繞科技人才的科學評價、有效激勵、合理流動,系統推進科技人才管理機制改革,全面用活各類人才資源。堅決“破四唯”,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探索實行科技人才差異化評價。健全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間創新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機制,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雙聘”制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的科研創新流動崗位,吸引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企業科研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研究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兼職或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打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動通道。持續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提高人才服務質效,健全人才工作領域容錯糾錯機制。
第六章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支撐引領現代產業的技術體系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聚焦廣西傳統產業升級、特色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培育、“蛙跳產業”培育,支持重大科技攻關、重大新產品開發和重大成果轉化,實施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工程,面向重要產業需求統籌套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等體系化布局,推動全產業鏈最佳化升級,一體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與現代產業體系構建。
一、加快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圍繞產業數位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方向,聚力打好重要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瞄準汽車、機械、電子信息、高端金屬新材料、綠色高端石化、高端綠色家居六大重點支柱產業鏈以及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通信設備及套用、高端裝備製造、前沿新材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重大需求,分批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率先啟動新能源及智慧型網聯汽車、機械製造與高端裝備、新一代人工智慧、高端金屬新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生物醫藥創製等科技重大專項,梳理重點產業鏈上下游核心關聯企業清單、創新資源清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三張清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產品附加值高、市場需求量大、產業帶動性強的重大戰略產品,有效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引領帶動產業蛙跳式發展。
汽車產業。緊跟汽車電動化、智慧型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方向,加強汽車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與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融合創新,強化整車關鍵技術研發和集成套用,重點在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節能汽車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加快新技術研發與高端產品開發,提升廣西汽車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
|
新能源汽車:開發面向客車和卡車的大功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推進大功率氫燃料電池卡車協同開發及示範運營。加強商用車超節能混合動力系統協同開發及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新一代純電動商用車平台化底盤研發。推進智慧型線控制動系統、基於智慧型車輪的分散式驅動智慧型汽車主動安全協同控制系統等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 智慧型網聯汽車:推進基於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和智慧型生態座艙的整車平台關鍵技術、基於複雜場景的弱感知強學習型自動駕駛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套用。加快商用車智慧型駕駛關鍵技術研發與整車開發、特定區域智慧型網聯汽車開發。 節能汽車:加強高效能中重型商用車平台開發與成果套用。推進重型專用汽車輕量化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套用。 |
機械產業與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把握智慧型化、數位化、綠色化產業發展方向,圍繞工程機械、內燃機、儀器儀表、預應力機械裝備等機械領域,以及智慧型機器人、通用航空、軌道交通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裝備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加快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系統集成技術,重點在內燃機、工程機械、機器人、無人機和飛行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輪胎製造及裝備、礦山工程裝備、預應力機械裝備等領域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開展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帶動機械、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升級發展。
|
內燃機:加快低碳智慧型超低油耗柴油機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展高效智慧型非道路國四發動機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高速艇用發動機等開發及產業化。推進國六燃氣發動機尾氣處理的單原子催化劑及金屬蜂窩載體、重型發動機高效智慧型熱管理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工程機械:開展新能源工程機械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研發。推進遠程智慧型遙控工程機械、大型和超大型塔式起重裝備智慧型控制及管理等工程機械智慧型化技術研究與套用。加強工程機械節能、降噪及抗疲勞設計關鍵技術研究。開展裝載機高壓油缸等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研發及套用。 機器人:開展高速公路養護系列移動機器人成套裝備、公路護欄柱鑽孔與打樁一體化機器人、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應急救援機器人等智慧型機器人關鍵技術攻關及產品開發。 無人機和飛行器:推進聯網自動駕駛飛行器整機裝備研製及套用示範。開展無人機重油發動機系列化工程開發及電控系統國產化套用。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開展綠色智慧型西江船舶總體設計、智慧型控制與信息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示範。推進適於廣西北部灣的海上風電配套裝備、適於廣西北部灣海域的簡易井口平台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套用。 輪胎製造及裝備:開展高耐久鋼絲圈螺旋纏繞技術、新型波形保護層製造技術等航空輪胎關鍵裝備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推進感應加熱電源和測控電路技術、柱面電磁感應加熱裝置等電加熱式輪胎硫化機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礦山工程裝備:開展新型多尺度復相彌散增強鐵基複合材料、大型立磨智慧型控制系統等大型系列微粉鋼渣立磨裝備等關鍵技術研發及套用。 預應力機械裝備:開展錨固技術、制索工藝、超大直徑智慧型化緊纜機等超千米懸索橋纜索體系製造與智慧型施工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把握信息技術全方位跨界融合趨勢,堅持技術研發、產品研製和融合套用,加強人工智慧、5G、區塊鏈、北斗導航、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型終端、高端套用軟體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重點在新一代人工智慧領域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促進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與套用,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制高點。
|
人工智慧硬體及計算平台:推動智慧型電源管理晶片、高精度定位晶片等視頻智慧型終端專用晶片研發及產業化。研發數字主動降噪晶片等智慧型音頻晶片並推進其產業化。推進套用於工程安全控制的數碼電子晶片的研發與產業化。開發用於光通信、航空航天、汽車電子等領域的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晶片並實現產業化套用。研發新一代通信射頻前端(FEM)及其關鍵技術。開發套用於人工智慧推理和訓練場景的混合架構人工智慧計算平台及其關鍵技術。 物聯網及工業網際網路:開發基於自主可控底層技術、萬物互聯數字孿生技術等物聯網套用系統,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工廠、智慧園區等重點領域開展套用示範。研發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防禦溯源系統,突破虛實融合防護技術、未知漏洞挖掘技術等關鍵技術。推進多品種小批量零部件智慧型生產系統、新一代製造執行系統等智慧型製造及數位化工廠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示範。 人工智慧技術套用示範: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交通一體化系統、智慧醫療平台、農牧產業智慧供應鏈系統、智慧應急平台、綠色智慧型配電網數位化平台、面向東協的多語種互通互譯等領域的創新套用示範。 |
高端金屬新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產業。緊抓新材料產業綠色化、低碳化、精細化發展方向,立足廣西新材料產業發展基礎,聚焦鋁、鐵、銅、銦、錫、銻等高端金屬新材料,以及鋰電池材料、稀土新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領域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加快製備、精深加工等環節關鍵技術開發,提升廣西新材料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
