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趙明誠致力於
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他曾自謂:“余自
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金石錄》序) 。與
李清照結婚後,趙明誠對金石學志趣更是有增無減,日趨痴迷,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
金石錄後序》) 。屏居
青州與出守萊州、
淄州時期,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婦
相濡以沫共研學問的最美滿的時期,也是趙明誠金石事業最有成就的時期。
從大觀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趙明誠曾六游
仰天山,三訪
靈岩寺,一登
泰山頂。或
題名,或
拓片,獲得了大量的碑文資料。經過多年的親訪廣集,在李清照幫助下,趙明誠完成了《
金石錄》的寫作。這是一部繼
歐陽修《
集古錄》之後, 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研究金石之學的專著。著錄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
五代,共2000種。《金石錄》30卷。前10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後20卷就所見鐘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
石刻文字,加以辨證考據,對兩《
唐書》多作訂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也是必讀之書。
一日,趙明誠與
李清照從兄
李迥外出遊玩,在
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讚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
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
婚後二人感情和諧,以收集金石字畫作趣。後因政治因素,趙氏親屬被迫隱居鄉里,趙明誠和李清照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對他們而言,卻是因禍得福。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趙氏夫婦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
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後還時常坐在
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拷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一次,趙明誠出外未歸,李清照曾作《
醉花陰》一詞寄給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趙明誠讀後,讚嘆不已。卻又想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與詞五十首,中夾雜李清照的詞。叫人評鑑,友人
陸德夫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
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
金陵,任
江寧知府。這時李清照已返回
青州,整理
歸來堂中的金石文物,準備與南下的趙明誠會和。最後經挑選裝車15車,其他沒帶走的東西便鎖在10餘間屋子裡。但時局變亂,她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她家毀於兵禍,令人痛心。
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
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
御營統治官
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匯報,但趙明誠似乎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指示應對措施。於是下屬自行布陣,以防不測。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準備的下屬成功擊敗。到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
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
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不久,趙明誠又接命前往
湖州上任。趙、李分別時,局勢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別,隨時都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
