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延慶旱船在延慶地區世代相傳,歷史悠久。據明代《隆慶志》記載:“元宵節用席為巨棚,張燈置會,供神之物較為奢麗、放焰火必三夜而始罷。”其中“太丁”為燈場,“會”為花會,因此延慶旱船作為花會的重要品種,在明代就已經流傳開來。在延慶多種地方志記述元宵節活動的文字中,燈場和社火是一併出現的。經過對延慶縣東北部香營鄉的白河堡村調研得知,該村的
九曲黃河燈燈會起於明代中期,已經有500餘年的歷史。旱船作為燈會的重要內容,其起始時間較早可以追湖至500餘年前。
另外,張山營鎮西五里營村戲樓的屋頁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低後高、前圓後尖。這種硬山勾連搭卷棚建築樣式流行於明代。此外,延慶被毀的明代建築如上阪泉老龍廟、火神廟等,都是前低後高、前圓後尖的建築樣式。這種樣式出現並流行於明代,是當時社會的建築審美標準。而延慶旱船的船頂構造和該戲樓屋頂樣式完全一致,是民間藝人在製作旱船時,借鑑吸收了民間的建築樣式,對旱船進行了發展與創新。作為道具的旱船,在清代就已經較為精緻了,不僅用料考究,而且做工十分精細。據延慶縣井莊鎮房老營村的老藝人房存相介紹,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鄰村的旱船被燒毀了,後來房老營村重新做旱船時,木匠先用高粱秤照戲樓的房頂插出樣子,老人們說就是這樣,木匠才照樣加工做了船架子。由此可見,延慶旱船的造型和古代建築密切相關。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表演時,一隻船是兩人駕一船、有一人撥船;三隻船和九隻船是三人和九人每人各駕一船喪演。三種形式各有特色:一隻船以小巧靈活、富於變化、行動迅捷見長;九隻船則以場面宏大、隊形多樣取勝。幾種形式雖各有特色,但在表演上又有其共同的要求,可歸納為快、穩、漂、四個特色。
音樂曲牌
熟悉旱船表演的人們常說,“動作要靠鼓來催,半台鑼鼓半台戲”其意義不需刻意解釋,人們較容易透過字面意思理解其深刻內涵。因此說,好的樂手不僅能奏出好的樂曲激發演員的熱情,而且本身也時常能夠隨著表演情緒的起伏而陶醉其中。也就是說,表演者是靠手眼身法舞步,比較直觀,而樂手是靠氣息和音樂而舞蹈,比較內斂。二者缺一不可。
在一些民間旱船會檔的組織中有這樣的現象,有的會檔常年用固定的樂隊來伴奏,不會輕易換人。據說,有個村的花會請師傅(嗩吶手),儘管師傅已經80多歲了,村里還是非他莫屬。師傅歲數大了怎么辦。村里就派專人間候,有給師傅牽驢的,有給師傅餵水的,有給師傅點菸的,最後還給師傅較優厚的待遇。師傅能混到這個份兒上,算是掙下了天大的面子。用老百姓的話說:“我們村的花會還就得他吹,別人吹就是不行。換了別人,要不就是舞的跟不上吹的,要不就是吹的跟不上舞的。”可見,舞者和樂手默契結合的必要性,只有二者組合,才能使民間藝術之花綻放出較好的花朵。
音樂曲牌的伴奏能鼓舞情緒。在旱船的演出中,一般是表演者根據伴奏的節奏而表演,而表演者的情緒則需要通過節奏的輕、重、緩、急決定。節奏越快,情緒就越激昂,只有表演者與伴奏默契的配合,才能達到快而不亂的效果,若有任何一方節奏掌握不準,就會影響表演的效果。另外,比較講究的會檔,其音樂伴奏會細緻到每個角色,甚至會細緻到某一角色的具體動作。
民間花會的伴奏在遵守一定程式的情況下,其演奏過程也具有廣泛的隨意性,因此民間花會的節奏是變化多端的。伴奏平緩時,舞者的情緒和動作相對文雅平穩,伴奏激越時,舞者情緒和動作則相對輕快並且跳躍性強。在節奏上張弛有度也是伴奏的特點,在鼓點上“蹦錘”和“滾錘”技法的運用,使得鼓點節奏形成鮮明的對比。“滾錘”緊湊,形成一種緊鑼密鼓粗獷有力的氣勢,其節奏跳動幅度大,顯示出氣勢磅礴的氛圍。因此、旱船的曲牌伴奏具有烘托現場氣氛、鼓舞表演者情緒的重要作用。
延慶旱船的演出以吹打樂為伴奏。樂器有嗩吶兩把,大鼓兩面,大、小鈸各一副。開場、收場及變換曲牌均由大鼓指揮。一般在一個曲脾奏三五分鐘之後,便可借換場之機,由大鼓領奏“剎鼓”,長短可視場上舞蹈的需要,靈活選用。表演時,嗩吶演奏者即興吹奏,打擊樂同嗩吶配合默契,節奏變化自如。
表演道具
延慶旱船的風格特點也表現在旱船道具上,船體造型別致,色彩鮮艷,既是道具,又是精美的工藝品。據永寧鎮阜民街吳金海等老藝人介紹,旱船的頂部是按照永寧鎮呂祖廟頂部(新中國成立後已拆除)的建築形式製作的,船頂沿邊的花紋與延慶現存廟宇屋頂花紋一樣。船頂以四根立柱支撐,鑲有木窗,裱以白紗,並畫上各種戲曲人物故事;船圍有各種金魚、荷花圖案;前面繪有龍頭;船上再裝飾各種彩綢、彩燈,整體像一隻色彩斑斕、古色古香的遊艇。據說這種船當年要請專為廟裡雕塑菩薩的能工巧匠精心製作。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丁石鎖,男,漢族,北京市延慶區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 秧歌(延慶旱船),申報地區為北京市延慶區。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北京市延慶區文物管理所獲得“秧歌(延慶旱船)”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北京市延慶區博物館(北京市延慶區文物管理所)為秧歌(延慶旱船)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3月5日,延慶縣會展中心廣場36支演出隊1400餘人,以旱船、竹馬、秧歌、高蹺等形式上演頗具地方特色的花會展演。展演以“共築中國夢、偕邀冬奧情”為主題,將奧運主題融入到了民俗演出中。
2016年元宵節延慶花會上,伴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虎虎生風的舞獅子、舞龍、高蹺、秧歌等特色項目輪番登場。在眾多花會項目中,有好幾支國家級非遺項目“延慶旱船”表演隊的身影。
2018年9月30日,“延慶旱船”大賽在延慶區井莊鎮旱船傳承基地西二道河國小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