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奉化布龍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中國南宋時期,《奉化市志》記載:“南宋時期奉化境內已有舞龍,俗稱滾龍燈、盤龍燈,初為谷龍、稻草龍,後在草龍上蓋上青色或黃色龍衣布,逐漸演變為竹篾扎龍頭、龍腳、龍尾,裹以色布的布龍。”
清末民初,奉化布龍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在這之後奉化布龍不斷發展,隊伍也有所擴大,到1946年,奉化縣的舞龍隊已有108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奉化布龍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參加了浙江省省內匯演,而且頻頻到浙江省以外地區進行表演,並且獲得多個獎項。
“文化大革命”期間,奉化布龍被列為“四舊”,逐漸沉寂。
改革開放以後,奉化龍舞逐漸復甦,奉化市苕宅村、周家村等村莊重新組建了舞龍隊,陳世雄、周小如等藝人也採取了傳、幫、帶的方法,培養了一批骨幹,使奉化布龍重現生機。
舞蹈特色
風格特點
奉化布龍舞蹈的風格特點可歸納為兩句話,即“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
所謂“人緊龍也圓”,指的是龍的形象。布龍舞得圓不圓是衡量布龍特別是九節龍舞蹈技巧水平的主要標準。龍舞得越圓,說明技巧越高。如果舞得不圓,就會成為一條“癟龍”。如“快跳龍”,每跳一次,整條龍在演員腳下依次越過一次,龍猶如成了一個“活的圓圈”,不斷地翻滾著,越快越圓越美。在舞動時,除了三個過渡動作外,龍頭手都要轉身與後面舞龍身者對面而舞,這是奉化布龍區別於其它布龍的主要特徵,也是奉化布龍舞得“圓”舞得“緊”的主要技巧所在。舞動時,龍頭手若跑到第三節身後摳繞出來,舞第二節的人則要緊跟舞龍頭的路線,緊追不捨,後六節舞龍身的也必須左、右小跑,舞龍尾者就要連跑帶跳按龍頭舞動的幅度個個“到位”,人才能跟得“緊”,龍才能舞得“圓”。
“龍飛人亦舞”是奉化布龍的又一特色。九節龍中,二十四個動作套路有十五個是舞龍者也有舞蹈的。如“擱腳龍”,雙數舞龍者單腿跪地,單數舞龍者一腳擱在雙數膝蓋上而舞龍。“背搖船”除龍頭手外,全體橫躺地上,用弓背搖動的力量舞動龍身。“快跳龍”和“游龍跳”是龍在舞動時,人依次在龍身上跳躍而過。這些人的舞蹈動作都在龍的流動中進行,加上舞動時速度快,動作間的銜接和遞進也較為緊湊,舞動時龍身迎風,呼呼有聲。
動作特徵
奉化布龍變化多端,整個舞蹈動作有盤、滾、游、翻、跳、戲等二十餘個套路。特點之一是沒有“龍珠”,而以龍頭手為指揮,動作隨著龍頭的變化而變化。十二節以上的布龍,由於道具大而笨重,只能表演一些簡單的動作,而九節龍則動作多且能較活潑地表現出龍的各種活動姿態。當然,奉化布龍舞法也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原來九節龍的動作也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大游龍”“小游龍”“龍鑽尾”“龍戲尾”等十個以內的動作。後來在條宅村的陳世雄、陳寧康、范成茂等老藝人的創作下,奉化布龍的表演動作逐步增多和豐富,發展為較高的龍舞表演技巧,其一般有二十四個舞蹈動作套路和三個過渡動作,如“盤龍”“龍抓身”“挨背龍”“擱腳龍”“左右跳”“套頭龍”“游龍抱身”“龍脫殼”“龍翻身”“雙節龍”“背搖船”“圓跳龍”“滿天龍”“搖船龍”“游龍跳”等。其中許多跳躍動作和躺在地上滾舞的技巧,都是民間藝人根據自己的想像力,在舞蹈實踐中創作出來的。
伴奏樂器
奉化布龍的音樂伴奏以打擊樂為主。開始完全是打擊樂,後又加入民族管弦樂。據民間藝人介紹,以前的龍燈鑼鼓只用兩面大小不同的鑼組成,由一人敲打。後來逐漸增加至大小不同的三面(兩小一大)、四面(三小一大)、五面(四小一大),直至後來普遍使用六面(五小一大)。
服裝特徵
過去,奉化布龍舞龍人的服飾是浙江東部地區農民平常的穿著,只是腰部繫上一條料鮫(彩色腰子帶)就出場表演。在重大節慶期間表演,則要求服飾統一:上裝為土布對襟排紐,顏色有黃、藍、黑三種;大開襠燈籠褲子,大致也是黃、藍、黑三色;小腿完全被鑲有花邊的裹腳布裹住;腳穿用布條搓制的八紐草鞋;頭上裹白色包頭布。後來,舞龍者的服飾有所改變,上裝式樣依舊,燈籠褲子,顏色和布料從淺從輕,不用裹腳和草鞋,而穿白色球鞋。包頭和腰帶也可因地制宜,不強求完全統一。
表演道具
奉化布龍以布龍為主要表演道具,其為手工編制,在整個編制過程中,採用了編、插、織、鉗、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飫、透等十多種手工技巧。用規定長度的竹子編織成龍頭、龍身、龍節、龍尾,整條布龍要求渾然天成,伸縮自如,惟妙惟肖。
奉化布龍在形式上有九節、十二節、十八節、二十四節等多種,表演人數也隨節數多少而定。二十四節、十八節、十二節的布龍道具與九節布龍不一樣,只有龍面布而沒有龍肚布。十二節布龍製作得比較粗大結實,在龍節內可以點燃紅燭,在夜間起舞時,五彩斑斕,金光熠熠。二十四節、十八節布龍的製作不象十二節那么粗大。由於二十四節和十八節布龍的道具沒有龍肚布,所以龍身顯得乾癟。九節龍由於節數適中,形象美,舞動起來矯健靈活,因此在布龍中為數較多。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奉化布龍傳統套路有四十餘個,為一般龍舞所罕見,其中有的已被用作中國體育舞龍比賽的規定動作,為大江南北的龍舞所移植。