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於是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於是便問趙明誠,若真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
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
書冊、
捲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以,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
氣氛尷尬。行致
烏江,站在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
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
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
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
1129年,趙明誠病卒於
建康(南京),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主要成就
少喜收蓄前代
石刻。精研金石,好藏文物古籍,知識淵博。北宋崇寧元年(1102),與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結婚,兩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致力於收藏文物書畫。大觀二年(1108)與李清照歸青州故居,廣求古今圖書、
遺碑、石刻。收藏、整理金石書畫滿房屋 10 間。宣和中出守萊州,調淄州。靖康末,起江寧
知府,病卒於建康。篤志於收藏、考證,藏圖書極富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他父親居相位,親朋也多在館閣就職,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夫婦節衣縮食,極力搜討,每獲一書,即共同校勘。建藏書樓有“歸來堂”,登記編目。按類羅列圖書。金兵南侵,攜家避難,圖書、金石不能盡載,擇其精華,仍載書 15 車至東海。青州尚有書冊10餘間,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明誠借赴江寧(南京)奔喪之機,攜走文物 15 車,其餘皆為金兵攻陷青州時所焚。藏書化為灰燼。他仿歐陽修《
集古錄》,作《金石錄》30卷,將金石刻辭 2 000 種編排成帙,詮述條理,考證精博,為金石學名著。李清照後來作有《金石錄後序》,述《金石錄》編撰經過以及夫婦收藏書、畫之細節,淒楚婉約,文筆動人。
這套《文人情侶叢書》,是企圖通過選擇唐、宋、元、明、清時代的著名文人與女子或男子的情感交往為主要線索,以人物的生平研究和文學創作研究為主要材料,通過傳記體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寫出一段懷感經歷,寫活一對人物,再現一種社會風貌。所選擇的人物,在那個時代都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元稹作《
會真記》(又名《
鶯鶯傳》)就有一定的生活原型,能夠典型地表現出唐代文人的婚戀觀念,故事演化成後來的《西廂記》,生動地表明了古人
情愛觀的演變。
李清照與趙明誠是
中國古代歷史上極為難得的一對
恩愛夫妻,他們的愛情又被置於
宋代理學逐漸興盛、婦女情愛觀驟然改變以及南北宋社會大動盪的背景之下。趙子昂(
趙孟頫)既是著名的
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妻兒是女畫家
管夫人,又是亡國的
王孫貴族,在元代異族統治的社會背景之下,婚戀觀念有著某種變異,可以窺見
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進程。
馮夢龍生活在類似近代
資本因素萌芽、
市民意識覺醒、追求聲色享樂的明代社會,一生注意婦女題材,他的作品是
明人婦女觀、情愛觀的集中體現。侯慧卿嫁人後,馮夢龍不但屢屢寫詩懷念,而且從此足不踏青樓。冒辟疆與
董小宛生活在
明清鼎革之際,他們的情愛連線著一個時代的巨變,冒辟疆為董小宛獨創的“憶
語體”
情詩,被後人津津樂道。
但是,古代這樣一對對產生過戀情、愛情的男女,他們流傳下來的資料各自不同。往往是因為其中一人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功,而使他們的情愛史也變得膾炙人口,廣為人們所傳播。情愛關係中的另外一位,則隨之而家喻戶曉。具體到這一套叢書之中,
元稹、李清照、
趙子昂(趙孟頫)、馮夢龍、
冒辟疆都有大量的作品傳世,個人生平資料也比較豐富,另外的一半,資料就相對匱乏。所以,叢書在寫作過程中,必然對其中某一人有所偏重。
凡此種種,都足以展現中國古代婚戀觀念的曲折演變過程,展現其五彩繽紛的表現形式。叢書追求通俗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風格。同時,這套叢書也是對特定作家文學創作的一次新的深入理解。叢書作者企願廣大讀者在
興趣盎然中領略歷史,獲得審美愉悅,從而對建立健康的婚戀觀念有所裨益。
