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姓有好幾種淵源。在古代姓浦的歷史名人有明代畫家浦源、明代監察御史浦鏞、三國時期魏國學者浦仁裕、明代唐府教授浦南金以及演員浦瓊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姓
- 解釋:一個姓為浦的人的名字
- 歷史名人:明代畫家浦源,魏國學者浦仁裕
- 主要分布:今天的陝西長安東
- 淵源種數:七種
歷史發展,姓氏淵源,遷徙分布,姓氏文化,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對聯,姓氏名望,浦姓歷史名人,浦姓近現代名人,
歷史發展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淵源二
遠古時蒲草可當食物,長大後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端午節”無蒲草不成節。
相傳,在夏王朝時期,舜帝的裔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據說是當地以盛產蒲草而得名。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蒲氏,其後人中有簡略去“艹”部首改稱浦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歷史非常長的姓氏之一。
淵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少昊氏支裔皋陶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皋陶是傳說中的少昊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主要活動在奄地一帶(今山東曲阜)。虞舜執政時期,皋陶曾擔任負責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稱。大禹繼舜為帝後,皋陶亦繼續受到重用。春秋時期,在今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諸侯國,史稱“群舒”。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在分封皋陶後裔時所建的封國,皆為子爵小諸侯國。群舒諸國起先在周惠王姬閬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國所攻取,後又在周襄王姬鄭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國與徐國之間爆發的大規模“婁林之戰”中,乘機脫離徐國控制而分別復國。
周簡王姬夷三十七年(周靈王姬泄心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晉平公姬彪率諸侯聯軍攻齊國,楚康王羋昭(熊居)則發兵攻鄭國以援救齊國。當時,與晉國結為聯盟的吳王諸樊便派使臣唆使楚國的附庸國舒鳩叛楚。楚康王當即率領楚軍自鄭國回師至舒鳩國地荒浦(今安徽桐城西北部),責問舒鳩叛楚之故。舒鳩國的公子辨稱並未叛楚,並請求與楚國再次結盟。楚康王當時欲出兵懲罰其失信,卻被令尹蓮子馮勸阻,因為此時主要的敵人是晉、吳兩國。
周簡王姬夷三十八年(周靈王姬泄心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孫叔敖派侄兒蔿子馮率舒鳩叛楚從吳。楚康王大怒,派令尹子木率楚軍攻舒鳩。吳國發兵救援,楚軍公子木率右軍先至舒鳩城附近埋伏,由大夫公子強率左軍與吳軍遭遇,未戰即退。吳軍得以穿插至楚左、右軍之間,切斷了兩軍聯繫。公子強為改變不利態勢,以左軍主力列陣於後,自率少數部隊誘擊吳軍。吳軍因未發現楚軍主力,即貿然向子強進攻,結果陷入楚軍預設陣地,遭到公子木率右軍主力的突然伏擊,大敗而歸。楚軍乘機攻滅了舒鳩國,其國舒地、荒浦皆成楚國邑地。
舒鳩國滅亡之後,有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以國名、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荒浦氏、舒鳩氏等,後荒浦氏省文簡改為單姓浦氏,舒鳩氏省文簡改為單姓舒氏、鳩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四
據十六國時期《前秦錄》的記載,有扈氏酋長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無姓氏。後因苻洪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高五丈,五節,如竹形”,為時人所異,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氏。
