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

訓詁

訓詁,為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釋的意思,具體指解釋古代漢語(文言文)中字詞的意義。“訓”,許慎《說文解字》:“訓,說教也。”段註:“‘說教’者,說釋而教之”。明梅膺祚《字彙》:“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 用現代漢語說,訓,就是通俗的話去解釋某個字的字義。“詁”,《說文》:“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段註:“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訓詁學
  • 外文名:Exegetics
  • 拼音:xùngǔ
  • 分類形訓音訓,直訓
訓詁別稱,詞語釋義,狹義的訓詁,廣義的訓詁,訓詁內容,訓詁方法,形訓,聲訓,義訓,

訓詁別稱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詁訓”、“故訓”、“古訓”。一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爾雅》前三篇叫《釋詁》《釋言》《釋訓》,“訓詁”一詞就是從這裡來的。
“訓”“詁”二字連用在一起,發端於周末魯國人毛亨,毛亨注釋《詩經》,定書名為《詩故訓傳》。用淺顯的話來說,訓詁就是解釋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語言解釋難懂的語言,用現代的語言解釋古代的語言,用國語解釋方言。
訓詁學訓詁學
今天所謂”訓詁”,往往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併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容的傳統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
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國小的一個分支。訓詁的任務是解釋語言,訓詁學是研究怎樣正確地理解語言、解釋語言,也就是講清楚怎樣注釋的道理。

