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為了掌握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狀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而於2018年5月16日發布的大型真菌保護名錄。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評估工作是中國首次採用IUCN標準對大型真菌的受威脅狀況進行的一次全面評估,是一項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該次評估匯集了中國20餘家單位的140多位專家,覆蓋了中國已知的9302種大型真菌,包括大型子囊菌870種、大型擔子菌6268種、地衣型真菌2164種,是世界上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涉及物種數量最大、類群範圍最寬、覆蓋地域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評估(截止2018年)。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評估涉及的類群、物種數量、地理範圍和參與的研究人員數量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大型真菌多樣性保護與管理將產生深遠影響。評估結果將為中國相關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大型真菌保護政策和規劃,以及大型真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 外文名: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
  • 索 引 號:000014672/2018-00663
  • 分  類:生態環境保護
  • 文  號:公告 2018年 第10號
  • 生成日期:2018年05月17日
  •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
編制背景,編制過程,評估工作,數據收集,評審工作,最終編制,保護級別,評估標準,主要成果,意義價值,社會評價,

編制背景

中國大型真菌多樣性及保護現狀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眼可見的子實體、子座、菌核或菌體的一類真菌,包括大型子囊菌、大型擔子菌和地衣型真菌等類群。大型真菌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在地球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同時許多食藥用菌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大型真菌多樣性豐富,已知種類約10000種,其中食藥用菌約1700多種,常見的食用菌有鬆口蘑Tricoloma matsutake,俗稱“松茸”)、塊菌Tuber spp.,俗稱“松露”)、羊肚菌(Morchella spp.)、牛肝菌Boletus spp.)和雞油菌(Cantharellus spp.)等,藥用菌有冬蟲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靈芝(Ganoderma spp.)和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
中國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資源過度利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境喪失與破碎化等因素,不僅導致部分動、植物多樣性降低,也同樣威脅大型真菌的多樣性。如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藥用菌冬蟲夏草,因過度採挖,其種群密度已大幅減少,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分布區不斷萎縮,許多產地已很難發現冬蟲夏草的蹤跡。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1—2030年)》,建立了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計畫,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由於缺乏對中國大型真菌資源現狀和物種受威脅狀況的全面了解,保護工作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因此,全面評估大型真菌受威脅狀況,制定紅色名錄,從而提出針對性的保護策略,對於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2000年以來,中國專家學者對部分大型真菌的受威脅狀況開展了評估工作,如採用IUCN紅色名錄的等級標準對44種地衣和137種大型真菌受威脅狀況進行評估。然而,已開展的這些評估工作所涉及的物種數量少,而且所涉及的地理區域大多比較狹窄,難以反映中國大型真菌的整體生存狀況。為全面評估中國大型真菌受威脅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聯合中國科學院於2016年啟動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編制工作。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目錄

編制過程

評估工作

評估過程:該次評估以收集的文獻資料為基礎,結合大型子囊菌、大型擔子菌和地衣型真菌的自身特點以及中國資源研究和保護現狀,經過反覆深入探討研究,制定了與之相應的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的評估程式,即通過大規模的快速初步篩選歸類,針對需要特別關注的物種進行全面分析評估。評估過程包括數據收集整理、初評、函評、會評、複審、形成評估說明書等步驟。全國從事大型真菌相關研究的140多位科研人員參與評估。
評估分工:該次評估設立項目組、諮詢專家組和評估專家組。項目組承擔項目的組織和實施,並形成評估報告。諮詢專家組對整個評估過程進行指導,對評估對象、評估方法、標準使用、數據來源等重要問題進行界定。評估專家組對評估名單進行審核、提出評估意見、討論審定有關物種的受威脅等級。項目組分地衣型真菌、大型子囊菌和大型擔子菌三個課題組,分別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莊文穎院士和姚一建研究員主持。諮詢專家組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吉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9位權威專家組成。評估專家組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廣東微生物所等單位共130多位專家組成。

數據收集

該次評估的信息來源主要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的《中國菌物名錄資料庫》、文獻資料和專家諮詢。《中國菌物名錄資料庫》是評估的重要基礎資料庫,原有12.5萬條記錄,此次評估增補了139本書籍及大量文獻資料信息,記錄增至22.9萬條。此外,相關領域的專家結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提供其研究類群的最新信息,包括物種的分類信息、種群數量和變化趨勢、野外生境狀況、受威脅因素、利用狀況和保護現狀等。文獻資料及評估專家提供的信息收集截止於2016年底。

評審工作

初評:初步評估主要採用了“初步篩選歸類”和“逐一分析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前者主要根據中國大型真菌的研究現狀和地理分布情況對大量的物種進行大規模快速篩選歸類,而後者則基於初篩的結果,對需要全面分析的大型真菌進行逐一評估。初步篩選歸類,主要是根據大型真菌在中國的分布記錄,以單一分布(縣級行政區域)、分散分布、集中分布三種類型結合中國特有種和世界廣布種(或區域分布種)的劃分對物種進行初步評估。根據初步評估的結果形成了《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初評等級》,提供給評估專家組進行通訊評審。
專家評審:按照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方法,每個物種的評估結果需由參加初評以外的人員進行複查和審核。項目組邀請了諮詢專家組和評估專家組的專家對初評結果進行評審,完善評估依據,補充評估信息,以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專家評審過程重點關注的對象是初評過程中被評為受威脅等級和近危的物種以及可能遺漏的受威脅物種。評審包括專家組通訊評審、專家諮詢會議審議和專家通訊複審等程式。

