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爾雅》是中國現存文獻中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語詞的著作。《爾雅》大約是
秦漢間的學者綴緝先秦各地的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的。全書19篇,其中最後7篇分別是:《釋草》、《釋木》、《釋蟲》、《釋魚》、《
釋鳥》、《釋獸》和《釋畜》。這7篇不僅著錄了590多種
動植物及其名稱,而且還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徵,納入一定的分類系統中。
《爾雅》保存了中國古代早期的豐富的
生物學知識,是後人學習和研究
動植物的重要著作。
郭璞更是把《爾雅》視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門書。他說:“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
爾雅》。”但是,《爾雅》成書較早,文字古樸,加上長期
輾轉流傳,文字難免脫落有誤,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不少內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經有犍為文學、
劉歆、
樊光、
李巡、
孫炎等人,為《爾雅》作注。
郭璞從小就對《爾雅》感興趣。他認為舊注“猶未詳備,並多紛謬,有所漏略”,於是“綴集異聞,會粹舊說,考方國之語,采謠俗之志”,並參考
樊光、
孫炎等舊注,對《爾雅》作了新的註解。
著作特點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
詞義的
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
事物分類來
編纂的
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
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
語音、
辭彙和
語法等方面都合乎
規範的
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
古語詞、
方言詞,使之近於
規範。
《爾雅》最早著錄於《
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對於《
爾雅》的寫作年代及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
西周初年
周公旦所作,後來孔子及其弟子作過增補,有人認為是孔子弟子編寫的。這種種說法都不可信。
《爾雅》成書的上限不會早於戰國,因為書中所用的資料,有的來自《
楚辭》、《
莊子》、《
呂氏春秋》等書,而這些書是
戰國時代的作品。書中談到的一些動物,如狻麑(suān,即獅子),據研究,不是戰國以前所能見到的。《爾雅》成書的下限不會晚於西漢初年,因為在
漢文帝時已經設定了《爾雅》博士,到漢武帝時已經出現了
犍為文學的《爾雅注》。
從《爾雅》的性質來看,它本是一部以解釋五經的訓詁為主,通釋群書語義的訓詁彙編,而訓詁萌芽於
春秋戰國,到
西漢時才有較大的發展。因為從春秋戰國到西漢,幾百年間,語言文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已經不大看得懂古書,需要有專門的學者來講解。
而漢代的統治者力圖用儒家的經典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尊《
詩》、《
書》、《
禮》、《
易》、《
春秋》為
五經,並設立
五經博士,在官學裡講授
經義。這就促進了
訓詁的繁榮。經學家們紛紛給先秦流傳下來的
儒家經典作註解,並隨後把這些隨文而釋的各種
典籍的
註解匯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體例分類編排起來。《爾雅》就是這樣一部
