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鎮(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

長官鎮(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官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位於臨泉縣中部,距縣城12公里,南距阜新高速公路臨泉入口僅9公里,北距鄭合高鐵臨泉東站15公里,界臨淮跨省公路穿境而過,臨艾河、延河縱橫交匯境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聞名遐邇。轄區面積74.2平方公里,鎮區面積3.5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81813人,7.4萬畝耕地。

鎮內回漢兩族集聚,現有明清古建築清真寺、山陝會館等阜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漢代楊營聚落遺址、王營佛勝寺明代佛像,臨泉縣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育才閣,是臨泉縣最具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官鎮
  • 外文名:zhang guan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面積:104.7平方公里
  • 原名:長官店
  • 人口:81813
  • 郵編:236413
  • 車牌:皖K
  • 機場:阜陽機場
  • 火車站:阜陽火車站、臨泉站
  • 所屬地區: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 電話區號:0558
來歷,歷史,明朝,明末清初,清末民初,沿革,行政轄區,名人,張蘊華,李文漢,韋登榜,文化建築,育才閣,清真古寺,山陝會館,佛勝寺,經濟發展,代表企業,黃牛產業,文教衛,民間藝術-肘閣,古鎮廟會,教育,古鎮建設,

來歷

長官鎮原名長官店。有史書記載在元朝時期,長官店是一個來往行人歇腳的小店,到明洪武年間,姓夏的店主人的兒子做了官,他為清廉,體恤民情,深受人們的愛戴。當時,人們對官吏的泛稱叫長官,這個小店子也就叫做夏長官店了,後來又改叫長官店,長官店隨著明朝萬曆年間外地回族居民以及清朝初期山西、陝西等移民的遷入,依古官道逐漸發展,成為潁州以西最為有名的大集鎮,各行各業十分興旺。民國時期革命烈士張蘊華在此發動革命暴動,解放後長官店簡稱為“長官”。

歷史

明朝

明朝,附近的一個村子出了一個姓夏的大官(具體是多大的官說不清。),在京城作官。他是一個很有抱負的好官,對家鄉十分熱愛。由於元朝滅亡,明朝是漢人江山,家鄉的人口也增長很快,口糧不足,不但需要治理水患,而且需增加土地來增加糧食產量。於是他奏請皇上說年邁父母及父老鄉親生活很艱難,他想回家鄉,治理這裡的水患,使百姓過上好日子,之後他再到朝廷效力。皇上看他如此孝順,又如此體貼鄉親百姓,非常感動,便讓他帶職回到家鄉來。他來到此前無人敢來的低洼地,呼喊河神,與他“談判”。他向河神許諾,只要讓這裡野草叢生的低洼地不再發水,成為良田,老百姓的生活過好了,每年就都會拿出最好的東西來供奉給河神。河神想到這幾百年這裡經常發水,老百姓的糧食不夠吃,確實沒有好東西能來供奉自己,這么多年自己也沒得到任何好處,苦了百姓也苦了自己,這是何必呢?於是就答應了。與河神和好後,這位姓夏的大官邊帶領老百姓疏通河道,邊改造低洼地,兩年後這裡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良田,老百姓的生活變好了,河神也跟著受了益。這裡變富庶了,潁州到新蔡的官道也有一段改從此處經過,這位姓夏的大官為方便周圍百姓和過往的人,他出錢在這裡開了一個小客店,讓族中兩個年輕人來經營,客店對周圍百姓和外地人施捨茶水,不得要錢;外地從此經過的人來住店,有錢就給沒錢的就不收。這裡慢慢成了一個小集市,於是被稱為“夏長官店”。因為集市相對低洼,長官集還常被稱為“槽子街”。
這位姓夏的大官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甚廣。如今,在當地還有不少姓夏的居民,據說是這位姓的夏大官的後人。今年78歲的夏同樂很熱心地接待了記者。他向記者介紹道,他說不清這個傳說究竟是不是很準確,因為以前沒有傳下家譜。但當地土生土長姓夏的都知道長官是從夏長官店、長官店名字來的。據說從夏家在這裡開了客店後,夏家人一直遵循祖訓,客店樂善好施,“冬舍衣服夏舍茶”。夏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生意也越來越好、越來越大,夏家族人也十分興旺,後來就有出去做生意並在外地定居。夏家在鎮東頭原來有一大片祖墳,其中有一座墳很大,從他小時候記事就有,而且一到清明節,就有外地的姓夏的族人坐著馬車來上墳,這些人有阜陽的,還有河南項城等地的。後來由於夏家人口增加,沒有地方住,就遷墳,在祖墳地蓋房住。原來最大的那座祖墳就在他現在房屋後面。
自夏家在長官開了客店後,加上從潁州到新蔡的官道有一段改走了夏長官店,這裡人員往來便多了起來。不久,陸續一些回民又遷來。據長官鎮清真古寺阿訇袁聖方說,據有關歷史記載,回族居民遷到長官大約是在明朝萬曆年間。那時候有個別的回民慕名來此地做生意,看到這裡人們富裕、好客,不但有官道,還有延河水路通往外界,交通便利,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於是他們一傳十十傳百吸引了山東、河南以及潁州城附近的許多回族居民來此經商。這些回民的遷入,大部分都以經商為業,由於聰惠好學,精明能幹,能吃苦,生意很好,有了錢後便買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而由於回民的到來,帶來了新的文化,在與當地人融合的同時,互相學習,使得長官集得到了快速發展。本來這裡是以農耕為主,由於回民的到來,當地養羊、養牛的多起來,很快這裡成為方圓百里的一個牛羊市場,而經營牛羊生意的主要都是回民。