最終編制

在專家會審和專家通訊複審意見的基礎上,按照統一格式,整理每個物種的信息,編制形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並就受威脅物種作出評估說明。受威脅物種評估說明的內容包括物種學名、中文名、科名、中文科名、評估結果(受威脅等級及標準)、受威脅因素、參考文獻、圖片、評估人、覆核人等信息。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等級標準以《中國菌物名錄資料庫》和蒐集的文獻資料為基礎,通過大規模的快速篩選,初步歸類,針對需要特別關注的物種,依據IUCN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進行全面評估。該次評估根據大型真菌與動植物在生物學特性上的差異,對IUCN物種紅色名錄標準做了適當調整,即依據可見的分布地點和子實體數量來估計、推測或判斷種群的波動以及種群成熟個體數量的變化;以一定的時間段代替世代時長來計算種群的變化情況;將“疑似滅絕”作為一個獨立的評估等級。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IUCN紅色名錄評估等級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保護等級主要根據IUCN紅色名錄的等級:滅絕(Extinct,EX)、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EW)、極危(CriticallyEndangered,CR)、瀕危(Endangered,EN)、易危(Vulnerable,VU)、近危(Near Threatened,NT)、無危(Least Concern,LC)、數據不足(Data Deficient,DD)、未予評估(Not Evaluated,NE)。
針對大型真菌的特點,《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將《IUCN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使用指南12版》中“極危”等級受威脅狀態標識的“疑似滅絕”(Possibly Extinct, PE)作為單獨的紅色名錄評估等級,用於表明已知大型真菌物種長期未被發現,但又不能確鑿證明其已經滅絕或野外滅絕的狀況。根據《IUCN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使用指南12版》關於疑似滅絕的說明,這個評估等級仍然屬於受威脅的範疇。

評估標準

IUCN紅色名錄等級評估標準
A:種群減少。基於A1到A4中任何一種在10年內或三代內種群減少。

極危CR
瀕危EN
易危VU
A1
≥90%
≥70%
≥50%
A2, A3 & A4
≥80%
≥50%
≥30%
A1: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在過去有所減少,其致危因素是可逆轉的、可理解並能終止的。
A2: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在過去有所減少,其致危因素是不能逆轉、不能理解、也不能中止的。
A3: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在未來(最長 100 年內)有所減少[(a)不能用於 A3]。
A4: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必須在過去和未來(最長 100 年內)都有所減少,其致危因素是不能逆轉、不能理解也不能中止的。
基於以下任何一種:(a) 直接觀察(除了A3);(b) 適合該分類單位的豐富度指數;(c) 占有面積、分布範圍減少或(和)棲息地質量下降;(d) 實際的或潛在的開發利用影響;(e) 受外來物種、雜交、病原、污染、競爭者或寄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B:地理分布範圍減少,或具有少數地點、嚴重破碎或種群波動

極危CR
瀕危EN
易危VU
B1:分布區(EOO)
<100km2
<5000km2
<20000km2
B2:占有面積(AOO)
<10km2
<500km2
<2000km2
以下三個條件中至少滿足2條,則符合B1或B2
(a) 生境嚴重破碎或已知分布點數
=1
≤5
≤10
(b) 以下條件中任一下降或減少:(ⅰ) 分布範圍;(ⅱ) 占有面積;(ⅲ) 生境面積、範圍和/或質量;(ⅳ) 地點或亞種群的數目;(ⅴ) 成熟個體數。
(c):以下條件中任一極度波動:(ⅰ) 分布範圍;(ⅱ) 占有面積;(ⅲ) 生長地點數或亞種群數;(ⅳ) 成熟個體數。
C:小種群且在衰退

極危CR
瀕危EN
易危VU
成熟個體數量
<250
<2500
<10000
C1和C2至少滿足一個條件
C1:估計持續下降的幅度
三年或一世代內持續下降至少25%
五年或兩個世代內持續下降至少20%
10年或三個世代內持續下降至少10%
C2:持續下降,且符合a或/和b;



a:(ⅰ) 每個亞種群成熟個體數;
<50
<250
<1000
a:(ⅱ) 一個亞種群個體數占總數的百分比;
90−100%
95−100%
100%
b:成熟個體數量極度波動。




極危CR
瀕危EN
易危VU
D1:種群成熟個體數
<50
<250
<1000
D2:易受人類活動影響,可能在極短時間成為極危,甚至滅絕


種群占有面積<20km或地點<5個
E:定量分析

極危CR
瀕危EN
易危VU
使用定量模型評估野外滅絕率
≥50%(今後10年或三世代內)
≥20%(今後20年或五世代內)
≥10%(今後100年內)
參考資料:

