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珠區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海珠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0年工作回顧
  在中共海珠區委的領導下,區政府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解放思想,務實創新,抓住機遇,開拓進取,較好地完成了“九五”計畫的主要任務和市下達的城改、“中變”等任務,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九五”期間,全區經濟平穩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三大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從“八五”期末的4.5:45.5:50調整到2000年的2.3:41.8:55.9,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八五”期末增加了5.9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3%,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長12%,外貿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分別增長11%和1.4%,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8%,均完成了調整後的“九五”計畫指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取得顯著成效,城區面貌明顯改觀,中心城區功能日益增強。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立起城市管理新體制和企業經營新機制,政企分開,政資分離,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依法治區和廉政建設得到加強,市民整體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九五”時期的發展,為我區實施第十個五年計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去年,區政府以改革促發展,確保經濟成長;以“中變”促城管,創建現代化中心城區,較好地完成了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
  (一)國民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去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6億元,為年計畫的101.8%,比上年(下同)增長11.5%;工農業總產值65.5億元,完成年計畫的93.7%,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8億元,完成年計畫的113.8%,增長26.7%;商品銷售總額183億元,完成年計畫的113%,增長24.5%;外貿商品出口總值2.2億美元,完成年計畫的108%,增長11.3%,實際利用外資3917萬美元,完成年計畫的101.3%,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6.2億元,完成年計畫的123%,增長22.6%。
  工業生產水平有新的提高。一批骨幹企業加快了對傳統產品的改造,推動了產品的升級換代。特種變壓器廠、華盛避雷器公司、廣一水泵集團、興華環保設備廠等企業,加大挖潛力度,促成一批新產品問世,其中大型潛水污水泵等產品,順利通過省級新產品鑑定。創名牌工作向縱深發展,企業開展ISO9000質量標準體系認證,質量管理取得明顯成效。
  全區納入各級科技項目38項,廣一水泵集團有3個項目通過省、市級科技項目鑑定。廣一水泵集團和怡文科技公司,各有1個項目獲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廣州華盛避雷器實業公司等5家企業,被市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民科企業科技素質不斷提高,科技進步活動月成果明顯,市民科技意識進一步增強。
海珠科技產業園進入實質性開發建設階段,首家引進的廣州精工電子有限公司已經投產,廣東省試驗認證研究所的檢測中心在園中落戶,海珠科技大樓正在建設施工,海珠高新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市級創業服務中心。廣東海珠海洋生物技術開發示範基地正在推進建設,有關項目正在策劃和論證。
  內外貿易發展良好。區政府積極推進“淨菜”上市和“放心肉”工程,江南西路“全國購物放心一條街”已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驗收。萬國商業廣場基礎工程基本完成,原赤崗商業大廈地塊因市調整規劃路,現已建成臨時商鋪。外向型經濟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高新科技項目有一定規模。外商增資擴股明顯增長,轉股擴股外資額達579萬美元,占全年實際利用外資的14.8%。內資企業出口勢頭旺盛,增幅明顯高於外資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全區個體、私營企業21268家,比上年增長25.1%,成為我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屬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98億元,比上年增長21%;施工面積75.2萬平方米,完成年計畫的133.9%,比上年增長2%。福興大廈北樓、恆龍苑錦華居、宏宇大廈二期、嘉仕花園二期等項目已按計畫建成,光大花園建成住宅12萬多平方米,已初具規模。
  農村經濟有較大發展,總收入達6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鄉鎮企業總收入60.6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8.8億元,增長5%。
  (二)體制改革有新的進展。
  去年,全區用於改革的資金達2000多萬元,企業職工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區屬國有企業已進行了改革的有55間,集體企業已進行改革的有29間,分別占企業總數的96%和85%,街道集體企業已進行改革的有183間,占93%。組建了海珠工建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海珠商貿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初步建立起以資產為紐帶的管理體制。通過改革,進一步明晰了產權,減輕了包袱,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離,增加了經濟效益。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在鞏固公有制企業參保的基礎上,重點向“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全面鋪開,超額完成了市下達的養老保險擴面任務。落實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網路的作用,幫助近2.7萬名失業人員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就業率和再就業率分別達到60.72%和82.68%。行政機關辦的經濟實體全部脫鉤,並在經費使用上實行了“統收統支”改革,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國家公務員隊伍素質和行政效能有所提高。人才隊伍建設較好地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逐步完善,街道居委會建設有所加強。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成績顯著。