鋁新材料:發展低能耗氧化鋁生產流程母液潔淨技術。研發高韌高耐蝕鋁合金厚板製備技術。加快商用車廂體用高比強度超平鋁合金板帶材、新型高端船用高鎂鋁合金板材等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套用。加強鋁合金厚板工業化生產殘餘應力無損檢測技術與套用研究。 鋼鐵新材料:加快高端工程機械裝備用熱軋鋼板、先進汽車用冷軋及熱鍍鋅高強鋼、先進高強高韌低成本熱連軋汽車結構鋼、海砂混凝土結構條件下低成本高強高抗蝕鋼筋、綠色高性能不鏽鋼等鋼鐵新材料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 銅新材料:推進銅鉛陽極泥協同處理多金屬回收新技術與裝備開發及產業化,加強熱態銅冶煉爐渣貧化及有價金屬綜合回收技術研究。 鋅、銦、錫、銻等金屬新材料:開展複雜錫鋅礦高效回收及危廢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及示範,推進鋅高效綠色提取特大型裝備與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鋰電池材料:加快高端基礎鋰鹽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展高安全高比容量動力電池用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推進高鎳材料鋰離子電池製造工藝最佳化及電池生產。加快高性能磷酸鐵鋰電池技術開發與套用。加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全固態鋰電池產業化技術研究。 稀土新材料:推進高純稀土、稀土靶材製備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示範,加快高性能稀土鋁合金乘用車輪轂套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
生物醫藥產業。堅持前延後伸和跨界融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圍繞化學藥、生物藥、中藥民族藥、海洋生物製品、醫療器械、智慧醫療等領域,開展關鍵和薄弱環節技術攻關,加快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智慧型技術的深度融合,重點聚焦中藥民族藥、化學藥物與生物製品、綠色生物製造、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新型醫療健康服務等領域,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端化、特色化、規模化發展。
|
中藥民族藥:開展“桂十味”和“區域特色”等廣西特色藥材高質量生產技術、中藥材飲片配方顆粒製備工藝與質量標準提升技術、藥食同源植物資源深度挖掘及食療保健產品等的關鍵技術研究,加快壯瑤藥材品種整理及質量標準提升與產品開發。加強中藥民族藥創新藥產品開發、古代經典名方新藥及醫療機構製劑開發,開展優勢中成藥的新增適應症及質量標準提升技術、新劑型與新給藥途徑及新技術研發。 化學藥物與生物製品:突破藥物設計、新作用機制等化學創新藥關鍵技術,圍繞重大疾病、多發病及其他常見病,開展原創性及改良型化學藥物創新藥研發。突破原料及製劑工藝研發、雜質譜等制約仿製藥研發的關鍵技術,開展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研究。加快化學藥物新型給藥系統製劑產品開發。開展抗體類藥物、蛋白類與多肽類藥物、預防性與治療性疫苗、免疫細胞治療產品等生物製品技術研究。 綠色生物製造:開展微生物、生物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及其高端產品開發。加強3D列印生物材料、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生物新材料研究。突破原料預處理、高效轉化與成套裝備研製等生物質能源關鍵技術,支持多元化高值生物質產品開發。 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加快新一代免疫功能檢測設備、醫療影像設備、重大疾病早期診斷設備、口腔類醫療器械、高值耗材等新型醫療器械產品開發。研發創新體外診斷試劑及設備、智慧型醫用康復器械與健康產品、融合新型醫用材料的新型醫療器械。研發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醫用軟體、智慧醫療產品及終端。 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開展藥物干預與非藥物干預協同服務模式、基於數位技術的健康自主管理服務模式、全健康過程連續服務模式、智慧型人居環境服務模式、應急主動醫療服務模式等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模式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
特色傳統產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進一步強化綠色高端石化、高端綠色家居、精品碳酸鈣等特色傳統領域的技術攻關和產品創新,推動產業向高附加值方向邁進,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綠色高端的特色產業集群。綠色高端石化產業,開展減油增化技術、聚合物反應成套裝備技術攻關,研發生產過程綠色低碳循環、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開發綠色化纖、合成樹脂、高端橡膠等高分子聚合新材料,發展環保塗料、工程塑膠、專用化學品等精細化工產品。高端綠色家居產業,開展木質材料綠色環保、高效節能製造、柔性製造等技術研發,開發一批綠色板材、綠色塗料,以及個性化、定製化、智慧型化家具家居產品。精品碳酸鈣產業,加強碳酸鈣礦產資源數位化勘查、智慧型化礦產開採等技術研發,突破碳酸鈣粉體加工、表面改性處理、廢渣綜合利用等關鍵共性技術,開發超細碳酸鈣、功能性粉體、納米碳酸鈣、表面改性複合粉體、食藥級碳酸鈣等高附加值產品。
二、主動布局前沿領域技術創新
緊盯全球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瞄準第三代半導體、生物工程、生物育種、氫能與儲能、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超前布局,爭取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構築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先發優勢。
|
第三代半導體:開展感測器、晶片、處理器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強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生產、產品設計、封裝、測試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生物工程:推動生物化工、生物製造等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再生醫學、細胞治療、重組蛋白、醫用生物材料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 生物育種:發展細胞工程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組)編輯育種、分子設計育種等關鍵核心技術,探索推進新興技術、前沿技術在生物育種中的融合套用,研製一批高產穩產、優質營養、高效安全的農業動植物新品種。 氫能與儲能:發展電解水制氫技術、工業副產氫技術,開發氫氣提純技術、氫氣回收技術,研發儲氫關鍵技術和設備,加強氫燃料電池、備用電源等研發與套用示範。 深地深海:發展深遠海定位、深遠海地形測繪、深遠海數據採集、深海礦產與生物資源勘探和開採等技術,加強載人潛水器、無人潛水器、海底無人作業裝備及其深海裝備新型材料等深海作業裝備研發。 |
三、加強面向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
堅持套用牽引、問題導向,面向廣西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以套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引領套用研究,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科學問題。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實施源頭創新引領工程,在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生物育種等關係廣西長遠發展的前沿領域部署基礎研究,面向汽車、機械、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套用基礎研究,培養造就一批優秀基礎研究工作者和科研團隊,取得一批重要原創性成果,提升創新源頭供給能力。最佳化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總體布局,加強數理科學、生物科學、醫學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化學與化學工程科學等領域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將開展自由探索和服務廣西戰略需求相結合,加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培育建設一批套用數學中心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構建套用基礎研究多元支持體系,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加大廣西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力度,實施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廣西)項目,鼓勵和引導各設區市、企業、社會力量增加套用基礎研究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到2025年,自治區套用數學中心達到5個,爭創國家套用數學中心1個。
第七章 強化鄉村振興科技供給,夯實農業科技創新基礎
圍繞鄉村振興科技需求,統籌最佳化農業科技資源、拓展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壯大農業科技力量,實施科技強農工程,著力搶占農業高新技術制高點,提高科技對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支撐水平,提升廣西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提升特色優勢農業科技競爭力
圍繞廣西重點發展的糧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葉、蠶桑、食用菌、漁業、優質家畜(禽)、林業等十大種養產業和富硒農業、有機循環農業、休閒農業等新興產業,加快農業品種選育繁育、高效種植與養殖、重大病害防控、現代農業裝備、智慧農業、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全鏈條關鍵技術攻關,圍繞農業重點領域實施一批科技計畫項目,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向專業化、品牌化和現代化轉變。到2025年,力爭審定(登記)農林牧漁新品種500個以上,突破特色優勢農業關鍵核心技術100項以上。
|
