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作為一個生於民間長於民間的區域性民俗活動,高龍起源於何時,還沒發現相關的文獻記載。研究表明,無論從造型還是從龍身的飾物、花紋來看,高龍都與唐時的社會風尚、習俗和圖騰崇拜吻合,這些細節可以推斷出高龍起源於唐貞觀之治時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高龍從
祭龍王的儀式演變而來。這裡的農人每年正月十一開始祭龍王,點睛燒香拜果,到正月十五火燒龍,叫“龍升天”。
20世紀50年代,高龍遭受了天災和“文革”的雙重破壞,曾一度銷聲匿跡。
20世紀80年代高龍活動得以恢復,從1983年開始,漢陽永豐鄉龍陽村每年春節前都要扎高龍,正月十一“開光”,舞龍到元宵節,過完元宵燒龍“搶福”。
進入21世紀,舞高龍不再局限於春節和元宵期間,高龍經常出現在湖北省內和省外的各種慶典活動中,並獲得多項榮譽。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高龍是豎式玩法,是力與巧的結合,表演主要集中在龍頭,由四五個人輪番上場表演,每人展示一兩項絕活,每完成一套動作,由令旗指揮,舉龍身的“十三太保”就踩著鑼鼓點圍繞龍頭平行穿插,或是跑一個圓場,既是為龍頭舞者助威,也象徵著龍身騰飛。
主要儀式
舞高龍的儀式可分為扎龍、接龍、開光、舞龍和化龍五個環節,舞龍的時間從每年的正月初八,有的村子在正月十一,一直持續到元宵節的凌晨結束。
進入臘月後,村子裡會製作高龍的男性共同協力完成扎龍的任務其基本步驟為:選材備料—火烤校正—量尺鑽眼—扎燈筋—穿龍衣;高龍接龍和開光其實質都是帶有原始宗教意識遺留痕跡的“請龍神”儀式。接龍的時候,住戶人家要清掃大門、收好晾曬的衣服,規避龍神。龍隊隊員要沐浴更衣,將扎制好的高龍接到開光的地點;高龍開光後,新年舞龍活動就正式拉開了序幕。龍隊沿著村子的方位逆水而上,先在村子裡挨家挨戶拜年,再走街串戶給村子周圍的商戶拜年,相鄰村子的龍隊還會互相拜年。村民們往往在家門口擺好香台,供上祭品,燃放燃放鞭炮,面向龍頭行叩拜祭祀大禮,以祈求龍神歡愉降福;化龍,是春節舞龍最後的儀式,是以燒去龍衣和龍骨的方式送龍神升天歸位。化龍的時間一般安排在正月十五的傍晚。
動作特徵
高龍表演以舞龍頭為重點,其主要包含了叩、掃、舉、抖、頂、托和口銜齒托七個動作。
“叩”是舞龍的開場動作,持龍頭者雙手上下把穩住支撐龍的竹竿,繞場叩首,“三點頭”向父老鄉親們拜年,以示恭賀;“掃”,俗稱“打摻”,持龍頭者穩紮馬步,雙手藉助腰臂的力量將主龍頭打橫並側旋劃圈,隨後借力將龍頭扳直,燈節在此時會隨著掃龍的方向圍繞奔跑,以示龍騰,象徵龍神俯身民間,體察民情,安撫民心;“舉”的動作則是持龍者用單手將龍頭高擎,略略加以抖動,上下起伏數次,以示力大和勁巧,象徵龍神直達天庭;“抖”是在單手舉的基礎上,用舞者的雙手和單肩分別拋、接龍頭,並重複數次,象徵龍神在天庭遊說各路天神,反映世間萬狀;“頂”是將支撐龍頭的竹竿底部輪換擱置在舞者的額頭和兩肩處,藉助肩頸的力量頂起龍頭。此時,舞者需雙手叉腰,分步慢挪地控制龍頭的重心,以顯示龍的穩重灑脫,顯示龍神已經進入天庭聖殿,在玉帝前頂禮膜拜,祈求賜福人間百姓;“托”為舞者分別以雙手、雙拳、單肘拐輪換托舉,表示龍神奉玉帝之旨,降妖除魔;“口銜齒托”的動作在整套動作中含金量較高。此動作是將支撐龍頭的竹竿底部含在嘴裡,用下齒和下額托起龍頭,舞者以單膝或雙膝跪地,雙掌隨著龍頭的顫動擊合打出節奏,雙膝隨之前後左右跪著挪動,堅持數分鐘而不倒,顯示龍神功德圓滿,天下太平。
表演道具
漢陽高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屬切割式結構。高龍的身子由12節組成,預示著一年的12個月,如果遇到
閏月則是13節。在色彩的選擇上,高龍以紅色、金黃色、白色為主調。高龍從扎制框架開始就講求篾竹工藝的完整性,選材備料、火烤校正、量尺鑽眼、扎燈筋、穿龍衣,一個步驟都不能少。竹篾要用直徑5厘米的河南毛竹。扎燈筋,是將電線用細鐵絲固定在龍骨上,讓高龍在夜間更加光彩奪目。過去使用的光源是蠟燭,後來採用蓄電池。穿龍衣,過去用的是對子紙和皮紙,後來用的是紅綢緞和丈子布,還要用金箔紙和塑膠繩剪出形狀顏色各異的龍鱗,頸部的八卦圖案,龍鰭、龍角、龍珠等裝飾品,分別將它們縫到相應的位置。最後裝上眼睛,插上令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漢陽高龍因其獨特的造型、特色的表演藝術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彰顯出江漢流域的民俗體育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傳承狀況
現代村落城市化進程中,聚族而居的鄉民社會體系被瓦解,年輕一輩外出求學務工後也很少再回到傳統文化群體內,加之因為舞高龍技術動作要求高,難度大,村外人很少來嘗試接觸高龍,導致高龍傳承人嚴重缺乏。
傳承人物
劉衛祥,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龍舞(高龍),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申報。
保護措施
漢陽區政府在龍陽社區建立了“中國高龍保護基地”和“漢陽高龍”培訓基地;同時撥款20萬元,成立了“民俗搶救基金”,用於為漢陽高龍的舞龍絕活尋找傳人,建立檔案,整理文字影像資料,資助各村開展舞高龍活動等。
龍陽村的高龍老藝人聯合開設了“高龍表演”培訓班,面向武漢市招募學徒。
2011年,漢陽區龍陽新村社區服務中心掛牌成立了中國高龍龍陽傳習所。
2007年,江欣苑社區建起了高龍博物館。2012年,又在社區新建一棟仿古建築,展陳面積有近千平方米。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武漢市漢陽區文化館獲得“龍舞(高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高龍)項目保護單位武漢市漢陽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7年9月,漢陽高龍在武漢市第五屆運動會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1999年12月19日,漢陽高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進行了表演。
2010年,江欣苑高龍隊受台灣中華文化經濟交流協會的邀請和文化部的委託,組建“武漢市高龍民間藝術表演團”赴台進行文化交流,參加“台中市傳統藝術節”“2010苗柔炸龍十全十美迎太平年”等活動;同年7月,漢陽高龍參加了上海世博會湖北活動周系列活動。
2012年,龍陽高龍舞龍隊參加了春節“高龍進漢街活動”。
榮譽表彰
1999年,武漢市漢陽區永豐鄉龍陽村、江堤鄉漁業村組成“武漢高龍龍舞”代表團,參加“國安杯”全國舞龍大賽獲得金獎,並獲得首屆“山花獎”第一名。
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陽高龍多次參加武漢市迎春舞龍大賽、漢陽區舞龍大賽並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