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是中國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畲族傳統文化特色鮮明,民族文化元素保存完好。畲族龍頭舞在蕉城的猴盾、大坪、新樓等番村流傳,屬於祭祖性舞蹈。鈴刀舞是畲族民間傳統舞蹈之一,為畲族民眾在祈雨消災和迎送祖先牌位時進行的宗教舞蹈。獵捕舞相傳是為紀念在上山狗獵時墜岩身亡的上古鯊族開基祖先。上述三舞可追溯的歷史達一千多年,有據可查的歷史也已達四百多年。
龍頭舞:相傳“龍頭舞”是為紀念畲族祖先創業艱辛及功績豐偉的舞蹈。該舞蹈在寧德發現於猴盾、擦頭村,用於迎祖、祭祖時演出。
鈴刀舞:相傳“鈴刀舞”是在進行迎祖、祭祖、祈雨、驅邪活動時演出的舞蹈。常在迎祖儀仗隊中緊接“龍頭舞”之後進行。這一舞蹈早期發現於猴盾的大坪村。
獵捕舞:相傳上古番族開基祖先常帶螺號(海螺和牛角)獵刀上山狩獵。在一次捕獵中,不幸遭野山羊背後偷襲墜岩身亡。後人為紀念這位先祖,編成舞蹈。該舞蹈原先舞姿多作痛惜、憤恨的踏步式,因而初次整理定名為“踏步舞”。1965年,寧德縣文化館把踏步舞改編為獵捕舞上台演出。
三舞作為原生態舞蹈,保留著傳統民間舞蹈與宗教舞蹈文化的諸多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繼承與弘揚畲族傳統民間舞蹈,畲族舞者多次參加全國、省、市舉辦的藝術節、晚會表演,擴大了閩東畲族在全國民族大家庭中的文化影響。
舞蹈特徵
總體特徵
畲族舞蹈多具儀式性、風俗性特徵,他們只能採取一些較為簡單的舞蹈動作(如蹲步、團拜等)與場面相結合,根據畲族的生產生活特點加以美化、加工而成,伴奏音樂也是以畲族傳統的排歌調配合的。龍頭舞、鈴刀舞、獵捕舞不以獨舞、雙人舞形式出現,而以群舞舞種出現,音樂僅以、大鼓等簡單傳統樂器,後台及舞者則伴唱留歌《開天造地》歌等。正是這些簡樸的形式,造就了畲族傳統民間舞蹈且歌且舞,又歌又舞的民族風格,給觀眾以直觀性的習俗、儀俗感。也使得畲族舞蹈總體具有穩健、莊重、典雅、溫馨、靈活的風格,其舞姿和諧優美,矯健有力,成為相對純粹的原生態的性格舞蹈。
龍頭舞
舞蹈段落
龍頭舞插在迎祖的儀仗隊中進行。整個舞蹈分為三個段落:一段,“盤古開天,日月照凡間”(這一段舞蹈也可單獨演出形成“日月舞”),將日、月形象地設計固定在一方短柄木模型上,由八個男女舞者左右手執(左日右月)表演;二段,“龍飛舞”(以龍頭圈繞騰躍為主舞),其舞姿多用左右踮弓步、跳蹲步、左右弓箭步;三段,“龍搶珠”(以雙龍搶珠為主舞),分別將龍頭、龍珠設計固定在一根短柄杖具上,前方男女二人合執龍頭而舞,後方男龍女珠而舞,全台八人排列兩行,動作是左右換位舞、前後換位舞、對角交叉換位舞、環圈換位舞。
表現內容
龍頭舞主要內容為表現畲族祖先龍麒因幫助高辛平息外患而被招為騎馬,畲族民眾為之祝賀的歡樂場景,無論是其中的“日月舞(與盤狐圖騰崇拜關係密切)、“龍飛舞”還是“龍搶珠”,動作多用左右弓步、跳蹲步、左右弓箭步等。該舞是族祭祖(請“龍頭公”)中隆重虞誠的全族性禮俗活動,儀仗隊的主打舞蹈。
道具服飾
龍頭舞舞者需男女青年各四人,男女為傳統服飾裝扮。男舞者身穿黃色或草綠色的雙排扣長札袖緊身衣,外披黑綠色背心,下穿大管燈籠長褲,腳踏黑布鞋,頭扎銀箍紅綢巾。女舞者上穿傳統繡花女式短服,下著繡邊短褲,腳扎綁腿,頭飾按傳統打扮。道具有用短柄龍頭杖四把,短柄龍珠四把,日(紅色)月(白色)圓模型各四個。音樂以鼓點、大小拔按四節拍演奏。後台播放“開天造地”歌。
鈴刀舞