現代種業:加強主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鑑定及入庫保存等工作,完善種質資源庫(場、區、圃)建設。加強表型精準鑑定、全基因組水平基因型鑑定、優勢性狀新基因發掘、基因圖譜繪製等現代育種基礎性研究。加快推進種業關鍵共性技術和種源核心技術攻關,全面提升種業現代化水平。運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加快培育高產、優質、高效、高抗、廣適、適合機械化等目標性狀突出的農業新品種。 種植與養殖:重點推進“超級稻+再生稻”、茶葉、果蔬、甘蔗等產業的高效生態栽培技術研發,推進水產生態養殖技術,以及肉牛肉羊與奶水牛、家禽、蠶等產業的先進養殖技術研究。 重大病害防控技術:聚焦農作物病蟲害、畜禽水產疫病等,開展綜合防控技術攻關,著力突破一批防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綠色農藥、新型疫苗、新型化學合成藥、獸藥及診斷試劑等防治產品。 現代農業裝備:突破甘蔗、糧食、果蔬、畜禽、海水養殖等種養領域全程智慧型化技術、精細生產技術。研製推廣適合山地丘陵地形的智慧型化、輕量化、綠色化、多功能化種養機械和採伐機械,支持甘蔗高效栽培機具、收割機、智慧型綠色製糖設備研發。 智慧農業: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研發對氣候氣象、農作物、土壤、病害、作物長勢和產量等農情數據實時監測技術,推進“數字+”與種植、養殖等產業融合套用,重點開展農業大數據、無人機植保、精細化養殖、智慧灌溉、智慧水產養殖等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 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圍繞農業廢棄物高值化利用領域,重點聚焦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料化”,以及畜禽糞便肥料化、能源化方向,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套用。 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突破農產品特別是熱帶亞熱帶特色農產品保鮮、貯運等關鍵技術,構建農產品精深加工質量控制體系,聚焦桂林米粉、螺螄粉等米粉和六堡茶、桂酒等廣西特色食品產業關鍵技術開展攻關,開展糖料蔗多元化利用研究,支持高端繭絲綢、海洋水產品研發。 現代林業:重點挖掘利用桉樹、松樹、杉木、肉桂、八角等特色優勢樹種的優質、豐產、高抗等重要性狀及特異基因,強化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實現定向、高效精準育種,加速遺傳轉化選育新品種。支持最佳化特色優勢樹種人工林高效集約生態栽培集成創新技術,培育優質林木資源。開發山地丘陵智慧型化、輕量化、多功能化的林木種植和採收機械裝備。支持香精香料特色產品精深加工研究,突破實木乾燥與鋸解關鍵技術,攻克高性能木質複合材料製備及二次加工技術。 |
|
開展水稻、玉米、馬鈴薯、甘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及示範套用。開展柑橘、香蕉、荔枝、龍眼、芒果、火龍果、百香果、鳳梨、葡萄、獼猴桃等優勢特色水果的新品種選育及示範套用。培育番茄、茄子、白菜、蘿蔔、冬瓜、南瓜、苦瓜、豇豆、芋頭等蔬菜新品種並推進示範套用。加快六堡茶茶樹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生態高效栽培、機械化管理、智慧型化加工及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推進奶水牛等養殖業重大技術攻關與產業化示範。 |
|
重點圍繞甘蔗育種、良種繁育、輕簡栽培、數字蔗田、機械收穫、智慧糖廠、精深加工與甘蔗資源高值化利用等蔗糖產業全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進一步解決和突破制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全面提升廣西蔗糖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推進蔗糖產業降本增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
二、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載體
加快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星創天地等創新載體建設,集聚農業創新資源,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打造一批農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按照“一區一主題、一區一主導產業、一區一平台”的功能定位,在調整結構和最佳化布局的基礎上,重新認定和建設一批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加強百色、北海、賀州、玉林、來賓、南寧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建設自治區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支持崇左、百色等市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實施廣西星創天地提質工程,依託農業科技園區、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最佳化建設廣西星創天地,培育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加強星創天地基礎條件和孵化能力建設,培育孵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科技特派員、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高素質農民等創新創業。到2025年,擇優建成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50個以上,建成自治區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3—5個,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1個,最佳化建成廣西星創天地120家以上。
三、強化農業科技服務支撐
積極參與國家“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推進科技成果下沉、科技服務下鄉,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強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一批創新型縣(市、區),鼓勵縣(市、區)成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打造縣域科技成果推廣套用示範基地,加強設區市農科院所和農業技術推廣站建設,推動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成果下沉縣、鄉。探索建設農業綜合管理大數據云服務平台,助力發展智慧農業。建設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加強農業創新團隊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培育做強農業科技企業。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選派科技特派員到縣、鄉、村提供技術服務或開展創新創業。加大鄉村實用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對返鄉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種養大戶、高素質農民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科技培訓。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並享受相關權益,鼓勵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到2025年,力爭新建國家創新型縣(市)1個以上、廣西創新型縣(市、區)15個以上,選派科技特派員1.5萬人次。
第八章 推進民生科技創新,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民眾
面向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在大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海洋、新型城鎮化等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實施科技惠民工程,切實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一、強化健康廣西建設科技支撐
把保障人民民眾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強疾病診治及康養服務技術支撐體系建設,顯著提升全民健康保障能力。重點開展中藥民族藥、化學藥、生物技術藥等生物醫藥產業和醫療器械產業的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婦兒疾病、慢性病及地方病等防控救治關鍵技術,推進精準醫療、疾病早期診斷、現代防控技術、微創治療等前沿技術研發與套用。推進健康養老服務關鍵技術研發及套用,開發針對老年疾病的預防、診斷、康復和遠程診療技術。開展康復醫療器械、智慧型穿戴設備等智慧康養產品研發,面向基層開展遠程診療技術及設備的集成套用與示範。支持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建設,加強生物醫藥領域技術創新、平台建設、政策先行先試、醫學人文交流,打造國際醫學開放創新新高地。開展疾病臨床規範化綜合診治技術套用研究,推動地中海貧血防治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創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推進建設一批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到2025年,新增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2家。
|
推動生物醫學和生物醫藥等產業鏈在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布局,支持生物醫學、生物醫藥、中醫藥開發及精深加工、海洋生物製品等關鍵技術研發,探索再生醫學減緩衰老進程、精準醫學改變疾病治療等醫療創新模式。支持建設“網際網路+”醫療公共服務平台和數據中心,建設國際醫藥康養示範基地。深化國際醫學科技合作,圍繞醫學、醫藥、醫療、食品與營養健康等領域支持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平台。 |
二、增強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保科技支撐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天地空全覆蓋的生態文明強區科技支撐體系。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組織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科技項目,在碳排放重點行業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開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和高效利用、節約利用以及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技術攻關。支持建設桂林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推動石漠化地區、生態脆弱區可持續發展。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強空氣、水、土壤、固廢等預警預報與污染治理技術研發。開展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發和集成套用,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研究,加強再生資源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強化自然資源監測監管及綠色開發利用技術創新與套用。運用先進技術推進生態產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生態產品價值。
專欄14 高標準建設桂林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
圍繞灕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核心領域開展技術攻關與成果套用推廣。支持自然景觀資源保育、生態旅遊產業、生態農業、康養產業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強與綠色技術銀行合作,開展可持續發展相關國內外創新合作交流活動,形成對中西部多民族、生態脆弱地區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 |
三、加強平安廣西建設科技支撐