三國曹魏時期,蒲家由武都遷於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秦安),世為部落小帥。晉永嘉四年(公元三一〇年),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為盟主,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陽公。劉曜建前趙國,稱帝長安,以蒲洪為寧西將軍、率義侯,曾徙居於高陸(今陝西高陵),晉升為氐王。前趙國亡後,蒲洪退居隴山。東晉鹹和八年(公元三三三年),蒲洪降於後趙國石虎,拜冠軍將軍、涇陽伯。後蒲洪率氐、羌兩萬戶下隴東,至馮翊郡(今陝西大荔),勸石虎徙雍州豪傑及氐、羌十多萬戶於關東地區,以實京師,被石虎採納,並拜其為龍驤將軍、流民都督,率戶兩萬居於枋頭(今河南濬縣)。晉永和六年(公元三五〇年)春季,蒲洪遣使至江左,東晉王朝任命蒲洪為征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 當時冉閔殺胡羯,關隴流民相率西歸,路經枋頭,大多歸之,蒲洪擁眾至十餘萬,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祈告天神中,得讖文“草付應王”, 又其孫蒲堅背上有紋如同草書付字,遂取“苻”為姓氏,改稱苻氏。不久,苻洪被後趙國石虎的舊部將麻秋殺死。苻洪死後,其子苻健繼統其眾。
苻健因“民心思晉”,在從枋頭向關中進軍的過程中,打著晉朝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壅州刺史的旗號,當年冬抵達關中後,又遣使向晉王朝稱臣,直至其稱帝建號後,才正式和東晉王朝斷絕關係。史書評價苻洪:“好施,多權略,驍武善騎射”,是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祭祀讖文為世傳姓氏,稱苻氏,亦有維持原家族姓氏者,稱蒲氏,世代相傳至今,後亦有簡略“艹”部首簡稱浦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五
源於百濟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唐朝時期的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唐太宗李治派方州刺史、大將軍劉仁軌率軍滅朝鮮半島的百濟國之後,遷其降卒至中原內地各處,如洋州(今陝西西鄉)、江都(今江蘇揚州)等地,其中有一部份遷居位於湖南西部敘水與沅江交匯處的雙龍江地區(今湖南漵浦),“以歸王化”。
古代,人們將支流注入大江、大湖、以及河流注入大海之處稱作“浦”,漵浦因敘水注入沅江之地而得名。
在這些古百濟族人,後來皆融入漢族,成為唐朝軍隊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後代有以居邑地名位姓氏者,稱浦氏、漵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六
源於回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浦氏,據明朝初期文學家宋港在《宋學士文集》中的記載:“浦君與余同朝,浦君原西域阿魯溫火,其率為仲淵,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
淵源七
溥氏出自覺羅禪氏世系,滿語拼音為Giolocan Hala。據史籍《清稗類鈔》、《大清滿籍系錄》中的記載,清朝宗室中人與民間女子私生子,皆不許入皇家玉牒,但賜姓覺羅禪氏另錄籍系,以明確其非正支,後有漢化為溥氏者,依然隸屬於正黃旗滿族。
滿族溥氏家族中人有在清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時,被遷至北京郊區為農自生(今北京順義區沙嶺鎮一帶),後在乾隆大帝欽排愛新覺羅家族字輩後,其避滿清皇家第十一輩“溥”字之諱而改為同音的浦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浦姓的望族居住在京兆(今天的陝西長安東)。浦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 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十八位門閥。浦氏起源於山東,得姓始祖為姜尚(姜太公)。根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自變稿》的記載,浦氏是洪州人,以水為姓。而根據史籍《姓氏族譜箋釋》的記載,浦氏采出於浦山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太公之後有浦氏,見蘆若虛刻石記。”又按浦氏家譜中《浦氏由來》考中云:“浦氏羽音,望京兆,出周甫侯後。今安甫之先為呂,故穆王命度作刑號,其篇曰呂刑,亦曰甫刑。宣王時詩曰,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又與申為兄弟國。