明末清初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長官集在明末清初由於山西和陝西人的遷入,迎來了第二次的大發展。也可以說這是長官中興。
長官集周圍不少人是山西和陝西移民的後代,明朝末年李自成從陝西起義,使得陝西和山西很多地方戰禍不斷,老百姓窮困無奈。有不少人就出來做小買賣。其中陝西朝邑(今大荔縣一帶)的佀莊,有戶新姓佀的,家很窮,兩個兒子佀百年、佀百靈,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就出來謀生,到了長官來做小生意,做什麼生意呢?賣火鐮子(古代用來點火的東西)。由於他們受窮慣了,省吃儉用,日夜奔忙,生意做得很不錯,除了火鐮子,又做起了其它生意。沒多少年他們積攢了不少錢,開始買地蓋房,並在這安家落戶。由於長官集是周圍很大的一個集,後來山西的蘇、李、程、楊、張、賀、馬等姓的幾十戶人家也來到了長官集做生意,有行醫的,有賣糧的,有賣布的,等等,後來也大都在這落戶。由於陝西與山西交界,語言、風俗習慣等相近,可以稱同鄉,因此陝西和山西來的人家關係就都非常好。他們來到長官,使長官集得到空前發展,店鋪、作坊林立,各行各業買賣興隆,儼然是一座城市,長官也達到歷史上最鼎盛、最輝煌時期。
而長官達到歷史上最鼎盛、最輝煌時期的標誌就是蓋山陝會館和花戲樓。山西商人在全國很有名,被稱為“晉商”。從陝西和山西來的人遠離家鄉,有了吃穿,但總免不了想家。那時交通不便,與父母長輩還有兄弟姐妹生離死別,很少能夠回家看望父母。於是他們就決定像其他地方的陝西和山西商人那樣,共同集資蓋了三間草房,作會館,逢年過節大家聚在這裡歡敘鄉情,以解思鄉之苦。山陝兩省的生意人也可以到此借住,如果沒錢,還可以支助盤纏。後來隨著生意好錢多起來,就扒了草房,蓋磚瓦的山陝會館,並建花戲樓。據說在蓋好會館和花戲樓後,還準備蓋鐘鼓樓、看樓,但由於防匪患,要沿集市周圍修寨牆,準備蓋鐘鼓樓、看樓的磚、木等都用作修寨牆了。山陝會館和花戲樓占地很大,有七十多畝,比亳州的花戲樓還大,還壯觀。可惜,文革時花戲樓被拆毀了,會館也被破壞得只剩前後兩座房子了。她記得小時候,每到陰曆正月十八、五月十三、九月十三逢會的日子,花戲樓就熱鬧非凡,他們山西陝西商人就請一些唱戲的來唱戲,而且請的還都是有名的藝人,一出連一出地唱,梆劇、豫劇、曲劇。

