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白姑魚體延長,側扁,背、腹緣略呈弧形。頭鈍尖,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
上頜等於
下頜,
上頜骨後緣達
瞳孔之後;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犭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前端中央無齒,左右側齒中斷不連續,下頜內列齒擴大為犭齒,左右側齒連續不中斷; 吻緣孔5個,中央緣孔為半圓形的側裂孔,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個,孔小呈弧形排列;
頦孔6個,中央4孔在頤縫合處呈梯形排列,前2孔距離較短。鼻孔2個,卵圓形後鼻孔約為圓形前鼻孔的兩倍大。 眼眶下緣達前上
頜骨頂端水平線。前
鰓蓋後緣具
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
鰓耙細長,最長者為鰓絲的1.5倍。吻端、眼周圍及頰部被
圓鱗,余被
櫛鱗,
背鰭軟條部和
臀鰭基有一列鞘鱗,
尾鰭基部有小圓鱗。耳石為白姑魚型,即叄角形,腹面
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T」字型,末端僅彎向耳石外緣。胸鰭基上緣點在背、
腹鰭基起點前,位鰓蓋末端下方,背鰭基和腹鰭基起點相對;尾鰭楔形;第二臀
鰭棘略短於眼徑。腹腔膜黑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
幽門垂11-12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24-27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呈翼形開展。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褐色,軟條部中間有一銀
白帶;尾鰭黑色;臀鰭無色;腹鰭和胸鰭無色。口腔白色。
鰓腔黑色。
鰓蓋青紫色。
生活習性
白姑魚主要棲息於水深40公尺內之砂泥底海域,產卵季來臨時有集結洄游之習性,以小型魚類、
甲殼類等為食。
生長繁殖
白姑魚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在我國,現知有三個群,一為山東半島南方群,4—5月北游到
萊州灣,
鴨綠江口及
海州灣等處產卵,9—10月南遊,11—12月返
越冬場。二為
濟州島群,約7月到長江口外與
舟山之間產卵。第三群在溫州外海越冬,4月北上到舟山與長江口外之間產卵,10月後南返越冬。大部二齡即達性成熟。卵浮性,透明,卵徑0.85一0.92毫米。初孵仔魚全長2.38毫米。
分布區域
白姑魚主要分布於屬熱帶、亞熱帶、暖溫帶的
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海、東海及黃海南部。
利用價值
食用價值
營養成分(每100克)
熱量
| 150(千卡)
| | 0(毫克)
| 鈣
| 23(毫克)
|
蛋白質
| 19(克)
| | 0(毫克)
| 鎂
| 28(毫克)
|
脂肪
| 8(克)
| 煙酸
| 3(毫克)
| 鐵
| 0(毫克)
|
碳水化合物
| 0(克)
| 維生素C
| 0(毫克)
| 錳
| 0(毫克)
|
膳食纖維
| 0(克)
| 維生素E
| 1(毫克)
| 鋅
| 1(毫克)
|
維生素A
| 0(微克)
| 膽固醇
| 80(毫克)
| 銅
| 0(毫克)
|
胡羅卜素
| 1(微克)
| 鉀
| 382(毫克)
| 磷
| 171(毫克)
|
| 72(微克)
| 鈉
| 153(毫克)
| 硒
| 21(微克)
|
功效作用
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腫、乳汁不通、胎氣不長等症。
發物。
適宜食用
懷孕期,孕婦,乳母,兒童青少年,老人,職業人群,更年期婦女,久病
體虛人群。
不適食用
嬰兒,幼兒。
食用禁忌
在幼兒吃
鹹魚比成年人吃鹹魚更具有致癌性。鹹魚之所以會引起
鼻咽癌,是因為魚在醃製過程中部分蛋白質會分解出胺。動物實驗也表明,
大白鼠吃鹹魚會出現癌變,而不吃鹹魚的對照組則不發生癌變。
痛風[span]病[span]人不宜吃魚。魚類中含有
嘌呤類物質,如有痛風,則是由於體內的
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主要表現為血液中的
尿酸含量過高,可使人的關節、
結締組織和腎臟[span]等部位發生一系列症狀,故患痛風症的人吃魚會使症狀加重。
經濟價值
白姑魚屬海洋經濟魚類之一,但在我國沿海產量並不多。其肉厚而細嫩,食用方法以
紅燒、
清燉為主,也可加工製成乾白姑魚,主要輸往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山東、江蘇、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