圍繞公共安全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套用示範,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強安全生產事故防治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開展高危行業、重大基礎設施、危險化學品和重大危險源風險監測預警、管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套用示範,突破礦山安全開採智慧型監控預警、重大事故快速搶險與應急處置等生產生活安全技術。開展消防安全智慧型監測、火災預防及撲救技術和裝備研究與套用。突破食品藥品質量安全追溯、檢測評估和防控技術。加強特種設備安全技術研究,強化保障工業和消費品安全技術研究。支持建設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強化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加強水旱災害識別與預警預報、水工程安全診斷與防治等水安全保障領域關鍵技術創新。開展颱風、風暴潮、乾旱、洪澇、地震、土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預警預報、防治和災後重建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與開發。加強社會安全綜合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慧國安等關鍵技術研發和套用示範。加強應急廣播關鍵技術研發,健全廣西應急廣播體系。推進海關監管現場設備與檢驗檢疫設備、冷藏車空箱檢測、有害生物非侵入式成像探測系統等海關安全監管設備及技術研發。
四、強化海洋強區建設科技支撐
聚焦廣西向海經濟發展重大技術需求,加強海洋關鍵技術攻關,全力增強海洋強區建設科技支撐。開展特色優勢海洋動植物、微生物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產品加工副產物和廢棄物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推進海洋礦產、潮汐、牧場、海島資源能源等關鍵技術研發和可持續利用研究。開展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濱海濕地等保護技術研究,強化海岸線、海灣、河口、海島等環境監測與防治技術、污染物自淨能力評估技術、環境容量計算技術、功能修復技術研究,加強近海多重海洋生態災害安全評估、監測預警及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
五、鞏固新型城鎮化建設科技支撐
推進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管理,在城市基礎設施及文化建設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套用示範。推動數位技術與城鎮融合,強化智慧城市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建設“城市數據大腦”等數位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圍繞裝配式建築、康養建築、城市地下空間等城鎮建築領域,推動智慧型建造及綠色低碳宜居建築技術研發與套用。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管養技術、交通綠色循環發展技術、交通安全與應急保障技術等研發與套用,在生態環保築路材料、綜合交通運輸治理等領域實施一批科技示範項目。開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品質提升關鍵技術研究,加強水務、能源、環衛、園林綠化、社區管理、新型便民服務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建設、監測及可持續運營技術研究。發展智慧鄉村、綠色宜居鄉村住宅建造、鄉村環境、鄉村治理等關鍵技術,研發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築動態預警、保護、修繕和傳承等關鍵技術。
第九章 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資介”充分參與的成果轉化體系,探索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效益效能。
一、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堵點,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增強中試服務和產業孵化能力,促進中試資源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
建設多層次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構建“研發中心—中試平台—轉化帶—示範區”相結合的多層次、全體系成果轉化載體,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接承載能力、中試產業化能力。鼓勵高新區探索建立“一心一園一基金”模式,通過建立一個研發中心、打造一個產業園、設立一個專業基金,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道。布局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開展實驗室成果開發和最佳化、投產前試驗或試生產服務。打造環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概念驗證中心,圍繞廣西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周邊建設成果轉化帶。打造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支持有條件的區域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到2025年,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不少於50家,建立概念驗證中心2—3個,轉化科技成果累計3000項以上。
|
建設一批自治區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出台廣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建設方案,探索專業性和綜合性小試中試研究基地布局建設,圍繞機械、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建設並認定一批自治區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設立跨高校、科研院所的中試研發平台,開展實驗室成果開發和最佳化、投產前試驗或試生產服務。 建設兩大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帶。在南寧、桂林兩大科教資源集聚地,圍繞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周邊,圍繞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範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周邊,打造兩大科技成果轉化帶,集聚創新創業載體,匯聚技術轉移、創業投資等服務機構,集聚科研人員、大學生等創新創業群體。支持建設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聯盟,整合科技資源,促進供需對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打造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重點選擇自治區級及以上的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科技創新基礎較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色突出的載體平台,建設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圍繞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探索。依託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等市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
提升科技創業孵化效能。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引導創業孵化載體向專業化、集成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體系。推進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提質增效,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綜合評價體系,引導孵化器向重視服務績效、可持續發展能力方向升級,爭創一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聚焦行業領域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一批自治區級大學科技園,鼓勵北部灣大學等有條件的高校建設大學科技園,推動廣西大學等符合條件的大學科技園升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推動南寧高新區、桂林高新區、柳州高新區、廣西橫州市等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特色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建設一批自治區級雙創示範基地,對符合條件的推薦申報國家雙創示範基地。按照“一城一主題”和“一園一產業”原則,持續實施“百城百園”行動,加快先進技術成果推廣與套用。到2025年,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80家、眾創空間達到150家。
破除成果轉移轉化制度性障礙。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與激勵制度,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決策盡職免責機制,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將成果轉化情況納入科研單位分類評價體系。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機構領導人股權獎勵制度,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推動科研平台、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建立科研成果與企業科技需求對接機制、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到廣西轉化支持機制、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機制以及企業購買科技成果並實現轉化激勵機制。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制度,培育市場化社會化科技成果評價機構,規範科技成果第三方評價,通過評價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
二、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延長科技創新服務鏈,完善技術精準對接、轉移轉化及落地服務體系。
推進技術市場體系建設。健全線上線下技術交易市場,構建以“一個市場、兩大中心、一批技術經理人”為核心的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打造廣西網上技術市場2.0版,升級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綜合服務平台,提升桂林工作站功能,加快布局設區市、縣(市、區)分市場,加強與國家技術轉移網路對接,提升技術交易活躍度。加快北部灣國際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爭取納入“2+N”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培育、引進技術經理人隊伍,鼓勵技術人員兼職從事技術轉移活動,探索將技術經理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績效作為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的依據。到2025年,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綜合服務平台服務企業突破20000家,培訓技術經理人1500人以上。