個人作品
公元1129年,49歲的趙明誠病逝了,這年李清照46歲。趙明誠給她留下了南下逃難時攜帶的十五車金石古籍,這些東西是趙明誠和李清照半生心血的凝結。為了將這些物品從山東運往南方,夫妻倆受盡了苦楚。戰亂中它們是極大的負擔,時刻要擔心兵匪水火的侵擾。明誠死了,望著堆積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雖然
物是人非,生活還要繼續。李清照決定將十五車藏品中的絕大部分寄託到隨皇室逃難到
洪州的弟弟
敕局刪定官
李沆那裡。然而,當年年底,
金兵就攻陷了洪州,藏品化為灰燼。
備受打擊幾乎麻木的李清照帶著隨身的最後一點珍藏品輾轉流離來到紹興,租賃了一位鐘姓士子的房屋居住,暫時的安定下來。她把所剩的幾箱書畫古玩置於
臥榻之下,閒時開箱把玩。不料,一天夜裡,忽有竊賊挖牆而入,盜走了五個箱子,李清照悲憤莫名,為了找回這些承載她心血和記憶的箱子,她公開懸賞尋物,誰料想沒幾天,鐘姓房東拿著十八軸畫卷領賞來了,真相至此已經大白,可是,作為獨在異鄉的
寡婦,她又能怎么樣呢。只好花錢贖回畫卷,其他的物品,卻怎么也找不回來了。
李清照真正感到了孤獨無助的痛苦,她無法忍受孤苦伶仃、擔驚受怕的生活,的確,她才 46 歲,還有很長的人生路要走。這樣一位天才女詞人,是不應該在這種生活中走向人生終點的。痛苦迷茫中,一個男人出現了,他就是時任右承奉郎的
張汝舟,在這個男人甜言蜜語的攻勢下,李清照確實被他吸引了。李清照經歷了和趙明誠神仙伴侶般的浪漫愛情生活,又連遭國破家亡的厄運,這種命運的巨大反差讓她不顧一切的嚮往著甜蜜、溫馨的家庭生活,沒多久,李清照就嫁給了
張汝舟。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命運沒有顯出它的仁慈,它仍然在給李清照製造接連不斷的噩夢。張汝舟追求、迎娶一位49歲的寡婦,顯然不是為了她的容貌,也不是李清照以為的——他看中了她無與倫比的才華,而是抱著最赤裸齷齪的目的——得到她的收藏品。
婚後,兩人都有上當的感覺。張汝舟漸漸的將自己淺薄、暴虐、惡俗的本性暴露無遺,讓李清照欲哭無淚。李清照的古玩字畫也沒有張汝舟想像的那么豐富,而且還不願相讓,讓張汝舟大為失望。不過,他們都還存著一絲幻想,李清照希望自己的忍讓能夠維持這個家,了此殘生。張汝舟以為哄騙、欺詐,可以誘使李清照將藏品相讓,結果一無所獲。最後,張汝舟惱羞成怒,開始對李清照拳腳相加,甚至想將她打死,除去這個年老色衰的包袱,得到她的財物。
關鍵時刻,李清照就是李清照,一個智慧、剛毅、頑強、獨立的女子。拋棄了幻想,她不能坐以待斃,她要自救。很快,李清照得知了張汝舟利用欺瞞手段獲取官職的證據,她立即檢舉上告,按宋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證據確鑿,妻子也要入獄兩年,為了擺脫這個惡棍,李清照寧願忍受牢獄之災,也不願苟且忍辱,最終兩人雙雙入獄。
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下,李清照僅僅坐牢
九天就被放了出來。她終於達到目的,離異成功。
李清照與趙明誠是古今人人共同羨慕的
恩愛夫妻,神仙眷侶。古代婚姻憑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夫妻結婚之後難得長期和諧。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近乎
完美,這有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摯纏綿的詞作為證。“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一剪梅》)這樣膾炙人口的抒寫別離相思的名篇,打動了無數的後代讀者。趙明誠去世之後,李清照整理夫妻兩人畢生的金石古物收藏,作《金石錄後序》,聲情並茂、哀婉欲絕地記載了與趙明誠婚後的恩恩愛愛、喜怒哀樂、
生死離別,夫妻深情,款款流露。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夫妻恩愛情深,是閱讀與理解李清照大量優秀愛情歌詞的出發點與立足點。
關於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夫妻關係,今人有更加深入細微的研究。逐漸的,一種走向極端的觀點也出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後有許多的不和諧,趙明誠納有姬妾,夫妻甚至時時反目!如此一來,有關李清照諸多名篇的作年及其解讀,都產生了歧義。例如,《
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一般認為是李清照南渡喪夫之後所作,抒寫了亡國與喪夫的深痛。
陳祖美則認為該詞是李清照南渡之前遭趙明誠冷遇時所作,“表達作者的‘無嗣’和何以‘無嗣’的‘難言之隱’,很可能是要歌給自己的丈夫聽。” " 確實,世界上沒有矛盾、永遠和諧的夫妻是不存在的,尤其是人到中年之際,容易產生“中年情感危機。” 李清照與趙明誠也不能免俗。因此誇張兩人的矛盾,人為地拿著“放大鏡”去尋找李清照與趙明誠的裂痕,則會導致一種偏頗,乃至厚誣古人。本文試圖通過對李清照與趙明誠萊州重逢時的作品分析,透視夫妻情感的微妙變化,對夫妻兩人可能產生的不和諧及其原因做一些剖析。
詩詞創作
宋徽宗大觀元年,趙挺之去世。因趙挺之生前得罪權奸