清末民初

到了清朝後期,土地大量集中在地主和財主手中,民國時期這一情況依然沒有改變,導致窮人增多,社會發展受到了阻礙。而由於長官以前是一個繁榮的大集,土地集中更是十分突出,廣大老百姓民不聊生。而革命烈士張蘊華就出生在這裡,並辦教育、領導農民進行革命活動。
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張蘊華等同志組織發動“四·九”武裝起義 ,起義失敗後,根據黨的指示張蘊華回到長官店開闢以長官、沈丘集(今臨泉縣城所在地)、曹寨為中心的黨的工作。
1929年,張蘊華辦起了長官國小,在校內組織學生會,帶領師生和農民協會拆除了文昌閣等寺廟和自家的3間瓦房,建育才閣作教室。他提倡半耕半讀,半工半讀,要求學生既會拿筆,又會拿鋤、拿鐮。
民國三十年初(1941年),李仙洲(黃埔軍校一期)部隊開至皖北阜陽(臨泉、長官)、蒙城一帶。時“皖南事變”發生,蔣介石電令李部停止北進入魯,暫留皖北地區阻止新四軍向蘇北轉移,歸駐臨泉的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兼第三十一集團軍司令湯恩伯指揮。後又由於豫南、鄂西、皖北等戰事的牽制,李部遲遲未能入魯。
李仙洲在滯留皖北兩年間,在此開辦中央軍校駐魯幹部訓練班(簡稱魯乾班),培養入魯骨幹。李仙洲自兼魯乾班主任。
民國三十一年7月(1942年),山東淪陷,著名的教育家張敏之奉山東省政府的命令,率1000多名師生遷至長官店,在育才閣、山陝會館創辦山東臨時中學,此後又有其他山東學生前來投奔。國民政府教育部後將山東省立高中改為國立高中,張敏之改任國立二十二中教務主任,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李仙洲兼任校長,但不駐校,張敏之成為該校實際負責人。1947年春,中共軍隊進攻皖北,張敏之率該校師生離開長官店。

沿革

歷史變革,長官店先後建鄉、建區,解放後建立長官人民公社,1979年撤社建區,1992年3月轍區並鎮名為長官鎮。

行政轄區

長官鎮現轄4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長官居委會、蘊華居委會、鎮西居委會、長東居委會、邢莊村、桐莊村、柳樹溝村、前郭村、花蘭村、韓莊村、鐵佛村、袁莊村、曹莊村、橋口村、王營村

名人

長官鎮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潤育了許多革命英雄和歷史人物。

張蘊華

張蘊華,長官鎮人。他自幼天資聰敏,勤學好問,性格剛強,體貼究人,富有正義感。他1917年縣高小畢業後,考入阜陽省立第六中學。在校經常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書刊,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當“五·四”運動的訊息傳到阜陽時,他與一些進步同學組織學生聯合會,發動學生罷課、遊行,進行聲援。安慶“六·二”慘案發生,激起阜陽教育界和各界人士的公憤,他積極投身到阜陽縣學生聯合會掀起的聲援慘案中受害的革命師生,聲討軍閥摧殘教育、屠殺受國學生罪行的活動。1921年秋,他考入武昌中化大學後,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次年,他休學回家,經進步人士推薦,任鎮立國小校長。他一面辦學,一面走向社會,支持和發動民眾反對勢力,提出“反壓迫,反剝削,平均地權,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1925年9月調任阜陽高級國小校長。由於他積極參加黨的活動,並有突出成績,次年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與共產黨員喬錦卿、周傳業、周傳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陽黨小組。1928年2月,以魏野疇為書記組成中共皖北特委。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組織和發動了阜陽“四·九”武裝起義。張蘊華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起義失敗後,根據黨的批示,他又回到長官店開闢以長官、臨泉、曹寨為中心的黨的工作。
1929年,他辦起了長官國小,自任校長。在校內組織學生會,副食師生和農民協會拆除了文昌閣等一些寺廟,又拆除了自家的3間瓦房,建成了育才閣,作為教室。他提倡半耕半讀,半工半讀,要求學生既會拿筆,又會拿鋤、拿鐮。1930年,他任阜陽縣財政局長,先後推薦共產黨員李冠英、江化難等人分別擔任地方工作。同年冬,他發動阜陽各界民眾,驅除了阜陽縣縣長賓振遠,成立了阜陽臨時行政委員會,他任主任委員。次年,他主持清理財政賬目,勒令阜陽“八大家”交齊拖欠的銀糧。當時八大家占地數百頃,不交銀糧,反而收買催繳銀糧的青夫,把他們應交的加在農民身上,使原來每畝380文增加到8000文。他發動農民協會,反對青夫亂加銀額。農民運動如暴風驟雨,席捲全縣八大家怕得要命,恨之入骨串通長官紳士郭芳坡、張端征等人圖謀加害於他。共產黨員張套被郭芳坡用一個菜園地和10畝耕地收買而叛變,供出了黨的秘密。農曆三月十九日,共產黨員江化難、成有模等人被捕。此時,他根據上級批示抓緊準備武裝暴動。原計畫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暴動改在中秋節舉行。屆時,又因曹國勛派去阜陽和他聯繫的交通員在途中被紅槍會逮捕並泄密,於是他在阜陽被捕,押送安慶。在獄中,他始終保護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正氣凜然。當敵人問他皖北有多少共產黨員時,他奮筆寫道:“皖北共產黨,三十一萬八,個個昂著頭,快刀殺不清。工農眾兄弟,一個不知名。”寫畢,憤然舉起手銬,當場砸死一個法警。1931年12月12日晨,在省城安慶英勇就義,臨刑高呼:“中華共產黨萬歲!”時年32歲。