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為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更好發揮各類投資基金作用,做大做強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投資基金,按照市場化原則培育發展科技創新投資基金集群。建立“政科企金”、“撥投保貸貼”聯動機制,設立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融資擔保基金。推進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建設,推動設立科技支行,用好用足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政策,用足用好“桂惠貸”,鼓勵金融機構發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利用區域性股權市場、全國股轉系統、證券交易所多層次資本市場深化科技與資本融合,促進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區塊鏈、大數據等領域金融科技企業發展。到2025年,探索建立科技支行5個以上,專利質押融資金額年均增幅10%以上。
培育壯大市場化科技服務主體。重點發展一批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智慧財產權、技術轉移、科技諮詢、人力資源服務等科技服務機構,培育專業化、網路化、規模化、國際化的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培育認定一批自治區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創建一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鼓勵製造業企業剝離服務業務,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創業孵化、計量測試、檢驗檢測等市場化服務。持續推動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鼓勵各設區市圍繞優勢產業和科技服務業重點領域,發展科技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
三、打造新技術套用場景
加強場景統籌設計,聚焦廣西特色資源和創新需求,布局一批示範帶動性強的新技術套用場景,以重大套用為牽引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落地。推動人工智慧、5G、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全方位融合,在工業和信息化、海洋、文化和旅遊、農業農村、交通運輸等領域打造一批套用場景。鼓勵各設區市結合產業優勢和資源特色,發布城市套用場景清單,在產業數位化升級、社會民生、城市治理等領域組織實施套用場景示範,探索建設套用場景示範區,推動建設新能源工程機械套用示範區,爭創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體示範套用,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
|
圍繞重大工程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產業轉型升級、最佳化民生服務等方面,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設區市,定期面向社會發布城市套用場景清單,舉辦新場景建設徵集活動,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套用場景。 新技術套用場景。圍繞人工智慧、5G、區塊鏈、北斗導航等新技術套用場景,徵集典型新技術套用場景,組織實施新技術套用場景項目,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轉化套用和融合創新。 產業數位化升級套用場景。圍繞數位技術與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擴大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套用場景開放,加強工業自動化控制、數字孿生、超高清視頻等技術示範套用,打造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無人駕駛等重大套用場景。推動數位技術與物流、旅遊、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融合創新,在電子商務、智慧文旅、智慧廣電、智慧物流等領域打造新技術套用場景,培育線上服務新業態。推動農業網際網路發展,圍繞智慧灌溉、智慧養殖、智慧農貿等環節探索覆蓋農業產業鏈的關鍵套用場景,圍繞螺螄粉、特色水果、中藥材等打造特色產業網際網路平台。 社會民生領域套用場景。聚焦大健康、生態環保、公共安全、新型城鎮化等領域,在智慧醫療、雲康養、低碳環保、綠色建築、智慧水利以及城市綜合治理領域打造新技術套用場景,促進社會民生領域科技成果轉化。 |
第十章 最佳化科技強桂空間布局,打造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
按照“區域聚焦、錯位布局、全域聯動”的思路,最佳化科技強桂空間布局,全力打造南寧引領全區創新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以柳州、桂林、北海為支撐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培育發展具有創新帶動力的新引擎,發揮高新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實施創新功能區提升工程,強化要素集聚、資源共享、載體聯動,推動全域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形成科學合理、協同高效的全域創新格局。
一、打造引領全區創新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深入實施強首府戰略,全面建設中國—東協科技城,推動五象新區創新發展,提升南寧高新區創新能力,加快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等平台發展,加大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布局力度,匯聚創新型領軍企業和高水平大學、研發機構,引進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人才團隊,增強南寧創新集聚力、承載力和輻射力。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力度,提升首府產業競爭力,增強新興產業培育能力,全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打造成為引領全區創新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到2025年,南寧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達到2500家。
|
面向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廣西發展及與東協國家合作需求,以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為載體,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在中國—東協科技城匯集,爭取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集聚聯合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台,聚焦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及生物醫藥等領域部署創新鏈,打造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樣板,構建國際化創新服務體系,營造國際化科產城融合環境,建設面向東協、領銜西部、輻射全國的技術創新策源地。 |
二、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發揮柳州、桂林、北海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的集聚效應,聚焦優勢主導產業,打造具有強大輻射功能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帶動周邊創新發展。推動柳州汽車、智慧型製造產業升級跨越,加快建設柳州高新區、北部生態新區,打造西部地區有影響力的智慧型製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桂林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花江智慧谷電子信息創業產業園建設,打造數字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北海海洋特色優勢產業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加快海洋產業科技園建設,打造北部灣地區海洋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
柳州:打造智慧型製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汽車、工業機器人、智慧型電網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支持柳州圍繞汽車產業創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打造智慧型網聯汽車示範區,加快建設柳州智慧型電網產業園。 桂林:打造數字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移動智慧型終端、通信設備、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支持桂林花江智慧谷電子信息創業產業園、光達雲創谷、華為信息生態產業合作區、桂林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建設,支持設立桂林產業技術研究院。 北海:打造北部灣地區海洋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智慧型裝備、現代海洋漁業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推進北海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建設,推動海洋產業科技園、中國—東協向海經濟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中國電子北部灣信息港等建設,加快推動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建設。 |
三、打造全域創新發展新引擎
推動各地立足產業基礎、科技資源和區位優勢,探索特色化、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創新需求,加強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和成果轉化套用,建設高能級創新載體,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提升綜合科技創新水平,著力形成廣西具有創新帶動力的新引擎。探索協同創新發展機制,推動各設區市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技術聯合攻關,構建跨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開放融合創新,推動梧州、玉林、賀州、貴港、來賓“沿江”創新,推動百色、河池、崇左“沿邊”創新,推動防城港、欽州、北海“沿海”創新,拓展廣西創新發展腹地。
