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相傳,明萬曆年間,新會荷塘篁灣鄉李姓始祖的四弟上京赴考,中了舉人,被派往四川某地任縣官。一天,他到附城郊鄉巡視,正值喜慶之日,見鄉人舉龍演舞甚為熱鬧,不禁對龍的威武雄壯的形象和舞龍人的精湛技藝嘆為觀止,日後,凡有舞龍必看,並常與鄉民切磋舞技,直抒己見。回鄉歸隱後,閒情逸緻,心慕力追,積極主動地與鄉中弟兄商討龍舞技藝。他們依照四川龍舞的形象和技法,加以改良與創新,終於扎制了荷塘第一條布龍在鄉間舞起來,吸引了很多鄉民圍觀,甚為熱鬧。於是,布龍便從篁灣鄉舞遍荷塘各個鄉村。
1910年,留學日本的鄉民李玉穎回歸故里,提議將布龍體改為蒙裹輕紗,並在其上貼金繪彩,由白天舞改為夜晚舞,在每節龍廂里裝點特製的蠟燭,龍舞起來,使其燭光閃爍,華彩亮麗,宛如游龍栩栩如生。通過不斷總結,反覆實踐,在龍的形象造型及舞龍的花式和套路上均得到不斷完善和提高。鄉民觀者,填塞衢巷,均嘖嘖稱讚。為此,荷塘紗龍之名不脛而走。
舞蹈特色
舞蹈技藝
表演時由龍珠前導,龍頭、龍廂、龍尾緊跟。舞龍人通過“小跑步”“錯步”“弓箭步”“跨跳步”等和雙手握龍把手,上下左右舉舞擺動以及各種陣式與套路,構造出絢麗多彩的隊形圖案,表現出紗龍在碧波中蜿蜒穿梭,嬉戲暢遊和呼雲降雨,去災除疫的力量。主要動作套路有:“企龍”“走之字”“雙扣連環”“雙仔金錢”“團龍”“雙行鯉魚”“六耳”“反脊”“單龍門”“雙龍門”“卷塔”“卷螺”“戲珠”“戲水”“走龍橋”“蓮花樁”“梅花樁”“海棠花”“跳龍”“龍門鯉魚”“舞鯉魚”等二十餘種。
據說荷塘紗龍是一條水龍,是由鯉魚變化而成,故有兩條鯉魚伴隨紗龍形影不離。為此,“戲水”套路別具特色。如場上可假設是一潭碧綠的清水,龍頭可在水面映照,並吸水在自己身上舔洗,鯉魚則在旁跳來跳去。然後,舞龍頭者吸一口清水朝空中噴出使之彩氣生輝。鯉魚貼近龍脊作環遊。當龍作“團龍”“卷塔”“卷螺”等時,鯉魚除在龍側環遊嬉戲外,舞至高潮時,將鯉魚燈從龍身左邊投擲飛越龍脊,舞魚人則從龍腹下穿過,迅即在龍身右邊將鯉魚燈接住,要求魚燈頭、尾、腹.脊不變方向或翻魚肚。荷塘紗龍最具花式與技巧功力的當屬走“蓮花樁”“梅花樁”“海棠花”和在特製的龍橋(一丈二尺長、三尺寬、九尺高、兩邊引橋各長一丈二尺)上,作“戲水”“卷塔”“卷螺”等高難套路。“蓮花樁”要在地上插設十三根樁柱(或竹裘),“梅花樁”要插設十七根樁柱,“海棠花”則要插設十一根樁柱。紗龍要繞樁而舞,舞的過程中,不能碰倒一根樁柱。在夜空中,樁燈閃爍,通體透亮的紗龍遊動翱翔,在龍珠的帶引下,按樁位分別舞成“六瓣蓮花形”“八瓣梅花形”和“五瓣海棠花形”,構建出豐富多彩的花式圖案,展現了紗龍遊動時的多姿多彩的矯健形態。
道具特徵
龍頭造型威武雄壯,氣勢軒昂,用竹篾與鐵線扎制龍頭骨架,再裱糊輕紗,配以絨珠、鏡片、鬍鬚、龍眼、龍舌、龍牙、龍鰭等更顯得活龍活現。頭內鏤空處設定蠟燭台,以便燃點蠟燭。整個龍頭約重十四斤。龍身,由二十四廂(節)組成。廂與廂之間用五根麻繩連線並系有兩個竹圈。龍頭與第一廂相距七尺半,龍尾與前一廂距離為六尺半,其餘各廂距離為五尺。龍身直徑一尺四寸,每廂長度為二尺四寸,用竹箋扎制,外裹裱貼有金鱗的輕紗龍衣,上鑲裝竹製布糊的龍鰭,龍身邊沿鑲縫狗牙形的龍裙,用四尺半長的圓竹竿從龍身下穿孔入內安置紮緊為把手,供舞龍人握舉舞蹈。龍尾用竹篾、鐵線扎制龍尾骨架,上裹裱繪有金鱗銀鰭的龍衣。龍腳用竹篾、鐵線扎制四爪龍腳骨架,上裹裱繪有金鱗銀爪的輕紗。前左爪安在第五廂龍身下,右爪安在第七廂龍身下;後左爪安在第十五廂龍身下,右爪安在第十七廂龍身下。龍珠用竹篾、鐵線扎制一個直徑九寸的大圓球,外裹裱金色輕紗,再扎制一個直徑七寸半的圓球,外裹裱紅色輕紗,大小圓球相套,以軸、支架支撐。舞動時,活軸帶動龍珠轉動。
鯉魚用竹篾、鐵線扎制鯉魚骨架,外裱糊輕紗,再點繪金鱗銀鰭,鑲飾魚眼、魚須。腹下連線一條直徑約五分粗的藤條做鯉魚把手。由於藤條柔韌兼備富於彈性,故舞時搖動鯉魚,顯得非常生動活潑。
蠟燭用竹支卷棉花製成蠟燭芯,先用花生油炸過再浸上蠟,在龍廂中點燃,能防風防滴。每表演一次約需四百多支,共五十多斤蠟燭。
旌旗是黃旗紅狗牙邊的三角形大旗,白色圓貼中書寫“李”字,一根長近五尺、直徑六分的竹裘穿人旗耳中。