  圍繞實現城市環境“三年一中變”的目標,大力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去年完成了市、區投資的市政建設工程30項,其中,我區投資建設的重點項目7項。建成江南西路樣板路,完成了濱江西路改造工程,濱江東路東段和臨江東、西、南大道建設工程進展順利。寶業路、江南東路西段、大幹圍路、赤崗路和萬松園路全面建成。黃洲大橋系統工程成立了項目公司,通過了工程可行性報告評審,完成了勘測工作和大橋、道路相關配套工程的初步設計,辦理了有關征地和拆遷手續,工程資金基本落實。去年清拆違法建築27.7萬平方米,完成了市下達任務的123%。“一區三邊”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完成了江南西路、濱江路、內環路、洪德路等三個整飾建設示範工程,改造了濱江東、中路的綠化帶,新建景點11個。
  全面整治城鄉接合部,環境面貌明顯改觀。完成了黃埔涌、西碌涌第一期整治工程,瑞寶涌堤岸建設全部完成,對楊灣涌、上涌也開展拆違、清“六亂”、清淤保潔等工作。全區一、二級馬路16小時保潔率達到100%。攤檔入室經營、靜態交通管理、整治珠江岸線和廣州大道南路,均取得明顯成效。除“四害”工作、清查出租屋和外來人口、清拆窩棚、收容遣送“三無”人員統一行動,也取得預期效果。
  積極推行環保目標責任制,順利完成了“一控雙達標”工作任務,城區環境有所改善。大氣總懸浮微粒比上年下降22.6%,區域環境噪聲比上年下降0.7%。新增綠地17.92萬平方米,全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18平方米,瀛洲生態公園二期進入堤岸、園道和棧道工程建設階段。制定了果樹保護區建設和改造方案,從今年起逐步實施。
  (四)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區政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代表及其常委會匯報和向政協委員通報重要工作情況,重大決策報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並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密切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聯繫,認真吸納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重視議案、提案辦理工作,不斷提高辦理質量。去年人大代表提出的議案、建議、批評和意見102件,政協委員的提案174件,都已全部辦結。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紮實推進“三五”普法教育,市民的法治觀念不斷增強。“三五”普法工作經市驗收評為優秀。“148”法律服務專線實現電腦聯網,進一步健全了法律援助機構,法治環境有所改善。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公安工作取得新成績。以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治安穩定為主要任務,積極預防和化解各種不安定因素,深入開展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鬥爭,依法打擊敵對勢力和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及經濟犯罪活動。組織了打拐、打黑除惡、掃除“黃賭毒”、打“雙搶”等專項整治行動,加強社會面的防範。對娛樂場所進行了專項清理整治,遏制了醜惡現象蔓延,淨化了社會治安環境。加強城鄉接合部的治安、消防整治,對出租屋、外來暫住人員、“三合一”企業、家庭作坊式工場進行了清查登記整治。對不安定苗頭和事件做好排查和疏導工作。紮實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工作,全區已建立安全文明小區339個,群防群治工作得到進一步落實。
  (五)“三講”教育和廉政建設效果明顯。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市、區委的統一部署,認真開展區政府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和區屬辦、局、街道領導班子、領導幹部的“三講”教育。在市、區委“三講”辦和省、市、區巡視組的直接指導下,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貫徹整風精神,充分發動民眾,精心組織,周密安排,高質量圓滿完成了各階段的任務,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民主測評中,政府領導班子的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達到了中央和省、市、區委的要求。
  廉政建設從側重遏制腐敗現象向標本兼治轉變。突出重點查處大案要案,去年立案調查12件14人,其中大要案7件7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10人。繼續抓好貫徹執行“八項規定”的檢查督促,對行政領導幹部兼任企業領導職務的情況進行了全面摸查,清理了全區性檢查、評比、表彰活動項目。對全區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建立了廉政卷宗,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逐步得到落實。糾風工作向縱深發展,強化監督和指導,遏制亂收費現象,建立了涉農收費公示制度和收費監測制度,減輕了企業和農民負擔。建築市場實行公開招標,成立了政府採購中心,去年實行了統一採購,採購行為逐步規範。
  (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共塑海珠新形象,邁向輝煌新世紀”的教育實踐系列活動和“富從何來、富後何去”大討論。在城鄉開展“兩思”教育活動,提高了居民和村民的素質。舉辦了“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展覽,幫助廣大幹部民眾認清“法輪功”邪教組織的反動本質和危害,宣傳科學知識、科學理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把“兩思”教育與“建‘四好’機關,樹公僕形象”活動相結合,創先爭優活動與“先鋒工程”相結合,“創建文明社區活動”與“獻愛心送溫暖”相結合,創建文明視窗活動與提高民眾素質相結合,思想政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取得較好的成效。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加快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做好中學下放區管理工作,進一步改善中學辦學條件,中學的基建項目逐步得到落實,42中、108中征地等老大難問題得到解決。全面開展第二階段最佳化教學設計和實施活動,積極構建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建成了區教育實踐基地。抓好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積極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全面實施《幼稚園工作規程》和《廣州市幼兒教育管理規定》,辦園水平和保教質量有新的提高。順利接收了廣紙、廣重、漁輪廠職工子弟學校。社會辦學管理有所加強。
