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202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歌
- 作者:遲子建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1211658
《秧歌》是202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民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
秧歌(陝北秧歌),陝西省綏德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具有代表性。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
東北秧歌是東北三省地區的民間舞蹈藝術。它熱烈、火爆、逗趣、詼諧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蘊含著關東人民的審美心態和藝術情趣。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前後是東北秧歌大顯身手之時,各路秧歌隊走鄉串戶,拜年賀喜。秧歌隊伍相逢時,鼓樂起鳴以禮相拜,接著就是各顯高低的競技性表演。觀者為之叫好,表演者自娛其中,...
秧歌(濟陽鼓子秧歌),山東省濟陽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濟陽鼓子秧歌歷史悠久,相傳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濟陽鼓子秧歌鑼鼓鏗鏘有力,舞姿粗獷豪放,氣勢恢弘磅礴,情感純樸熱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地方風格,主要角色包括傘、鼓、棒、花幾類,其中傘又有醜傘和小傘之分。穩健的醜傘、俊麗的...
陽信鼓子秧歌是山東代表性民間舞蹈“鼓子秧歌”的一個重要流派,主要流傳在陽信縣洋湖鄉、溫店鄉鎮、流坡塢、勞店鄉以及附近周邊縣。 陽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傘、鼓、棒、花(女角)為主要角色,舞蹈全過程基本上是典型化了的古代軍事演練過程,即“閱兵、點將、布陣、開打、收兵”。2011年5月23...
秧歌(膠州秧歌),山東省膠州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膠州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又稱“地秧歌”“耍秧歌”“蹺秧歌”“扭斷腰”“三道彎”等,流行於山東省膠州市東小屯村一帶。膠州秧歌起源於清鹹豐年間,據清代宋觀煒所作《秧歌詞》的描述推測,當時的膠州秧歌舞蹈動作、行當名稱、服裝道具等與...
秧歌(鼓子秧歌),山東省商河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現存鼓子秧歌主要分為“行程”和“跑場”兩部分,“行程”是舞隊在行進或進入場地前的舞蹈;“跑場”是表演的主體,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
秧歌(烏拉滿族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1年5月24日,秧歌(烏拉滿族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2。歷史淵源 唐代渤海國流傳一種叫作“踏錘”的民族歌舞,是満族秧歌的起源。満族秧歌亦稱“韃子秧歌”。韃子秧歌中韃官官服背後繡“銀牌天使”四字,...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黃土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綏德縣...
山西秧歌種類較多,較為出名的為祁太秧歌、祁縣過街秧歌、沁源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原平“鳳秧歌”、繁峙秧歌、地秧歌、燈歌等。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又稱晉中秧歌、平遙秧歌,幾百個秧歌曲調各有特點,韻味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曲調優美 、秀麗 ,節奏舒展、抒情性強見長,如《繡花燈》、《采棉花》等;有的則...
秧歌(撫順地秧歌),遼寧省撫順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撫順地秧歌,有時也被稱為“韃子秧歌”,是一種形成年代久遠,民族性、民間性及地域特色都較為濃厚的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在遼寧省撫順滿族發祥地一帶。撫順地秧歌形成於清初,一直流傳至現代。它與滿族先世的民間舞蹈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撫...
秧歌(海陽大秧歌),山東省海陽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海陽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間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於山東半島南翼、黃海之濱的海陽市一帶。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它遍布海陽的十餘處鄉鎮,並輻射至周邊地區,據海陽趙家莊《趙氏譜書》記載可知,海陽...
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山西省臨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臨縣傘頭秧歌是一種大型民間歌舞,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的迎神賽會和民間儺舞,主要在晉西呂梁山區的臨縣及其周邊地區,包括離石的西山、柳林的北山、方山的西北部及與臨縣隔河相望的陝北佳縣、吳堡一帶流傳。傘頭秧歌有三十多種舞蹈場圖、...
秧歌(小紅門地秧歌),北京市朝陽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小紅門地秧歌是流傳於北京市朝陽區小紅門地區的一種傳統秧歌舞蹈,全稱為“太平同樂秧歌聖會”。該會保留到現代的一面會旗上,有“左安門外紅寺村太平同樂秧歌聖會誠起於乾隆二年”字樣。該秧歌會有嚴格的會規、風俗和禮儀。會中人員以滿族...
秧歌(樂亭地秧歌),河北省樂亭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樂亭地秧歌是樂亭縣流傳範圍廣、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民間傳統舞蹈,清光緒以前,主要是以跑隊形的大場秧歌為主,到宣統年間,打場秧歌逐漸增多。秧歌隊中的行當,大致可分文丑、武丑、文公子、武公子、妞(少女、少婦)、文(老婆)、...
秧歌(昌黎地秧歌),河北省昌黎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它最早產生於元代,一直流傳至現代。昌黎地秧歌從形式到內容都有鮮明的個性,它形式上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內容上除“平秧歌”無固定情節外,...