鈴刀舞主要來源巫舞(俗稱“王師作法”),變其“武科獨舞”為群舞。舞者男扮女裝,扮演“奶娘”(陳靖姑)。整個舞蹈彈跳環繞,動作多用左右彈跳步、射身彈跳步、移位彈跳步,以表現奶娘“鈴刀驅邪”“令牌打五方”的驅趕鬼邪、拯救良民的理想,故多用於配合迎祖、祭祖、祈雨、驅邪活動時演出,常緊接“龍頭舞”之後進行舞蹈。
鈴刀舞需男青年四人。男舞者四人左手執有奏板一隻,右手執有響鈴刀一把。獵捕舞的男舞者四人身帶螺號(海螺或等牛角螺號)一隻,獵刀一把(或加獵槍一把)。男舞者每人腰間別令牌一塊。舞者上身穿畲族傳統黃色緊身衣,下身穿紅色疊脊布褲,頭扎黃巾。舞蹈時響鈴刀的銅片、銅圈相互撞擊發出“卡卡卡”的清脆、利索、悅耳的音響,僅用敘鼓各一面伴奏。音樂配合中鼓點與大錢按二節拍快節演奏。
獵捕舞
獵捕舞是古代畲族人民在祭祖典禮中由主持儀式的道師(本民族祭師)跳的舞蹈,經歷代演變而成。該舞蹈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舞姿豪邁雄健,動作淳樸剛勁,談諧活潑,反映畲族人民在行獵過程中的動作。因此,獵捕舞也成為每三年迎祖宗牌位時跳的舞蹈之一。
獵捕舞原先舞姿多作痛惜、憤恨的踏步式,因而初次整理定名為“踏步舞”。整個舞蹈分為三段演出:一段,為獵手出獵歡樂舞;二段,為獵手圍搜山獸舞;三段,為獵手圍住野獸衝刺舞。舞姿多用跑跳步、弓步歡螺、弓步前刺步。全台四人分作兩行,舞蹈時作左右換拉舞、前後換位舞、四角交叉換位舞、繞成三角八字追逐舞。
舞者為男青年四人(也有增加舞者至男七人,女六人者)。男舞全身著黑身束腰緊身獵服。道具有海螺四隻、獵刀四把。音樂以鼓點螺號為節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龍頭舞、鈴刀舞、獵捕舞的主要價值體現在:
1、作為傳承有序的古樂舞,為探尋少數民族遷徙史,為研究畲漢民族交融的歷史風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2、形成了以“踏、步、蹲”為主的風格特點,包括音樂、服飾、道具等綜合藝術在內,展現出較深的優秀傳統藝術積澱與較高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內涵豐富。
3、將畲族的傳統民間舞蹈作為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開發,有益於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保護措施
寧德市天順畲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為“畲族民間舞蹈(龍頭舞、鈴刀舞、獵捕舞)”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2年,獵捕舞被寧德地區文化部門選拔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演出,獲得創作獎和演出獎。
1986年8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舉行的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龍頭舞獲得三等獎。
1992年5月,鈴刀舞參加福建省民間舞蹈集成精選節目演出,獲得福建省文聯、福建省文化廳頒發的組織創作獎。
主要表演
2019年4月3日,寧德市“三月三”畲族文化活動周啟動儀式暨畲族歌會在寧德會展中心正式開幕。《日月舞》《龍頭舞》參加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