蔡京,趙挺之全家被遣還鄉,27歲的趙明誠與24歲的李清照夫婦也回到老家青州,屏居鄉里。大約在政和七年(117)前後,趙明誠再度離家,開始了新的一輪仕途奔波生活。李清照則依然留在青州老家,夫妻兩人有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分離生活。宣和三年(121),41歲的趙明誠知萊州(今山東萊州市)。這一年,李清照38歲。作為一地州府長官,趙明誠已經有能力將李清照從老家青州接出,到任所團聚。於是,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離開居住了十幾年之久的青州,
風塵僕僕,前去與趙明誠相聚。
疑問因此產生。李清照與趙明誠分離前後大約已有五年的時間,在苦苦期待中煎熬過去那么多光陰,終於等到了重聚的日子,李清照應該是大喜若狂。但是,品味李清照前往萊州途中路過
昌樂時所作的《
蝶戀花》和初到萊州時所作的《感懷》詩,發現李清照依然沒有擺脫愁苦意緒的糾纏,情緒十分低落。
先來閱讀《蝶戀花》,詞說:“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
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
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
蓬萊遠。”這首詞南宋
曾慥的《
樂府雅詞》卷下題為
李易安作,元代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後丙集卷四收此詞,題作“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案說:“此首殆為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間清照由青州至萊州途中宿昌樂寄姊妹所作。按
地理圖,由青至萊,須經昌樂。《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九載建炎三年,趙晟由青赴萊,劉洪道令權知昌樂縣
張成伏兵中途邀擊,可以證明。”
婚後,趙明誠也蓄養幾位
侍兒小妾,以供平日歌舞娛樂,那是可以肯定的事實。李清照與趙明誠特別尊崇的文壇前輩
蘇軾,平生並不好色,且因目睹了友人徐君猷的歌兒侍妾勝之的無情而頻頻勸告他人不要蓄妾(詳見
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蘇軾自己卻蓄養有朝雲之類的一群侍妾,而且也不時的攜妓尋歡作樂,甚至攜妓拜見佛門子弟
大通禪師,自稱“我也
逢場作戲莫相疑”(詳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冷齋夜話》)。趙明誠恐怕不會比蘇軾更出色,沒有任何記載表明趙明誠對李清照專注到“
心無旁騖”的地步。而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隻言片語所透露的訊息,正說明了趙明誠生前曾蓄養侍妾。李清照敘述趙明誠臨終之前,“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
分香賣履之意。”“分香賣履”的典故出自
曹操的《遺令》:“余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作組履賣也。”這是曹操臨終之際分配部分財產給各位侍妾並對她們的生活細節做出安排。李清照用這個典故,是為了突出他們兩人最終感情如一,趙明誠臨終之際並無牽掛其它女人。但反過來說明,趙明誠同樣蓄養了好幾位侍妾。
趙明誠蓄養侍妾是肯定的事情,那么,為何從前李清照並無怨言,到了這次前去萊州團聚乃至見面之後突然爆發出來呢?可以做兩種推測:
其一,趙明誠蓄妾大約是重新出仕時的事情。
新婚燕爾之際,趙明誠既無心情也無經濟實力蓄妾;初入仕途,趙明誠與李清照情好如蜜,心無他暇,經濟實力方面依然羽翼未豐滿;
屏居青州,與李清照朝夕相對,舉動也要受到牽制,何況得罪朝廷閒居的現狀不允許他有非分之想。第二次進入仕途,官漸漸做大了,俸祿也漸漸豐厚了,李清照又不在身旁,趙明誠此時蓄養幾位侍妾,在宋代那種社會裡並不算是過分。
其二,趙明誠早年也偶爾出入風月場所,可能一直蓄養幾位侍妾,這是被當時社會認可的正常現象。當然,趙明誠蓄妾的行為最早也應該是出仕之後或者將近而立之年的事情。只不過,那時候趙明誠與李清照
情投意合,卿卿我我。他雖然不能免俗,蓄養侍妾,卻並沒有將心思放在這些侍妾身上,所以,李清照也並不在意丈夫身邊的其他女子。直到趙明誠第二次出仕之前,李清照基本上壟斷了丈夫的情感,並無危機意識,同樣沒有怨言。到了趙明誠再度出來做官,李清照在家苦苦等待,她已經年過30,而且漸漸向40歲靠攏。一方面,隨著歲月的流逝,李清照已經由一位青春煥發的女子變為中年家庭婦女,年老色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另一方面,長期的夫妻生活,使一切熟悉了的情感變得平淡無奇,變得熟視無睹,這應該是古今許多夫妻都能體驗到的婚姻過程。一旦離開李清照,趙明誠不免被更加年輕美麗的侍妾或其他女子所吸引,相對地冷落了李清照。趙明誠情感的相對轉移,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無嗣”,即沒有生育子女。關於這一點,宋人屢有記載:洪釋《〈金石錄〉跋》說:“
趙君無嗣”(《隸釋》卷二十六),翟耆年“趙明誠古器物銘碑十五卷”條說:“又無子能保其遺余,每為之嘆息也。”(《籀史》卷上)趙明誠不但與李清照沒有生育子女,而且與其他侍妾也沒有生育子女,根據情理推斷,“不育”的責任應該落在趙明誠的頭上。但是,在封建夫權社會裡,男性家長不是這樣來認識問題,而是輕易地將責任推卸到女子頭上。趙明誠因此與李清照產生隔閡,夫妻矛盾加深,將部分情感轉移向其他女子,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趙明誠數年在外做官,夫妻分離,
