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長官
拼音:zhǎng guān
基本解釋
[senior officer or official] 舊指地位高的官吏,也泛指
官吏詳細解釋
1. 上級官員;上司。
《管子·禁藏》:“吏不敢以長官威嚴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寶犯其禁。”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你們醫院裡的糧米稻草,都是我們商會代辦的,所以常跟你們的長官見面。”
2. 眾官之長。多指級別較高的官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窮山通谷豪士並起,不可勝載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
《新唐書·蕭至忠傳》:“故事,台無長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請奏當專達。”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官制,行使相不帶三省長官。”
3. 唐 宋 時多指縣令。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戲論》:“ 裴子羽 為 下邳 令, 張晴 為縣丞,二人俱有聲氣而善言語,曾論事移時。人吏竊相謂曰:‘縣官甚不和。長官稱雨,贊府即道晴;贊府稱晴,長官即道雨。’”
宋
蘇軾 《夷陵縣歐陽永叔至喜堂》詩:“故老問行客,長官今白須。”
4. 官吏的泛稱。
清
李漁 《奈何天·籌餉》:“原來是解邊餉的,請問長官,還是用酒,還是用飯?”
英語解釋
magistrate;pretor;prefect;praetor;praefect;president;principal;reeve;superintende;ephor;chancellor;chief;podesta
例句與用法
他畢業後任地方行政長官。
He worked as a magistrate after graduation.
行政長官,司法官古
羅馬共和國一年選舉一次的司法官,位列執政官之下,但具有與執政官幾乎相同的職權
An annually elected magistrate of the ancient Roman Republic, ranking below but hav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functions as a consul.
(古雅典的)執政官古代雅典的九名主要長官之一
One of the nine principal magistrates of ancient Athens.
美國總統是最高行政長官。
The President of the US is the chief executive.
分類區別
1.上級官員;上司。
2.眾官之長。多指級別較高的官吏。3.唐宋時多指縣令。
4.官吏的泛稱。
清朝長官
清朝長官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
順治皇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
正黃、
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清朝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都察院。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起初是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書房。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蒙古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
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
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製,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清朝官職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