  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對海珠博物館進行了全面的整飾、修葺,豐富了海珠博物館的內容和館藏,成功舉辦了《忠魂頌》等12個展覽,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街、鎮文化站建設邁上新的台階,全區70%的文化站成為省特級站,30%的文化站成為省一級站。有兩個文藝創作節目獲得了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比賽金獎。去年獲全國、省、市各種獎項80多個。“掃黃打非”工作取得明顯效果。海珠文化體育廣場籌建工作順利推進。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大塘、華怡衛生院正在建設,新港衛生院的拆遷安置工作進展順利。新建成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創建了3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站。加強醫療衛生業務建設,醫療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預防保健和計畫免疫建卡率達到100%。農村衛生和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中醫專業隊伍建設和醫藥市場管理得到加強。
  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上萬名幹部、職工進行了體能測試,組隊參加全國、省、市各項比賽,獲得多個獎項。寶崗體育場塑膠跑道投入使用。兩次成功發行中國體育彩票兩千多萬元,為體育設施建設籌集資金330多萬元。
  計畫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創建街(鎮)、居(村)委一級計生基礎工作示範點,有效地推動了基層基礎工作的開展,制定了《海珠區計畫生育基層工作達標考核方案》及其《實施細則》。實現了街鎮一級育齡婦女信息微機化管理,進一步加強了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工作。完成了市下達的人口計畫指標,人口出生率8.27‰,自然增長率2.06‰,計畫生育率98.31%。我區被省評為人口與計畫生育基礎知識教育先進單位,區計生協會被評為全國計生先進協會。順利開展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
民政工作發揮了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創建省、市雙擁模範區活動,突出“科技擁軍、智力共建”,提高了雙擁工作質量。轉變安置工作觀念,積極探索退伍安置工作新路子,提高了自謀職業補償金,安置難的問題得到初步緩解。增加了對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社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和低收入家庭保障制度,去年安排了800多萬元用於解決困難戶。組織大型福利彩票銷售活動,籌集了560萬元資助社會福利和社區服務項目建設。殯葬改革工作全面完成了區內的清墳任務,火化率達到100%。民兵、預備役工作取得突破,14條街道成立了武裝部,街道武裝工作得到加強。完成了國防動員潛力調查和徵兵工作任務。殘疾人事業進一步發展,投入400萬元建成區殘疾人康復中心。區民政局被評為全省民政工作先進局。區檔案局被評為市檔案系統先進集體。
  去年,計畫、統計、審計、物價、交通、保密、經協、人防、台辦、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殘聯、編志等部門和新滘鎮、各街道辦事處的各項工作也得取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九五”時期,我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這是全區人民大力支持、積極參與和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全區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駐區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公安幹警、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區建設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區工作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城市基礎設施仍相對落後,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不高,作為廣州市中心城區的吸引力和輻射力還較弱;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高新科技產品不多,企業效益不夠理想;區街經濟發展的路子還不夠寬,新的經濟成長點不多,發展後勁不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的任務還很繁重。我們必須正視問題,克服困難,增強信心,紮實工作,在“十五”時期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01年工作任務
  今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也是實施我區“十五”計畫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對我們完成“十五”計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具有重大意義。今年區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八屆七次全會和區委工作會議精神,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以迎“九運”、抓“中變”為契機,創建文明城區;以社區建設為基礎,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城鄉建設與生態保護、深化改革與社會穩定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十五”計畫的良好開局。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工農業總產值增長8.3%,商品銷售總額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8%。
 (一)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實力。
  優先發展服務業,大力拓展商貿旅遊業。調整商業、餐飲和服務業的網點結構,規劃配套住宅小區市場。建設中心市場,完善市場設施和功能,促進室內肉菜市場建設上檔次、上水平。繼續抓好“淨菜”上市和“放心肉”工程。建設萬國商業廣場和海珠商業文化廣場。強化廣州大道南、工業大道南和南洲路現有專業市場管理,扶持華南汽貿城、海珠、金華、長江等專業市場建設。完善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寶崗大道、寶業路、同福西路、前進路、昌崗路等路段的商業網點建設。完善瀛洲生態公園設施,擴大生態旅遊業務。
