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原平鳳秧歌)

秧歌(原平鳳秧歌)

秧歌(原平鳳秧歌),山西省原平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原平鳳秧歌是流傳於山西省原平市北賈村的一種民間舞蹈,它以獨特的表演道具、舞蹈形式和演唱風格在全國民間舞蹈中獨樹一幟。原平鳳秧歌最早的歷史記載見於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鳳秧歌共有四十餘個節目,內容絕大多數是反映農村生產和生活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竹圈甩帽上,與山西其他地方小戲和民歌相比,鳳秧歌的演唱風格更為自由,其中運用了大量的虛詞,整個曲調顯現出高亢昂揚、舒緩悠長的特點。鳳秧歌常與“上院”“踩街”“攆瘟神”等民俗活動連在一起演出。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原平市申報的秧歌(原平鳳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Ⅲ-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歌(原平鳳秧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Ⅲ-2
  • 申報地區:山西省原平市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舞蹈動作,音樂唱詞,服裝道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針對原平鳳秧歌的起源,在民間廣為流傳幾個說法是:第一,原平歷史典故起源說。據傳在秦始皇時期,為走馬修編而廣泛征納壯丁,抓人做苦役,其中有一家人為了躲避,就讓兒子裝瘋賣傻,搖頭晃腦,一走一顛地到了城外。野太醫和家人都用去追瘋掉的兒子當作藉口而逃命。為紀念這樣的反抗行動,譴責暴力無度的秦始皇惡政,就出現了鳳秧歌,而鳳秧歌的領頭人分別是瘋子以及野太醫。不過這個歷史典故並沒有真正在紙上記載,只是人們的口頭傳說,所以可信度還是有待考量的。第二,道具起源說。鳳秧歌是因道具得名的,在實際的秧歌表演當中會讓男角頭上戴甩圈草帽,而草帽的頂部有一個紅色的絨球和鳳凰頭上的紅冠非常相似。女角在頭上要戴上鳳冠,身上穿著五彩繽紛的衣服,在舞動時就像是鳳凰起舞一般,因此,將其命名為鳳秧歌。第三,派生起源說。據傳鳳秧歌前身有可能就是鳳陽花鼓。在幾百年前從外地引入之後,又和彩圈秧歌這樣的民間藝術形式整合起來,還吸收民歌小調的一些音樂要素,派生出了原平鳳秧歌這樣的藝術形式。第四,娛神起源說。據傳在崞山腳下建設好崞山寺後,當地民眾為了祈求風調雨順,體現對神靈的尊敬,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便用秧歌的形式娛神。
秧歌(原平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原平鳳秧歌主要由“過街”“踩圈”和“軲轆”三部分構成。“過街”時以舞蹈表演為主,舞步輕緩宜人;“踩圈”則以營造熱烈氣氛為主要目標;“軲轆”部分重點在於演唱。獨唱、合唱、說唱兼而有之。在鳳秧歌具體的實景表演中,此三部分既可連貫而出,又可單獨進行。
秧歌(原平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
“過街”,別名“踩街”“過街秧歌”。是在街頭穿行或廣場打場子的表演,主要人物除了“瘋公子”和“野太醫”,還有幾對男、女角,執花鼓、手鑼等道具,由擊鑔者在前指揮。隊形變化多元,“二龍出水”等表演形式深受民眾喜愛,常引來觀眾陣陣叫好。
“過街”之後,便是定場表演“踩圈”,別名“踩圈秧歌”。“踩圈”開場前必先一舞,此時場上只需一男角,其他演員則頭扎毛巾或更換服飾扮成女角,眾人由男角指揮。男角最先登場,然後將女角一一引出,眾人定好隊形後按“掏8字”“扭麻花”等形式邊走邊唱,最後圍成圈。演唱方式亦不單調,其中以清唱為主,無樂器伴奏;至於領唱,則由指揮者即興點出。
除“過街”和“踩圈”,“開軲轆”也是“原平鳳秧歌”中獨具一格的表演形式,表演時以演唱為主。歌唱的內容都是本土的人物、事件或風景,故事跌宕起伏,角色個性突出,情節引人入勝,唱詞雖短小精悍,但其中加入大量虛詞,並以地方小調的形式喝出。