故平王為其舅申侯遣戍而非及於甫。國亡,子孫如水遂為浦氏。”浦氏到江南無錫在宋,遷錫之祖名鵬飛諱沖。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谷縣人,桓溫將軍之後,驍勇有將略。宋太祖擢為將。晉朝時期的新吳侯浦欽渡過江南至豫,是東南浦氏的始祖。浦氏發源於塗河流域,在古代,那條河不叫塗河,而叫塗水,浦氏家族的祖先,便由於居住在塗水之邊,因而“以水為姓”。魏、晉時期,陸續有浦氏人在歷史上出頭露面。浦氏人大露鋒芒是在明朝。如工詩善畫,是稱“十才子”的浦源,江蘇無錫人,成化年間由進士擢拜監察御史,後來出知建寧府;以清廉世節儉為治,民懷其德的浦鏞,江蘇上元(今江寧)人;嘉靖年間進士及第、學問淵博,好為古人辭,由歸安教諭擢升國子助教,編有《修辭指南》、《詩學正宗》的浦南金,浙江嘉定人;著有《雞窗筆錄》等書,少貧好學,長益刻嘉定人。由這一串姓名,不難想見浦氏在江、浙的盛況。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初年,還存在著荊南、南漢、南唐、吳越和北漢等割據政權,至公元974年,還存下北漢、吳越、南唐。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北宋決定攻取江南。宋太祖派曹武惠王彬伐江南,沖為副將,統帥大軍十萬南下,由潘美任都監、曹翰為先鋒。南唐後主李煜朝歌暮舞,不問政事,結果國枯民窮,將士無心抵抗。北宋南下的大軍禁止殺掠,深得民心,他們很快渡過長江,這時,北宋逼使吳越王錢弘出兵攻下常州、宜興、無錫、江陰等地後,和北宋大軍會合。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大軍屢敗唐師,唐後主李煜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出降,南唐宣告滅亡。在攻滅南唐的戰鬥中,浦鵬飛屢建戰功,宋太祖趙匡胤即敕封浦鵬飛為平南大將軍,命留守吳中錫邑。留守無錫的浦鵬飛勤政愛民,邑境大治。因他喜愛無錫湖山之勝景,就把家眷帶來,定居於無錫華莊之曹澤,在那裡闢田開河,興建庭院。年老時卒於鎮署,壽五十五歲。墓葬揚名鄉曹王涇。此墓四面環水,曲柳高台,十分壯觀。有其後裔浦映南撰寫《宋始祖平南大將軍墓碑記》。沖子二:晉、皙。無錫浦氏,實際上也是江南浦氏,是由浦鵬飛為始。舊譜雲,浦氏傳自宋初。至元末兵亂,兄弟居,散居一州四邑,即為太倉州和無錫、常熟、崑山、嘉善等四邑。在無錫,則又有曹澤、石塘、水南、婁巷和厚橋前澗。其後裔綿綿蕃衍。江浙一帶的浦氏都以浦鵬飛為江南始祖。《錫山浦氏大統宗譜》亦云,浦氏,“浙西江右皆宗之”。浦氏名人,三國時有浦仁裕,明有監察御史浦鏞、浦宏、藏書家浦杲,清有學者,蘇州府教授浦起龍,撰有《史通通釋》及《讀杜心解》。今天中國的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浦氏人士較多。例如無錫的一支浦氏,乃宋初將軍浦鵬飛鎮守無錫,率族人定居之後。浦氏望族居於豫章郡,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一帶。
今天中國的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浦氏族人較多。浦氏望族居於豫章郡,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一帶。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三國時期浦仁裕撰有著名的《廣平記章》十五卷,族人因以為堂。
家譜文獻
江蘇無錫前潤浦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誦芬錄五卷,(清)浦廉珠編輯,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義莊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前澗浦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誦芬錄二卷,(清)浦起龍等纂修,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南京市圖書館。
江蘇吳縣浦氏金閶支家譜,(清)浦仁溢、浦仁壽纂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清]浦象賢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南京市圖書館。
蘇無錫錫山浦氏續修大統宗譜二十四卷,(清)浦還珠纂,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常熟浦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宋]浦晉、浦振,始祖為[明]浦應。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南京市圖書館。
