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龍崗舞龍)

龍舞(龍崗舞龍)

龍舞(龍崗舞龍),流行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的傳統舞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龍崗舞龍舞的是布龍,舞龍隊由12人組成,其中的舞珠人是整個龍舞的指揮。表演以大八字步為主要舞步,配樂則以獅鼓、大鈸、鑼等打擊樂器為主。龍崗舞龍體現了客家人對中華民族龍圖騰的信仰和崇拜,是獨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蘊涵著客家民間文化豐富內容,集觀賞性和民俗性於一體。

2007年1月29日,龍崗舞龍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編號Ⅳ—2。2007年6月18日,龍崗舞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龍崗舞龍)
  • 別名:龍崗舞龍
  • 非遺級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時間:2007年6月18日
  • 非遺類型: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深圳市龍崗區
  • 非遺編號:Ⅲ-30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舞蹈流程,舞蹈道具,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自從客家人遷徙龍崗幾百年來,愛龍敬龍舞龍便流傳至今。
“文革”開始後,舞龍被當做“四舊”批判,這是龍崗舞龍的歷史上唯一也是最久的一次中斷。
改革開放後,龍崗的舞龍活動得到了恢復,並又迅速活躍在龍崗各個社區,而且多次出國表演參賽。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龍崗舞龍一般由12人組成龍陣,龍珠1人,龍頭和龍尾各1人,龍身9人。執龍珠的人是龍陣的靈魂,是整個龍舞的指揮。龍頭和龍身跟著龍珠的指揮而騰挪翻躍,龍珠怎么走,龍身和龍尾跟著走。
龍崗舞龍以鼓、鈸、鑼作伴奏,在鑼鼓聲中,龍珠前引,舞龍隊員各就各位,右手執龍把中央,左手執龍把下端。隨著鑼鼓的節奏,龍珠反覆轉動,龍頭隨珠晃動,左腳收腿,舉珠亮相,繞場一周回到原位,然後隨著鑼鼓舞動起來。表演以大八字步為主要舞步,有晃動、擺動、轉動、倚跪、跳躍、躥鑽、翻滾等動作,還有“半邊月”“游龍戲水”“鑽龍身”“躍龍門”“蛟龍鬧海”等多種套路,配樂則以獅鼓、大鈸、鑼等打擊樂器為主。

舞蹈流程

龍崗舞龍正式開始前,要請村裡的老者給龍點睛,謂之“畫龍點睛”。舞龍前先行“龍敬禮”。舞龍開始時,整條龍先在地上打幾個圈,然後龍頭跟隨龍珠由高向下擺動點頭,連續拜三次。拜完後,舞龍頭者由左右手互換位置,調整姿勢後翻身出來繼續舞。
半邊月“:龍珠引龍右轉身,小跑步圓場一周,至右前方成半月形,舞龍者雙腳成“大八字步”,面向前方。
“游龍戲水”:龍珠引龍右轉圓場,在中間繞成一圈。
“鑽龍身”:龍身九節手握龍把稍抬,龍珠引龍頭右轉,俯身小跑從龍身下面鑽過;龍身九節雙手高舉龍把,接著龍身①、②、③、④、⑤前俯跑步尾隨鑽過;龍身⑥、⑦、⑧、⑨相對前俯跑步鑽過;舞龍尾者原地成“大八字步”,面向前方,雙手左右擺尾,至龍珠、龍頭、龍身鑽過。
“躍龍門”:舞龍身者將龍把上端點地,龍珠、龍頭從龍身跳過.舞龍身者隨之向前翻滾一次。
“蛟龍鬧海”:龍珠引龍向右轉彎,跑步繞場一周,龍身再擺成一路縱隊,面向前方;龍珠、龍頭背向前方,舞龍者腳成“大八字步”。接著龍珠向左擺,龍頭稍右偏(咬珠狀),龍身①、②、③向右擺,④高舉,⑤、⑥左擺,⑦、⑧右擺,⑨與龍尾左擺,整個龍身隨龍頭作圓弧形的大幅度滾動。舞龍者隨之吶喊助興。
舞龍全過程完成後。龍頭高昂,然後俯首三拜,龍尾隨著擺動,鑼鼓聲息,舞龍便結束。

舞蹈道具

龍崗舞龍舞的是布龍,以竹木製骨架,用布料做龍身、龍面,製成巨龍,故稱“布龍”或“長龍”。龍頭由嘴部、前額、後腦、角、手柄等部分組成,體積較大,造型複雜,顏色鮮艷,頭角崢嶸。龍的眼睛用燈泡裝飾,龍鬚用約1尺長的細鋼絲彎曲而成,龍身和龍尾的布料上繪有鱗片圖案,鱗片末端貼有金紙,上端貼有銀紙。

