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是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衡水市實際,制定的條例。

《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經2023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批准,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 實施時間:2023年9月1日
條例公告,條例全文,

條例公告

衡水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25號)
  
《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已經2023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批准,現予以公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2023年6月8日

條例全文

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2023年4月26日衡水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
2023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批准)
第一條 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以及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遊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本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優秀傳統文化且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
第五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融入生產生活、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第六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領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增加而增加。
第七條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組織制定本級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並對保護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教育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文化主管部門做好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第八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展演工作,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通過專題展示、專欄介紹、公益廣告等形式,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
鼓勵和支持社會團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通過研究、教學、收藏、展示、傳承、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第九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需要,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具體實施調查工作,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複製件應當匯交給同級文化主管部門。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並將調查報告、實物圖片、資料複製件等送交文化主管部門。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狀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資料庫,並將電子檔案報上一級文化主管部門備份。
第十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時將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並向社會公布。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將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推薦列入上一級名錄。
第十一條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組織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並向社會公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的認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的權利和義務,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冒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的名義開展活動。
第十二條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項目保護單位制定項目保護規劃。
第十三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場館,或者合理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工業遺址、旅遊景區等資源,為代表性項目的保存、研究、宣傳、展示、交流等提供場所。
鼓勵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跨區域設立傳承場所,與外地進行交流合作,協同開展傳承實踐。
鼓勵本市行政區域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在本市設立傳承場所,依法開展傳承活動。
第十四條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履職評估制度,定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履行職責情況開展評估。評估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並作為對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補助、資助、褒獎、資格認定和取消的依據。
第十五條 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或者怠於履行傳承義務的,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要求其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資格。
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資格被取消後,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
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存在第一款規定情形的,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對其提出整改意見並督促其整改,必要時可以向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報告。
項目保護單位主體資格被註銷、撤銷的,代表性傳承人死亡的,或者代表性傳承人因年齡、健康等原因喪失傳承能力、難以履行傳承義務的,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規定的程式重新認定。
第十六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列入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實行分級保護:
(一)對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行重點保護,設立專題展示場館,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必要的傳習場所;
(二)對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設立綜合性或專題類展示場館,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展示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第十七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屬性、特點以及存續狀況,對其實行分類保護:
(一)對喪失傳承人、客觀存續條件已經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代表性項目,應當建立記憶性保護名錄,組織開展調查,收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相關資料和實物,建立檔案庫,實行記憶性保護;
(二)對瀕臨消失、活態傳承較為困難的代表性項目,應當通過制定搶救保護方案,對代表性傳承人給予重點扶持、安排或者招募人員學藝、提供和改善傳承條件、記錄並保存代表性傳承人技藝和項目技藝流程,實行搶救性保護;
(三)對客群較為廣泛、活態傳承基礎較好的代表性項目,應當通過培養後繼人才、提供必要場所和資金、開展項目保護優秀實踐案例和創新案例遴選、加強宣傳推廣等方式,實行傳承性保護;
(四)對具有生產性技藝和社會需求,能夠轉化為文化產品或者文化服務的代表性項目,應當通過培育和開發市場、完善和創新產品或者服務、建立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引導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實行生產性保護。
第十八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相對完整、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較好的鄉鎮、街區或者特定區域,可以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
文化生態保護區內應當按照規定,設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或者傳承場所,文化生態保護區所在地人民政府應當將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場所建設納入本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鼓勵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將保護較好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按照規定申報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第十九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管理、利用和研究等專門人才。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等部門,將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納入中國小素質教育內容,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支持、引導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相關專業或者傳承班,建立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人才。
文化主管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應當通過招募學員等方式,推廣家族傳承、師徒傳承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傳承人培養模式。
第二十條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制定數位化保護業務規範,運用數位化採集、儲存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演變過程,以及代表性傳承人的核心技藝和傳承實踐情況,進行全面、真實、系統的記錄,並建立資料庫和網路平台進行展示、傳播,實行數位化保護。
支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過數位化手段向國內外傳播推廣。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統工藝以及其他技藝,屬於國家秘密或者商業秘密的,應當依法採取相應的保密措施。
第二十一條 市、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支持、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將符合條件的項目依法申請獲得國內外的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地理標誌等智慧財產權保護。
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行業組織、法律服務專業機構等,依法為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提供指導、諮詢、信息等服務。
第二十二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和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工人文化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舉辦文藝文化活動的單位,應當根據各自業務範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研究、收藏、展示、體驗、傳承等活動。
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依法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整理、翻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始文獻、典籍、資料等,設立展示和傳承場所,舉辦公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
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將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始資料和實物捐贈或者委託政府設立的收藏、研究以及其他文化機構收藏、保管、展出,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
公園、廣場、旅遊景區和公共運輸等候區域等具有展示空間和條件的公共場所,應當在文化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活動。
第二十三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支持社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社區建設,打造社區特色文化。
鼓勵項目保護單位在社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交流等活動。
鼓勵將保護本地區的代表性項目納入居民公約、自治章程、村規民約。
第二十四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協會和相關專業協會應當按照各自章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相關的學術交流、諮詢服務、權益維護等活動。
第二十五條 對具有生產性技藝和社會需求,能夠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扶持、引導、規範其合理開發利用。
市、縣(市、區)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本行政區域旅遊形象宣傳內容,支持、指導傳承基地和有條件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參與開發文化旅遊、鄉村旅遊項目,鼓勵、引導旅遊經營者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旅遊項目。
任何單位和個人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應當尊重其傳統形式和文化內涵,不得歪曲、貶損、濫用和過度開發。
第二十六條 文化主管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八條 本條例關於縣(市、區)人民政府的規定,適用於衡水高新區管委會和濱湖新區管委會。
第二十九條 本條例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