秧歌(延慶旱船),北京市延慶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延慶旱船,流傳已有400多年歷史據明·嘉靖《隆慶州志》載:元宵節延慶要“張燈置會……放焰火,三日乃罷。”這裡所說的“置會”就指的是花會,即民間舞蹈活動了。清·乾隆《延慶州志》載:“上元節張燈三日用優人衣冠、器具,扮演各色故事,...
韓城秧歌,俗稱“唱秧歌”、“對對戲”,是融說唱、民歌、舞蹈為一體而以說唱統領整個表演的一種綜合性曲藝形式。韓城秧歌源於後唐宮廷,清光緒年間進入鼎盛期,誕生於民歌和元雜劇的“嫁接”,主要流行在陝西韓城及周邊地區。韓城秧歌“說、唱、表”兼而有之,在表演時唱則不舞,舞則不唱;擊樂伴奏時,唱時不...
秧歌(汾陽地秧歌),山西省汾陽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汾陽地秧歌是流傳在山西省汾陽市、孝義市的一種民間藝術,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地秧歌以演唱為主,武場地秧歌以舞蹈為主。汾陽地秧歌起源於唐朝宮廷藝術,後隨汾陽王郭子儀後裔傳往其屬地汾陽栗家莊,逐漸發展而來,汾陽武場地秧歌演員造型奇特,...
秧歌(原平鳳秧歌),山西省原平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原平鳳秧歌是流傳於山西省原平市北賈村的一種民間舞蹈,它以獨特的表演道具、舞蹈形式和演唱風格在全國民間舞蹈中獨樹一幟。原平鳳秧歌最早的歷史記載見於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鳳秧歌共有四十餘個節目,內容絕大多數是反映農村生產和生活的...
秧歌戲(襄武秧歌)又稱襄垣秧歌、武鄉秧歌,主要流傳於山西省襄垣縣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秧歌戲(襄武秧歌)是興起于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和武鄉縣的秧歌藝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襄武秧歌既具有山西民間藝術樸實、慷慨的藝術特點,又表現出獨具地域性的藝術特徵和審美傾向。襄武秧歌唱腔屬板腔體...
河州北鄉秧歌是流傳於甘肅省中部西南永靖縣境內的傳統秧歌舞種類。北鄉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受當地民間傳統文化的薰陶,北鄉秧歌在表演形式與內容上不僅保留了黃河傳統文化的古韻遺風,而且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其他地區的秧歌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有著...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種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灤南等地。它最早產生於元代,一直流傳。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輕快自如、自由靈活地扭動,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見長。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昌黎縣文化館獲得昌黎地...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因其產生於祁縣 、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 、平遙、介休、交城、文水、汾陽、太原等晉中地區廣為流傳,故又稱“平遙秧歌”、“晉中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種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太谷縣以及周邊縣市的民間戲曲藝術。屬於晉中盆地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以農村...
地燈秧歌原名鼓秧歌,歷史悠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社火文化,是年節時走門串戶恭賀新喜的一種歌舞形式,清道光年間與地燈活動逐漸結合,遂稱地燈秧歌。主要流行於汾西縣勍香鎮、對竹鎮及佃坪鄉一帶。表演隊伍 地燈秧歌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表演隊伍一共由十一人組成,主要表演者有七人:”舉傘人“(亦稱“秧歌頭...
山東秧歌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民俗藝術,全省各處流行,風格多種多樣,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鼓子秧歌(又稱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並稱為“山東三大秧歌”,或稱“山東三大民間舞蹈”。是山東勞動人民歡慶豐收的民間舞蹈。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又稱商河鼓子秧歌)流傳在黃河下游的商河、...
軍莊秧歌起源並傳承於滑縣道口鎮的一個非常古老且表演風格獨特的傳統舞蹈。因其表演藝術風格獨特,為軍莊所獨有,所以叫軍莊秧歌。起源 因其表演藝術風格獨特,為軍莊所獨有,所以叫軍莊秧歌。“軍莊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它以豪放、古樸的表演風格,恢宏的...
馬銜山秧歌是甘肅蘭州的漢族民俗舞蹈,屬於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馬銜山秧歌主要流傳在甘肅蘭州市的榆中縣馬銜山一帶,涉及80多個村落4萬多人口。保存了馬銜山原生態秧歌古樸而獨特的風格。馬銜山秧歌由20歲左右的青年男性扮演姑娘隊和窯婆隊,一般由20—60人組成。在筒子鼓和胡琴、笛子等民樂的伴奏下以唱為主,邊...
石家莊秧歌又稱西調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流傳於石家莊地區的井陘,正定、平山、無極、深澤、新樂、行唐、藁城、欒城、靈壽、趙縣等縣。歷史沿革 據各地民間老藝人口述,秧歌源於當地的民間小調,是個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劇種。秧歌的早期活動多以“打地攤”的形式出現,極少登台演唱,除了在本村和廟會、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