詞語釋義

狹義的訓詁

讀作:xùngǔ
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的字義(或詞義)就叫“訓詁”。
“訓詁”有一些“具體的方式”以及“常用的術語”,現分別介紹如下:
訓詁的具體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一、“形訓”:就是通過文字形體結構的分析來解釋字(詞)義,即拿詞形來解釋詞義叫做形訓。“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三類字的字形與意義有直接關係,還有“形聲字”的“義符”也可以標示它的意義類別。因此,分析字形對了解字的本義有重要的作用。在《說文》中,形訓是最基本的訓釋方式,除直言其義外,其分析字型構造部分,就是形訓的範例。如:
△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 “血,祭所薦牲血也。從皿,一、象血形。”
△ “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尹彤說。醜列切〖注〗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 “木, 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莫卜切〖注〗徐鍇曰:“屮者,木始甲拆,萬物皆始於微。故木從屮。”
二、“音訓”:用音同或音近的詞來解釋詞義叫做音訓。例如《說文》“天,顛也”;“戶,護也”,“旁,溥也”(註:①溥,古讀pang,今讀pu三聲,廣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兩旁也”等等。
三、“義訓”:直接說明詞的含義,叫義訓。“義訓”又細分為三種(即直訓、轉訓陳說),現具體敘述如下:
⑴直訓:用同義詞訓釋謂之直訓。
例如:
《爾雅·解詁》:“阻、艱,難也。”又《釋言》云:“征、邁,行也”;“靡、罔,無也”。
說文》:言部雲“諦,審也”;“誠,信也”。
《詩·七月》“宵爾索綯”傳:“宵,夜;綯,絞也”。
《詩·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傳:“卒,終也。”
《詩·碩鼠》鄭玄箋:“碩,大也。”
轉訓:二字義不同,展轉相通,謂之轉訓。例如:
周禮》“體國經野”鄭玄註:“體猶分也”。
《詩·氓》“言既遂矣”箋:“遂猶久也”。
《詩·東山》“勿士行枚”箋:“勿猶無也”。
《孟子·梁惠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趙岐註:“嗜猶甘也”。(註:①嗜:喜歡、愛好;②甘:自願、樂意。)
陳說描述其事而義始明者謂之陳說。例如:
爾雅》曰:“善父母者為孝,善兄弟者為友”。(註:①善:善待)
《詩·七月》“四月秀葽”傳:“不榮而實曰秀”。(註:①秀:果實;②葽〔yao一聲〕:一種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帥姑草。③榮:開花;④實:結果實;⑤秀:古代稱植物不開花而結果實)
《詩·伐檀》:“河水清且漣漪”傳:“風行水成文曰漣”。
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
《賈逵左傳詁》曰:“貪財為饕,貪食為餮”。(“餮”讀音tao一聲;“餮”讀音tie四聲。)
說文》云:“蘭,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聲,草的古字。)
說文》云:“能,熊屬”;“麋,鹿屬”。(“能”的本義是“熊”)
《詩·東山》“零雨其蒙”傳:“蒙,雨貌”。
《詩·氓》“氓之蚩蚩”傳:“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湯湯”傳:“湯湯,水盛貌。”(註:①湯湯shangshang一聲,水盛大的樣子。)
●訓詁常用的術語如下
〔一〕、說義的術語
⑴“猶”
《詩·碩鼠》:“愛得我直”箋:“直猶正也”。
《國語·周語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韋昭註:“同猶一也”。
⑵“之言”(凡說“之言”的,音義一定相通)
《詩·唐風·采芩》“舍旃舍旃”箋:“旃之言焉也”。
《詩·七月》“春日載陽”箋:“載之言則也。陽,溫也”。
⑶“貌”(凡說貌是形容它的樣子,這些字或是形容詞或是副詞
《詩·東山》“零雨其蒙”傳:“蒙,雨貌”。又“蜎蜎者蠋”傳:“蜎蜎,蠋貌”。(註:①蜎〔yuan一聲〕:孑孓,即蚊子的幼蟲;②蜎蜎:形容蟲子爬行的屈曲蠕動的樣子。③蠋〔zhu二聲〕:蝴蝶、蛾等昆蟲的幼蟲。)
《詩·氓》“氓之蚩蚩”傳:“蚩蚩,敦厚之貌”。(氓〔meng二聲〕:青年男子。蚩蚩〔chichi一聲〕:敦厚的樣子。)
《詩·葛屨》“好人媞媞,宛然左辟”傳:“宛,辟貌”。(註:①屨〔ju四聲〕:葛麻製成的鞋。②好: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猶美人。④媞媞〔titi二聲〕:美好安詳的樣子。⑤宛:藏〔cang二聲〕。⑥宛然,婉轉迴避的樣子。⑦辟:通“避”。⑧左辟:避讓於道左,以示謙讓。)
⑷屬、別。(凡說“屬”或“別”的,是明其類別。
說文》云:“秔,稻屬”(秔〔geng一聲〕:同“稉”、“粳”,水稻的一種。);“鴿,鳩屬也”。
說文》云:“稗,禾別也”。段玉裁說:“謂禾類而別於禾也”。
⑸辭。(說明某字是助詞,往往用“辭”或“辭也”。)
《詩·芣苡》“薄言采之”傳:“薄,辭也”。(芣苡〔fou2yi3〕:車前草,其葉煎水服用可預防感冒,古人認為它的字實可以治婦人不孕。薄:助詞。)
《詩·漢廣》“不可求思”傳:“思,辭也”。
〔二〕、擬音的術語。
⑴讀如
《禮記·中庸》“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鄭注:“齊人讀殷如衣”。(註:①壹:統一。②戎衣:軍衣,軍服。)
《呂覽·制樂篇》“飭其辭令”註:“飭讀如敕,飭正其辭令也。”(註:①飭:chi四聲,告誡;②敕:chi四聲,告誡。)
《說文》云:“宄,奸也。讀若軌”。(註:①宄〔gui三聲〕,奸〔jian一聲〕:都是“奸邪、狡詐”的意思。)
〔三〕、改字的術語
⑴讀為、讀曰:凡說“讀為”“讀曰”的,就是換了另外一個字來解釋詞義。
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箋云:“泮讀為畔,畔涯也。言淇與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無所拘制”。按泮的願意為散,與本文不合,所以鄭玄把它改讀成畔字來訓釋它。(註:①淇〔qi二聲〕:水名,源於河南淇山,流入衛河。②隰〔xi二聲〕:a:低濕的地方;b:所開墾的田地。③泮〔pan四聲〕: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聲〕:a:田地的邊界;b:邊,如“河邊、水邊、橋邊、枕邊”等等。⑤放恣:放縱任性。⑥心意:心情,思慮。⑦拘制:牽制,固守。)
漢書·景帝紀》“減耆欲”註:“耆讀曰嗜”。按耆的願意為老,與本文不合,所以顏師古把它改成嗜字。(註:①耆〔qi二聲〕:年老;耆〔shi四聲〕:通“嗜”。②嗜〔shi四聲〕:愛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聲某同
論語》“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鄭注“古字材哉同”。按鄭氏改用哉字來解釋材。
《詩·東山》“烝在栗薪”箋:“骨折聲栗裂同也”。按鄭氏改用裂字來解釋栗。(註:①烝〔zheng一聲〕:祭祀。②栗薪:堆積木柴。)
〔四〕、正誤的術語。凡有“字誤”或“聲誤”而必須改正的,則用“當作”“當為”:
⑴字誤
老子》三十一章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釋文》“佳,善也。河上云:飾也。”王念孫說:“案佳當作佳,字之誤也。佳,古唯字也。唯兵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上言夫唯,下言故,文義正相承也”。(註:①夫〔fu三聲〕:發語詞。②佳〔此處讀“wei二聲”〕:只有,因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眾人,人們。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處:不使用。)
⑵聲誤
禮記·曲禮》“拾級聚足”註:“拾當為涉,聲之誤也”。按舊註:“拾級,涉階之級也。聚足,後足與前足相合也。”(註:①拾〔she四聲〕:古同“涉”,歷經,經由。如:拾級而上〔沿著台階而上〕。)

