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為了掌握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狀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而於2018年5月16日發布的大型真菌保護名錄。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評估工作是中國首次採用IUCN標準對大型真菌的受威脅狀況進行的一次全面評估,是一項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該次評估匯集了中國20餘家單位的140多位專家,覆蓋了中國已知的9302種大型真菌,包括大型子囊菌870種、大型擔子菌6268種、地衣型真菌2164種,是世界上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涉及物種數量最大、類群範圍最寬、覆蓋地域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評估(截止2018年)。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評估涉及的類群、物種數量、地理範圍和參與的研究人員數量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大型真菌多樣性保護與管理將產生深遠影響。評估結果將為中國相關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大型真菌保護政策和規劃,以及大型真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 外文名: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
- 索 引 號:000014672/2018-00663
- 分 類:生態環境保護
- 文 號:公告 2018年 第10號
- 生成日期:2018年05月17日
-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
編制背景
編制過程
評估工作
數據收集
評審工作
最終編制
保護級別
評估標準
A:種群減少。基於A1到A4中任何一種在10年內或三代內種群減少。 | |||
極危CR | 瀕危EN | 易危VU | |
A1 | ≥90% | ≥70% | ≥50% |
A2, A3 & A4 | ≥80% | ≥50% | ≥30% |
A1: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在過去有所減少,其致危因素是可逆轉的、可理解並能終止的。 A2: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在過去有所減少,其致危因素是不能逆轉、不能理解、也不能中止的。 A3: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在未來(最長 100 年內)有所減少[(a)不能用於 A3]。 A4:通過觀測、估計、推斷或猜測,種群必須在過去和未來(最長 100 年內)都有所減少,其致危因素是不能逆轉、不能理解也不能中止的。 | 基於以下任何一種:(a) 直接觀察(除了A3);(b) 適合該分類單位的豐富度指數;(c) 占有面積、分布範圍減少或(和)棲息地質量下降;(d) 實際的或潛在的開發利用影響;(e) 受外來物種、雜交、病原、污染、競爭者或寄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 ||
B:地理分布範圍減少,或具有少數地點、嚴重破碎或種群波動 | |||
極危CR | 瀕危EN | 易危VU | |
B1:分布區(EOO) | <100km2 | <5000km2 | <20000km2 |
B2:占有面積(AOO) | <10km2 | <500km2 | <2000km2 |
以下三個條件中至少滿足2條,則符合B1或B2 | |||
(a) 生境嚴重破碎或已知分布點數 | =1 | ≤5 | ≤10 |
(b) 以下條件中任一下降或減少:(ⅰ) 分布範圍;(ⅱ) 占有面積;(ⅲ) 生境面積、範圍和/或質量;(ⅳ) 地點或亞種群的數目;(ⅴ) 成熟個體數。 | |||
(c):以下條件中任一極度波動:(ⅰ) 分布範圍;(ⅱ) 占有面積;(ⅲ) 生長地點數或亞種群數;(ⅳ) 成熟個體數。 | |||
C:小種群且在衰退 | |||
極危CR | 瀕危EN | 易危VU | |
成熟個體數量 | <250 | <2500 | <10000 |
C1和C2至少滿足一個條件 | |||
C1:估計持續下降的幅度 | 三年或一世代內持續下降至少25% | 五年或兩個世代內持續下降至少20% | 10年或三個世代內持續下降至少10% |
C2:持續下降,且符合a或/和b; | |||
a:(ⅰ) 每個亞種群成熟個體數; | <50 | <250 | <1000 |
a:(ⅱ) 一個亞種群個體數占總數的百分比; | 90−100% | 95−100% | 100% |
b:成熟個體數量極度波動。 | |||
極危CR | 瀕危EN | 易危VU | |
D1:種群成熟個體數 | <50 | <250 | <1000 |