舞蹈動作

原平鳳秧歌的舞蹈動作中經典道具是竹圈甩帽。竹圈甩帽在男角舞動時隨男角舞步逆時針旋轉,一般為4/4拍節奏,曲調舒緩均勻。受竹圈甩帽的牽制,男角在舞動時步伐柔韌,不緊不慢,身體前後蕩漾,帽子隨之甩動,甩帽動作如平甩、“8”字甩非常考驗男角基本功紮實性。當然,男角在甩帽的同時還不忘敲擊腰鼓,擊鼓動作有傳統擊法的如交替擊鼓、單臂“8”字繞擊鼓等,後又創新了快甩、螞蟻走步式甩、地面翻轉甩、馬步式進行擊鼓等一套新動作,在保留了鳳秧歌原有的鄉土風味的同時,又提升了男角的陽剛氣質,使人物個性更為豐滿。
秧歌(原平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
女角的舞蹈動作與男角大相逕庭。鳳秧歌中,女角在肩負擊鑼使命的同時,還要舞動身體各個部分,一般頭部、兩胯呈左右方向劃“8”字擺動,兩臂、兩肩則前後方向弧線敲鑼,各個部分相互配合,別具美感。隨著時代的發展,鳳秧歌在吸收其他民間舞蹈類型動作之後,又加入了平圓、立圓、體旁大弧線及相關連線等一系列新動作,使女角的舞步更具動感,女角活潑靈動的個性亦更為突顯。

音樂唱詞

受伴奏樂器音鼓、大鑼、小鑼、嗩吶、笙、管等的影響,原平鳳秧歌的音樂唱詞具有表現力,尤其是融入現代作曲技法之後,甚至可模擬男女聲進行對話,唱詞詼諧幽默、活潑生動,本土氣息濃郁。
受竹圈甩帽等獨特道具的影響,原平鳳秧歌的音樂唱詞與其他地方民歌、小戲相比別具一格,曲調悠揚舒緩,不緊不慢,再加上夾雜的大量虛詞,男角的粗獷幽默、女角的活潑嬌羞被表現得非常到位,展現了一幅層次豐富、樸實靈動的晉北鄉村生活圖景。

服裝道具

原平鳳秧歌表演中每個角色所搭配的服裝道具都不盡相同。男角的服裝是武士服,配飾為竹圈甩帽,使用的樂器為腰鼓;女角則以彩衣為服裝,並配以彩色鳳冠和彩綢為裝飾,使用的樂器為小鑼;瘋公子提襟、舞扇,身著長袍;醜婆以掃帚為道具,扮相似媒婆;野太醫服裝一般為灰色長袍,並配以高高的氈帽,主要道具為響鈴、繩撣。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和道具也在發生變遷。無論質地還是款式,抑或圖案、色彩,都在不斷與時俱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原平鳳秧歌體現原平的淳樸人情和歷史文化,通過觀看鳳秧歌就能體味到原平的歷史長河,風俗民情。節目表演中均記錄著原平地區的真實生活,體現出原平百姓內心對美好生活的由衷渴望。人們將心中期盼已久的希望轉化成舞蹈肢體語言,從而藉助民間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展現出原平地區的民風民情。
秧歌(原平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
藝術價值
原平鳳秧歌舞蹈中,男角頭上戴著甩圈帽子,這種非常獨特的舞具,對舞蹈的形態與音樂節奏造成影響與制約。這種現象與陝西其他各種秧歌舞蹈的形態具有十分鮮明的差異,對研究山西民間舞蹈具有一定啟示性。這種非常獨特的帽子,讓鳳秧歌與其他秧歌存在差異,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藝術審美,而且鳳秧歌舞蹈在表演過程中,常常伴有各種民俗活動,這些民俗形成及發展,並非偶然因素出現的,其形成必定會有經濟、歷史、自然及地域等各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對考察與探究原片片區的民俗風情,了解先輩遺留的歷史文化傳統,及對文化、精神文明等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環境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原平鳳秧歌日趨式微,能夠表演這一民間舞蹈的老藝人相繼謝世,技藝逐漸失傳,急需搶救扶持。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原平市文化館獲得“秧歌(原平鳳秧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秧歌(原平鳳秧歌)”項目保護單位原平市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原平市文化館(原平市美術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9月11日,首屆山西藝術節忻州文化藝術周在太原美術館開幕,文化藝術周期間,原平鳳秧歌等節目在太原美術館小舞台滾動演出。
秧歌(原平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
2019年2月18日上午,在山西省原平市範亭文化廣場,由300多人組成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雲勝鑼鼓表演《鼓賀盛世》拉開了原平市元宵節文化會演的序幕,雲勝鑼鼓開場後,原平鳳秧歌進行表演。
榮譽表彰
2010年5月24日晚,第十五屆全國“群星獎”頒獎晚會在廣州市中山紀念堂舉行,忻州市《原平鳳秧歌》獲得了廣場舞類“群星獎”大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