廣義的訓詁

廣義上的訓詁是指“訓詁學”。即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
一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書面語中的訓詁。
二訓詁學的研究內容是:語義。即古代書面語言中字(詞)的含義。其中以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為主。重點是研究詞義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係、詞的產生和發展。
三訓詁學的任務是:分析古代書面語言的矛盾障礙,總結前人的註疏經驗,闡明訓詁的體制、義例、方法和運用情況,以便更好地指導訓詁以及與此相關的古文教學、古籍整理、詞典編纂等工作。
四訓詁學的著作大體有兩類
⑴專門解釋某部著作,如《毛詩傳疏》、《論語註疏》、《春秋左轉集解》、《韓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詞語分類編排,進行解釋的詞典,如《爾雅》、《方言》、《釋名》、《廣雅》等。
訓詁學的源流:(即指訓詁學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過程。)
①訓詁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在文獻正文中對詞語進行解釋。如《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註:①師:駐軍。②宿:夜晚。
②訓詁學到漢代,確立了兩種基本體式。一類是隨文釋義的注釋,如《毛詩故訓傳》、《毛詩箋》、《儀禮注》、《春秋公平傳釋詁》。一類是通釋語義的專著,如《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這個時期的訓詁,有了一定的體系和方法,表現出對詞義研究的自覺性,成為真正的訓詁學。
訓詁學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得到進一步發展。○訓詁內容從經部擴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經;出現了“義疏”這種新的訓詁形式;訓詁新著不斷出現,如《廣雅》、《玉篇》、《經典釋文》、《一切經音義》。
④ 宋代到明代,“訓詁學”衰落宋明時期由於訓詁成為“理學”的工具,打破了求實傳統,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訓詁學有了空前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個時期的注釋和訓詁專著數量很多,體式完備。更重要的是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訓詁學家具有樸素的歷史觀念,主張研究訓詁必須區分古今;有一定求實精神,不拘於一家之說,能擇善而從;採用因聲求義和綜合比較的方法,開拓了訓詁研究的新途徑。重要著作有《說文解字注》、《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經籍籑詁》(籑〔zhuan四聲〕:同“撰”、“饌”)、《爾雅義疏》、《方言疏證》等。

