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子實體:子實體一般較大。菌蓋白色或淡黃色,有時有龜裂斑紋。直徑5-15厘米,初期近扁球形,很快扁平,基部漸下凹或平展,無後檐或稀有後檐,純白色,厚,表面近平滑或似絨狀。
菌絲:白靈側耳的菌絲粗壯,鎖狀聯合結構明顯。雙核菌絲是白靈菇菌絲的主要菌絲形態。
菌肉:菌肉甘甜。孢子橢圓形或臘腸形,其頂端具歪尖,(12-14)微米×(5-6)微米,內含一個大油滴。
菌褶:菌褶白色,後期帶粉黃色,延生。後期漸成淡黃色,有時延生在菌柄上的菌褶呈網狀。
菌柄:長3-8厘米,粗2-3厘米,側生,稀偏生,上部粗而基部往往細,粗糙,內部白色,質較嫩脆,實心。擔子4小梗,向下逐漸變細。
近種區別
| 白靈側耳 | |
---|
特徵 | 菌蓋白色或淡黃色,有時有龜裂斑紋。菌褶後期漸成淡黃色,菌肉甘甜 | 菌蓋白色,老時稍帶黃色,濕潤時邊緣可見細條紋或開裂。菌褶白色 |
---|
圖片 | | |
---|
生長環境
營養:在自然界中主要發生於傘形科大型草本植物上,是一種腐生菌,有時也兼有寄生的性質,但其栽培材料比一般的側耳狹窄得多。經過不斷的馴化和改進,利用闊葉樹的木屑(甚至松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等為主要原料進行栽培。
溫度:白靈側耳是一種低溫型食用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2-25℃,在35-36℃菌絲停止生長。菇蕾分化溫度0-13℃,
子實體發生的溫度範圍是5-18℃,最適溫度為7-13℃。
水分:菌絲體和子實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大量水分。培養料的料水比為1:(1.2-1.3),子實體在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時發育正常。
光線: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菇蕾分化需一定的散射光。低溫情況下,在較強的光線下也生長良好,一般在300-600勒克斯光照條件下子實體發育正常。
空氣:菌絲體與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需要新鮮的空氣。在不通風的菇房中,容易產生畸形菇。
酸鹼度:白靈側耳在自然界中是生長在
新疆阿魏的根上,白靈側耳根系的土壤呈微鹼性,pH為7.8。白靈側耳的菌絲可在pH為5.0-11.0時生長,但最適pH應為6.5-7.5。
分布範圍
野生白靈側耳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在中國僅分布在新疆木壘、清河、托里等地。
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白靈側耳屬中低溫型的
食用菌,栽培季節應以秋末接種,冬春長菇。在中國,黃河以北省區宜於8月上旬接種,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出菇;華東長江流域以南省區,宜於8月下旬至9月上旬接種,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出菇;南方高海拔山區和北方高寒地區可適當提前。菌種生產按菌袋接種日為起點,向前推80-90天進行
栽培方式
中國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及中原河南、山東等省多為短袋,日光棚露地擺袋栽培或像平菇一樣疊袋牆式栽培;福建、浙江、江西、湖北等省採用菇棚畦床栽培,或長袋室內架層立體栽培。白靈側耳栽培的出菇方式有以下幾種:
培養料配製
白靈側耳主要是袋栽,其培養料配方為:
棉籽殼78%,麥麩15%,玉米粉5%,糖1%,碳酸鈣1%。
雜木屑40%,棉籽殼40%,麥麩10%,糖1%,玉米粉8%,石灰1%。
棉籽殼62%,玉米芯25%,麩皮10%,石膏1%,石灰1%,過磷酸鈣1%。
木屑80%,麩皮15%,玉米粉3%,石灰1%,過磷酸鈣1%。
上述原輔料加水拌勻,含水量不低於60%,pH6.0-6.5。栽培袋規格:長袋12厘米(或13.5)厘米×55厘米,短袋15厘米×34厘米或17厘米×35厘米。按常規進行裝袋,滅菌,冷卻。
接種培養
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接入白靈側耳菌種。長袋的袋面打三四個接種穴,菌種入穴後,用膠片封口,每瓶