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增加了夫妻的猜忌和懷疑。於是,婚後累積的矛盾第一次集中地爆發了出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或者是多種因素的同時作用,李清照此時與趙明誠有了矛盾衝突,對丈夫有了怨恨之言,這是可以肯定的。封建社會裡的多數女子,處於李清照的位置,只會
逆來順受,甘心聽從丈夫的安排,認為這就是命中注定的。即使被丈夫完全冷落,也只是默默忍受
,在寂寞中度完餘生。李清照卻不是這樣,而是明白無誤地表現了出來。
李清照的怨苦之言,與她的倔強自尊的個性有關,與她對趙明誠的深愛有關。結婚近十幾年時間,自己一直在丈夫趙明誠心中占據主要位置,幾乎擁有丈夫所有的愛,自己同樣對趙明誠付出了全部的情感。那時候,即使趙明誠蓄養幾個侍妾,李清照也並不太介意,因為這並不影響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情感交流,不影響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到了趙明誠第二次出來做官的時候,李清照突然痛心地發現:丈夫已經
心有旁騖,追隨在丈夫身邊的女子不是自己,而是更加年輕的侍妾們。李清照處處爭強好勝,此時痛苦地看到自己已落在他人之後。換作其他女性,婚姻近1年以後,依然擁有丈夫的大部分情感,就非常心滿意足了。即使是當代女性,恐怕因此滿足的人也不是少數。偏偏李清照不滿足,她始終期望自己是丈夫
唯一的愛。自己付出多少的愛,就想獲得同等的回報。歲月之不饒人,多年的沒有生育,離別獨居的數年生活,使李清照時而處於一種焦灼的狀態;空間距離的相隔,通訊手段的落後,難得一通音訊的等待,又加深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猜疑。書信來往中,夫妻之間或許還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相互指責的言語。所以,李清照這次起程前去與趙明誠重聚,不禁心事重重,有許許多多的擔憂。這種不可明說的愁苦,在作品裡表現為對閨中姊妹的思念。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因為對與丈夫重見之後前景的不可預料之心情沉重所帶來的。否則,與閨中姊妹離別的一絲憂傷,將完全淹沒在即將與丈夫重聚的喜悅之中。到了任所,冷清面對
空室,仿佛以前的猜疑與擔憂得到了證實,李清照內心的愁苦就變化為怨恨牢騷,“子不我思”,那么,我就與“烏有先生
子虛子”為伍算了。
李清照的命運仍然比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中年家庭主婦要好許多,趙明誠仍然對她抱有深情,夫妻之間的情投意合,已經深化成相濡以沫,這不是夫妻之間日常一些瑣碎的拌嘴、猜疑、衝突所能完全消磨的。趙明誠將李清照接到任所,就是他對妻子情感的一個明證。一直到萊州任期結束,轉守淄州,趙明誠依然與李清照的情感非常融洽。淄州轄下有邢氏村,村中長者邢有嘉,趙明誠稱讚他“好禮”,趙明誠並無地方長官架子,與邢有嘉時有來往。一次,邢有嘉拿出唐代
白居易手書的《
楞嚴經》給趙明誠觀賞,對古人字畫迷戀成癖的趙明誠得之大喜過望,自己說:“因上馬疾馳歸,與細君共賞。時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跋,猶不欲寐,便下筆為之記。”(繆荃蓀《
雲自在龕隨筆》卷二引)“
細君”指妻子李清照。趙明誠得以目睹白居易的手跡,狂喜之下,是騎馬急馳回家,拿與李清照共同欣賞。兩人飲酒品茶,相對觀賞,蠟燭燃盡了兩根,還不願意入睡。可見,李清照與趙明誠一直是志趣相投、相互推重、相濡以沫的。
發現李清照與趙明誠情感歷程中的一些其他方面,是古代文學研究深入之後的必然結果,但必須是平實的、科學的。這是本文寫定時的一點感受。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
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是北宋禮部
員外郎李格非之女。
李清照出生於
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
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
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
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
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早年的李清照是活潑的、幸福的,聰穎高雅。那回首嗅
青梅的女子正映照著李清照幸福的笑靨,在和趙明誠結為
伉儷之後更是夫唱婦隨,
飲酒、
鬥茶、
踏雪、
賞花、
作詞,笛聲三弄,梅心驚破,李清照擁有了多少春的情意。這些雖很平常,卻是代代女子最為羨慕嚮往的。而那個飲酒微醉急急朝回趕誤入藕塘,驚起鷗鷺無數的畫面是何等的溫馨、甜蜜,充滿了夢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