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潮流
致美齋醬園創始人劉守庵生於書香之家。他憑藉
八旗子弟的特殊身份,便於購買豆、糧及鹽等原料,看準醬料調味行業發展的前景,辦起了致美齋醬園。致美齋鋪址設在廣州有名的
城隍廟前,地居鬧市,兼之老闆經營頭腦靈活,生意也漸趨興旺。至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致美齋醬園在廣州已小有名氣了。
致美齋
文德路鋪地,原屬劉家世交好友、
高第街金家所有。劉守庵出面向金家借用此地辦醬園,工場設在住所光塔街。至清朝末年,劉家醬園已初具規模,擁有文德路前店鋪後工場及光塔街工場、小市街分棧(1929年小市街分棧遷至惠愛西路)等場店。民國4年(1915年),致美齋第九代傳人劉養年接替其兄劉子登掌管
致美齋醬園。劉養年慧眼獨具,結束了在黃沙的私人棚鋪業務,集中財力、物力、人力用以拓展醬園生意。時值文德路一帶修路,劉養年亦趁機擴建工場,重修鋪面。
致美齋改建後,聲譽更高,兼之老闆經營得法,生意越做越旺。
1946年,抗戰勝利後,業主金氏後人要取回文德路產業,擬用2萬元與劉家“打官司”;當時致美齋老闆提出以惠愛西的致美齋分棧與金家對換,這場官司才算了結。自此,
致美齋醬園產權,才正式歸劉家所有。
致美齋自建店開始至20世紀50年代,經歷200年左右的時間,生產規模不斷發展,知名度大為提高。 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
調味品的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按區設立醬料加工廠,將致美齋的工場分別併入東、北區加工廠,文德路的商店變為食品雜貨公司的一個門市部。致美齋醬園實際上已名存實亡。 1964年,經濟困難時期過去後,致美齋曾一個時期恢復了
小磨麻油的生產,不久由於原料緊缺而停產。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致美齋”這個招牌被認為是“四舊”,所以改為符合“革命化”的名稱——“永為民”。1972年才恢復為“致美齋”。
1978年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方針貫徹執行,經濟形勢迅速好轉,為恢復和發展調味品的生產提供雄厚的物資基礎。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迫切需要提高調味品質量,恢復歷史傳統、具有獨特風味的調味食品。1983年在原第四調味食品廠的基礎上重新組建致美齋調味食品廠。新的致美齋調味食品廠占地4萬餘平方米,用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生產取代了笨重的手工操作,巨型的金屬
發酵罐、
不銹銅儲罐代替了舊式的土缸瓦罐。致美齋產品除傳統名牌的醬油、
小磨麻油、
甜醋外,還
大量生產各種
調味醬、調味粉和南北
醬菜。此外,
致美齋醬園還經營各地風味特色的醬菜和調味品。商品的包裝裝潢也有了極大的變化,改變長期以來包裝簡陋陳舊的狀態,使商品美觀大方。致美齋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還出口港澳、東南亞和北美地區。
羊城美食,講究色、香、味,品味兼優,向為人們所稱道。俗語說:“三分選料,七分調味”。昔日的
致美齋醬園——今天的致美齋調味食品廠,正充分發揮其老字號傳統工藝的特點,結合現代科學的製作方法,為開拓廣州調味食品市場作出新的貢獻,在“
食在廣州”的美食領域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1996年被
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摘自《廣州著名老字號》
相關評論
大凡經商,都很注重各自產品、招牌的知名度。尤其是醬園,都要將其產品冠以字號,改以特有名稱,以廣招徠,擴大銷路。致美齋老闆亦深諳其中奧妙,故其特色產品如“
小磨麻油”、“
添丁甜醋”、“天頂抽”等與其招牌“致美齋”一起,風靡時世。
老廣州都知道,
致美齋醬園真是未到其門,先嗅其香。以前,在致美齋門口正右邊,總看見一對石磨在緩緩轉動,流出金黃色的麻油和咖啡色的麻醬,散發出陣陣的撲鼻濃香,加上醬油的醇香、
豬腳姜的醋香、
涼果的甜香,確令行者駐步,路人垂涎。致美齋的產品,較著名的還有“添丁甜醋”,又是南粵產婦的必需品,三鄉
四邑人家,凡有孕婦,也多向致美齋購買,以備一時之需。
致美齋調味品為保持質量和信譽,在選料和製作上,都較為講究。如
小磨麻油一定用飽滿純正的芝麻,
添丁甜醋一定選用立秋前的嫩薑作姜膽,嘉味
油欖一定選用
增城烏欖。操作時嚴格把好質量關,如“天頂抽”要求味鮮、色濃、體凝、醇香,操作規程一絲不苟。在銷售時,致美齋亦很注意產品的廣告宣傳,一些名牌產品製成後,都打上招牌標誌。其用意一為證明正宗產品,二為宣傳招牌字號。
醬料行業的銷售對象,基本上分為食家、
用家和賣家三個類型。食家為家庭主婦、街坊居民、過往客商;用家為茶樓、酒鋪、飯店、餐廳、小食店;賣家為食品雜貨店,小販、攤檔和販運客商。致美齋的名牌產品,如磨油、
甜醋之類,往往供不應求,只好從別店進貨售出。別店售不出的貨,只要一進致美齋,便能身價上升,滯銷變暢銷。醬園行家也只能自我解嘲地說:“致美齋商品,真是一登龍門,身價十倍啊!”
