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 舞龍(Wulong bohaiensis,種屬名均為漢語拼音,種名意為“渤海”)。 舞龍的化石(DNHM D2933)出土於中國遼寧的熱河群,其四肢均保存有羽毛痕跡,尾部末端長有兩束非常長的尾羽,其長度可能超過12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龍
- 拉丁學名:Wulong bohaiensis
- 國際瀕危等級:滅絕(EX)
- 界:動物界
- 綱:蜥形綱
- 目:蜥臀目
- 科:馳龍科
- 亞目:獸腳亞目
- 亞科:小盜龍亞科
渤海 舞龍(Wulong bohaiensis,種屬名均為漢語拼音,種名意為“渤海”)。 舞龍的化石(DNHM D2933)出土於中國遼寧的熱河群,其四肢均保存有羽毛痕跡,尾部末端長有兩束非常長的尾羽,其長度可能超過12厘米。
舞龍(loong dance),俗稱舞龍燈,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舞龍是在龍文化的基礎上,以表現龍精神為載體而產生的;漢朝時人們舞龍求雨,龍舞既有禮儀性質,又是娛樂節...
渤海 舞龍(Wulong bohaiensis,種屬名均為漢語拼音,種名意為“渤海”)。 舞龍的化石(DNHM D2933)出土於中國遼寧的熱河群,其四肢均保存有羽毛痕跡,尾部末端長有兩束非常長的尾羽,其長度可能超過12厘米。這隻“舞龍”生活在1....
舞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傳統舞蹈,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酒泉市肅州區文化館。工藝特徵 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
龍舞(龍崗舞龍),流行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的傳統舞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龍崗舞龍舞的是布龍,舞龍隊由12人組成,其中的舞珠人是整個龍舞的指揮。表演以大八字步為主要舞步,配樂則以獅鼓、大鈸、鑼等打擊樂器為主。龍崗...
舞龍舞獅(loong and lion dance sports),又稱龍獅、龍獅運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 [207],是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體育於一體的體育運動 [29]。 舞龍舞獅分為舞龍、南獅和北獅。舞龍是在龍文化的基礎上,以表現龍精神為...
春節舞龍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經過千百年...
盪口龍舞,無錫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歷史淵源 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祈求五穀豐登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
競技舞龍,舞龍運動之一。在全國體育大會等大型體育賽事中已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在國際上也有比賽。比賽有規定套路和自選套路。每個套路均由“8”字、游龍、穿騰、翻滾和組圖造型五類動作組成。比賽在20米見方的場地,上進行每支參賽隊有...
舞龍頭是一種舞龍運動,原是畲族的一種祭祀活動。器械只有龍頭,沒有龍身和龍尾。龍頭和繡球用篾子編扎,用彩紙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運動參加者為七至十人,一人持繡球,其餘持龍頭。在鑼鼓聲中,龍頭隨繡球翻滾、跳躍,該...
聊域也稱鳳凰城,這是因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的形狀很像鳳凰。傳說在人們興建聊城時原來居住在此地的梧桐樹林裡的一對鳳凰前來幫忙,於是人們把城市命名為“風凰城”,而舞龍是聊城具有特色的舞龍,在全國都是很有名氣的。文化介紹 聊...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漢族民間舞蹈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
舞龍由此成為雲夢一種重要的民間喜慶活動。另一種是源於唐代有關三節龍的傳說。據老藝人們的口口相傳,說是當時此地發大水,淹沒了很多村莊。人們正著急時,女兒港出現了三條龍,有黃、黑、白三色。這三條龍,一條是老龍,兩條是...
為使龍舞(九龍舞)能繼續得以傳承、發展,龍舞(九龍舞)第八代代表性傳承人姚大明自2010年開始帶領龍舞隊員就近在時豐中學傳授九龍舞技藝,由最開始的二龍,逐漸到四龍、六龍,學生龍隊舞龍技藝在不斷提升,龍舞精神也得到傳承和發揚。
舞高龍的儀式可分為扎龍、接龍、開光、舞龍和化龍五個環節,舞龍的時間從每年的正月初八,有的村子在正月十一,一直持續到元宵節的凌晨結束。進入臘月後,村子裡會製作高龍的男性共同協力完成扎龍的任務其基本步驟為:選材備料—火烤校正—...
銅梁大龍的龍具由龍頭、龍身、龍尾共24節組成,代表中國農時的24個節氣,每條龍有舞龍者25人,舞寶者1人。根據舞龍場合變化等特殊要求,龍體可增至50節甚至100節以上,通常表演是 “二龍二寶”,在盛大慶典中,可以多至九條巨龍同場...