訓詁彙編。它並非是一人一時之作,最初成書當在
戰國末年,是由當時一些
儒生匯集各種
資料而成。歷經
秦火、
戰亂之後,這部書在漢代初年重新問世,又經過經師儒生的陸續
增補,才成為今天所見到的《爾雅》。
《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這些條目按類別分為“
釋詁”、“
釋言”、“
釋訓”、“
釋親”、“
釋宮”、“釋器”、“釋樂(yuè)”、“
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
釋鳥”、“釋獸”、“釋畜(chù)”等19篇。
這19篇的前3篇與後16篇有顯著的區別,可以分成兩大類。前3篇,即“
釋詁”、“
釋言”、“
釋訓”解釋的是一般語詞,類似
後世的
語文詞典。例如:
其中“
釋詁”是解釋古代的詞,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個
詞類聚在一起,作為被訓釋詞,用一個當時通行的詞去解釋它們。“
釋言”是以字作為解釋對象,被訓釋詞大多只有一兩個。“釋訓”專門解釋描寫事物情貌的疊音詞或聯綿詞。儘管作為語文詞典來說,它的注釋過於籠統,許多條目僅僅是同義詞表,但是遠在公元前2世紀就能產生出這樣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詞書編纂歷史上也堪稱第一了。
《
爾雅》後16篇是根據事物的類別來分篇解釋各種事物的名稱,類似後世的百科名詞
詞典。其中“釋親”、“釋宮”、“釋器”、“釋樂”等4篇解釋的是親屬稱謂和宮室器物的名稱。
例如:
肉倍好謂之
璧,好倍肉謂之
瑗,肉好若一謂之
環。(釋器)
大
鼓謂之
鼖(fén),小者謂之
應(yìng)。(釋樂)
“
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等5篇解釋的是關於天文地理方面的詞語。例如:
水注川曰
溪,注溪曰
谷,注谷曰
溝,注溝曰
澮,注澮曰
瀆。(釋水)
“釋草”、“釋木”以下7篇解釋的是關於植物動物方面的詞語。
例如:
木謂之
華,
草謂之
榮,不榮而實者謂之
秀,榮而不實者謂之
英。(釋草)
《爾雅》後16篇相當於百科詞典。在漢代,兒童在完成識字階段的教育後,要讀《
論語》、《
孝經》和《
爾雅》這3部書。學習《爾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識
鳥獸草木蟲魚之名,增長各種知識。儘管用今天的標準來看,《爾雅》的知識容量相當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經非常可觀了。所以有人說,《爾雅》是我國古代的
百科全書。
在歷史上,《
爾雅》備受推崇。這是由於《爾雅》匯總、解釋了先秦古籍中的許多古詞古義,成為儒生們讀經、通經的重要
工具書。在漢代《爾雅》就被視為
儒家經典,到
宋代被列為
十三經之一。事實上,《爾雅》並不是經,也不是某一部經書的
附庸,它是一本獨立的
詞典。人們藉助於這部詞典的幫助,可以閱讀
古籍,進行古代辭彙的研究;可以了解
古代社會,增長各種知識。
《爾雅》在中國
語言學史和詞書史上都占有顯著的地位。
《爾雅》首創的按意義分類編排的體例和多種釋詞方法,對後代詞書、類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人模仿《爾雅》,寫作了一系列以“雅”為書名的
詞書,如《
小爾雅》、《
廣雅》、《
埤雅》、《
駢雅》、《
通雅》、《
別雅》等等,而研究雅書又成為一門學問,被稱為“
雅學”。
著作目錄
《爾雅》疏敘
卷一·序
卷一·釋詁第一
卷二·釋詁下
卷三·釋言第二
卷四·釋訓第三
卷四·釋親第四
卷五·釋宮第五
卷五·釋器第六
卷五·釋樂第七
卷六·釋天第八
卷七·釋地第九
卷七·釋丘第十
卷七·釋山第十一
卷七·釋水第十二
卷八·釋草第十三
卷九·釋木第十四
卷九·釋蟲第十五
卷九·釋魚第十六
卷十·釋鳥第十七
卷十·釋獸第十八
卷十·釋畜第十九
作者簡介
郭璞詩文本有數萬言,"詞賦為中興之冠"(《
晉書·
郭璞傳》),多數
散佚。今尚存
辭賦10篇,較
完整的詩18首。郭璞所存辭賦中,《巫鹹山賦》、《鹽池賦》基本上是