雲南宣威浦氏族譜上下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2003年續修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雲南省宣威市榕城鎮普家山村浦氏宗祠。
江蘇無錫前潤浦氏八修本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誦芬錄九卷,世系圖四卷,(民國)浦大倫輯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字輩排行
遼寧鞍山浦氏字輩:“生有可永文玉富貴長春”。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才人望重;御史風高: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無錫人浦源,字長源,號海生,能詩善畫。明初到閩中,與福清人林鴻、閩縣人周元、侯官人黃元、長樂人王恭等號稱“十才子”。後官晉府引禮舍人。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文登人浦鉉,字汝器,明正德年間進士,歷官洪洞知縣、監察御史。明嘉靖年間官陝西按察使。前後上疏四十餘件,都關係到軍國大計。後以論救御史楊爵忤旨,系獄杖死,人以為冤。
七言通用聯
榮列閩中十才子;譽滿建寧一清官:
上聯典指明朝詩畫家浦源,無錫人。游於閩中,與林鴻輩號為“十才子”。官晉府引禮舍人。下聯典指明朝監察御史浦鏞,字廷用,上元人。成化間擢建寧知府,以清勤世儉為治,民懷之。
詩學正宗光藝苑;讀杜心解耀文壇: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唐府教授浦南金,字伯兼,嘉定人。嘉靖舉人。博學好古文辭,由歸安教諭擢國子助教。歿無贏資。有《詩學正宗》等。下聯典指清朝時期蘇州府教授浦起龍,字二田,無錫人。清雍正進士,著有《讀杜心解》等。
望出京兆聲名著;源自浦邑祖脈長:
全聯典指浦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京兆名宗,賢孫濟美;平章佳記,才士交推:
全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國學者浦仁裕,著有《平章記》十五卷。
千餘家,流風尚永,欲求法祖,先在敬宗;六百年,世澤孔長,既拓武功,復昭文德:
姓氏名望
浦姓歷史名人
浦仁裕:(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學者。著有《平章記》十餘卷。
浦源:(公元1344~1379年待考),字長源,號海生;江蘇無錫人。著名明朝畫家。
能詩善畫,在福建遊歷,與林鴻輩號為“十才子”。浦源欽慕林鴻聲名才學,不遠千進城前來拜訪,苦無緣由。
一日,借收購書籍為由到林鴻處,拿出自己所寫的詩給林鴻的弟子周玄、黃玄看,周、黃二位見浦源詩中:“雲邊路繞巴山色,樹里河流漢水聲”等句極似林鴻詩。林鴻很高興,請浦源參加詩社,讓出房子緞帶浦源泉住,浦源的名聲也因此大振。
舉授晉府引禮舍人。工詩,與福建林鴻為詩友,號十才子。尤善畫山水,為倪瓚弟子。
據張慧劍先生《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一書,著錄無錫浦源事項計有五處:公元1373年任晉王府引禮舍人;公元1375年頃入閩收買書籍,訪福建詩人林鴻,加入鴻所結文社;公元1379年出使陝西,道經淮河落水死,終年三十六歲。公元1640年福建徐輯浦源遺集《舍人集》成;公元1693年,無錫張夏以手寫明浦源《東海生集》四卷寄與山東王士禛。
由公元1379年上推三十六年,浦源生於公元1344年。但據《石鼓文》後勁本浦源親筆題記,以及安國題識,可證公元1386年浦源尚在世,且任晉府舍人年份要遲十三年,卒年至少也要晚七年以上。晉王即朱(公元1359~1398年),明太祖第三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晉王,明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
清朝沈辰在《書畫緣》中記錄浦源:“長洲人,至正間仕至大中大夫封京兆郡侯。文章弘博,字畫遒勁。”此處的“長洲”地名不確。彭蘊燦在《歷代畫史匯傳》記浦源:“字長源,號海生,無錫人。舉授晉府引禮舍人。倪瓚弟子……卒年三十六。”此所記號海生,前奪“東”字,享年數則同上,惜生卒年仍未詳。此處存疑待查,謹請識者賜教。
浦鉉:(公元?~1534年待考),字汝器;山東文登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正德年間進士,歷官洪洞知縣、監察御史,明嘉靖年間官陝西按察使。
浦鉉為官耿正,前後上疏四十餘件,皆關係到軍國大計。
後在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以奏論欲救御史楊爵,忤旨,被系獄杖死。世人皆以為冤。
