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 “跑秧歌”“跑十五”等,20世紀40年代以後,才普遍稱之為“鼓子秧歌”,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魯北平原上的濟陽、臨邑、商河成三角地帶,黃河、徒駭河穿越其中,同耕一片土,共飲一河水,形成了共同的民間文化習俗。這裡的人民每逢豐收之後,便會情不自禁地拿起耕作收種的扠、耙、棍、棒等勞動工具, 一邊撞擊敲打,一邊手舞足蹈,形成了比較原始的鼓子秧歌。濟陽人民創造的鼓子秧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年復一年,世代相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生產能力的日益提高,勞動工具日漸完善,鼓子秧歌從內容到形式都不斷發生變化。舞蹈的動作步伐、舞蹈的套路逐漸成形,明、清時期已在民間廣為流傳,且形成了較大規模,逐漸演變為一種魯北農村的民間舞蹈——“鼓子秧歌”。
濟陽縣位於魯北平原南部,北界商河,西北與臨邑相連,徒駭河、黃河橫穿東西,具有魯北特色的濟陽鼓子秧歌就產生和流傳在這裡。濟陽鼓子秧歌歷史悠久,相傳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清朝年間就已普及。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的演變,20世紀50年代開始,秧歌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廣場搬上舞台,不斷充實完善,終於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純舞蹈形式。經過多年承傳,濟陽鼓子秧歌基本形成了以仁風鎮流河村為代表的“老慢板鼓子秧歌”、以曲堤鎮金李村為代表的“小傘鼓子秧歌”、以仁風鎮司家坊村為代表的“快板鼓子秧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濟陽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有兩種:“街筒子”和“跑場子”。街筒子是秧歌隊走街串巷在行進中表演,前面是鼓隊,後面是秧歌隊。秧歌隊分為三路和五路縱隊,傘在中間成一單行縱隊,兩側為鼓、棒、花相間的二縱隊或四縱隊。在街筒子的表演中既有集體舞,又有交叉於其中的對舞,所有變化都以傘為中心。“跑場子”是秧歌隊到達場地後的表演。秧歌隊根據鑼鼓隊的位置,面向大鼓,以一傘、四鼓、二棒、二花為一組,成單行依次排列進行表演。從兩側進場到場後左右分開,沿場地邊緣行進,兩隊在場地前場中心相遇成一大圓圈。然後聽從領傘人搖動撥槌發令,開始按預定的場圖跑場。秧歌隊跑場圖不下幾十種,場圖套路分“文場”“武場”“文武場”。“武場”節奏歡快、熱烈紅火、舞姿雄偉,進出皆用
舞蹈動作表現。“文場”場圖變化明快流暢,舞者各自保持上身姿態,按所跑的場圖路線快速穿行。也就是秧歌傳人們常說的“武場看打、文場看走”。“文武場”則是半文半武的場圖和動作變化,在表演中經常交替使用,進時多用“武場”,出時則多用“文場”。
主要角色
傘:鼓子秧歌的領導者和指揮者,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擔任,顯示出了頭傘在鼓子秧歌中的重要地位。頭傘的服飾打扮類似戲曲中老生的打扮,頭上帶髮髻,口戴白色須髯,穿長衫長褲,腰間系兩塊黃色白布。顯示出了古代的征戰中,老帥率兵打仗,威風凜凜,英姿颯裝的英雄氣概。
鼓:鼓子秧歌中鼓的角色扮演者多為戲曲中的勇士,多是村裡的青壯年扮演,扎英雄巾,英俊瀟灑,身穿對襟長褂,腳穿長靴或軟底鞋,左手持鼓,右手握著纏有紅色的綢巾的鼓褪。舞動起來十分有力,類似故事戰爭的戰士,曉勇善戰,彰顯出豪傑的英雄氣概。
棒:棒的扮演者多為青少年扮演,也是鼓子秧歌隊中最年輕的角色,衣著打扮類似戲曲中的武生,舞者身穿緊身的長褂,腰間系大紅色腰帶,頭戴英雄髻,腳穿白色軟底鞋,惟妙惟肖的塑造了活潑好動的青少年形象。
花:花代表著少女形象,也是鼓子秧歌中的唯一女性角色,一般由少女扮演,表演者的長髮編起來垂於胸前,頭戴大紅花。上衣為綠色的大褂,圖案多為手工刺繡,圖案多為花為主,綠色直筒褲,腳穿軟底繡球布鞋,左綢右扇,動作活潑優美,表現出少女的活潑開朗的性格。
