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或四時感冒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基本介紹
-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
- 分類:祛濕劑-燥濕和胃劑
-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藿香正氣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或四時感冒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藿香正氣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
簡介加減藿香正氣散 【來源】《醫便》卷二。 【組成】藿香4.5克 白芷 川芎 紫蘇葉 半夏 蒼朮各3克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厚朴(姜制)各2.4克 甘草0.9克 【用法...
加減藿香正氣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醫便》。具有散寒化濕,辟惡止嘔之功效。主治非時傷寒,頭疼憎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癧,山嵐瘴瘧,不服水土等症。臨床常用...
加味藿香正氣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壽世新編》卷上。主治寒熱雜感,吐瀉胸滿腹脹,頭痛或口渴,霍亂轉筋,小便赤熱者。...
藿香正氣為傳統中成藥,過去有丸劑,現在又有軟膠囊。主要成分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蘇葉、白芷、橘皮、桔梗、白朮、厚朴(姜炙)、生半夏、甘草等。藿香正氣有...
藿香散主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吐涎嗽,及用攻下過度者。藥物組成有麥門冬(去心,焙) 半夏曲 甘草(炙)各15克 藿香葉30克。...
太極藿香正氣液來源於千年古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處方:“藿香正氣散”。其劑型先後有散劑、丸劑、水劑、片劑等多種劑型,但由於藿香類藥物的主要成份為藿香...
而一位中醫只用了一小包“藿香正氣散”,就讓高嘉駿一天內恢復正常。中醫的一句告誡,讓高嘉駿至今記憶猶新:“中醫治病只要對症,它的療效絕對不輸給西醫!”...
傷風吐,病證名。指感受風冷致吐者。《保幼大全》:“吐逆身熱,鼻青,呵欠,頓悶,口中氣熱,夜間發躁。”治宜祛風止吐,用藿香正氣散。...
1、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組成:藿香、紫蘇、白芷、桔梗、陳皮、厚朴、大腹皮、半夏、白朮、茯苓、甘草用法:作丸劑、散劑、合劑及湯劑均可。功效:芳香化濁,...
治宜散寒除濕、芳香開竅,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若兼夾暑濕者,可用新加香薷飲,或黃連香薷飲加減。 3.絞腸痧 證見突然出現上吐下瀉,或欲吐不能吐,欲瀉不得瀉,...
1.感受寒邪治法:散寒溫中,和胃進食。方劑:藿香正氣散加減。 2.濕濁犯胃治法:芳香化濁。方劑:神術散合藿香正氣散加減。 3.飲食所傷治法:消食導滯。方劑:...
葉氏的《溫熱論》中沒有收載足夠的方劑,而吳鞠通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在《溫病條辨》當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象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清...
葉氏的《溫熱論》中沒有收載足夠的方劑,而吳鞠通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在《溫病條辨》當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象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清...
臨證中形成了善用經方,最常用的經方及時方有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百合地黃湯、理中湯、藿香正氣散、溫膽湯、酸棗仁湯、半夏厚朴湯、五苓散等等。多年...
藿香正氣散藿朴夏苓湯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瀉心湯病名索引主要症狀索引詞條標籤: 醫學書籍 , 出版物 , 書籍 圖集 中醫十大類方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
【治法】散寒祛濕,健脾止瀉。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紫蘇葉6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澤瀉克,白芷10克,蒼朮10克。...