  樹立地區大房地產業共同發展的觀念,發揮區轄內房地產業對全區經濟的帶動作用。以行政服務為紐帶,以政策扶持為措施,以共同發展為目的,為房地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切實加強與區轄內各類房地產公司的雙向交流活動,做好服務和協調工作,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形成大房地產業的發展合力。政府各部門和街鎮都要突破服務範圍,面向全地區,為企業提供多樣化、規範化的優質服務,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與區轄內房地產開發單位的聯合,促進房地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繫,發揮產業間的相互促進作用。積極推進以經濟適用型住房為重點的房地產業發展,建設嘉仕花園第三期、南華西廣場、宏宇廣場三期等項目,完成恆龍苑建設工程。
  最佳化提高工業。大力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推進新技術的研製、開發和套用,形成智慧財產權效益化。推動企業之間的技術聯盟,鼓勵企業實行技術橫向聯合,改進落後技術,提高技術的先進性,改變企業依賴單一技術的局限性。重點扶持輸變電、水泵、飲料、體育與休閒用品等項目。加大力度改造服裝、電子電器、塑膠製品等優勢傳統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開發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環保節能等高新技術產業。大力促進“科工貿”和“產學研”的結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
加強科技項目發掘工作,重點抓好中成藥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海洋生物技術產業、傳統產業與適用技術相結合的項目,創造條件吸引科技人員帶項目來我區創業。成立民營科技企業促進會,提高對民科企業的協調、指導、管理和服務質量,促進民科企業健康發展。鞏固和提高“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建設水平,建設區級“科普示範街道”和“科普教育基礎基地”,以“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為動力,促進科普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市民科技意識和綜合素質。強化全民科技意識,促進科普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做好高新技術企業推薦、認定和服務工作。積極協助企業申請專利,搞好專利管理。做好高知、拔尖人才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到位、服務到位、關懷到位。用好用活科技三項經費,確保科技經費用在點子上。
加大海珠科技產業園的開發建設力度,力爭今年底完成科技大樓的建設並投入使用。加快科技產業園區的道路、綠化、環境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建立產品研究開發試驗中心。加強海洋保健品與海洋藥物的開發研究、海藻類高活性膳食纖維中試研究,加快海洋生物技術產業化項目的調研。
  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積極發展都市型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大力發展無公害、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加速品種更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努力挖掘農業資源的生態、旅遊功能,加快從城郊型農業向生態、觀光、休閒、創匯等多功能的都市型農業轉變。建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系統。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繼續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抓住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採取傳統方法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方式,與國內外知名商會和著名中介公司聯絡,進一步密切與國外、港澳台商界的聯繫,擴大國際間的經貿合作與交流。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企業,按照國際慣例調整經營方向,參與國際競爭,鞏固傳統市場,開拓遠洋市場,逐步實現市場多元化。加強服務和管理,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穩定現有外向型企業。抓好精工電子、百事可樂、豐田汽車維修、合生逸景、廣星地產等項目的發展。加大對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跨國公司的招商引資力度。落實外商投資企業政策,加強投資大戶、出口創匯大戶和大項目的跟蹤服務,配合海關、外管、銀行、稅務等部門,做好外企的服務協調工作。打擊走私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保護智慧財產權和合法經營,為企業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的環境。
  加強收支管理,增強政府調控能力。努力完成稅收任務,確保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進一步完善預算外資金統收統支管理,抓好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實行財政專戶管理。做好國有資產收益收繳工作,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開展政府採購工作,通過招標、報價等方式,完善政府採購制度。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步伐。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區資產經營公司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公有資產的監管,推進區級公司所有制的改革,通過撤併、精簡人員,合理調整區一級公司的布局。繼續推進國有、集體企業的產權改革,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機構,加強對改革企業的服務和指導。深化街道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公司與街道辦事處政企分離,重新組建新的經濟實體,積極探索街道資產監管、運行、經營新體制。進一步完善人事、分配、醫療、保險等配套改革。
  繼續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關係,提高管理效能。按照市的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提高國家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加快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形成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和人盡其才的社會環境。