醜:丑角多為男性扮演,表演者的服飾多為滑稽搞笑諷刺的成分,服飾道具不固定,丑角的扮演分兩類,一類是扮演醜的形象,沒有固定形象為基礎,越醜越滑稽為美,越醜越美。第二類,一般以扮演的角兒為基礎形象,典型的服飾或者道具,可以讓人直觀看出人物形象,有時用於諷刺,誇張了的人物形象。丑角不參與鼓子秧歌的跑場,在場外逗樂為主。
表演道具
傘,古稱為“蓋”,為遮陽擋雨之意。濟陽鼓子秧歌頭傘的傘頂為黃頂黑方,有天圓地方的寓意,將黑色與黃色搭配也隱含了頭傘在整個隊伍中是統帥,指導的地位。
鼓,鼓主要和濟陽鼓子秧歌的鼓分為大鼓和小鼓,大鼓的功能是打擊節奏主旋律,小音。濟陽鼓子秧歌的舞者在表演時動作整齊,氣勢激昂,他們把生命的激情的表演著,祈求五穀豐登的願望一起融入到舞蹈中,期盼著來年的好收成。
傘插,是用花布做成的一隻較小嬰兒鞋,鞋內方放一瓷酒盅,在鞋後面釘一布圈,圈內穿一條長長的布帶,表演者斜跨在右肩上垂於左腰處。酒盅暗含著豐收之後人們開懷暢飲,慶祝豐收。
撥褪,是用牛板骨製成,在鼓邊沿處鑽孔綁上數枚銅錢,舞動時嘩嘩作響。在濟陽快板鼓子秧歌“頭傘”演員右手所拿的道具,左手插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濟陽鼓子秧歌以粗獷豪放的風骨神韻、熱情奔放的精神氣質,剛毅淳樸的性格特徵、豐富多變的舞動場圖,彰顯了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濟陽鼓子秧歌是濟陽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勞動人民慶祝豐收的舞蹈,體現了濟陽人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的作風,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作為民間廣場舞蹈的經典,濟陽鼓子秧歌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在藝術學和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中顯示出一定的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人文環境的變遷,濟陽鼓子秧歌的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生存出現危機,急需搶救。
傳承人物
姚大新,男,1967年出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秧歌(濟陽鼓子秧歌)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濟陽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濟陽區文化館獲得“秧歌(濟陽鼓子秧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秧歌(濟陽鼓子秧歌)》項目評估合格,濟南市濟陽區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3年,濟陽鼓子秧歌在德、法兩國國際藝術節和一系列民間藝術慶典活動中,演出51場,被譽為“民間舞蹈之經典”、“迷人的東方芭蕾”。
2000年,濟陽鼓子秧歌在日本進行文化交流。
2006年6月,濟陽鼓子秧歌在“2006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大型文藝晚會《齊風魯韻》”中演出。
2009年10月,濟陽鼓子秧歌在濟南奧體中心參加全國第十一屆運動會開幕式儀式前進行文藝表演。
2014年11月,濟陽鼓子秧歌在“延續了600年的情誼—中菲文藝交流 ” 活動中演出。
2017年9月,濟陽鼓子秧歌在“喜迎十九大·第十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頒獎典禮暨首屆秧歌會”演出,《濟陽鼓子大秧歌》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壓軸出演。
榮譽表彰
2005年8月,濟陽鼓子秧歌代表山東省參加了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並獲得最高獎“山花獎”。
2007年4月,濟陽鼓子秧歌在“交銀理財”杯第四屆CCTV全國電視舞蹈大賽中獲得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