寫景,辭藻繁富。《流寓賦》和《登百尺樓賦》反映了"
八王之亂"所造成的社會動盪,《流寓賦》還寫到他從家鄉出來時沿途所見的
離亂情景。以上4篇大約均為
西晉末年在北方時所作。其餘7篇之中,《
江賦》、《客傲》、《南郊賦》是到江南後所作。另外4篇則難以考證其寫作年代。
《
江賦》是郭璞辭賦的代表作,《
文選》收錄。此賦文采宏麗,鋪張誇飾,極寫大江之
浩瀚,地勢之
險峻,物產之豐富,氣象壯闊,筆力
雄健。也有一些寫景片段(如描寫江中舟楫往來的情景)比較生動傳神,富於詩意。但此賦仍不脫排比羅列的積習,所用古字和僻典也較多,行文顯得艱澀。這當與郭璞本人是古文字學家和博物學家有關。《客傲》體例模仿
西漢東方朔的《
答客難》,較集中地表現了他的
哲學思想和處世態度,行文比較平易。《蚍蜉賦》和《蜜蜂賦》似有
寓意。前者是借螞蟻的感時而動,以喻人主必須審察時勢;後者可能有感於蜜蜂尚能聽命於蜂王,以
捍衛其巢,藉以感嘆晉朝諸將不能同心協力抵禦
劉淵、
石勒的
侵掠。《
井賦》起首四個三字句的形式,對後來
謝惠連的《
雪賦》、
杜牧的《
阿房宮賦》等都有影響。
郭璞最為人傳誦的作品是《
遊仙詩》。今存14首(其中4首殘缺),
鐘嶸的《
詩品》及《
北堂書鈔》尚錄存一些佚句。這些詩的內容多寫求仙者隱居深山的
情趣及其得道飛升的願望,
流露出孤高
傲世、
蔑視世俗的情緒。他認為"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期望"永偕帝鄉侶,千齡共逍遙".不過就像郭璞一生的行事並未能
超脫現實一樣,他的《遊仙詩》也被鐘嶸《詩品》評論為"詞多慷慨,乖遠玄宗。其雲'奈何虎豹姿',又雲'戢翼棲榛梗',乃是坎□詠懷,非列仙之趣也".從現存的詩看,"辭多慷慨"之作已不多,但第1首寫"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第5首寫"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憤世疾俗情緒還很明顯。郭璞在《遊仙詩》中雖然盡情地抒寫得道成仙的樂趣,但也清醒地認識到"雖欲騰丹□,雲螭非我駕".因此《遊仙詩》實際上反映了他企圖超脫現實又不可能超脫的矛盾心境。他是借抒寫邀游
虛無縹緲的
仙境來抒發現實苦悶。這與
阮籍的某些《
詠懷詩》相似,但
幻想的成分更多一些。
郭璞《遊仙詩》中表現的
隱逸出世思想與
老莊思想
一脈相承。所以《
世說新語·文學》注引檀道鸞《
續晉陽秋》說:"故郭璞五言,始會合道家之言而韻之。"但是郭璞《遊仙詩》的風格與"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是很不相同的。它以
精美的語言生動細緻地描繪了自然景色和幽寂環境,如"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谷吐靈曜,扶桑森千丈"及"雲生梁棟間,風出窗戶里","迴風流曲欞,幽室發逸響"等,人物形象皆風神飄逸,寫得甚有情采,創造出一種瑰奇神妙的意境。其中雖有玄論,但不乏藝術感染力。尤其是第9首所表現出來的飛騰九霄、俯視大地、忽感悲哀,只見"東海猶蹄涔,崑崙若蟻堆"的奇妙藝術想像和藝術構思,對後人是有影響的。象李白的《古風·西上蓮花山》就與此頗為相似。
李賀《
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更似化用郭璞《遊仙詩》第9首"東海猶蹄涔"兩句及第13首"四瀆流如淚,五嶽羅若垤"的意境。郭璞在表現手法及寫景技巧上頗似潘岳的《河陽縣作》二首及《在懷縣作》二首。所以鐘嶸說他"憲章潘岳,文體相輝,彪炳可玩,始變永嘉平淡之體"(《詩品》)。不過郭璞善於吸收他人之長,融合為一家之體。阮籍、張協的詩在思想主題及寫景技巧上對他都不同程度地發生過影響。郭璞也從
南朝民歌中
汲取了一定的養分,如《
初學記》所錄斷句"君如秋日雲,妾似突中煙;高下理自殊,一乖雨絕天",即具有濃厚的
民歌色彩,與《遊仙詩》的格調顯然不同。
郭璞現存四言詩4首。其中《答賈九州愁詩》及《與王使君》詩情調雖然低沉,但也流露出他對民族災難和國土淪喪的悲憤及收復中原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