  (二)加強社區建設,發展社區服務。
  加強社區建設,構築組織網路。加強居委會、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穩步推進撤村改制和組建新街工作,逐步在城鄉接合部地區撤村建街。今年籌建琶洲街和南洲街。逐步將農民轉為城市居民,村民委員會改為居委會。要切實解決居委會的辦公用房問題。開展創建文明示範鎮和文明示範村活動。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建設,穩步推進瀝、侖頭農民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工作試點。完善“城中村”的公共設施,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拓展服務網路,加快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推動服務業向社會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逐步把街道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加強社區服務設施、網點建設、組織協調和服務指導上來,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加快改造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步伐,拓寬服務領域,重點拓展信息、家政、保健、就業、文娛、中介、法律、物業管理等社區服務業。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創辦具有特色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服務項目,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服務。鋪設信息網路,共建共享社區的軟體資源、信息資源和網路資源。加大農村服務業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村整體服務水平。建立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加強對農業生產的信息指導和服務工作,及時為農民提供產、供、銷信息和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著手規劃建設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形成合理的流通服務網路,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三)以迎“九運會”為契機,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
  今年是實現城市環境面貌“三年一中變”的決定性的一年,我們要全力以赴完成“中變”的各項任務。加快內環路、濱江路等道路景觀的整治建設,提高城區的綠化、淨化、美化、亮化水平,為迎接在廣州市舉行的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創造良好的城區環境。積極配合市加快捷運二號線、新港東路、工業大道南等路網建設。重點搞好“四路一涌”的整飾改造。一是整飾濱江路。通過“穿衣戴帽”,將濱江路改造成為集觀光旅遊、休閒購物為一體的現代化都市商業帶和景觀帶。同時,結合環島路建設,將濱江路延伸到廣州大橋。二是整飾內環路。全面完成內環路兩旁建築物的整飾工程,美化路旁的景觀環境。三是繼續完善江南西路燈飾和廣告招牌整治,把江南西路建成為我區商業的亮點。四是創建昌崗路市容達標樣板路。將昌崗路建設成為體現海珠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大道,美化我區的西出口。整治黃埔涌。配合市在琶洲建設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的工程,整治黃埔涌河道和兩岸景觀,將黃埔涌建設成為既有通航功能,又有岸邊交通、觀光休閒功能的“小珠江”。搞好道路綠化,全面落實綠化養護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啟動“南肺”保護工程,今年成片改造果園400畝,同時,完成瀛洲生態公園二期建設,推進鵝潭公園立項建設,做好區屬三個公園綠化規劃,完善海印公園北片對外開放設施建設。動工興建黃洲大橋。
  完成“三年一中變”規劃中第三年的各項整治任務,做好清拆、復綠、復路工作。新建室內綜合市場,高標準改造現有市場,加快入室經營。加大“一區三邊”整治力度,狠抓“六亂”清理,鞏固濱江路、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廣州大道南等路段的整治成果,完善全路段巡查監控制度。逐步消除城區主要道路和內街“六亂”現象。加強對一、二級馬路兩旁的三車修理檔、余泥渣土、散體物料的管理。整治改造城區防盜網,完成主幹道沿線商店招牌廣告的整治改造。加大珠江岸線整治力度,抓好前航道岸線整治後的鞏固工作,積極推進珠江後航道岸線的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和監理工作,保護城區生態環境。提高環衛工作水平,推廣“街帶村”環境衛生示範點的創建經驗,普及城鄉接合部上門收垃圾服務,切實加強出租屋的管理。
 (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確保社會穩定。
  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區政府各部門和工作人員,要自覺地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以及政協的民主監督,進一步密切政府與人民民眾的聯繫,重大決策報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並向區人大代表及其常委會報告、向政協委員通報重要工作情況。切實加強與政協及各民主黨派、民眾團體的聯繫和溝通,建立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完善民主科學決策機制和監督制度,提高政府決策水平。認真辦理人大代表的議案、意見、建議和政協委員的提案、意見,認真受理民眾來信來訪,為人民民眾排憂解難。加強城鄉基層和民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實行政務、廠務、村務公開,進一步推進村民自治工作。
  制定“四五”普及法律知識規劃,加大對農民、青少年、外來人員的普法教育力度。開拓法律服務領域,將法律服務向街、鎮社區延伸。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和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幹部學法考核制度,不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力度,及時處理各類事件,依法調處矛盾糾紛,積極預防和化解各類不安定因素,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依法打擊“法輪功”邪教活動,加大對重點地區的整治力度,繼續開展“打黑除惡”、掃除“黃賭毒”等專項治理,強化社會治安管理。建立打擊刑事犯罪的破案激勵機制、快速反應機制和協作機制,健全獎懲制度。深化警務公開,強化服務意識,抓好執法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