手龍舞來自民間,其獨特的舞蹈形式、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語彙和傳統的服裝、道具配以戲曲的音樂形成了其特有的舞蹈風格,是徽州傳統舞龍民俗和民間舞蹈的提煉和融合,具有較高的娛樂和審美價值。績溪手龍舞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龍文化形式,是傳統...
龍舞(蘭溪斷頭龍)承載了百姓對龍王恩德的濃厚深情的“斷頭龍”,舞出了百姓的哀思,舞出了豐收吉祥的祝福,是民族歷史積澱的產物。整個舞龍千姿百態,變化多端,敏捷輕快,具有獨特的藝術血脈。傳承狀況 由於生存發展空間不斷縮小,傳承...
表演中,一支舞龍隊由兩條龍和一個龍珠組成,共19人,舞姿變化多端,花樣近40種。伴奏音樂主要運用東北秧歌的曲牌。龍的形象剽悍俊美,龍的動作的配合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氣質,並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8年6月7日,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
龍舞(香火龍),廣東省南雄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香火龍是南雄地區一套獨特的民間舞龍藝術,約有30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於南雄市百順鎮一帶。舞香火龍是當地每年的元宵佳節或其它重大慶典活動期間的重要節目,以白朮片村...
早在1937年的時候,衡南九龍鄉延壽村的廖茂求、廖仁正、廖仁嘉在桂陽做生意的時候觀看了一場奇妙的舞龍表演。1949年,兩位老人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根據桂陽舞龍創製了衡南“七巧龍”,並在國慶日那天首演成功,在周邊地區取得轟動效應。
龍舞(荷塘紗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舞龍燈”,是中國分布地域廣、影響深遠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南門高蹺龍舞即是高蹺舞龍,將高蹺、舞龍兩者合而為一,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現僅存於雷州市雷城南門。高蹺龍舞成為民間慶典、祭祀活動的一項傳統節目,從明永樂年間傳承以來已有600多年,民國雷州道南印務局...
奉化布龍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中國南宋時期,《奉化市志》記載:“南宋時期奉化境內已有舞龍,俗稱滾龍燈、盤龍燈,初為谷龍、稻草龍,後在草龍上蓋上青色或黃色龍衣布,逐漸演變為竹篾扎龍頭、龍腳、龍尾,裹以色布的布龍。”清末民初...
在耒陽有游龍、長龍(100節以上)、滾地龍(龍背大,舞龍時只見龍身滾動,舞龍人不露面)。在衡東、衡山有布龍,衡陽縣有疙瘩龍,衡南縣則有七巧龍。布龍耍法多樣,有大小套之說;衡山縣有大套72、小套36,是各種龍舞中套數最多的。衡...
龍台村民為燒毀鎖龍柱,特意製作了五條“噴火龍”,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那天,在鎖龍柱旁舉辦舞龍祈雨盛會。屆時,五條火龍同時噴火,將鎖龍柱一舉燒毀後,天降喜雨,百姓們重新過上美好生活。從此節慶期間表演“五色火龍舞”成為...
元末明初,劉基(劉伯溫)在巨村坐塾館任教時,曾潛心研究天象地理,為輔佐明太祖,他施計破壞巨村龍脈,指點百姓在村前挖河造橋以求太平盛世,並引導巨村人興起“龍會”,以舞龍娛神娛人,以保一方平安、風調雨順,巨村舞龍活動...
龍舞(浦東繞龍燈),上海市浦東新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繞龍燈”是舊時上海浦東民眾對舞龍活動的俗稱,多出現在節日喜慶和求雨、禳災、酬神、祈平安等民間祭祀活動中。明清時期,浦東地區的舞龍活動盛行,傳統...
潼河龍舞,江蘇省宿遷市民間傳統舞蹈,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潼河龍舞是長期流行於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雙溝鎮潼河村一帶的民間舞龍表演藝術,當地民眾稱之為龍舞。潼河龍舞既繼承了傳統的民間舞龍特點,又在原有表演基礎上加以改進和...
擇日:按傳統習俗,舞龍的時間選定在每年元宵節前後的夜晚,或因陰雨天氣順延至整個正月之內。祭祖:擇好日期後,當晚7時,鳴三眼銃告示遠近觀眾。7時30分後,全村男女老少紛紛持松明火把為香火龍點火,主持者到宗祠內設香案祭品祭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