|
梧州:重點建設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廣西片區)。支持梧州圍繞生物醫藥產業創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推進蒼梧縣六堡茶特色小鎮、梧州新能源船舶製造及配套產業基地、藤縣建築陶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建設。 玉林:重點建設廣西先進裝備製造城(玉林),打造一批智慧型製造領域新技術套用場景。推動“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廣西·玉林)、國家火炬玉林內燃機特色產業基地等建設。 賀州:重點建設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賀州)。推進賀州學院碳酸鈣、食品與生物工程等特色領域研究。推動國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國家火炬賀州平桂碳酸鈣特色產業基地創新發展。 貴港:重點建設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打造以新能源電動車為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功能區。支持貴港圍繞新能源汽車領域創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 來賓:推動三江口新區打造循環創新發展體系。推進廣西無機材料綠色製備與套用重點實驗室、廣西現代蔗糖業發展研究院建設。支持來賓圍繞蔗糖產業創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推進金秀瑤醫瑤藥創新小鎮等建設。 百色:推動百色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打造中國—東協新興鋁產業基地。支持百色圍繞鋁、農業等領域創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推動新山鋁產業示範園、深百合作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建設。 河池:重點建設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創建金屬新材料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試驗區、廣西河池綠色發展先行試驗區。推進河池·南丹有色金屬新材料工業園區建設。 崇左:推進廣西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創新發展。支持崇左圍繞糖業、錳系新材料等特色領域創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推動廣西亞熱帶農科新城、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等建設。 防城港:高水平建設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推動廣西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創新發展。打造一批生命健康等領域的新技術套用場景。 欽州:支持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欽州港片區打造國際科技園、國際醫藥創新園、智慧物聯產業園、北斗套用產業園等科技發展平台。推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欽州華為數字小鎮等建設。 |
四、全面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強化高新區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堅持一區一主題,引導高新區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化投資,打造一批千億元園區,將高新區加快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促進南寧、柳州、桂林、北海國家高新區提質增效,在國家高新區評價排名提升,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推動梧州、百色、貴港、賀州、來賓、玉林等一批自治區級高新區提質擴容,“以升促建”創建國家高新區。擴大自治區級高新區隊伍,引導縣(市、區)依託現有園區布局建設自治區級高新區,以高新區支撐引領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實現自治區級高新區在設區市全覆蓋。到2025年,國家高新區達到5個以上,自治區級高新區達到13個以上,超千億元園區達到5個以上。
|
加快國家高新區提質增效。提升南寧、柳州、桂林、北海國家高新區綜合創新能力和創業活躍度、綠色發展和宜居包容性、開放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提升產業價值鏈,加快排名進位升級。強化桂林、柳州、南寧國家高新區千億元園區領先地位,加強柳州汽車整車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南寧亞熱帶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爭創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提升桂林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競爭力。加速北海智慧型終端產業集聚,著力布局一批服務產業創新的研發機構、產業孵化平台,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爭創千億元園區。 推進自治區級高新區提質擴容。支持自治區級高新區堅持一區一主題,優先布局主導和特色產業領域重大項目,著力引進龍頭型、旗艦型企業,營造優質創新創業生態,提升高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加速柳州河西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爭創千億元園區。支持梧州高新區做強大健康產業、百色高新區做強鋁精深加工產業、貴港高新區做大新能源汽車產業,爭創500億元園區。夯實賀州高新區、來賓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欽州高新區電子信息製造產業,玉林高新區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防城港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崇左高新區新型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基礎。 新建一批自治區級高新區。重點支持河池建設自治區級高新區,支持鹿寨、荔浦、扶綏等縣(市、區)依託現有園區建設自治區級高新區,以高新區支撐引領縣域創新驅動發展。 |
第十一章 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建設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
以建設面向東協科技創新合作區為主要載體和重要抓手,以建設特色領域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技術合作及技術轉移集聚區、科技人才交流特區為目標,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著力完善跨區域跨境創新合作機制,提升面向東協的國際創新要素配置能力,將獨特區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一、大力吸引全國創新資源匯聚
充分發揮面向東協的區位優勢,緊抓國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以科技“東融”為重點,加速推動“西合”、“北聯”,協同西南、西北、中南地區形成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吸引全國創新資源集聚廣西。
面向全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面向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創新高地,吸引大院大所大企等創新資源入桂發展。引入國內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到廣西設立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成果轉化中心,聯合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和人才培養,加快推動浙江大學—廣西東協創新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的建設。
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創新合作,推動建立粵桂兩省區科技協同創新交流機制、重大項目承接與科技創新服務促進機制,推動創新人才、技術成果、資本要素等在粵桂之間順暢流通,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向西南地區延伸拓展、面向東協國家創新輻射的重要通道。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科技合作,爭取與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創新平台,加快推動桂澳中藥質量研究聯合實驗室、藥用植物大數據中心等建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廣西設立研發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鼓勵廣西企業和粵港澳大灣區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互設“創新飛地”,加強重點領域的聯合研發、人才交流與技術轉移轉化。大力推動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廣西片區)、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西園)、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賀州)、“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廣西·玉林)等建設,深入推進科技“東融”。
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創新合作。加強與四川、陝西、貴州等地合作,建設川桂科技創新長廊,共同深化西部陸海新通道科技創新合作交流。深化交通、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科技合作,推進長安大學東協(廣西)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廣西智慧型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跨區域組建聯合攻關團隊,承擔或參與廣西重大科技項目。吸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份參加中國—東協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推動區域技術轉移創新與合作,加快先進技術成果“走出去”。
|