  加強娛樂服務場所、農村出租屋和外來人口管理,逐步推廣使用IC卡。加大消防和勞動安全生產檢查、監督力度,堅決取締“三合一”企業和家庭作坊式工場,消除安全隱患,杜絕群死群傷惡性事故的發生。創建“平安大道”,實施“暢通工程”,減少重大交通事故。繼續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工作,把創建“無毒小區”、“無毒單位”納入創建安全文明小區的內容。完善治安防範網路,加強社區治安防範,廣泛宣傳以110報警為龍頭的社會治安聯動機制,強化民眾報警意識。
 (五)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鞏固“三講”教育成果。
  圍繞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的目標,以“當好‘九運’東道主、創建文明廣州城”為主線,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系列活動。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和實現“三年一中變”為工作重點,促進人的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強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堅持不懈地抓好鄧小平理論學習,深入學習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活動。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廣泛開展黨的歷史、黨的知識和黨建理論的學習教育活動。繼續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教育。切實辦好“市民學校”,強化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倫理道德建設。切實加強科普工作,崇尚科學,抵制邪教,破除迷信。廣泛開展“倡新風、樹形象”活動,努力創建文明行業、文明社區和文明城區。
  認真抓好“三講”教育“回頭看”工作,認真落實整改措施,解決存在問題,努力鞏固和發展“三講”教育的成果。通過“回頭看”活動,切實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領導幹部的工作和行為。根據在“三講”教育中查擺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建章立制,把在“三講”教育中創造的成功經驗,運用到健全領導工作制度、機關管理制度、權力監督制度等方面,切實提高政府的領導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在鎮、村領導班子和基層幹部中深入紮實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加強農村工作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使農村基層幹部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有明顯改善,基層幹部的素質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進一步加強廉政建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鬥爭。積極探索和落實關口前移的各項措施,加大查處大案要案力度,抓住突出問題,開展糾風工作的專項治理。堅持從嚴治政,改革審批制度,加強對審批機關的檢查監督。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規範政府部門的收費行為,推行收費公示制度,強化執法監察和財政、審計、物價監督工作,採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機制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六)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努力創建教育強區。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合理調整中國小教育布局。建設鞏固標準化、規範化學校,認真抓好示範性高中的建設和用地特困學校改造。繼續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完善校長選拔、任用制度和任期目標責任制,推行校長職級制和教職工招聘制。深化教學領域改革,堅持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位置,保障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積極開展教育科研。籌建教育發展中心。進一步抓好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擴建區少年宮,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更多的活動場所。逐步推廣社區教育。堅持“積極鼓勵,大力扶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促進社會力量辦學健康發展。
  鞏固和發展全國文化模範區的成果。加大文物資源開發、保護和利用的力度,擴建鄧世昌紀念館門前道路,改造後院。精心組織迎慶建黨80周年文藝創作和各項文化活動。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抓好圖書館自動化、網路化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做好建設海珠文化體育廣場的前期工作。
加快衛生事業發展。紮實推進衛生改革,合理、科學地配置衛生資源。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建立5至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好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繼續做好霍亂、肝炎、肺結核等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抓好計畫免疫、婦幼保健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確保各項指標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指標以內。加強醫院系統信息網路化管理,提高管理和質量水平。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率與水平。加強農村衛生和中醫藥工作。加快華怡、大塘衛生院的建設。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開展爭創體育先進社區活動。抓好體育傳統項目訓練和業餘培訓,增強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實現十三屆青少年運動會既定目標。進一步辦好體育實驗國小,搞好中國小體育苗子銜接工作。建設寶崗綜合球類館,改造寶崗體育場。依法加強體育市場管理。