李文漢

李文漢,長官鎮鐵佛人。他畢業於上海美專。20歲即獲蔡孑民畫獎金。1965年至1968年;連續四年榮獲“中日書法交流展”的特別獎。1967年任台灣“中日書法交流協會”秘書長。在任職的5年內,主辦各類文藝活動及展覽104次,又創立了“美協全國美術研究中心”及“全國雕塑協會”,並任雕塑協會秘書長。後又創立“當代畫會”、中國水墨畫學會”、“中華全國藝術家俱樂部”等。為宣傳中華文化,他還曾多次主辦海外《中國畫展》、《中國水墨畫展》、《中國現代畫展》等展覽。李文漢致力於國畫和書法和研究,國畫深受海派影響,得力於八大家、齊白石,然後獨創出簡潔剛勁的現代風格。書法由真、草、隸、篆,各體遍臨百家之後,而得圓厚雄強之美。
他個人的國畫展、書法展先後舉辦30多次,被邀參加國際作品展達130次,其中由李文漢為主體畫家的畫廊有“藝術家畫廊”、“民主畫廊”、“國際畫廊”、“凌雲畫廊”、“龍門畫廊”及新加坡的“光藝畫廊”、義大利的“ZB畫廊”等。他的畫作及書法,在海內外影響深遠,很多博物館、收藏家、國家元首、各國大使、書畫家爭相收藏,遍及全球。他歷任台灣“教育部”文藝獎審查委員、全國雕塑展審查委員、全國青年美展審查委員等職。近年來,李文漢曾多次返回故鄉,來往于海峽兩岸,促進文化事業交流,促進台灣的早日回歸。由紫冰藍旭收集

韋登榜

韋登榜長官鎮前郭村韋莊人,清光緒進士。原名韋錫智,字成德。中進士後,皇帝賜名“登榜”。在京都服務三年後,回家侯任。因當時正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國家內憂外患日趨嚴重,他對現實不滿,不願參政,1935年病故。

文化建築

長官鎮的古建築有清真寺、育才閣和山陝會館是重點保護文物。

育才閣

育才閣位於長官集中心的延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張蘊華於1929年任長官國小校長時所建。當時,他組織有學生會、窮人會、夜校等,提出“扒廟宇,打神像,興學堂”的口號,帶領學生、教師和窮人先後扒掉7座廟宇,建成育才閣後,他在大門上寫一別對聯:“豎起兩根硬骨頭;誓與土劣拚死命”。在二門上寫一副對聯:“有什麼思想說什麼話;做一番事業盡一番心”。育才閣有上、中、下三層,共16間。第一、二層為教室,第三層僅一間,仿義大利式建築。從整體看,既美觀而又嚴整,既樸實而又和諧。