浦鏞:(生卒年待考),字廷用;上元人(今江蘇江寧)。著名明朝監察御史。明成化年間擢升建寧知府,以清廉節儉為治,人們很景仰它。
浦南金:(生卒年待考),字伯兼;嘉定人(今江蘇嘉定)。著名明朝唐府教授。
明嘉靖年間舉人。他博學多才,喜好古文,擢升國子助教。一生清貧,死後沒有留下一點值錢的遺產。
著作有《詩學正宗》、《修辭指南》等傳世。
浦起龍:(公元1679~1762年),字二田,號孩禪,自署東山外史,晚號三山傖父,時稱山傖先生;江蘇無錫上福鄉前澗村人。著名清朝時期官吏。
浦起龍幼時好讀書。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中秀才。翌年鄉試落弟後屢試不中,困頓三十餘年,靠在鄉坐館為生。因科場受挫折而潛心研究杜甫詩作。
清康熙六十年夏,浦起龍積十多年研究成果開始撰寫《讀杜心解》,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寫成,為杜詩研著中一部創新之作,書中有不少觀點被乾隆大帝刊布的《唐宋詩醇》所採用。
浦起龍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中舉,次年中進士,三年後授揚州府學教授,因父病故未能赴任。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浦起龍應邀赴雲南昆明任五華書院山長(即院長),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回無錫。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浦起龍任蘇州府學教授,主紫陽書院,其門下諸生中後來成名的有學者王昶、錢大昕,經史學家王鳴盛。
浦起龍一面講學一面著手校勘《左傳》、《國語》、《國策》、《楚詞》、《文選》、《文苑英華》等十四種古籍的歷代評註,參照不同版本補脫去衍,修正錯謬,匯集各家注釋又詳加評註,歷時十七年匯集成七十九卷《古文眉詮》,對古籍校勘有相當高的成就。該書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開雕,三年刻成。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浦起龍因年老辭職回家,著手校勘、研究唐劉知幾的《史通》,並寫作《史通通釋》,歷時七年而成。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浦起龍應無錫知縣王鎬邀請,與同邑華希閔、顧棟高等共修《無錫縣誌》。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浦起龍逝世,終年八十三歲。
浦姓近現代名人
浦在廷:(1873~1950),祖籍江蘇常熟,雲南宣威人。著名愛國實業家、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鄧小平的岳父。
浦在廷是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是雲南宣威火腿罐頭的創始人,也是鄧小平岳父。鄧小平的妻子卓琳原名浦瓊英,是浦在廷的小女兒,後在1939年9月與鄧小平結婚,因二人均屬龍,因此人稱“雙龍夫婦”。
浦在廷是一個抱著“實業救國”理想,曾積極擁護、支持、參加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熱血志士。
浦在廷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的父親浦春瀾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拔貢,在當地開書館教學,並親自教自己的兒子學習,希望他們科舉進身。而浦在廷不願意走科舉之路。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浦在廷十四歲時向父親提出要參加馬幫當趕馬人,遭到父親的嚴詞拒絕。不得已,他幾次跟著馬幫偷偷地走了,又幾次被抓回來。倔強的浦在廷決心趕馬幫,闖出自己的事業,最後父親沒有辦法,只好同意了兒子的決定。
浦在廷在趕馬幫的過程中,幾次險些丟掉性命,但是他沒有回頭,逐漸由幫人趕馬幫到有了自己的馬幫,在省內外做生意,逐漸成了有名望的商人,擔任了宣威商會會長。
宣威縣的水土和氣候適宜醃製火腿,歷史上宣威人用獨特的技術醃製的火腿,是色、香、味俱佳的上品,油而不膩,香中回甜,成為中國三大名牌火腿之一。但是整隻火腿粗大笨重,攜帶不方便,因此在1909年,有遠見的浦在廷和陳時銓商量共同投資兩萬銀元在宣威興辦了雲南歷史上第一家機制罐頭廠,名為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浦在廷任總經理,使用雙豬牌商標。浦在廷為了學到製作罐頭的技術,多次到廣州參觀、學習,採購設備,回來後親自安裝,親自把關。由於宣威火腿罐頭保持了宣威火腿的特點,質量好,攜帶方便,很快成為暢銷食品,不僅暢銷雲南,而且遠銷東南亞。