  加強計畫生育工作。推動“三為主”(宣傳教育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避孕節育為主)工作的全面落實。發揮婚育學校的宣傳主陣地作用和基層計生協會的作用。繼續推進“五個一”示範點(宣傳教育、流動人口管理、計生協會、基層基礎工作、優質服務文明崗)工作,加快計算機網路建設進程,推進居委會和村委會一級育齡婦女信息管理。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基層基礎建設。加強流動人口的計生管理。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拓展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快勞動力市場的科學化、規範化、現代化建設,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大轉業轉崗培訓力度,提高失業職工再就業能力。落實優撫安置法規,拓寬復退軍人和轉業志願兵的安置渠道,積極引導自謀職業安置。進一步加強雙擁共建工作,做好創建省、市雙擁模範區複查評比。切實做好殘疾人的就業、康復工作。加強武裝工作和街鎮武裝部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武裝幹部隊伍,高標準完成民兵軍事訓練、政治教育工作,加快民兵訓練基地建設。完成區人民防空襲方案修訂任務。
三、“十五”時期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根據區委八屆七次全會精神和《中共海珠區委關於制定海珠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區政府在開展支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科技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管理、精神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和環境保護等專題計畫的研究與編制的基礎上,擬定出《廣州市海珠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草案)》。《“十五”計畫(草案)》在提交本次大會審議之前,經過了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等領導班子的討論,並分別召開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廣泛聽取了有關部門、街鎮、民主黨派、顧問團成員和有關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進行了反覆修改,現請各位代表審議。《“十五”計畫(草案)》的主要內容有8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十五”計畫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十五”計畫時期,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城鄉建設與生態保護、深化改革與社會穩定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高現代化中心城區的綜合競爭力,為廣州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貢獻。堅持“經濟強區”、“科教興區”、“環境建區”、“文化立區”和“依法治區”的發展思路,促進全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拓展商貿服務、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交通旅遊和住宅新區功能,進一步增創區位優勢;構建地區經濟發展新格局,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力度,城鄉現代化建設和管理上新台階;加快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有明顯進展;社會保障制度和社區服務網路健全,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從小康邁向富裕;力爭到2005年,把我區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科教先進、文化發達、社會安定、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心城區;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11%,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長1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達到廣州市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
  第二部分是經濟建設。堅持“經濟強區”,實施“優先發展服務業,最佳化提高工業,積極發展都市型農業”的產業發展戰略。提高三大產業效益,增強經濟綜合實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行業、各領域的廣泛套用,大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建立和完善企業生產經營、政府現代辦公網路和公共服務信息網路,推動電子商務和社區智慧型管理網路發展。調整商業布局,重點建設江南大道、寶崗大道商業中心;廣州大道南以專業市場為主體的物流集散中心;琶洲赤崗地區以國際會展、商貿為主要功能的信息、商務中心。積極挖掘我區人文歷史資源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以近現代名勝史跡和水鄉果園風情為主線的旅遊業,凸現“海珠綠洲”的旅遊形象。加快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和網點建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現代都市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體系。進一步最佳化工業結構,提高工業化水平。重點培育和發展生物技術、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到2005年,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發展到15家以上。重點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侖頭、小洲、北山、土華為龍頭的生態農業示範區。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堅持外向帶動的發展方向,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到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25至1.5億美元,外貿出口總額超過10億美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經濟成分多元化發展。
第三部分是科技、教育和人才、人事工作。堅持“科教興區”,營造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社會環境,加快人才資源開發和教育事業發展。創建“教育強區”,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增創科技和人才優勢,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與人才智力支持。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主導作用,科技進步對全區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逐年遞增,“十五”期末達到56%,年均遞增1.2%。增加科技經費投入,“十五”期間,區科技三項經費每年投入達到區當年地方財政預算總支出的3%以上。到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建設1至2所示範性高中、1所重點職中,抓好用地特困學校的改造,改善國中辦學條件。認真抓好等級校(園)建設,力爭再上一批省市一級學校和幼稚園。“十五”期末,全區人才數量占職工總數的比例從現在的15%提高到20%以上。