清真古寺

在長官集南首。建於明代萬曆(1573)年間,已有420餘年歷史,當時作為長官店回民齋戒場所。清真古寺是臨泉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已有420餘年歷史,也是文物保護單位,有數棵高大的樹木,環境幽靜,建築精美,大門樓懸掛一橫匾,上書“古清真寺”;二門樓橫匾“率由理門”;北講堂匾額“主敬存誠”;大殿明柱上有對聯:“認真主無影形憑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唯一理在心”。由於文革期間遭到破壞,1983年縣政府拔專款又重修大殿6間,南講堂6間,北講堂5間及大門樓和二門樓,使清真寺面貌煥然一新。
長官鎮(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
長官鎮是一個回漢兩族聚居的鄉鎮。全鎮共有回民4000多人。主要集居在鎮南、鎮西、鎮東、五里、下埠口和大李六個村。長期以來,回漢兩族人民共同生活、和睦相處、相互通婚,進一步增強了兩族人民的友好團結,為建設美好的長官鎮作出較大的貢獻。
元、明以來,先後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活動,佛教、道教現已不存在。伊斯蘭教、基督教活動正常。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長官鎮東,始建於明朝崇禎9年(即1636年),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涎河、小洋河在鎮東交匯,三岸鼎力,古為曹集重地,素有“小朝邑”之稱。明清時,舟車輻輳,山陝商人云集,山陝會館址則是清朝山西、陝西新鋒、長治、陝西蒲州、大荔、澄城等地旅周的商人在長官店集資營建的一座雄偉、富麗,具有鮮明地方風格的古建築群。
長官鎮(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
“山陝會館址”花戲樓坐北朝南,始建於世祖(順治18年)、甲申1636年,經雍正、嘉慶、道光年間擴建重修,於鹹豐二年(1552年)全部落成,歷史138年,整個“山陝會館址”花戲樓二進院落,占地20700平方米,現存大殿、拜殿、古樹龍玄松柏樹兩棵,周圍是水旱兩路,交通便利,熱鬧非常。整個古建築群為仿朝閣式,布局嚴謹,巍峨壯觀,裝飾富麗,工藝精湛。花戲樓為朝北、中樓、關羽大鐵刀、大鐵鼎、碑亭、東廊房、西廊房、二門、大殿、拜殿,由南向北,依次建於中軸線上;山陝會館分為前後兩個院,而花戲樓就在會館前面。後院的大殿、拜殿供奉關公,殿東有廓房六間,殿西有廓房七間,一條透花牆把前後院隔開,牆中央有一小巧的門樓,竹木竹架,灰瓦為頂,非常精緻。前院兩邊有一人多高的圍牆。而大門就在花戲樓的底下,整個大門建築長有十八米,寬有十二米,高有十五米。下層三大間,中間是拱形圓門,石獅把門,門外兩邊各有一個圓窗,分別書有“英文”、“雄武”。上層也是三間,兩邊是小樓,中間是主樓。
主樓高五丈,四角挑檐,有四條龍從樓尖向四角俯衝,十分壯觀。而四條龍的頸上都掛有一個風鈴,風吹過來鈴聲能傳十幾里遠,十分悅耳。主樓呢,還向南伸出個懸閣。主樓朝北敞開,形成了露天舞台,舞台有四個頂樑柱;舞台正中,有一木遮屏;而下面(也就是前院院子)作會場。整個會館和花戲樓,只要是樑柱就繪有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只要是牆就都繪有山水或人物,而只要是門就都繪有戲劇圖(如穆桂英掛率、桃園三結醫義等),栩栩如生。會館院內古樹參天,環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麗,是臨泉最大的地面古文化遺址,山陝會館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佛勝寺

佛勝寺位於王營行政村,始建於明初,朱元璋稱帝後從山東等地多次移民至安徽,王營為明初長官區域第一批山東棗莊移民。初期河南匪徒多次對此地襲擾搶掠,移民不堪騷擾,圍寨建廟,抵禦外敵。

經濟發展

代表企業

安徽楊泉塑膠製品有限公司、臨泉縣巨廣食品有限公司、臨泉久發實業有限公司、北燕木製品廠、臨泉縣大木森生態苗圃基地、臨泉縣泉優牧業有限公司、義祥齋清真食品公司、臨泉縣長官回民牛羊肉聯廠、臨泉縣長官鎮牛羊肉製品總廠、臨泉亞太包裝有限公司、安華新型建築材料有限公司、臨泉縣振輝新型牆體材料有限公司等