奉化布龍承載了奉化的文化特色,它從初期民眾的敬神、娛神、娛人的民俗活動發展到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積澱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精華,它是一種龍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奉化布龍以其豐富多變的表演套路、高超的動作技巧、整體的默契配合,富於想像力的表現手法而獨具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奉化布龍不僅是傳統藝術的展示,更是可以讓奉化當地男女老少,歡聚一堂的狂歡盛會。人們在喜樂祥和的氛圍里交流感情,共同祈願,拉進了彼此間的距離,有利於激發大眾對體育運動的熱情,豐富民眾的文體活動,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
傳承狀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步伐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興趣產生了轉移,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受到衝擊,原有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舞龍在鄉村中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日益減少,奉化布龍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原有的生存空間日益縮減,與先前“村村舞龍,鄉鄉舞龍”的盛況相比,瀕危狀況嚴重。
奉化布龍的舞龍者多為農民或工人,農閒時需要出去務工,造成了舞龍隊員的減少,加上舞龍藝人老齡化嚴重,奉化布龍的傳承出現困難。
傳承人物
陳行國,男,漢族,1961年生,浙江奉化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行國生於舞龍世家,從小接受父輩的藝術薰陶,並師從陳世雄、陳銀康、范成茂等人。他17歲起參加村裡的少年舞龍隊,並執掌龍頭。他不但繼承了奉化布龍的優秀傳統套路,還創新推出十餘個新穎的造型動作和套路,使奉化布龍更具魅力。陳行國製作的布龍道具形象逼真,色彩鮮艷,龍身輕巧,堅實耐用。陳行國一直致力於奉化布龍的傳教,不但為奉化當地一些國小培養出十多個少年龍舞隊,還應邀到江西貴溪及浙江溫州、黃岩、天台、舟山、嘉興等地傳授奉化布龍舞技。
保護措施
許多專家和學者比較關注布龍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並在奉化尚田鎮舉辦了中國奉化布龍文化節的學術研討會。
奉化市政府出資350萬元,在尚田鎮條宅村建立了占地為4200平方米的“奉化布龍陳列館”,為傳承中國民間布龍文化藝術奠定了基礎。
為使奉化布龍得到普及和發展,奉化市文化部門已在奉港中學、東方外國語學校建立起兩個舞龍基地,寧波市在奉化高級中學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傳承基地,奉化布龍在尚田鎮小等學校設立了布龍傳承基地,為奉化布龍後繼有人提供了保障。並且奉化市採取政府資助和民間集資相結合的辦法,創建了王鶴山莊省級舞龍培訓基地。
奉化市財政和鎮、街道每年安排30~50萬元的發展資金,社會團體和民間每年籌集30~50萬元,用於布龍藝術的保護、創新和舞龍技術人才的培養。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寧波市奉化區文化館獲得“龍舞(奉化布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奉化布龍)項目保護單位寧波市奉化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8年9月,奉化布龍參加了國際旅遊年全國舞龍大賽,獲得銀獎。
1997年,奉化布龍參加了中國龍舞藝術節,獲得最佳獎和“玉璽杯”獎;同年9月,奉化布龍參加了中國萬里長廊現場會比賽,獲得金獎。
1999年12月,奉化布龍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迎澳門回歸中華布龍大賽”,獲得銀獎。
2002年,奉化布龍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體育大會舞龍舞獅比賽,獲得第四名。
2004年9月,奉化布龍參加了中國第七屆藝術節和浙江省第五屆廣場文化藝術節,獲得金獎。
2006年,奉化布龍獲得第六屆全國龍獅錦標賽暨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龍獅項目優秀表演獎。
重要活動
1955年2月,奉化布龍參加了浙江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
2012年4月,在英國倫敦奧運會舉辦前夕,奉化高級中學的布龍隊曾出訪英國並參加巡遊展演。
2018年5月,奉化布龍參加了由韓國大邱市政府舉辦的“2018大邱多彩慶典”活動。
2019年11月3日,奉化布龍在2019國際劃聯首屆龍舟世界盃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2020年6月,奉化布龍在“非遺潮市·樂享奉化”2020年奉化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文旅惠民消費季活動中進行了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