第四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堅持“環境建區”,加強城鄉建設和管理,實現城鄉一體化。按照市的總體規劃,加快城區功能布局調整和城鎮體系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強化城鄉管理,加強公建配套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建設適宜創業發展和居住生活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配合市推進琶洲地區、官洲島、果樹保護區、廣州客運港、丫髻沙島等新開發區的建設。配合市搞好新港東路、環島路、江南大道南、寶業路、石榴崗路、南洲路、東曉南路、南泰路、大幹圍路、革新路、江南東路、昌崗路等道路的規劃建設及其周邊綜合改造規劃的控制。配合市推進捷運二、三號線建設。“十五”期末,城市道路總面積達69819萬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積158.01萬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29.25%,人均道路面積達到5.4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從現在的19%增至26%,公共綠地從現在的288.89公頃增至425.89公頃,新增綠地137公頃,比“九五”期末增加32.17%。
第五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事業。堅持“文化立區”,挖掘文化內涵,以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貫徹“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塑造現代化中心城區的新形象。
充分發掘我區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繼續培植南華西街等先進典型。改造鄧世昌紀念館後院,擴建門前道路,改善周邊環境。完善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培育文化市場。加快海珠文化體育廣場建設。區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館舍獨立,室內活動面積和使用面積分別達到13000平方米至15000平方米,街、鎮文化站全部達到省級特級文化站以上標準。
第六部分是依法治區工作。堅持“依法治區”,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區進程。把依法治區與以德治區相結合,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從嚴治政,依法行政,把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證“十五”計畫的貫徹實施。堅決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的法制建設,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和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考核工作,有效推動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繼續抓好對消防和勞動安全生產的檢查、監督工作,堅決取締“三合一”企業和家庭作坊式工場,消除安全隱患,杜絕群死群傷惡性事故的發生,扎紮實實做到防患於未然,努力實現安全保區的目標。
第七部分是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建立與現代化中心城區相適應的社會事業發展體系,提高市民綜合素質。
完成區第二中醫醫院復建和華怡衛生院的建設,爭取完成區第一人民醫院門診樓的建設和新醫院的易地重建,繼續加強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加快建設公共體育設施,普及民眾體育活動,增加體育人口,力爭到2005年進入市競技體育強區行列。“十五”期間,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下,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5‰以下,計畫生育率達97%以上。發展民政事業,建立和完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險制度,做好失業職工再就業工作,“十五”期間,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第八部分是實施計畫的保障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創新機制,深化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研與生產一體化的新機制。進一步加快企業改革,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城改試點區的改革成果。按照省市的部署搞好機關機構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精簡、廉潔、高效的政府機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實現機構組織、職能、編制、工作程式的法定化,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擴大開放,籌集資金。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擴大利用外資的領域。擴大對內開放,建立大市場、大流通網路,促進商品、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最大效能的合理流動。積極開闢利用社會資金渠道,廣泛吸納社會遊資。積極探索增加財政收入的新渠道,重點培植稅源大戶和地方稅源,增加財政收入,提高財政統籌能力,確保重點項目的資金投入。
  合作共建,促進繁榮。加強與區內中央、省、市單位和各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聯繫溝通,加強對發展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統籌、協調和服務,營造地區發展的良好環境。廣泛開展與區內單位的政治、經濟、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的合作,構建集地區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優勢的地區發展格局。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進一步提高領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建立健全必要的決策輔助機構,提高調研水平,使關係到全區工作大局的重要決策做到科學化、民主化、程式化,防止和減少失誤。建立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制,真正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圍繞工作目標,按部門、層次、人員落實目標責任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