頭牌是用竹篾扎制的牌燈,長四尺半,寬二尺六寸,厚五寸余,上裱糊輕紗,繪彩圖案,上書寫四邑“荷塘紗龍”名稱,下綴彩色絲穗,一根長五尺、直徑六分的竹竿穿在牌燈中。燈內燃點蠟燭。
樁柱是用二尺七寸長、直徑三分的竹竿製成,竹裘頂端掛一盞小燈籠,根據舞蹈需要,插在地上可作龍門、梅花樁等用。
音樂伴奏
音樂伴奏,主要由高身細面戰鼓一個;高邊大鑼—個;單打(炯炯)兩個(一為文,低音﹔一為武,高音)等打擊樂承擔,巡遊時用【慢起鼓】,舞花式套路時用【快起鼓】。鑼鼓擊樂與龍珠要互相配合,共同起著指揮的作用,根據紗龍起承轉合與花式套路情緒的需要,要儘量渲染和烘托現場的熱烈氣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舞蹈價值
—、把武術與舞龍相結合,融遊藝、競技、娛樂於一爐,使龍舞成為強身健體和自娛娛人的民眾性活動。
二、把廣場藝術與舞台藝術相結合,使龍舞既可以在廣場表演,也可以在舞台表演,體現了民間舞蹈的靈活性。
三、“點睛”儀式“龍下水”儀式,把舞龍儀式與龍舞的特殊藝術造型相結合,體現了紗龍舞的民俗性和新奇性。
四、夜舞紗龍,新奇妙絕,晝舞紗龍,同樣精彩紛呈,使民間龍舞的通俗性與絕活性相統一。
荷塘紗龍舞,套路完整,立體式的“點”與平面式的“線”有機結合,身段步法與紗龍造型高度統一,體現了舞龍藝術的程式性、儀式性、競技性、娛樂性、靈活性、新奇性、民眾性和民俗化特徵,具有深厚的民間舞蹈藝術價值。
文化價值
舞龍藝術源於上古先民原始信仰的龍圖騰崇拜。龍形象的產生距今至少已有8000年歷史。龍,已經凝聚、積澱為中華民族具有象徵意義和標誌性符號的文化傳統。從西漢百戲“魚龍曼衍”,到當代舞龍習俗遍及大江南北,舞龍,正是民族標誌的展示與顯現,文化傳統的承繼與分享,具有鮮明的民族認同感、祥和感和凝聚力。其中荷塘紗龍始於南宋初,屢經改進,融合古今中外各種舞龍的長處,創造自己獨特的優勢,歷久彌新,形成了荷璃傳統文化突出的表現形式。作為荷塘文化的載體,它蘊含著荷塘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涉及荷塘人的生產生活、工藝製作、休閒娛樂、節日慶典、禮儀風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研究的普遍價值。
社會價值
荷塘紗龍植根於嶺南文化的沃土,富有僑鄉文化的特質。它不僅中華民族確認文化身份的名片,而且是聯結港澳同胞、華人華僑的感情紐帶。荷塘紗龍具有長期赴港澳表演的歷史,所謂“記囊時,四處漫遊,無論羊石申江香港澳門,敢詡展翅歸來,博得聲名稱絕技”。至今,港澳同胞、華人華僑依然對荷塘紗龍情有獨鐘,他們不僅捐款支持荷塘紗龍的文化建設,而且積極參與荷塘紗龍活動,這對於荷塘沙龍的傳承與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承狀況
荷塘紗龍具有很強的廣東地方特色,是增進社會和諧、加強海外僑胞文化認同感的重要紐帶。近年來,荷塘紗龍日趨衰落,傳承不力,急需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文體服務中心獲得“龍舞(荷塘紗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荷塘紗龍)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公共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18年,荷塘紗龍赴澳門表演。
1931年,荷塘紗龍應邀赴香港為英皇加冕儀式進行表演。
1938年,1969年,荷塘紗龍應邀赴上海表演。
1978年,荷塘紗龍參加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展演。
1989年,荷塘紗龍第二次應邀赴澳門表演。
2020年,荷塘紗龍參演央視2020春節戲曲晚會江門分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