相關故事
致美齋是一家歷史悠久的
老字號飯館,坐落於
前門大街煤市街與
糧食店之間。據史料記載,其開業於明末清初,原來以
姑蘇風味名噪一時,而後由於清乾隆皇帝御膳房大廚師景啟的加入,使得致美齋的菜點有了飛躍性的提高,可謂“集南北烹調之為表、匯御膳民食之粹”而享譽京城。到了清末民初之時,致美齋的生意一度衰落。這時候,有三個山東人看準了時機,乘機買下了致美齋。他們三人各有一套製作
滷菜的手藝,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山東風味逐漸被顧客認可。為了擴大經營,店主將
煤市街路西一處U字形的二層樓買了下來,開闢了單間
雅座。據解放前曾經常去致美齋的老者回憶,當時的店鋪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分為兩個院子,
四合院式的兩層樓,青磚為底,朱門兩扇,致美齋的牌匾高懸於門庭上端。院內一進門是一個很大的魚盆,活鯉魚在裡邊游來游去,青青的綠草漂浮在水面上,既可觀賞,又可以指魚為菜餚。另一個院子在西邊,是個坐北朝南的紅樓,大紅的雕漆門,門裡曲徑通幽,一個個單間裡全貼著名人字畫,青磚鋪地,紅漆桌椅,清靜舒適。有的房間用木隔扇相隔,遇有宴席便將隔扇拉開。碗、盤、碟等都印有萬壽無疆的字樣,象牙的筷子點綴其中,顯示出其精美和高雅的品味。
致美齋的這三位店主,通力經營,十分團結,加之廚師陣容齊全,技術精湛,講究色、香、味、形等,開發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菜餚,如:四吃活魚、雲片熊掌、
游龍戲鳳、
三絲魚翅、
百鳥朝鳳、
壽比南山等,特別是四吃活魚,一條魚能做出四種吃法,擺在桌面上令人讚嘆,頭尾紅燒改清煮做湯;中段魚身,從中間魚骨處劈成兩半,一片糖醋,一片糟溜;鯉魚的
魚子,營養豐富,可單獨紅燒。 致美齋的點心,以悶爐燒餅和
蘿蔔絲餅最為有名。
光緒二十八年,致美齋再次擴大,增設了分店,又有了一座
三層樓,匾額由清末書法家王序題寫。民國時,致美齋達到鼎盛時期,由山東人
王東海出任經理,店鋪員工達到100多人。皇親國戚,民國政要,藝苑名流等,都是這裡的常客。
現在的致美齋,在糧食店街里,偶過其地,見門前的大選單上品種應有盡有,只是不知道這家老字號和舊時的精美佳肴能否得以並存。記得在一本書里看到過一篇讚美致美齋飯館和菜餚的詩,不妨錄於下:
四作魚兼
燴兩絲,齋名致美味堪思。
京華多少閒情趣,小酌圍爐此地宜。
致美齋醬油
廣州致美齋食品有限公司起源於1608年明末清初的“致美齋”醬園,與北京“
六必居”、上海“
冠生園”、長沙“
九如居”合稱為“中國四大名醬園”,秉承三百餘年的醬園歷史。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
尼克森先生來華訪問,與周總理商談恢復中美邦交事宜,臨別時美國總統擬準備在北京舉行盛大答謝宴會宴請我國領導人,宴會的選單中有一道菜需要用
白醬油(無色透明)作佐料,而當時這種白醬油在我國仍未有生產,國家商業部急電廣州
商業系統,要求48小時內研製生產出100公斤白醬油急送北京。“廣州致美齋”接到該項緊急任務後,充分利用當時的技術力量和生產設備,立即投入研製,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按時按質完成了任務,在宴會中一時傳為佳話。
廣州致美齋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堅持數百年的傳統生產工藝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並積極引進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而生產出醬香濃郁、品質優良的醬油,享譽海內外。此外,對孕婦產子後身體有調理作用的糯米
甜醋、
添丁甜醋,使用
鮮蚝為生產原料的
蚝油,利用多種調味料精製而成的
柱侯醬、
海鮮醬、
鹽焗雞配料、
大紅浙醋、米醋、
鮑魚汁、
燒烤汁、
滷水汁、
蒜蓉辣椒醬、西紅茄汁等等調味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1997年廣州致美齋食品有限公司率先在同行業中獲得ISO9002
國際質量體系認證。2003年公司通過了ISO2000版質量體系的升級換版,同時也獲得了HACCP食品安全控制體系的認證,從而不斷適應國際發展動態的需要,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致美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先後獲得國家、省、市的榮譽稱號80多個。包括:“中國免檢產品”、“廣東省名牌產品”、“
廣東省著名商標”、“消費者滿意食品品牌”等等。致美齋產品經銷商遍布全國各地,產品遠銷歐盟、美洲、東南亞、港澳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