1915年,“雙豬牌”火腿罐頭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獲得金獎,自此產品供不應求。
為了適應市場需要,1920年,浦在廷等把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擴大為宣和火腿罐頭有限公司,1921年開辦了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
1923年,在廣州舉辦的食品博覽會上,“雙豬牌”火腿罐頭獲得優美獎。
孫中山為了表彰浦在廷對革命的支持,對興辦實業的貢獻,特意為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題詞勉勵:“飲和食德”,落款是“孫文題”,並蓋有印章。在浦在廷的帶動下,宣威縣城內先後出現了近百家火腿商家。這些公司的出現,推動了宣威縣工商業的發展,帶動了宣威經濟的繁榮。
浦在廷在雲南不僅是實業救國的帶頭人,而且更是追求進步,追求革命的先驅者。
1915年蔡鍔、李烈鈞等發動反袁起義,當蔡鍔率領的護國軍經過宣威時,浦在廷親自在縣商會內設立了兵站,積極為護國軍籌集糧款,而且自己踴躍捐獻。
1921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舉行非常國會,制定政府組織大綱,就任非常大總統,號召西南各省北伐。浦在廷隨滇軍進入廣東,被任命為旅粵滇軍軍需總局局長。
1923年,孫中山由香港回到廣州,設立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孫中山大力表彰滇軍、桂軍將士,授予浦在廷少將軍銜。浦在廷在廣州期間,參加了廣州保衛戰,粉碎了陳炯明進犯廣州的戰事,同時在政治上、經濟上積極支持孫中山,得到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被任命為廣東省菸酒公賣局局長和全國總商會副會長。
浦安修(1918~1991):上海 嘉定人。 彭德懷夫人。青年時代,參加震驚中外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婦女救國會,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受黨組織派遣,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組織民眾武裝訓練隊及部隊政治工作。1938年4月去延安,任陝北公學黨總支婦女幹事和中共中央組織部訓練班秘書。1938年11月,再赴山西抗日前線,為保衛和鞏固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1943年秋, 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婦女委員會研究員。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加陝甘寧邊區隴東土改工作團和晉西北土改工作團。其後,到西北野戰軍司令部工作。全國解放後,先後擔任西北局國營企業黨委副書記、紡織工業總技術司副司長、輕工業部勞動工資司司長、北京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學校黨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中,作為彭德懷元帥夫人受株連和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被平反並恢復原職。整理出版《彭德懷自述》一書。
浦克:(1916~2004),原名浦聿芳,曾名浦聿方;山東蓬萊人。著名現代電影演員。
1930年,浦克於遼寧本溪縣立中學畢業,後在瀋陽當店員。1938年考入“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開始了演藝生涯。一年之後便成為當時“滿映”的青年明星。
1945年,東北聯軍接管了“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浦克積極參加宣傳活動,他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阿Q正傳》曾轟動長春。1947年,他在金山編導的影片《松花江上》與張瑞芳合作,扮演爺爺,倍受讚賞。此後,他又參演了《寒山寺鐘聲》、《小白龍》、《碧血千秋》等影片。
1949年,浦克參加了北影第一部故事片《呂梁英雄傳》的演出。之後應東影之邀,出演了《豐收》、《沙家店糧站》、《夏天的故事》等影片。
1955年,浦克調至長影,接演了《新局長到來之前》、《國慶十點鐘》、《地下尖兵》(飾地下黨幹部陶乾)、《畫中人》、《馬蘭花開》、《寂靜的山林》、《風從東方來》、《甲午風雲》、《英雄兒女》、《艷陽天》、《向陽院的故事》、《熊跡》、《人到中年》等影片。
浦蒲:女演員,2009年《包三姑外傳》飾宋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