加快建設聯合創新平台。推動桂澳中藥質量研究聯合實驗室建設,藉助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的人才和技術支持,聚集和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攻克廣西中藥民族藥藥效物質基礎等重大技術瓶頸。推動長安大學東協(廣西)研究院建設,圍繞廣西加快建設交通強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需要,開展智慧交通、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領域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聯合打造中國—東協(廣西)智慧交通產業園區,加速智慧交通領域先進技術在廣西及東協的產業化。推動浙江大學—廣西東協創新研究中心建設,引入浙江大學創新資源,以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為主要研究方向,解決廣西重點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吸引浙江大學先進技術成果落地廣西、走向東協。 加快建設藥用植物大數據中心。利用廣西與東協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同源性,建設涵蓋萬種藥用植物資料庫,建立藥用植物大數據流程化分析的技術體系,推動藥用植物大數據系統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可視化集成,建成全球最大的藥用植物跨組學生物大數據集、生物製造元件數據集、代謝通路數據集、常用藥用植物活性成分庫等,為藥用植物精準育種和健康產品智慧創製提供數據服務和計算服務。 |
二、深化面向東協為重點的跨境科技創新合作
以“南向”開放為重點,實行更大範圍的開放合作,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加強創新載體、技術轉移轉化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打造面向東協更好服務“一帶一路”的開放創新高地。
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創新大國、關鍵小國、節點城市在重點領域的精準對接,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支持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農業、環境與氣候變化、生命健康等領域參與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主動發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關心的疾病防治、防災減災等領域科創議題。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碳達峰碳中和等領域科技合作,建設一批國際聯合實驗室、企業海外研發中心和海外創新孵化中心,積極在RCEP成員國布局建設海外創新平台,做強中國—烏克蘭納米炭黑聯合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和中國(廣西)—以色列技術轉移促進中心等服務機構,支持外資企業在廣西設立研發中心和參與科技計畫項目。
加強面向東協的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加強與東協國家在數字經濟、特色農業、中醫藥、海洋、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全面科技合作。建設一批國際聯合實驗室或聯合研究中心,推進中國—東協環保合作示範平台建設,匯聚行業頂尖科學家和人才團隊,聯合開展重大科技攻關。持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建設。加快構建桂港澳與東協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國際創新合作圈,促進與東協傳統醫藥創新合作。提升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水平,打造面向東協更好服務“一帶一路”的技術轉移服務品牌。與越南邊境四省建設農業科技走廊,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東協國家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推動先進適用技術轉移。加快中國—東協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集聚區二期建設,聯動國內省(市、區)加強與東協國家的質量技術基礎、標準體系等交流合作。到2025年,建設自治區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8家以上。
|
深化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以打造數字絲綢之路為引領,以中國—東協信息港建設為載體,加快建設面向東協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與套用示範高地,培育壯大基於北斗導航系統的時空大數據套用和智慧型製造產業。建設面向東協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分中心,加強地球大數據領域相關數據、技術、套用平台在東協的研發和示範套用。推動中國—東協數字經濟產業園、中國—東協(廣西)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等建設。積極參與中國—東協智慧城市合作,提升中國—東協新型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運營水平。推動5G、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多領域套用合作,在物流、醫療、金融等領域打造跨境先行示範項目。 做強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提升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水平,持續拓展中國—東協技術轉移協作網路,夯實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工作機制。加快推進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曼谷創新中心和中泰東協創新港發展,探索建設更多離岸創新孵化平台。提高中國—東協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影響力,建設中國—東協技術交易平台,組建中國—東協技術轉移聯盟,打造中國—東協技術轉移集聚區,強化面向東協的全方位技術轉移服務。 |
深化中國—東協科技人文交流。推動政府間、民間等不同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促進青年科學家、緊缺科技人才、留學生等多元化人才交流,形成長期、穩定、多元化的交流機制。建設中國—東協人才大資料庫,更大範圍促進東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技人才合作,鼓勵外籍人才和優秀留學生就業創業。共同培養中國—東協急需緊缺科技人才,實施好中國—東協健康絲綢之路人才培養項目(2020—2022),加強與東協國家人文領域數位化交流。
第十二章 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以放權賦能、鬆綁除障為重點,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制度創新同科技創新新規律、新形勢相適應,提升科技創新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構建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
一、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
加快政府職能從科技管理轉向創新治理,強化規劃政策引導和創新環境營造,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發揮政府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廣西科技創新的重大難題。推進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數據等科技資源一體化高效配置,推動科技資源跟著平台載體走、向頂尖人才集聚、與研發經費投入緊密掛鈎,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決策諮詢機制,充分發揮科技智庫的決策支持作用。強化自治區、市、縣三級科技治理,構建科技創新動態監測體系,建設科技創新監測服務平台,探索“科技大腦”數位化治理,加強全區科技創新活動數位化、精細化監測與分析。
二、推動科技項目管理體制改革
進一步深化科技項目立項、組織實施、過程管理、評價機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項目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以企業行業出題、科技答題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進一步提升企業在重大項目設計中的參與度。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對實施目標明確、技術路線清晰、組織程度較高的重大科技項目實行定向委託,推行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賦予重大專項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允許科研人員自主選擇和調整技術路線,推行項目首席研究員負責制。下放預算調劑權,將設備費預算調劑權全部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除設備費外的其他費用調劑權全部由項目承擔單位下放給項目負責人,擴大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範圍,全方位為科研人員鬆綁。探索科技計畫申報“綠色通道”(直通車)試點,推行材料一次報送制度、里程碑式關鍵節點管理等科研項目過程管理制度,加強過程管理數據自動化、精細化採集和監測。改進結餘資金管理,項目完成任務目標並通過綜合績效評價後,結餘資金留歸項目承擔單位使用。完善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機制,鼓勵科技創新主體與國(境)外合作夥伴開展科技合作,允許國際合作項目資金撥付至國(境)外聯合承擔單位。實行與不同類型科研活動規律相適應的分類評價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最佳化科技獎勵項目,構建結構合理、導向鮮明的科技獎勵體系。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力。
三、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強化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加強技術標準的創製和轉化利用,助推廣西特色型智慧財產權強區建設。持續推進南寧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建設,推動建設面向RCEP成員國的智慧財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支持防城港等市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打造一批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示範縣(區)和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園區,培育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和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示範中心,形成一批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完善廣西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功能,加強智慧財產權預警、導航服務,促進高價值專利運用。推進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高校、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中國—東協智慧財產權運營平台等平台建設,促進智慧財產權轉化。圍繞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特色優勢領域打造一批智慧財產權聯盟,構建專利池,推動專利轉讓、許可、股權化和資本化運營。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建立重點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直通車機制、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和維權援助機制,完善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體系,推動設區市建設重點產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支持重點領域標準研製,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制定修訂。