訓詁內容

一、解釋詞義
1、解釋本義與引申義:在詞的若干互相關聯的義項中,其中能夠體現當初造字意圖的而且又能在古代書面語言材料中找到引證意義的,就是詞的本義。由這個本義派生出來的其他意義,就是詞的引申義。
2、解釋古語:古語,一是指某個時代通行的詞語,後世不用了,因而難以理解;二是某個詞語的某個意義後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誤。
3、解釋方言:以通語釋方言同以方言證古語,二者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釋文意:1、串講大意。2、分析句讀:今人所謂標點,古人稱作“句讀”。《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所謂“離經”,即點斷文章的句讀;所謂“辨志”,即審明文章是思想內容。3、闡述語法:包括解釋虛詞、說明語序、指點語氣。4、顯示修辭:包括標明寫作手法、說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證名物、典章制度。7、引證史實、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讀若:訓詁術語,用來注音,亦可用來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讀音相近。3.譬況:多用“急氣言”、“緩氣言”等術語。4.反切:訓詁注音術語,簡稱“反”或“切”,就是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聲調,聲母和韻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讀音。5.如字:訓詁注音術語,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讀音來讀。
四、校勘:狹義的校勘是指對文字的訂正和考異,諸如校訂錯字,乙正錯簡,刪削衍文,補綴脫文,比較異同等;廣義的則包括對古書的辨偽和輯佚。校勘的方法:1.對校:是用同書的版本或者別本互相對勘。2.本校:是用本書的前後文字互證,斷定其中的錯誤。3.他校:是用他書勘定本書。4.理校:根據文字、音韻、語法、文理等規律來推測其訛誤。

訓詁方法

形訓

又稱以形索義,就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解釋字義。形訓的作用在於探求文字的本義,但不能說明語源。1.恰當地運用形訓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義解釋得更清楚。2.在揭示詞的本義的基礎上,形訓還可以探明詞的引申義,從而整理出各詞的詞義系統。3.通過字形結構了解字的本義和引申義,還可以進一步識別假借字
形訓的局限和條件:形訓必須結合語音來加以分析,所以形訓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訓的局限:第一,在歷史長河中,漢字的形體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字形已經失去了表義作用,所以形訓必須藉助於古文字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漢字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於詞義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義和詞義之間出現了複雜的情況,所以在確定字的本義時,字形分析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第三,形聲字形符只能揭示其意義範疇,而不能指明其本義
2.形訓的條件:第一,只有本義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義與字形的關係只能見其端倪,而遠引申義與字形的關係則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義。第三,只有“筆意”才能與意義切合,“筆勢”大部分已經游離了字義。

聲訓

又稱“音訓”,又稱因聲求義,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解釋字(詞)義。聲訓的方式有:1.利用形聲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聲訓的作用:1.尋求本字。本字是對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時不寫本字而用一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借字與它所記錄的詞的詞義毫無聯繫,只是聲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訓詁時應該破除借字,尋求本字。而尋求本字的途徑只能從聲音入手。利用聲訓可以說明通假,尋求本字,防止望文生義,還可以糾正某些注釋和解說上的失誤。2.推求語源。語源是就根詞和賴以產生的派生詞之間的關係而言的。由同一根詞派生出來,因而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者義近音同的詞,叫做同源詞。所謂推求語源,主要是從同源詞中廣泛系聯派生詞,即確定同源派生詞之間的淵源關係。運用聲訓的方法系聯同源詞,首先是指文字上同聲符的。其次,因為漢語的同源詞並不總是用同樣的諧聲偏旁表示,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字形的束縛,輾轉系聯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確定它們的語源義。探求名物的來源是聲訓的一種特殊作用。總之,探求語源,往往能突出詞義的特點,有助於對詞義的理解;還有助於探討詞義引申和語音變化的規律。
聲訓應注意:1.所謂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讀音來進行聲訓,當然是不可靠的。所謂古音相近,是指聲韻都相近。2.要有文獻語言為佐證。

義訓

義訓,又稱直陳詞義,是不藉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個詞或者一串詞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的方法。1.同義相訓:是用同義詞解釋詞義,是義訓中常見的方式。包括同訓互訓遞訓。2.反義相訓:用某詞的反義詞來解釋該詞的意義。詞義的分化可能是構成反訓的一個重要原因。詞義的發展由一個方面向它的對立面演變,是構成反訓的又一原因。3.歧訓:為避免訓釋詞產生歧義而再加一個訓釋,使詞義更加明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