D2:易受人類活動影響,可能在極短時間成為極危,甚至滅絕 | 種群占有面積<20km或地點<5個 | ||
E:定量分析 | |||
極危CR | 瀕危EN | 易危VU | |
使用定量模型評估野外滅絕率 | ≥50%(今後10年或三世代內) | ≥20%(今後20年或五世代內) | ≥10%(今後100年內) |
參考資料: |
主要成果
- 評估了中國大型真菌的生存和受威脅狀況。結果表明:中國受威脅的大型真菌97種,包括大型子囊菌24種、大型擔子菌45種和地衣28種,占被評估大型真菌物種總數的1.04%;受威脅的中國特有大型真菌有57種,占中國特有大型真菌物種總數的4.20%;雲南假地舌菌近130年未重新發現,疑似滅絕;需關注和保護的大型真菌高達6538種,占被評估物種總數的70.29%。
- 完善了IUCN紅色名錄等級標準體系,建立了“中國大型真菌物種紅色名錄評估技術規範”。IUCN紅色名錄評估等級和標準不完全適用於大型真菌。該次評估根據大型真菌的生物學特性,對IUCN評估標準體系做了必要的調整:將“疑似滅絕”作為一個獨立的評估等級;在評估標準A和C中以一定的時間段代替世代時長來估算大型真菌的種群變化,並以分布地點和可見的子實體數量來估計、推測或判斷其種群個體數量和成熟個體數量。該次評估完善了IUCN紅色名錄評估標準體系,建立了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技術規範,填補了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標準的空白,為國際紅色名錄評估工作貢獻了中國智慧。
- 掌握了大型真菌受威脅的主要原因。過度採挖和開發利用,以及不良的採挖方式是食藥用大型真菌的主要威脅因子。環境污染和生境退化是地衣的主要受威脅因素。此外,全球氣候變暖、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導致的棲息地喪失也是影響大型真菌生存的重要因素。
- 整理核定了已知的中國大型真菌物種名稱。評估過程中,對中國已知的14511個大型真菌物種名稱進行了整理核對和訂正,確認了13164個名稱,並從中排除了3862個異名,最終確定了9302個種的科學名稱。同時對上述評估對象的漢語學名進行了整理核定,訂正漢語學名2000多個、新擬漢語學名近1200個。
意義價值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為大型真菌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規劃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次評估結果顯示,現有自然保護區對大型真菌受威脅物種分布區的覆蓋程度很低。除了極少數針對某一特定物種的保護區,如天佛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鬆口蘑及其生態系統)、小金縣冬蟲夏草自然保護區(地區性保護區),絕大多數保護區未將大型真菌納入保護範疇,大型真菌的保護幾近空白。掌握大型真菌受威脅物種的地理分布和種群現狀,對合理布局大型真菌自然保護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就地保護無法達到保護目的的物種,應加強遷地保護的菌種資源保藏工作。
- 紅色名錄為制定大型真菌保護行動和保護名錄提供基礎數據。該次評估明確了中國大型真菌的受威脅現狀和應該重點保護和關注的物種,有助於確定中國大型真菌保護優先順序,確定重點保護物種和保護區域,也為國家和地方制定物種保護策略提供依據。例如,一些蟲草類、塊菌等食、藥用菌物種受到嚴重的威脅,應該作為重點類群加以保護;雲南、四川不僅大型真菌多樣性最為豐富,而且也是受威脅大型真菌物種分布最為集中的省份,應作為大型真菌多樣性保護重點關注的地區。
- 紅色名錄為開展全國物種資源本底調查提供理論基礎。該次評估中數據不足的物種比例較高,表明中國大型真菌物種資源的本底還很不清楚,迫切需要開展物種資源本底調查,摸清中國大型真菌的分布、數量和受威脅狀況,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 紅色名錄為開展科普教育提供了基本信息和重要素材。大型真菌紅色名錄不僅明確了中國大型真菌物種的受威脅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大型真菌的多樣性現狀及其分布,是開展菌物多樣性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時大型真菌紅色名錄還提出了物種保護的具體措施,不僅有利於提高公眾保護意識,也利於更多的菌物愛好者更有效的參與到大型真菌的保護工作中來。
- 紅色名錄是中國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具體行動。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要求各締約方完成生物多樣性評價、保護和恢復工作。截止2018年,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全國範圍大型真菌開展全面評估的國家。通過該次紅色名錄的編制,中國在大型真菌生物多樣性評價方面已經先行一步,使中國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