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據浦江白馬鎮夏張村張姓族譜載,自唐朝始,“龍騰燈舞鬧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間的習俗,《浦江縣誌》中稱之為“燈節”。
唐代,是浦江板凳龍的孕育期。唐朝時浦江商業興盛,“龍騰登舞鬧元宵”在《浦江縣誌》中就有記載,百姓藉助於龍燈抒發美好願望,寄託精神信仰。
宋元時期,是浦江板凳龍的成熟期。浦江燈會繁榮,典型代表為虞宅村的龍燈和下金村的龍殿燈,製作工藝精湛。
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浦江板凳龍也步入了鼎盛期,主要燈種有:後溪村人物燈、七里村酒罈燈、東明村蓬燈、溪東村托盤燈、白光華村賈氏花燈。
文化大革命時期,板凳龍被列為“四舊”,但並沒有完全“破”掉。
改革開放後,浦江板凳龍以更新穎的形式、更健康的內容成為春節、元宵燈節慶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浦江板凳龍活動通常都是在正月里舉行,此時村民有較多閒暇時間能集合到一起舞龍。板凳龍凡出燈,前必有儀仗隊開路,後定有什錦班壓陣,銃聲陣陣,龍虎大旗飛舞,一排排執事整齊有序。
浦江板凳龍每年都要到附近同姓的村子串演,龍虎旗、雲鑼開道,所到之處均以火炮、香燭迎送。除了到各村的祠堂、廳堂祭拜外,一些人家為求平安、求發財、求子,也將龍頭請到自家門前祭拜,並送以紅包、饅頭。求子的還要在龍頭上摘一小球掛於床前,一旦求子求成,一般在第二年還要分饅頭致謝。
表演陣式
浦江板凳龍表演陣式有一字長龍、大地回春、青龍脫衣等迎法,較為精彩的表演為迎燈尾一俗稱“摔尾巴”。迎燈尾的燈手要邀幾位好友壯漢的燈串到尾巴附近,用來保護燈尾,以不讓燈尾摔破。迎燈的人要以不摔破燈尾為勝,觀燈的人卻以摔破燈尾為樂。如燈尾摔倒時,會有人高聲喝彩,並說“揀到了元寶,你今年運氣好,要發財。”
每逢節日或重大慶典興燈,以麥餅團、剪刀箍、甩尾巴為主要表演陣式。
浦江板凳龍串燈表演,看起來運動緩慢,實際上很是驚險。龍頭在中心處做一個旋轉,龍尾就要飛奔幾十米,並且是加速運動,否則人就有可能被燈隊甩出,為此負責龍尾的人通常是由村里較勇敢的年輕人擔任。
道具構造
從構造上看,浦江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子燈)、龍尾三部分組成,俗稱長燈。根據龍頭造型,可分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類別。因凳板(龍身)上的設定造型不同,亦有方燈、酒罈燈、字燈等十一種不同的形態。
板凳龍根據龍頭造型分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龍頭下托木板,以竹篾紮成,高2米餘,長約4米,外面裱上綿紙,再繪上色彩鮮艷的龍鱗、雲腳,龍頭前有一龍珠,寫有“五穀豐登”或“風調雨順”等字樣。龍身由木板連綴而成,一節稱一旗,一般按戶或按丁(家中男子)由各家製作,而龍頭、龍尾由村里製作。在板凳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根木棍由一人拿著,每條板凳,上都扎著花燈(替代龍體)。由於每隻花燈都按個人的喜好所畫,因此花燈的圖案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若晚上迎龍燈,每旗龍身都會點上紅色蠟燭。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浦江板凳龍保留了中華兒女信仰龍的傳統民間文化,汲取了書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傳承了廣場舞蹈的藝術形式,浦江板凳龍展現的是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群體舞蹈場景,以民眾性、驚險性、藝術性、喜慶性為主要特點,具有民俗研究、歷史考辨及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等重要價值。
社會價值
浦江板凳龍是一項流傳了很久的傳統文化活動,要讓龍盡現颯爽英姿,需要村民們齊心協力才能完成。這些文化活動調動了百姓的智慧,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
傳承狀況
時代變遷所造成的衝擊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浦江板凳龍,使它的傳承陷入窘境,亟待搶救與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浦江縣文化館獲得“龍舞(浦江板凳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2022年保護單位更名為浦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浦江板凳龍)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浦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7年3月1日,臨近元宵節,浙江省浦江縣15個鄉鎮的66條板凳龍開始在各個鄉村中舞動起來,迎接元宵節。
2015年3月5日晚上,“板凳龍”在浙江省浦江縣檀溪鎮潘周家村準時起燈。
2018年3月1日,金華浦江縣東街開街儀式暨“兩美浦江”全國攝影大賽啟動儀式舉行,城東板凳龍等11支民間藝術表演隊參加了踩街表演。
文化軼事
歷史上浦江板凳龍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浦江遇上了史無前例的乾旱,人們誠心祈雨無果。此事被東海的一條水龍得知,它不顧一切,為當地施雨,人們得到了解救。可水龍因違反了天規,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百姓將龍體放在板凳上,並把它連線起來(後來,人們稱之為板凳龍),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