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觀
菩提寺
河南省文物保護
單位。位於
南陽市鎮平縣老莊鄉杏花山東麓。依山而建,四重院落。位於軸線上的明清建築有
照壁、山門、
二佛殿、
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兩側有
鐘鼓樓、大齋堂、倉房、東西庫房、禪房、道院等。
附屬物有碑碣10餘通,其他有唐代銀杏、明代玉蘭,還有芙蓉、油棕、芭蕉等名貴樹木。山下有陡坡
水庫,整個建築在山水花木的映襯下,顯得十分秀麗。寺旁南麓有宛西地方自治
創始人彭禹廷的
祠堂。寺內收藏的貝葉經有重要
價值。鎮平縣東北部
杏花山上,山上
林木茂密,鬱鬱蔥蔥,褥熱頓釋,別有洞天。而叢竹繁衍,
流泉崢琮,
小鳥集翔,使位於
山腰的寺院充滿靈氣。寺前的
鐘乳石琳琅滿目,石壁間的
老虎洞叢林掩映,古老的銀杏樹
守護寺圍,使人遊興大增,情趣滿溢。
寺內佛像
寺內佛像包括
釋迦牟尼佛、彌勒佛、
無量壽佛等等。菩薩造像在
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了慈祥、優美、寧靜的審美情調。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他木質、
陶瓷等材質的
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
煙火所
薰染過,或是長時期
埋藏於
地下。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
發霉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
仿製品則完全沒有這種
味道,即便是有些
偽品用煙燻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
處理,也難免露出
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
泥土芳香太濃,為
行家所識破。大雄寶殿內遼代所塑六尊大佛像,東西排列,正中為毗婆尸佛,合座高9.5米。其東依次為尸棄佛、
拘留孫佛、
迦葉佛。其西依次為毗舍婆佛、拘那含佛、
釋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兩側大佛,高呈遞減之勢,但最低者仍合座在8米以上。七尊大佛皆法相莊嚴,儀態慈樣,令人肅然起敬,七尊大佛前各有脅侍
塑像一對,高2.5米,有的
斜視,有的平視,有的仰視,有的俯視,神態各異。七尊 大佛前的東西兩端,還各有
彩塑天王一尊,高3,5米,威武雄壯,剛強勇猛,令人望而生畏。
寶殿後門內,有倒坐
觀音像一尊,為
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慈眉善目,端莊安詳。大雄寶殿的內牆上全是壁畫。東、西牆上各繪有五尊3.5米高的佛像,北牆上繪有八菩薩像,南牆上繪有十八羅漢像,東南、西南牆角上各繪有千眼千手佛像。這些
壁畫,不僅
色彩絢麗,而且技法精湛,令人讚嘆不已。每年
春節正月
廟會(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為全國時間最長的
廟會,是
遼西地區冬季旅遊的
名牌。每當
農曆初一、十五及佛教紀念日,來菩提寺旅遊朝拜者更是絡繹不絕,年接待中外遊客30萬人次。奉國寺分廟門,中殿,大雄寶殿。一側有出土文物展覽。規模宏大。到義縣不能不去
萬佛堂。義縣萬佛堂建於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距今1490多年,是
中國最早最大的石窟群。現存大小石窟16個。西區九窟,東區七窟。東西各有
魏碑一塊。共佛像四百餘尊。西區六窟有
彌勒像。這尊佛像高3.2米,叉腳依坐在
崖壁上,依山雕成,螺紋長發,身披迦紗,
慈眉善目,面帶微笑。古至今,這裡是全縣最
熱鬧的地方,
逛廟的
游客一年到頭絡繹不絕。人們走進大雄殿,可見主殿內槊七尊大佛,即蓖婆屍佛、尸棄佛、蓖比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舍牟尼佛、迦葉佛六位
過去佛和現在的佛釋迦牟尼,神化
皇統,鎮攝閭山凌水,以乞求萬世
太平。
小乘佛教
菩提寺是
小乘佛教的
寺廟。
傣語稱奘相,意為
寶石寺。這座寺廟雖然不大,占地
面積盡3600
平方米,但它確實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據史書記載,菩提寺始建於清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相傳當時茫施(今芒市)長官司
長官的大兒子捨棄官位,削髮為僧,修建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
菩提樹,便借樹取名為菩提寺。大殿前一對
石雕動物,
緬甸傳說中的一種奇獸,叫嘎朵,專門守護佛殿的。看到的這座大殿及傣式、漢式、梵式建築風格於一體,構思別致,製作精巧,實為中國
建築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菩提寺不僅是僧人念經、教徒朝拜的地方,而且是傣族民間藝術的一座寶庫。這些藝術不僅體現在建築、
裝飾、
雕刻上,寺內還珍藏著許多傣族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如燦爛奪目的
壁畫,種類繁多的
剪紙,
內容浩瀚的萬卷經書等。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稱小乘,梵文音譯希那衍那。今
學術界沿用之,已無
貶義。亦稱二乘,及聲聞乘、緣覺乘。其主要
經典是後來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經、律、論
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國曾相當流行,
中國最早流行的
禪數學以及此後的田比曇學、成實學、俱舍學等,均屬小乘類。中國的律學和唐代創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為依據。現小乘佛教主要流行於斯里蘭卡、泰國、
緬甸、
寮國、
高棉等南亞及東南亞各國,他們自稱上座部
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也屬於這個系統。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逝世後,
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 菩提寺尼所說的
教義有不同的
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
派別。按照其
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
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
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
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為初期
大乘佛教約公元一
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中國稱為
大乘空宗)。它主要
闡發諸法性空的理論,即認為一切
現象諸法都是
因緣各種
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
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
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空而已。
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
理論來
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
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
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中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發
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
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
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
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
公元七
世紀後,
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
重要義理可言了。
旅遊禁忌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
旅遊者頗愛光顧
遊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遊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
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
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
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
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
和尚”、“
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二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
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
禮節。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
殺戮之辭、
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為舉止失當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
喧譁、指點
議論、妄加
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
神像,如遇
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五忌孩子
失禮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
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念供養佛,不墮地獄第二支上右邊,念供養法,不墮餓鬼第三支上左邊,念供養僧,不墮
畜生這樣上香就較契合佛教禮儀,讓人更能體悟佛的莊嚴法像但現在的寺院大多數都是佛殿前一個很大的
香爐,一走近就
濃煙滾滾,很高
溫度的
熱氣直撲臉上,還有很多
香客乾脆就將大把大把的香仍進去。
旅遊信息
5元/人
從
南陽坐南陽——老莊或南陽——叉河的
班車,需12元錢。
春節時可能要貴一點點。到老莊街下車,會看到一條水泥路直向山頂,即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