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頭是一種舞龍運動,原是畲族的一種祭祀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龍頭
- 來源:舞龍運動
- 流行民族:畲族
- 類型:祭祀活動
舞龍頭是一種舞龍運動,原是畲族的一種祭祀活動。
舞龍頭是一種舞龍運動,原是畲族的一種祭祀活動。器械只有龍頭,沒有龍身和龍尾。龍頭和繡球用篾子編扎,用彩紙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運動參加者為七至十人,一人持繡球,其餘持龍頭。在鑼鼓聲中,龍頭隨繡球翻滾、跳躍,該運動集技...
拜完後,舞龍頭者由左右手互換位置,調整姿勢後翻身出來繼續舞。半邊月“:龍珠引龍右轉身,小跑步圓場一周,至右前方成半月形,舞龍者雙腳成“大八字步”,面向前方。“游龍戲水”:龍珠引龍右轉圓場,在中間繞成一圈。“鑽龍身”:...
他說,要把龍頭當成刀劍,舞出龍的氣勢,得有深厚的功底,舞龍頭能連續舞個十分鐘就很難得了,需要勁道和平衡,表現出力道的美。據江道椿介紹,早在2015年紅龍纏柱就已被評為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4月,在第13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
畲族民間舞蹈(龍頭舞、鈴刀舞、獵捕舞),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傳統舞蹈,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畲族龍頭舞在蕉城的猴盾、大坪、新樓等畲村流傳,屬於祭祖性舞蹈。鈴刀舞是畲族民間傳統舞蹈之一,為畲族民眾在祈雨消災和迎送祖先...
舞龍頭 舞龍頭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等組成儀仗隊。龍頭用木雕成,塗上色彩,顯得古樸、莊嚴。祭祖時,執龍頭者隨著鼓點作出各種動作,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舞龍頭表現了“九龍” ...
高龍表演以舞龍頭為重點,其主要包含了叩、掃、舉、抖、頂、托和口銜齒托七個動作。“叩”是舞龍的開場動作,持龍頭者雙手上下把穩住支撐龍的竹竿,繞場叩首,“三點頭”向父老鄉親們拜年,以示恭賀;“掃”,俗稱“打摻”,持...
其中,每條龍由一人舞龍頭,七人舞龍身,一人舞龍尾,另由一人舞龍珠,每條龍身全長23-28米,共由9個硬節、8個軟節組成。硬節既是龍的支撐部位,又是應的動力部分,硬節的兩端要紮成梢子狀,避免龍“塌腰”;軟節是龍的活動...
舞動時,龍頭手若跑到第三節身後摳繞出來,舞第二節的人則要緊跟舞龍頭的路線,緊追不捨,後六節舞龍身的也必須左、右小跑,舞龍尾者就要連跑帶跳按龍頭舞動的幅度個個“到位”,人才能跟得“緊”,龍才能舞得“圓”。“龍飛人...
如場上可假設是一潭碧綠的清水,龍頭可在水面映照,並吸水在自己身上舔洗,鯉魚則在旁跳來跳去。然後,舞龍頭者吸一口清水朝空中噴出使之彩氣生輝。鯉魚貼近龍脊作環遊。當龍作“團龍”“卷塔”“卷螺”等時,鯉魚除在龍側環遊嬉戲...
舞龍頭每8人一組,舞龍尾3人一組,其餘龍身各段每2人一組,將香火龍抬將起來,先繞宗祠大門舞三周,一旋一拜,三拜之後,尾巴先退,再退龍頭,沿村內主道及村旁水田邊遊走。游龍:由數十盞燭光閃閃的龍燈引路,依次是三眼銃放...
數十年來,一直從事香火龍藝術表演活動,並長期擔任舞龍隊的教頭和舞龍頭的角色,曾多次帶隊參加省、市、縣的民間藝術慶典活動等,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為香火龍的傳承、發展做出了貢獻。曾憲林,男,生於1962年5月。自1978年起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