四、構建科技大監督格局
加強科技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最佳化科技監督運行機制,完善決策、執行、監督、評估有效銜接的工作體系。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探索建立科技獎勵工作後評估制度。建設和完善廣西科研信用信息系統,制定科研誠信分類評價指標,積極開展第三方科研誠信評估。建立健全信息公開、主動發現、舉報投訴、通報曝光、風險防範等誠信監督機制,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度,建立科技人才守諾檔案和失信懲戒機制,對道德缺失和學術造假實行“一票否決制”,依法依規推進廣西科研誠信聯合獎懲。探索智慧精準監督,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懲治科研管理領域腐敗。構建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健全科技倫理體系,建立廣西科技倫理委員會,對生命科學、醫學等前沿領域和對社會、環境具有潛在倫理風險的科研活動,應當在立項前實行科研倫理承諾制。
五、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加大科學技術普及和創新文化建設力度,弘揚創新精神,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厚植創新發展土壤,營造全社會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創新培訓方法,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推進南寧、柳州、貴港“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創新發展科普教育基地,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提高科普教育服務能力,提升桂平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等特色科普基地影響力。支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衛生健康、應急、食品藥品、農業農村、氣象、地震、消防等行業或部門建設科普基地。積極探索“科普基地+研學+旅遊”等發展模式,打造集科普、研學、休閒等為一體的研學旅遊教育基地。推進廣西科技館、廣西天文館、設區市科技館以及基層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智慧科技館。建設跨部門、全領域的科普專家庫和科普志願者隊伍,完善科普人才獎勵體系。開展“雙創”活動周、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活動,鼓勵設區市舉辦區域性、行業性創新創業活動,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強青少年科學興趣引導和培養。
第十三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一、強化組織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創新事業的全面領導,健全黨委對科技重大工作的領導機制,探索組建中共廣西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更好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對全區科技創新工作的頂層規劃設計、體制機制研究、政策制定統籌、重大事項協調等工作。建立全區各級各部門協同推進的“十四五”規劃實施機制,各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各設區市人民政府要健全工作機制,各級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科學組織推進,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強科技投入
完善財政科研投入體制,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主體、以金融和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創新投入體系。建立健全自治區、各設區市聯動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科技投入逐年只增不減。強化科技預算資金的統籌協調,加強自治區財政投入與市、縣(市、區)創新發展需求的銜接,加大對強首府戰略支持力度,全區各級各部門相應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強化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激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力量協同創新投入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針對不同創新主體、不同創新階段,綜合運用前資助、後補助、政府採購、風險補償、股權投資等多種投入方式,精準支持各類創新活動和創新鏈各環節。加強對全區科技投入主要統計數據的動態監測、分析與督查。
三、完善政策保障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2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21〕32號)等檔案,加快落實“廣西科改33條”、《自治區黨委辦公廳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科技強桂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桂辦發〔2021〕14號,以下簡稱《科技強桂三年行動方案》)等檔案精神,營造更加寬鬆的科研環境。加強對創新政策研究制定的統籌協調,進一步推動科技政策與人才、財稅、金融、產業等政策的協同,形成目標一致、相輔相成的政策合力。鼓勵企業參與政府科技創新規劃和政策制定,組織實施產業導向類創新項目。建立健全創新政策調查和評價制度,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定期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評價,視情況適時修改完善。推進專項政策制定實施,在高新技術企業和瞪羚企業培育、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科技人才開發與培養等方面探索更具突破性的政策舉措。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廣西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四、推動規劃落實
建立規劃實施目標責任制,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工作等制定責任清單,明確責任主體,細化目標任務,納入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全力推進規劃落實。推動本規劃與《科技強桂三年行動方案》實施的有效銜接。完善科技創新工作考核,建立健全科技統計監測、評價和通報制度,探索建立科技創新指標通報“紅黑榜”制度,強化對市、縣(市、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動態監測,及時總結經驗、獎優懲劣。充分調動和激發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凝聚共識,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監督,共同推動本規劃順利實施。
內容解讀
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
根據規劃,廣西將加快構建技術創新中心體系,按照“一領域一中心”布局自治區製造業創新中心,在重點產業領域爭創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凝聚高水平科研團隊,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支持廣西大學等高校向研究型大學發展,支持廣西高校“雙一流”建設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引導高校、科研院所選派科技人員到企業擔任“科技專員”。
同時,支持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構建支撐產業發展的實驗室體系,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預備隊”,建設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到2025年,建設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10家,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2家;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保有量達到50個;建設自治區實驗室1~2家,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2~3家。
實施千企科技創新工程
廣西將遴選1000家重點企業實施千企科技創新工程,實現研發機構“有人員、有場所、有設備、有經費、有項目”。
支持企業在汽車、機械、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高端新產品研發。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繼續對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進行獎補。落實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稅收優惠政策,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券支持,推動科技創新券跨區域通用通兌。
同時,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構築多層次人才梯隊
廣西將建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開放靈活的人才吸引機制,引進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按照“傑出人才-八桂學者-特聘專家-青年人才”高層次人才培育體系,創新實施六個自治區重大人才項目(廣西傑出人才培養工程、廣西壯族自治區八桂學者、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聘專家、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自治區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培養計畫、廣西國內外高層次和創新人才引進計畫),培養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技創新等領域人才。
打造兩大科技成果轉化帶
據悉,廣西還將實施科技惠民工程,在大健康、公共安全、新型城鎮化等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示範,切實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寧、桂林兩大科教資源集聚地,圍繞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範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周邊,打造兩大科技成果轉化帶,保障科技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