主要成果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是中國首次採用IUCN標準對大型真菌的受威脅狀況進行的一次全面評估,是一項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該次評估匯集了全國20餘家單位的140多位專家,覆蓋了中國已知的9302種大型真菌,包括大型子囊菌870種、大型擔子菌6268種、地衣型真菌2164種,是世界上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涉及物種數量最大、類群範圍最寬、覆蓋地域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評估(截止2018年)。主要成果如下:
  1. 評估了中國大型真菌的生存和受威脅狀況。結果表明:中國受威脅的大型真菌97種,包括大型子囊菌24種、大型擔子菌45種和地衣28種,占被評估大型真菌物種總數的1.04%;受威脅的中國特有大型真菌有57種,占中國特有大型真菌物種總數的4.20%;雲南假地舌菌近130年未重新發現,疑似滅絕;需關注和保護的大型真菌高達6538種,占被評估物種總數的70.29%。
  2. 完善了IUCN紅色名錄等級標準體系,建立了“中國大型真菌物種紅色名錄評估技術規範”。IUCN紅色名錄評估等級和標準不完全適用於大型真菌。該次評估根據大型真菌的生物學特性,對IUCN評估標準體系做了必要的調整:將“疑似滅絕”作為一個獨立的評估等級;在評估標準A和C中以一定的時間段代替世代時長來估算大型真菌的種群變化,並以分布地點和可見的子實體數量來估計、推測或判斷其種群個體數量和成熟個體數量。該次評估完善了IUCN紅色名錄評估標準體系,建立了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技術規範,填補了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標準的空白,為國際紅色名錄評估工作貢獻了中國智慧。
  3. 掌握了大型真菌受威脅的主要原因。過度採挖和開發利用,以及不良的採挖方式是食藥用大型真菌的主要威脅因子。環境污染和生境退化是地衣的主要受威脅因素。此外,全球氣候變暖、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導致的棲息地喪失也是影響大型真菌生存的重要因素。
  4. 整理核定了已知的中國大型真菌物種名稱。評估過程中,對中國已知的14511個大型真菌物種名稱進行了整理核對和訂正,確認了13164個名稱,並從中排除了3862個異名,最終確定了9302個種的科學名稱。同時對上述評估對象的漢語學名進行了整理核定,訂正漢語學名2000多個、新擬漢語學名近1200個。

意義價值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評估涉及的類群、物種數量、地理範圍和參與的研究人員數量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大型真菌多樣性保護與管理將產生深遠影響。評估結果將為中國相關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大型真菌保護政策和規劃,以及大型真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為大型真菌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規劃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次評估結果顯示,現有自然保護區對大型真菌受威脅物種分布區的覆蓋程度很低。除了極少數針對某一特定物種的保護區,如天佛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鬆口蘑及其生態系統)、小金縣冬蟲夏草自然保護區(地區性保護區),絕大多數保護區未將大型真菌納入保護範疇,大型真菌的保護幾近空白。掌握大型真菌受威脅物種的地理分布和種群現狀,對合理布局大型真菌自然保護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就地保護無法達到保護目的的物種,應加強遷地保護的菌種資源保藏工作。
  2. 紅色名錄為制定大型真菌保護行動和保護名錄提供基礎數據。該次評估明確了中國大型真菌的受威脅現狀和應該重點保護和關注的物種,有助於確定中國大型真菌保護優先順序,確定重點保護物種和保護區域,也為國家和地方制定物種保護策略提供依據。例如,一些蟲草類、塊菌等食、藥用菌物種受到嚴重的威脅,應該作為重點類群加以保護;雲南、四川不僅大型真菌多樣性最為豐富,而且也是受威脅大型真菌物種分布最為集中的省份,應作為大型真菌多樣性保護重點關注的地區。
  3. 紅色名錄為開展全國物種資源本底調查提供理論基礎。該次評估中數據不足的物種比例較高,表明中國大型真菌物種資源的本底還很不清楚,迫切需要開展物種資源本底調查,摸清中國大型真菌的分布、數量和受威脅狀況,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4. 紅色名錄為開展科普教育提供了基本信息和重要素材。大型真菌紅色名錄不僅明確了中國大型真菌物種的受威脅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大型真菌的多樣性現狀及其分布,是開展菌物多樣性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時大型真菌紅色名錄還提出了物種保護的具體措施,不僅有利於提高公眾保護意識,也利於更多的菌物愛好者更有效的參與到大型真菌的保護工作中來。
  5. 紅色名錄是中國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具體行動。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要求各締約方完成生物多樣性評價、保護和恢復工作。截止2018年,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全國範圍大型真菌開展全面評估的國家。通過該次紅色名錄的編制,中國在大型真菌生物多樣性評價方面已經先行一步,使中國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

社會評價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編制,對於充實完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評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發布為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和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為我國大型真菌的保護利用提供數據基礎和技術規範,是貫徹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具體行動,必將對我國大型真菌多樣性保護與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