黃牛產業

長官鎮黃牛規模養殖發展快速,現已發展黃牛規模養殖戶320戶,其中年飼養量50頭以上大戶50戶,2000年鎮黃牛飼養量4.2萬頭,牛肉產量24.94噸,可生產牛肉產量3千噸。長官鎮牛肉品質優良,肉質鮮嫩,口感純正,馳名中外,很受消費者青睞。目前已形成以該鎮為中心的“臨泉縣黃牛屠宰加工市場”。
本鎮龍頭企業─臨泉縣肉食加工(集團)有限公司現擁有兩條黃牛吊宰生產線,四部冷藏車,22個分部,庫容量3500噸,平均日屠宰黃牛600頭,年產鮮、凍牛肉2萬噸,產值逾2億元,其產品遠銷東南亞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黃牛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成長的支柱產業,是阜陽市黃牛系列開發增值增效的示範區,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文教衛

民間藝術-肘閣

肘閣是集舞蹈、音樂、戲劇、繪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相傳長官鎮早於明代就有,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肘閣從抬閣演化而來。由表演者和執撐者兩部分組成。執撐者多為青壯年。身負一個制好的鐵支架,在身上綁牢。身穿道袍遮掩,鐵架從一袖筒中露出。根據節目內容,選擇以鮮花、瓜果、禽魚、器皿、兵器等裝飾鐵架,以假亂真,給人錯覺。表演者均選4至6歲少兒。固定在鐵支架上、著戲劇服裝。扮作戲劇、傳說、故事人物。公母榫眼與執撐架相扣。此種藝術形式,上下配合、靈活方便、邊走邊舞、可行可停、可下架休息。因其新鮮、奇巧與靈活,深愛民眾的喜愛。
節目多取材於戲劇故事、傳說,如《劉全進瓜》、《孫悟空盜桃》、 《天女散花》等,演出時由民族器樂八音班伴奏(包括鑼、釵、大鼓、小鼓、笛等),演奏民間小調、地方戲曲音樂、喜慶、歡樂、奔放,具有濃郁的鄉士氣息和地方特色。

古鎮廟會

農曆三月二十八是長官店一年一度傳統廟會節日,是區域性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作為長官店最具人氣的節日,廟會上的肘歌、秧歌、旱船、高蹺、馬戲、雜技演出,吃的涼粉、棉花糖、浮子茶,玩的套圈、摸獎、彈珠等等,也擁有了本地特色。

教育

長官鎮現有三所中學,長官鎮高級職業技術中學、長官中心校、鐵佛中學。
臨泉縣長官第一國小是阜陽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評為阜陽市農村示範國小、安徽省優秀項目學校、阜陽市“師德師風建設”示範學校、“阜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

古鎮建設

臨泉縣擬投資約5億餘元建設長官古鎮文化旅遊項目,目前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即將招標。
即將建設的長官古鎮文化旅遊項目具體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修繕山陝會館及花戲樓亭館、育才閣、張蘊華烈士紀念館,修復老電影院,修建奶奶廟、關帝廟等。修建大型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7500米青石板道路以及新閘橋、鎮西橋,打通環鎮大道,將原街道小路全部硬化,並沿臨艾河、涎河兩岸進行全面綠化、美化、亮化;打通大溝、中溝水系,貫穿循環水路,連線涎河,恢復兩座古橋。突出清真古文化元素,在仿古的基礎上,修繕清真寺,打造清真一條街,並加快清真食品產業園建設。
將以五個方面打造文化旅遊古鎮
一、是以山陝會館、清真寺、鐵佛寺、聖佛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楊營為基礎,打造歷史文化旅遊勝地;
二、是立項修復花戲樓,國際著名書法家李文漢先生“李文漢書畫院”,打造文化藝術游;
三、是以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育才閣、蘊華公園、張蘊華烈士墓為基礎,打造紅色文化游;
四、是以大木森花卉苗圃基地、天馳採摘園,打造鄉村假日游。
五、是臨艾河、涎河水係為基礎,打造皖北水上踏青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