菌種可接30袋;短袋的解開袋口將菌種接入料面並封口,接種最好選擇夜間或清晨進行,有利於提高菌袋的成品率。接種後的菌袋及時搬入室內重疊排放、發菌、培養。培養室溫度調節到23-25℃為適。10-15天進行第一次翻袋揀雜。氣溫高於30℃時應疊堆改碼放疏袋散熱;切忌噴水,室內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發菌期管理
發菌期間室溫應維持在25-28℃,空氣相對濕度在75%以下,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乾燥,並儘量避光培養。發菌過程中及時倒堆檢查菌種成活及污染情況,若袋內有小面積污染,可用克霉靈等殺菌劑注射殺滅,若感染嚴重應及時撿出清除。同時應注意檢查害蟲,一旦發現,及時噴灑殺蟲劑殺滅,若袋內感染蟲害嚴重,應立即揀出清除。經40-50天的培養,菌絲即可在袋內長滿。
菌絲處理
菌絲長滿袋後,即可搬出菇房棚內上架或在發菌室內進行後熟處理。白靈側耳菌絲長滿袋後,不能立即出菇,因此時菌絲較弱,不能適應出菇的要求,還應進行20-40天的後熟處理,讓白靈側耳菌袋潔白、菌絲濃密,才能移入出菇棚出菇。所謂後熟處理就是在20-22℃的溫度下繼續培養20-30天,有資料顯示,繼續培養30-35天的處理產量更高。不進行後熟處理的菌袋,出菇率較低。後熟時間長短因品種而異,有的菇農採用不發酵原料直接滅菌的方式,後熟期也可縮短。
催蕾
白靈側耳屬於變溫型出菇的菌類,出菇時溫度要求嚴格,菌絲體生長達到生理成熟後,需要變溫或低溫處理才能夠出現菇蕾。目前,常用的誘導方法是在0℃處理7天,或在0-13℃的出菇棚內保持晝夜溫差10℃以上處理10-15天。不經過低溫或變溫處理的菌袋,一般不出菇或出菇甚少。
出菇期管理
菇蕾形成後,為確保養分集中長好優質菇,要疏蕾控株,對叢生的選優去劣,摘掉多餘的菇蕾,短袋一袋留一朵,選蕾控株的同時剪掉袋口薄膜,讓菇體更好的接觸空氣。長袋的按接種穴定位,每穴保留一朵,多餘的采掉。疏蕾後進入出菇管理,菇棚保持13-18℃最為理想,超過20℃菇蕾分化雖快,但影響菇質;低於10℃生長緩慢,3℃以下時菇蕾停止發育,甚至萎縮。空氣相對濕度80-90%。白靈側耳生長期一般不在菇體上直接噴水,氣候乾燥時,可在空間噴霧狀水,或在地上潑水增濕。菇棚內保持空氣新鮮,光照強度為500-800勒克斯,如果達到上述要求,菇體會發育正常,肥厚,菌柄短,色潔白;否則,菌柄長,形態變異。
從接種到採收,因菌種不同,菌齡長短不一,一般需90-120天。無論是哪一種菌株,從米粒狀原基出現到子實體成熟,在適溫條件下一般需12-15天。從形成拇指大的菇蕾到採收一般只需5-7天。成熟期菇房溫度控制在10℃以上20℃以下子實體品質最優。子實體成熟期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即可,不可過濕;同時應加強通風透氣,保持散射光照,使其菇體肥厚,色澤潔白。
採收
當菇蓋初平展,邊緣內卷時即可採收。過熟時菌蓋邊緣上翹,顏色變為黃褐色,影響品質。白靈側耳一般採收一潮菇,生物轉化率60-70%,生長周期100-135天。也可以將採收後的菌袋注水或覆土,管理得法可再長一潮菇。一般可採收一次,若進行補充營養液處理,也可出二茬菇。
主要價值
白靈側耳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它含有的真菌多糖和維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具有調節人體生理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同時,它作為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富含維生素D,是中老年和青少年補鈣的理想之選,還有利於防治老年心血管病、骨質疏鬆等。白靈側耳中含豐富的真菌多糖,還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此外,經常食用百靈菇還能清熱解毒,可以起到消積、殺蟲、鎮咳、消炎及防治婦科腫瘤等功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白靈側耳被列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數據不足(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