文化特徵

舞龍是龍崗客家地區形成的以娛樂、慶典、鍛鍊身體而別具特色的一種民間活動。舞龍融武術、舞蹈、鼓樂於一體,表演儀式、形式、套路和技藝豐富多彩,有鮮明的強身健體特徵。
舞龍是獨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蘊涵著客家民間文化的豐富內容。觀賞性強,場面壯觀,增強節日喜慶氣氛、為民眾所喜愛。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有民俗文化特徵。
舞龍有較強的娛樂性和廣泛的參與性,表演技藝較易掌握,為民眾所喜聞樂見.所以能在民間長期傳承,具有廣泛的民眾性,群體特徵更加明顯。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民俗價值:龍崗舞龍是傳統的民俗文化,蘊涵著客家民間文化豐富內容,集觀賞性和民俗性於一體,對研究客家文化和歷史都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藝術價值:舞龍是龍崗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產生和流傳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傳統的民間文體活動,是龍崗本土文化特別是民間舞蹈和體育的傳承平台,同時也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寄託了客家人的精神和希望,又有較強的觀賞性,具有較好的民間藝術價值。
社會價值:舞龍作為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可以活躍民眾文體生活利用節日、慶典等活動的表演,增強節日氣氛,促進人們的思想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和進步。具有較好的社會價值。
交流價值:龍是吉祥物,舞龍是共慶祥瑞的文娛活動,也是友誼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作為對外活動傳播友誼,龍崗舞龍隊曾多次赴海內外獻演,獲得好評和榮譽,對內對外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傳承現狀

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龍崗舞龍正面臨逐漸被淡化和邊緣化,需採取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傳承譜系

龍崗舞龍傳承譜系
代序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傳承方式
第一代
羅勝
1889年
師傅、家族傳承
第二代
羅雷
1918年
師傅、家族傳承
劉石養
1945年
師傳
第三代
李愛廉
1963年
師傳
王壽康
1965年
師傳
第四代
李偉文
1971年
師傳
余冠生
1977 年
師傳
劉石養
1945年
師傳
(參考資料來源於

保護措施

1997年6月,龍崗投入上百萬元成立了舞龍協會。
1999年,原龍崗鎮被廣東省命名為“民族民間藝術(舞龍藝術)之鄉”。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5年7月,龍崗舞龍隊代表中國文聯出訪美國,參加了愛達荷州國際民間藝術節和猶他州民間舞蹈節的表演。
1997年6月30日,龍崗舞龍隊代表龍崗區參加歡送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進駐香港的表演活動,受到駐港部隊官兵的稱讚。9月,第二十四屆世界攝聯代表130多名攝影家來龍崗採風,舞龍、舞麒麟的風姿成了眾多國內外攝影家的焦點。
1998年6月,舞龍隊受國家體育總局指派,代表國家舞龍隊出訪加拿大,參加在加拿大舉行的泛美武術錦標賽和在多倫多醒獅匯藝節上作表演。舞龍隊的舞技,博得了中外友人和國家體育總局的肯定。10月10日,應香港特區政府邀請,龍崗舞龍隊代表深圳市參加香港元朗體育會的舞龍表演。10月23日,龍崗舞龍隊參加在龍城廣場舉行的“98深圳國際民間藝術節”舞龍表演。11月4日,龍崗舞龍隊參加由國家體育總局等單位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舞獅賽舞龍表演。
1999年10月,龍崗舞龍隊受文化部委託到台灣地區進行兩岸文化交流活動。12月,龍崗舞龍隊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康樂年華”節日及一些電視劇的拍攝。
2000年10月,龍崗舞龍隊參加在四川綿陽舉行的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榮譽表彰

1997年6月,龍崗舞龍隊代表深圳參加第二屆全國舞龍比賽,取得了規定套路、自選套路和總成績三項第五名。9月,龍崗舞龍隊到湖南耒陽參加首屆全國舞龍精英賽獲“優勝獎”和“最快進步獎”。

文化軼事

舞龍的習俗,與龍崗民間流傳的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息息相關:遠古時候,龍王領著十條小龍出巡,在龍崗墟(龍崗村落名)上空,最小的那條龍被這裡的風光所吸引,便降落在八仙嶺(山名)下的社坪崗(村落名)。當地民眾奔走相告,認為這是豐年盛世、國泰民安的預兆,“龍崗”便因此得名;其餘九條小龍也在不遠的海邊降落,等待十弟,這便是香港九龍。貪玩得久了、老龍王等待不及,獨自歸天,眾小龍便留在了凡間,化為山脈、常葆青山綠水。龍,因此成了龍崗人傑地靈、風光秀美、如意吉祥的象徵、龍崗人也格外愛龍敬龍,舞龍也成為龍崗客家地區一種別具特色的民間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